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教育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概念隐喻 英语 词汇教学
1.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
概念隐喻的最初提出者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并非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隐喻并非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第二,隐喻的表达属于一种相似性基础上的跨域映射;第三,隐喻是身体的、经验的,人们能实在的体会到它的阐释效果。
2.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词汇教学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对人们学习英语词汇的含义、多义词及词汇运用及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就词汇教学而言,笔者认为要将隐喻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2.1.重视英语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
英语中通常存在很多隐喻,尤其是基本词汇具有比较丰富的隐喻,这些词汇不仅使用重复率高,并常常与其他词汇搭配,因此在人们的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基本范畴词汇具有更为丰富的隐喻和扩展隐喻用法,对词汇教学有重要意义。例如:heart常常被隐喻与其存在一定关系的词汇,如heartbunrning,heartfelt,a change of heart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词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想学生讲述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要向学生讲述词汇的隐喻意义。
2.2.注意隐喻的文化内涵
根据隐喻的基础理论可知,隐喻是身体的,经验的,因此并不能随意进行隐喻。词汇的应用能够体现出语言使用区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而隐喻认知的共性能使具有不同文化习惯的人们通过隐喻体现事实。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人们虽然具有不同的文化习惯,但是社会背景及认知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使得英语和汉语文化词汇存在诸多类似的地方。如:中国文化中存在“时间就是金钱”,“人生是舞台”等隐喻,在英语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的隐喻,“time is money”,“life is stage“等。当然,除了相似性外,英语和汉语文化也存在一定差异,如:汉语中的“龙”是个褒义词,体现积极正面的意思,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而在英文中,“dragon”却是个贬义词,代表一种吞云吐雾的怪物,象征着凶险和罪恶。又如汉语中的“狗”是个贬义词,表示听取别人使唤与派遣的意思,常用的表达有“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英语中,“dog”确是代表一种友好的象征,常用的表达有“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
2.3.利用隐喻思维理解一词多义
多义词是指同一个词语表示多个不同的意思,不同意义通常是通过概念隐喻联系起来的。如下述语句:
(1)He went up the stairs,so that we can see him.
(2)He spoke up,so that we can hear him.
在上述两个语句中,up分别表示的是“upward”“more intensity”。学者认为两句中不同的意思是依靠概念隐喻“more is up”联系在一起的。在英语词汇中这种现象很多,都是利用词汇的基本内涵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表达,多义词的现象就是隐喻化促成的。
2.4.利用概念隐喻联系词汇
对部分抽象的概念,在人们难以理解时往往通过自己比较能理解和熟悉的概念域来理解。例如:argument is war,用war理解argument,因此argument能和其它词汇,indefensible,attack,win等使用,通过熟悉的概念域转换理解来揭示属性”争论就是战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效的将两个概念域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帮助学生在使用英语交际过程中更准确、形象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使用隐喻理论,不仅能很好的使学生理解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思维模式,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词汇学习的深度,弥补传统词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卫芳.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05):78-79.
语言教育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细胞增殖前概念建构 核心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42 - 03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是指生物学课程中超越具体、事实性知识的概念,是具有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概念,对核心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中之重,提高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话题。研究表明大多生物学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实验论证,所以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设计、观察、分析和实施相应实验,逐步完成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有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以“细胞增殖”的教学过程为例,阐述如何实现“实验教学”与“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链接。“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概念,通常的教学设计是先学习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再进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笔者尝试设计系列探究和观察实验,采用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实验、课中设计实验和边进行实验边归纳概念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细胞增殖概念的学习。
1 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策略确定
1.1 理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思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对于“细胞增殖”教学提出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本节教学思路为:组织学生在进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系列实验及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使其逐步构建“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增殖”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含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有丝分裂在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达到“简述细胞周期、概述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目标。
1.2 分析教材地位,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必修一第5章“细胞增殖”一节,是“细胞生命历程”教学的开篇内容,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细胞代谢的知识作铺垫为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凋亡、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免疫、细胞工程等知识作准备,因此这个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前后相关知识很关键,既是细胞结构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细胞功能及细胞发展变化的基础。
因而将本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细胞生长与分裂在个体生长中的作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定义、阶段、变化和特点;植物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量的变化、DNA数量变化;细胞增殖的种类和意义。其中有两个教学难点:① 如何理解细胞周期?② 归纳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1.3 引伸学生“前概念”,设计实验内容
常见教学设计是以细胞分裂的模式图解为主要学习资料,教师通过分析图解中细胞分裂的染色体、细胞形态等变化,配合适当的模型建构活动,完成概念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初中生物学知识和高中细胞学知识,对细胞增殖内容存在前概念,教师通过问题呈现与启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实验情境,设计学生实验如表1。让学生在前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和完成相应实验,自主建构“细胞增殖”的新概念,既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更学生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细胞增殖”核心概念。具体设计见表1。
2 教学实例及分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主要有两条途径,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同化是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是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细胞增殖的概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细胞增殖的本质,并利用原有的前概念,通过对比、分析、论证和归纳,完成概念的形成与同化。
2.1 布置预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根源”
以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为例,课前布置学生做准备实验――“水培根尖”,并提出问题:根尖为什么会生长?
