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社区; 平台整合; 温州学习网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5-0087-04
0引言
当今中国,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社区建设成为社区建设中的热门课题之一。然而,众多独立且功能相似的数字化社区平台的开发,却导致了资源浪费严重,因此数字化社区建设中平台整合问题亟待有效的研究解决。
1数字化社区平台整合的必要性
1.1避免“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
众所周知,国内网络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截至2012年6月底,国内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同时手机首次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手机网民达到3.88亿,超过电脑上网用户的3.86亿人[1]。直观对比可知,网络在中国已经进入普及阶段,而且其终端也已经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向,由此实现多终端交互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尤其是微博的出现,使得整个信息传递更加平民化。但是也应该看到,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网络信息传递也已经形成几大门户网站,并在整个信息传递过程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而其他较小的网站则极少会受到普通大众的关注,即使是政府门户网站也无法跟这些大型网站相比。因此,对于社区这样的数字化平台而言,其所能调动的资源自然更加有限,建成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所能汇总的资源自然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无形之中会对其受关注程度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该平台的利用和发展。因此,通过相应的协调机制,将社区数字化平台进行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1.2避免平台同质化导致的资源浪费
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社区发展,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建设和发展网络化、数字化的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发展,构建终身化、学习型社会”[2]。数字化社区平台的建设本身是基于社区个性化而产生的。“由于每位社区成员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受遗传素质、大脑的结构与功能、认知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建设不同的社区学习平台,有助于帮助不同的群体更好地实现其就业和职业发展目标”[3]。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同的社区之间也是存在同质性的,而且即使是不同的群体,也存在某些相似的需求。在传统的社区教育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无法实现社区之间的互通有无。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实现社区之间资源的交流已经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事情。而且还应进一步认识到,要实现各个社区的数字化建设,对资源的要求是极高的。因此,通过平台整合,能够实现最为高效的资源利用,进而避免资源浪费。第5期金芳:数字化社区建设中平台整合问题研究—以温州学习网为例智能计算机与应用第3卷
1.3整合有助于各个社区数字化平台的发展
这里所谓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取缔一些社区数字化平台,或者将一些社区的数字化平台资源进行合并,也不是一劳永逸地一次性调整,而是基于社区和相应技术发展的现实情况而实施的调整机制。这一机制是立足于整个城市的资源和需求,根据全市社区的变化和发展对不同社区的数字平台的规模、内容等进行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和信息平台。而且,这一机制推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监督各社区数字化平台的优化,因此整合机制的形成有助于各个社区的数字化平台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更好地获取优质的学习资源,进而为自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整合的目的是要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此这种整合的对象不仅仅是各个社区的数字化平台,更是各个社区数字化平台功能的调整。通过这种调整,各个社区的数字化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则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和效率。
2数字化社区平台整合的可行性
2.1社区数字化平台整合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自法国的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首先提出了学习型社会概念[4]以来,即已经成为了众所瞩目的世界发展的潮流热点。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了保持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一环。由此决定了,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要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就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而应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大众的学习需求,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区建设毕竟相对滞后,相应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自然也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要快速推动中国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就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于温州市开展的以市为基础的数字化社区学习平台,国家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2012年,温州城市大学(温州社区大学)成为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应用示范点,温州城市大学(温州社区大学)还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权,作为开展全国数字化学习指导师认证(DLM)项目培训省级推广中心。同时,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社会服务温州专版(以下简称“国开数图温州专版”)开通仪式在市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开数图温州专版依托“温州学习网”面向温州全体市民开通登陆终端,今后市民可以通过由温州城市大学创办的“温州学习网”登陆国开大学数字图书馆,并免费使用里面海量级数字化资源,包括原文服务的期刊文献6 800多万篇、学位论文约160万篇、电子图书270多万种[5]。温州学习网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图1 温州学习网的拓扑结构
Fig.1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Wenzhou studying net2.2在我国城市数字化社区平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随着传统的单位化社会体系的结束,社区已经成为了居民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场所,因此社区也就成为了国内当前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而随着社区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已经成为了现代社区的重要建设方向。基于此,建设和发展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已经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但是也应该看到,不同社区之间,新旧社区之间的数字平台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用现有技术整合资源,建设面向全市的数字化社区平台就显得比分散开设社区数字化平台更加合理和有效。以温州市为例,温州学习网作为2011年该市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之一正式开通。平台设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开设的开放式课程涉及幼儿早教、老年教育、农民教育等类数千门课程,有书法、茶艺、养生、育儿等近2.5万个课件,且每天更新,教学形式包括影视音频、动漫、三分屏、网络课件等模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合适的学习渠道(截止发稿之日的资源构成如表1所示)。截止2012年12月31日24:00点,温州学习网网站流量达到162万,参与数字化学习的社区达到110个,(注册)社区居民达到 10.7万个,社区居民学习达到141万人次,日人均访问12 530次,喜获2012年全国学习资源网站排行榜季军[6]。
