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易地扶贫搬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1

一、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总体情况

1、工程实施情况。按照扶贫搬迁工作任务,我市茶陵县搬迁移民230户共950人,项目总投资71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57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40万元。截止5月底,项目投资全面完成,完成移民230户950人搬迁安置,建成住房230套共24680平方米,配套完成10米宽主道1.4公里、6米宽支道1.2公里,引水管道工程主管6.2公里、支管4公里,架空输电线路建设10公里,变压器6台,农电入户230户,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2、主要经验和做法。在工程实施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是突出规划引导。根据搬迁村农户的经济基础和承受能力,科学编制“四个规划”,即总体搬迁规划、迁出村土地复垦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脱贫致富规划)。布设一个好路网,建设好“三大中心”(村务活动中心、医疗卫生中心、便民商务服务中心)、规划好“五大管线”(电、通讯、有线电视、人饮、排污)。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五项制度”,即建立搬迁对象和补助标准公示制度、基础设施建设招投标制度、补助款发放公开制度、劳务报酬合同约定制度、贫困群众搬迁后致富指标监测制度;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保证资金到位、质量合格、搬迁入住和验收达标。三是加强项目监管。建立了资金专户,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做到用款有申请,拨款有审核,结果有审计。同时,规范项目档案管理,做到档案资料齐全完整,为合理规划、筛选、申报、验收工作提供依据。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我市茶陵、炎陵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贫困程度深。主要集中在高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由于暴雨洪水自然灾害频发,我市茶陵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的任务还很艰巨。三是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资金到位不及时,一定程度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四是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细致,规划设计不到位,部分项目区的整体效益不明显。

三、下阶段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体思路

(一)易地扶贫搬迁需求。我市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区域主要是茶陵县和炎陵县贫困人口。我市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户数约5150户,约16688人,其中茶陵需要易地搬迁的人口户数为5100户、约16531人,炎陵需要易地搬迁的人口户数为50万户、约157万人。

茶陵县易地搬迁的人口主要位于桃坑乡、湖口镇、浣溪镇、秩堂镇、八团乡、枣市镇、严塘镇、高陇镇、潞水镇、腰陂镇、舲舫等乡镇,这些乡镇大都位于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生产生活设施条件落后,大部分村组道路没有贯通或进行水泥硬化,群众生产、生活出行不便;通讯不畅通,与外界联系渠道少、信息缺乏;河道、农田水污染比较严重,有的地方安全饮用水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存在因重点工程建设,如库区建设、高速公路及铁路建设等导致土地征收、资源减少而影响到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炎陵需要易地搬迁的人口数量较少,零星存在,其生存条件恶劣,缺电缺水缺路,居住地山高水远,人口素质、文化素质低,致富条件、门路基本没有。

(二)总体思路

1、茶陵县

易地扶贫搬迁思路:采取因地制宜、就地搬迁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山区搬迁至城镇区,山上搬迁至山下,高地搬迁至平原地带,环境生态治理保护与移民搬迁相结合,边治理、边搬迁,突出重点区域逐步实施的方式,使移民搬迁实现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十二五”时期,规划搬迁人口户数3975户,约12910人。

可供安置搬迁人口的水、土资源状况。茶陵县域内水资源丰富,将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水库建设力度和上游水土保持及水源保

护等工作力度,以保障全县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全县可供利用的新开发耕地面积为11550亩,可供调整利用的耕地面积为7800亩,十二五期间可供利用新开发耕地面积为7000亩,可供调整利用的耕地面积为3500亩。资金筹措。主要通过向中央、省市申请财政支持及地方政府、群众自筹等方式来筹集,并通过多种渠道吸引企业、民间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工作。

2、炎陵县

易地扶贫搬迁思路:本着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式,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多渠道筹措资金,以补代促,促进需移民对象自愿移民。搬迁方式采取整体、零星向集镇、工业园搬迁方式和整体、零星就地搬迁的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移民。“十二五”时期,完成50户贫困人口搬迁工作。

可供安置搬迁人口的水、土地资源情况。炎陵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亩,水资源丰富,是湘江洣水的发源地,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06.5毫米,规划搬迁安置地耕地、水资源都能满足要求。

