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艺美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艺美术论文范文1
(一)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积极因素,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其研究主要从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间工艺美术、湘南民间石雕、湘南民间木雕等几个方面,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整理。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
(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凤鸣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王铁著《2012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名校实验教学课题:湘南民居印象》等。
(2)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与论文,如陆岚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湘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浅析蓝印花布的色彩观》等。
(3)湘南民间石雕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如何次贤的课题《湘南民间石雕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文化寻绎》《从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看中国民间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蕴》等。
(4)湘南民间木雕的研究论文,李曦《湘南民间家具的装饰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选用与木雕装饰》《湘南古民居木雕艺术》等。以上这些课题、论文、著作主要从研究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特征入手,广泛收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阐述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并将其分类,系统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学特征,部分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对平面广告设计启示(艺术造型的直接借鉴)
1.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土壤并影响其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并为群众所熟知,平面广告首先得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同并接受,因此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既对民间工艺美术加以提炼与创新,又能让平面广告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的平面广告是国内学习和引进的主体,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传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正面临消亡的边际,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既为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延续寻找到新途径。
2.为郴州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寻找到新的载体。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务工,使得郴州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加速消亡。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其生存找到新的传播载体,在传达给广告受众的同时,促进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再设计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从文化传承角度的考虑,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对其文化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利的补充与完善。虽然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市,但其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自然与纯真也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所追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探究,既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补充,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创作。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从源头上分析,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可见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把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研究,因此,这属于尚未涉足的领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一)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如何应用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1.