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消费市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1

在市场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产后加工企业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市场化农业发展的较低阶段,农民生产什么、剩余什么,农产品加工企业便加工什么、经营什么,后者对前者具有很大的依附性;在市场化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由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矛盾转化为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市场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大,市场需要什么,农民便生产什么,于是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的运作重心开始后移,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产后加工企业逐步成为农业再生产的引领者、主导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业再生产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产后加工企业本身就是农产品的第一市场,它通过向农业生产者市场信号,引领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第二,对于农产品消费者来说,它又是中介性的实体,农产品正是通过它的组织和协调进入消费市场,并不断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第三,它通过对农产品的加工,不但可以扩大市场,还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提高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因此,作为农业再生产过程的阀门,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都具有组织协调功能。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在市场农业发展初期,按照“农民生产什么、剩余什么就加工什么”的逻辑建立起来的以资源为依托的加工企业;第二阶段,就是在市场农业发展进入较高阶段的新时期,完全根据市场需要“无中生有”建立起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许昌市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践的最大亮点,就是通过对资源型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市场型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化加工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创新能力,追踪消费市场的最新变化和需求;而一旦跟上消费市场变化的脉动,农业的发展就获得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就迈开了成功的步伐。

人多地少、小规模分散经营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省情,建设与现代化加工企业对接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必须克服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短板。许昌市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践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中介,发展多种方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进而使“小生产”加入了由加工企业引领的产业链大合唱。

许昌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扩展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空间:农民可能还不习惯食用杂粮面、药膳面、保健面、玉米糁,但现在却在为高端消费者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农民可能老几辈人没有种植过迷迭香、大马士革玫瑰,更不消费玫瑰精油、迷迭香饮片等,但是现在却成了这些产品的种植者、加工者和受益者。的确,只有为食者造福,才能为耕者谋利,这应该是许昌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作者系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处处长

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2

 

关键词:“三农”问题;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城市化 

      农业停滞、农民贫穷、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21世纪中国面临的话多挑战中,“三农”间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三农”问题不仅是关系到9亿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再次将“三农”问题列为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探讨“三农”问题与我国各大主要宏观经济间题的关系,为最终解决棘手的“三农”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三农”问魔与扩大内需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一太面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潜在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购买行为。因此,采取措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当前实现扩大内需的关键一环。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是阻碍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收入是制约农民消费的首要因素。我国农村还处于消费水平与收人水平基本同

步变化的阶段,还没有进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阶段。因此,对低收人阶层的农民来说,其收人增加,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收入增长的预期提高,消费倾向也随之提高。但是近几年来,农村家庭纯收人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年为9.00!0 ,  1997年为4.6% ,  1998年为4.3%,  1999年为3.8% , 2001)年为2.1% o   (1996--1999年数据转引自:《宏观经济研究》 .2001年第4期,第11页;2000年数据转引自:《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封底)。

    农民纯收人增长缓慢导致购买力严重下降,并直接影响到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高农民收人已成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多渠道、多途经提高农民收人,包括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减少农业人数双管齐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繁荣小企业和小城镇,扩大9亿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收人来源等等。

    (二)农民负担过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支付能力,从而影响了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党的后的农村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农民收人逐渐增加的同时,其负担也与日俱增,一些地方的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摊派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行政机构改革,从治本上杜绝各种增加农民负担的源头,扩大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农民的消费热情,扩大农村需求。

(三)消费环境不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消费能力的实现。比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因此,国家要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一方面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另一方面,建立农户自我资金积累的投资机制。通过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条件,既可使农产品及时转化为商品,增加农民收人,又使得所需的工业品能够及时组织进来,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消费的热点是家用电产品,应加快农村电网、电视转播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农村消费市场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的市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点。而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三农”问题。换句话说,“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保证。