2.3基层组织为社区数字化平台整合提供了组织基础
在国内的城市中,居委会作为基层组织得到了日益完善。居委会不仅是行使社会管理职能,而且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织。因其在日常工作中,对于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可以为社区数字化平台的整合提供基本信息的支撑,进而为整合之后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具有针对性提供保障。而且居委会在日常生活中与社区群众也有很强的互动性,因此能够让整合调整之后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迅速为群众所熟知。此外,在一些城市,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已经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开展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这为在整个城市的社区数字化平台搭建和整合提供了一定资源和经验。
2.4日趋完善的网络技术为数字化平台的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知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日趋完善。这一方面为构建社区范围的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资源做了一定积累。为推进温州学习型社会建设,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城市大学把2012年确定为“温州学习网”应用推广年。目前,全市110所等级社区学校已经入驻温州学习网,有效地进行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同时联合鹿城区教育局、温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协会在网站上设立了“培训超市”板块,目前已有46所合法培训学校入驻,为市民提供培训信息咨询和服务;全市19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入驻学习网,包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35所知名高校可供市民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正规远程教育[6]。
3实现城市数字化社区学习平台整合的建议
3.1城市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
在城市数字化社区学习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涉及到基层的社会组织,还要涉及到教育部门的协调。这往往会导致资源整合的难点,出现多方推诿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当地城市的政府部门应该以文件的形式对数字化社区学习平台的整合做出规定,并责成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其次,城市政府部门应该对参与整合的数字化社区学习平台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撑,进而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温州网的建成就是由温州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温州城市大学牵头开发的一个公益性数字化学习平台。这其中明确了直接的负责部门,而且通过委托的形式找到更加有力的合作部门。再次,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应激励措施,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到数字化平台的构建过程中。由此,使得数字化学习平台不再仅仅依赖公共资金的投入来生存发展,而是通过企业的资金和相关资源的投入,成为企业员工学习与成长的平台,成为企业和整个城市共同获利的平台。
3.2成立专门的整合管理机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整合管理机构是恰当的做法。这样首先可以让整合构成全局有专门的负责机构,不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因为整合就意味着资源的调配,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利益的调整,因此有专门的权责部门负责必然能够减少为了得罪人而不作为的现象发生。其次,有专门权责部门负责,可以提高整合的效率。社区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本身不是强制性的行为,本身则是一种服务性项目,整合的资源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负担,因此要让各个社区得到理解,让整合真正成为人们满意的行动,就需要有专门的负责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宣传,进而让平台的涉及者的利益都得到满足。最后,专门的整合管理机构的存在能够对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监控,进而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理。当然,这样的机构未必需要政府部门进行专职管理,而是可以由社区相关人员组成委员会并通过委托和外聘专家进行定期评估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过多设立机构的情况下,解决由于权责机构缺乏而导致的各类问题。
3.3将城市大学作为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整合的基础
在当前社会中,虽然知识的开放性已经让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园。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仍然是学习的重要场所。而各种立足于城市的电视大学、城市大学、技术型大学更是在学校定位上就将自身跟城市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首先,这些机构常常在专业设置上就与该城市的行业特点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够满足该城市人才培养的需求;其次,当今的大学在教学设备上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众多教学资源已经实现了网上共享,这为其建设数字化的学习平台奠定了基础;最后,这些大学往往还在远程教学、课程设置、教师队伍配备上能够满足在职人群的需求,做到因时因地而变化。正是因为这些学校拥有如此突出的优势,因此在数字化学习平台整合过程中,选择一所或几所立足城市特点大学就显得非常必要。
3.4设立专门的研究和交流项目基金
以项目或基金的形式鼓励研究和交流活动是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手段。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因为专门机构的设置而导致的官僚习惯。对于数字化社区学习平台这样一个服务性项目,更应该通过这种竞争性的形式来引进活动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形式来吸引相关人员和部门参与该项目的建设中,进而为以城市为整体的社区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立创造条件。如此,即为整合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针对相关课程或行业来进行项目设定,由此引入相应的研究者进行分析,进而优化课程设置,为各个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可供学习的课程。最后,城市范围的整合毕竟也是有限的,因此通过划拨专门的资金,为城市之间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城市与上一级相关部门之间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以及城市数字化学习平台与社会相关培训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支撑,也显得非常必要。只有通过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才能真正让整合的效果实现最大化。
4结束语
数字化社区建设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开发创建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却是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数字化社区平台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方案与对策。希望政府给予社区更多的支持与鼓励,以期让数字化学习平台得以优化整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民众。
参考文献:
[1]喻思娈,赵永新.《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公共图书馆,2012,(3):95-96.
