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产业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产业的理解

文化产业的理解范文1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世界各国得到迅猛发展。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四级动力,并将其放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五个环节中探讨其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提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创意产业;产业集群;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100-04

文化创意产业是拥有一定文化内涵,凝结个人创造力和天分,融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与先进科技手段紧密结合,能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知识的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以从知识创新的角度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多级动力

驱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主要有四级动力:

一级动力属于创意产业领域内的无意识动力,主要依靠非正式交流机制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其动力要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创意工作者之间无意识的知识交流和知识溢出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创意组织机构间的知识共享和扩散。

二级动力属于创意产业领域内的有意识动力,主要依靠交流机制、信任机制和交互学习机制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其动力要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企业家精神、创意工作者之间的主动交互学习和创意企业之间主动协调合作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含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主体按一定有序的方式组织起来,从而实现知识的多元化互补和整合。

三级动力属于非创意产业领域的有意识动力,主要依靠交流机制、契约机制和保障机制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其动力要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条例来促进创意人才和创意组织与其他领域组织间的交流,在一定政策制度、服务和资金等的保障下促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不断进行知识的创新。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政府宏观政策和制度法规的保障、金融信贷机构的资金保障,还有中介机构的服务提供。

四级动力属于非创意产业领域的无意识动力,主要依靠非正式交流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其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集群创意人才与那些非创意产业领域人才的交流,如家人聚餐、朋友聚会和社区活动等;集群所在区域的地域特征和商业模式;集群所在区域的人文气息,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全球经济大环境下的市场需求。动力要素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创意产业领域外的知识与创意产业领域内的知识融合,促进集群内创意企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意人才思维的进一步活跃,以加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进程。

这四级动力因素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级动力因素呈现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它们的共存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始终在本地化与开放化动态均衡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其创新能力的演化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主要环节

1.知识创新的“分析”环节

从创意产业领域内隐性知识到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显性知识的转化,都是发生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的。商户对创意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反馈信息以及供应商提供的新信息、新设备、新理念等都会加速创意工作者和创意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脚步。集群内创意人才之间的相互学习以及非正式人际交流,如午餐休息偶遇时的交谈、相互学习的过程等也会加速各自所在创意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即经过多次对隐性知识的分析过程从而加速知识的显性化进程。再次,创意企业的项目合作和战略联盟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它通过彼此之间的协调合作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含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主体组织起来,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共享和整合。在合作的基础上,各个创意企业内隐性知识拥有者各以实现对隐性知识的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而加强了创意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这也促进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快速转化。由此可见,在“知识分析”环节,知识创新主要由非正式交流机制、信任机制和交互学习机制驱动,也就是说主要由一级动力和二级动力来驱动。

2.知识创新的“联想”环节

从创意产业领域内显性知识到非创意产业领域现象知识的转化是发生在两个不同领域之中的。在创意工作者每天与创意团队工作人员和其他非创意产业领域人员的接触过程中,非创意产业领域新知识的冲击会使创意工作者将非本领域内的知识联想进本领域之内。创意人才与非创意产业领域人才的交流活动带来的其它领域的现象知识,还有其它领域的多样化刺激,可以为创意工作者提供各种各样的“知识联想”机会。由于创意工作者身处集群之中,集群所在区域的政策法规、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所表现出来的现象知识都会不断冲击创意工作者的头脑。外部刺激带来的知识联想可以大力活跃创意工作者的思维,从而加速知识的创新进程。所以,在“知识联想”环节,主要动力机制是交流机制、契约机制、保障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也就是说主要由三级动力和四级动力来驱动。

文化产业的理解范文2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是分不开的。青海是一个资源大省,同时又是一个文化资源富矿地区。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经过逐渐融合、传承发展,创造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及多样式的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旅游文化等。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各民族文化相互磨擦、碰撞和冲突,通过文化整合,最终形成了独具高原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从而奠定了青海民族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格局,也为发展青海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优势。