情感的继承。平面广告设计者只有在真诚理解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并把他们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一组同学,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搜寻整理资料,缺乏对拼布艺术实物的真实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建议下,联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走进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接触与了解到真实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们满怀激情的研究进程PPT汇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也让班上所有同学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艺术绣,为后期拼布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传达载体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广告设计者在情感上的继承,也将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仅可以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增资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亲和力,拉近广告受众的距离,让他们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润物细无声。
2.造型的借用与发展。郴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表达吉祥幸福的人物、动物花卉、文字、云纹、回纹、几何抽象形态等,又有广为流传的典故和成语,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组合。如果将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平面广告设计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如:陈秀同学利用郴州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奥会欢迎您”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借用与发展,既丰富了平面广告造型语言,又为广告主融入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既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也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经过提炼再设计,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载着广告主赋予的消费理念、价值引导、审美情趣等,是将造型特点、形式美感、大众识别性等融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理念的创新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1.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不断消亡和流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就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延续指出,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在“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形势下,我院将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的平面广告设计,将本地的工艺美术资源请进课堂,通过教学手段进行继承和延续,对平面广告设计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探索,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进一步丰富,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寓意、造型特点、审美情趣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是对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工艺美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楚文化工艺美术漆器实用审美物存在世界
工艺美术是为生活的艺术。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先秦时期,楚人在偏僻荒夷的楚地,凭借着自己积极进取、革新鼎故的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体系,楚文化艺术瑰丽流畅,情感外露,富于抽象美感的风格,以致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为这伟大的创造而激动不已。在楚文化中,富于成就和特色,首属那美仑美奂的工艺美术,单就其中的漆器,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至今依然闪耀着令人目眩神迷的色彩。流逝的光阴,不但没有使它们失色,反到使它们越发璀璨夺目,那艳丽的色彩、流动的文饰、华丽的图案,无不折射着古代楚人工匠的卓越技艺与精巧才思,也沉淀了创作者的集体无意识。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后面,是民族自身的生存状况。当然,工艺美术与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关切,不是在感性的、理性的、或道德层面上的,而是发生在存在论境域中。它们同时也是在此境域中获得独特的表现形式,传承与表征着艺术,为历史建基。
但是,它们被悬搁于高墙内阁之中,脱离了自身的世界,被人冷落,甚至遗忘,“存在自身具有的遮蔽性,也导致了这种遗忘。”1对楚文化中的工艺美术进行审美关照,就是要让其去蔽。只有当我们思考存在者之存在之际,作品之作品因素、器具之器具因素和物之物因素才会接近我们,亦即接近他们自身的本质空间。
