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1

一、目前农村垃圾和粪便处理现状

(一)垃圾处理现状

1.*市现有250个行政村,农村常住人口约55万,农村外来流动人口约20万,按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为0.7公斤计算,*市农村每天就产生生活垃圾约为525吨,全年生活垃圾约为18.9万余吨,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

2.全市农村垃圾从成分上来看,主要为塑料、纤维、废纸、玻璃、厨房垃圾等。

3.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少数村(主要是省级卫生村)自己选择简易垃圾填埋场所就地填埋,处置的主要方式为集中堆放和无防渗层的简单填埋,这些村解决了约10%的农村垃圾;二是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主要倾到地点是“六边”: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三是部分农村企业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到在工厂企业的附近。

(二)粪便处理现状

1.目前我市粪便出路基本以家庭户厕、公厕化粪池、三格式倒粪池贮存,满溢后自然渗透排放为主,由于部分化(贮)粪池的建造未按无害化要求(三格式)建造,原先建造的化粪池部分是二格式或一格式,因此未经真正的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放到河里和田里,虽然2007年底我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7.34%,但目前还存有少量露天粪缸,部分粪便还得不到无害化处理。

2.近几年来农村养殖业的无序管理造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一方面养殖户的环保意识较差,畜禽粪尿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到河里或堆放在路旁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养殖户缺乏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措施,要用先进的无害化方法处理,成本较高,养殖户难以承受。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严重滞后

虽然我市城市管理局制定了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但在管理职能上没有延伸,规划的制定上对乡镇的环境卫生专业不是编的很细致和深透。按照省里的要求,在农村垃圾的运转处理上,应实行城乡一体化,即:组保洁,村收集,镇压缩、运转,市统一填埋或焚烧;由于我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垃圾收运体系去年才正式启动,待正式运行还有些时日。目前,我市农村垃圾处理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一些行政村垃圾根本没有出路,部分乡镇的垃圾出路已成问题。

由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城乡环卫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目前,我市除*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的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要求外,当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集镇所在地和少数村庄的垃圾,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被收集后运到由当地政府建设的垃圾堆放场,这方面处理的垃圾仅占农村垃圾总数的50%左右。二是大部分农村垃圾仍处于乱倾倒状态,垃圾一般散落于公路边、河边、村边、池塘边,严重污染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严重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推进城乡环卫垃圾处理一体化的几点应对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网络。推进城乡环卫垃圾处理一体化,需要一个健全的工作网络。市、镇两级必须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把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理顺城乡管理体制,实行市、镇、村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分级负责城乡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理,打破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走村收集、镇中转、市集中处理的一体化之路,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实现长效管理。

(二)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把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各方面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作为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充分利用农村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义,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织文艺宣传队,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谷易懂的形式,进行巡回演出,引导广大群众克服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俗。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激发群众参与环卫一体化工作的自觉性。

(三)构建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投入保障机制。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经费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市里补一点、镇里贴一点、村(户)和企事业单位出一点”的办法筹集。各村委会负责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收集清运,各镇负责辖区内垃圾中转站建设,设备、配套车辆以及生活垃圾运到中转站后的清运、处理等。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对建成村级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经验收合格后,市、镇实行以奖代补。二是运行管理机制。主要是加强镇垃圾收集清运管理。各镇要制订出台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建立垃圾清扫、收集、转运保洁管理责任制,以村为单位,做到定人员、定任务、定报酬,不留空白。三是督查考核机制。制订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办法,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各级组织、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使督查呈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特点。针对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开展经常性的督查,及时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各新闻媒体在加强动态报道、典型宣传的同时,对各地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从而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2

从普遍通识引导,到大力强制分类减量

“十二五”时期,通州区共计完成347个居民小区、36家党政机关、31所学校的垃圾分类达标创建工作。政府部门为每个试点小区(单位)免费配备了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电动分类收集车,安装了分类宣传引导栏,同时还为每个家庭配备了一组10L的分类垃圾桶。为有效引导居民们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区市政市容委按照每120户/人、每月给予600元的补贴标准,向社会广泛招募垃圾分类指导员(统称“绿袖标”),定人、定岗、定时,在小区指导居民们进行垃圾分类,并对分类不准确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居民们普遍认识到了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提高了分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为巩固垃圾分类取得的初步成果,2016年,通州区制定了《通州区垃圾减量工作实施方案》,在通识性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强制”与“引导”相结合的形式,对全区范围内责任主体明确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科研机构、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体育场馆、文艺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食品加工企业;餐饮服务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强制开展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