教学过程如下:每人1个洋葱鳞茎,标明实验时间;去掉老根,切掉基部腐烂层,打破休眠;将洋葱放在直径合适的烧杯口上,洋葱底部接触水面;放置室外温暖、有阳光处,培养4~7 d;记录生根情况,并拍照。
结果展示:有的洋葱长出比较多的“白胡须”状的须根,有的只长了一圈或没有长出。
结果分析:有的学生在切掉基部腐烂层时,切的过多,破坏了根原基,没有了根部分生组织,无法生根。
由此学生得出了结论:植物的生长主要是通过尖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实现的,观察细胞增殖过程的实验材料是根尖。
2.2 讨论实验设计,指导制作根尖临时装片
运用问题链的逐层提问与提示,师生共同研讨,设计出“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实验方案,然后将预实验水培的根尖制成装片,研究根尖细胞不同区域的细胞。师生讨论过程简录:
师:我们都切取0.5 cm根尖(不是2~3 mm),怎么看到细胞?
生:放在显微镜下。
师:直接放?显微镜下能看到吗?根近于圆柱体?
生:压平成一薄层,便于光线透过。(初中显微镜技能)
师:你压一下。(提供载玻片、盖玻片、根尖)
生:压碎了。(动手操作)
师:需解离。(展示初中教材胞间连丝图片,并介绍解离的原理、试剂、用法等)。
师再问:解离后就能看清细胞变化吗?
生:染色。
师:给什么染色?什么是染色体和染色质?(介绍染色的原理、方法等)
生:给染色体(质)染色,要看到细胞形态、大小变化及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需制作根尖临时装片,即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后才能镜检。(学生完成装片制作)
将学生制作装片实验安排在学习分裂各时期特点之前,目的是让学生能用自己制作的装片进行观察,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3 指导显微观察,启迪发现细胞分裂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取根尖2~3 mm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观察,这样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初中知识遗忘了,不能区分成熟区和分生区细胞,或在成熟区寻找细胞分裂相。从认知水平的角度看,学生是没有理解根尖为什么会生长?根尖生长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因此在指导显微观察中,需要帮助学生完善对根尖生长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装片简述:①取0.5 cm根尖制作临时装片;②低倍镜观察,找到根尖的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生长点)、根冠;③高倍镜观察,对比四区细胞形态、长短、结构的差异,找到正在分裂和生长的细胞;④去发现伸长区细胞生长现象明显,分生区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提出问题:根尖生长主要取决于伸长区细胞生长还是分生区细胞增殖?
