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

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

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首次出现有关农村电子商务的提案,并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议。在国家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的推手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普遍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环境是根本。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并非朝夕之事,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和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与当前的信息化发展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十分必要的,综合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推进我国农业及综合经济的发展。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整体水平趋于落后,尤其是与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相对比,农业经济管理整体呈现出一种非智能化的趋势,这种非智能化的趋势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进步。[1]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从目前来看并非十分理想,甚至会存在些不足。

第一,实践操作困难重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并非是没有创新点和努力点,而是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或者政策传达和落实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阻碍因素,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这一系列的限制因素也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的阻碍因素。

第二,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闭门造车。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低下是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对外开放仅仅局限于工业及其他领域,而农业似乎不在对外开放的范围内,这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在对外引荐上存在一定的限制,没有从主观上改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认识,不能从主体角度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情况,而且无法从整体水平上得到提升,更没有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水平。

第三,农业经济信息传输滞后与不畅。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信息与工业信息、其它商业信息一样,需要及时、准确地共享与传输。然后我国目前农村的这种网络使用与管理能力远远落后于城镇,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仍存在较大差距:到2012年底,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约六成,而农村地区目前只有23.7%。[2]

第四,农村商品营销模式的落后。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仍然采用如下传统方式:对于农用生产资料和日用品采用“商-零售商-农户”模式;农业产品对外销售采用“农户-收购者-加工厂”模式;农用品的自产自销模式。这些落后的营销模式也是受限于农村信息化程度以及物流能力。

无可否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在整体水平上呈现落后的状态,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是呈下降的趋势,我国政府及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在为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行自己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在整体水平上呈现上升的趋势。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必要性分析

从我国的自然属性来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的带动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和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我国农业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整体水平还处于较低的状态,尤其是在一些机械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整体水平相对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整体水平低下。那么,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带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就有必要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向上的努力,力求通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因此,从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及当前的时代要求来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3]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拓展我国农业市场的必要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的层次明显得到提升,同时,我国农业也在积极的参与国际经济中,农业市场已经不再局限于我国本土市场,形成了国内外市场综合发展的势头。那么,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良好的信息来源是十分必要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就能合理的带动我国农业市场的拓展,使农业市场与国际经济相结合,获取更多国际市场中的信息。

(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带动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在我国,农业整体结构的调整能更好的带动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农业整体结构的优化及升级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支持。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结构已经趋于稳定,但是还需要更多新鲜的元素给予刺激,使农业整体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以更好的带动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可以说,加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更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4)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三农”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

农业、农村、农民是“三农”的核心元素,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充分的调动三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巩固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很好的将农业、农村、农民联系起来,使这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统一体,并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平台中得到统一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障碍

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极度缺乏等现实情况,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还存在一些障碍。

(1)专业的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才极度缺乏

农业经济管理要想实现真正的信息化,需要强大的人才队伍,尤其是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农业人才,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数甚少。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与“三农”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经逐步提上日程,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不愿意在“三农”领域中有所突破,甚至对农村还存在着一定狭隘的认识,这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供给不足,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匮乏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接轨,更无法与国际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相适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与世界农业经济管理相互交流的机会。[4]

(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底子薄弱,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还较低,在农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上完全呈现落后的状态。

农业经济管理要想真正的实现信息化,就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给予相应支持,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备。尤其是在农业信息的支持上,我国许多农村在获取农业发展的信息上还仅仅依靠电视、报纸等,没有形成一种信息化获取信息的方式,在信息的管理上更是无从谈起,这必然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落后。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基础设施落后的这一现状,需要我国集中经济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摆脱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落后这一现状,合理的带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3)缺乏制度化的支持

制度支持是农业真正实现信息化的保证,只有我国政府从制度上给予支持和帮助才能使我国农业无论在管理方法和经济管理手段,乃至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协调和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上来看,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这种不完善的制度表现为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等等。

4.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策

电子商务时代,如何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以使我国的农业经济与世界经济相接轨,更好地发挥我国农业大国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1)建立人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极具缺乏,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人才管理和培训方案,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充足的人才供给。

首先,建立专业的培训队伍。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的这一现实情况,需要建立专业的人才培训队伍。在我国,缺乏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适合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成长的环境,没有专业的培训队伍。针对此种现象,我国就需要从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入手,建立一支具有广泛知识基础,并能够吸取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的专业队伍,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与国际农业经济管理相适应,最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其次,改变传统的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认识。随着“三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人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认识,并适当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地位,使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得到认可。