    二“三农”问题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一)入世使解决“三农”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人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农业方面看,加人WTO有利于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和农民部分消费品支出的减少(由于部分进口消费品价格低于国内同类消费品价格),相应增加可支配收人,也有利于有效解决贸易争端。但同时也在农业经营和非农产业等方面给农民收人带来挑战。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生产成本较国外高,因此价格偏高,造成农产品出口困难;同时,在质量方面由于过去缺乏产品国际标准意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同样缺乏竞争力。根据WTO的有关协议,我国将在s年内取消所有的配额和数量限制。农产品的进口关税也将削减到14.s%一巧%,而且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也不得使用非关税措施。因此,农民期望像过去那样通过农业经营增收将很困难。从非农业收入方面分析,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经济效益下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人递减。人世后,我国一些规模较小、设备落后、职工素质不高的乡镇企业将受到严重的冲击,这些企业的兼并破产在所难免。而另一方面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面对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变得更困难。据有关专家预测,人世后中国农民将有966.2万人失业,这必然形成新的就业压力,给农民的就业增收带来严重的影响。应对人世后带来的上述种种问题,根本的途径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3

(一)美国

2011年11月10日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1财年美国农业出口额达1374亿美元,在国内创造了115万个工作岗位,出口顺差达到427亿美元。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2011年分行业增加值的初步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1778亿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8957亿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0205亿美元。美国耕地面积约为1.7亿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7hm2,是世界人均占有耕地的2.9倍。

(二)中国

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为1556.2亿美元,出口额为607.5亿美元,进口额为948亿美元,贸易逆差为341.2亿美元。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2011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数据,2011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387亿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154亿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1470亿美元。国土资源部的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2亿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092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自2009年全国耕地保有量连续3年保持在0.08亿hm2以上。通过对2011年美国与中国的基本经济数据的简单对比发现,两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分别是顺差和逆差。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数量大于进口,中国则与之相反,与美国农业进出口金额差距较大。美国农业出口创历史新高,进一步拉动就业。中国第一产业的增速明显高于美国,说明中国在农业经济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耕地面积是农业经济的基本要素,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中国与美国相比,不管是耕地面积总量,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差距都比较大,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农产品生产成本对比

(一)机械化水平和人力资源对比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07—2009年美国的玉米、蔬菜、烟草的生产成本呈现上扬趋势,大豆生产成本总体上扬。从机械化水平和人力资源角度出发,在美国,仅占总人口数目2%的农业人口依托较高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实施大规模农业生产作业,减少了人力成本对于农业的影响,使农业成本呈现较小的变化。中国得益于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玉米和烟草的生产成本呈现下降趋势,大豆和蔬菜生产成本的上扬说明中国在某些行业的机械化发展程度相对缓慢,致使人力成本的增加影响到农业生产成本。通过比较发现,美国在玉米和大豆的生产成本上具有优势,而在蔬菜和烟草方面,中国的生产成本则更低。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不足以抵消机械化相对落后带来的劣势,机械化水平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1]。

(二)政府补贴对比

客观因素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和政策引导等多种措施进行发展,但较高的生产成本势必会带来产业链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加剧市场资本对于农产品消费的担忧,不利于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更多的竞争优势。政府对于农产品的补贴在成本控制方面收效立竿见影,也是目前各国政府扶持农业的主要措施。2007—2009年美国农业平均产值为3046亿美元,中国为6564亿美元。美国农业支持总量为1092亿美元,相当于本国农业总产值的36%;中国农业支持总量为878亿美元,仅相当于本国农业总产值的13%。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允许中国像美国一样对农业进行高额的财政补贴,所以中国对农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力不足,进而传导至农产品消费市场,致使CPI(消费物价指数)和PCE(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2]。相对于农业生产补贴,出口性补贴能加速对进口国农业消费品市场的占有,但也易于促使进口国采取保护措施,导致两国的贸易战。

三、农产品消费市场对比

2010年美国的人均收入为4.32万美元,中国人均收入为0.50万美元,收入差距为3.82万美元。人均收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消费市场的活性,造成中美在农产品消费上的结构性差异。除此之外,农产品成本和市场需求供给也是影响农业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三者的波动共同传递到市场,形成了以需求—供给为核心的动态经济活动变化[3]。无论是开放的市场经济,还是较为封闭的计划经济,农产品的总需求趋势是倾斜向下的,总供给的趋势是倾斜向上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基本均衡状态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交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农业市场的消费是在某一特定的价格下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给出的[4]。它们的交点对收益和就业产生了影响,但是从整体农业经济角度去衡量,交点不一定是最合乎一国交易的产销水平,很可能造成产品收益和就业的大量缺口,所以农产品市场的均衡程度是在一定产品价格支持下构成的。美国和中国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之一,除去本国生产的农产品外,还需要从外国大量进口。在平稳时期,总需求和总供应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因美国与中国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的支出金额不同,所以出现4个趋势相似但数据不同的曲线(Q1D、Q1S、Q0D、Q0S)见图1。当国内农产品因科技进步等原因出现供应上升时,农产品数量急剧增加(Q1、Q2),总供给增多(Q0S、Q1S),总需求减少,处于买方市场阶段,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居民用于购买农产品的支出下降(P3、P4)。农业经济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益下降,进而影响到市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预期。农业发展进入相对缓慢的时期,农民寻求第二产业以增加收益,农产品数量依旧增加(Q1、Q3),农产品的总供应减少,总需求增加(Q0D、Q1D),价格上升,总支出上升(P3、P1),呈现卖方市场特点。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农产品市场的均衡状况随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断协调,处于一种动态变化。