强制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由区市政市容委负责组织牵头,区教委、区商务委、区工商分局、区食药监局等部门全力全程配合,按照职责协助通州京环公司与强制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单位签订服务协议,集中进行运输消纳。按照规定,强制分类、减量的单位,年均承担餐厨垃圾分类运输费1000-2000元。首批被强制的单位共有551家,计划于今年底前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理;第二批涉及的单位共计826家,计划于2018年-2019年实现分类运输处理。全区的规划目标是2018年实现城区垃圾减量工作全覆盖,2020年前农村地区垃圾减量工作实现全覆盖。目前,宋庄镇小堡村徐宋路两侧的54家餐饮服务单位已于去年底与通州京环公司签订了服务协议,实施了强制分类,餐厨垃圾减量效果明显。

从垃圾分类闭环不全,到积极落实“智慧分类”

按照北京市“大类粗分”的原则,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大类。除这“三大类”外,日常生活中还会产生诸如衣物、织物、电子等垃圾。为实现垃圾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州区通过逐步构建全覆盖、一体化的“大环卫”服务管理体系,有效扩展环卫作业面,做到了各类垃圾应收尽收,物尽其用。

2016年,通州区政府与北京环卫集团签署了《通州区环卫服务委托合同》,双方共同出资,组建通州京环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环公司”),按照《委托合同》,打造通州区城乡环卫事业发展的主体企业和投融资平台。

京环公司成立后,首先承担了通州城区的道路清扫、垃圾收集、垃圾处理、公厕维护、道路交通设施清洗、废旧物资收集、餐厨垃圾消纳等一体化的“大环卫”综合服务工作。下一步,京环公司还将承担通州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工作,投资建设工业垃圾、电子垃圾、废弃油脂、农村垃圾、畜牧垃圾、园林垃圾处理和再生资源化回收利用设施,构建全覆盖、一体化的“大环卫”服务体系,推进通州区环卫事业不断向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协调均衡发展。

紧紧抓住通州区环卫体制改革的契机,通州区政府通过京环公司,充分发挥、利用北京市属环卫的作业优势、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试点打造“两网合一”示范小区,建设再生资源回收柜、智能厨余桶等智慧设施,并计划于今年6月底前搭建完成大件垃圾、织物垃圾、电子垃圾的分类回收体系,在此基础上与实施垃圾分类、减量的单位和社区对接,实施分类运输处理。

智慧分类系统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线上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旨在使可实现资源减量的垃圾依托智能化手段实现分类。智慧分类系统已在马驹桥镇的20个居住小区、城区的5个居住小区试点实施。社区居民通过电话、微信注册,申领具有用户身份识别标识的二维码和“北京蓝・生态卡”,垃圾智慧分类云平台管理系统自动为申领居民建立个人生态账户。

居民们将各类垃圾分类装袋并贴上二维码后,投放到智慧回收柜内。对于居民家中产生的大件垃圾(如废旧电器、暖气片、橱柜、衣柜等),通过微信或客服电话,提交上门服务预约或贴上识别码后,自行运送至指定位置。工作人员现场对智能分类回收柜中的各类可实现资源利用的垃圾及大件垃圾进行核算,同时做好积分录入工作,然后再由回收人员驾驶专用的再生资源回收车,将其运转到指定地点,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的再利用。

智慧厨余桶(站)与其它垃圾桶(站)并排设置。厨余桶装有居民个人的刷卡记录器。居民通过刷“北京蓝・生态卡”,打开厨余桶(站)的投放口分类投放,同时获得奖励积分。每个居民每天可投放多次厨余垃圾,每天最多有效积分对应前两次。居民们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可线下享受相应的社区服务,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也可通过E资源微信公众平台,线上登录积分商城,兑换代金券、折扣券或生活用品。