工艺美术的出现,离不开民族生存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先秦时期的楚地,湖泊众多,森林茂密,气候温润,特别适合漆树的生长。长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式田园生活,使大自然之风物已渗入到楚人的生活与文化之中。他们把漆树粘稠的分泌物涂在器具上,以使其光滑、耐腐。一般的文化只是存在者,从这种文化存在整体去探寻存在者,是一种文化的形而上学,只有切入到文化所关联的民族的历史性此在,才能揭示艺术品的存在纬度。漆器的出现,也是远古人民长期接触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它是发生在存在论上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表现。
就构图而言,楚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很多是模仿自然的图案,如动物、植物、天象等,还有人们劳作、娱乐的生活场景,还有许多抽象出来的图案。楚文化中的崇火崇凤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凤是原始先民从鸟中抽象而成的图腾,在工艺美术中多见。战国时期的漆双凤鼓,用双凤作为鼓架,两兽作为鼓座,以双凤首悬一圆鼓,造型优美,生动可爱。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彩绘漆内棺”,棺身两侧壁板均有黑漆绘制的一堵“回”字纹样格子门,在门两侧站着执戟持戈的神鸟、神兽。足档中部绘有一“回“字纹窗户,窗户周围及棺身外壁遍布姿态各异的龙、蛇、鸟、兽等图案,多达900多个,整个构图神秘又浪漫,俨然一副神灵保佑地宫的画面。
原始的漆器作为先民们不自觉的“艺术品“,把天地人与信仰旨趣聚集于一身,被聚集的每一方都在作品中展开游戏与嬉戏。在这些纯朴天真的作品里,浸润着乡土的情感与气息,对故乡与家园的眷恋,对天地的敬畏,对神的奉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作品是关涉到其所关切的世界的生活方式。”2
楚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制作主要是以作坊和官府所设工场的形式来组织完成的,这些技艺世代师徒言传身教,口耳相承。这些技艺介于纯艺术与技术之间,是熟练的技艺与精工细做的产物。远古时期,艺术与技术不可分离,后来技艺则是分离后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工艺品的品质。
漆器的制作就是一个技艺要求很高的过程。从工种分有素工、髹工、画工、上工、铜扣黄涂工、铜耳黄涂工、清工、造工、漆工、供工,实际上,从制胎到制漆,供漆、作底、髹漆、彩绘、镶扣、镏金直到最后完成,都每步必须,可见漆器制作的繁复与精巧。在实用的要求下,工艺美术除了坚固耐用,还要美观。实用对象又是审美对象。漆器装饰性的表现也是丰富多彩,除了颜色绚丽多变外,对漆饰也要求甚多。有剔红、剔黄、剔彩、剔黑、剔樨等,对于每一道漆层的厚薄都有严格的控制。如剔犀的雕镂外,要露出朱黑相间的色彩,剔彩则要露出几种不同的漆色,即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记载:“宋人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盒,多以金银为胎,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有锡胎者,有红花黄地,二色眩观。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夺可观,传世甚少。”3工艺繁复、精雕细刻可见一斑。作为具有实用性的工艺美术,在创作者的拿捏与把玩中,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但是某些实用对象却要求人们的眼睛去看他们。尽管他们仍是实用对象,它们却用自己的装饰方式在想方设法讨人喜欢了。”是否具有观赏性,能否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是区分工艺美术与一般制造品的重要标准。即使如此,自然性与实用性之于审美的工艺美术,仍然是规定性的。在工艺美术的制作中,人手凭借一些特定的工具或器具完成特定的工序。在这一制作过程中,牵涉到人与物的关切。这些物包括被摹仿的自然物如动植物,以及用于描摹这些自然物的质料。制作者依凭自己的摹仿外,还融进了作者的想象。楚文化中工艺美术品种繁多,凝重中洋溢着几许生气,流淌着这些艺术本身的生命。其中的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源于楚民族对精神生命的执着与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制作者在制作中将物置入了工艺美术作品之中,如此顺手,以至于这些物或材料似乎根本不存在,从未受到过打量,也没有被意识到,在使用中,未能使物敞开。同样,处于对象位置上的物,即被关于物的流传的、流俗的观念所束缚,又与人相距太远,处于幽闭之中。进入作品中的物,已成为作品它即不同于自然物、器具,也不同于手前之物、手上之物。作品中的物,为物性的敞开提供了前提条件。然而,这些楚文化中美仑美奂的漆器,被搁置在那些安静而又隐蔽的角落,不在占据人们的视角,离开了人们的思维,这种非本真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中,物之物性自身被遮蔽,偏离了其存在的境况,那么,追问存在者之存在,亦即思存在,就是我们使遮蔽着的存在如其本性地显现出来的途径了。
从漆器的产生到成熟的几千年历史中,它走向了两个方向:一个是主要用于实用的生活用品,另一个走向了专供宫廷贵族把玩的摆设装饰品。制作技艺也不断走向精巧。如后期明清时期的镶嵌工艺,金漆工艺都使得漆器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艺术乃是根本意义上的历史。这些洋溢着鲜活的生命韵律的漆器,汇集着原始先民的心智与才华。现在,已无从追问创作主体,他们早以消融在了历史文化之中,没有突显出来。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和无数个创造着灿烂的楚文化的劳动人民融合在了一起。在这悠久的楚文化背后,却包含着一个世界的建立。
漆器本身就是一个物的世界,更确切的说是一个物进入了作品的世界。只有当我们本身摆脱了我们的惯常性而进入作品所开启出来的东西之中,亦即穿越透过美的诸要素与实用的规定,通达作品之本身,一个作品才是在其现实自身的作品,这个世界才是一个敞开了的世界。“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者之存在。”4在对漆器进行审美观照时,我们要将其去蔽,原始先民的生活世界向人们敞开,并显现出来。作品之为作品建立一个世界,作品同时张开了世界之敞开领域,亦即敞开了作为独特存在者的人的世界,使人们回到其本身的生活世界之中。在这里,我们工艺美术世界看到的是楚文化包罗万象的情态,或者说是一种造物的方式,一种人的生活方式一种艺术情感的表达形式和人类远古文明的存在方式。