[2]王善良.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4):105-110.
[3]胡水星,张剑平.面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通用教学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2,(3):101-106.
[4]顾明远,石中英.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5-14.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字: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城市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地理的分布性、事件的动态性、资源的易购性以及局部的多样性等,这种种问题都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应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城市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城市是综合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以及多媒体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功能机制进行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动态监管,以及时的发现城市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用众多技术手段和信息系统,本文就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中心,对其应用进行分析论述。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在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以该系统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为城市的管理和生活提供了一种多层面的且立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对数字化城市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GIS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众多的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具体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领域。
一GIS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交通流通量逐年上升,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度提升,带来的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利用GIS进行停车场的规划和管理,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停车规划,并且提升管理的效率,这样就能够降低成本,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同时,GIS还应用在机动车污染查询、分析以及显示系统中,通过这一系统,就能够实时的反映出机动车的污染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机动车污染控制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持。
交通的发展同样也会带来噪声的污染,将GIS和城区交通噪声数据相结合,就能够通过建立的模型,对未来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为有效缓解噪声污染提供帮助可支持。
除此之外,GIS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还涉及到物流配送、车辆行驶安全管理、公路客运换成站选址的布局以及车辆监控调度等方面,应用该系统,能够更好的保证城市交通运营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协调性以及完善性,并且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二GIS在数字化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GIS应用在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能够保证基础数据的详尽、精确和可靠,并且能够提升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规划建设中,利用GIS软件,能够方便快捷的生成各种规划用途和相关的规划报告,并且能够利用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工作,确保数据及时更新和增补。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遥感技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利用卫星遥感获得的图片质量大幅度提升,信息量也更为丰富,因此说,在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中,将卫星遥感技术和GIS相结合,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图片的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研究,这样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建设。
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建设需要项目的审批,利用GIS能够更好的完成审批工作。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中,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是一项较为繁重且复杂的工作,传统的审批方式存在着审批周期长、计算精度差以及数据不规范且图纸不易保存的现象,而将GIS引入到审批规划中,能够优化建设项目的审批流程,同时加大项目审核的深度和高度,这样一来将会最大限度的提升规划和管理审查的质量,并且能够确保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除此之外,利用GIS,在日常工作中就能够实现城市规划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图形数据采集以及更新的工作,建立起一体化的动态更新机制,更好的为项目的审批工作服务。
三GIS在日常生活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着一些生活化的问题,例如生活垃圾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处治,地下管线的铺设等,这些问题都和城市中生存的人息息相关。应用GIS,能够更好的将这些生活问题处理好,为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的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垃圾大量产生,垃圾的处理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处理的过程中,利用GIS能够更好的实现处理。例如,该技术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对垃圾填埋厂进行选址,并且决定垃圾桶的最优位置,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优化垃圾中转站的选址过程,使该过程更为高效和科学。同时,综合的分析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收运过程中收集、运输以及中转和处理各个阶段的情况,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也是GIS在垃圾处理方面的具体应用。
城市是人聚集的大集体,在这个集体中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面对城市中的各类突发事件,相关部门应该及时正确的进行处理,并且要建立起科学的预测和预警机制,确保人员能够快速科学的处理应急问题。利用GIS中的可视化技术以及信息整合技术,能够增强空间分析能力,为相关部门提供各种有效的信息,并对人口、设施等信息进行集成和可视化的表达,通过数据的共享技术加快对事件的处理。