第三,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信息化能力培养。在信息化时代不断加深的今天,要想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真正的实现信息化,就需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进行信息化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最终为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服务。[5]

第四,以典型带动整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在整个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以典型带动整体,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中,以个别培养带动整体培养,最终达到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进步,以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基础设施

第一,加大投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与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相配套的基础设建设,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从国家入手,尽可能的对农业经济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使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尽快的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感和信息化。

第二,提高认识。提高认识是从基层和政府两个角度来说的。首先,当地政府给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问题一个正确的认识,是以理性的角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辅助,并调动农民群众自身投身于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其次,要改变农民群众的认识,意识到现代农业化需要建立良好且稳固基础设施,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体现群众的力量。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我国无论是从政府角度,还是从群众角度都需要进行积极的努力,提高认识。

第三,建立特色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基础设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大物博是我国的自然特色,与地大物博相对应的就是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一个地区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整体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逐步跟上世界先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使农业经济管理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3)加强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制度的支持和建设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制度化的支持,需要国家的帮助。那么,我国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政策,通过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6]

(4)增强网络商务的应用能力

目前网络商务的诸多平台,给农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业经济管理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平台。逐步地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通过收集、相关信息指导农业市场。在市场经济下,对农业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信息,不应是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干预。全面、及时、准确地获取和把握市场信息,是电子商务时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5.结论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电子商务比城市电子商务有更丰富的业务范围,我国农村和广大农民的信息需求十分旺盛,同时,近年政府对农村市场也高度重视,农村不断发展的经济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说电子商务市场是农村未来的战略性市场。为更好地在把握这个市场,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同时也要坚持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科技化,使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不断的得到创新和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与现代信息环境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特点[J].中国农业信息,2013(05):44-46.

[2] 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2013.

[3]杨宝祝,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J].中国农业信息化,2013(2):33-35.

[4]赵巍,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的主要障碍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3(2):5-6.

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

在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形势发生重大的历史性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来投入增长及集约型的经营模式;而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和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有机会加入国际竞争与WTO,并参与国际分工。农业经济管理一切的转变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不断的服务与现代化的转变,更要服从于现代化的转变。这样才能够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一、信息化进程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我国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农业经济发展较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快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通过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与高新技术等方式转变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将农业的发展转化成为资源密集型的农业,能够实现传统农业转变为知识化经营模式,从而转变农业经济管理形式。

2.提高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运用信息技术与开放式的市场经济,将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到社会的前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农业的发展也要不断的创新。农业经济信息化进程,在实现农业经济管理、农村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过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3.能够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主要以利用高新的设备和技术为前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确保农业在各个领域中发展,利用高新设备和技术为主要途径。农业现展主要依靠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其中信息化就是软件,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使经营者在农业加工、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获取高新的科学技术,更加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避免或减少由于信息的偏差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者在决策时出现失误。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意识,这样就可以全面、快速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全面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大多数的村领导没有全面的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实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时,步骤及方法都存在着纰漏,也没有认识到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没有成为工作中的重点,导致村领导在工作中容易产生偏差,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计算机技术,这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发展缓慢。

2.农村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存在设备不全、机构不全、经费短缺、人员兼职等现象。农村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开发不足、多头并进、条块分割,地区间、行业间、部门间都各自为阵,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农业信息系统、数据库等开发的总量不足。农业信息的实际应用与产品相背离,再加上资金投入的不足,信息采集的人员较少、采集的有效数据不足、无统一的采集标准、渠道狭窄,导致农业基层的科学信息存在严重的“孤岛化”现象。在农业生产中,信息化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由于各地区的信息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加上产品特色不突出、种类少、宣传方式单一,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的优势,难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3.不健全的网络基础设施

资金是建设基础设施的重要条件,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基层政府没有意识其中的重要性,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而网络的基础设置主要是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普及,而我国部分地区的网络建设仍然没有得到普及。由于各村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影响了网络架设,导致农村的网络建设无法完善,使农业信息化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4.信息化服务人才的短缺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除了需要先进的设备,更加需要高专业素质人才。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服务涉及到较多领域,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计算、传输、储存等。这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求更加严格,更加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由于人才的缺失,极大的影响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进程。由于社会上所提供的职位没有达到人才的期望,导致人才大量流失。目前,关于农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研究较多,但是能够投入实践的却很少,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存在盲目性。

