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文化内涵

工业文化内涵范文1

这几年来,随着企业文化构建热潮的加快,在山西省电力公司的正确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按照 “三思三晋”工作方式,全面推进“两个转变”, 以“奉献、责任、诚信、创新”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日常工作的始终,努力建设“一强三优”的电网公司。构建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国网晋城供电公司的精神实质。

一、做好三方面工作,为企业文化提供良好的土壤

第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为保障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将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了领导重视、责任明晰、人人参与的局面,并印发了一系列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等。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二,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进行宣传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良好发展,通过借助简报、宣传栏、公司网站等媒介,大力宣传企业文化,浓厚氛围;印发《企业文化手册》,并集中学习,把企业使命、发展愿景以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大力宣扬,让每个员工都知晓并深入领会公司的理念;组织开展学习解黎明等先进人物的活动,用高尚的事迹感染员工。

第三,制定标准,严格考核。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经营业绩的一项内容纳入到年度考核的范围,制定考核标准,明确职责,定期对企业文化取得的效果进行评定和奖惩,赋予企业文化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力。如果一个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指标不达标,就没有机会评选为综合先进单位。

二、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员工文化修养

第一,依托文化载体,展现文化魅力。

以青年素质、党风廉政、精神文明、中电书画院太行创作基地等“四大基地”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为陶冶员工的情操,建立了书画、摄像等十一个文体协会;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开办“和谐创新”论坛,给员工创造展示魅力、实现价值的机会;公司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爱护员工,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第二,树立典型引领,形成带动作用。

在过去的工作中,有许多同志有突出表现,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注重树立典型的带头作用,将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及其他工作中有较突出表现的同志作为先进典型进行重点培树,先后有陈文刚、郭志军、田瑞萍等一大批专业能手、骨干成为国家级、市级“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服务明星”等,推出了陈文刚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多个科技创新工作室,起到了良好的典型带动作用。

第三,举办大型活动,积极宣传企业文化。

在公司建立20周年之际,正赶上售电量超百亿,抓住这一节点,筹办了首届企业文化成果晚会;按照省公司“传递最美力量”主题活动要求,在改善员工文体设施的基础上,连续五年举办了运动会;当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时,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三、创建三种主题文化,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第一,倡导忠诚文化,组建内部团结。

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当重视忠诚教育,公司通过编印了《青春的足迹》、《忠诚企业的圣火》等,让忠诚文化在无形中对员工产生积极影响;以“我是国家电网人”等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增强员工身为电网人的自豪感;组织技能比赛,让员工们努力钻研业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第二,提升创新文化,加强成果建设。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举办以“克尽职守、忠诚企业”为主题的创新活动,转变员工的思维模式,突破自我,召开会,对创新成果进行全面介绍,举办成果展,巡回展出优秀成果,其中6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15项成果获得省公司奖励,由员工创作的论文48篇论文刊发在省级以上杂志。

第三,推进廉洁文化,优化领导集体。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以“三四三”(“三个阵地”创新载体,“四进”活动凝心聚力、“三上”景观烘托气氛)活动为切入点,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宣传廉政文化,采取观看警示片、征集廉政春联、聘请行风监督员、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广大干部职工诚信做人,廉洁行事。

工业文化内涵范文2

关键词:工业设计 传统文化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03

1 引言

设计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地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设计师的思想。通过对设计人员的教育、启发,不断挖掘设计者内心深入的潜能。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帮助设计者们对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探索,拓宽学生在社会及自然科方面的知识面。工业设计是主要的设计课程,因此对工业设计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2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工业设计教育,目前该学科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总体来看仍然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的学科。尽管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在世界上比较大,但是工业设计的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许多工科院校聘请的设计教授主要来自于艺术类和工程类,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本着“艺术+技术”的模式,因而设置了若干艺术类和工程类课程。这些课程间存在衔接上的不连贯,并且教师与教师之间也缺乏交流,这就导致了课程之间的机械叠加,虽然开设了许多课程但是课程之间没有一定的衔接仍然是各自为政。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设计教育趋向功利化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工业设计学校共有400多家。但是事实上这些学校无论在师资还是设备上都比较落后,办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跟风性质。甚至有些学校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而盲目扩招,导致学生在学校无法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2.2 设计教育忽视了人文关怀

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有些院校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了附和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培养,所以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目光短浅,在工作中只会单纯的工作,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