通过师生共同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根尖生长与细胞生长和分裂都有关,主要取决于细胞分裂;观察细胞分裂的部位是根尖分生区,不用取材0.5 cm,只需取2~3 mm。
2.4 对比排序不同分裂相,完善细胞周期的概念
“细胞周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难在3处,主要采取3方面的教学策略。
难点之一是学生几乎无法真实观察到细胞连续分裂的动态过程,影响学生对“细胞周期”概念内涵的理解。教学中通常通过动画、模型展示“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的过程。
本节课从观察“自制分生区细胞装片”出发:首先指导学生观察装片,从细胞形态、细胞大小、细胞核有无、染色质多少、染色置等方面充分描述不同细胞分裂相的特征;然后将相同细胞分裂相归类、排序,从而分辨细胞周期的间期和分裂期的前、中、后、末4个时期。例如:有一类细胞数目很多,都有一个细胞核、有明显核仁、核占体积比很大;有几个细胞很特殊,深色的染色体集中在细胞中央;有几个细胞的染色体到细胞的两极等;再指导学生排出3-5类细胞出现的前后顺序,排列出细胞分裂时期。最后教师点拔学生认识到,观察到的是细胞解离杀死后,固定在不同的分裂时期的“相”,不能看到每个细胞分裂动态过程;一个细胞的分裂历程,就构成一次细胞周期,它与时间周期、时钟周期、钟摆周期等的本质区别,就是细胞结构的周期性改变;不同类型的细胞表示它们分别停留在不同分裂时期,这些时期被依次人为地划分为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依次被人为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区分不同时期的依据主要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为学生归纳不同时期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数、DNA分子形态数目等变化,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理解细胞周期,并为建构相应数学模型打下基础。
难点之二是学生容易对细胞周期的时间分配产生误解,只关注细胞数目以指数函数的形式递增,而忽略分裂间期的实质变化和重要作用,因为相关动画、模型的连续播放让学生容易产生没有间期或间期很短的错觉。本节课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分裂相的细胞数目的多少来突破此难点的。学生会发现最多的是间期细胞,最少的是中期细胞,说明什么?间期本质是发生在准备期,完成了染色体复制过程,经历时间最长,而中期是分裂期中时间最短的,使学生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到细胞周期的本质,即细胞中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实验方法的角度,也让学生知道通过“数目占比”推算“时间分配”是实验分析中的常用方法。
难点之三是细胞周期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停止?学生对细胞周期外延的理解容易停留在周期性分裂的层次,对细胞为什么分裂、分裂后“去哪儿了”等不作深入思考。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根尖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的细胞图像,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事实中发现问题,如:不是所有细胞都在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继续分裂,有的发生分化等,这样形成对细胞周期更完整的认识。
2.5 展示模拟分裂过程,归纳有丝分裂概念
囿于学生观察自制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显微图像的清晰程度不够,学生由此归纳细胞中染色体等变化规律有困难,因此用模拟动画和相应图片辅助学生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在实物观察的基础上,将自制显微图像与模拟图片相对比,更容易找出各时期的特征。从以下四个角度归纳建构有丝分裂的概念,包括“丝”的含义、来源和变化规律;染色体数量、运动、形态的变化规律;DNA、染色单体、着丝点数量等变化规律;动物和植物细胞中核膜、核仁、细胞器等亚显微结构的变化规律。
3 实验教学辅助概念教学的教后反思
3.1 融入探究理念
在观察根尖、制作装片、对比分裂相等系列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基于观察逐步深入探究,更有助于建构概念。
3.2 借助前概念引伸
学生已形成的前概念是新概念形成的基础,也可能成为新概念形成的障碍,充分利用前概念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析,能够丰富学生前概念,也能纠正概念误区,从而建构新概念,为形成更上位的概念打好基础。
语言教育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生物 重要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097
学习初中生物是为了全面了解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以及和我们一样生存在地球上的大大小小的生物它们的生态体系。面对教学改革新形势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生物概念教学已经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将概念图运用到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是对生物教学的一次创新与改革。对此,基于概念图着重研究初中生物的重要概念教学。
一、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是教师负责讲课,学生则负责听讲,记笔记,做作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感兴趣就听一下课,不感兴趣就不听,甚至在玩。这样进行生物概念教学,长此以往,生物概念教学的质量只会每况愈下。对此,教师应基于概念图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1.更新教学理念
要想让学生对概念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新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乐学、善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要学”。其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自学,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学;要培养学生有计划、有方向地学习的习惯。在学习前,学生能够做好学习准备,对要学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能自我选择、自我强化;在学习中,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过程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调节,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在学习后,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评价。
2.创新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概念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生物复杂难懂的概念知识及零散的知识点以图表形式,很好地综合起来,让学生轻松地记忆学习,对知识关键点一目了然,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八章中关于人的生殖与发育相关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概念图这一创新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把握学习中的重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如通过概念图让学生轻松了解到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经过概念图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让学生知道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与其他废物。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章节里相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思考相关的概念关系,然后将所关联的概念关系用概念图展现出来。
如图1绘制出概念图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可以对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概念图,可先理解各个知识点中的关键点,再去理解它的本质和内涵,然后再把它们对比串联起来,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这样学习,不仅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且能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关键点。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比较能力了培养和训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生物时,有很多的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概念,我们只知道去记去背熟,这样只会记了就忘,掌握不了知识。而概念图教学法可以把这些概念转换成概念图,让学生在其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生物概念体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概念图教学法。