在艺术现象学领域中,一切审美的活动都是有作品“面向实事本身”的,“它排斥中介的因素,把直接的把握或这个意义上的直观看作是一起知识的来源和检验一切知识的最终标准。”5因此传统的审美标准在其语境是行不通的。在现代艺术现象学中,“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漆器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美的世界,更是一个与原始先民生存状况相关切的生活的世界与情感的家园。
作品之成为作品,是真理之生成和发生的一种方式。“真理已自行设置入作品中”。6因此敞开作品所包含的世界,对于人类极其重要,这是因为,“因此根据现象学的解释,正是世界的开放性界定着人类。”7敞开了一个世界就是走向了真理,人类才能实现自由。
主要参考书目
1.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
2、4、6.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
3.高丰.国器物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
工艺美术论文范文3
南方的制瓷技艺遥遥领先。而北方的制瓷业虽发展较晚,但后来居上,不但在制作青瓷的技术上赶上南方,还先于南方创制出白瓷。面目一新的釉质陶器为唐三彩的繁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最初的模仿到后来的创作,北人不仅制瓷的造型纹样有所创新,而且在工艺技术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关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青瓷
南方的青瓷发展先于北方。我国青瓷的发源地集中在浙江地区。东晋以后,南方的制瓷水平大大提高。唐宋时代,名窑名器更是层出不穷,其中越窑代表了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正在南方青瓷发展如火如荼之际,北方早期的青瓷才初见端倪。在北朝时期发现的莲花尊,体现了北方与南方的青瓷在烧制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北魏至东魏时期,青瓷的数量逐渐增多。在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青瓷是敛口、深腹碗以及四系、八系罐。需要提出的是,这一阶段的北方的烧制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烧制的青瓷在品质上多有瑕疵:火度低,胎质疏松,釉色青灰,挂釉多不到底且易于剥落。北齐时期,北方青瓷的特征逐渐凸显,且数量增多。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青瓷主要有尊、罐、碗、瓶、唾盂以及高足盘等。北方与南方的青瓷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外观上,北方的造型较为沉稳端重,以尊、瓶、罐为主。胎质较厚、釉色灰白,淘洗比不上南方细腻,颗粒结构明显呈现粗糙状,因有黑点与气孔出现,使得器物产生较大的孔隙度。北方瓷器,表面多出现玻璃质流珠的现象,而在器物的外壁上多施半釉,釉质分为粗与细两种,细者纯净若水,粗者斑驳如泪痕。另外,北方瓷器的烧成温度也比南方要高200℃左右。
2.关于十六国北朝的白瓷
东西方研究陶瓷史的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的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转化而来。北方的青瓷胎质不如南方的紧致细密,为解决胎质疏松问题并提高青瓷的呈色,北人通常在胎上预先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然后再进行施釉。但由于北方青瓷的透明度强的特点,烧制出来的青瓷,往往更加接近白瓷。以此可见,白瓷是由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改善青瓷质量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另外,到了北朝,白胎青瓷的出现,充分证明了在这一时期青瓷逐渐完成向白瓷的转化。南方的制瓷技艺长期领先北方,而白釉却首先在北方烧制而成,其中有着深刻的原因。从技术上讲,白瓷由青瓷发展而来,通过控制胎釉中铁的含量,可以获得白色效果,既然有了这种技术上的可能,那么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就有了更多的选择。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以及民族信仰,都可以对白瓷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青瓷在南方最先兴起,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因而不易改变;而北方制瓷业发展较晚,在白瓷出现之前尚未形成固定的审美情趣,因而为白瓷的盛行提供了可能。北魏时期信奉弥勒佛的风气盛行,其突出表现是持白伞、白幡,穿素服,因而形成尊崇白色的氛围,以此影响了白瓷的出现。
二、十六国北朝的金银器十六国北朝时期
工艺美术论文范文4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发展相对成熟,很多种类在视觉效果上贴面效果,如剪纸、版画、刺绣、皮影等。现代平面设计可以把不同种类、不同效果的传统工艺美术结合到一起。在设计商标或进行平面宣传时,为了凸显企业机构的中国特色,设计师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性质进行平面设计。如,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各公司的宣传海报可把与之相关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图案融入其中,包括编织类图案中国结、与中国神话结合的图案素材龙形剪纸、玉器与鞭炮的结合玉质鞭炮素材等。针对生产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公司,如雕刻公司、日用品公司等,在商标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把中国传统的工艺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如,画面内容是以玉或青铜为材质雕刻而成的机器人、钢琴、计算机等。建筑企业为了让自身的产品凸显高贵,也可以把中国象征尊贵的传统工艺应用到自身的宣传海报中,如石狮子、玉如意、青铜鼎等与古代皇家相关的素材。目前,平面设计应用最广泛的是在宣传上,而由于宣传的内容多样化,所以宣传类的平面设计风格繁多且各不相同。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应用于平面设计,将吸引更多不同喜好、不同年龄层的受众。相对于西方文化,很多客户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如以女性为主要客户的美容行业,除了欣赏西方美外,还特别喜欢凸显东方女性的美丽。所以,在进行美容行业的平面设计时,可以加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视觉效果。如,在平面设计的背景上,可以加入丝绸质感的效果,把光滑、柔软、尊贵和安静融为一体,让平面设计整体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贴合以东方古典女性美为目标的客户的需求。