四、农业经济结构对比

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4

Abstract:The expanded domestic demand, the start expense is current China to dea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risis, maintains the national economy stable sustained growth a major policy, but how activates the countryside consumer market is expands the domestic demand the key.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countryside consumer market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restricts the reason which the farmer expends, and proposed activates the countryside consumer market the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农村消费 经济增长 农民收入 制度

Key words:The countryside expends the economic growth farmers' income system

作者简介:陈华(1977-),女,湖南慈利人,湖南省张家界慈利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42-02

一、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扩大消费需要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外部需求减弱,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日趋加深,出口受阻,出口企业损失惨重,仅2008年东部沿海地区近10万家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在外需受阻,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扩大消费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2、扩大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稳定均衡增长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对消费需求的重视不足,过去25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逐步上升,而最终消费率却不断下降。2008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48.6%左右,投资率则为43.5%,而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比世界水平低近2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形成率则高于世界水平十几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的倾斜。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步加深,我国外部需求区域减弱,抓住机遇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改善投资消费比例关系,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3、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中国有55%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这么多的人要消费,而且现在消费水平还比较低。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一种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一个百分点,可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农民消费美人增加1000元,全国就增加内需9000亿元,按现存农村2.1亿户家庭计算,未来十年电视需求将近1亿台,冰箱1.45亿台。如果农村消费市场被激活,至少可以支持经济30年以上的持续高速发展。

二、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

1、整体消费水平低,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是不足的,整体消费水平偏低,而且城乡消费水平呈扩大趋势。2008年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率为30.9%,占全国人口总数55%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30%的商品。而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2007年城乡消费比值达3.7,从2007年城乡每百户家庭所拥有的消费消费品(表一)我们可以看到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2007年底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表一)

2.消费结构不合理,恩格尔系数偏高

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1%,不仅低于城镇居民的36.3%,更低于国外几年前的农民:2003年美国农民恩格尔系数为14.7%,新加坡为17.1%,加拿大为15.7%。消费结构也不合理,城镇居民消费逐步向住房、汽车、旅游、休闲等领域转变,消费升级出现加快趋势,而食品和衣着支出在农村消费中仍然占较大比重(见表二)。

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主要支出构成(表二)

三、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1、农民收入少不能消费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也是制约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低得多,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城乡差距由2007年的1:3.3扩大到1:3.7。而减免农业税,粮价上涨等利好因素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被农用生产资料大幅上涨等通胀因素部分化解,2008年,城镇居民价格上涨5.6%,农村则上涨6.5%,这意味着收入本来就低的农村居民却又承受着更重的通胀压力。

2、消费环境差不愿消费

消费环境有软环境和硬环境之分,即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

在市场环境上,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民对价格比较敏感,在选购商品时,对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要求比较高,而对产品的品牌、包装、及外观设计不是十分的看重,属于“求实消费”,而一直以来,企业基本上是依据城镇居民的要求来设计产品的,这些产品在款式、功能、价位以及包装等方面均同农民的要求有较大差异,销售到农村的产品通常是城市市场饱和后产品的简单转利,不适合农村需要。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市场秩序和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缺乏有力的执行机构和正常的监督,致使农村消费市场成为了“消废市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2008年全国农业、工商、质监系统查获假劣农资6422万公斤,货值6.5亿元,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9.3万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753个。在这次“家电下乡”活动中,就有不法商人把翻新的旧家电拿到农村市场以次充好进行销售,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使农民不愿消费。

