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企业基本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企业基本制度范文1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发展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1.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国际化竞争与经营的企业制度,它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治理结构)、法律制度、管理制度(主要指企业中涉及生产关系的管理制度,如企业的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以及处理这一系列制度和在这种制度下企业与各方面关系的行为规范、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总称。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国际经济的竞争性,企业发展的促进性,制度自身的开放性、动态性以及发展性。
2.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从对产权实体的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政治制度与企业经营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要求都体现了其“商品化”的内涵,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追求其经营的高效益。
(1)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应是产权清晰的实体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到产权明晰,因此,就应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清查,并由有关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在确定了资产实有额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所有者。
(2)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所有者与经营者权责明确
根据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是企业的所有者委托企业的经营者运用其资产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并依法向企业的所有者负责。其职责就是保证投资者的权益,即资本保全和增值,并享受较高的利润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起新型的责权利关系。各方各司其责,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关系对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是十分必要的。
(3)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都是自主经营的实体,所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间接管理上,即政府主管部门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来管理企业,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这符合政企分开,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政策;二是企业应仅仅是生产单位,而不应承担应由社会承担的责任,如职工的住房、医疗、子女就业上学等应由政府或社区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才能集中精力和财力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目前许多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已经和正在进行这种剥离,将一些福利机构的职能转由社会承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虽然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还承担这些机构的一些费用,但数额已大大减少了。
(4)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应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其生产和经营管理服务。与此相适应,也应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相配套,否则,再科学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管理科学化不仅要求使甭现代化的管理设备,而且管理手段也应现代化.其管理方法应打破常规,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管理方法。
(5)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实现高效益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产权独立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前提
那么作为“商品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产权及企业经营地位的独立化为“商品化”打上了重要的烙印。
企业、政府与市场关系重构,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为市场提供法律保障。企业是基础,市场是前提,政府是保障。三者相辅相存构成系统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其具有三个特征:即企业产权独立化、政府职能政治化、市场机制法律化。
企业地位的独立,基础是资本的独立,因为资本是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动力,企业的权利来源于资本的权利。产权资本的独立是现代企业制度赖以确立的基础。要想对企业产权独立化有较深刻的理解,首先,我们对现代企业的本质要有明确的认识。所谓企业,应该是具有占有、创造和实现财富增殖的能力,具有生命力的有机结构的社会经济基本单元。占有、创造和实现财富增殖是企业的功能第一本质;具有生命力的有机结构是第二本质;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第三本质。功能本质,结构本质和历史本质,这三个本质缺一不可。凡是不同时具备这三个本质的企业,都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所谓企业制度,从本质上讲,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经济方式。企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规范化、法律化就形成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谋求企业的发展。依据以上定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应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企业不论大小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
2.企业完全面向市场,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和从事经营,以追求市场活动效益最大化和财富增殖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3.政府对企业实行间接调控和服务。
以上这三个方面之所以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依法自主经营,并承担相应的盈亏后果。在弄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企业与政府、市场的职能分工就可按以下原则进行:
(1)产权可界定原则(2)产权可市场交易原则(3)功能效率原则。
三、政府职能政治化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必要前提