二、传统工艺美术与平面设计的融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平面设计涉及的领域、行业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为传统工艺美术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具体的体现方式。以前的版画内容,一方面是靠创作者的想象获得的,一方面是靠复制、模仿获得的。想象是创新、创意的体现,现代的计算机制图软件可以令一个人想象力更加丰富和具有创意,并且让制图更加省时省力。在用计算机制图软件完成制图后,可以把图案复印在版画的材料上,方便雕刻。而对于固有的风景、人物进行版画创作,也只需要先使用照相机等数码设备进行拍照,然后把照片传入计算机,最后再复印在木板上,这样版画的内容就可以更加形象和生动,版画效果可以真实,也可以夸张,改变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形象。通过平面设计,运用夸张的方法,还可以让中国传统版画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独特,更具有吸引人眼球的效果。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各种计算机游戏(单机与联网)更是层出不穷,而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手机游戏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可与手机游戏相结合。我国民间美术种类的多样性,为民间美术与游戏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剪纸和皮影为素材的手机游戏已经出现并流行开来。所以,与游戏、动漫相关的平面设计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如,在设计人物或角色形象时,可以加入中国传统工艺元素,包括不同质感的中国神话动物。目前,一些商品包装或宣传海报、传单所表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模仿西方设计的感觉。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包装平面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更加符合该商品的特色,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如,茶、白酒类的饮品包装设计中可加入茶壶、酒坛、酒壶或各种酒樽等;水饺类的食品包装和宣传页设计中则可加入让人联想到春节的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糖果类包装则可根据糖果形状和本身代表的含义,选择相应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加入平面设计。
三、结语
工艺美术论文范文5
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今天需要大量高素质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据2006年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显示,全省民族民间工艺产品97.91%以小型企业、手工作坊的单打独斗形式生产。行业分布不均,产业链连接薄弱,常因人亡技绝而出现人才断档。可见,云南及各边疆地区的民族工艺传承后继乏人。长期以来,一方面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固有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学术性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存在明显差距。在边疆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培养高素质工艺美术人才,可以合理地利用民族地区的传统资源,进一步发挥调整结构、优化教育布局的作用,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探索迈出坚实的一步。这对于高等院校分类改革、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都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高校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定位目标
首先,由于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也因多元的民族文化及多变的地理地貌,边疆地区往往形成中原地区不可替代的文化特点。从民族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全面了解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的相关知识与各种装饰加工工艺技术。以云南省为例,民族金属工艺、木刻剪纸、民族染织绣工艺与民族陶艺等专项技能都是颇具特色并在技艺沿袭中不可或缺的民族工艺美术类别。其次,从发展本土经济与开发民族工艺的角度考虑,工艺美术是边疆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重要因素,因此,与时俱进的工艺美术人才不仅要具备实践制作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设计研发能力。其中,高层次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还应面向工艺美术专业研究与生产第一线,尤其是培养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做贡献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人才。其应以民族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定制以及具有地域本土特点的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同时也可以从事工艺美术品相关门类的自主创业活动,如开设工艺美术品公司、个人工作室、高级定制设计公司、品牌设计公司等。云南地处边疆,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交流的重要窗口。因此,立足于云南甚至东南亚文化特性,以云南本土化工艺美术元素及传统手工艺技艺为教学思路,并注重将传统云南民族工艺美术文化艺术与优秀的东南亚工艺美术专业知识进行关联性引导,使学生建立和运用民族化、区域化、现代化的开拓性思维,具备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的能力,是实现云南桥头堡文化建设典型、服务于国家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现代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