据不完全统计,智慧分类系统投放使用以来,2016年4月至10月,仅马驹桥镇的20个居住小区,回收次数累计达到8000人次,回收总件数累计达到60万件,兑换次数达到2000人次;各类资源的回收量包括废旧纸板27.8吨、饮料瓶18.6万个、废旧衣物10.7吨、废旧玻璃4.5吨、塑料类17.3吨、废旧金属5.4吨,其它10吨。

从管理服务体制不分,到形成规范管理机制

在通州区构建一体化“大环卫”格局的背景下,首先构建了城区的梨园镇、永顺镇、潞城镇部分区域,六环内及行政办公区以通州京环公司为主、各乡镇以镇级环卫作业队伍为主的垃圾收运处理服务体系。垃圾收运处理服务体系有效改善了传统粗放式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完善设施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制定奖罚等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明显提高了垃圾分类运输的处理水平。

“十三五”时期,通州区将进一步巩固垃圾分类、减量取得的成果,完善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等相关配套办法和措施,引导和鼓励城区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建设餐厨(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落实属地运营管理责任。同时,要求各乡镇依托自身的环卫队伍,力争2020年建设完成包括餐厨垃圾消纳处理站、筛分设施、密闭式清洁站等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区政府将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给予专项补助支持。各乡镇在建设餐厨处理设施前产生的餐厨垃圾,统由京环公司负责分类运输处理,形成统一完整、协同高效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的全程管理体系。

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建立责任机制。巩固、完善市容环卫管理体系,在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下,将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重心下移。规定区政府负总责,街(镇)主抓,明_区和街(镇)主要行政负责人为辖区垃圾减量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时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垃圾减量工作小组,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将各项指标分解量化,做到“点、线、面”责任明确,每月召开一次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街道、乡镇参加的工作例会,通报各部门工作进度。

二是建立减量工作监督机制。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纳入城市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借助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和专业队伍优势,实施网络化管理,委托第三方对试点小区、单位进行检查并形成通报机制。同时,发挥市容环卫联动热线和公共服务热线、政务监督热线,以及媒体、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做的及时发现、反馈问题,及时检查、督办整改。

三是建立减量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垃圾分类、减量应急处置机制,由京环公司配备专业人员、车辆设备和物资,对分类收集容器中达到80%的各类垃圾及时进行分类运输,做到发现问题或接举报后,按照责任区域和责任分工及时进行处置。

四是建立垃圾减量投入保障机制。垃圾减量资金安排重点以实现减量化为目标,在巩固城区试点小区分类成果的基础上减少分类桶、袋等消耗品投入,加大宣传引导教育,加强精细化管理。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工作。采取八进一支持一试点模式。八进即进机关、单位;进饭店、酒楼;进企业、商场;进市场、超市;进校园、课堂;进宾馆、公园;进社区、家庭;进村庄。一支持即区级委托市级环保组织,全年开展不低于78场的宣传教育活动,为各街道、乡镇提供积分兑换及宣传活动必需的物资支持。一试点即京环公司在居住小区试点以二维码扫描积分、微信、APP平台预约等互联网技术 大力推进“智慧分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耗增加,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会相应增长,亟需建设和完善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为加快改善通州区的生态文明环境,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破解垃圾消纳难题,根据《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要求,通州区将进一步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型、节约型、低碳绿色型社会,培养全社会资源环境意识,并将制定和采取一系列配套方案进行落实。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3

集镇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乡镇经济的发展集中体现在集镇,集镇的规模和经营状况直观地反映着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加强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是扩大工业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科学规划,加快建设,规范管理。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镇实施“重大项目突破、企业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集镇功能提升”四大工程的推进之年。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和部署要求,现就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谈一点初步设想和要求。

1、思路更加清晰。近年来,我镇立足发展第一方阵,奋力追赶跨越、崛起争先,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态势。一是加快土地开发,扩大集镇规模;二是修建农贸市场,提升竞争能力;三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集镇品位;四是规范市场管理,树立集镇形象。这些举措既符合乡情实际,又切实可行。

