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市场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市场报告

消费市场报告范文1

2008年对中国美容企业、美容院来说是一个冲击较大的动荡年,很多外资品牌已经进入,伺机行动,面对新的市场形势,中国美容市场将呈现何种状况?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对手分析清楚了,才会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们首先要分析外资品牌进入中国美容市场的营销策略;其次,要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发展趋势,因为这直接影响着美容行业管理层面的提升(包括厂家、经销商、美容院院长),甚至包括对终端服务性质的最终改变。

剖析外资品牌进入中国美容市场的营销策略

质朴的产品概念和鲜明的产品风格

之所以说“质朴”,是为了与本土企业常常使用“夸张”型的产品概念、卖点等相比较而言。外资品牌对产品的成分、性能、作用原理、特色及卖点等的陈述,会使用相对稳健的语言。同时,对化妆品来说,包装的差别化,是影响顾客去留的重要武器。外资品牌在产品风格的塑造,即造型设计、材质选择和色彩搭配上有明显的优势。而一般消费者会习惯性地认为,外资品牌因技术上的领先,在产品层面上会优于本土品牌的产品。

高端价格下的平均利润和更高的费用支持

由于外资品牌在技术、资金、人才和品牌上具有先天的优势,进入中国市场后,他们大都会定位于高端市场。而其设计价格体系的核心思想是:用较高的后续支持性费用来弥补渠道成员价差的不足。通俗地说,就是外资品牌的产品差价与行业平均差价相比不具备优势,但他们会将自身较大部分的差价以各种形式和名目(支持手段)返还给渠道的下游成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渠道成员不断成长和掌握渠道变化的主动权,但本土企业模仿该模式的难度主要在于不敢定高价和不善于使用后续性支持手段。

灵活的渠道模式和单一的经营重心

外资品牌进入中国美容专业线市场后,会在市场推广的进度上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最复杂的步骤可能为:试点市场――突破市场――重点市场――难点市场――全面市场。而要将每一个市场都经营成功,渠道模式的多样性是一个重要策略。直营、连锁专营、经销制和制,会在不同的区域市场出现。外资品牌渠道建设的重心是如何经营终端,将美容院定位为合作伙伴,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协助美容院开展营销活动和吸引消费者。在灵活多样的推广手段的支持下,美容院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就在不知不觉中纳入到外资品牌的运作体系之中。

构建立体式拉力和连环式推力组成的推广平台

凭着比本土企业更高的产品差价空间,加上品牌传播手段的高超运用,外资品牌更容易与广大女性消费者形成心理上的共鸣,产生较好的品牌忠诚度,从而形成滚雪球式的品牌效应。因为有强大策划队伍和良好的执行力,外资品牌可以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在这些投入并不大、环环相扣的促销活动的使用过程中,物料、赠品和优惠券都会成为促进销售的载体,而会员制、俱乐部都会成为稳定客源、发展新客源的重要手段。在拉力和推力的共同作用下,美容院的业绩蒸蒸日上,倍增效应日益明显。

专业型人才和规范化执行力

为确保以上策略的落实到位,外资品牌把队伍建设作为打开市场通道的前提。队伍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到位的执行力。有较高的薪水和良好的内部培训体制,外资品牌将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而成熟的绩效考核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又确保了整个经营活动一直高效地落实到终端美容院这一环。

中国美容消费变化六大时段

第一时段:冷漠期。在19世纪80年代初,绝大多数美容市场只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大多数经营者在小美发中心加几个床,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和方法,甚至基本的护理程序也完不成,只能做一张“面膜”就叫做美容了。所以消费者对此根本不屑一顾,此时期的美容消费意识形态也处于冷漠期,“无人问津”也是情理之中。

第二时段:观察期。大约在1985年后,由于生产体制的因素,消费者已逐步从原来的消极或抵制心理转变为观察方向,对新生事物开始有所关注。但美容操作步骤依然简单化,市场前景没有方向可言,真正去美容院做美容的消费者还是很少,美容消费群并没有建立起来。

第三时段:尝试期。在1990年以前,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高级职员的增多,更多的人开始走入了美容院这一新兴消费场所进行尝试。这使某些美容院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即店面和店内开始有了一些“稍做修饰”的举措,但流程和管理还是没有列为运营主题,只是在相应的服务方面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开始向顾客宣传做美容的好处,而且也添加了除面膜之外的洁面乳和按摩膏等一些护理程序,但此时的产品还是相对局限于院装的大瓶大罐。