2.3 设计教育缺乏感情内涵

目前,我国设计人员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是一个工具或器物,过多关注产品的实用性,缺乏对产品所承载的感情内容进行分析。在设计中不关注通过产品可以获得的情绪体验,不重视特定的感情需要。总之,工业设计教学在教育中缺乏德育教育和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往往只对学生的成品感兴趣。

3 国外传统文化理念教育的模式分析

工业设计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因而文化积淀已经深深融入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设计风格。德国一个著名的工业设计师曾经说过:“在我们的设计中不允许出现任何装饰性的成分,设计中的每个细节都应该有理论基础。”英国的工业设计中融入了严谨、沉稳和多功能的特性,到处充满了古典和人文关怀。而法国则融入了浪漫风格;美国将国人渴望自由的心情和无比的幽默感融入了工业设计中。

4 工业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性同时也具有现代性。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向,是一个民族得以蔓延和持续的重要支柱。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工业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精神,使设计者的艺术学习与民族感情融为一体。

5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措施分析

5.1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工业设计要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重要任务,平面设计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我国的工业设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创造和更新。平面设计教学一定要将传统的文化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设计作品。目前,我国所秉承的设计理念就是在对现代设计理念应用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和培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表现出来,从而让设计教学更加具有内涵和意义。

5.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进行创新

当前我国的平面设计市场需求正在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平面设计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完善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上,改变当前落后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向市场,善于发现社会对平面设计的真正需求,逐渐减少单纯的理论灌输,使学生能够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和传播作出贡献。创造产品的主要思路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鼓励学生的思维不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和策划能力。

5.3 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至今仍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平面设计。进行平面教学设计时不能简单地对单一的外在形式的进行发扬,而且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充分理解,使学生从历史、地理、民族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独立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图案设计上,以领悟到设计的艺术精髓。

6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工业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工业设计在教学中应该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进行创新,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宝荣.中国传统文化对工业设计教学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3,(6).

[2]陈新生.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工业文化内涵范文3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模式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业遗产内涵

工业遗产源于“工业考古学",最早在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发展起来。2003年,国际产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在其颁布的《下塔吉尔》和2006年的《无锡建议》认为,工业遗产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总和,是一种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和科研价值等多重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属于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化,不仅包括“工业遗产”本体,也包括与其相关的溃迹。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霏翔认为,我国的工业遗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业遗产主要指生产加工区、仓储区和矿山等工业物质遗存,包括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纺织工业、电子工业等众多工业门类所涉及的各类工业建筑物和附属设施。广义的工业遗产包括与工业发展相联系的交通业、商贸业以及有关社会事业的相关遗存,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所带来的社会和工程领域的相关成就,如运河、铁路、桥梁以及其它交通运输设施和能源生产、传输场所等。

2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

2.1. 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

(1)主题博物馆与会展模式

主题博物馆模式是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工业遗址进行原址原状保护及博物馆陈列展示的一种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利用。工业博物馆一般可分为室外博物馆和室内博物馆,通常是对工业遗产进行原址保存;只有经济或社会需求不可避免地破坏工业遗产的情况下才会对其进行分解或移动建筑或改造构造进行异地保护。(2)工业旅游模式

工业旅游是工业遗产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模式,是指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借助具有科研、科普、文化、教育、休闲和铸造民族精神等重要价值的工业遗产来满足游客的怀旧心理和对工业生产的好奇心,并感悟工业遗产的独特魅力,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当然也保护了珍贵的工业遗存。

(3)公共休闲与主题景观公园模式

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公共娱乐休憩空间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工业遗产作为公共文化休憩空间的模式通常是打造景观公园,将城市工业遗产废弃用地作为郊野公园,强调保护与再生,在尽可能保留工业建筑及场地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转换、对比、镶嵌等多种方式重构,建一些游乐设施和基础文化设施,形成适合现代人休闲与放松的公共休闲空间。也有将市区内的工业遗产根据其特点转换为主题公园,保留工业遗产的建筑遗迹或片断,形成城市特色景观带作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开放式公共场所。

(4)创意产业聚集区

工业遗产建筑群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使其被转化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作品的创意产业园区。实际上,这种模式既可以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活动场所,也可以向世人展示工业遗产特色和优势,实现工业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因为从事创意产业的艺术家与创意者一般都具有较为深厚的艺术涵养和敏锐的艺术眼光,他们能真正认识到工业遗产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意,而且,他们对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创新是着力于原有区域、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将会推动这些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生。