资金筹措渠道。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资金需求量大,必须发挥国家、省、县和移民户本身的积极性,四方筹资,加强管理,争取把每一分钱用好。把钱用在刀刃上。筹资比例为7:1:1:1,能较好的调动各方的主观能动性。

四、工作建议

农村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国家、省、市、县和移民户本身的积极性。为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特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切实落实国家、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国家和省级层面都制定了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各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政策,确保支持政策到位。同时,由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自身财力困难,建议提高中央资金的补助标准,落实省财政配套资金,降低县级配套资金。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2

一、1270个县已全面开工,项目开工率达98%以上

截至9月底,22个省(区、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全面启动,开工县数1270个,占计划县数的99%以上。开工项目17269个,项目开工率达到98%。其中,已竣工项目2093个,已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万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以来,项目开工率达到100%的省份由此前的仅重庆市1个,增加到吉林、山东、湖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8个,山西、河北、宁夏3个省份开工率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目前,仅河北、广西、福建3省区因土地审批程序等原因,开工率在90%以下,分别为88.6%、84.7%和84.4%。

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为23.84平方米,总体控制在政策“红线”之内

截至9月底,全国已开工建设安置住房108万套,9244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学校及幼儿园1345个、卫生院所1347个、安置区活动室1964个。已累计完成总投资951.58亿元,投资完成率41%。初步统计,2016年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为23.84平方米,总体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的“红线”之内。

三、各省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今年3月和6月分2批下达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193.6亿元,实现对年度建档立卡搬迁任务计划的全覆盖。截至9月底,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分解下达到市(县),并按照今年249万人搬迁任务要求,用于补助年度计划内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

四、18个省级政府已与投融资主体签订购买服务协议,贴息贷款承接速度明显加快

目前,22个省(区、市)均已明确由省级政府或授权有关部门与省级投融资主体签订易地扶贫搬迁政府购买服务协议。除安徽、福建、河南、重庆4省(区、市)外,其余18个省份省级政府均已与投融资主体签订了购买服务协议,其中:吉林、江西、山东、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份为现场会后新签订购买服务协议。同时,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贴息贷款速度明显加快。河北、山西、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等10个省份已与两行签订贷款合同,并承接贴息贷款337.7亿元,较现场会前增加238.3亿元,其中云南、四川、湖北3省分别新增105亿元、74.5亿元、47.6亿元;河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宁夏8个省份已承接专项建设基金189.95亿元,其中,湖南、四川、云南3省已完成“十三五”时期专项建设基金全部额度的注入工作。

五、283亿元地方政府债所筹资金已支付到项目,部分省份存在债务资金滞留现象

截至9月底,除山东、湖南2个省份未发行地方政府债外,其余20个省份已发行地方政府债635亿元,占“十三五”时期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地方政府债控制规模的63.87%。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福建、江西、湖北、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份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地方政府债已全部发行完毕。在已发行的地方政府债中,有615.54亿元已注入省级投融资主体,283.06亿元已支付到具体项目,分别占已发行地方政府债总额的96.93%和44.57%。其中,内蒙古、吉林、江西、重庆、甘肃、宁夏、新疆7个省(区、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全部滞留在省级投融资主体或市县实施主体,滞留资金132.1亿元,其中甘肃49亿元、重庆24亿元、江西和内蒙古各20亿元。有11个省份出现部分资金滞留,其中贵州100亿元、山西34亿元。仅湖北、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已全部支付到具体项目。

六、搬迁与脱贫同步规划,后续脱贫措施和就业岗位正在加快落实

各地在编制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时,同步制定了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计划。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工作。初步统计,今年计划搬迁的贫困人口中,各地已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2.33万人次,在本地落实就业岗位42.2万个,拟劳务输出人口81.73万人,通过产业扶持人口117.6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3

为推进全镇扶贫开发工作,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存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根据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精神及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联系本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项目实施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的工程。为积极稳妥推进项目的实施,在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组织、群众自愿原则。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土地等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上,镇人民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要发挥中央专项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以及对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调动搬迁户自愿搬迁的积极性。