城市生活中离不开通信,具体的生活中也离不开给排水系统、热力燃气系统等,这些都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也是在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要想确保这些系统的正常运行,就需要重点加强地下管线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应用GIS技术,能够对地下管网的规划设计进行科学的监督,并对能够实现地下管网的图档管理、输配管理、用户管理以及综合查询和统计的功能,这样将会提高管网信息的利用效率。对于地下管线应用GIS技术较为成熟的领域主要有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天然气输配管网调度监控系统以及城市部件、事件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的优化和升级进一步的促进GIS技术在这一领域的深入应用。
除此之外,GIS还在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将会带来大量的城市管理工作,面对复杂的工作,应用GIS能够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水平,并且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空间。GIS能够为城市公共服务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连接,以便为市民提供快速科学的信息服务,例如该系统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公共设施管理系统、医疗资源查询系统以及商业网点管理系统等,这样能够更加便捷市民的生活,这也是GIS在日常生活管理方面的应用。
结束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GIS,能够更好的促进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建设。本文就以GIS为中心,对其在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数字化城市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桂英 张桂利 张鹏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第08期
[2] 杜森 董晓媛 田洪军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甘肃科技,2006年第09期
[3] 董旭琴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领域和发展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论坛论文集,2005年
[4] 张勇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北京测绘,2005年第04期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3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亟待加强
所谓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中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从而促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一般而言,城管部件包括了井盖、路灯、邮筒等静态物体,主要对其当前工作状态进行监控,保证其可用性;而城管事件信息,则主要指同人相关的动态事件,如违章摆摊等[1]。
国内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最早起源于北京市东城区,2005年东城区率先上线实施数字城管系统,并取得良好成效[2],之后数字化城市管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在经过近10年的发展之后,有六个方面的原因,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
(一)城市面积在增长
近年来,各地政府掀起了造城运动的,仅仅在21世纪的前十年,我国的城市面积就扩大了60%[3],而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以及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城市面积相应的扩张并有加速的趋势。
城市面积的增长,使得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强,一方面管理对象增多;另一方面,城市核心区域的人口被疏散到郊区,使得人口密度下降,在部分城市,鬼城频出,而这些人口稀少的区域也需要被管理。城市面积的扩大,从理论上说,需要增加城市管理人员,但从各地的实际来看,受到编制等因素的影响,正式管理人员并未有明显增长,但聘请了较多的协管,这反而给城市管理带来更高难度。因此,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无疑是应对城市面积扩张带来管理难度增加的重要举措。
(二)城市流动性在增强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4],而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人口向城市流动,尤其向中心城市流动。
流动人口的增加,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由于相当部分流动人口缺乏在城市中所需的高级生存技能,而选择张贴小广告、流动摆摊、开黑车等职业,破坏了城市政府所期望的城市生态,成为城市管理人员的重点管理对象;其次,大量流动人口到来,增加了城市公共设施的负荷,导致其更快老化,更有部分流动人口以盗窃公共设施方式牟利。这对城市管理工作是巨大的挑战,而信息化的手段则可以更好辅助管理。
(三)城市管理对象在增多
即便城市面积没有增长,流动人口没有增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也会给现有的居民提供更多公共设施,包括绿地、公用休闲设施(如健身器材)等,并且随着城市土地稀缺,城市将从地面向地下、空中发展,如地下通道、空中走廊等。这导致城市管理对象在增多,单纯增加管理人员较不现实,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辅助管理,而管理对象向空中、地下发展,也需要信息化手段的升级,例如地下设施无法通过GPS定位,则需通过基站等方式定位。
(四)城市管理标准在明确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了与城市管理有关的法规,例如2009年上海市对《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对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的“三乱”行为、景观灯光设施、渣土垃圾处置、户外广告设置等管理力度都有所加强,并形成明确规范[5]。
相应规范的不断出台,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同时,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而言,需要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落实相应的规范要求,而已经建设完成的系统,则需要结合新出的规范,不断予以完善。
(五)城市的虚拟性在增强
根据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年末,中国互联网用户数为6.18亿,其中71.4%在城市[6],并且深度网民数不断增加。可以说,城市实际分成两部分,一是实体的城市,二是网上虚拟的城市。表面上看,城市管理的对象是针对实体城市,但是虚拟城市重要性在凸显,包括城市居民提出的批评与建议等,都是需要城市管理者去关注的,这也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输入。
(六)城市居民的参与意识在提升
目前,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在不断提升,对城市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居民会更加主动对城市中的乱象进行举报,并要求城市管理人员及时处理;城市居民对城市管理人员的态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地方城市管理人员暴力执法的场面在网上广泛传播,并引起全国关注,甚至出现了断章取义的情况。在一些城市,城市管理人员为了避免纠纷,也开始装备执法记录仪,甚至有执法人员自行购买谷歌眼镜,可以更好进行拍摄[7]。
二、4G时代的特征
2013年12月5日,工信部正式颁发了4G牌照[8],截至2014年5月末,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已提供4G服务,4G用户数已近千万。概括而言,4G时代共有三大特征。
(一)移动数据网络进入了高速时代