2.2典型案例分析

(1)杜易兹堡景观公园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知识时代的兴起,传统的工业区面临着已经被破坏殆尽的生态环境,极高的劳动成本,这样迫使大部分工业企业搬迁到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的地区。钢铁厂的特森公司是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一个重要的炼钢厂,主要从事钢产品的初级加工等相关工作。1985年,炼钢厂停产,经过IBA的设计竞赛的改造,原作为粗钢制造的钢铁厂的特森公司现如今成为杜易兹堡景观公园。杜易兹堡景观公园有二个主题:一个是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大众的休闲公园,这里的主题园主要为周围社区的居民提供游憩娱乐的场地,,尤其是当地的青少年。第二个主题就是展示鲁尔工业区当时的工业文明,通过让有人参观保留的工业遗迹去回顾当时的工业文明。在公园内部处处体现着设计者的绝美创意:废弃的瓦斯存放管改建成潜水训练基地作为救难训练道具,存放焦煤的高大建筑墻则用来作为攀岩场地,使得原本没有山的该地区拥有了全国最多的攀岩会员并成立了攀岩俱乐部。

(2)瓦斯槽展览馆

瓦斯槽展览馆是德国工业文明的一个重要性标志性建筑物,它位于鲁尔工业区的欧伯豪森城。瓦斯槽直径67公尺,高118公尺,由于丑陋的外形,以及给人留下了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索取自然资源的工业形象,当地居民认为瓦斯槽是城市建设中“景观杀手”,居民一直认为最好移走瓦斯槽。

1994年这个瓦斯槽被改造成全欧洲最大、最另类的的展览馆。改造的原理十分简单,通过采光天窗及内部的灯光设计去营造一个尺度骇人的全封闭单一空间。这种戏剧性的改造让参访者惊讶不已,犹如参观外太空世界一样。瓦斯槽内部设有一个直通顶部的参观电梯,可以让人俯视内部全景,这个景观空间感受十分独特,可谓人间少有。这样瓦斯槽展览馆依旧是瓦斯槽,它提醒我们鲁尔工业区的过去,然而现今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含义,瓦斯槽现在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展览馆,不仅成为代表高品质文化的生活的指标,同时,瓦斯槽变成一个地标,也代表了鲁尔工业区的历史。

3 结语

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赋予了工业遗产新的内涵,延续了工业文明的历史,有助于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一方面,有利于工业遗产作用的扩散—围绕工业遗产承载的文化精神价值。另一方面,在工业遗产地进行再利用可营造工业遗产空间场所的文化氛围,赋予工业遗址新的生命,使工业遗产文脉得以延续。参考文献

[1]刘佳.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初探[J]重庆建筑

[2]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

工业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聚焦课堂;课堂品质;化学学科

课堂文化教育犹如珍珠蕴藏于科学教材这块园地中,我们只有注重课堂文化,呼唤人文教育,才能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那么,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有魅力、有文化、有品位的好课呢?笔者一直在思索和尝试!

曾有一位名师说:“一堂课要有一条知识的主线,即课堂的灵魂,教学设计围绕着灵魂展开,要有一句话能自始至终贯穿于课堂中。”而这个主线需要我们用心去提炼,用心去捕捉,用心去设计,从而使学生的化学课堂学习成为愉快的精神之旅。一堂课要做到四有:有魂、有范、有容、有底。课堂追求有魂――有知识还有文化;有范――地地道道的化学;有容――高密度;有底――深入浅出的境界,努力营造“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的氛围和效果。

笔者选择高一化学教材的第六章《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的第三节《化工生产能否做到又快又多》的第一课时工业制硫酸为教学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究课堂文化,挖掘化学内涵之旅,最后面向全上海市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取得了一点成功经验和一些教学感悟,与大家分享。

本课的初步思想是:工业制硫酸是比较枯燥的知识,同时工业生产又是个性化的,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常规教学易落入知识罗列的俗套,能否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作为本堂课的灵魂主线呢?经过认真分析,终于发现一是工业制硫酸的三步反应不是氧化就是化合,均为放热反应,二是三个相应工业设备中均采用了“逆流”原理。于是初稿出来了,课题暂定为“放热与对流――硫酸和硝酸的工业制法”,为了知识的迁移和拓展的需要,所以,补充了硝酸的学习内容。接下来笔者对初稿进行了细节的处理和推敲,使教学环节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学情化,同时避免学生对标题“放热与对流”产生歧义,所以,课题名称改为“放热、对流之工业制硫酸硝酸”。此课在浦东新区骨干教师活动中一展示,突出了“都放热”“都对流”两大特点,立马让人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好,教学效果不错。