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信息化进程的认识

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宣传力度,营造出良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氛围,从实际上处理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对于农民与领导认识不足的问题,首先提高管理部门的重视度,转变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的看法。通过管理部门向基层宣传信息化进程的先进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自觉性与意识,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与普及,更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建立健全网络体系

信息化网络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的网络传输及专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与电信业务网络。信息网络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都是建立信息网络体系的主要内容,根据乡、县、村、市、厂家、商家、业主、农户的层次分工,形成左右相连、上下相联系、并全面涵盖所有内容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实现网络全球化进入到千家万户中,及时的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使信息资源得到整合、信息市场得到规范,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

3.增加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在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做好创新人才与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当地农民的技术培养。首先,实施强有力度的措施,做好对农业经济、信息技术、管理的 全面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组织与社会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专业队伍;其次,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要提高,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中,农民是农业信息化的使用者和参与者,只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能够把传统的农业模式转化为知识农业、使农业逐渐从信息化进程走向现代化,是目前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变革的必然趋势。同时,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与经济管理发展水平,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目前,随着农业技术科学化方向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得到了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具体的工作红就需要从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并在工作中将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来,对于每个管理环节合理规划,系统化操作,实现专业化经济管理、技术化经济管理,走管理创新道路,推进农业路经济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快速稳定发展。

一、中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建设也逐步深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在政府的支持下,享受了各种优惠政策,推进农业经济大跨度发展。但是,从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经济管理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完善管理体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这就意味着管理体制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农业经济围绕着公有制展开,结合使用多种经济模式,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发展的步伐加快了,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存在滞后性,没有从实际出发对于管理体制予以完善,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没有树立较强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中国是农业大国,社会经济要获得良性发展,农业经济至关重要,其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具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政策,并引领农业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征程。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第三产业也崛起,但是,多年来的农业发展依然存在滞后性,这时候与工业和第三产业大量地吸引人才,农业经济却没有吸引人才的注意力,使得农业管理人才匮乏,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另外,农业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对于农业管理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比如,一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没有更新思想,而是依然依赖于传统的思想实施农业经济管理,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都没有创新,没有将农业经济管理放在重点的位置,没有认识到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导致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没有积极落实,这是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滞后性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从当前农业经济管理情况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呈现出管理理念现代化的趋势;处于信息时代,农业经济管理如果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就会落后于快速推进的经济发展步伐,所以,管理技术要更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财务财务管理,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是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如下。

(一)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现代化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中就要遵循市场规律,与农业市场运行趋势相吻合,这就意味着农业经济管理要走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结构做出调整,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对于发现模式予以创新[1]。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与信息技术的普及具有直接相关性。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的规模扩大,管理的效率提高。处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环境中,中国的农业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经济管理,使得农业科研成果很快地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汇总,农业的生产力提高了,管理水平更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所以,农业的未来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三)农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化农业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模式非常重要,需要适应当前的农业发展走创新之路。从当前的农业财务管理情况来看,存在不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财务管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就不能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采取管理的作用。农业财务管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没有将先进的经济管理意识注入其中,就会导致财务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落实到经济管理层面,就会导致一些问题存在,对农业经济发展非常不利。面对上面的问题,就需要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财务管理高度重视,对于财务管理模式予以规范,包括管理行为、财务管理组织形式、财务管理的内容以及所采用的管理方法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比如,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管理上加大了力度,同时对财务管理模式做出了调整,更加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与农村经济管理实现同步,做到两者相辅相成。在具体的工作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公开,将公开的日期经过组织统一决定确定下来,在指定的地点公开所有的财务状况,主要的公示方法是用公示栏形式。在公示的时候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每个步骤都要规范操作,不能省去,方式财务公示中存在问题。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每一笔资金都严格监督,按照有关的规章制度执行,这样可以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就调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直接责任人,将解决措施制定出来。采用这种方法,农业经济在财务管理更加合理合法,防止出现混乱的状况,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农业经济管理走创新发展道路,专业管理人才需要放在第一位,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中要摒弃传统模式,从农业经济管理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农业经济管理走创新发展道路,体制的保障非常重要,对管理体制不断健全,为农业经济管理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促使农业经济管理按照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行。具体的农业经济管理管理创新途径如下。