在4G时代,目前已经颁发牌照的TD-LTE的理论网速为100Mbps,而处在实验网阶段的FDD-LTE则达到了150Mbps,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实际网速也远远超过了3G网络的理论网速(TD-SCDMA的2.8Mbps,CDMA2000的3.1Mbps,WCDMA的42Mbps)。可以说移动数据网络的速度已经达到了固网宽带的水准。此外,4G比3G更适合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应用,如在高铁上的稳定传输、通过空地传输,支持飞机的上网,并且4G网络提供的基站定位能够更加精确,可更好支持GPS信号无法覆盖的区域[9]。
(二)多种产品、技术齐头并进
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多种产品与技术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结果。4G是基础网络,是在各类产品与技术需要更高网速支撑的基础上而被推向市场的,同时它的出现也能激发各类需要高带宽的产品与技术的发展。概括而言,同4G网络发展关联最大的产品与技术包括:
终端:终端决定用户能够接入怎样的网络,同时也是用户的各类应用载体。目前终端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内部集成了更多传感器,如指纹识别、NFC芯片等;二是类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手机、一些专用的手持式终端外,可穿戴终端、智能汽车等均是当前热点。
云计算:将计算与存储的功能放在云端,本地终端只具有显示功能,这让性能不足的终端也能够执行大型程序,而这一切需要高速网络才能实现。
物联网:为每个物体配备传感器,能够从远程监控当前物体状态,在物体分散、移动频率较高的背景下,基于移动数据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成为必然选择。
视频:视频未来将向高清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需要占据更多存储空间,传输也需要更高的带宽;此外,对于视频监控,未来将更加强调自动识别。
自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正逐步成为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也成为其分享观点的主要方式。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开设了大量的微博、微信账号;同时,也对居民在微博、微信平台上所的信息进行舆情监控。
大数据:通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分析出事物之间的关联,进而有助于构建相应的决策。例如,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可以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出不同时间段在不同地点问题出现的多寡,进而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策略。
(三)政府高度支持4G产业化
在4G时代,工信部向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均颁发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牌照,可见中国政府推动4G产业发展的决心与力度,这也与斯诺登事件后,中国所面临的信息安全的形势有密切关联。为此政府对4G产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并召开了一系列的产业会议,协调产业链共同成长,如2013年南京市召开的南京4G网络产业对接会,会议旨在推动4G应用服务创新,促进4G网络与南京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南京4G产业链建设,打造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助推器[10]。
三、4G时代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典型方向
综合分析数字化城市管理当前所遇到的难点,以及4G时代的特点,4G时代数字化城市管理,将呈现四个方面的典型方向。
(一)城市管理自动化程度的提升
物联网与视频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对城市管理的对象进行监控,并且相应的监控是全方位的,物联网中的各个传感器,能够实现对静态物体状态的全面监控,而视频尤其是不断发展的高清视频,能够对动态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终端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让城市管理人员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并能够快速进行事务的处理;云计算的发展,能够将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在线存储,同时能够进行深度的分析;4G的发展,则能够提供更为高速与稳定的传输通道,例如有了4G网络,移动高清摄像头的部署就更加自由,能够响应临时性的需要,布设在各个地点。
城市管理的自动化,不仅仅是指数据的采集,同时也包括了采集之后的处理,主要是根据管理对象的类型,以及所处理的事件,生成工单,流传到相关部门,由其进行处理。其中对于依托物联网采集的信息,以及由人工现场采集的信息,相对较为明确,可以直接形成工单,而对于视频采集的信息的自动识别,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目前尚需要人工识别,但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进一步取得突破,视频也将能够做到自动识别。
(二)从事后监管向预防监管转变
目前的城市管理还是以事后管理为主,即哪里有事去哪里管理,而在未来,这种事后监管有望向预防监管的方向转变,这主要依赖于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
在对当前城市信息进行充分采集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云空间当中所存储的大量数据,并形成相应的城市管理建议,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场景是判断哪条路上、哪个时间段张贴非法小广告的事件最容易发生,则可安排相应的城市管理人员进行巡视,预防事件的发生,并且能够根据不同路段的时间差异,合理规划巡视路径,从而能够直接在事前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三)信息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目前城市管理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资源实际仍然是处在分散的状态中,各个部门均有资源,但却并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例如公安、交警、市政等部门等均在街头布设了摄像头,环保部门布设了污染监控装置,绿化部门对古树进行监控等等。
信息资源的分散实际不利于城市管理职能(或者是协调职能)的集中化,也不利于建设成本降低,还不利于问题的发现,例如某个部门的监控装置是可以发现多种问题的,但是却只为一个部门提供服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预计在未来城市管理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将得到进一步的整合。
(四)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是城市居民当前所主要使用的应用,他们也经常在自媒体上所看到的城市问题,而在4G网络环境下,分享图片甚至是短视频变得更加容易,这就是城市居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对于城市管理人员而言,一方面需要对用户的自媒体进行挖掘,主要是舆情监控的工作,这样可以主动挖掘出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鼓励用户通过自媒体将相应的问题反馈给城市管理者,例如通过微博私信等方式进行反馈。
四、结论
4G只是诸多技术手段之一,它可以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但却不是唯一的力量,其他同步发展的技术,同样在推动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而比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城市管理理念上的转变,以及对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数字城管[EB/OL]..2013-12-5.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4
