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前教育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前教育的看法范文1
教育理念不正确
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熟记名句,学习掌握必要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从而不断提高中文修养和审美能力,了解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学问方法,明确中国传之千古的道德精神,感受中国诗礼传家的特色文化,并在辩证学习、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把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尽可能烙印在心灵深处,熔铸于日常行为之中,做一个有君子风范和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人。然而不少学校对此缺乏深刻认识,只是把国学教育视作上级的安排,或者视作一种潮流,自己不过是随大流而已。在这样的思想认识境界支配下,他们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安排上就难免草率,难免应付了事,如此以其昏昏,而欲使学生昭昭,则国学教育的效果当可想而知,最后不走过场才是怪事。
教育内容不规范
1.没有细分国学中的精华与糟粕
有的学校把《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大学》《中庸》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和选择,一股脑儿让学生去读去记,结果里面的一些宣扬君君臣臣、因果报应、命运天定的东西也成天让学生挂在嘴边,这肯定是不行的。因时代的局限,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不少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这些东西必须在让学生诵读前就剔除,而且对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则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师应结合现念,让学生超越孔子所说的“礼”,把礼理解成“礼仪、规范”,让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也就是在“视”的时候要注意必要的礼仪规范,以彰君子的德行和作风。国学教育既要诵读原文,又要去粗取精,还要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对某些难以理解的语句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精神实质。
2.没有形成横向的教育重点和纵向的教育梯度
有的学校对国学的内涵没有开展过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对国学经典进行过仔细筛选和系统整理,就随便找些古文古诗给学生诵读,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根据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授之以相适应的教育内容。这种零散化、碎片化、随意性强的国学教育,怎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时非得贪大求全,毕竟国学从广义角度看是个相当深广的范畴,青少年儿童没有必要把所有东西都学完,加上学制有限,学时有限,功课繁多,要学完学透也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样,要让青少年儿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而非零散化、碎片化的国学教育。所谓系统健全,就是要在教育内容上从横向上精选重点,选择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养份的、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为类主张,从纵向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以此达到既健全又系统,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此,国学教育必须精编教材,通过去粗取精,选择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和中华精神的内容,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编撰,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到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基本相称的国学教育。这样的教材编撰工作,可以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进行,也可由各地各校自行开展。
3.没有平衡协调好传统国学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
所谓公民教育,也就是现代的“德先生”教育。“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五四时期同时引进中国,如果我们开展了国学教育,开展了“赛先生”教育,但就是淡化甚至不开展“德先生”教育,或者只开展“假大空”的“德先生”教育亦即伪公民教育,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教育绝不是健全的教育,也绝不可能培养出健全的国民,而没有健全的国民,也就绝不可能造就健全的社会。须知,国学与公民学里面的有些东西是共通的,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不同的,因此尽管国学教育可以塑造出具有传统精神的国人,但唯有公民教育才足以塑造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从这个角度讲,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互补的。我们在大力提倡国学教育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做到中学与西学并重,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而不要顾此失彼,更不要因为开展了国学教育,把老祖宗的精神价值拾起来,却把新时代的普世价值丢弃了。
教育方法手段不科学
1.没有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结合起来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是在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可是有些学校只知让学生咿咿呀呀诵读文句,却忽视了对文句的精神实质进行适当点拨和教化,忽视了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结果学生一边摇头晃脑诵读,一边不知所云,就如鲁迅小时不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样,或者课上读着“谦谦君子”,课下仍打打骂骂,举止行为中没有一点君子的儒雅,没有一点有文化修养的样子。有人主张就是要这样“死记硬背”,即使暂时不明白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这样一种看法似乎有理,但如果一点不明白内涵又怎能让学生“记”“背”得牢实呢?又怎能达到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呢?国学教育不是说非得把每句话每个词都分析透彻,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点拨,让他明白基本意思,这样他才能记得牢,也才能化为己用。退一步说,低年级小朋友因年龄过小不太明白让其“死记硬背”尚可理解,高年级还这样就不应该了。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而要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将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如此才能达至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2.没有精心合理地设计教育形式
有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没有经过精心思考和准备安排,教育形式单调,只是一味组织学生读诵,有的还一天几读,但就是忽视了开展形式多样、具体可感的活动。有的学校虽然不是专门的国学艺术学校,可教育形式却非常复杂,吹、拉、弹、唱、诵、舞、写、画样样俱全,结果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重蹈了某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让子女学这样学那样的覆辙。因此过与不及都不好,国学教育应在容量、时间和方式上,根据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突出实效出发,做尽可能合理的安排。
3.没有利用好语文教育这个重要载体