青海省地域辽阔、文化产业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精神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随着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青海文化产业也有了较好的起步和进展。“十一五”期间,青海利用地域特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西部民族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新模式新方法,涌现出昆仑玉、热贡艺术、藏族织毯、传统手工艺以及西部特色旅游等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初步形成了工艺美术、文化旅游重点推进,艺术品业、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等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必须看到,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建设文化名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相比,青海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年均20%的增长率递增,增速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速。近年来,文化产业也已成为青海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省内各级党政干部对文化产业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对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建设文化名省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各级党政、各级干部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毋庸讳言,在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上,有些干部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有的干部不能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认为,政企政事不分,垄断经营,效益很好,职工收入不错,党和政府的控制力也很强,没有必要发展文化产业;有的干部鉴于西方文化领域出现的问题,对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合理性、发展文化产业的“适众性”提出质疑;有的干部认为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基础差、风险大、周期长、回报率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等等。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文化也是生产力、抓文化产业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政治责任;要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检查落实,把文化产业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要健全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凝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

二、认真组织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青海具有开发前景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些还是全球绝无仅有的“精品”、“极品”。青海省“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我省未来5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建设文化名省的要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确立发展重点。根据我省文化资源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应重点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民族民间工艺、演艺休闲娱乐、文博节庆会展、’广播影视制作、印刷出版发行、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产业。要不断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不断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结构和水平。各地区应根据各自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特点,积极打造如藏毯、民族服饰、唐卡、昆仑玉、奇石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要发挥优势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各州、市、地、县城区为依托,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要求,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加快优势产业区域性集中,提高文化产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文化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

文化产业的理解范文3

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成长,人们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而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全球旅游经济增加值以年均4.1%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5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5.9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将突破7万亿美元;全球文化产业以年均6.7%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6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接近1.5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1.7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2万亿美元。旅游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具有增长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文化产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成熟的文化消费场和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占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从旅游产业看,2008年世界主要旅游发达国家,如美国、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超过10%,有的国家高达20%;从文化产业看,世界主要文化产业强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也都在10%以上,其中美国、日本达到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高于15%。而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刚刚超过了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旅游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存在,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具有真正现代旅游意义的旅游才发展起来,自从1978年以后,国家尤其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从最初的旅游事业转变成经济产业,自1992年以来我国不断推出以中国文化为主旋律的旅游主题,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强劲,迅速成为新兴产业。2008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53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400亿元;文化产业持续增长,总产值突破20000亿元,增加值大约7600亿元。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不仅世界经济走向衰退,而且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影响。其中,全球国际入境旅游大幅度下滑,旅游产业主要指标增长率与上年相比也出现下降,2008年全球国际旅游入境人数9.24亿人次,增长率仅达到1.8%,增幅比上年的6.9%下降了5.1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达到58,900亿美元,增长率为3.0%,增幅比上年的4.5%下降了1.5个百分点。我国入境旅游也受到一定的影响,2008年入境旅游人数1.30亿人次,下降约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300万人次,下降约3%;旅游外汇收入400亿美元,下降约5%。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增长率将低于3%;全球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低于5.6%。全球文化产业也受到打击,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增幅出现下降,我国文化产业由于还是有限开放的产业,与国际场关联度不高,因此总体发展态势平稳,基本保持了以往3年的增长速度。

二、现阶段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从以上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到,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一定影响,但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文化产业也有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提出来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但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还是有很多问题:

(一)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旅游文化产业也有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提出来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但是,很多重视停留在表面,实际上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还比较低。政府对于旅游业的投资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旅游文化产业不好把控,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还是很少。企业对于旅游业的投资也是集中在能迅速获取利润的行业和部门,没有真正重视旅游文化产业。

(二)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开始说旅游文化产业这个词,但到底什么是旅游文化产业,什么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和核心,如何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大家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现在的学术研究来看,旅游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都还是比较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和模式,从学术研究一直到政府和企业,都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旅游文化产业的标准和基本理解,这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本前提。

(三)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虽然我国的法律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严重不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建设。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法律体系,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一个严格的保护,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现在我国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还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

(四)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离不开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特别是高端的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素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这样的综合化人才还非常稀缺。另外,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然要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去与旅游有机结合,这样的高端研究型人才也很少。

(五)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随着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国家和国民都开始越来越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也越来越规范,但是对于文化的保护还很不足。在旅游文化产业,很多项目都比较急功近利,寻求短期利益,缺乏对很多优秀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保护。