城市是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具有复杂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数字城市”的提出,源自前美国副总统戈尔1998年提出的“数字地球”。它是"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或发展战略,它可能包括了很多系统,但是要对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难的,也难以界定哪些是属于数字城市的内容,到了什么样的信息化水平可以看作是实现了数字城市。但它并不是一个虚拟的东西,也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它是一个在未来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可用,无处不在的"系统"。数字城市的本质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体系,即积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与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和改善城市的各项机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和保障,尽管人们对数字城市的概念、内涵、作用和目标的理解尚不统一,但对其建设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则是基本相同的,通常认为数字城市建设将有利于我国城市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进而从全局上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数字城市的意义
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城市化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文、政府治理等发展提升意义重大,对拉动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作用也极为重要。“数字城市”以地理空间架构为地理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基于网络基础实施实现城市信息的广泛共享。数字城市代表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政府施政、环保、节能、交通拥堵、产业转型升级、安全等方面待优化问题逐步增多,需要有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管理工具来有效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推动中国的城市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与阶段。"数字城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其战略目标是实现城市各种数据的整合,使之便于共享和容易使用,使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社区和个人都能方便有效地实现互通互联,更进一步,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了完善的应用系统,为城市管理,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提供决策和支持。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对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经济发展逐渐带来效益和方便。
三、数字城市的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方面,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政府、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且实现了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互联网实现互通互联。美国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仅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就拥有34个信息管理子系统,采用GIS技术进行城市综合管理,包括公安、急救、市政设施、城市规划、地方政府管理、以及环境、资源、电信、军事等众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加拿大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建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用于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公用事业规划、设施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森林、农业、渔业)、应急系统、工程设计等各个领域。除此之外,还把数万幅地图数字化,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城市数字化奠定了基础。法国巴黎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建设城市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协调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的合作。据调查,巴黎市政官员的40%时间用于研究部门间的各种信息,以协调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城市管理工作。
2国内发展现状
在国内,数字城市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1999年9月建设部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简称“城市数字化工程”。城市数字化工程项目是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和实现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现代化的一项综合型大型科技攻关项目。2001年10月建设部把城市数字化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十五”建设计划之中,并研究推出数字城市工程的示范城市。2002年7月,科技部正式将城市数字化工程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并作为重点项目组织实施。香港特区政府自1998年实施“数码21世纪新纪元、信息科技策略”至今,已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公共服务电子化”计划的推行使香港被誉为“亚洲电子政府的示范城市”。此外,香港也已建立从事电子商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电信基建,有关的法例和规则,公开密钥基建和核证机关等等。广州市自1987年开始建立“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及管理、模型库及管理、制图方法库、数学库、编码系统和汉字库等六个子系统,服务于城市管线、土地利用、小区规划、市政建设、公用事业、新区开发、旧城改造等一系列应用领域。目前,广州的政府信息化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其电子医疗、数字图书、智能交通、电子商务等系统也已建成。北京也以奥运会为契机,投入300亿元直接用于信息化建设,为此,专门建立了北京信息资源中心,负责北京基础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工作。另外,还进一步实现政务电子化,北京市电子政委专网已覆盖全市城乡,有线政务网基本实现了从市到区县、乡镇和村的网络连接,1700多家市级单位和1600多家区县级单位接入了政府专网。全市统一的小区服务中心网站已经建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成;公共交通部门创建了智能化管理网络。这些信息化工程建设为数字北京创建了坚实的基础。
四、数字城市的方法研究