其实,语文教育本身就属于国学教育的主要范畴之一,只不过语文课本中蕴含了很多现代精神,但在语言文字角度看,语文课本完全就是国学。很多中国学生语文功底差,连基本的遣词造句都成问题,作文也写不好。现在虽然推行国学教育了,有的学校还另编了单独的国学教材,可是学生的语文成绩仍然没有提高起来。因此,开展国学教育,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国的文学,必须要求他们首先把语文学好。要借开展国学教育的契机,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通过“美读、美思、美写”等方式,把语文教学搞好,把学生的中文功底打扎实。
4.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国学教育要收到良好成效,主要有赖于良好的学校教育,但也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而在这几方面,不少地方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学校教育来说,不管是制度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都会影响国学教育的成效。从家庭教育来说,中国家长其实都习惯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子女,这种教育其实就属于国学教育的范畴。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家长都出门打工去了,他们的子女都成了留守学生,加之某些家庭还存在其他不良问题,那么生长在这些家庭的孩子,必然接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社会环境也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如果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又接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国学教育的成效会被抵消掉多少呢?所以,有必要尽一切努力改变教育的单向化倾向,应动员学生的家长及其亲属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请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形成多向的教育合力,确保国学教育收到更好的成效。
对学前教育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改进;教学经验
On the person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mproved Opinions
Li Jin-feng
【Abstract】Ethics for an individual or a nation can not be ignored. 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but the soci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is not satisfactory in some areas also appeared more serious moral anomie, such as lack of good faith, fake, fraud fraudulent activity has spread ; distorted values??, money worship, hedonism, extreme individualism grow more. Based on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how to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elementary personal views put forward to being in society, the national character.
【Key words】Primary mor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Teaching experience
道德对于一个个体、一个民族都是不容忽视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家富强了,但社会道德建设却不尽如人意,在一些领域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失范,如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等。下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看法,以正社会风尚、民族品格。
1.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为归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他们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的思考,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因此,以生活为途径,构建思想品德的大课堂,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针对同学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
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因为德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用自觉的实践最终来落实和完成,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骆风先生提供的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分析专著,分析表明,这些博士生的父母学历并不高,但是,虽然他们对子女的学业无法直接辅导,可是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子女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子女终身受益。为此,我们是不是该认识到,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养成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和途径协调作用的结果,尤其需要长期实践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定型,即反复的行为实践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行为定势,凡是成熟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深有感触地谈到他重视塑造学生行为习惯的做法与体会:他每接一个新班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是不特别钟情于分数,也不忙于强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坐姿与站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他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拳头产品,很多学生从这项产品中终身受益。
对学前教育的看法范文3
一
一般认为,培养目标是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落脚点,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影响着课程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从而将影响着本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
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2年7月教育部规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师范学校学龄前教育学及心理学教员”。后来教育部在一些文件中把培养幼教管理人员和幼教科研人员作为两项新的内容纳入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体系中。至20世纪末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沿用这些培养目标,未有较大改动。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迅速发展,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也不断面临着挑战。旧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的学前教育专业逐渐显现出不适应性,以及发展中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为:首先,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模式正在由三级向二级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或升为大专学校或并入其他高等院校,并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学前教育内部结构的这一突破性进展冲击着高等学前教育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原有的培养目标若没有做出适时的调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将受到挑战,难以胜任这些不断变化的学前教育领域的工作。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培养目标所面临的这些挑战已经引起了重视,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全国各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相继作了一些调整。