三、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先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正确引导,让整个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资金的投入,不能把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持只停留在表面。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要鼓励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在法律上对旅游文化产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让企业愿意对旅游文化产业长远投资,鼓励和引导旅游文化产业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法制化。

(三)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任何一种旅游文化的形态,其整合力越强,其特色越加显明,其文化个性越加突出。有了自己的个性,有了自己新的美学价值,旅游文化特色才能产生轰动效应,才可能转化为更好的经济效益。旅游文化特色的发展对旅游市场占有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旅游市场化又带来了旅游文化整合的机遇,促进旅游文化特色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无疑要求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之时,预先就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旅游文化特色观念,然后在旅游市场的建设中进行旅游文化的整合。

(四)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素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这样的综合化人才还非常稀缺。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鼓励业界人才的进步,鼓励人才的综合化培养,并加强给人才的待遇,靠高报酬来吸引人才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理解范文4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突出了文化在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韩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做法,对我国发展文化事业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要不断促进中韩两国加强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文化事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 :韩国文化产业 中韩文化产业 合作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加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并且有经济、政治的沟通延伸到了文化的沟通。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文化差异,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相互熟悉、相互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相互交融既是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所以要在不改变初衷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先进的文化,充实我国的文化建设。

一、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模式

(一)政府运行模式

韩国的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经营战略、国家法律政策的支持等方面的内容,而且特别关注政府的管理机制是否健全。由于韩国政府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所以韩国文化产业能够持续发展。

(二)企业运行模式

韩国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满足市场的需求,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做出调整,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经营。韩国文化产业的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利用良好的市场环境发展自身。

(三)社会运行模式

韩国存在着许多有关文化产业的行会、民间组织团体等,对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社会运行模式对政府和企业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实现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化中韩文化产业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两国合作发展意识

我国要在现有的文化产业合作的基础上,深化与韩国文化产业的合作。只有两个文化产业互补,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才会出现合作的意识。为了提高中韩合作的水平,实现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中韩两国应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加深合作关系,加强两国文化产业产品、人员等之间的交流,增强两国的合作意识,促使合作行为的发展。

提高中韩两国多文化产业发展的共识,交流文化产业的文化成果,丰富文化市场,搭建两个沟通合作的平台,增强两国之间的交流,创建良好的交流环境。同时要消除两国文化产业合作之间的矛盾,明确指定产业标准,深化和巩固两国文化产业的合作意识[1]。政府应出台有关中韩两国文化产业合作的优惠政策,鼓励中韩两国的文化产业加强合作使中韩两国企业产生和巩固合作意识。

(二)加强沟通,制定共同发展战略

不断的完善合租机制才有利于推进中韩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并且需要畅通两国的经贸联系机制,推动两国文化领域共同发展和共同成长。在文化产业合作的共同中要正视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创建中韩文化产业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的价值基础,构建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为了推进中韩两国进一步的深入合作,可以推动两国文化企业共同创建文化市场、共同投入资金、共同研发与经营商品[2]。构建制度化的合作环境,保证文化产品流通符合国际标准。加强与用户之间的沟通,积极开展海外市场情况的调查,使用户能够及时了解中韩两国的产品内容。

(三)加强政府的支持,实现互利共赢

政府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成为文化产业合作的引导者,对文化产业合作及运作的过程中加强管理与监督。同时政府要为中韩文化产业合作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和制度支持,适时对合作进行政策指导。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部门协调和规范文化产业合作,建立完善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制度,在合作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

提高中韩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将合作落实到具体的实际中,鼓励中韩企业之间良性的竞争,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只有加强两国企业之间的沟通,将合作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使两国企业共同发展壮大。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企业需要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就必须要打造和树立自己的品牌。

(四)增强竞争实力,创建良好环境

文化产业是具有文化含量的经济活动,为了保障中韩两国文化产业合作能够顺利开展就要制定文化合作的优惠政策,同时也要协调贸易政策与投资政策,使合作企业处于有利地位。两国文化产业之间的合作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活力,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实现合作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管理措施,建立中韩两国相互联系的知识产权保护活动,防止出现侵害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3]。

