金融安全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安全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安全的定义

金融安全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 金融安全 金融法体系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金融发展状况

目前,互联网技术的集中体现就是云计算和大数据,然后进一步加快与金融业的融合步伐,逐步形成互联网金融体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没有一个确定的和唯一的标准,金融界的学者各执一词,不同的人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至今人们对其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金融业来说,为了适应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步伐,金融活动衍生出了很多其他的功能,如信息挖掘、信息存储、在线支付等。

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思维逐渐与金融行业各领域融合起来,削弱了金融中介的优势地位。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业不断扩展出新的业务,受信息化环境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始快速发展,加上各种金融资金的注入,为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金融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金融安全

所谓金融安全主要是指金融活动中的安全,即确保金融业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金融安全问题是金融领域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三者并存,密切相关。金融风险越高意味着回报可能越高,因此会吸引有很多人投身金融业。提高金融业的安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风险。金融安全问题是关系社会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涉及国家安定和人民财产安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重大作用。

金融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机率,所以其发生就有一定的隐蔽性。而这种可能性一旦发生,将会导致金融安全受到威胁。可以说对金融风险的保障就是对金融安全的维护。金融安全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变化中的。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金融安全影响因素

金融安全问题每一个国家经济健康运行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国家金融安全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个是内因,即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也在顺势不断发展。如果对金融风险的管理达不到预期的要求,那么金融市场稳定性低,就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并影响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另一个是外部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世界各国的经济“捆绑”在了一起。每个国家的经济危机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所以中国的经济也会受到波及。因此,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的安定,有必要完善金融体系,使金融体系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有如下两点。

1.内在因素

金融安全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实力雄厚,就会对国际舞台产生巨大影响,对金融安全问题就会有深刻的见解。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它将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利用国家的各种资源来控制局势,摆脱金融危机。同时,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扩大金融危机,尽量降低金融危机对国家造成的破坏。金融体系是金融安全的理论保障。只有当金融体系持续稳定地进入金融体系时,我们才能准确理解金融安全问题,避免金融危机等金融不安全问题的发生。

2.外在因素

外部因素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金融地位。一个国家经济和国力强盛,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它可能会根据国家政策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从而影响市场结构。最重要的是当出现金融危机时,可以动员更多的国际资源进行金融监管,从而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为了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避免受到其他国家的制约,在政策制定方面也会更加国际化,更注重稳定性。同时,由于其在金融市场中的高地位,其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很强。当其他国家出现财务问题时,它们对自己国家的财政影响将大大减少,从而确保本国的金融安全。

三、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金融法体系的重构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因为他们的有限理性或非理性行为造成市场的扭曲,将他们与投资者区分开来,并向他们提供金融消费者的特殊保护。这也导致了主要金融法的重构。

金融法体系的进步和发展是由于金融主体的不同。而金融法的主体包括四类:“金融客户、专业投资者、金融服务提供商和金融管理者”。在这四个主体中,金融客户是最需要被关注的,因 策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应该想方设法安定市为他们是最重要的客户。他们是推动这个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和后备资源,能否为客户做好优质的服务,决定这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服务者就是为他们服务的。金融主管帮助维护市场秩序并对消费者进行保护。

另外,金融法规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金融主体结构的变化。在对金融主体的形成和构造过程中,要给予金融消费者特殊的保护和关照,这也明显地可以看出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这不仅说明了金融法规制度主体的转变,也表明金融法律关系在金融法规制度基础上的重构是不可避免的。

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确定就是一种法律关系的体现。这种关系的规定了社会活动中各主体的行为规范,为行为提供了限制和准则,以维护市场的安定并承担相应的义务。法律规则的制定往往与特定实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产生不匹配,它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情况下,仍会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和矛盾。

金融法的作用就是用来规范金融市场贸易中的主体及其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并通过其他途径促进法律关系的重构。一方面,通过在私法法律关系中整合财政监督和政府监管的工具和方法,实现了金融市场功能的整合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在监管和金融立法中将私法中的消费者进行目标定位保护,并通过转变金融监管和调控手段,实现金融市场功能的整合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目标。

四、我国金融法体系完善的思路

(一)金融法体系完善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在建立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遵循八字政策:标准,一致,快速和严格。这里提到的规范,体现在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活动中,指的就是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同时,要完善新的法律制度,规范金融业的活动和行为;稳定性反映在金融机构的日常工作中。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当对金融机构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对相关部门严格要求并予以特别关注,依法对待,依法行事。消费者应严格遵守财务规则,努力实现金融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互惠互利,赚取利润。

(二)坚持分业经营,发挥防火墙作用

实施独立运营的概念,在资本市场与银行系统之间建立有效的防火墙,有效防范和控制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对新出现的危机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鉴于此,四大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行业应坚持发挥枢纽作用,并增加防火墙,以实现行业内的可持续的运营和增长。