二、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重要概念展现分析
概念图教学法是利用概念图将某些知识元素以直观的图解方式进行描述的一种进行教学法,它能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学生记笔记、构建知识结构、复习巩固知识等。生物的重要概念是对概念本质的深刻认识,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中,当教师讲课速度有些快,学生笔记跟不上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先简略地记个大概,课后再绘制概念图来整理课上没听懂或是遗漏的概念与知识点,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消化。对于教师而言,可用概念图把每一个章节的概念相互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在课堂上,教
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完善概念图,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概念图分析符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论是重点还是难点,都主要集中在生物概念的教学上。例如,在初中生物中,我们所学到的“光合作用”包含的重要概念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存储能量的有机物,然后释放氧气的过程。这个重要概念不仅说明了光合作用的主体是绿色植物(即只有绿色植物才有光合作用),还指出了光合作用的核心――光照,以及需要光合作用的载体。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很好地展现出了重要概念,其中详细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三、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重要概念传递优化
对于初中生而言,生物课不仅需要对生态系统不断探究,还需要注重过程到结果的转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把重要概念存在的信息优化传递,还要帮助学生对重要概念进行分类整理和理解运用,从而促使学生对知识点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人体生殖系统》这一重要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两性生殖细胞、受精过程这些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概念进行转化迁移,让学生理解:人体的生殖系统分为两种,各自结构与具体的功能不同,因此受精过程会产生新的生命个体,这一过程包含了胚胎的发育和受精转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如图3)展示其转化过程,让学生立体、全面、系统地理清男、女性的受精过程。
四、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框架构建完善
1.构建知识框架
随着教学不断地改革,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得到应用,当我们学习概念图后会发现可以把概念图作为知识框架来把握知识点,知识框架的组织及构建可使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明确,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概念进行学习、加深记忆并建立重要概念。例如,初
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很多零散的知识点以及生物概念、原理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构建自己的生物知识体系,
通过概念图组织框架,让不同的生物学知识概念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框架体系。例如,在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构建生物知识体系,可以“植物体”为例,让学生绘制如图4所示的概念图,把“植物器官、植物细胞以及植物组织”等与人体结构具有差异性的知识点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通过概念图就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其中包括生物个体以及器官组织、系统”等。
从结构上看,构建知识框架能让学生更加注重学科内容及细节和整体,且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与接受。
2.完善知识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善知识框架,我们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复杂的知识加以简化,并找出主题建立主题概念框架,然后结合主题概念图逐步深入,这样组织结构就可以实现完善知识框架的目的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框架来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共同讨论问题,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观点,从而细致全面地把握重要概念。如教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如图5所示的概念图完善知识框架,通过概念图和知识框架的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步完善知识框架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并培养学生快速又准确的解决问题能力。
语言教育的概念范文4
科学课程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课来源于生活,许多知识都是学生在生活当中看到过、听到过,都是有感知的,特别是初中科学。经过小学的几年学习,学生对于一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鉴于学生进入课堂前或多或少、或正确或错误的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前科学知识、非科学知识)这一事实,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基于学生的前概念来进行科学教学,笔者在现实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最初的教学设计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是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教材预期的目标为:1. 知道磁体及其性质;2. 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3. 了解什么是磁化;4. 通过实验观察,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培养抽象与概括能力;5. 激发和培养爱国情操和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在起初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重点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下面就是笔者最初的教学设计:
1. 导入
(1)观看“司南”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入话题,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设问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因为磁铁,引入课题
2. 新课教学
实验一:让学生将磁铁与铁块、木头、塑料、铝块和铜块接近,观察能被吸引的物质有哪些?将铁屑平铺在纸上,用条形磁铁平放在铁屑上,拿起来观察,有什么结果?让学生观察静止的小磁针两端的指向。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后得到磁性和磁极的概念)
实验二:让学生将磁铁的一极靠近小磁针的一端,观察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将磁铁换一极靠近小磁针的同一端,又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现象让学生思考能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对该规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一: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n段后),每一小段磁体上是否都有N极和S极?