在基础设施上,较为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现代消费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差距平均在15年以上,农村家电普及率与城市相比落后10,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里没有电视,不是农民买不起,而是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有的电压不稳,或者电视信号不好,电价偏高且不时也会停电,买洗衣机吧,又不通自来水。有调查显示,全国大概有2.5亿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83%的村不通自来水,还有100个乡镇不通公路,40000个行政村不通沥青路、水泥路,1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落后的基础设施,制约了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和现代工业产品的消费,农民不愿消费。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敢消费

养老、医疗和上学被视为压在中国农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养老方面,中国农村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中国,农村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即主要靠子女赡养和自身的积蓄来支付生活消费,全国参与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不到农村人口的1/10。医疗方面,虽然政府为农民办理了合作医疗保险,但是报销额度极小,特别是近几年医疗成本不断提高,医院的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上涨速度远高于农民的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幅度增加的医疗费用和极小的报销额度给农民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在就学方面,尽管现在已经实行了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取消了农村小学和初中的学费,但农村家庭所面对的子女上大学的费用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后顾之忧得不到消除,对预期的支出增加,消费信心不足,即使手头上有了钱也不敢随意消费,有钱不敢花。

四、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要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扭转“人口主体没有成为消费主体”的不利局面,最关键是要提高农民收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现金消费支出的边际倾向系数能达到约0.76,但只有农民收入增长,他们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才能转化为有支付能力的实际需求。

1、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强消费能力

首先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民以种地为生,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应将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农业生产,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着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其次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在“多予少取”上做足文章,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巩固和强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各种财税政策,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努力避免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走出“少了喊,多了砍,不多不少没人管”的循环,保障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

再次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利。要进一步明确界定农户的土地权利,防止各级政府征用农户土地的侵权行为,防止严重侵害农户土地权利的各种行为发生,使农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特别应将处分权有条件地赋予农民,让农民可以以土地使用权为抵押获得低成本的中长期信贷支持,以开展农业生产,提高货币购买力。有专家估计,如果农民土地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农地每年产出5000亿美元,农民收入将提高150%;如果宅基地进入市场,将有2500亿美元的消费能力。

最后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政策,给农民以平等的公民权。农村户口于城市户口的差别并不仅是仅存于农村与非农的字面意义上,关键是隐藏于两种户籍制度背后的权益,即与身份有关的各种保障制度的不公平,如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彻底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制”的局面,建立统一、流动的户籍制度,并依法拥有当地居民所应有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从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硬环境

借扩大内需的东风,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来重点解决水、电、路、通讯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家电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创条件,促进农民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3、完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增加农民消费信心

加强农村市场监督,加大执法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打击“损农”、“坑农”、“害农”的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健全农村消费者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工程。在村、镇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务,全面提高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

4、企业要以适销对路的商品供应农村市场

产品设计上应主要从满足农民的市场需求着眼,开发农村真正需要的商品,突出节能、环保、耐用、安全等性能,即“农村特色”。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对农村市场的适应性,如针对山区电视信号弱的特点,开发高灵敏度的电视机;针对农村电压不稳的特点,开发宽电源的家用电器;针对农村老鼠多的问题,开发有防鼠板的电器等。

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5

农产品贸易状况关系到中国农业的国际市场地位,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整合国内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贸易市场,提升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水平。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概述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大豆、大米进口第一大国,成为众多农产品出口国的最大贸易合作伙伴。近十年农产品贸易由200亿美元增加到了400亿美元以上,增幅超过了5%,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和市场庞大。只不过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能力有限,导致农产品出口的数量增长有限,而进口农产品数量则增长较多,并且还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数据显示,2008年~2013年,农产品贸易总额由803.5亿美元增至1537.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23%,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后,中国正式进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前五名。由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长期形成的逆差趋势一再持续,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已经出现失衡,贸易逆差越来越大,有学者将其称为“逆差时代”的到来。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将会持续发展,而短期内农产品生产总量的提升会很困难。虽然我国整体农产品产量较多,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人均农产品生产数量非常有限,国内所生产农产品根本满足不了13亿人口的生活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农产品消费的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大米、大豆、肉类、海鲜类产品的消费都在不同程度地增长。另外,食品加工行业发展也比较快,加工食品的原料都是农产品。当国内农产品生产能力难以满足国民的生活消费时,农产品进口就成为必要的选择。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