企业产权分离之后,政府保留法律所赋予的行政权,为社会提供公正、诚实、有效率的服务,而不是处于“管制者”的角色,这种从管制者到服务者的转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充分地印证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商品化”属性。那么在商品化的现代企业制度面前,政府职能已经有了明晰的界限,由于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资本、劳动、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在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实现合理配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政府职能政治化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政府的主要任务大致如下:
1.政府机构的大精简,直接组织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政
府部门原则上均应撤销。
2.政府行政机构公职人员唯一合法的经济来源是财政拨款。而包括财政外收费、自办公司等在内的一切其他收入来源均属非法,一经发现查实,必须惩处。
3.允许国有资本与社会其他资本在同一法律、政策环境下公平竞争。取消给予国有资本的种种垄断性经营权力,同时在税收上让国有资本享有外商资本同样的待遇。国有资产作为资本开展经营,国有企业的出租、拍卖、与其他资本合股幼破产等成为所有权经营的正常形式。
4.允许企业经营者享有既区别于政府公务人员,又区别于企业的一般雇员的独立的分配利益。这种利益同企业的经营效益是紧紧拴在一起的。当企业经营利益下降时,企业经营者将与所有者同时受到损失的打击。由此将出现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群体。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流动的“企业家市场”,通过企业家市场化形成符合价值规律的企业家评价标准,再由企业的产权所有者根据竞争原则,择优聘用。
5.国有企业经营者与国家的关系不再是行政任命关系,而转换成依据合同的雇佣关系。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将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无理的干预行为均属违法。同时,经营不善的企业随时可能被投资者以股权转让、出租、拍卖、申请破产的方式作出处理。在投资者的损失被减到最小程度的同时,经营者及企业员工将成为产权调整过程中解雇、失业的直接受害人。因此,企业有了来自市场的外部压力和内部约束力。
四、市场机制法制化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重要前提
产权独立、企业经营地位独立、政府从管制者转变为服务者――政府职能的政治化,可以说是经济社会充分承认现代企业制度的商品化所做出的回应,那么市场机制的法制化可以说是现代企业制度商品化的基础,也是一个重要前提。只有以上前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市场经济合理化发展、市场机制法制化出现,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焕发它地方活力,也更好地凸显了其“商品化”的特征。
法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现代市场经济涵盖两个概念:市场的开放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运行新机制,呼唤并依靠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包括立法、司法、执法)的建设和完善。广泛学习和大胆借鉴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如何通过法律制度调控市场的经验。市场机制法制化,要求既要对现存不适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律、法规进行根本性的修正和变更;同时,还要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
现代企业基本制度范文2
【关键词】会计职能 拓展 应对策略
一、引言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企业制度是具有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的企业制度,它是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要求的。有限责任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基本的保证。一般来说,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公司和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强调和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建立健全企业法人制度。在日常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会计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是会计职能。在社会化再生产的过程之中,会计职能是对会计的作用和地位的阐述,它具备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监督、核算、评价、预测和分析等等。在当前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职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会计职能的拓展与限定
会计职能的拓展与限定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接下来,我们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较为细致地阐述。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会计核算职能主要是指:采用相应的程序对整个资金运作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计量和确认,最后形成具体的报告,并且将其他职能当成重要的辅助和参考。相应的程序包括:报账、记账和算账等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随着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与传统的会计核算职能相比,现有的会计核算职能更具有复杂性,逐渐向计量和计价方向扩展。例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物价起伏波动较大,传统的会计面临着严峻地考验。在相关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过程之中,会计核算的难度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要实行较为准确地预算,进一步确认资金的时间价值,从而更加清楚明确地与现行成本和历史成本进行区分。不同的人对相关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同。例如:保证企业长久、健康和稳定地发展,努力促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往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最为重视的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事物,往往结论会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债权投资者来说,能否进一步确保债权资金的安全是他们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债权投资者与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债权投资者的满意度高低往往取决于相关企业能否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盈利。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当前的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较为广泛地应用,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企业法人财产权和投资者所有权会出现不少的分离现象。为此,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势在必行。