(三)实现金融创新,完善法律规制

金融创新有利有弊。在创新方面,金融业总体上与其他行业相同,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认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就是开放思想,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我们总结了相关的经验和教训,即必须重视创新,发现创新过程的本质,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与创新相关的风险。

(四)坚持一行三会分工配合的监管体制

加强监督,确保金融稳定和安全,预防和控制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实践证明,中央针对金融行业出台的监管政策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应该想方设法安定市场环境,以为国家的发展和人名的幸福谋福利。

(五)对跨境资本流入和流出进行有力监管

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出现了发展缓慢的迹象,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国内市场也面临着世界短期投机资本的入侵,维持国民经济和金融安全也更加困难。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监管和宏观控制,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以加强对跨界资本流动的控制和管理。此外,我们还必须防止和减少使用贸易、商业信贷和其他手段将套利投资资金转移到跨境外。我们需要加强外币收入和合资企业支付的管理标准,有效控制和规范短期外债的出现,特别是贸易协定和信贷管理。

五、对我国金融安全与金融法体系完善的建议

(一)防范金融风险

在金融的范畴内,防治金融风险是一项艰辛且漫长的工作,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防范金融风险。我们还需要认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并开展市场调查,要及时发现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和标准化发展。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和谐,避免金融风险的出现,让每个为金融行业服务的工作者都形成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二)重视合规金融文化建设

专注于创建先进和兼容的金融文化,简化金融市场中不同的金融活动和行为,并严格执行法律程序。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维持法律,创建法律金融文化。风险管理包括合规性和不合规性,这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规意味着建立适当的运营机制,使专业和独立的监管机构更加合适,并建立一个集识别,评估和测试于一体的管理系统。

(三)金融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为了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就需要有一个合适且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法,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主体的法律体系,能够实现自由化运作,并能够根据世界发展趋势进行严格调整。在这个体系中,金融主体的法律是根本,同时包括许多其他的法律分支。

(四)加强金融安全的立法

我们将完善现行的法律金融体系,提高合理成分的比例,降低不良的法律成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我们需要改善财务监督。该系统设定各种金融监管实体的职能。制定门槛和市场准入要求,完善市场退出制度,促进立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建立和完善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澄清其监督的实质,加大对风险的监管力度,制定与外资银行有关的管理制度;此外,要建立真实的监管体系,实现信息透明化,严格追究金融监管机构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贾彩兰.浅议我国金融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2):19-20.

[2]张文嘉.金融安全与我国金融法体系的完善[J].法制与经济,2014(1):85-86.

金融安全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突变理论;金融安全;综合评价;金融安全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3-0051-03

一、研究的背景

我国虽尚无明显的金融危机发生,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且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内外因素使我国金融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所以,研究金融安全问题尤其是研究如何有效测度或评价我国金融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金融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金融脆弱及金融危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早期,Irving Fisher(1933)、Kingdleberger(1978)等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来研究金融安全问题,Diamond and Dybvig(1983)利用博弈模型对金融安全机理进行探讨的“金融挤兑论”,Mishkin(1991)提出的“不均衡信息论”等。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也被放到了宏观经济政策,如对外借款、过度借债、隐性担保、存款保险、贷款竞争等方面,从不同方面解释了金融安全问题。在实证计量方面,现有文献基本上是以预测为主,对金融安全测度预警的研究多以严谨的计量方法进行,如:FR概率回归模型、KLR信号监测模型、、STV横截面回归模型、DCSD预警模型等。但是,大多数研究文献认为金融脆弱性或金融危机的演化路径是线性且连续的,其研究的出发点是传统经济理论,而传统经济学是在静态均衡理论基础上以统计和线性化方法为主要手段建立起的理论体系,在现阶段无论是从自身的发展方面,还是在指导经济实践方面,都碰到了一系列悖论和难题,这一现象在金融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非线性科学。金融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其运行状态具有高度的动态性、明显的非线性。

因而要对金融体系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就必须建立一个非线性综合评价模型,突变理论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方法。Thomas Ho and Anthony Saunders(1980)曾描述了银行系统的突变性失败,沿着这一思路,本文运用突变理论构建金融安全的综合评价模型,探讨突变理论在金融安全分析评价中的应用。[1]