二
事实上,本科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盲点,不仅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应有发展和良性运行的形成,也极大影响着在学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报考学生的专业认识,以及本科学前教育的市场形成,并强烈地反映在近些年的招生中。如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03级的38名学生中仅有2名同学是以第一志愿录取的,而剩下的36名同学都是从其它专业调剂的。这使得她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处于空白的状态,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一个艰难的认识过程。因此,笔者设计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试图通过她们的体验,客观反映和了解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看法,希望能为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学生的意见和观点。本调查以笔者所在校学前教育专业2003-2006级在学的全体学生为主要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104份问卷,回收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3.27%。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基本认同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本科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回答“许多幼教学者认为,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应该主要为:幼儿园教师。您认同这一观点吗?”这一问题,选择同意的同学占总数的60.82%,选择不同意的占39.18%,而且各个年级的选择比率差异不大。
(二)入学前与入学后对培养目标的看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笔者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入学前,您认为学前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时,43%左右的学生都选择了“幼儿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教师”,另外各有20%左右的学生入学前认为本专业是培养幼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和幼教方面的科研人员,选择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仅占8%。由此可见,学生们入学前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入学前学生对中等学前教育的变化及其对本科毕业生就业所造成的冲击不清楚,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正面临的改革也不太了解。
入学后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现实情况下需要转化的意识比较强,其中大一的学生中认为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幼儿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教师的占全班总数的23.52%,大二的占全班总数的14.28%,大三的占全班的11.11%,大四的学生中仅有一名。从侧面显见年级越往上,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认识越清晰,对专业目标改革的意识越强。
学生入学前与入学后对培养目标的看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的原因在于:首先,专业目标的转化对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社会适应性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容易成为学生的关注焦点;其次,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重要性,本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提到相关问题;再者,同专业前几届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也会影响着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
(三)大部分学生愿意毕业后去幼儿园任教,而幼儿教师待遇低则是影响另一部分学生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很多学者认为,本科学前教育目前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那学前教育本科学生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她们是否愿意去幼儿园任教?笔者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四个年级中有67.5%的学生愿意在本科毕业以后去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32.5%的学生不愿意去幼儿园任教,其中毕业班的学生不愿意去幼儿园任教的比例相对比较高。但是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幼儿教师的工作。
调查结果也表明,不愿意去幼儿园任教的学生仍然占有相当一部份的比例。这些学生不愿意去幼儿园任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55%左右认为幼儿教师的待遇低、自身的社会地位不高是影响自己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25%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自身的发展空间有局限性是主要原因。另外有些学生认为普通的幼儿教师平时的工作量较大,事情比较琐碎,保育成分高,她们认为幼儿教师实际上是不需要高学历的。
(四)学生认为能够进行教育科研是本科、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区别要素之一
随着原来幼儿师范学校的不断升格,由原来的中专层次提高为现在的大专层次,专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得以提高,那么学前教育本科的目标定位与普通幼师(大专)是否应该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里?学前教育本科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对待这一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其调查结果如下表:
*
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以及目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和就业状况,根据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针对目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加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与教育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入学前很多学生对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缺乏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识和学习。笔者建议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之前就应加强本专业的宣传力度,一方面,让学生在入学前就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一些对本专业有浓厚兴趣或者有一定音乐、美术、舞蹈基础的高中毕业生,加入学前教育专业的队伍。同时,调查数据也充分表明,学生的年级越高,对本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认识越清晰,对专业目标改革的意识越强。可见,入学后,学生接受专业培养目标的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认识,进而达到认同状态。笔者认为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越早,认识的越充分,越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成长。所以,建议在招生前,就应对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开展专业介绍工作,宣传专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学生一入学后,就应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全面教育,让学生对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认识。