工艺美术论文范文6
明代中后期,苏州成为全国性的商业和文化重镇。在商业大潮冲击下,苏州工艺美术一改过去以来地理条件和手工匠人个人发挥的发展模式,呈现出由市场决定发展道路的新型发展状态。明代,苏州丝织和棉纺织技术发展迅速,民间纺织和海外贸易促使苏州成为全国纺织品生产基地中的佼佼者。有着辉煌历史的苏州刺绣在明代中后期针法更加成熟,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史料记载,明代中后期,苏绣这一地方制作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品牌。苏绣材质有布、纱、罗、娟、绒等,心灵手巧的绣娘将花鸟鱼虫、城市生活都搬上了刺绣“画卷”“,苏样”刺绣、服饰等风靡全国,苏式工艺美术也因苏绣而蒙上了过多的商业色彩。苏式家具也是苏式工艺美术的载体,除了最常见的竹木外,苏式家具的材料还有楠木、榉木、檀香木等。可以说,小到席子、藤椅、藤枕、纸扇等日用品,大到床、柜、屏风等家居用品,都成为苏式工艺美术的表现场地。
成熟的消费市场是苏式工艺美术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衣帽鞋袜、纸扇香具、青铜锡具等使用类物品需求的增大,使工艺美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直至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明代中晚期,苏州工艺美术生产已经非常专业化,实用物品生产地域性鲜明,工艺美术生产在规模、品种上都较宋元时期更加兴盛。吴县罗底绢生产、木渎镇银铜器皿制造、陆墓镇砖瓦、淘气作坊、吴趋坊的藤枕和制靴中心,为工艺美术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在鉴赏类工艺美术作品中心吴县,珠宝花、玉石雕刻、烧料器和扇子制造发达,乾隆帝曾用“相质制器施琢刻,专诸巷益出妙手”给予吴县琢玉作品高度评价。与帝王所好相比,虎丘盆景制作和太湖石更受平民百姓的喜爱,无论是百姓居室还是大家园林中,都常见这二者的身影。异军突起的竹刻、版刻艺术进一步推动了苏州工艺美术的发展,《嘉定县志》记载,嘉定是明代最为著名的竹刻中心,朱松邻一家三代都是著名的竹刻艺人,传统工艺美术就是在这些匠人们的辛勤付出下获得了新生。综上所述,明代中后期,苏州工艺美术已经具备品类齐全、规模宏大、新品辈出、行业分工细致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昭告了苏式工艺美术的成熟。
二、苏式工艺美术的艺术内涵及影响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概念,要想知道“苏式”究竟代表了什么,恐怕还要从苏式工艺美术的文化基础说起。在明代中晚期“,苏式”是文化创新的结果,苏式工艺材料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是苏式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金、银、铜、玉、石、象牙、木头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工艺原料,而石刻印、以竹制扇骨、以麦秆编灯等工艺美术表现形式却最早出现在明代。这既与绘画之风的盛行,文人士大夫刻印留名的欲望有关,也与印工、刻匠的创作激情有着密切关联。苏州篆刻家沈野,正是发现金玉费力而难成所以才选择以石刻印。此外,在扇面、扇骨、扇坠制作的基础上,苏州折扇制作发展迅速,苏州折扇成为市人争相购买的雅物。虽说灯笼与扇子一样并非是明代才有的产物,但是用麦秸秆编制而成的圆形灯笼确实是在明代才出现,且这种创新性的物品最早在苏州一带较为流行。此外,苏样衣物、家具、水火炉、纺织用品、乐器、茶具器皿等都深受时人喜爱。对材料本身商业价值、人文价值的关注是明代苏州工艺美术发展进程中形成新气象,这也是苏州工艺美术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究其原因,苏州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决定了苏州人开放、积极的胸襟和态度,而苏州工艺美术必定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效仿或创新。所以,说苏州工艺美术是一门开放的艺术,一点都不为过。
苏式工艺的美具有特殊性,钟灵毓秀的江南地理环境,养育出了秀气典雅的苏州民众,清雅灵秀也成为苏式工艺的显著风格。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苏式工艺不但质量上乘,风格也别具代表性。苏式工艺的恬淡秀美、清秀典雅在苏式工艺线性曲、静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苏式家具是苏式工艺品中的杰出代表,苏式家具在明朝时期对线条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圆细木构件、曲度变化较小的线条、利用细微装饰曲线构造的造型,是苏式家具的主要特点。近代学者陈启雄说苏式家具在造型上具有书法艺术的构造技巧,明代苏式家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内涵可见一斑。更有人将明代座椅后背常用的S型背靠与唐寅等明代画家笔下背部弧线优美的仕女联系到一起,虽有牵强之感,但是苏式家具特殊的式样美却是毋庸置疑的。小巧的体态是苏式工艺美术作品的一大特征,受熙攘、纷杂的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对能深入人心的细致之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商品头脑发达、更善于应和市场需求的苏州人也乐于在工艺形式上做出更多的改变。苏州工艺品在结构和风韵上较他地更胜一筹,不论枕、扇、瓶器、茶炉还是门窗、栏杆、挂屏,色彩静穆、外形空灵、丰韵婀娜是苏州工艺品共有的特点。明代中晚期,苏州工艺美术创造中出现了以小见长的创作风尚,极具艺术情趣和特殊美感的苏州工艺产品风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