二、金融安全突变模型综合评价及模型构建

(一)突变模型基本原理

突变理论主要研究动态系统在连续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不连续突然变化现象及其与连续变化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临界点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分析系统的过程特征。最常用的初等突变模型为:尖点突变f(x)=x4+αx2+bx;燕尾突变f(x)=x5+αx3+bx2+cx;蝴蝶突变f(x)=x6+αx4+bx3+cx2+dx。其中,f(x)表示一个系统的状态变量x的势函数,状态变量x的系数a、b、c、d表示该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对于势函数f(x),由f''(x)=0和f''(x)=0可得到由状态变量表示的反映状态变量与各控制变量间关系的分解形式的分歧方程。把突变模型的分歧集方程加以推导引申,便得出“归一公式”。这是利用突变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本运算公式,将系统内部各控制变量不同的质态归一化为可比较的同一种质态,即转化为状态变量表示的质态,从而对系统进行量化递归运算,求出表征系统状态的系统总突变隶属函数值,以此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2]上述三种突变模型的归一公式与系统示意如图1,一般将主要控制变量写在前面,次要控制变量写在后面。

图1 常用突变模型的系统示意图

(二)金融安全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金融安全评价的基本步骤如下:(1)按系统的内在作用机理,将金融体系分解为若干指标组成的多层系统。(2)对各时期的底层指标进行原始数据规格化,即转化为[0,1]之间的无量纲数值,得到初始的模糊隶属函数值。(3)利用归一公式进行量化递归运算。(4)根据“互补”与“非互补”原则,求取总突变隶属函数值,即金融安全度。“互补”原则是指系统诸控制变量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作用时,应取诸控制变量相应的突变级数值的均值作为金融安全性总突变隶属函数值。相反,“非互补”原则就取诸控制变量相应的突变级数值中的最小值作为金融稳定性突变总隶属函数值。(5)重复(1)到(4)的步骤,对系统不同时期的金融安全度进行跟踪评价。(6)分析评价结果:金融系统安全度越高,则脆弱度越低。安全度为0表示金融体系极其脆弱,随时会发生金融危机;安全度为1表示金融安全性最优,几乎无脆弱性,是一个理想的绝对稳定、优化的金融体系。计算出的稳定度将在0到1之间变化,越接近1表示金融体系安全度越高。

在运用指标来测度银行体系安全性状况时,科学的核心指标和综合指标的选择和设计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本文认为,金融脆弱的产生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这种不稳定的经济运行体系在一定因素的影响下常常会剧烈地震荡。由于金融系统是金融、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金融安全是金融与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均衡结果。因此,金融安全评价是对该复合系统的综合评价。

(三)金融安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一套金融安全性的分析指标体系,应该满足如下一些基本条件。第一,须灵敏度高,要求指标值的细微变化就能敏感地反映金融形势的变化,反过来,金融形势的细微变化也能通过这些指标及时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要以金融活动为中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标数量的大量性。第二,要求所选择和确定的指标体系对金融形势的变化情况能够迅速及时反应,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预警性。第三,指标系统要具有多元性,能综合反映金融活动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的实际情况;要逻辑性强,各个指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客观全面地反映金融形势的变化情况。第四,要求各个指标都能搜集到相对准确、可靠的指标值,也就是说指标要操作性强。

本文借鉴国外学者对金融脆弱性理论研究的结论,[3][4]以及国内学者的设计,[5][6]并参考实证研究时选取指标过程中的共同经验和成果,[7]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将金融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如下:

表1 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综合评价

本文选取我国1993-2005年间13组数据来综合分析金融体系的安全度。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月报、国际金融统计等资料,并根据指标所需进行了计算得到指标数据。

(一)指标数据规格化处理

根据金融安全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首先将获得的各时期的底层指标进行规格化,即按

进行标准化处理为[0,1]之间的无量纲数值。其中,i=1,2,3...18为指标数,j=1,2,3...13为评价对象数。

表2 规格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

注: u13中消费指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之和;u213根据我国利率变动时间进行了加权处理,且消除了通货膨胀影响;u232用深圳股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代替;u233用深证综指波动率代替。

(二)指标突变级数计算及金融安全度的确定

本文将XU定义金融安全度。利用上述方法得到我国1993-2005各年份的金融脆弱度Ff,如表3所示:

表3 基于突变模型的金融安全度 (1993-2005)

根据表3结果,可以得到1993、1996、1999、2001年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度较低。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比如:1993年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国民经济秩序全面失调,金融秩序紊乱,当年信贷增长率达43.2%,投资增长达61.78%,通货膨胀率达15%以上,金融系统极度脆弱,相应的其后两年金融体系也体现了较为脆弱的一面。不过值得安慰的是,自2001年以后,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逐年增强,金融安全度呈上升趋势,2005年已达到较稳定的状态。

四、结论

本文将突变理论初步应用于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分析及综合评价中,结果表明,此方法在金融安全研究中的应用是合理可行的,能较准确地量化金融体系的安全程度。突变理论综合评价法可以将金融系统内的各变量不同质态化为统一质态,模型中因素重要性的确定量化是根据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归一公式中进行的,计算公式与步骤简单明了。但是,在综合评价中要对金融体系的情况进行指标体系的分解并对同层次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就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分解层数的多少、同层次指标相互间的重要性判断都会对最终的评价结果产生影响,这是要加以注意并值得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Thomas Ho,Anthony Saunders:“A Catastrophe Model of Bank Failure”,Journal of Finance Vol. 35,No. 5 Dec.1980.