学生预测――设计实验――实验――得出结论
(通过本活动巩固磁性、磁极、磁体间相互作用的概念)
实验三:在铁屑盒的上方固定一根软铁棒,把一根条形磁铁靠近软铁棒上方,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把条形磁铁拿开,又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发现问题――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磁化现象)
活动二:磁化后的铁棒有几个磁极且S极、N极的分布是怎么样的?
学生预测――设计实验――实验――得出结论
(通过本活动巩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3. 小结
说说通过本节课你了解了有关磁的哪些概念及性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
(巩固本课学习,为下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教学实录片段
为了仔细研究自己的教学,笔者就《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的教学设计开展了教学实践,并请备课组内教师进行了课堂录像,以下是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让磁铁分别去接近铁块、木头、塑料、铝块和铜块,能被吸引的物质是什么?
生:(学生动手活动)
师:哪些物质能被吸引?
生:铁块。
师:将铁屑平铺在白纸上,将条形磁铁平放在铁屑上,然后拿起来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积极地进行操作)
生:两端吸引的铁屑多,中间几乎没有
师:这说明了磁铁有什么性质?
生:能吸引铁
生:两端吸引力大
师: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叫磁极。
师:将小磁针静止放在离磁体较远的地方,观察静止时的两极指向
生:迅速活动、热情很高
生:红的指北,白的指南
师:科学上把指北的一极命名为北极(N极)(通常涂成红色),把指南的一极命名为南极(S极)(通常涂成白色)
师:将磁铁的一极靠近小磁针的一端,观察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将磁铁换一极靠近小磁针的同一端,又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现象让学生思考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参与热情很高,纷纷动手尝试
生:同种颜色相互排斥,不同种颜色相互吸引
师:同种颜色表示什么?不同种颜色?我们的结论是否可以修改一下?
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师:如果磁体不小心摔成了两段,是否仍然有两个磁极,请大家展开想象,并设计实验证实。
生:(大多数学生都沉默了,完全没有刚才实验时候的热情,有些学生看着教师,等待教师给他们介绍方法)
(让学生动手时,显得很热闹,一旦真正让学生自己利用刚才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就不知从何下手,课堂上表面显得很热闹,实际效果并没有表象那么好。)
课后,笔者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整个过程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较高,动手实验都得到了教清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了磁性、磁极、磁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学生对这些概念的了解还算可以,没有太大的出入,于是笔者就更加不知道为什么学生不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已学概念进一步解决问题,于是笔者找了几个学生问了一下,有学生说老师你讲得很清楚,我们都能听懂,可是要我们自己利用这些知识时我们不知道怎么入手,这时笔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貌似学生在不断地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笔者设计的,是笔者拉着学生在“跑”,而且在设计的时候笔者只是从自己的设想出发,没有考虑学生关于磁性的前概念在影响着他们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没有把握好节奏,看来,在没有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是不科学的。通过反思,笔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设计。
二、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1. 引课
(1)观看“司南”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入话题,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设问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因为磁铁,引入课题。
2. 新授
(1)“玩”中发现磁体的基本性质。①让学生带着思考玩条形磁铁等物体,看哪个小组得到的科学发现最多,并记录在学习记录单上。②学生观察的现象整理:学生投影呈现、交流、补充。能吸引锯条、铁块,不能吸引木块、铜块等。条形磁铁的两端吸引铁屑最多,中间较少。相同颜色的两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不同颜色两端相互吸引。
……
(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③学生、教师整理,得出磁性、磁体、磁极等基本概念以及磁体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发现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
(2)探究磁化现象。①从学生发现的现象中引出磁化概念,设疑:怎样让没有磁性的铁片变得有磁性。②教师演示:铁块不与磁体接触会被磁化。③学生体验,交流经验。
(3)学以致用――探究磁体未知磁极的方法
①没有磁性的物体被磁化后也成为了一个磁体,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它的南极和北极呢?②学生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实验设计;③学生实验:判定未知磁极,并从中找到规律。
(4)探究:磁体折成两断后,每一小段剩下一个磁极了吗?①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设计出实验方案;②师生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实验;③交流经验,得出结论。
(5)生活应用:信用卡、磁带、磁浮列车等
3. 知识小结:磁性、磁体、磁极(南极和北极);磁极间同名相斥,异名相吸;磁化现象
三、修改后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有关磁的内容,现在每小组桌上都有一个实验包,大家将里面的材料里面的材料拿出来。请大家带着思考玩条形磁铁等物体,看哪个小组的科学发现最多,并记录在学校任务单上。
生:(学生积极性很高地玩了起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讨论、记录)(8分钟)。
师:大家都很认真,我想大家一定有不少的发现吧,现在就请大家来汇报一下吧,请汇报的小组边汇报边演示,其他小组注意认真听、看,如果有什么不同的发现,等这一小组的同学汇报完后,进行补充。
生:1. 磁铁能吸引铁。2. 磁铁能让小磁针转动。3. 磁铁两端吸引的铁屑多,中间几乎没有。
生:4. 磁铁不能吸引铝、木头、铜。5. 小磁针静止时红的一端指向北方。6. 磁铁与小磁针颜色相同两端靠近小磁针会逃开,不同颜色一端会靠近。
生:7. 用磁铁的中间去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几乎不动。
(教师在学生汇报时将学生的结论呈现在黑板上,这些是学生学习的前概念)
师:下面我们将大家的发现分析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师:磁铁能吸引铁,大家认同吗?