第四时段:初步应用期。这一时期界定在1990~1995年,具体表现在大中城市的消费能力已由原来的被动消费变为主动消费。在整体大环境影响下,社会富裕的生产力也为美容行业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美容院老板开始由自己打工变为雇拥大批美容师。在这个阶段,美容师虽然没有太多的技能,但对于引导顾客应用美容产品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五时段:盲从消费期。基本在1995~2000年。当时主要因为台湾某些化妆品公司的进入,以及外国的大品牌启动中国消费市场,使得信息通畅,电视等媒体也开始了美容知识的快速推广;消费者如狂潮般地掀起了对美容产品的大量需求。因此,只要有美容化妆品上市,消费者就会选购。无论是保养型还是功效型产品都开始大显身手,消费动力也是在经济增长中快速催醒。美容院开始了崭新的发展厉程,不仅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管理体制,而且在某些城市也大量使用了相应配套的美容器材。与此同时,功效型产品添加了太多的炒作因素,使消费者拥有了消费享受后,也尝到了其所带来的美容后遗症。日化领域,欧莱雅、绿丹兰、雅芳、安利等品牌给了消费者相对科学的消费观指导,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意识逐渐增强。

第六时段:理性品位化消费期。这一时期基本是从2000年至今,消费者经历了从盲从到伤害,到察觉醒悟,再到理性的自我把控的转变。其主要因素是对手的快速出现导致了市场行业细分,竞争使美容院快速完善自我的同时,开始了对消费者认真的美容教育。消费者也开始审视和选择美容院服务项目是否与消费金额等值。美容院促销形式的出现,更大地刺激了消费者,很多消费者出现“移动式”消费,不再局限于在固定的一家美容院接受服务了,而是更多地是从自身获得的最大优惠而进行选择,并且还诉求于品位方面的享受。所以,这个时期美容院及其员工增强了营销话术、服务标准,以及品牌运作培训,由此也推动了行业的更大发展。

未来美容消费趋势初探

消费行为进一步改变

美容原来是一个高消费的产业,但从2008年后,美容将会成为一种“普化式”的消费发展趋势,因此消费者的行为也将会有所改变。具体表现在:原来喜欢“包年卡”的顾客会少了,原来比较喜欢做护理的顾客也会转变护理方式,更加趋向于一些套盒类疗程的消费。顾客从原来整体的“包年”中挣脱出来,更加注重“实效”型美容项目,这也许就是科技发展或信息透明化的一种表现,说明消费者的自我改变意识逐步加强了。

消费观念进一步拓宽

由于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消费者已从原有的东方审视角度,变为从容的世界观角度看待美容了。美容消费者在这一时期肯定会出现随波逐流的现象,中国女性在美容领域中某些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会被富有“大局观”的消费思想而取代。

消费价值取向有所改变

外资品牌进入会引发两种现象,一是在某些区域会出现高端服务美容场所,如大型会所,享受、美容超级航母贵族级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在某些区域则会出现“普化式”的小型连锁美容服务中心。即要么是高端消费要么是低端消费,而中档消费场所很难会得到大的发展,且这种不平衡的消费趋势将是一种持久现象。

消费品牌诉求趋势更加明显

国内80%的产品打着外国的招牌进行OEM生产销售,而国外品牌一旦全面进入中国时,国内某些品牌的伎俩可能也会不攻自破。特别是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后必然会用广告策略先声夺人,在消费文化的信息快速传播中,消费者一定会捕捉到品牌的魅力所在,因此会对外资品牌和国内品牌进行对比和研究。这时,只有真正具有品牌能量的美容院,才具有纳客的原动力。

消费者对美容院的服务更加苛刻

有很多美容院经营者说,现在的消费者都是穿着铠甲来美容院的,而且还是带着有色眼镜进来的。这说明如今消费者的消费提防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同时也具有了消费审视和遴选的本能。美容院如果真能恪尽职守,提高服务水准,提升品牌运作,就会获得良好的发展,否则将会被消费者指责或遗弃。

消费者更看重养生美容

今后美容院的内调保养项目将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特别是美容知识的普及和医学的发展,已经让更多的消费者领悟到了美容的真谛并不是单纯的做几次面膜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经过由内而外的保养和呵护,才能真正达到美容效果。“美容医院”的管理方式会受到更多消费者的热爱,而养生专业美容院会受到消费者的大力推崇。