2、目标更加明确。今年的人代会上,镇政府就确立了今年为集镇功能提升年,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城镇化,主动融入主城区”的发展目标,推进重大项目突破、企业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集镇功能提升四个重点,突出融合发展、强化队伍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建设精致、宜居、和谐的新城东。这个思路是党委政府反复研究出来的,既符合城东实际,又科学可行,跳一跳,够得到。

3、发展机遇更加凸现。一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当前,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资金主要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这些领域都与我们密切相关,可以说,只要我们找准上级政策与城东实际的结合点,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多份额的支持。二是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机遇。利用长三角高速发展机遇,我镇的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将进一步显现。随着绿化环保消费理念的进一步普及,城东镇在承接农业产业企业化方面也将处于相对有利地位。只要我们狠抓招商引资不动摇,着力在打造各类载体和平台上下功夫,在优化投资环境和服务上下功夫,必将迎来新一轮投资兴业热潮。三是区位优势的机遇。S351公路建设、得胜湖综合开发,区位优势更加凸现。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迎难而上,努力把集镇功能健全、环境做美。

4、产业支撑能力较强。我镇工业企业是以脱水蔬菜生产为主,另有塑料制品、机械制造、电热电器、温室材料等特色产业。目前入园企业已达到50多家,即将形成全面发展的全新工业格局。

城东镇作为兴化城的东大门,经过几年的建设,形象越来越美,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在形成。但由于投资不足,体制不顺,集镇建设技术力量簿弱,导致我镇集镇建设面临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1、发展程度不高,总体规模偏小。我镇的人口规模和人口集聚速度都偏低,集镇人气还不够旺。

2、缺乏产业支撑和区域特色。产业支撑不够,辐射作用较弱。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够快、不够优。

3、集镇建设资金不足。前几年由于镇财政资金不足,镇财政对集镇建设的投入不多,近年来,虽然集镇建设投入有所增加,但仍跟不上集镇发展的要求。因此,运用市场化手段拓展融资投资渠道是加快集镇建设的当务之急。

4、管理水平滞后。由于城管中队刚刚组建不久,缺乏管理经验,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导致脏、乱、差现象还没有根本改变。

5、基础设施不全。环保、排水等设施不健全,没有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较少,道路交通不畅,绿化程度不高。集镇道路上电信、广播、电力等线路纵横交错,形成了“线网”,既不美观,也不安全,不利于集镇形象的提升,不能满足集镇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6、集镇功能不完备。集镇在一定区域的农村发展具有核心作用,对于一个功能完备的集镇来说,它是一定区域内农村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

教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简单地商品交换集合地,集镇的“中心”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功能的不完备,限制了集镇作用的发挥。1、坚持以总体规划为龙头,科学布局集镇的功能定位。

建好集镇,规划先行。针对过去集镇建设无规划、建设任意自发的情况,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的树立科学规划意识,努力营造“建设服从规划,项目服从规划”的良好氛围,严格规划管理。

总体思路:围绕“思想大解放、项目大突破、镇村大变化”这一指导思想,坚持规划引领,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完善集镇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宜居、宜商、宜游的城东水乡小镇。

设计方案:抓住市政府在我镇进行村镇规划试点的机遇,一方面以村建站牵头,会同国土、镇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学习借鉴友邻乡镇和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抓紧与上级规划、建设、国土部门对接,请设计院的专家来我镇具体进行总体设计。

目标要求:体现城东特色和城东文化底蕴,具有前瞻性;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通过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环保生态等内容。

2、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集镇的对外形象。

加快推进集镇建设是树立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富民强镇和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镇党委、政府提出,2016年是集镇功能提升年,为此,我们必须在集镇建设上有所突破、彰显亮点。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集镇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民生、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思想解放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部分居民思想保守的情况,我们要进一步大力宣传集镇建设目的和意义,让全镇人民充分理解集镇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持集镇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树立干部群众依法用地、依法建设、合法经营土地、高效经营集镇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建设氛围。

二是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以市民公园建设为龙头,完成渔民上岸续建工程,完成集镇燃气入户工程、城镇综合体建设工程。实施集镇重要道路的亮化、美化景观工程建设。完成商业路、永泰路的路牙建设。