(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镇人民政府要积极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坚持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开工一个,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推进。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搬迁方式不搞一刀切,根据各搬迁点具体情况,能就近插花安置尽量就近插花安置,宜分散安置的则分散安置。有经济基础、建房用地条件较好的搬迁点,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

(四)镇人民政府实施、部门配合的原则。镇人民政府作为工程业主,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相应措施,积极支持工程建设;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负责督促、负责检查。

二、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选择

(一)搬迁对象选择依据

搬迁户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居住地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差的石山区贫困群众,人均耕地面积在0.3亩以下的;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工程建设中需要搬迁的农户;贫困地区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农民。(属地质灾害搬迁须市一级国土部门鉴定并确认)。

2、有劳动能力,遵纪守法,实行计划生育,愿意到搬迁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

(二)搬迁区域的确定

根据我镇居住地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情况,搬迁区域确定为我镇的高堆、甘棠2个村。

(三)扶贫搬迁对象的确定

1、凡符合扶贫搬迁条件的农户,必须自愿提出申请。

2、审批程序:搬迁户自愿申请。填写好《蒙山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农户申请书》和《蒙山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人口迁出审查表》,各一式四份。镇派出所、镇人民政府审查后签意见盖章,再由镇人民政府统一报县林业局审查签意见盖章,最后报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定案。

(四)各迁出点的移民规模

全镇计划搬迁规模为4户15人(其中高堆村2户7人,甘棠村2户8人)。

三、迁入地建设

(一)迁入地选择依据

1、各搬迁户就近插花安置,搬迁户不改变其原住小组所在地行政性质,生活住宅建设用地在自有的旱地(坡、荒地)安排,要有发展余地。由镇人民政府审查,上报县土地局审批后方可实施。

2、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3、所在地的干部群众积极配合搬迁户搬迁工作。

(二)迁入地的确定方法及各迁入点的搬迁人口规模

迁入地全部在迁出地本屯(组)选择,不存在土地纠纷,也可降低搬迁成本,易于群众搬迁。全镇迁入地及搬迁人口规模为4户15人,分别是:高堆村2户7人,甘棠村2户8人。

(三)迁入点的建设内容

1、迁入点的主要生活和生产条件及移民生产发展方向

各迁入点交通相对便利,具备路通、电通、水通条件,居住环境改善后,移民能安心搞好生产,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2、搬迁户的生产用地来源

搬迁户仍使用原来生产用地,并在荒地、坡地垦荒开挖土地45亩(人均3亩)种植经济作物。

3、搬迁户生活资料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

新开垦耕地45亩,新建道路3公里,清理水利渠道2公里,搬迁户新建住房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四、迁出地建设

(一)退耕还林方案

1、移民迁出后,在县水果、林业部门的指导下,计划种植水果和毛竹或造林,恢复植被。

2、条件允许可垦为耕地,种植木薯或种桑等,发展经济达到脱贫致富目标。

(二)方案实施时间

搬迁后,用两年时间实施完毕。

五、投资预算

工程总投资7.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4.5万元,地方配套3万元)。

六、实施时间及进度安排

20__年9月-11月,对2个搬迁点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做好宣传 发动和搬迁户的思想工作,完成项目的实施设计方案。

20__年11月-20__年6月,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期内要完成住宅、道路、水电、新开垦耕地等建设,组织农户为下一步的生产、生活做好准备。

20__年7月检查验收阶段。项目竣工后,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自检、自验,并将项目的有关资料整理归档。自验合格后,写出申请报告,由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初步验收;初验合格后,再申报市有关部门进行验收。

七、工程效益及试点意义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我镇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工程建成后,易地搬迁户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使未摆脱贫困的群众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安居乐业,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4

甲方:____________村委会

乙方:____________身份证号:

根据《***自然村整体搬迁的实施方案》,为保障整自然村拆除复垦(绿)后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每村可适当保留条件较好的院落作为生产经营管护用房,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就乙方房屋产权归属达成如下协议。条款如下:

一、乙方在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前提下,必须遵守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根据“住新必须拆旧的原则”,乙方必须先对原村旧宅基地进行腾退。

二、在签订易地扶贫搬迁的“双签协议”后,乙方同意将坐落在________村委_______村旧宅基地___间_________结构房屋和________间附属房屋的产权交归甲方。

三、补偿方法:以拆除复垦补偿协议签订补偿金额为准。

四、乙方交回原旧房房屋土地使用权证或签订本合同后,甲方将补偿金额算清。待复垦竣工验收后,一次性付清给乙方。

五、乙方房屋产权交归村集体后,由村集体全权负责房屋用途分配,乙方无权干涉。

六、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移民中心、乡镇各执一份。

甲方:          (代表签字)   村委盖章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5

【关键词】异地;搬迁;扶贫

中图分类号: C95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扶贫是以人为本基本国策的提现,我国有些地区缺乏安全稳定的生存条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对这些地区的人民进行异地扶贫搬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异地扶贫概述

异地扶贫搬迁是解决山区贫困人口的治本之策。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气候高寒,灾害频繁,交通不便,生态恶化,基本丧失了生存条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且还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得不偿失。异地搬迁扶贫是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人口再分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然而,这些异地搬迁的移民,怎么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方式。异地扶贫搬迁移民,面临着的是全新的生存环境,其传统文化必然随着迁移发生变化,对其自身和迁入地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冲击。由于生存空间环境(人文的、自然的)的变化,移民原有的传统文化所赖以延续、传承的环境基础已经丧失,在新的环境中,移民及其文化必须要适应它,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即异地搬迁扶贫中常说的“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三、 异地扶贫搬迁的成效

1、搬迁移民户的生存环境明显改善。移民户离开了世代生活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迁到了靠近县城、靠近乡镇、靠近市场、靠近公路、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住在新房子里面安居乐业,生存环境明显改善。集中体现在“五便利、一保障”上,即出门行路便利了,子女上学便利了,有病求医便利了,获得信息便利了,寻找就业门路便利了,碰到灾害,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了。据我们调查分析,搬迁移民户与搬迁前比较,居民点距离最近公路平均距离减少了3公里以上,居住点距小学平均距离减少了4公里以上。万载县一户移民在家中的门联上写遭“蒙党恩浩荡移民筑巢欣引风,谢政府扶持夫妻同心奔小康”。这是移民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是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2、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实施搬迁扶贫的地区,移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政府通过采取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移民外出务工或发展生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3、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事业明显进步。移民安置点的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迅速,大多数移民新村设有读报栏、篮球场、阅览室、医疗室、社区服务中心,移民的幸福写在腧上,充满了对新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移民新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远远高于移民前的水平,为真正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通过移民搬迁,大大减少了深山区乱砍滥伐林木、乱开滥垦山地等活动,减少了木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了垃圾的排放,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加快了植被等自然资源的恢复,保护了江河源头,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对迁出地的林权进行有偿流转、集中统一经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激发了移民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贫困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推进。通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实现了农村人口由零星分散居住向中心村、集镇和工业园区的聚集,扩大了中心村和集镇规模,活跃了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步伐。

6、贫困地区的管理成本明显降低。移民户搬迁前居住极为分散,山高路远,有的农户居住地到村委会所在地要走几个小时,扶贫成本和行政管理极高。实施移民搬迁后,集中安置点都在公路边,实现了社区化服务和管理,移民在后续扶持、医疗、教育等方面都有了依托和保障。

四、扶贫与移民政策

9月17日,国家发改委《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易地扶贫搬迁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其对象是生存在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等地区的农村贫困入口,计划“十二五”期间对240万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为此,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投资由中央、地方政府和搬迁群众共同承担,其中中央财政人均补助标准不超过6000元。“240万的目标有点偏低,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必须完成余下的760万农村人口的异地扶贫搬迁,否则2020年无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国扶贫开发副会长林嘉觫对本报记者解释,整体目标虽较低,但应当鼓励地方超额完成任务,以减轻“十三五”的压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对本报分析说,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村贫困人口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搬迁之后如何更好地在生产和生活上,融入迁入地,这需要国家的政策具有长期和战略的考虑。