色彩搭配和形象诊断日渐受青睐

色彩学以前多应用在少数人身上,如明星、歌手、或贵族女性等,而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已经意识到色彩搭配及形象诊断的好处。因此就像美容市场开启之初一样,消费者对色彩搭配和形象诊断也是从旁观到介入,相信在未来几年内,这方面需求还会增大。

以运动美容为主导的综合型消费将是趋势

运动美容是将自然疗法和全身护理有效的融合,从大的角度讲是女性找到自我、释放自我的一个全新的运动过程。所以说运动即美容,而美容需要运动来保持,二者相得益彰,遥相呼应,方为美容发展的最高境界。从印度的瑜伽到日本的舍宾,再到现在的中国健身操,都是从不同的层面来讲解运动美容的重要性。而心理美容、意境关爱,将是又一个消费趋势,全方位的综合型美容休闲场所无疑将满足消费者的这些多样化的需求。

消费市场报告范文2

*年末移动通信市场现状

手机普及状况。调查显示,*市18—50岁的人群中,有略超过半数(52.2%)的被访者使用手机,可见至*年底,*市场手机的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占经济活动型人口的一半左右。不同年龄消费者手机的拥有率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调查显示,18—29岁,30—39岁,40—49岁手机拥有率分别为43.4%、68.2%和43.2%,假定50—54岁年龄组与40—49岁相同,以*市三年龄段人口年龄结构比重进行加权平均,则大致可推算*年底*市*区手机普及率约为30%,即每10个人约拥有3部手机。以**区拥有650万人口计,城区手机用户达195万。

消费者特性。就消费者而言,除年龄外,不同性别、学历、职业和以往的人群手机的拥有情况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调查显示,就性别而言,男性拥有率要明显高于女性,近六成(59.7%)男性被访者拥有手机,女性被访者则为四成强(43.2%);就年龄而言,30—39岁的中青年消费者拥有率最高,超过2/3,18—29岁,40—49岁组拥有率要低得多;就学历而言,随学历升高,拥有率显著升高,特别是以高中与大专学历为分界点,差异明显,即手机拥有者主要集中在大专以上学历人群,高中以下学历较少;从收入水平看,随收入升高,手机拥有率明显升高,以月收入3000元及1500元为分界点,月收入3000元以上者拥有率高达90%左右,1500元以下者为12—30%,低于平均拥有率,1500—3000元者为65%左右,亦高于平均拥有率。从职业类型看,手机拥有以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最(80%左右),其次是个体业主、自由职业者和公务员(60—70%),再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员(50—60%),工人和服务人员拥有率最低,仅为5%左右。可见,手机用户群主要集中于30—39岁,大专以上学历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尤其是3000元以上的消费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月收入达到1500元的中等收入人群正日益成为手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目标消费。

对于*市场的两大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原中国电信,下同)和中国联通,二者的消费群体在年龄上存在某种细微差别,比较而言,中国联通更受18—29岁的青年人群的青睐,而中国移动通信更受30岁以上中青年和中年人群的青睐。

手机品牌。调查显示,*年底,*手机市场的品牌分布状况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传统三强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仍然占据市场的领先者地位,三者总和市场占有率超过80%,其它品牌均难以望其项背。其次是西门子、飞利浦、三星等第二集团品牌,市场占有率10%左右,其它品牌还有松下、阿尔卡特、高通等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均很低。在电信长城CDMA手机中,除摩托罗拉外,主要有三星、高通等品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年是众多国产手机厂商发动大规模广告宣传攻势的一年,但*的市场现状仍然未能给国产手机留下太多的市场空间,国产手机市场业绩不佳,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技术、宣传和服务策略等方面的原因,如何做好国产手机这篇大文章,在手机市场上分一杯羹,其路还正长。