三是抓好配套设施建设。针对外来人员公厕难找、车辆难停的现状,今年计划新建公厕4座,新建停车场2处、垃圾池10外。

四是美化集镇人居环境。一要搞好绿化工作。突出生态环境优势,体现省级生态镇特色。坚持哪里有道路,哪里就有绿化,使环境绿化与我镇的苗木种植培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编织一张平原绿化网。形成以居住、单位庭院绿化为基础,道路绿化为网络,公园、桥头绿化、广场绿化为点缀,河岸绿化为亮点的绿化格局。二要搞好亮化工作。以路灯、街灯改造为抓手,完成集镇主要道路亮化工程。三要做好净化工作。环卫工作是镇政管理的基础和重点,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绿化“清洁家园、和谐乡村”行动成果,加强街面环境与集镇周边卫生整治,严格实行定点倾倒、定时清运垃圾。加强环卫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实行专人管理,提高环卫工作水平

3、坚持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不断提升集镇的特色品味。

一是加强集镇环境管理。充分发挥城管中队、环卫所的作用,加强集镇环境管理,推行巷道清扫、公厕保洁、河道管护、绿化管护、设施维护、垃圾清运“六位一体”的综合管护模式,做到人员、责任、资金、考核“四到位”。重点解决乱倒乱扔垃圾问题,对沿街门店单位和住户,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完善《卫生管理》制度,明确罚则。坚决杜绝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挂、乱占道路等现象。同时,加强文化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积极引导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在现有《实施意见》、十要十不要文明守则的基础上,加强职能单位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值班考勤、日常工作、学习教育、遵守纪律等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管工作。

三是严格工程质量监管。由村建站牵头,具体负责人罗世跃等同志,对工程建设项目要坚持每天巡查一次以上,发现矛盾和问题,及时调处解决。

四是加大巡查督查力度。由城管中队牵头负责,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坚持每天对集镇环境进行早中晚各巡查一次,发现违建和八乱行为及时打击、纠违、拆违,发现脏乱差现象,及时清理处理,保持干净整洁的集镇环境。

五是规范建设管理行为。严格按照规划管理要求,认真把好规划定位关、建筑造型关。在建设前期,对建设单位要从建筑红线、体系、造型、色调等方面提出科学的规划设计要求,供建设单位在进行设计时落实,达不到要求不予审批。同时,坚持推行集镇规划会审和建设方案专家评审制度,对临街建设项目、重要地段的建设工程以及规模较大的工程,坚决进行规划会审,尽力避免规划审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规划在指导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在规划管理中,做到“三到场”,即放线定位到现场、建设中期监督检查到现场、验收复核到现场,认真抓好批后管理。由镇管办到各建设单位逐户检查“三证”是否齐全、是否按规划红线建设等情况,对未经主管部门审查、放线、许可的建设单位,一律强制停工,以铁心肠、铁手腕,遏制集镇规划区内乱修乱建现象。

1、强化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将调整集镇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村建站、镇管办等职能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为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组织开展活动。一是开展集镇文明居民星级评比活动,年底发放《文明居民》证书,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监督、服务作用,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集镇环卫活动,年底评选优秀志愿者。三是组织开展环卫保洁人员争先创优活动,年底评比表彰优秀保洁员。四是开展集镇环境管理“金点子”征集活动,向广大居民征集建议意见,对有价值的“金点子”进行评选奖励。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4

一、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把昔日的化工之乡建设成为国家机械装备产业基地。坚持一手抓落后产能的淘汰,一手抓现代产业的培育,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发展质态显著提升。一是化危为机淘汰落后产能。太湖水质危机爆发以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化工专项整治,累计关闭化工企业达109家,为转型发展腾出了空间。二是做强龙头培育行业冠军。突出科技创新、装备提升和战略合作三大抓手,申乾包装、莱顿宝富、格兰特设备、巨能机械等10多家规模骨干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军企业。三是持续投入打造产业集群。牢牢抓住项目投入发展机械装备产业,两年完成投入30多亿元,全镇机械装备企业达190家,产值达70亿元,“国家机械装备产业基地”一举落户周铁。