但质疑声也出来了,主要是以教材为本的教师认为:本章主题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但本课在这上面明显体现得不够,是否有重点不够突出之嫌呢?同时硝酸的内容是高三的知识,放在高一也有超纲之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不同,对课的设计和处理就会不同,正所谓,同一本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眼里,就会衍生出不同的理解,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到底哪一种设计更好?当然是实践出真知。笔者马上设计了第二稿,紧扣本章主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笔者就化学反应速率提炼出一个字“快”,而该工业制备的三个反应中仅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牵涉到化学平衡的移动,所以,笔者提炼出一个字“好”替代了原教材中的字“多”,于是新的关键词“又快又好”比教材中的“又好又多”内容更丰富,寓意也更深刻了。由于有前一节课的实践经验,发现拓展了硝酸的知识后,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反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打折扣了,索性还是删除掉硝酸的内容。于是第二稿“又快又好之工业制硫酸”,新鲜出炉了。经过课堂实践后证明,学生也能更好地抓住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那么能否让化学课上出文化的品味来,这也是笔者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经过两次卓有成效的实践,笔者对本堂课更是成竹在胸,心中在筹划:能否把两条线统一起来,这样既紧扣教材主题,又渗透学科文化。于是就有了第三稿的设想:设置两条主线,一条化学知识的明线,一条文化内涵的暗线;一明一暗,一虚一实,一表一里,一肉身一灵魂,相互呼应。这样课堂立意更加新颖,课堂结构更加立体,课堂内涵更加深刻,课堂品格更加高尚。从下表的内容对本课的结构可窥豹一斑:

经过笔者多次的教学设计、教学修改、教学实践、教学完善、教学反思,并在各位同仁的不吝指教下,最终本堂课作为挖掘文化内涵的典型案例,由上海市化学教研室组织,面向上海市全体高中化学教师进行了教学展示,引起了不同凡响的关注,达到了卓越的教学效果。

工业文化内涵范文5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化;市场化

党的十六大以后,文化产业在我国获得迅猛发展,不仅成为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而且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首先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他们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此后有关文化产业的内涵和界定,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国内学术界不同学者的看法侧重点有所不同。我国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联合国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通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的方式将无形的文化内容产品化或服务化的产业,这些文化内容往往受著作权的保护但又能以产品或服务的方式体现。”事实上,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产业有自己独特的产品生产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首先,文化产业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普及。广泛的社会需求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市场基础,而生产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原有文化产品生产方式,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力水平和产品的供给能力,使文化产品的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一旦文化产品能够采取工业的模式进行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它的主要消费群体将是社会普通民众。规模化生产的高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文化生产企业有能力向社会普通民众提供他们能够承受的价格水平。文化的产业化,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变化,它改变了文化产品的服务对象,最大限度扩大了文化的服务范围,它是精英文化的市场化、平民化、通俗化、大众化,使原属于上层社会的精英文化经过通俗化能够为社会普通民众所接受。一旦文化产品能够像工业一样进行规模化,按同一的标准进行批量生产,这也就是文化产品的通俗化,其产品也就不再不具有传统精英文化意义上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作为市场上普通商品来生产和销售,满足消费者日常消费需求。所以,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必须是能够按工业标准,即按标准化进行大批量生产。

二、文化产业大批量生产的特点

文化作为产业,文化产品的大批量制作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而是生产。产业化下的文化产品是通过企业采取工业的生产方式,在严格组织下按标准大批量进行的,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彻底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降低文化劳动的复杂程度,因此,文化产业化伴随的是文化产品生产过程的简单化。它不仅降低了对劳动者个人技术的要求,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文化产品价格,打开了普通大众的消费市场。

产业化需要生产过程的简单化、产品的大众化。文化产业化不仅需要面向社会大众,而且还要有文化产品生产过程技术工艺的相应改变。正是由于生产技术工艺的进步,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才有可能用艺人、画工,培训师等取代艺术家、画家、学者,由艺人、画工、培训师使文化产品由原来精英阶层走进寻常百姓家。文化产品也由此转变成为普通商品,逐渐降低减少其产品的文化艺术价值。