市场经济既可以叫作法制经济,又可以叫作竞争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健全权责明晰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和监督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进一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进而出现增值现象,我们应该努力将严格的责任制度落到实处,根据相应的原则,努力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这些原则包括:分级管理、分工监督、国家所有和授权经营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现代企业会计最基本的职责之一是不断注重强化对企业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在不断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过程之中,为了进一步维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我们应该采用正确的会计方法,促使会计职能获得充分发挥。毫无疑问,会计职能已经成为监督和落实企业决策者经营管理责任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会计职能能够有效避免发生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例如:铺张浪费、擅自做假账、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等等。不可否认的是,在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为了进一步确保会计资料核算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我们应该高度注重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中不断加大监督力度。值得肯定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我们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咨询服务和会计监督体系,定期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审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事业作为一种相当重要的社会中间力量,是一种可供我们选择的较好方式。
(三)会计的全面预算职能
一般来说,相关企业在努力做好财务决策的前提之下,为了进一步确定具体的财务目标,严格按照相应的战略发展要求,采用一定的价值形式对将来特定时间段内的财务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被称为全面预算。从某种程度上说,全面预算是一种能够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奖惩标准和财务考核管理手段。不可否认的是,整合管理会计如果始终能够围绕预算开展相关方面的活动,一定能够充分发挥会计相关方面的职能。这些职能包括:分析职能、预测职能、控制职能和决策职能等等。为了能够进一步确定企业的会计目标,为了便于企业相关部门能够细化工作指标,我们应该努力做好企业相关方面的预算工作。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之中,只有不断积累多种多样的可行性方案,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只有在保证相关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之上,相关企业能够通过采用一定的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确保作出的决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采用测算净现值是一个较为不错的方式。例如:相关企业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之中,只有在确保被收购方企业会计信息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之下,才能有助于相关企业全面了解和掌握对方企业的基本情况,将准备工作具体落到实处。一般来说,对方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有没有采取一定的反收购措施、对于收购所需付出的对价有没有进行精确地计算,所得收益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等等。
三、有效发挥会计职能的应对策略
在全面深入地了解会计职能的拓展与限定的基础之上,接下来,我们提出了两种有效发挥会计职能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对现代企业制度中会计职能的拓展与限定的实际工作发挥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一)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使用范围
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进一步保证相关方面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断强化会计的核算职能,才能实现大幅度拓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目的。换句话说,只有在精确核算的前提之下,采用科学、合理地方式及时对外公布相关方面的会计事项。虽然,我们可以自由选择采用恰当的会计方式,严格按照相应的会计制度办事,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不少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容置疑的是,我们应该在严格遵守相关会计制度的前提之下,根据企业的实践情况,结合企业长期规划的发展目标,及时对外公布准确、真实和可靠地会计信息。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投资者和小股东的知情权,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二)建立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某种程度上说,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十分有利于拓展企业会计工作的全新领域。当前企业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是:怎样高效地促使企业会计职能的最大限度地发挥。随着现代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和理论需求,不断强化企业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势在必行。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全面熟悉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企业相关方面的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努力打好企业会计职能转变基础十分重要的举措。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大幅度提升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企业会计管理知识的储备量,不断强调普及现代会计法律法规知识,注重不断强化现代企业会计业务实践能力,在建立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前提下,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制度中会计职能的拓展与限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容置疑,会计最本质的功能就是会计职能。只有不断加强会计职能,强化企业管理,才能确保其能够更好地为现代化企业服务。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职能的探讨和研究显得刻不容缓。为了促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资源和经济信息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努力强化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从而保证会计监督和核算的职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帅.关于加强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职能方法的分析[J].科技向导,2013.
[2]徐峻.会计信息需求社会化与会计职能的扩展[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
[3]李洪策.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转变[J].中国市场,2013.
[4]李光.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改革[J].财会通讯·综合,2012.
[5]徐丽.强化会计内部管理功能的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3.