二、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把太湖治理一线建设成为最佳人居空间。始终坚持“城乡一体、镇村联动”,大力度完善城镇功能,全镇域整治村庄环境。一是突出“镇级城市化、镇村一体化”,建设现代新市镇。两年总计投入8亿元,主镇区道路全面完成黑色化改造,10万平方米的竺西文化公园、长2.5公里的塘河水韵公园、20万平方米的四个安置小区全面建成,背街小巷改造基本到位。二是突出“集多方财力,建综合亮点”,建设美丽新农村。以各级各类创建为抓手,实施“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秀美家园”三年行动计划,集多方财力,扬各村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环境亮点,建成国家、省、市各级农村环境整治亮点28个,全镇实现省生态村、卫生村全覆盖。三是突出“月查季评、以奖代补”,管出镇村新容貌。每年安排200万专项资金,对村庄环境开展“月查季评、以奖代补”;把村级环境管理纳入百分考核,对村保洁员报酬实施定员定量镇级统筹;在全市率先成立镇公用事业办,将环卫、绿化、照明、供水、污水处理纳入一体化管理;投入100多万元添置道路保洁、垃圾密闭运输等环卫装备,进行全天候、全覆盖的保洁。

三、打造文化建设先行区。把江南古镇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名镇。以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为统领,把文化建设与古街保护、历史遗存、群众生活有机融合。一是立足高起点编制保护规划。邀请东南大学等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来编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竺西书院、城隍庙修缮保护等各项规划,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历史文脉。二是立足高质量建设文化载体。投入5000多万元,总面积1.02平方公里的历史街区修复工程有序推进,竺西书院一期、城隍庙、塘河水韵公园、陶行知纪念馆、程天民院士旧居等工程顺利竣工。三是立足高定位保护历史遗存。开展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岳飞衣冠冢、杨氏节孝坊以及陶行知创办的西桥工学团、吴冠中笔下的王茂古村落等一批历史遗存和文化节点修缮重现。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5

一、以“三化”互动并进为路径,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三化”互动发展,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以工业化为“火车头”,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化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最根本途径,工业发展的物质和技术积累,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繁荣农村经济的进程。以城镇化为“发动机”,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小城镇是连接城乡、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以农业现代化为“助推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不仅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而且使更多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促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既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的重要内容,更是农业农村全局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紧紧围绕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扶持农民兴业、鼓励能人创业、保障人人就业,加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充分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把转移就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积极鼓励和推动有一定技能的农民进企、进镇、进城工作,从事二三产业,促进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用工招聘活动,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为如皋市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用工保障。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持续推进“千名能人、百亿投入”、村干部“双强双带”、大学生村官创业工程,加快建立并放宽农民创业准入、农村金融担保、税收优惠、工商登记等激励政策,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积极吸引在外农民工带资金返乡创业,让农民从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发展村级经济增加财产性收入。大力盘活村级存量资产,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入股等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以村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大力发展村级服务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连锁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大型农产品集散地等三产服务业;积极探索村级投资新途径,鼓励有实力的村到工业集中区建造多层标准厂房或创办村集体企业,参与工业地产开发,区位优势明显的城郊村、镇郊村,在符合规划、有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参与商业地产开发。加大投入增加保障性收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低保、合作医疗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四保惠民”步伐,要在新农保、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建立稳步增长机制,创造条件缩小城乡保险差距;加大用工必保力度,扩大灵活就业、个体工商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推动城乡一体化保障;对征地搬迁农民,要做到应保尽保、即征即保。

三、以发展成果惠民为目标,着力提升城乡生活水平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对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前临沂已进入城市文明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加速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需要积极地分析应对。

一、临沂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必要而紧迫的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对于“十二五”时期的临沂市而言,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促进临沂市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临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1080多万人,农村人口占526万。这一基本市情决定了没有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就不会有临沂的和谐发展与持久活力。但是,目前临沂市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农业增效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增收难、农民维权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尚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因此,必须用统筹城乡的发展新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临沂市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发展大都经历了城乡分化、城乡分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四个阶段。在城乡分离阶段,城镇化率一般在30%~50%;在城乡融合阶段,城镇化率一般在50%~70%。2012年,临沂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1.3%,已经进入了城乡融合阶段。同时,近年来临沂市的城镇化率持续以年均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可见未来5~10年将是实现城乡融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跨越的重要时期。顺应发展规律,临沂市应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3.目前临沂市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能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2012年,临沂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34美元,非农产业产值比重达到90.3%且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主导地位,这说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此,应当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二、近年来临沂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总结