(一)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种类多

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具备天然自然优势,土壤整体比较肥沃、灌溉条件比较好,动植物的生长都有着良好条件。在南方地区,水稻种植条件较好,产量也比较高,这些都是天然的地理优势。据了解,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一年能够种植三季水稻;在北方地区,畜牧业十分发达,以内蒙古为中心的畜牧业世界闻名,不仅牛、养的养殖数量庞大,肉质也比较鲜嫩,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在经历了规模化发展和科学饲养的改进之后,相信我国北方地区的畜牧业还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沿海地区,水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海南、天津、上海等地的水产生产来看,数量就足够庞大,年产上百万吨的鱼类、虾类、海蟹类农产品,并且这些水产种类丰富,价值都很高。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我国作为全球国土面积第三大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种类多,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奠定了基础。

(二)农产品消费市场广阔,经济增长潜力较大

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农产品消费市场广阔、经济增长潜力较大。国内农产品需求量持续上升,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经济增长优势,一旦农业生产能力有所提升,能够满足国内民众的农产品消费需求,那么我国经济增长就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相比较而言,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消费市场就显得暗淡,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农产品生产数量较大,闻名世界,尤其在大米和大豆的生产方面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这并没有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美国的人口太少、消费水平不高,美国大量的农产品不得不选择出口,但其他多数国家的农产品消费基本上都能够自给自足,进口数量非常有限,这就给美国的出口带来了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也受到了制约。

(三)农业人口众多、人力成本较低

在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潜力方面,我国的一大优势是农业人口众多、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尽管在短期内,由于我国农业人口过多,导致人均农产品生产量太低,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好的潜在条件,因为人口众多的客观现实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的人力成本,而人力成本的降低又会吸引更多的研发机构和投资者参与到我国农业生产中来,一旦我国的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有所提升,农产品数量和种类就会更加丰富,国内农产品市场就会变得活跃起来,经济增长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从理论上看,只要国内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就能依靠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在短期内生产出较大数量的各种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一旦能够满足国民的生活需求,实现自给自足,那么我国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进口数量就会随之减少,国际农产品贸易逆差就能得到扭转。

四、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策略

(一)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逐渐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对于出口农产品要严把质量关,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良好的农产品质优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购买者与我国合作。在农产品出口过程中,政府海关部门要负起责任,对农产品质量的审核要严格高效,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出口农产品要及时处理,禁止出口。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先后出现了一些国内劣质农产品出口遭到国外曝光的事件,对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既然国外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就应该尊重他国的要求,积极提升自身的农产品质量,以寻求更好的合作。在追求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降低成本,通过多种渠道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才能实现农产品贸易的盈利。

(二)大力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积极发挥低价格优势

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能够从源头上解决我国农产品竞争缺陷问题,最大程度地提升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优势,激发国内农产品贸易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另外,市场自由竞争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按照市场规律,由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高低,再由价格的高低来决定竞争的实力。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的低价格优势就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我国的政府部门要真正做好“简政放权”,将市场管理的权限适度放开,交由一些民间组织来掌管,例如,可以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贸易协会在开展农产品贸易中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的参与让农产品贸易更加活跃。

(三)实施品牌战略,增加宣传推广的力度

采用积极宣传推广的策略,扩大中国农产品贸易国际知名度。众所周知,实施品牌战略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农产品贸易方面也不例外。实施品牌战略,增加宣传推广的力度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要想进一步获得这方面的发展,就应该沿着品牌和推广的思路努力奋斗。

(四)重视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

我国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贸易的水平,除了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好贸易伙伴关系,努力塑造自身的品牌之外,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促进国内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水平的提高,只有自身实力强大了,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发展机会。要想在短期内获得发展成效,重视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可以更好地发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贸易的规模效应,让产量更高、交易成本更低,同时还能进一步整合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各种资源,更好地提升国际竞争力。当然,为了更好地进行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让国内的农业实现产业化,还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及经验,大力发展和应用农业新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五、结语