[2 姜璐,于连宇.初等突变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10).

[3] Graciela L.Kaminsky, Saul Lizondo and Carmen Reinhart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is”,IMF Staff Papers,Vol.45,No.1,March 1997.

[4] Demirgüc-Kunt,A. and E. Detragiache:“Monitoring Banking Sector Fragility:A Multivariate Logit Approach”,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Vol.14No.2,March 1999.

[5] 吴航.试论我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建立[J].上海金融,2000,(1).

[6] 李威龙、谭文炜等.我国金融危机监测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1).

金融安全的定义范文3

1.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就是指传统的金融结构利用互联网技术,两者进行有机的相互融合,在支付、投资的新兴金融业务模式。大概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新兴金融业务模式的改革。首先互联网领头人在互联网的金融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使人民更好的融入其中。其次打破传统的面对面交易模式,保证在金融交易上更加方便快捷,方便人们的生活。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成为了第三方支付、信息化金融机构等金融模式的联合,伴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交易模式逐渐转变为了物流快递的形式,网络的虚拟化与资金流向在时间上大不相同,在交易时买家会担心如果收不到商品怎么办,或者商品质量出现问题谁来负责,卖家也同样会担心客户收到商品之后不付款怎么办,双方在交易时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金额较大的时候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导致网络交易出现故障。但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体系的主体也会拓展,对互联网进行了较大的改造。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的特征

1.影响范围广阔

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互联网,随着国家各个领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使其逐步成为了重要的数??传播方式。通过大量的互联网金融数据,能够通过表面看出事情的本质,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现状,是一个能够涉及到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可能被利用去直接影响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但是当互联网金融体系一旦受到范围较大的安全事故,国家的经济体系很有可能变成瘫痪状态,同时也会对国家的安全问题但来不良影响。

2.难以评估的风险问题

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操作层面、业务层面甚至是管理层面都会涉及到IT技术,但是现代的业务风险与传统的业务风险相比较,IT风险管理的专业性与技术性更占优势,由于目前还无法准确的制定IT风险的计量标准,最终无法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检测与控制。例如在面对IT风险的损失衡量、风险程度等等,都没有制定出一套较为具体的计量体系。此外IT风险还极易容易与其他风险相互交织,导致风险的评估与计量更加无法顺利的进行。

3.快速的扩散性

在信息科技时代,网络技术在互联网金融当中被主要运用,扩展的速度快是网络技术的一大特点。以往的金融业务当中,信息技术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并不是很大,但是在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处于一个环环性扣的状态,其中的任何一个小环节出现问题时都会使风险快速的蔓延到与其相关的系统网络当中,使局部风险扩散开来,甚至导致整个金融市场都受到威胁。此外传统的金融中还有一些离线的业务操作,对于偶尔出现的错误也有时间去更正,但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都是在线操作的,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纠正错误的机会被大大减小,加大了风险补救成本。

三、金融信息安全问题面临的挑战

1.落后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金融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但是相关的金融信息保障系统并没有完善,伴随着各种不断涌现出的理财问题、保险问题,这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如履薄冰的行为。以此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信息保障体系作为强大的后盾,不完善的金融信息安全一定会加大金融业务的风险问题。就现代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而言,不相融洽的金融业务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尽管可以维持着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但这样的局面随时都可能受到威胁。

2.难以预防的网络安全问题

威胁金融安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难以防控的网络安全,这一安全隐患也是互联网安全自身存在的问题。匿名性与开放性是互联网自身的性质,导致许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这也是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所要重点注意的。想要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健康的发展金融行业,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将它从一个难点问题发展到重点问题。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发展,要将压力转变为动力,使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另一方面威胁互联网金融安全,会影响到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快速更新的互联网金融技术

快速更新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也是金融安全信息所面临的另一挑战,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发展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金融业务的机制,消费者的个人金融信息安全也受到了泄露的风险。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应用技术不仅使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受到挑战也使互联网技术更加快速的发展。因此制定出相关的安全管理策略来保证其安全的运行,成为了当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信息的相关对策

1.强化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因为外界的安全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来保证金融信息安全必不可少。有了相关体系的支持才能保证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平稳运行,我国现存的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依旧以传统的金融信息安全问题为基础,这显然已经跟不上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信息的安全需要。因此国家将强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最高端严谨的技术支持,以完善当前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为基础,随时关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变化,最终实现金融安全问题的防范。