《规划》指出,尽管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贫困人口依然量大面广,特别是还有近1000万人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等生存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生存发展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丁元竹指出,如果这部分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得不到尽快解决,将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为此,十二五期间将搬迁240万人进行扶贫。

《规划》要求,各地应根据安置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通过依法开发耕地、调整置换土地(林地)等形式配置安置资源,可采取就近、分散插花、规模集中等多种方式安置,各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易地扶贫搬迁建房需求。

五、异地搬迁在扶贫开发中的具体注意事项

移民扶贫工作因牵涉面广、头绪复杂被喻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为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全县上下协力共谋、全力以赴,努力实施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做到四个到位:

坚持四个到户,确保政策宣讲到位。为使广大移民真正了解和掌握移民扶贫相关政策、措施和办法,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移民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宣传发动上,我们切实做到“四个到户”:一是深入乡村和农户进行调研,当面征求群众意见;二是将移民扶贫有关政策宣传资料发放到户;三是政府工作方案宣讲到户,由乡村干部和县移民扶贫办工作人员向农户仔细讲解移民扶贫的实施条件、程序和办法等;四是对群众疑虑解答到户,认真解释移民扶贫的政策、措施,消除群众疑虑,帮助克服困难。

严格把好三关,确保阳光操作到位。要求有移民扶贫任务的乡镇按规定程序申报移民对象,在移民户填写《移民扶贫搬迁申请书》后,进行村小组、村委会、乡(镇、办事处)人民政府三级逐级张榜公布和民主评议,并经所在地户籍管理部门进行户籍审核,最后报县移民扶贫办进一步调查核实。同时,严格按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小集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等原则,科学选定移民集中安置点。

建立五项机制,确保协调监督到位。一是建立了会议协调机制。在2006年上坑源移民异地安置时,县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主持召开了3次协调会议,为安置小区落实了1.5万余平方米新增安置土地。二是建立巡回督查机制。在实施搬迁期间,移民扶贫办都要对每个安置小区移民建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进行轮回检查督促,要求各安置地移民户按时按质进行建设,并以此作为批次资金拨付的条件。三是建立工作进展通报机制。在移民安置各阶段工作中,对各移民地出现的问题、难题、工作进度等情况进行全县通报,鞭策后进,鼓励先进。四是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制。设立移民搬迁资金专户,进行专项管理。各有关乡(镇、办事处)的移民扶贫办也开设专户,并设一名出纳专门从事移民扶贫资金发放工作。五是在安置小区成立移民扶贫工作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移民户自行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小区建设时的项目资金公示,进行民主评议,帮助困难移民户克服建房困难,调处小区内的矛盾纠纷等。

六、结束语

异地扶贫搬迁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我国部分地区地理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不宜居住,异地扶贫搬迁是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也是利国利民的优秀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有安,张俊明.民族学视野下的移民“文化适应”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 (5).

易地扶贫搬迁范文6

我家住在王氏祠,进山步行十八里。

祖传三间土瓦房,根深蒂固是家底。

如今已经三十七,想说媳妇没人理。

村里找我拆旧房,易地搬迁好主意。

政策搭台我唱戏,二层小楼平地起。

扶贫带来好福气,媒婆进门来报喜。

凤凰争先往家挤,看我中意不中意……

百姓心声是对金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极大肯定。为切实解决一些高寒山区“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难题,2016年,金寨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消除贫困的“第一仗”和“当头炮”,实行资源整合、政策叠加、统筹调度、强力推进,全年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308人。截至目前,全县共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10处、计划安置5708户、20260人,其中,动员到县城购买商品房安置727户、2735人,到集镇购买商品房安置873户、3386人,搬迁至中心村庄3355户、11661人,搬迁至自然村庄759户、2478人。“十三五”期间,全县力争易地扶贫搬迁1.1万户、3.8万人,真正让符合条件和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实现“应搬尽搬”。