三、文化产品市场化改造:思想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现代社会,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快速发展,得益于社会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的改变。文化产业寻找发展突破,首先需要突破文化产品生产的传统方式,适应现代社会广大民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经营,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其发展已经不是严格遵循文化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它是通过文化的世俗化,大众化,以开拓市场。所以,文化产业化的路径不在于苛求文化产品在思想、艺术或学术等方面的价值,相反,它往往更强调文化的消遣娱乐。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文化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严谨的理论、深邃的思想让位给通俗作品,强调文化的思想、学术、艺术通常只能局限在特定范围,而社会普通民众所接受的往往都是通俗化的作品。所以,精英文化术虽然也有一定的市场,但市场需求毕竟十分有限,通常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属于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的范围,依靠市场难以维持其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化成功与否,取决于生产者能否创造性地将文化与市场的结合,充分挖掘文化精神所具有的市场价值。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主要是以票房的好坏为最终创作目标,与传统的艺术活动相去甚远。然而,好莱坞电影创造的个人价值必须服从于大众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特点却使好莱坞电影更多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成功开拓了国内外市场。

文化产业化是从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其所存在的商业价值。虽然文化产业化按工业模式通过挖掘文化的市场价值,改造产品文化内涵,使其符合大众市场需要,但毕竟文化产品不同于工业品生产,文化产品必须有基本的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作为文化产品而存在。实际上,文化产业商业化、市场化过程,只是对文化内涵进行商业化改造,通过这种改造,增加文化内涵的娱乐效果,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由于市场化使得该产品完成失去文化的内涵,那该产品就只能作为普通商品,而与其他工业品没有什么区别,也就不能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所以文化产品离不开文化,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都存在文化的内涵,需要借助文化因素开拓市场,因此,文化产品在产业化进程中,需要保持文化内涵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机平衡,实现文化内涵与商业化的良性互动。所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充分挖掘文化的商业价值同时,需要寻求文化思想内涵与商业化、娱乐化之间的和谐,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化由于面向社会大众市场,因此,其产品的文化思想所反映价值观必须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要反映社会大众价值观及其伦理取向,提倡大众共同价值标准,只有这样产品才有可能获得市场认可。文化产业对社会大众价值标准的提倡,就这点而言,与人类基本价值观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人类基本价值观具有社会普适性,这些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促使文化产品大都提倡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人性善良、骨肉亲情等社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使得文化产业才有可能具有最充分、最广泛的文化市场和大众消费群体,而且可以使文化产业与国家政治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定的距离,获得相对对立的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模式,经济规律对文化产品生产的调节作用,虽然降低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力,但人类社会所倡导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却通过产业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但这并不否认在人类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一致。正因如此,产业化的文化产品才可能在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开拓其市场,为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所接受。过去,我们由于不能正确区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政治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基本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过分注重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化产业化中的作用,甚至为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而忽视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由此设计出的产品自然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也就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所以,作为社会核心价值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社会基本价值,伦理标准,在文化产业化进程中不仅不会削弱,而且还会通过优秀的文化产品得到广泛传播,从而有助于社会核心价值的形成和巩固。因此,推定我国文化产业化发展,需要不断挖掘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市场价值,大力培育通过市场渠道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能力,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东岳论丛》,2009年02期。

工业文化内涵范文6

码头是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由于人们对水的活动,最初的形成是为船舶提供码头泊位,为乘客提供港口的上下船舶,为货物提供装载和散居地区的储存随着经济发展对材料的大量需求,水运业逐渐发展起来,作为水陆交汇处的货运枢纽,码头对水运的成长也提供了一个长海岸线,不断丰富自身功能,拓展其领域范围。随着对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完美,不仅简单的运输处理和临时存储,而且开始有仓库,车间,码头,装卸设施和一些辅助结构。

码头文化的概念是由于在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过程中码?^空间和功能的发展和扩展的必然结果。码头的社会活动和形式的核心是基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是文化的物质形式、非物质形式的文化两个层次的意义。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促进码头文化的形成,这将深深地品牌化在当地文化之上的码头文化。由于城市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文化和历史环境,所以码头文化主要反映在地理特征上。这也是码头发展历史中的共同一面,其特点是:包容,开放,流动性,变化和复杂性。这些特征为研究码头的文化景观奠定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旅游下码头文化的意义

(一)码头文化是城市系统重要的参与者

基于生态旅游知识的基础,城市景观系统中具有独特城市结构的码头占据了很高的位置。从生态旅游的角度来看,位于上层的下级系统景观,如码头景观,属于水景观。在整个大生态环境系统中。但是由于在滨海景观中体现的高水平的文化价值,它仍然是情感所在的城市。从特征的角度来看,码头本身的功能决定了其在城市水边界区域中独特的主导因素,无论它是一种新形式的地方还是传统形式的旧地方在码头的发展中将是最重要的存在成为整个城市生态旅游。