(二)培养目标应兼顾继续深造与直接输送幼教工作者的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对象中有49%的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愿望,其中毕业班的学生与大学一年级学生中有意愿深造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更高,分别达到56%和58.3%。从这些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以笔者所在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每年都有若干名学生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通过实际访谈,笔者了解到许多学生是迫于就业压力,其中主要以毕业班的学生为主,在寻找就业岗位的过程中,由于本专业就业的行业局限性,认为自己需要进一步的深造。另外一些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事学前教育科研工作,科研是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而本科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相对肤浅,直接从事学前教育科研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她们也有继续深造的愿望。总之,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希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为直接输送幼儿教育工作者做准备的同时,也能够考虑到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为学生未来的深造做准备,从而有利于提供给学生多方面的选择。
(三)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
幼儿教育科研人员与一般的幼儿园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普通的幼儿教师的主要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操作型教师,对实践的要求比较高,而幼儿教育科研人员则对理论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工作中,普通幼儿教师平常的工作量很大,对科研的兴趣相对较低,难以真正地从事科研活动。但是,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研的积极支持,所以,幼教机构需要有兼任从事幼儿教育科研的人才。而这部分人才的最佳来源渠道即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
实际上,培养能够从事幼儿教育科研的人才,一直以来也是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幼儿园的教师,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也主要是以实践学习为主,对理论的学习积累不够,难以直接胜任学前教育科研。但从我国幼儿园的发展来看,急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幼教工作者。因此,有必要把培养学前教育科研人才作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一个比较重要的培养目标内容。笔者的调查也表明,大部分的学生们都认为能够进行教育科研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与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区别要素之一。所以,如果把高师的培养目标仅仅定位在培养普通幼儿园教师的话,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会更倾向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技能技巧,忽略一些理论知识的养成。学生毕业后,即使从事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也很难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不会独自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因此,笔者建议在高师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纷纷转向定位服务于幼儿园的改革中,仍然要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形成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源”和“流”的关系,培养目标的更动,必然会引起课程设置的一系列变化,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传统培养目标向现代培养目标的转化的过程中,要形成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一般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三大类:专业基础课、技能技巧课、教育调查和教育实习。”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本专业理论类课程设置的数量比较多,但是理论体系建构似乎又显得不够完善和深入,难以形成深厚的理论素养,毕业后从事学前教育科研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认为为了培养研究型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有必要提高学前师范教育领域的理论深度和层次,重视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同时理论应该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建构起较为合理的个人理论素养的框架体系。
其次,在学前教育行业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些弹、唱、跳、画、写、说的基本功和活动技能,要做好幼儿教育行业的工作有一定的困难。本科学前教育学生大都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弹琴、舞蹈等技能水平几乎是零,而本科阶段的琴法等技能课开设的时间普遍较短。在大多数学生没有任何技能基础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短时间的训练显然无法满足实际的技能需求,而且,就目前的训练内容而言,让人觉得过于宽泛不深入,传递的知识不够系统,很难使学生全面掌握应有的技能水平,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缺乏自信。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技能课的培训,建议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技能课,让学生尽早接触并培养良好的兴趣;适当增加一些技能课的课时,专业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的练习;技能课的设置和内容选择应该与幼教工作紧密联系;另外,加强本专业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师资的建设和教材的开发,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实践方面,希望能够注重提升教育实践的地位,尤其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理念应用于儿童教育教学实践;建立常设的实习基地,分阶段、有步骤地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内在的自信走进课堂。
(五)拓宽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口径
对学前教育的看法范文4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幼教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它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与看法,对从事幼教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自身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是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