广泛动员引导搬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千米以上的高山101座,“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特殊地貌,以及上世纪50年代修建梅、响两大水库实施大规模的移民搬迁,致使全县多数贫困户分散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山区等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全县58.9万农业人口,其中47.6万人居住在1.64万个自然村庄。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住房安全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首要需求和最大障碍。

2016年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刚刚启动时,大多数群众都有“恋土、不离乡”的情结,还有部分贫困户对政策是否能够全部落实到位存在疑惑。针对这些情况,县里采取“动员大会”“村村响广播宣传”“干部进村入户宣讲”“发放明白纸”等多种方式进行政策宣讲,重点解读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房建设面积控制标准、资金补助标准等相关规定要求,广泛宣传易地扶贫搬迁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认同感、参与感,不断扩大易地扶贫搬迁的影响力,努力形成人人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的浓厚氛围,最终实现了“愿搬则搬、应搬尽搬、一户不漏”。此外,金寨县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票决和公示、乡(镇)审核和公示、县级审批和公告”的程序,精准确定搬迁人口和安置方向,签订搬迁协议。

叠加政策鼓励搬

为打消群众盖不起房、搬不起家的疑虑,该县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地让利给群众,使每个贫困户都不用自筹资金就能建起新房。在每个贫困人口享受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补助的基础上,叠加县内水库移民避险解困搬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相关政策,对自愿拆除住宅或腾退宅基地的群众,给予相应的拆除房屋、退出宅基地补偿及腾退奖励。

对拆除房屋的群众,按照户型结构给予250―600元/平方米的补偿,并按照宅基地退出的时间给予最高上浮30%的补贴;对退出宅基地的群众,给予70元/平方米的补偿;对自愿放弃申请宅基地的群众,按2万元/户给予奖励;对进入县城和集镇购房并承诺放弃申请宅基地的群众,分别给予800、200元/平方米购房补贴。对既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又是水库移民人口的,叠加享受水库移民搬迁直补政策。

南溪镇石寨村观堂组张勇,家庭贫困人口4人(其中移民人口1人),认定宅基地退出补偿119220.82元,该户选择到规划的中心村庄安置,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补助20000元/人×4人,计80000元,享受水库移民补助1人15000元,合计享受补助214220.82元。石寨村对易地扶贫安置点采取地基工程政策统建、地上建筑群众自建的方式,该户建房费用约12万元,还剩余补助款9万余元。花石乡大湾村贫困户陈泽申,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到金寨调研时曾慰问该户。2016年,陈泽申家搬迁至大湾安置点,共获得宅基地退出、移民搬迁和扶贫搬迁补助合计12.28万元。对于少数完全无能力建房的特殊贫困户,该县又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了196套公共安置房,缺口资金由政府统一承担,确保所有群众住房安全。

统筹调度督促搬

根据“群众的事情群众办”的原则,该县各个安置点均组建了村民搬迁理事会,在安置点规划建设、户型选择等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搬迁户建房由理事会统一组织和管理,乡镇政府加强监管。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考虑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县规划保留的村庄中,选择160个中心村庄、140个自然村庄及10个集镇新建搬迁安置c,设计安置房户型11种供搬迁群众自选。

此外,金寨县对各安置点基础建设实行清单管理,县政府整合资金,予以重点保障。制定搬迁工作行事历,强化督促调度,县主要领导每月调度一次、分管领导每半月调度一次,联系乡镇县领导每周到所联系乡镇督促调度一次,确保搬迁工作快速有序推进。2016年,全县共调整安置点建设土地3825亩,建房8801间,开工率100%。截至2016年12月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全县2016年已搬迁入住2363户、8589人。

完善配套吸引搬

群众搬迁后如何种菜、养猪?如何上学、就医?这些问题群众最关心。该县高度重视搬迁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设施建设,将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农民文化乐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安置点建设规划,加快实施安置点道路提升工程,将原3.5米水泥路面拓宽到5米;投入环保资金4000万元,建设安置点污水处理设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同步规划建设亮化、体育、旅游、商业网点等设施,确保搬迁群众住得放心、住得舒心。同时,为方便群众生活生产,由乡镇政府在安置点周边统一流转部分土地分配给易地扶贫搬迁户,解决群众种菜、养猪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