*移动通信发展状况

移动通信发展态势。调查显示,所有拥有手机的被访者中34.4%在*年前购买手机,40.9%在*年内购买手机,24.7%在*年内购买。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年是手机增长最快的一年,虽然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仍足以表明*年内*手机的增长率近乎翻了一番。事实上,全国手机用户在*年内亦从1000万增至2000万。进入*年,虽然手机市场仍处在高速增长之中,但增长速度已显著放慢,从调查看,*年*市场增长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速度均较*年有所放慢。在*这样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手机普及率几近30%,虽然年内手机入网资费持续下调,但其它资费如通话单价和月租费等仍保持不变,手机增长放慢是不难理解的,但以此推论全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则失之偏颇。因此,在*这样手机普及率较高的大城市,为促进手机的持续发展,进一步降低手机的使用成本包括通话单价、裸机价格、入网费和月租费等长期成本,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手机消费群体特性及其趋势。就*年购买手机的消费者自身特性而言,从性别看男性仍高于女性,分别占55%和45%左右;从年龄看,以18—29岁和30—39岁的青年人和中青年人为主,分别占43%左右;从学历看,以大专以上学历特别是大学以上学历为主;从收入看,则以月收入1500—3000元者为最多,其次是月收入3000—5000元者和800—1500元者。与*年购机者相比,*年购机者表现出了一些明显的趋势。(1)虽然女性购机者仍处于少数,但女性购机者越来越多,从36.5%增至45.1%。(2)购机者年龄分布趋向于分散,从集中于30—39岁的中青年人群逐步分散至18—29岁青年人和40岁以上的中年人。(3)购机人群继续集中于高学历人群,但趋势已不很明显,这可能与*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学历有关。(4)由于手机各种价格的持续下调,手机消费日益大众化,使手机能够为更多的中低收入者购买,表现为*年购机者进一步趋向中、低收入者,且分散至各个收入阶层,而高收入者由于普及率高,购机比重反而下降。

消费者运营商及手机品牌选择。调查显示,与*年相似,*年购机者的运营商选择基本状况仍是移动通信公司多于中国联通。电信长城CDMA选择比重仍很低,但与*年相比,*年消费者对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选择略有下降(约2个百分点)。中国联通则略有上升(约3个百分点),电信长城CDMA稳中略降。中国联通的缓慢上升,显露出移动通信市场正缓慢发生着有利于消费者的市场竞争态势。从消费者的手机选择看,除传统三强仍居主导地位,且摩托罗拉有进一步加强之势外,手机选择进一步多元化,处于第二集团的西门子、飞利浦、三星等品牌有所上升,升幅为1—4个百分点不等,而国产品牌则仍是雷声大,雨点小,消费者选择很少。

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国移动通信业发展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早期的手机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需要更换手机(保留原号)或者新购手机重新入网,淘汰原有手机。*年新购手机中,这两种情形比较明显。调查表明,*年内平均每售出6部手机,就有一部是新购手机入网,淘汰原有手机(包括原号),一部是新购手机,替换原有手机,其余4部是首次购买手机入网。其中,对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用户而言,淘汰原有手机而入网和替换手机的比例分别为9.1%和18.2%,首次入网者占72.7%,中国联通用户首次入网占58.8%,淘汰和替换原有手机分别占23.5%和17.7%。均为新入网或淘汰原有手机入网,而无替换手机的情形。

购买价格。调查显示,*年手机市场裸机价格在进一步下降的同时,价格差别很大,有的高达6000元以上,有的则低至1000元左右,这与手机市场进一步细分化,产品/服务功能逐渐拉开档次密切相关。裸机平均价格则降至2000元左右,这也是手机购买者逐渐向中低收入阶层过滤的主要原因。至于入网费,*年内两次下调,其中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分别下调至1000元和700元左右,平均为920;中国联通则分别下调至780元和300-500元左右,平均为580元左右。总体而言,调查表明最低为300元(电信长城CDMA手机除外),最高亦不过1250元,平均水平约为780元。

*移动通信市场主要事件消费者认知

*年移动通信市场热点不断,内容涉及资费政策、运营商服务、手机终端以及中美WTO电信协议等诸多方面。调查显示,被访者认知最高的事件是手机资费(入网费)下调(83.4%),其次是中美WTO有关电信协议的基本内容(74.2%),再次是双频手机进入市场(64.7%)和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从中国电信剥离(51.9%)。被访者认知较高的还有上网手机(41.7%)和联通手机直拨IP电话(38.3%)。电信长城CDMA手机话费降价一半(34.9%),预付费SIM卡手机的推出(32.2%),网上拍卖手机(31.9%),手机点播信息增值服务(26.4%)和联通手机免费邮寄话费清单(26.1%)等认知度都不高,位居最后。纵观以上热点问题,可以看出,被访者认知度最高的是有关移动通信的产业政策问题,特别是资费政策,显示消费者对手机资费政策的关注。电信长城CDMA手机由于用户规模小,其热点政策影响小,故认知度不高。其次是对各类手机产品的关注,特别是去年年初就已成为热点的双频手机的推出,年内大肆广告宣传的国产手机的推出等。对于运营商推出的一些服务项目如预付费SIM卡手机,手机点播信息增值服务及交费服务等认知不是很高,一方面显示消费者对这些问题不是很关注,同时亦显示运营商推出的服务宣传不够或目标受众有限。至于被访者对上述热点事件印象最深的三件事,结果表明,印象最深事件的排序与被访者的认知基本一致,印象度最高的是手机资费(入网费)下调(70.8%)和中美WTO电信协议的基本内容(39.2%),其次是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从中国电信剥离(34.7%),双频手机进入市场(22.3%)和国产手机进入市场(22.0%)等,蓁各项排序基本与认知度排序基本一致。