2.对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对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进行分等级划分,再对互联网金融信息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评估这一环节可以预防可能引发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风险,根据完整性与保密性存在的薄弱环节。对风险进行评估之前,为了防止计算风险值时存在误差,可以事先采取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在对风险评估进行一段之后,所计算的?C合值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误差,这一因素也会随时影响到互联网金融中的资产。最后就是计算风险综合值的公式,它是利用字母的代表值和之前所分析的信息安全风险所联系,从而降低风险值的范围。

3.对网络身份进行认证

在互联网时代当中无疑就是交易形式发生了改变,交易过程中双方无法运用面对面方式确认是否是合法身份,但是在交易的过程中个人的信息就会被传送,如果有不法分子居心叵测,那么信息的安全风险就会大大提升。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信息的安全,双方在信息交换之前能够对真正的身份进行确认,所以交换信息的基础与关键就是身份证。采用身份证实名制的策略,设置一个网络身份证认证中心,运用集中式的方法对网络身份证确认,并通过一些安全设置防止非法网络用户的登路。

金融安全的定义范文4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内控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本文就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内控风险问题介绍了内控与银行内控的含义,对银行内控的目的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了对策。

关键词 新形势 商业银行 内控风险 对策分析

做好银行内控工作,是商业银行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本文就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内控风险问题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内控与银行风险内控的含义介绍

内控是内部控制的简称,它是指一般公司企业内部的控制运作。它最早出现于美国会计师协会在1936年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主要意思是为保护现金和其他资产,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在《指引》中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二、完善和强化银行内控的目的分析

(一)银行内控是防范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的关键步骤。一般情况下,我们将由政策体制、市场变化、不法分子的侵害等外部社会因素造成的风险称为外部风险,与之对应的还有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基本可以通过转变思想、转换机制、内部练功、提高素质、加强内部控制来积极防范和化解。因此,银行经营的风险最主要来源还是内部失控。所以,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内控才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真正关键环节。

(二)银行内控是金融监督管理的需要。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目前商业银行急需要做的。因为,只有各商业银行建立起了科学有效的决策系统、责任分离的执行系统、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和切实有效的支持保障系统,才能切实避免决策失误、执行失真、监督失灵和保障失效等潜在的各种风险。

(三)银行内控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础。新形势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断,经济危机此起彼伏。在这个大的形势下,银行内部自我约束成为金融安全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内部自我约束与管理对保障金融安全起决定性作用,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故,强化商业银行的内控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

三、目前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现状介绍

目前,我国商业内控风险现状存在较多不乐观的现象。首先,整体风险防范意识较淡薄。随着各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大,常出现揽存难、放贷难的局面。还有些银行为了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对内控工作不够重视,致使员工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扭曲,道德风险日益加大。其次,部分信贷人员素质不高,信贷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在信贷管理和操作上,贷款三查、审贷分离等制度落实不够,贷款风险意识不强,存在重放轻收,重贷轻管的现象。第三,管理与监督松弛。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管理流于形式。检查辅导敷于形式,监督不力。最后,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动态的调整。原有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完善的机制机构,对制度、办法执行不力,而且在监督上不严格,缺乏对突发事件或问题的应急处理机制。

四、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内控风险对策分析

(一)加强学习。特别是对风险防范意识的灌输,提高对银行内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显然,风险及其防范意识很重要。无论是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还是上层各级领导,都必须增强内控优先意识,要切实端正经营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争取做到从意识根源上就铲除风险的发生。

(二)强化合规培训,将制度变为习惯,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人员素质。提高内部人员素质是加强商业银行内控的根本所在。必须加强对“人”的管理,培养人、造就人、选好人、用好人,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始终,注重德、能、勤、绩,加强岗前和在职员工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提高人员防范风险的综合素质。

(三)从严管理。强化过程监控,加强风险监督与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作用,促进内部审计从合规性审计向风险性审计转变,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转变。加强业务操作的控制和事后检查,强化执行力,切实落实责任追究制。一线服务、业务管理、安全保卫等等都要严格依法合规操作。对违规违纪的责任人,要依据金融法律法规和内控规章制度的规定,一律施用重典,严肃予以责任追究。

(四)立足于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科学有效的机制是保障商业银行长效内控的关键。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根据银行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需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在每个系统下制定出具体业务工作流程,流程中必须岗位固定、责任固定,以实现岗位、工序间的相互制约;在岗位、工序之间实行双人双表的审查监控,对业务部门的检查监督,对稽核审计及监察人事严格监督;制订一套统一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违规违章处罚方法,做到规章面前人人平等。

结束语:不断推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银行经营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是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所以,只有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完善和创新体制,加强内部管理与教育,才能达到防范风险,保证经营,才能更好地实现银行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收获。

参考文献:

金融安全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法律问题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B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和性质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