生:认同。
生:磁铁不能吸引铝、木头、铜与这个结论是一样的。
师:很好,大家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概念――磁性。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叫做磁性,我们把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师:刚才×××同学发现1、4两条性质是一样的,那么大家看一看还有哪几条性质是相同的。
生:3和7。
生:2和6。
师:请认为3和7相同的同学来解释一下你的理由。
生:磁铁两端吸引的铁屑多,说明磁铁对铁屑的吸引力大,中间几乎没有说明吸引力很小,而用磁铁中间去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几乎不动,也是因为磁铁中间的吸引力很小。
师:很好,因为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我们把它称为磁极。
师:一个磁体有几个磁极。
生:两个。
生:一个指南,一个指北(发现5)。
师:非常好,我们把指南的一极称为南极(S极)(通常涂成白色),指北的一极称为北极(N极)(通常涂成红色)。
师:请认为2和6相同的同学来解释一下你的理由。
生:小磁针转动,相同颜色逃开,不同颜色靠近都是受到力的作用,说明磁体间有力的作用。
师:很好,那么为什么有时靠近,有时逃开呢?
生:力的方向不一样。
生:逃开是排斥,靠近是吸引。
师:为什么有不同颜色呢?
生:同种颜色是同名磁极,不同颜色是异名磁极。
师: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
四、修改后教学分析
修改后,笔者改变了由教师制定实验方案,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节奏的教学设计,而是让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让学生从玩中学,学中思,思后会表达,通过学生的活动,充分将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出来,从学生暴露出来的前概念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对自己进行及时的修正,对课堂知识的教学节奏进行有效的调整,对学生掌握已经比较好的地方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对学生前概念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地方,分析仔细一点,引导学生概念的转化,形成科学的概念。通过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将学生的前概念有机的结合到实际教学当中,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掌握情况也比以前要好,由于科学概念是由自己的前概念转化而来的,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提高了。
从教学课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很多的科学知识前,头脑中已经对有些知识有了的相关经验与认识。通常,我们把诸如此类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称为前概念。但是,实际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粗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由此而产生的概念的内涵受狭隘知识范围的限制,或者没有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包括进去,或者没有同不重要的东西清楚地分开。这种前概念如果在他们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没有被科学地加以引导,那么他们形成的那些观念,就有可能是非科学的,并且可能妨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干预,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和可迁移的科学概念,这样才能适应知识膨胀和复杂的环境。
五、科学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通过《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课例分析,我们认为,在进行科学教学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础,运用合理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科学概念。为此,我们需要:
1. 教学中,要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
学生的前概念是教学的出发点,但由于前概念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揭示学生的前概念成为教学前或教学准备时得重要任务,而且科学前概念对科学概念建立的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新概念之前必须做到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课前进行,可以了解学生一课的前概念,也可以一次了解一个单元相关内容的前概念;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话课前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的最先的教学设计就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不能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即使我们课前设计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也非常丰富,但学生还不能完全接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才能找到教学的始发点,做到有的放失。
2.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
认知冲突会使学生对自己已有的概念产生怀疑,这种冲突其实就是造就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学生就必须采取充实或重建的策略来建立新的认知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也就是说认知冲突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引发认知冲突是激励学生概念转变学习的契机和条件,认知冲突的引发将为后继学习提供了前提,伴随着冲突的解决,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就《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教学中在判断接触过磁体的铁棒是否有磁性时,有学生拿着磁铁在判断,看到被吸引立即下结论说有磁性,教师马上拿出一条没有磁性的铁棒演示发现也能被吸引。又如在判断磁化后的铁棒的磁极时,由于磁性太弱用小磁针检验时两端都出现了吸引,这些问题的教师要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产生认知冲突,在冲突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讨论。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有意放大他们每一个人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其实和别人是不同的,因此产生了探究欲望。事实证明,这样对于克服学生前概念,建立新知识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3.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及时调整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活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设计了自认为比较好的教学过程,但是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前概念。就《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来说,原先的教学设计准备了各种活动,而且是一环套一环,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很热闹,但是这都是在教师的设计中展开的,其实有些知识学生早就已经掌握了,再重复就明显是浪费时间了,而有些知识学生就通过一次实验很难理解。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后就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该省略的就要及时缩短教学时间,该详细研究的就要详细,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调整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改变学生的“前概念”还是建立“新概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实物,使教学的活动更生动。尤其是在了解前概念之后,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最好可以提供一些可供学生自行研究的材料。