现代企业基本制度范文3
一、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陈旧的成本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过快发展,常常显示出企业的领导管理层还没有对企业中各个制度的改善的足够重视和关注。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促进作用。其中尤为明显的就是成本管理方法的疏忽和忽视。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为现代企业的成本核算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后续的销售和管理的根本基础。现代企业的过快发展使其往往忽视了局部成本,为了追求眼中更高的经济效益,没有全方面地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性发展。从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手段来看,正是因为不注重成本管理的理念,对成本管理进行革新创造,因此为了降低生产中消耗的成本,选择压榨工人更多的劳动力、减少器材的损耗等方法来进行企业的成本管理。
2.落后的成本管理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水平的大幅度上涨,为了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少企业在自己生产的产品当中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但就现阶段的企业现状来看,大部分的企业在成本管理的方法当中仍旧使用较为落后的手段,不能适应这个新兴的社会时期。在实际情况中更加可以发现,由于使用落后的成本管理手段,企业中出现的生产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处理,不能保证现代企业的高校运作进而创造经济效益,大部分的现代企业都显现出成本管理方法陈旧、落后的技术特点。
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1.改变陈旧的成本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维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不断改善自身产品和减少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总量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想要减少现代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就必须要加强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基于此原因,现代企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中,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特殊情况和现实状况,不断强化成本管理理念,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通过激烈和约束等手段将企业内的全体员工都纳入到成本管理的环节当中。培养企业员工的生产成本意识、积极宣传企业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断灌输企业生产成本理念,将建立起的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深入人心,不断加强成本管理的基本工作,运用和引进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从心理上重视成本管理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
2.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当企业内部的领导管理层开始从心理中重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时,就需要企业引进现代先进的成本管理手段和方法并在企业内部推广实施。从现代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现实条件的束缚和制约,现代企业常常无法引进足够先进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手段和方法以求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当一部分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手段还停留在手动记账、被动记账的模式当中。在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引进中,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作业成本法。在举例来说,现代成本管理手段中,作业成本法因其良好的成本管理效果和广泛的企业适应性在各大现代企业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客户的支持认可。可以说,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高效运作作业成本法有利于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有利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收入效益的均衡配比,为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三、结语
现代企业基本制度范文4
关键词:现代企业 内控体系 建立 实施
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及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联合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各企业建立并实施一套完整、科学且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当下许多企业效益很差、虚账假账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当前企业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某些规章条例上的不足与缺陷,企业在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重业务轻管理
首先,大多数企业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的形势下过分关注业务的创新与市场的开拓,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视往往不到位。其次企业在内控体系的建立及实施中过分的依赖某一职能部门,忽视了内控体系的综合性与规模性。最后,企业规模虽然在重业务思想影响下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却没有系统、先进的信息化沟通及传递机制与之相适应,各种内控要求难以及时、畅通的传递至各个职能部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企业内控体系难以得到全面且真实的实施。
(二)重建立轻实施
企业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它随着企业业务规模、市场地位、发展战略等因素的调整而始终处于变化发展过程当中。然而在内控体系的实践过程中,有部分企业会处于外部监管的需要,将内控制度过于细化,条目繁多却始终流于形式;而有些管理高层会认为企业之所以建立内控体系,其目的在于约束基层员工的行为,而对自己是无法起到制约作用的。这些问题都会使得企业的各项内控制度过于繁琐并且无法落实到实处。
(三)重制度轻流程
从理论上来说,一套健全且系统的内控体系需要由规章制度及业务流程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缺一不可。当前许多企业在内控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对规章制度的制定,却忽视了对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处理。这一问题会使得相关人员无法认识到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究竟有哪些地方是应当着重关注的内控要点,由此也会引发内部控制不同程度的失控。