国际上是这样定义金融衍生工具的,当事人之间的双务合同或者交换支付协议,它的价值正如其名称所体现的,衍生于基础资产或者相关的基础比率或指数。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协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较之前的定义更狭窄些,它们认为金融衍生工具的核心在于对风险的管理,衍生合约本质是一种双边合约,目的就是对风险的一种管控。

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较国际上其它国家较晚。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直到197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才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向了市场经济时代。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与国际上略有不同,并且国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也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金融衍生工具是区别于传统的金融工具,所以称之为衍生工具。有的学者认为,金融衍生工具是以另一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的金融工具。它由债券、股票、外汇等基础工具衍生而来,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四种基本工具和由它们通过变化、组合、合成三种方式再衍生而来的变种。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性质

金融衍生工具在法律上来说本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其名称上的“工具”二字不影响其本质的债权债务关系。签订合约的双方当事人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据我国的法律,金融衍生工具有几大法律属性。诺成性,就如字面意思一样,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达一致的意思,并不是以标的物的交付与否来判断。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某种具体的实物,它只是一种权利和义务,是一种不具体存在的工具。目的的不同性,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合同双方的风险性。

二、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

作者以沪深股市的数据为依托,调查发现2009-2014年度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企业的比例分别为7.523%、11.117%、12.558%、13.412%、14.873%和12.423%,虽然增长速度在2008年后有所放缓,但总体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在这样较高比例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背景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法律设置不完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很多法律建设仍然十分之后,尤其是经济类法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法律更是寥寥可数,其中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法律屈指可数,并且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和法律法规也存在着矛盾和不协调。我国的股市也不够成熟,相关股市的法律监管也不够健全和完善。甚至可以说,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亟需相关法律部门的统一协调和制定具有指导作用的法律。

(二)分业与混业交叉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在借鉴了欧美等资本市场成熟国家的历史经验后,为防控风险采取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得美国金融业全面崩溃,银行参与证券投资等高风险行业是金融市场暴跌的主要原因,所以美国在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由混业经营转变为分业经营。我国的金融监管正是借鉴了历史上这个惨痛的教训,所以才坚定的执行分业经营模式。我国商业银行法明文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感到分业经营的弊端比较大,严重制约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纷纷又放松管制重新开始混业经营。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初创阶段,不确定因素较大,在分业经营名义格局下也存在着混业经营现象。

(三)投机现象的存在

金融衍生工具的参与者一般以金融机构为主,这些金融机构往往资金雄厚,在和广大股民和中小投资者的博弈中,往往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中小投资者往往败下阵来。金融机构不仅资金雄厚,还有巨大的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使得机构可以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和行为。金融机构依靠着这些优势进行投机,往往可以取得较大的利润和机会。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尽最大努力去控制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但由于政府的政策往往有时候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金融机构恰恰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它们往往会进行预测,因为一旦预测成功,这些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润往往是几倍、几十倍的增长。

三、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的完善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监管模式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涉及到多个金融监管部门,所以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督和管理需要涉及、协调多个部门。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首先要以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为前提,只有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再去协调各类金融监管部门。统一的监管模式既可以缩减管理资源,也可以使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更健康、成熟的发展。统一的监管模式也更方便使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与世界接轨,有效实现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有序健康发展,保证我国的金融安全。

(二)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相关法律的建设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法律寥寥可数,其中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法律屈指可数,并且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和法律法规也存在着矛盾和不协调。我国的股市也不够成熟,相关股市的法律监管也不够健全和完善。甚至可以说,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亟需相关法律部门的统一协调和制定具有指导作用的法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相关法律建设极为薄弱,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国的立法部门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尽早并且准确的对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现状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判断,做出适合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具体管理办法和监督体制。建立有效的监管实施规则,保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框架的稳定性、持续性和一致性,明确规定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与风险承担限额,形成有效的控制与约束机制,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交易制度体系。

(三)增加与国际上的协作与沟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受着其它国家的经济的影响。我国在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计划体制经济,我国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不受到外界的经济体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受着其它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影响。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当今社会下全球的现金的流动,国家间的金融流动性大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想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必须增加与国际上其它国家的金融协作。

(四)明确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原则

我国的经济是市场经济,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自然也要遵守市场管理的原则。政府主管部门只是起到引导和组织管理的作用,但真正发挥协调管理的作用仍然要靠市场。我们常见的几大市场管理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管理同样适用。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是金融衍生产品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开就是信息公开,管理原则和方法公开,所有的受众有同样的收到信息的机会。公平,就是金融衍生工具涉及的双方有着公平的权利和义务,不因为某人的特殊性来影响这种公平性。公正,就是保证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是公正的,它是在保证了公开和公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网上银行的不断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使用者数量者剧增,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性也在迅速的增加着。我国也发生了许多的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事件。这就促使了我国必须增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关注度和监管力度。虽然2004年后,我国也推出了几个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法律指导意见,但仍然只是几个比较单一的监管的法律。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仍然需要高度的重视,找到适合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方法,以促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让金融衍生产品更好的为我国的人民服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参 考 文 献]