(五)加强人才培养

文化展业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创造力都需要人类的智慧,人的创造可以提高产业的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价值,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在中韩两国文化产业合作过程中少不了对人才的需要,就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专门的人才填充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空白。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人才、获取人才,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增加两国人才的交流渠道,推动两国的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六)联合攻关重点领域

共同研发新技术应用到中韩两国合作生产产品过程中,我国要加强借鉴韩国优先进的技术。加强产品对市场的占领份额,提高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产业的整体风险。交流人才培养经验,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争取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结束语:

加强中韩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在与韩国文化产业合作的同时,积极吸取韩国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按照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中国与韩国加强文化产业的合作不仅能够使两国企业发展壮大,而且能够开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共同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南银实.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启示[D].延吉: 延边大学,2012.

文化产业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文化产业;视觉传达艺术;商业机制

一、文化产业兴起促成整体产业格局的变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格局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传统经济中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占主要的份量,但是近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却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着第三产业的确良整体发展。人们的目光也开始瞄准了视觉传达艺术。我国文化产业正在积极的推动着我国各项事物的发展和整体经济格局的变化,文化不仅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总结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财富,此外还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融和的过程中达到了历史前所没有的高度。艺术也不再仅仅是指艺术家个体自我表现的行为甚至为对现实的模仿,它超越了个体行为而成为文化的一个领域的价值或文化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文化领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意识形态领域的自由与开发加上国外文化思想的传入,让人们对文化的热情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艺术与文化的激烈碰撞催生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产生,也给视觉传达设计在后来的时间里与文化产业的有了更多的亲密接触创造了很多的条件和平台。文化产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也是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的产值一定有着很高的比例,发展中国家里,农业和工业的比例很高而文化产业的比例不同。我国要想走进发达国家的行列,一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准。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延绵不绝的不懈动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很多种不同文化的磨合与对话;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与我们自身文化格格不入的一些负面影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和对我们发展自身文化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如果我们自身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好,就会被外的强势文化所取代。

所以从国家经济格局这个层面来说,我们现在大力发展视觉传达艺术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的重要支持,也是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全球化的一种积极的应对姿态。如果我们不利用好本地文化做好产业化,就会被外来文化所利用,把这个市场让给其他国家。比如说动画片《花木兰》被美国电影团队做成动画片以后,得到了全球人们的喜爱。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形象,不管是从人物故事还是到形象的各个层面,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人利用一流的制作团队让我们的本土素材取得了成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不但要注意发现我们本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同时也要学习先进的视觉传达艺术。

二、视觉传达艺术的表现形式

“视觉传达就是设计师将自己的设计想法,通过运用一定的文字符号,语言或插图标志来传达给读者的一种过程。”视觉传达艺术是让这一传达的过程变得艺术化和富有审美意味。视觉传达艺术最早来源于对人们对视觉符号传递的一种灵感,它在发展的早期是一种没有规律的、自发的、不自觉的一种感性表达,这时的视觉传达艺术其实和所谓的文化产业还没有挂钩。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视觉传达艺术才进入现代设计艺术的视野中来,渐渐地为人们所熟知并开始变为艺术领域的一颗闪耀的明星。视觉传达在刚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一度被人们所误解,人们只是将它理解为单纯的平面设计,而没有把真正的理解视觉传达艺术的本质与内涵。

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视觉传达艺术可谓是包罗万象,“不仅包括我们常用的版面图框设计艺术、插图插画设计艺术、字体排版设计艺术,还涵盖了编排设计艺术,广告传媒设计艺术,展示展销设计艺术等不同领域。”视觉传达艺术慢慢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和各个艺术领导中都有所渗透。

视觉传达艺术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自身的多元化的特点也让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视觉传达艺术的日益多元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社交方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影海报和其他的广告牌,就是视觉传达艺术中最为简单直观的一种表达方式,人们通过这种直观的表达很明了的就能明白商家所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通信息传达的方式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像传统的那样只是单纯的依赖文字,就难以把有效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读者可能只是读了几句就变得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读接下来的文字了,这样就极有可能错失一些重要的信息。让人耳目一新的颜色搭配,简明扼要的标题内容和良好的空间感受,成为现在商家广告重要而有效的一种方式。