(二)码头文化是城市人文内涵的组成部分

城市的文化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美丽,这表明形成城市特征的关键在于文化特征。审美原则的重要内容是在设计过程中遵循文化特征。塑造景观的美学价值只是一方面,城市人文精神的内涵的体现是其更深的表现。人文的内涵体现在不同的城市,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这是由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码头特点造成的。时代的精神和文化记忆的交流,相互吸收的融合,创造出更加独特的美丽,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市人文具有这种特殊的美。所以城市内涵的改善码头景观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无锡码头文化发展的不足

(一)缺乏特色

水流动给无锡市更多的开放性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兼容性。在这种工业发展,工业,仓储,运输等功能的码头区域集中布局,使空间生产以交通便利为主要目的,缺乏适合活动的场地和适宜的为人们感知空间尺度。近年来,无锡城市码头水域的土地开发已经更加注重土地开发和支出平衡的提高和商业效益,这使得无锡码头空间携带着城市人文精神和历史记忆越来越多的工程趋势。快速“复制”,而不是仔细“设计”出城市空间造成的码头滨水区“单调”的场景,失去了原墩城独特的美,失去了一个独特的城市形象,是新建筑物被覆盖并变得难以控制。

(二)活力衰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同的工业结构调整。许多码头城市经历了反工业过程。工业区从城市中心加速,港口逐渐下降,无锡也在其中。随着无锡城市产业升级和环境改造,老城区码头区的更新和重新开发对产业升级和环境转型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些重新使用和重建对城市发展进程有直接影响。码头功能的改造使得一些原有的空间使用逐渐减少,成为城市缺乏流行的凄凉角落,即使在改造了水和海岸线敷设之后,即使在周围引进了大量的商业设施,许多码头仍然很难改变其荒废的现状,新的种植体功能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三)环境恶化

由于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土地的扩张,占用了大量的码头空间和天然水体,使水体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自然分水岭防洪和生态景观威胁。这体现了未处理的工业生产流出物进入河流的自净能力以及水生植物和植物的破坏。原始天然水体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被压倒了。自然环境破坏,景观混乱,空间拥挤,景观破碎,海岸线过渡发展屏蔽了地下水和河水功能的自然循环,以及自然景观和植被的破坏,使得码头区在大面积工业毁灭下的出口城市的失去的地区。并花费大量的金钱和劳动力成本建立大量的人工水特征,难以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甚至成为影响周围景观效果和生活的停滞水池。

(四)功能的丧失

丰富和体验休闲生活空间,愉快的心情,舒展身心是码头景观存在的真正意义。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娱乐区域的需求伴随着人口的积极增长,但是由于建设问题或根本问题,今天的码头实践不能实现。例如,无锡的一个码头景观规划项目,由于无锡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无锡当地居民常常愿意选择出去凉爽或窗户冷却,夜间的温度会降低,江风变得非常酷,在没有任何阻塞的情况下,受凉河风的影响,城市将感受到凉风。但是新的景观规划项目,沿海超过10年种植树木阻碍了空气之间的直接流动。这打开了城市和码头海滨景观距离,使原来的水可能突然变成难以看到的水。不能满足海滨的要求,也不是盲目种植植物可以实现的。

四、生态旅游视角下无锡码头文化的规划与设计

(一)增强艺术设计理念

码头文化的经典表现是文化元素的艺术元素和创意设计方法的结合,以及在景观规划和设计中使用创意设计概念来表达设计的文化内涵。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码头文化设计的设计内容,如建筑风格设计,空间形态规划设计,景观节点和草图设计,将用于结合内容与文化元素 码头使设计元素更丰富。使用码头文化的特点,掌握整体环境的氛围,同时在某些节点位置通过码头文化的影响,装饰的细节完成码头文化在实际内容中的生态旅游。

(二)实践“体验、活力、生态”结构

基于无锡码头区发展现状的思考,提出了无锡码头景观规划实践目标和理论框架,即“经验,活力,生态”为主题, 其内涵的实际分析“经验,活力,生态”是对当代码头发展的一种反应,形成了整体思维。 景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生态学、图像空间、功能使用。 “经验,活力,生态”在景观规划实践中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相应的三个设计目标,“经验”代表个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生命力”是社会文化发展 “生态”的泛化反映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