二、现代企业内控体系的有效建立
针对上述有关当前企业内控体系的问题与缺陷的总结,笔者认为要想建立一套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内控体系,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对管理环节加以重视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企业内控体系建立的责任主体为董事会。就现代企业而言,董事会可以将内控体系的制定权利转授给管理层,自身只需肩负审批与颁布的任务。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依据自身业务规模与市场地位设立专门的内控机构或小组,使内控体系的建立能够深入企业基层部门。
(二)对战略规划与业务流程加以控制
如果说企业战略规划与业务流程确定了企业前进的方面,那么内控体系就是确保企业始终在这一轨道上正确前进的工具。据此,现代企业内控体系在建立在之前,需要对现行战略与业务流程进行宏观掌握,在此基础上对效益性与可行性进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战略规划不能停留在文字记录阶段,而应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在全体员工内达成共识并加以强化。
(三)构建企业财会控制体系
会计作为企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企业全部资金活动与经济业务起到了记录与分析的作用。构建一套全面且完善的财会控制体系最关键的目的在于监督及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使其能够在剧烈市场竞争冲击下得以稳定发展。
三、现代企业内控体系的有效实施
现代企业内控体系的实施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它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对具体实施手段与步骤的要求高。概括起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统一内控目标
从理论上来说,现代企业建立内控体系的目标是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与最终目的。当企业依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内控目标后,各个业务流程的具体内控制度都要始终围绕着这一目标来展开。这种统一目标下的具体实施模式,会使得现代企业内控体系的实施更加全面与完善。
(二)全面化内控体系的实施范围
大量的企业管理实践结果表明,员工会对自己亲身参与的项目抱有极大的信心与激情,对于企业内控体系的实施而言也是如此。现代企业不仅要加强对员工各项行为的监督控制,同时需要对高层领导一视同仁,使员工认识到内控体系对领导者与自身的约束力是同等的。这种全员性、公平性、同等性会为内控体系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建立与实施内控体系的过程中,应结合企业发展阶段水平,在国家相关行业规范化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真正适合企业的内控体系,并随着内外部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及时调整与优化,才能使内控体系发挥应有的职能与功效。
参考文献:
[1]李云贵.林海波.朱玲君.潘万贵.李金国.依托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财务运行机制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0.(03)
[2]原东平.试论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框架的建立.[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2)
现代企业基本制度范文5
关键词:现代企业理论
困境
宏观制度之维
框架和意义
从制度学的角度发现,现代企业理论着重从微观层面考察了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事实上,作为制度的企业只是总体制度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可以判定,一般所谓现代企业理论本质上只是“西方”企业理论。作为西方企业理论的现代企业理论,要想避免重蹈经济学解决发展家发展“失败”的覆辙,要想发现并实现其对于中国而言的“现代性”使命,就必须从理论上赋予自身以宏观制度之维,从实践上重视东西方总体制度环境的差异及其对于企业制度的。
一、现代企业理论的逻辑及其困境
企业理论发展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强调了企业的生产属性;第二个阶段是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强调了企业的交易属性。全面考察发现,企业生产的特征在于其交易属性,企业交易属性衍生出了企业的契约性质,企业契约又外化为企业所有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配置的制度安排。表明,在指导不同国家的企业制度建设方面,由于缺少一个应有的维度,现代企业理论面临困境。
1、现代企业理论自身的逻辑
对企业生产属性的强调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企业的生产属性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市场之上,企业总是按照一定的生产函数,将两种以上的特定生产要素组织于统一的生产过程之中,生产然后销售产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生产本身表现出系统的特点,生产要素之间表现出相互依赖的性质,而生产的组织者——企业家则以成本—收益比较为基本的逻辑,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追求,以确定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和最佳的生产规模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不是物质资产的简单聚合,而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企业要求按照一定的生产函数将特定的生产要素统一于同一个生产过程之中,而任一生产要素都有其特定的产权主体,任一产权主体总要求其产权能够在经济上得到尽可能大限度的实现,那么,如何用一种“经济”(节约交易成本)的从其产权主体那里得到该生产要素或该要素的特定权利并有效配置呢?科斯证明,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创始的过程以及企业运作的过程也就是各要素主体间的产权交易过程。这就是说,企业必须通过再谈判机制就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如何配置在各产权主体间达成“一致性同意”的契约(这里暗含:在特定时点只有唯一的博弈均衡形式进而唯一的最优契约),企业的生产功能和经济逻辑才能够得到贯彻和实现。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主要侧重强调的企业交易属性。
企业的交易属性派生出了企业的契约性质。企业契约又外化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制度安排是人与物发生关系的中介,一旦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是不经济的,人对资源的利用就会加倍的不经济;反之,“人际交易”的优化同时也意味着倍加的人物交换效率。因此也可以说,企业的制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效率。
可见,现代企业理论的主要逻辑是,企业生产是带有制度结构的生产过程,企业制度不仅是交易的结果,同时还是交易关系的规制结构,由此达到了企业内交易成本最小化和激励兼容的实现,从而提高了企业绩效。
2、现代企业理论面临的困境
现代企业理论给我们描绘了有关企业制度安排的完美图画。按照它的要求,只要我们依照那个唯一的最优均衡解在各产权主体间配置了企业所有权,企业制度安排就必定会有效地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现实情况如何呢?