[1]熊玉莲.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风险及其监管的国际比较[J].政治与法律,2006(3)

[2]张恒.金融衍生工具的契约性质与金融风险管控[J].开发研究,2014(2)

[3]潘涛.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及其管理――兼论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面临的风险及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5)

金融安全的定义范文6

关键字:热钱 流出 泡沫 金融安全

一、热钱流入中国的原因

热钱也被称为国际游资,是指在一国金融市场上投机获利的国际短期资本。对冲基金就是著名的热钱持有机构,然而持有热钱的除了对冲基金之外,还包括养老基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以及外国居民甚至本国居民等个人投资者。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化,热钱的定义也不断扩展。“热钱”这一概念真正在中国广为人知,是在2007年至2008年,在这两年,热钱快速流入中国。事实上,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热钱就已经开始流入中国,纵观十年的发展,“热钱”流入可以说是国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国内经济企稳吸引国际热钱流入

我国良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及良好经济环境给热钱提供了进入到我国经济体的可能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持续平稳较快的发展,2000年以来,GDP始终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显示了我国良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在全球经济低迷时,我国经济依然表现出色,这在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信心的同时,也对热钱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二)人民币升值预期为国际热钱提供了套汇空间

自2009年3月起,西方主要国家竞相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早日复苏。美国推出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形成了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预期;日本由于经济深陷通货紧缩,也执意推行前所未有的高度宽松货币政策,日元兑美元持续贬值,更进而对人民币贬值;欧元区除了德国以外,几乎所有成员国都面临日益上升的衰退压力,也不得不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西方国家向金融市场投放流动性的增加,造成市场投资者对美元、欧元及英镑贬值的预期,这种贬值预期会使新兴市场面临资本回流压力,也为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提供了外部资金基础。

(三)中美利差倒挂为国际热钱提供了套利机会

美国2013年1季度联邦基金平均利率只有0.15%左右,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利率自200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3.25%。日本目前的基准利率隔夜无担保拆款利率区间为0-0.10%(自2010年10月起施行),今年前4个月平均为0.074%;同期其长期贷款优惠利率为1.175%。欧洲央行5月3日刚把三大关键利率——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从12个月前的0.75%、1.5%和0下调至0.5%、1%和0,这些数据均表明中国和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利差,这为国际热钱提供了套利机会。

二、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

热钱规模的估算,从目前文献所做的相关研究来看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错误和遗漏项法;第二种是残差法;第三种是分渠道估算法。目前方法二是当前估算热钱流入规模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即:热钱=外汇储备増加额-贸易顺差-FDI。

然而这三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本文在第二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将隐藏在贸易顺差和FDI中的热钱以及汇率引起外汇储备变动的因素考虑在内,得出本文的测算公式:热钱=外汇储备増加额-(贸易顺差-隐藏在贸易顺差中的热钱)-(FDI -隐藏在FDI中的热钱)

对贸易顺差取数的修正从数据显示,2005年起,我国贸易顺差规模突然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由贸易项下的热钱流入导致的。本文采用社科院对“隐藏在贸易顺差中的热钱规模”研究方法, 计算扣除热钱规模的贸易顺差,即:(贸易顺差-隐藏在贸易顺差中的热钱)的取值。

2005年之前,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2005年~2009年,该比例大幅上升,2009年后,该比例又恢复到原来较低水平。从贸易顺差增长率来看,只有2005年和2006年增长异常,虽然2007增幅也较大,但是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强劲。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企业要求提价,进口方也同意。中国出口商品单价上升,也是贸易顺差增大的一个原因。如此分析,2007年48%的贸易顺差增长率也属于正常增长。从2002年~2012年贸易顺差额的增长率来看,平均增长率为28%,因此考虑到人民币升值造成的贸易顺差的自然增长,将2005年、2006年贸易顺差增长率调整为30%和35%。由此得出扣除热钱的真实贸易顺差值。

三、热钱逃离中国的表象及原因

从测算表可以看出,2012年已有成规模的热钱开始逃离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12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中对资本流出风险做出预警: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企稳,信贷需求上升,利率回调,投资者调整投资策略,将一部分资金重新投放发达市场。二是遭遇新一轮危机,投资者避险情绪再次上升,将资金回撤至发达市场相对安全的资产上。