*影响手机购买的原因及消费者对市场现状的评价

调查表明,*年,影响被访者购买手机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双向收费不合理(63.6%),其次是有替代品(54.5%)、本人用不上(39.2%)和通话单价偏高(34.3%)、再次是裸机价格偏高(26.6%)、入网费偏高(15.4%)和月租费偏高,其它原因如服务、话音质量等不是很重要。综合起来看,除去有替代品和本人用不上等无需求原因外,影响潜在消费者购机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价格,特别是通话单价,而双向收费归根结底还是手机的通话单价问题,这已成为购买使用手机的最主要障碍。对于话音质量、运营商服务质量等,由于潜在用户未使用手机,则仅是购买使用手机后才会考虑的问题。

消费市场报告范文3

从宏观环境来看,目前正值中国地板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局势下认识局势掌控方向,对地板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态势予以翔实的剖析,无论是对于中国地板行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对地板行业在具体工作中的突破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那么,在当前金融危机爆发形势下,我国地板行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而我国地板企业又该如何分析当前发展形势、制定应对策略呢?最重要的,又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呢?

2010国内地板市场消费调查报告出炉

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走访了省会级市场12个,地级市场65个,县级市场106个。通过一线的消费市场调查数据,并依据国家的大方针、大政策,以地板消费市场的当下情况,做了以下分析。希望通过有利的数据,和合理的分析,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并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品种选择

在我国,由于区域跨度大,形成了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生活习惯上的本质差异,从而带来了因为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和生活习惯等众多的区别。这就对木地板选择也有了很多不同特点。但随着人们对木地板的逐渐清晰认识,在消费选择中也由原来的盲目变的越来越明智。但也由于经济和发展的不同,使各个地区又呈现了各自的消费特点。因此,对于消费者喜欢的地面材料,我们在调查中主要列出了两类:传统地板和新实木地板。

调查结果部分数据如下:

1、市场表现

省会级消费市场的消费选择比例为,新实木地板占40%,传统地板35%,另有一部分消费者,会选择瓷砖等其它地板装饰材料,或者是选择传统地板和新实木地板混合搭配铺装。

地级消费市场中,消费者对传统地板和新实木地板的认知度都不够高。所以在选择上,与市场导向有着直接关系。调查数据比例为传统地板为55%,新实木地板则为45%。

在县级消费市场,我们更感觉到宣传力度大的地区相对购买选择比较集中。导向力弱的地区,消费者选择比较平均。所以综合数据是50%对50%。

2、群体分析

在此次市场走访调查中,我们还将被调查消费者以收入做了群体分析。在本次调查中,年收入在50万以上的占总人数的15%;年收入在20万左右占20%;年收入在10万左右占25%;年收入在5万左右的占40%。在这四档消费人群中,对于新实木地板和传统实木地板的选择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年收入50万的消费人群,多为高级消费品的中流砥柱。他们追求生活品质化,对地板的消费需求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实用上,他们更多是要体现品味化的家居环境,满足更多感官愉悦和个性追求。因此,选择传统地板的人数比例是40%,而选择新实木地板的人数比例是60%。

年收入在20万的消费群体,在选择中大都有追随高档消费的心里,却又不是坚定的支持者,他们更多的是选择主流产品。也有一部分有上升潜力的人群,与高档消费人群选择是一致的。因此,对传统木地板和新实木地板的选择比例,是45%对55%。

年收入在10万元的消费群体,是大众消费群体中一大部分。他们大多对新产品的反映比较慢,不是潮流的浪尖人群。对传统地板的选择居多,人数占60%。

年收入在5万元的消费人群,是普通消费人群。他们对新实木地板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受制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他们大多还是会选择传统地板,人数比例是70%。

3、特色选择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分列出不同规格、不同花色以及不同风格的地板。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特点的地板也表现了极高的热情。