4. 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巩固拓展新概念
语言教育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物理;探索能力;课改实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好奇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如,讲动能和势能时,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一辆汽车匀速下坡,问它动能的大小怎样变化?这种情况下,由于汽车做匀速运动时动能的大小是不改变的。有个学生却说:“老师,不对,我认为动能是减小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汽车在运动的过程中要耗油,耗了油之后质量减小了,所以,动能也就减小了。”大家都知道按照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方面是不考虑的,但是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确实不错,我给予了他鼓励。在以后的物理课上,他显得更加积极主动。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因此,问题的提出非常关键。要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会设计问题。首先,问题要难度适应;其次,教师应该考虑好问题与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问题组和问题库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形成结构知识;最后要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会发问。如,让学生查资料,看课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营造丰富的物理环境,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验和知识的运用,把物理教学引向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探索兴趣。比如,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做一些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得出噪声的来源和噪声的危害。这样既可以补充课堂之不足,又可以激发学生研究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语言教育的概念范文6
―、提供活动情境,感知认识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数学积累的过程,这其中需要经历大量从生活现实上升为数学现实的完整的认识过程。所以创设合适的情境是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知认识概念的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秒的认识”时,老师先借助视频用了两个生活事例: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老师还进一步启发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用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体会“秒”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秒”的存在,从而使“秒”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变得具体生动,并且明白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来认识“秒”,并对一秒有多长也有了初步的感受。
由于在对“秒”的概念学习中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实践经验密切联系,因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二、加强活动探究,及时抽象概念
数学概念通常是在对概念的相关内容探索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概念探究是教学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环节。从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出发,在此阶段可以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获得构建概念的抽象能力与经验。这对于学生牢固掌握概念与运用概念是有很大的帮助。
如在分数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老师出示9个正方形,请学生任意选择几个正方形,并表示出它的三分之一。
生1:我选择了3个,正好平均分成3份,其中1个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所以你是把3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
生2:我选择了6个,平均分成3份,其中2个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你是把6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
生3:我选择了9个,平均分成3份,其中3个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你是把9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
通过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积累了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的数学活动经验,抽象分数意义自然水到渠成。
三、加强经验应用,强化理解概念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在这个递进的过程中,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因此,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要注重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运用。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上,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学生还是指着课桌尖,说这是角。原因就在于学生未能真正理解角的含义。所以在引导学生指角的时候,教师可以示范一次,用手指角的顶点与两条边,并口述:顶点,边,边,这就是老师找到的角,再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子就将角的概念寓于学生的数学活动中,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内涵。紧接着,在教学直角概念时我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活动一:我能折一个直角。让学生用一张四周不规则纸片来折一个直角,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直角这个概念的理解。活动二:小棒摆角,用两根小棒摆一个直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会用三角尺去判断是否是直角。在这两个数学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于角与直角有了充分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