海报和广告牌只是视觉传达艺术很早期很基本的表现形式,在当下社会中,视觉传达艺术有着多种的应用途径和多种表现形式。从大街上绚烂的霓虹灯到那些标新立异的建筑物到巧夺天工的绿化景观,从图书的版式设计到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美化设计,从小区规范到家庭装修,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更多的是面临着多元化的发展前景,不管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视觉传达艺术都和人们的生活不可分割。

三、当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力

(一)、当代视觉得传达艺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文化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格局有着很要的影响,同时文化产业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互动也有着重要关系。所谓文化产业和文化的互动就是指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带动一个国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升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扩大,能反过来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意素材。所以我们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这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其实是共生共荣的关系。

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也在自觉和不自觉的促进了文化影响力的发展,当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促进作用。当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力可以直接的体现在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和促进上面。

视觉传达艺术不仅仅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也给各国带来丰厚经济利益回报的源泉,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商机。视觉传达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每个国家的历史和文明的展现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它让其他国家接受另一个国家文化的时候显得生动了许多。当代视觉传达艺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动力,人们在审视不同国度富有差别的美的同时,也重新获得了审视自身文化的另一种眼光。

在我国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我国视觉得传达艺术的发展示就为这次圣会提供了很多的营养。首先是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韵味,“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让人们通过这一标志体会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深远和博大,带有很鲜明的中国味儿。而字母“北京”与奥运五环相结合,不但可以准确的强调出这次圣会的主办城市是“北京”,同时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让人印象深刻;其次奥运会体育场馆“鸟巢”的设计理念也很好的把中国文化融入进去。从外形上来说,它像一个小鸟儿的家一样,给人们的感觉是这次圣会是亲近自然的一次圣会。人们在体育馆里活动时,就像走进了小鸟儿的家一样,传达了人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理念。场馆内大胆的中国红,不但让馆内的色彩明艳,也让这种代表了中国的特有色彩得到放大,显示中国文化的因素。窗花等具有中国特色产物的运用,将中国传统的吉祥如意和平友好之意传达给全世界的人们。这次圣会就很好的运用了视觉传达的艺术设计,在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很高的经济回报。奥运会的举办使当年我国的经济同比起去年增加两个以上的百分点。

由此可见,视觉传达艺术不但可以让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得以扩大,同时也能促进文化产业的直接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助推器。

(二)、视觉传达艺术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视觉传达艺术的蓬勃发展与不断创新不但可以让本国的文化影响力得以扩大,也能让全世界人们的跨文化交流变得畅通,减少很多屏障。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个好,受教育程度、肤色等等都有所不同,导致人们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不同,一些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让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很多的阻力。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时候经常会说“吃了吗?”,但是如果我们和外国人见面时同样的说“吃了吗?”,就有可能会让外国朋友变得很尴尬,因为他们觉得吃没吃饭是个人的问题,另一个人过分的关心就是不礼貌。

但是人们对美和丑的分辨力和认同感是趋于一致的,特别是视觉上和感观上的美与丑是很直观的,全世界的人有着大致的审美观。一方面,视觉传达艺术运用一定的符号手段,文字语言,它可以填补“交流空白”,就算人们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可以有精神交流,让人与人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另一方面,视觉传达艺术的手法多种多样,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和制约,人们通过同一艺术品的鉴赏,可以了解到同样的信息和分享审美感受。

四、结语

我国的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出现了一些中国文化元素被国外利用发展文化产业的事例,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要注重挖掘本土文化的一些元素,还要学习先进的视觉传达艺术。只有将其他各种艺术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视觉传达艺术在艺术之林才能经久不衰。

视觉传达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我们也要把视觉传达艺术置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虽然在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众多的困难,只要我们从视觉传达艺术发展的本质规律出发,从人民群众对视觉得文化要求的实质出发,赋予文化产业独特的气质,就能让视觉传达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不断的为我国文艺产业的发展输送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杨春蕊.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发展态势与策略思考[J].电子商务,2013(07)

[2]刘彦荣,伍立峰.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发展与视觉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的思考[J].新闻界,2009(05)