1、规格选择:在地板消费市场中,传统地板的规格尺寸大多为808×145×12、808×130×12等。而我们选择的新实木地板的规格尺寸为2400×196×12。因此消费者从感官上就得到很大的冲击体验。由于规格尺寸优势,新实木地板所呈现的花纹更完整、装饰效果更强,也在铺装过程中,更为省时省力。

2、风格选择:由于近年来家居装饰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个性的体现也有了很多很好的表达凡是。地面装饰作为整体家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风格,是直接领导整体家居的主题思想。我们结合时下的潮流,分列出:复古奢华、简约现代和清馨田园三大类。

由于新实木地板所呈现的复古奢华和清馨田园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好评。因此,这三类的选择比例为55%、20%和25%。

3、花色选择:我们从实际出发,把花色调查分为暖色系、冷色系和中性色系。在此项调查中,花色的选择就直接和被调查者家居空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了。暖色系大多为大面积居室的首要选择,比例为35%。冷色系就是小居室的必备,占40%。中性色系是二次改造的主要选择,因为原有家具和室内摆设的制约,中性色系是最安全的搭配,占总比例的25%。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消费者对木地板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消费者能够做到理性消费。同时,我们也感觉到,消费者对于地板的期待值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耐使而已。更多的消费者是为了个性家居,从体现主人的整体品味出发,选择更有特色的地板作为地板装饰材料。

此次调查,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环境影响,很多消费市场的消费人群呈现不均衡状态。但也正是由于这种环境,消费者的消费目的更明确,要求也更直接。这就是我们此次调查报告的可贵之处。

名词解释:

消费市场报告范文4

目前,消费贷款主要有两项:购房消费贷款和购车消费贷款。

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曾几何时,提前消费成了一种时尚,人们都畅谈于、享乐于花明天的钱,为今天消费!。然而,这种消费贷款的模式终归是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条件我们也称之为政策。中央银行有对各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的监管,对经济的宏观调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各商业银行又有属于自己银行营业政策,此次针对的政策是:消费贷款政策。消费贷款主要有两项:购房消费贷款和购车消费贷款。以房子或者车子作为抵押物的形式抵押于银行和金融机构或担保集团的提前消费行为是最为常典型常见的消费贷款。其中,楼房与车辆又有较大的区别:其一,一般楼宇是属于保值产品。简明的解释说,就好比,在目前的经济形势向好的情形下,楼宇是随时间、随经济的向好形式而存在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就因为如此,一般情况下,银行或金融担保集团对于购房的消费贷款的政策是较为放松的。购房是一种消费行为,购房消费贷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相同的车辆消费贷款,贷款政策是不相同的,有原因在于,一般的消费贷款的汽车都不属于保值类的产品,一台新车从车轮子着地开始,它就意味着贬值的开始,所以同样一汽车作为抵押物的形式抵押于银行或金融担保集团,但相应承担的风险却是不一样的,所关系到风险的问题,都是局限于大小的问题。

目前,买房可以贷款,买车可以贷款。其中,汽车消费贷款又是最为典型的贷款类型。典型之处表现在:第一,汽车消费贷款不同于购房消费贷款,购房消费贷款在以房产抵押的形式抵押于银行或金融担保公司就可以简便的完成购房消费,购房贷款手续简单、快捷中间无需要金融公司或担保集团的担保,而恰恰相反,购车贷款消费手续复杂、较为烦琐;第二,汽车消费作为一种产品消费类型,汽车有别于房产,汽车属于不保值产品,所以,在以同样的以抵押物的形式抵押后期存在的风险比之房产风险大。风险大于银行的赢息空间的时候,社会外界的除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或担保集团就有了担保行业的业务空间。汽车消费贷款担保业务是指银行向在特约经销商处购买汽车的借款人发放购车贷款,我方提供贷款担保的业务.