(一)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要实现创新,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既要吸引专业人员到农村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还可以在农民中推广。要注重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充分发挥管理层面的交流作用,使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稳定有序展开,让更多农民接受管理,认识到经济管理与农业技术的相关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性[2]。通过农业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加强管理,引导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产生信任态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从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更多地考虑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用宣传的方式实施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需要不断健全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掌握农业技术,做到管理与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管理。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实行特殊岗位管理,严格基层农业经济管理部门专业技术岗位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工作,提高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整体职业水平[3]。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建立有竞争力的用工环境,对于管理程序要不断完善。建立竞争机制是为了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意识,使员工对农业经济管理充满激情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获得良好的绩效。

(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从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创新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要发挥农产品市场的导向作用,准确把握农业市场对经济运行特点,做好市场环境下的自我调控,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推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关管理部门要不断更新观念,将管理落实到为服务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农业生产质量的重要性。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在实施技术推广服务的时候,要发挥技术指导的管理效能,进入到田间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指导,将管理落实到田间地头,还应允许更多的农民参与,让农民根据自己的农业生产需要自主选择农业技术,这不仅保护了农业生产环境,而且还合理应用了先进的技术[4]。引导农民积极学习农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将这项工作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来抓,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使农民迅速掌握农业技术,而且接受管理,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农民不能接受农业新技术的问题。管理人员要将教育和宣传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农民采用先进技术,使他们了解先进技术的效用,认识到接受管理的重要性,以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生产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在农业技术管理方面,要积极引进农业科研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农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使得管理成果在生产中有所体现。

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4

 

一、农业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一)农业经济向专业化、多元化和全产业链模式转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多元复合型职业能力人才

 

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的追求产量目标转变为质量、数量和综合效益的协同多目标,农业产业的发展也逐渐由过度分割的分段式农业向全产业复合型农业产业转型。这种转变一方面把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农户有效衔接起来,将小农户通过产业化模式联合起来融进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另一方面,这种转变将农业产业链条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结起来,形成了“六次产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由传统的原料供应部门向工业加工、环保、旅游、休闲等领域拓展,一、二和三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工业、旅游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专业人才,使之具备全产业链经营与管理知识以及交叉学科知识和职业能力。因此,面对中国农业经济转型,需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技能人才,这已经成为转型时期推进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工农关系的转化,农业经营发展需要培养新型复合型职业能力人才

 

农业是工作辛苦程度高、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比较效益却较低的行业。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实施细碎化的均分耕地资源的配置方式,进一步使农业经营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所以,农业领域很难吸引到专业人才。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日益缺乏,谁来种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吸引新型职业化经营主体成为“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而职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链管理者必然成为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提升的重要基础。这种转变既要求农业经济发展由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共同参与,同时需要以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共同推进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7]。与此相适应,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要求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职业能力、农业资源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应对市场风险能力都要高于传统的小农户,使其能够在复杂交错的经营环境中获得更高的经营效益。因此,培养新型职业能力人才就是要培养其成为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致富的带头人、领路人,带领专业的“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和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建民族品牌,打造和推动农业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升全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日渐萎缩、非农化趋势明显

 

这一问题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职业能力培养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转型需要。首先,从农业院校农业经济管理学院专业设置情况看,非农化趋势突出,工商管理、会计学等非农专业迅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农林经济管理学院中专业招生人数日渐萎缩。其次,从课程设计上看,一些反映农业经济特色的课程逐渐消失。例如,一些传统农业特色的反映交叉农学知识的课程,植物学、畜牧学、林学等课程已经被排除在一些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农产品贸易、农业推广、农村金融等农业经济管理特色专业课程,在一些农业经济管理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被削减课时甚至多年未开课。再从学生就业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90%都去了与农业有关的行业或部门。但是,进人21世纪以后,进人农口工作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0%。这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日趋萎缩,特色和优势逐渐丧失。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服务于农业的技能不断被弱化,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二)农业经济与其他学科融合较差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越来越突出交叉学科融合与创新,这些新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经济转型和产业延展要求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交叉的综合知识和职业能力,需要交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教育平台。但是,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单一、专业面窄,社会实践缺乏,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随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向非农倾向发展,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务农、亲农、服务农业经济的意识淡薄,能力弱化。培养的人才只懂基本的企业会计知识、企业管理原理等通识知识,缺乏农业特色和服务转型农业经济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导致其在职场竞争中缺乏特色和优势,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经营和管理的需要。