二、研究综述
目前,世界各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2010年9月27日至29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俄罗斯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筑建国家财富”的世界幼儿早期保育与教育大会,旨在通过提高成员国对幼儿早期保育和教育投资及收益的关注,促进幼儿早期保育和教育实现公平、普惠和广泛的发展。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幼儿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男性幼儿教师在儿童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有研究表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男幼师的比例一般在4-5%,美国幼儿园男幼师也不过约占10%(世界目前最高),而我国百名幼儿专任教师中男教师却不足2人,其比例不到2%。就世界整体而言,男性幼儿教师普遍缺失。但是很少有国家对于其男性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初衷以及男性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观进行过很具体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观进行调查,对于其从事该工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三、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现状及因素
(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现状
1.对职业的认同程度以及对就业前景的认识
在调查其他专业对学前教育专业及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时,师范类专业同学中有72.4%认为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地位重要,学前教育专业也是相对比较热门的专业,就业前景好,认同感较高;但并不认为男性幼儿教师会受到社会的尊敬。他们认为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认定中,男生应该从事更能体现他们自我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工作,而不是“成为保姆”,所以就业前景仍然不容乐观。
2.对职业发展空间的认同情况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未来的职业定位中,有大部分男生都认为到行政单位,还有部分男生打算跨专业考研,只有为数不多的男同学打算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就业;大部分同学认为幼教职业一个没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业。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自身的兴趣,所处的工作环境薪资水平、晋升制度及其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认可与支持度。
3.对职业素质与技能的认识情况
学前教育男生普遍认为在平时的学习中,女同学的行为,语言更使讲课更加生动,更符合一个幼教职业的角色;而男生比较木讷,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大多很被动,在学习过程中不够灵活。传统观念认为幼儿的抚养与教育工作应当由女性来做,而非男性。在众多因素困扰中,男生认为幼教职业对他们来说困难较多,入职后工作的顺利与否也无法预料。
(二)影响因素分析
1.幼儿教师社会认同感低,社会地位不高
调查发现,社会对幼儿教师群体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虽然非常希望可以有男性加入幼教群体,但对男性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却非常低,认为这一职业无法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2.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专业课学习有困难
学前教育的课程,主要设置内容有舞蹈、音乐、美术、钢琴等。对于这些课程,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男生学习起来难度过大,由此导致兴趣不高,成绩也不尽人意。但这些课程又是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技能的不足带给他们更多的失落感,也使他们自认为不如女生,甚至不适合做一名幼儿教师。
3.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自身认识不足
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抚育幼儿是女性的天性,她们细心、周到、耐心,适合于照顾幼儿。男性容易粗心,缺乏耐心,不适合抚育幼儿。正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使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大多为女性。修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在没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已经接受了来自同学、家长、社会的压力。因此很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大学男同学都没有选择幼教工作。
四、提高学前教育男生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一)社会的引导
作为幼儿教育的生力军,男性教师受到社会与广大家长,儿童的大力欢迎。因此国家应该鼓励男性从事幼儿教师的工作,从宣传层面上表现对男性从事幼儿教师的支持,例如提高幼儿教师薪资水平,加大对优秀幼儿男教师的表彰力度,并在幼儿课程设置方面给予他们更多创新的机会与平台,使社会对男性幼儿教师的认同感上升,从而提升男生对于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
(二)从专业培养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1.学校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中,学校应充分结合男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开设适合男生学习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使男生对于学习专业课有浓厚的兴趣,提高对该专业的认可程度。使自己具备从事幼儿园多方面课程开发和教学的能力,同时有所专长。使其在入职以后,发挥自己优势。
对学前教育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发展;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23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5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如今家长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的关键所在。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中也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本文将通过分析当前学前教育发展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学前教育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普及率低,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普及情况并不乐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受到劳动力富余、就业率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许多儿童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另外由于学前教育一直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所以存在部分幼儿园收费过高的现象,也会影响到入园率。随着学前教育的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学前教育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于各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和管理能力,以及办园条件等都各不相同,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二)学前教育内容单一,小学化教学现象严重