事实上,2013年前6月的相关数据已经证明,国际热钱已经开始逐步撤离中国市场。《申银万国2013年5月外汇占款数据分析》显示:5月新增外汇占款为668.62亿元,环比大幅下降,而且低于1-4月月均新增外汇占款3774.4亿元,其测算5月“热钱”跨境流出298.36亿美元,比上月大幅降低605.55亿美元,资金连续4个月流入我国后再次流出。6月中旬,银行又突然出现了“钱荒”现象,6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达13.4440%,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30%,7天回购利率达28%,均创历史新高;深市1天期国债逆回购最大年化利率达50%,沪市1天国债逆回购同样大幅走高,最高年化利率达32%,中国银行业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资金紧缺状况。

根据当前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分析,出现热钱外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美联储将提前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增强。美国自进入2013年以来,GDP增长势头良好,从二季度以来,美国的居民消费、制造业、房地产市场和财政金融状况更是持续向好,显示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另外在5月1日的FOMC议息会议声明中增加了“委员会将根据劳动力市场或通胀前景的变化,来增加或减慢购债速度,保持合适的宽松程度”的表述,使得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再次升温。二是美元走强,进一步加重了新兴市场货币贬值的压力,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诱发资金加速流出。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对国际热钱的新引力减弱。世界银行在日前的最新报告中,将今年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下调至5.1%,低于其年初5.5%的预期,其中中国经济增速从1月的8.4%下调至7.7%,印度从6.1%下调至5.7%,巴西从3.4%下调至2.9%。此外,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印度和巴西居高不下的通胀以及国际油价下行对俄罗斯经济的冲击等,都增加了投资者对新兴市场国家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

四、热钱流出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QE)的预期日益强烈,国际热钱开始大规模撤出新兴市场,首先反映在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内的国家股市暴跌,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货币也纷纷出现贬值。一旦热钱大规模撤离中国市场,将会诱发各种经济风险,如银行体系的稳定受到威胁,资本市场出现大幅震荡,房地产泡沫被刺破等,中国金融体系将面临巨大考验。

(一)热钱流出对银行体系的冲击

热钱无论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或是其他场所,最终都会以某种形式体现在国内银行账面上,一旦热钱大规模撤离,遭受冲击的首当其冲是银行体系。热钱迅速流出造成对银行提现的压力,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银行为了保持必要的流动性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控制贷款投放量,企业再融资难度加大,因此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随之上升。

(二)热钱流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冲击

1、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热钱进入中国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股市,有研究表明,自2007年起,股指的每次阶段性涨跌,都和热钱流动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热钱的存量和流量都相当巨大,每当热钱的阶段性进入和流出,往往都会带来股市的暴涨暴跌,对我国金融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2、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境外热钱在中国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大量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就会造成房价不断上涨,导致房地产市场产生泡沫。 一旦热钱流出,被热钱追捧的房地产失去烘托其上升的持续动力,房地产泡沫必然破裂 。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不仅使中国房地产业陷入低迷,更严重的后果是进一步加大银行呆坏账规模,对金融和经济稳定性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热钱流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1、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热钱的大规模撤出首先会加大央行操控货币政策难度。热钱撤出会使得一国外汇储备增速放缓甚至减少,基础货币中的外汇占款减少,迫使该国流动性降低,从而引起通货紧缩。央行为抑制货币紧缩而降低利率时,热钱进一步大规模撤离,抵消相关货币政策的效应。我国央行对利率的调整所引起的热钱流动与货币政策目标不一致,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央行操控货币政策难度。

2、引发人民币汇率贬值

热钱流出预示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的“外升内贬”导致热钱出逃。在人民币升值期间,国内出现明显通货膨胀,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在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情况下,国际资本选择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等资产,逃离我国以获取最大利益。进而导致外汇市场上的美元资产供不应求,人民币贬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五、防范热钱集中大规模撤离,保障中国金融安全的政策建议

热钱最大的危害,不是在于流入一国给该国经济带来潜在泡沫,而是在其快进快出的高度流动性对一国金融系统的冲击。无论是1994年至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是1997年至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证明这一点。因此中国有关政府部门需警惕热钱流出,积极做好应急预案。

(一)央行实行宽松政策对冲流动性缩紧

央行可以通过逆回购操作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央行也可以通过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让商业银行拥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放贷。另外,降息可以直接降低企业单位的贷款成本,增加收益。

(二)加强热钱流通渠道的监管

相对于热钱流入渠道,流出渠道会更隐蔽,因此在做好对热钱流入渠道管制的同时,更要做好对热钱流出渠道的监管。比如在经常项目贸易渠道方面,要核实合同和关联企业的动向,经常项目下非贸易渠道应限制携带额度,资本项目应监管金融机构并对其进行审计审查,对地下钱庄应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对地下钱庄的审计。

参考文献:

[1]胡海峰,胡吉亚.对中国热钱规模的估算与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6): 25-30.

[2]张明,徐以升.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J].当代亚太,2008,第4期:126-142

[3]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2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R].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