 

(三)传统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单一

 

首先,从当前农业经济课程设置上看,缺乏应对转型时期农业经济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设计,尤其缺少与企业互动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不具备独立的顶岗实习能力,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积累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之一些教师常年“足不出户”搞教学,而目前教科书更新速度较慢,教材上的农业经济知识落后于实践的问题突出,其培养的学生能力必然远落后于转型经济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也是很多学生感觉部分课堂知识“学无所用”的原因所在。从授课方式看,目前普通高校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串联讲授,主要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没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但面对转型时期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很难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标准答案。这些新知识难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反映,需要紧密结合转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趋势和规律的追踪研究、总结和报告,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深入相关企业及部门进行实践,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提升综合技能,形成与农业经济岗位可以对接的职业能力。

 

三、职业能力导向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模块化培养体系设计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是综合性的职业行动,区别于通识教育、职业培训[8][9]。应对农业经济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在兼顾高等院校优势和特色基础上,重点融合和互动教学模式改革,培养目标既要强调厚基础、宽专业,同时要突出强调农业特色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按照模块化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形成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块

 

从高校学生培养的学历层次看,本科生为主的金字塔结构已经被打破。近年来,本科生规模缩小、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基本稳定,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员结构呈现梭型的特点。本科招生规模严重缩减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适应农业经济转型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高校学生的培养需要按照层次结构、按照“精专深”原则培养,重点拓展职业能力培训。其中,本科层面人才培养突出“精”度,重点在于突出对小规模本科学生核心基础职业能力的培养,抓住核心精品课程内容的传授和基础技能的培养,按照精品思维打造基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层面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专”度。在突出相关方向的广度知识基础上,需要加强硕士生研究方向农业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专业化的学习,保障其在实践中能够独立解决农业经营管理中的难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博士层面则要有“深”度,这一层面需要掌握较为精深的复合专业知识,能够独立、系统、开创性地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解决复杂、关键性问题,并形成开创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潜在能力。

 

(二)搭建职业能力导向的交叉型课程体系模块

 

需要按照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发挥农业院校学科特色优势,搭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主要按照文科、理科和工程类设计,形成了农学特色专业、畜牧兽医特色专业、食品科学特色专业等优势学科。这种割裂虽然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但是不利于培养适应性强、就业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打破这种割裂的学科分界,以农业经济管理核心课程为基础,整合全校其他学科核心课程优势,将优势学科资源按照专业需要设置为集群优势平台,并按照卓越式或者精英式教育模式重点培养,架构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能力之间的桥梁。例如,农业食品经济专业方向,重点培养方案以农业经济管理系核心专业为基础,实现农学系、动物科学系、食品工程系等学科核心课程交叉融合,并采取小班授课和专题授课方式,从食品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进行相关课程的系统设计,搭建集群式核心课程体系平台和配置师资力量供学员选择。在学分设置上,除了通识课程、经济理论等基础课程外,还需要增设必修的农学类核心课程、畜牧类核心课程和食品工程类核心课程,满足转型时期农业经济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建立职业能力导向的翻转式教学模块

 

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动手操作能力强,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激发积极性和投人精力,为此,需要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热情。教师要革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设计。课堂改革就是要告别“课堂干讲”“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的传统三部曲,需要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转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优质资源开展教学。教师的责任在于理解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学生在课前领取任务,自主学习并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互动实现信息知识的综合、凝练与传递。将课堂和实践场地变成教师与学生互动场所,包括知识运用、答疑解惑、总结提升。

 

(四)完善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块

 

要走出课堂、走进生产一线,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互

 

动。生产实践环节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岗位对接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要通过走进生产一线,直面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促进学生消化吸收理论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互动增加学生对转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直面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其中,农业经济的经营者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主体之一,包括专业农户、农业企业人员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这一部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多学科核心知识的专题讲解,需要根据经营者面临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培训。其次是农业经济管理者,主要是省、县、镇(乡)村等各级农业经营管理机构的从业人员或者服务人员,主要针对农业经济政策、农业全产业链管理核心专业知识和核心技术进行专题讲解。第三,农业经济研究者和从事农业经济职业教育的人员。这一层面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经济前沿理论、方法和交叉学科核心知i只与技能的系统培训,使之成为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主体,既要侧重学员对前沿理论和知识跟进学习,也要加强这类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的补充学习,提升其研究和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⑴毛迎春,黄祖辉.中国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4-16.