以俄罗斯的企业制度建设实践为例,俄罗斯在大规模私有化之后,随着大量私营公司的出现,即开始了对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从设计方案上看,俄罗斯公司基本达到了西方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性要求”。但之后的经济发展表明,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绩效”并未变成现实,转轨期间的多项经济指标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制度建设和经济绩效的强烈反差促进了俄罗斯对经济转轨和企业制度建设相互关系的反思。总统普京认为:沉重的教训“雄辩的证明,将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照搬到俄罗斯,不可能进行没有太大代价的真正顺利的改革。”[1]汲取了教训以后,俄罗斯随后的改革较多地注意了对企业成长制度的建设和国家整体制度环境的完善。
再来看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实践。公司化的目的,本来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来规范企业行为以提高其绩效,但观察表明,自从《公司法》正式出台,我国企业改革进入公司化改造阶段以来,公司制的实际推广和运作并未达到预想的目的,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实践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从国有企业来看,政企不分的痼疾尚未根除,“国有资产流失”、“内部人控制”等弊端又层出不穷;从民营企业来看,在中国现有国情下,本来家族制度是比较具有制度优势的企业制度安排,有许多民营企业盲从于流行的观点试图摈弃家族制的做法不仅没能建立起规范的公司制度,而且也失去了本来的制度优势,无形中付出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另外,还大量存在独立董事无法独立、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关系混乱、企业发展面临不公平的外界环境等多重弊病。总之,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公司制改造仅仅达到了“形似”而非“神似”的效果,其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经济实践的现实状况充分说明,现代企业理论在指导不同国家的企业制度建设方面不仅不是万能的,而且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二、宏观制度之维的引入
如何解释所面临的困境?学解决发展家发展的“失败”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发展经济学本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为旨归,但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总体上看发展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现实是一种南辕北辙的关系,发展经济学甚至阻碍或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如,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按照发展经济学指出的道路和模式发展经济,结果大多失败了;而许多国家或地区如“亚州四小龙”成功的经济发展又不是按照发展经济学开出的“处方”来根治贫困病的。90年代初发展经济学家巴拉舒伯拉曼雅姆(V.N.Balasubramanyam)和桑贾尔拉尔(Aanjaya Lall)承认:“发展经济学这个分支并没有成功地消灭落后,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学科它失败了……它的灭亡是受到欢迎的。”[2](P2)对此,缪尔达尔的概括一语中的:“……这些‘经济学’术语是从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态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来的,它们用以西方世界可能有意义,并可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欠发达国家这样做显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欠发达国家,人们不能进行这种抽象;实际的分析必须讨论态度和制度关系方面的问题,必须考虑非常低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发展后果。”[3](P9)