文化产业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

一、国外文化产业现状―文化政策与体制状况

由于文化产业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哪些领域属于公益事业,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哪些应该是按市场竞争机制来运作,各国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现在来看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还是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机制来运行的。此外,技术进步也会影响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比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和音频技术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产品的性质。

(一)德国

德国政府定义文化产业包括:文学、图书出版、图书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建筑,博物馆,收藏和展览,音乐,戏剧,电影和节日等等。政府资助的传统文化,单单在戏剧方面,德国就约有160公共剧场和190私人剧院。这些资助资金基本是由地方州和当地剧院来承担,地方政府为剧院和乐队的支出的费用占公共支出约为63%。德国的剧院和乐团每年都能够得到公共资金的资助,金额大概达到43亿马克,相当于0.2%的联邦,州,市的支出。

电影是一个充满竞争性的文化产业。德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其中有德国媒体公司与国际电影集团的投资,德国政府正在加强德国电影在欧洲和国际间的合作,并且把电影文化产业作为其文化和经济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政策支持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例如,在1968年,根据德国联邦电影促进法(FFG)创建促进机构―电影促进署,不仅帮助电影制作也支持电影院,这些资助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电影院,公共和私人资金以及所有电视和视频行业的资助。出版行业也属于文化产业,同样地充满了竞争力。德国的联邦和各州出版报纸发表约370种,期刊约10 000。市场竞争促使报纸文化产业化集中度增加,独立的报纸的数量从50年代开始下降。竞争就导致建立一个大型出版集团。新闻权则是由各州的新闻法律来管辖,并且有来自“德国新闻委员会”这些组织和出版商和记者等组成的自我监督机构的监管。

(二)瑞典

瑞典设有教育和文化部,其主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和儿童更好地参与文化活动,支持戏剧、舞蹈和音乐,最主要的还是支撑博物馆,音乐戏剧和交响乐团,瑞士还注意创建一个文化环境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业余文化组织,等等。政府支持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文化的总消费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文化消费是由居民自己承担,如广播、电视、书籍、音频、视频、磁带、报纸和杂志,等等,也就是说,这些是属于根据市场机制来运行的文化产业。教育文化部资助支出超过70%的资金用在戏剧、音乐、舞蹈、历史遗迹、展览、文学和图书馆等。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文化产业行业定位

文化产业应该是属于服务行业的。

世界经济的发展说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

后工业社会化的工业化社会,在欧盟被称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但是其他发达国家则用了其他名称,而服务行业扮演的比例将越来越高。而中国目前的服务行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的33%,就业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7%。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仍相对较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中还是很低的,因此,我国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增长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的合理位置

文化建设包括两个部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他们都应体现先进文化的方向,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切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新建设。但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在突出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增加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在服务贸易协定中对音频、视频、旅游等文化产业做出了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音乐,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等创作领域,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打造出具有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5000年的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沉淀为我国创造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精准定位市场的切入点,在良好的商业运作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产业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产业的政策分类

一般国际上把文化产业分为两类:一是娱乐性质的流行文化,这种文化有很强的公共需求,这种文化产业的生产组织,大多是商业性质的,盈利目的很强烈对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作要求。另一种是非营利性的文化产业,它包括古典音乐,严肃戏剧、诗歌、古典与现代艺术,舞蹈,多是一些比较“优雅”的门类,这种文化产品更多强调其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

不同的文化产业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发展政策。历史证明:决定文化产业需求的是文化消费者的艺术趣味。“人们欣赏音乐、文学、戏剧和性能及其消费和愿意付出代价取决于人对知识和艺术的理解的程度”。这种对文化的趣味是要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得的。因此,“高雅”艺术和公益文化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的支持,这是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基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高雅”艺术、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应区分对待,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发展。

我国已成为WTO成员,文化管理政策也需要调整和相应的加强。一方面要给非营利的文化组织必要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生产、传播、销售等单位,在规范的法治下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加强文化立法,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充分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文化和管理体系,深化改革,加强文化立法。文化从业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该方针的指引下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努力创造先进文化和艺术,建立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相适应而又体现时代精神文化产业,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充分竞争。

参考文献:

[1]杨玉英.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和文化[J].中国出版,2001(2).

[2]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J].中国统计,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