一.申请对象:

1、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有本市常住户口或有效居住身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申请人条件:

3 .能够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权利质押物或抵押物或具有代偿能力的第三方保证。

三.贷款金额:

贷款金额最高一般不超过所购汽车车身净价的 80 %

四.贷款期限:

汽车消费贷款期限一般为 1-3 年,最长不超过5年。

五.申请人所提供资料:

1 .身份证明 ( 夫妻 ) 身份证、暂住证、户口本、结婚证

2 .房产证明

①商品房、福利房、微利房:房产证,国土局打单

②按揭房:按揭合同、国土局打单、完整的供款记录

③集资房:购房合同,付清房款证明或收据

④自建房:两证一书或 ( 《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回执》或自建房房产证

3 .居住证明 ( 任一,原件 ) :如水费、电费、煤气费、固定电话费等

4 .工作收入证明:我公司提供统一格式;存折 ( 流量和沉淀较大 ) 和其它资信证明

5 .一寸彩照一张

6 .若借款人为私营企业主:营业执照、基本帐户银行对帐单

7 .如有其它借款的借款人:借款合同,完整的供款记录 六.贷款利率

(1) 利率:汽车消费贷款利率按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执行。

(2) 利率调整:贷款利率采取一年一定的方式,贷款合同签定后,每年贷款发放日的对应日核定一次贷款利率,并按当时银行公布的利率水平进行调整。 七.贷款流程:

消费市场报告范文5

关键词:消费行为 性格 服装 学生消费群

一、调查服装消费行为与消费者性格的意义和目的

相对于营销、设计、教育等方面,服装心理的研究还相当薄弱。近年来,许多从事心理学的学者与专家都开始关注服装与心理的关系研究,但在很大范围内,人们还只是在泛泛的谈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特定的群体和特定的性格、性别等前提下,服装的穿着方式、服装消费方式等有什么不同,分别反映出怎样的心理特点,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此调查以心理与服装的关系为出发点,以性格对服装消费行为的影响为重点,调查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购买力,并兼顾各个年龄层次为对比,探究性格在选择和购买服装时的服装心理特点,以一个细节的考察为本,希望可以以此为鉴深入探究服装心理学中关于消费行为与性格之间的关系。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和预测服装的分类走向,以及服装设计方向、个性与共性的比例以及市场需求。初步了解品牌在不同性格人群中的心理位置;试图探究出色彩、图案、面料在服装上的运用在不同性格之间的接受程度和喜爱程度,为细分下的服装类别差异提供参考,并对相应设计提出设计路线,充分开发服装“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

二、 调查的方式与方法

题目:服装消费行为与消费者性格关系的市场调查报告

内容:1、了解不同性格消费者对服装的不同喜好,包括面料、颜色、图案、品牌等。

2、了解不同性格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如消费习惯、消费目的、消费态度等。

3、受调查者:将以大学生为主要组成的学生消费群与“80前”消费群消费习惯作对比,判断市场发展趋势和群体差异原因。

时间:2010年11月1日至11月29日

方式:网络调查

对象:网络志愿人员

调查方式:网站问卷调查

抽样量:完成调查问卷200份,其中6份废卷,对剩下的194份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

1.内向消费者与外向消费者在消费观念上的比较

性格对服装消费的忠诚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性格内向的人对时尚的嗅觉多半不敏锐,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也较低,而外向的人则拥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

内向的人对服装的购买更多出于实际需要的考虑,结合服装消费的态度、习惯、对仪表的重视程度看来,内向的学生没有外向及中间型的学生注重外表,对服装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内向性格的学生对多彩搭配的服装也摆出了“no“的姿态,而外向型,尤其是男生,十分青睐多种颜色搭配的服装。

另外,外向的人在服装的消费观念上更加固定,外向的人多半在服装消费上具有明确的观念,消费十分有主见。相对地,内向的女生则更在乎价格,更看重服装的实用性和必须性。

2. 学生消费者的总体服装风格

休闲装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服装风格。女生对正装类的服装比男身要青睐一些。不论内向还是外向,不论学生还是社会成员,都很买休闲装的账,同时运动款在男生中更有人气。

关于颜色风格与性格关联不大,但是大学生普遍偏向于三种色彩的选择(尤其是内向的学生):白色、黑色、蓝色。同时其他颜色也各有一小部分受众。

3.学生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学生的消费能力相对于工作人员来说还十分有限,但是在此次调查中,共有24名学生每年秋季在服装上的消费在一千元至四千元甚至是四千元以上,这说明学生的消费潜力还是十分巨大的,秋季相对来说服装价格比较适中,在秋季的消费可以在这样的水平线上还是十分有市场的。

4. 学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性格对购物是否喜欢有人陪同的影响不明显。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市场调查,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服装消费行为与消费者性格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1)消费者的性格对于其消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不能完全说明消费行为的原因,属于充分不必要原因。