 

[2]吕立才.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非农化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4(3):22卜223.

 

[3J李万木,谢明荣.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20-21.

 

[4]王雅鹏,杨涛,张岳君.农业经济转型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丨几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5.

 

[5]史金善.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和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农业科技管理,2005(2):74-76.

 

[6]王守龙.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创新型人才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0-176.

 

[7]钟真,谭玥琳,穆娜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研究一基于京郊农村的调查中国软科学,2014(8):38-48.

 

[8]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18-20.

 

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5

农业市场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的实现,能给广大农民朋友及时提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信息,从而确保农民所购买的生产资料不仅物美而且价廉,还能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农业市场的动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针对性,进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有了基本的认识。那么应该如何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不断强化政府部门职能,助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需要多区域、多部门、多行业、多专业之间的精诚合作和沟通交流。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将自身的组织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充分调动建设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做到统一规划,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协作。所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支持,拨付一定比例的支农信息化建设资金,科学统筹,有效规划,以促进财政资金利用率的有效提升,严防资金浪费,避免重复性的建设,并结合当地现实,精心制定、科学论证、及时出台具有优惠性质的鼓励性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融入信息化建设中来,以拓展融资途径。

2.2注重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以实现网络与传媒的有机结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在农业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存储等诸多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有助于信息高速传播的实现。而这就为农民获取各种农资信息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因而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应注重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并将网络与传媒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二者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解决目前农业信息传递难的问题。

2.3重视农村信息服务队伍的建设

首先,必须重视农民的信息化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实施农村信息教育普及化和科技知识普及化,以此提高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

其次,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队伍,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多种形式强化信息人员岗位培训;

最后,建设专业的农业信息化专家团队,使其既具备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又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此外,政府应当建立农业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网站、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的整合,逐步实现农业公共信息数据的高度共享,利用多种形式主动与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通信运营企业等单位,力求通过合作使农业信息网络成本降至最低,并利用低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从而使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6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一是实践性教学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农业经济管理作为一项社会活动,社会对其专业人员的实践性要求非常高,而以实践性教学作为主要形式,能提高学生在动手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全球化观点等方面的综合能力[1];二是实践性教学还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责任意识与爱国情感。学生毕业之后都会走向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或是农业企业、或是政府部门,但不论任何岗位,都需要针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三是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未真正的成熟,如果开展义工或者是慈善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促使学生朝着技能、品质、知识系统与心理等全方位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分析

我国农业专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可以从5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是课程实验;第二阶段是专业课综合实训;第三阶段是科研实践;第四阶段是情境模拟;第五个阶段是社会实践。以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就能结合各阶段的学习内容。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研究。

2.1结合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根据本班人数,遵循自愿原则,设定团队总数为5个,由学生自行组织团队成员,并选出队长。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队友意见,自由的选择活动主题,由队员合作撰写活动申请书。在申请书的格式方面,以自然科学的基金申请格式为参考,具体包括研究内容、创新性、立项依据、研究路线以及预算经费等项目内容[2]。此外,由于该教学活动具备社会实践功效,因此在申请书内应加入风险性评估与可行性分析等内容。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把申请书上交予任课教师,而任课教师则需对学生申请书进行审批,根据审批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中,选出较为优秀的项目,再由教师牵线、学生参与的方式,取得与村委会或者是农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寻求合作,以实习的形式真正落实该项研究活动。每一个团队制定出申请书之后,则可根据研究内容具体开展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均能主动参与其中,于期末时组织学生答辩,计入总成绩。而在答辩环节,要求台下学生能够主动提出至少一个问题,实现双向互动目标。

2.2对教学活动呈现出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结合几个学期实践性教学效果而言,该项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专业实践主要以模拟性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具备交叉特性,且在不同的国家,或者是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实践性教学方法与内容都各不相同。在我国,许多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还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条件的限制,其教学内容偏于单一性,不仅教师难教,学生学习起来也感觉到有较大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鼓励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农业的生产部门以及农业企业等之间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促使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对企业经理管理方式与成效取得初步认识,对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调控措施也进行深入了解[3]。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