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6

一、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品牌营销策略

(一)健全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营销信息系统

1.完善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市场信息收集机制。生态农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是都市中高收入人群,这类消费者不仅重视其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视隐匿在该价值之上的生态农产品消费体验价值。生态农产品营销者需要通过深入市场调研来收集其目标客户群的消费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对策。生态农产品的上游生产端的经营主体相对较为分散,其下游的消费端的客户群体也较为分散。在营销渠道两端相对分散的情形下,生态农产品营销者需要通过整合营销渠道资源的方式来汇聚市场调研力量,由生态农产品营销渠道利益相关者共同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再者,市场调研与响应是一个巨大工程,需要大规模的营销资源投入,以生态农产品集群方式来联合农户和关联企业共同推进市场调研工作,有助于分散市场调研风险,分担市场调研费用,提升生态农产品集群化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效能。

2.建立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市场需求响应机制。由于生态农产品的技术研发投入费用和生产费用高企,导致其单位生产费用高于普通农产品。这使得那些对于生态农产品市场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者缺乏足够的购买意愿,从而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推广能力。再者,生态农产品的消费者多为具有独特品位的中高收入人群,这部分消费者根据自我偏好来选购生态农产品,其订单具有单笔规模相对较小但金额较高的特点。为此,生态农产品营销者应当加强与渠道上下游企业和农户的业务合作深度,建立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机制,大幅压缩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到其需求得到满足的时间。这在以生鲜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农产品营销市场上而言,足以构成全面遏制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能力。由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机制是外向型市场运作机制,它要求生态农产品集群成员企业及农户从根本上改变经营思维和营销组织方式,加强与同行合作力度以达到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的运作目标。

(二)推动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销售渠道建设

生态农产品集群成员企业和农户应当共建分销渠道网络,共享集群化营销模式的利益。生态农产品的分销终端是单个的农产品消费者,这决定了农产品分销渠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耗资巨大的特点。单一的生态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难以在成本上承担渠道建设的任务,将生态农产品集群的营销渠道建设交付给单一企业显然对集群内其它成员增进营销业绩也是不利的。为此,生态农产品集群应当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垂直型营销渠道联盟,在龙头企业带领下形成集群内部成员与集群外经销商合理分工的营销新格局。龙头企业可通过加盟方式来吸引更多利益相关者加盟,以增进联盟调配营销资源的能力。垂直型渠道联盟可有效减少联盟式渠道运作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减少产品额外的加价率,使得联盟有更强底气扩大零售商的产品标价空间并让利消费者,强化生态农产品营销渠道联盟的市场开拓力。再者,营销者还应当制定有效的经销商竞赛计划,通过制定渠道销售分级返点的策略来激励渠道经销商积极拓展生态农产品市场的积极性,调动渠道各环节资源协力提升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完善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共同促销体系

集群成员企业及农户应当携手建设生态农产品的公共关系,夯实生态农产品促销的市场基础。由于生态农业是弱质性农业,多数农产品消费者缺乏对生态农产品的基本认知,熟知该产品的消费者则对生态农产品的保鲜度、外观等指标有较高要求,这决定了一般的农户及农业组织难以独立展开广泛宣传和促销。为此,生态农产品产业集群要充分调动公关资源,通过树立产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来大力宣传生态农产品对增进消费者身心健康的消费价值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通过社会动员的方式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有效需求。另外,由于生态农产品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集群成员企业和农户还应当重视从微观层面直接加强对目标客户群的促销推广工作。针对部分不熟知生态农产品的潜在消费者,营销者可以通过邀请该类型客户免费品尝样品、赠送试吃品等方式,来吸引潜在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将潜在消费者转变为其产品的现实消费者。

二、生态农产品集群化品牌战略支撑体系

(一)政府政策支撑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

1.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导推动生态农产品品牌的集群式发展。生态农产品是弱势农业的有机构件,而农业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地方政府的支农性产业政策的有力引导。为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从事生态农产品科技研发项目的农户及企业的财政补贴。生态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支持生态农产品品牌做大和生态农产品规模做强的主要动因,地方政府应当将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生态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以及关联性农户的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地方政府以财政补贴为引导,着力支持那些具有领先生态技术、产业集聚度较高的生态农产品作为本地区主打农业产品,以此来为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奠定产能基础。

2.完善支持农庄生态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土地政策,以土地流转政策为抓手推动生态农产品品牌的集群式发展。地方政府应当克服唯GDP思潮的影响,转而围绕本地优势生态农产品来发展特色农业。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严格落实农地保护政策,从农地规划层面抓源头,严格生态农业土地的用途管制。再者,在不损害专事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农地安全基础上,鼓励农户们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将土地流转到大型农户或规模化农业组织手中,以便强化生态农产品品牌的做大做强能力。