许多幼儿园并没有严格按照学前教育的相关规定去执行,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管理。一些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某些幼儿园还出现了小学化教学的现象,这种现象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幼儿园的办学必须具有启蒙性和全面性的,根据幼儿发育的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幼儿园教学应该以玩为主,让幼儿在玩中提高情感、态度、技能等。
(三)学前教育师资薄弱,教师队伍有待提高
师资力量薄弱是限制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幼师是与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如果幼儿教师的素质不能提高,那么很难教育出优秀的幼儿。有一些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不是专业的幼师专业毕业,也没有过育儿经验,在教学时不能发挥真正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当前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学历普遍偏低,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壮大。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改进策略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重新定位学前教育
学龄前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阶段,是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起步阶段,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政府要建立监督机制,完善幼儿园的准入制度。同时,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公立幼儿园,促进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政府要重新对学前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工作,规范收费标准,保障幼儿教师的待遇。针对我国当前的国情,可以按照城乡具体的情况进行办学,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体制的弊端。
(二)遵循幼儿生长规律,杜绝超纲现象
学前教育需要以多种形式拓展教学资源,但必须与幼儿的实际水平相符合,遵循幼儿的生长规律,教学内容不能超越幼儿的接受能力,要杜绝超纲现象的发生,避免小学化现象出现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可以在中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的教学资源来促进自身发展。中小学中闲置的校舍可以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室,而且受到中小学生的影响,会促进幼儿快速成长。
(三)加强学前教育投入,改善幼师生存状况
就目前的情况看,学前教育急需改革。需要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政策或者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这样才会确保学前教育机构能够正常地运行,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同时,还要注重对幼师地位和待遇的提升,许多幼儿园由于生源少,师资力量匮乏,给幼师的工资一降再降,基本的福利也得不到,使幼师不能维持日常生活。因此,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况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但是幼儿园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幼儿教师,幼儿的成长也离不开幼儿教师,所以必须给予幼儿教师充分的关怀,减少家长或者社会对幼师的错误看法。
三、结语
学前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得到全社会高度的重视。学前教育发展阶段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由于管理体制、思想观念和资源配置等因素造成的,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才能够使学前教育更加科学和规范,逐步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对学前教育的看法范文6
一、教师讲授法
幼儿学前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授知识给孩子,让他们通过学前教育有一定的进步,思维和智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对幼儿来说,教师讲授法是最有效的,在教学的时候,老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传授知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吸收老师所讲解的知识点,促进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让自身的思维和智力都得到提升。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应该以故事为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有的孩子会向老师提问:为什么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结合神话故事《后羿射日》来回答,老师在讲解故事的时候还应该观察学生的动态,适当与他们进行互动,一方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保持了课堂的活跃性,让孩子们更好地获取知识。
二、课堂小组互动法
学生永远都是教学中的主体,当然幼儿学前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加以适当的引导,不能大面积地干扰孩子们的思维,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主,因此教师应该把这样的教学理念放到课堂的设计中,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比如,教师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聪明的狐狸》的时候,孩子们对故事所表达的意义和看法肯定不一样,老师应该抓住他们的这种想法,在讲完故事后,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狐狸这样的做法对不对呢?通过问题的提出,老师把孩子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促进孩子间的相互互动,通过这样的小组互动,孩子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并且得出合理正确的答案,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们的思维开发,同时也让他们获得智力的提升。在孩子们的讨论结束后,老师还应该抽查小组的讨论结果,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并且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幼儿游戏互动法
只要对幼儿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就应该很清楚游戏互动法是非常有效的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因为幼儿天生对游戏就很感兴趣。教师在开展学前幼儿教育的时候,采用游戏互动法可以增加教学的效果,让幼儿教育更加丰富。所以在幼儿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变通,适当地融入课堂游戏,促进幼儿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
比如,教师在进行数字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数字接龙的游戏模式,并且采用计分的形式来进行比赛。首先教师把班级分成A、B、C、D四个小组,然后给每一个小组一块计分板,在数字接龙的游戏中,顺利接上的就计分,到最后看哪个小组的计分最多,最后老师给予表现好的小组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四个小组的孩子都表现出很积极的状态,大大改善了课堂教学的环境。
四、幼儿自主探索法
幼儿学前教育的主体是幼儿,所以教师面对的对象就是幼儿,幼儿各方面都处在发育的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幼儿自主探索法的应用正好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