(2)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其性格具有一定联系,如色彩的选择、款式的喜好等。

(3)学生消费者相对于社会消费者更在乎服装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它的穿着方式、地点等,同时并不限于服装的价格。学生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更加直接,但同时很理智。

(4)性别对与服装消费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男士的直截了当和女士的挑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同样性格选项的情况下,性别对于消费行为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五、建议与思考

找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大学生处在人生的转折期,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定型。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性格属于中间型,但是他们对服装的选择要求个性。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文化,因此,学生层次的服装商家应该意识到“量贩式”的经营方式正在失去它在学生中间的吸引力。

大学生消费水平正在提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受调查的所有学生中间,有百分之三十的同学在秋季消费一栏选择的是一千元至四千元。这或许也代表一种趋势,代表学生群体的消费层次正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对于学生群体的服装供应也应该具有更加鲜明的层次化,以满足学生这个庞大的消费群的消费需求。

必须抓住学生的消费心理。随着与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密,学生群体相对于服装的实用性、款式和价格,会更看重服装对其社会交往、职业适应等方面的影响。所以细分市场对这个领域来说必要性很大,专门针对学生的服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性格对对于消费行为来说十分重要。流行趋势的变化和大学生心智的成熟和发展相信都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跟着流行走无可厚非,但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步伐。

不论什么性格的学生,都应该意识到性格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将自身的喜好与社会相联系,穿好衣服,穿对衣服。消费也是一门学问。

参考文献

[1]傅师申编著.纺织服装营销学[M].四川大学纺织与食品学院纺织与服装工程系出版, 2007年8月修改稿.

[2]刘晓萍编著.浅析服装色彩对服装的心理暗示[M].

[3]蓝叶.论色彩感情与服装设计[J].装饰,1999,(2).

消费市场报告范文6

【关键词】 依那普利; 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临床观察

治疗高血压,单纯地降血压是不够的,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减轻或逆转患者的终末器官损伤,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证明,在高血压早期就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肥厚,且是导致严重心力衰竭及猝死的危险因素。用依那普利联合长效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旨在探讨联合用药在降压的同时对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8月~2009年9月收治的42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及国际高血压联盟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2~74岁,中位年龄56岁。

1.2 治疗方法 42例患者均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商品名依苏)10 mg,1次/d,非洛地平缓释片(商品名波依定)2.5~10 mg,晨服。根据血压相应调整剂量,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连用20周。

1.3 疗效评定 按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降压疗效标准评定。显效:舒张压下降1.3 kPa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2.7 kPa以上,但未达到正常。须具备其中一项。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到1.3 kPa,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1.3~2.5 kPa,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4 kPa以上。须具备其中一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4 观察项目

1.4.1 动脉血压 休息15 min以上,用校正过的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取3次平均值。

1.4.2 彩色多普勒超声 使用日本东芝SSA27O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由专人操作,治疗前后各做1次,按照美国超声学会(ASE)推荐的方法测量和计算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PWT)、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左心室重量(LVM)、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5项参数。LVM采用De-vereux等提出的计算公式计算,LVM(g)=0.8×1.04[(IVST+LVDd+PwT)з-LVDdз]+0.6。LVMI标准:男超过125 g/m2,女超过120 g/m2为LVH[6]。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降压效果 42例中显效24例(57%),有效18例(43%),总有效100%。

2.2 治疗前后左心室肥厚指标的比较 反映左心室肥厚的PWT、IVST、LVM、LVMI等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本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本文观察证实,长效钙拮抗剂非洛地平缓释剂联合依那普利能有效地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使治疗后反映左心室肥厚的IVST、PWT、LVM、LVMI等指标明显改善(P<0.01)。

非洛地平缓释片以恒定速率释放药物活性成分,降压效果可持续24 h,该药在扩张血管降压的同时,不增加交感神经活性,避免导致反射性心率加快及心律失常,因而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氧供。故应用本药可在有效、缓和、持久的降压同时,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左心室肥厚和室性心律失常,且所有受检病例对药物均耐受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依那普利系ACE抑制药,长期应用能抑制和逆转心血管重构,减轻左室重量,改善心肌硬度及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ACE抑制剂通过多种作用途径抑制和逆转心血管重构:降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前后负荷;减少AngⅡ的生成;抑制AngⅡ对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促增生作用;减轻aldosterone的促进心肌间质纤维作用。

综上所述,长期联合应用长效钙拮抗剂非洛地平缓释片及依那普利可在降压的同时不同程度地逆转左心室肥厚,有效地保护靶器官,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