3.完善支持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的产业环境。支撑生态农产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是农户,而发展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式品牌营销业务可令地方政府和行业内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多获益。考虑到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的成功取决于集群内的企事业单位及农户的通力协作,故地方政府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产业环境,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善运输配送等配套产业体系,健全覆盖全体农户的征信体系以培育尊重合作与信任精神的新型商业文化,从而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化分工体系,以有力支持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策略的顺利落实。

4.金融政策支撑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品牌营销策略的执行需要巨额的渠道建设费用,化解渠道建设中的资金筹措难题是推动生态农产品集群营销模式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具体而言,生态农产品生产者可通过专业合作社平台来与连锁超市建立稳固的生态农产品供销关系,农户同合作社签署委托代销合同,合作社则与连锁超市签署购销合同,由连锁超市负责将生态农产品推向市场终端消费者。金融机构通过对订单进行识别确认,并在客观评估合同甲乙双方信用水平的基础上,向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贷款通过定向支付金融工具来专项用于购买指定品牌的农药、农资,以确保合作社生产的生态农产品的品质。

(二)行业协会支撑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

行业协会应当在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中发挥积极引领农产品营销集体行动的功能。这是由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失灵问题要求引入超市场力量方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凭借协会对会员企业的有效组织能力,行业协会具有担负起协调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过程中产业集群成员企业间利益冲突的能力。虽然我国当前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是市场经济,市场力量支配资源配置的领域和方向,但市场经济内蕴的市场失灵问题使得市场调配资源的过程具有显著的时滞效应,由此产生的生态农产品市场供需匹配时间错位问题将损害生态农产品产品集群营销的效力。市场失灵问题要求非市场机制的介入,政府运用合法强制力来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可行的选项之一,但宏观调控政策亦会出现政府失灵问题,这是由于政府的责任过多而导致其难以对包括生态农产品市场在内的诸多细分市场实施严格且精准的管制措施。为此,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集群应当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建立起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正式沟通机制,行业协会应当将生态农产品产业的市场发展趋势和基层生态农庄及农户的切实需求反馈给各级政府,引导各级政府优化产业政策及金融政策制定流程,确保有限的政府扶持资金用在生态农庄及农户所急需的领域。对于生态农产品市场推广难题,行业协会应当主动在生态农庄及农户和生态农产品销售终端之间牵线搭桥,推动符合生态农产品营销特点的农超对接模式的有效落实。在生态农产品市场行情较差的情形下,行业协会应动员地方政府运用城市主要农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来支持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推广。

(三)生产基地支撑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

1.通过培育增长极来强化生态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力。生态农产品的品牌优势与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地有着直接关联性。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产品的产出规模增长并非均衡的分布在各个主产区,而是首先集中于少部分具有较强区位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上,以此生产基地为增长极来带动区域生态农产品的大发展。生态农产品增长极的形成主要仰仗于具有集聚农户生产力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以及该组织中具有较强农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农户们。通过建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方式,可以将离散化的农户凝聚为一体,打造可集中较大规模资本、技术和人才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团队暨生态农产品龙头企业。生态农产品龙头企业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优势来确立本企业的核心生态农产品,并围绕其核心生态农产品来创设名优品牌,再利用品牌型生态农产品来带动其它关联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张,从而打造龙头企业的全面发展格局。

2.通过打造区域生态农产品网络来支持集群品牌营销策略的落地。区域生态农产品生产区可以沿着主要交通干线来逐次拓展,结合各个具有较强开发潜力的重点村镇的特色农产品来选择其差异化农产品功能定位。在打造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体系的过程中,营销者应当确立以生态农产品主产区为核心,以重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的等级发展体系。区域生态农产品网络的打造需要强化三个重点:一是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资源全力发展前述的生态农产品增长极。二是以交通干线为辐射轴拓展生态农产品的产区规模。三是建构与终端消费市场紧密相连接的营销信息链、资金链、生产技术链、人力资源链和供应链,从而将生产区内的生态农产品顺畅送达终端消费市场,实现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月莉,郝放.农业集群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以黑龙江“寒地黑土”品牌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6)

[2.]张晓青.共生营销视角下产业集群营销品牌价值实现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