国际上数字城市发展走过的道路,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是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是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网络实现互通互联;第四阶段是网络社会、网络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目前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第一到第四阶段的基本任务。虽然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实施过程并不顺利,难于达到预定的目标;有些项目即使完成了开发、测试和安装,用户方面仍然难以投入使用。可以说,国内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在组织管理、投资决策、需求分析、系统定位、策略规划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隐患,项目的实施、应用和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国内数字城市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方面:①缺乏有效规划,信息化全局工作缺乏有效的规划,导致部分重复建设 ②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各行业都在信息化,但不能连接起来发挥综合效应③缺乏完整的、统一的、科学的标准体系,不同部门组织制订的信息化标准之间不协调④缺乏合适的运行管理模式、缺乏科学、实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缺乏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调查、分析与比较,发现适合中国社会与经济背景的数字城市战略规划原理、方法与内容,认为:①数字城市战略规划应立足于组织现状和目标,在评估组织的结构、目标、管理、业务和信息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3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或改善组织管理;②通过正式的战略规划过程,界定数字城市的目标与范围,完成系统总体设计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项目长远发展与实施建议;③数字城市战略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规划的组织与计划、用户调查、需求分析、方案制定、可行性研究和审批;④组织与制度环境也是影响项目的成败的重要因素,应当充分重视。
五、数字城市的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数字城市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明确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发展方向、系统规模和开发计划。由于数字城市项目是投资大、周期长、复杂度高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科学的规划可以减少盲目性,使整个数字城市项目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较高的适应性,建设工作者有良好的阶段性,以缩短系统开发周期,节约开发费用。目前,我国开发的信息系统,单项应用的多,综合应用的少。有的系统适应性差,难于扩充。有些规模较大的项目,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和科学论证,上马时轰轰烈烈,上马后困难重重、奇虎难下,不仅造成资金、人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为今后的系统建设留下隐患。所以,战略规划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然而,国内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对战略规划环节不够重视,原因包括:⑴因项目实施周期要求太短,战略规划环节被简化了;⑵受财政资金管理体制性因素限制,项目负责人无法获得战略规划所需的资源;⑶项目负责人重视技术开发,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理解不足;⑷项目负责人理解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规划所需的知识;⑸国内缺少擅长战略规划的咨询顾问,咨询行业尚未起步。数字城市战略规划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战略规划人员针对多个政府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活动才能完成,总的说来,战略规划需要经过六个规划阶段;⑴前期准备:为即将进行的战略规划做计划,成立数字城市项目的战略规划组,以保障数字城市的战略规划能够顺利进行。⑵用户调查与资料汇总:通过研讨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大量有关参与数字城市建设组织的资料。⑶战略评估:汇总用户调查资料,总结组织内部各种业务的详细流程、各个科室的责任与职能、使用各种文档(图件、档案、表格、计划与地图)、涉及的各种数据、用户对于系统应用的期望,将部门、功能、数据、需求进行组合,形成几个比较规范的表格;并进一步抽象、分析,形成比较规范的工作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⑷机会分析:通过研讨的方式,审查各个组织的系统的需求,并进行应用优先级、部门优先级评估。分析业务、功能、流程、数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方案和项目建议,解决存在的问题或者改善组织管理现状。⑸可行性研究:对于机会分析中提出的方案和建议进行评估,一般来说,需要对项目的财务、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进行评价,⑹撰写战略规划报告:对于以上的工作进行总结,撰写系统战略规划报告,获得最终批准,作为下一步的工作指南。传统智慧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的规划对于任何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努力才能实现的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实现一个城市的数字化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而必须进行战略规划。事实上,战略规划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对数字城市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开展具有理性的数字城市项目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决策点。
六、结论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 : 地理信息系统;测绘;规划;数字地图;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和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利用计算机建立地理数据库,将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包括它们的地理空间分布状况和所具有的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存贮、处理和分析,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对多种要素的综合分析,方便快速地获取信息,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或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以图形和数字的方式表示结果。
目前GIS早已不限于地理学研究和应用的领域,目前已与各行各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它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投资项目评估、社会统计、公安交通与管理等方面。本文仅就城市规划与测绘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讨论。
1测绘科学是GIS的基础学科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图――以数字形式存贮的地图,也是当代测绘科技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数字地图数据库,规划设计人员可以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并可资源共享。因此,建立GIS的第一步是设计并建立数字地图数据库。
1.1数字地图的制作
数字地图的制作分为数据采集和数据编辑两大步骤。数据采集方法主要有:
1)通过外业实测和电子手簿的自动记录及数据转换。
2)在航测内业测图过程中,以仪器对航片进行采集。
3)用数字化仪对已有成图进行数字化。
数据经过编辑处理,便可形成数字地图。
1.2数字地图的优点
1)经缩放编辑后,可形成任意比例尺的可视图。
2)分层编辑,不同层次存贮不同的地图要素。按不同层次的内容输出、组合,可以编制不同用途的各种专业用图。
3)修测十分方便。在AUTOCAD环境下,可对基础图内容实行特殊配置注记,进行设计、量算和修改。