1.做法及成绩。(1)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早在2003年,临沂市委市政府就邀请了国内规划界的多名知名专家对城乡规划进行了科学的调研规划,开创了临沂加快城镇化发展、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新局面。2012年,市委市政府又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制定了《临沂市现代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经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心城市引领发展、县城支撑发展、驻地镇综合发展、重点镇优先发展、一般乡镇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2)加大中心城区与周边对接力度,着力构建“泛城市圈”。近年来,临沂市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加大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点对接”力度,构建半小时、一小时“泛城市圈”,各县城与中心城区同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郯城县、费县、沂南县、临沭县已经与中心城区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沂水县、莒南县、苍山县、平邑县、蒙阴县与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

(3)坚持公共服务政策和投入向农村倾斜,全方位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近年来,临沂市持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大幅度提升了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在平安临沂建设中,市财政将建设资金的一半以上投到了农村,并在农村探索总结了“治安保险”和“平安互助网”等经验;在养老服务方面,全市建设乡镇敬老院达到180个,集中供养1.9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受到了国务院表彰;在特殊人群服务方面,政府为进城务工人员投资建设的零工市场以“一元公寓”运作模式在全国推广。

(4)实行五线联动,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所谓“五线联动”,即由组织部、农房办、整治办、社区办、文明办一部四办“五线联动”,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条,全面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农房办负责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社区办负责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基层政权建设;整治办负责“三上”工程(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组织部负责社区基层党建;文明办按照生态文明社区创建的标准,抓考核、评比、达标。近年来,全市共实施集中建设农村住房项目1343个,涉及1537个村庄,建设农村住房36.4万户,改造危房7.5万户,直接投资443.8亿元。

2.问题及不足。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临沂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持。一是缺乏必要的土地权益保护制度。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的界定不明确,导致了临沂市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中产权纠纷和摩擦较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空间和进程因此受到了限制。二是缺乏对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法制规范。临沂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改革探索存在着许多法规条文的约束和限制,有些具体做法甚至与物权法、公司法、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急需国家层面进行支持和确认。

(2)乡镇政府事权的不对等影响了小城镇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客观上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乡镇政府管理权限小,财政分成比例低,加之上级出台的许多政策都需要乡镇来“埋单”,这种“小马拉大车”式的乡镇政府工作体制和庞大的公共支出负担已经越来越不利于小城镇的良性发展。

(3)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滞后。目前,临沂市农村经济发展中普遍面临着发展资金短缺,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困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临沂市农村的经营网点有所减少,部分县域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授信额度减小,甚至对少数农村金融机构实行了只存不贷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农村“贷款难、贷款烦、贷款贵”现象比较突出,从而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三、推进临沂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1.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城乡发展规划一盘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前提。因此,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强化城乡发展规划一盘棋意识,坚持做到规划先行,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高起点、高水平地制定实施规划,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

2.加快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目前,临沂市县域经济相对薄弱,九县的财政收入总和仅与三区的财政收入基本持平,很多县城及重点乡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因此,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要加快城镇化步伐,逐步构建起中心城区引领发展、县城支撑发展、驻地镇综合发展、重点(中心)镇优先发展、一般乡镇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发展的城镇新体系。二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提升产业支撑力和城镇承载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3.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既不是全部乡村变城市,也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它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城市与农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二者在加快发展中互促共进。因此,在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寻求城乡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动力。为此,一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市场、信息和相关产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民更好地接受城市文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

4.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既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产物,又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影响因素。因此,在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完善公平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有步骤地推动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提供基本的政策服务,推动城市资本进村,打通农村产业发展与城市龙头产业的产业链,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为农民和进城农民工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赋予其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流动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三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达到限制城乡发展差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加军.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马晨.国外城乡统筹发展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启示[J].国际金融,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