1.3城市规划综合数据库
城市规划综合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土地使用状况、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保护信息等多种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础地理信息。它包括矢量化地形图,遥感影像图,4D数字化产品,空间化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
2 GIS在城市规划与测绘中的重要作用
常规的城市规划设计都在测绘人员提供的测绘图件、资料下进行。由于测绘与规划设计严重脱节,既不能发挥测绘人员对规划设计的参与作用,又难以使规划设计人员吃透客观实际的信息,因而不利于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数字地图的出现和GIS的发展,使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变。由于GIS主要以数字地图的形式输入输出,查询、分析直观易懂,因此很易为规划设计人员所接受。
在GIS中,由于所获取的测绘基础数据详尽、可靠、准确,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同时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和具有极强的逻辑判断功能,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多方案比选,增加了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而且,计算机可以自动地生成各种规划用图、表格和报告,利用数据库又易于删补、更新,因而还可以实现城市规划的动态监控和动态设计。通过对GIS的研究和使用,还可增强测绘人员和城市规划人员的协作,使信息的获取和使用臻于统一,促进城市规划工作。
近年来,随着获取和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明显进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化、航天遥感在费用、质量、信息量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因此,应将遥感信息列为城市规划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量采用影像图作为规划成果的背景图,并吸引更多的遥感应用机构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通过对GIS空间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应用,可望大大增加规划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3前景展望
GIS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它正在与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系统)、D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ES(专家系统)和多媒体技术进一步融合,扩展其功能。一旦更全面地解决了地图信息的自动采集问题,加强了空间技术的研究,将空间数据库与方法库、知识库联接起来,GIS又将向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对于测绘学来说,GIS、GPS、和RS的有机结合,将从根本上改变其传统学科的内涵,测绘将由原来单纯提供信息的服务性工作转变为参与规划设计和决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地推动管理的严格性,决策的科学性,规格的合理性和设计的高效率。也将更显示出测绘工作的高科技晶位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城市;伦敦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economy changed the world much including people’s life, work, study, and also brought transformation in the fields of traditional media, business, social relation, film and TV, publishing and recrea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meet the necessity of domestic society and economy, many countries proposed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made good winnings. In our cas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and bears with completely different content compared to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digital city or smart city become new forms of urba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his paper made an introduction on development of digital-economy in U.K. and London and wants to provide a little inspiration for the new round of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digital-economy;digital-city;London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9-39(7)
1 前言
当前,全球经济与社会正发生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深刻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信息化,把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并基于此形成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本质在于信息化,它是一个信息和商务活动充分数字化的、全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具体包括信息技术、传统产业、基础设施、社会生活等信息化的发展。
在国家层面,英国、德国、瑞典、丹麦、荷兰等欧美发达国家,乃至摩洛哥、马来西亚、塞内加尔、约旦等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出台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制订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导方略。作为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空间,城市仍是数字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市场和发展平台,特别是一些国际城市,由于其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交通流,亟须通过信息化的发展给予城市更好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手段。当然判断一个城市的数字化程度,不应以某领域内某项技术创新和成就为指标,数字城市注重的是信息技术必须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发挥着基础的作用,并为人们生活工作带来切实影响。2009年英国政府推出一份纲领性文件——《数字英国》,主题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推广全民数字应用及提供更好的数字保护,从而将英国打造成世界“数字之都”。经过几年的发展,英国数字经济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伦敦更是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领先城市和欧洲“数字经济之都”。[1]本文在对数字经济发展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将重点对英国及伦敦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我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对照。
2 数字经济主要评价指标及国际比较
2.1 经济学人信息部综合指标体系及其国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