发展经济学失败的原因也正是现代企业理论面临困境的原因,其实这是西方经济理论体系一个基本缺陷的反映。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往往采用要素还原主义的手法从构成制度的“最小”单位入手直接试图说明制度整体的活动;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一般还认为,经济系统变化存在唯一的均衡点,只要具备几个基本的关键要素,一个经济系统都会迅速地收敛于那个唯一的均衡。正因如此,西方经济学对于企业的理解主要遵循了经济人之间交易契约的逻辑,而且暗含了企业“同质”的假定。而事实上,一方面,企业并非天然存在,经济人也不是构成制度的“最小”单位,两者都是以一定的制度前提为基础的,这可以概括为三大原则:产权原则、合约原则、法治原则;另一方面,如同新经济学( New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所揭示出的,现实的人并非是生活于孤岛上的鲁滨逊,而是都带有特定的“性和社会性”。人的选择集是受历史传统和社会现状限定的,人的选择理性也不例外。正是从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出发,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了经济人和经济组织对于社会的“嵌入性”。在此基础上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理性是“社会定位”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是“社会建构”的。在不同的社会中,企业组织和制度也必然具有不同的特征。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与“社会建构”思想进行挖掘发现:与传统经济学出于个体主义论和对经济人的“原子式”与同质性假定而提出的企业制度创新路径(经济人唯一的博弈均衡最优制度安排)不同,给定制度演进路径和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前提,遵循(初始制度环境异质性经济人多样化博弈均衡形式多种“次优”制度安排)的路径,一方面,企业是否会通过交易契约的逻辑而成立并获得成长,取决于一定的制度前提;另一方面,由于初始制度环境的不同,可能存在多重的博弈均衡样式即不同的企业制度模式,并且也都是最有“适应性效率”①的。对于西方社会,就第一方面而言,尽管其制度系统带有一定的一般性,但由于其制度变迁的性质,企业赖以成立和成长的制度前提条件的形成是自然的和不证自明的,不需刻意强调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变为了经济实践和理论中的隐含前提,并且也缺乏相关的制度创新经验;就第二方面而言,虽然事实上其企业制度仅仅代表了特定制度环境下的特定博弈均衡样式,仅仅意味着“企业制度特殊”,但在其发达经济的眩目光环之下,由其自身“致命的自负”以及后发国家的盲目崇拜,却被赋予了“一般性”和“现代性”的色彩。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后发、转轨国家而言,一方面,企业并不一定是天然存在或事先给定的,如果不能提供基本的制度基础或前提,就很难塑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由于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制度变迁路径,这必然是一个“过程创新”的过程;另一方面,因由自身独有的“异质性”制度环境,遵循适应性效率原则,其企业制度安排也必然是“异质性”的,这又是一个“目标创新”的过程。既然企业制度建设是“目标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统一,那么,缺乏宏观制度之维的西方企业理论,又怎能放射出其自诩的“一般性”光芒,怎能完成其所谓的“现代性”使命呢?
由此可知,现代企业理论本质上是西方企业理论,其要想对中国等转轨国家的企业制度建设实践有所助益,就必须首先在理论上赋予自身以宏观制度之维,在实践上重视中西方国家制度环境之间的“异质性”区别。
现代企业理论引入宏观制度之维,主要就是要具体考察企业制度安排与宏观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考察企业何以可能,即要考察企业成长对制度环境的一般性要求;其二,考察企业制度模式何以可能,即要考察企业制度一般在异质性制度环境当中的特殊表现形式。
在宏观制度之维的第一个层面,主要涉及到一个制度演进过程中“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之间的均衡与演进问题。①这是因为,企业制度是企业内各利益相关者间动态博弈均衡的代表,本质上属于一种“内部规则”,企业制度创新是一个内生性过程,但这一过程只有在一定的外在制度前提下才能够得以进行。事实上,与科斯从交易成本角度对企业与市场进行的区分不同,对于后发和转轨国家来说企业制度创新首先是一个和市场发育高度契合的制度演进过程,或可以说市场发育才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第一推动力量。这就是说,企业制度建设的问题首先是一个如何塑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任何其他主体在替代性思维前提下进行的主观设计问题。这就需要具体分析企业内部的逻辑,然后自内向外对其所需要的制度条件进行反向推导。
在宏观制度之维的第二个层面,主要涉及到一个现代企业理论如何改变自身的一维性色彩,转向对多样化的经济发展类型的研究问题,就是要引入异质性文化、制度、历史和社会等变量,对多样的经济现实进行多维度、大视野的综合比较分析,寻找到与特定制度环境高度契合进而最具有适应性效率的企业制度“模式”。这是因为,西方社会的兴起,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一方面是一个自发自然的渐进过程,另一方面一般也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渊源与背景,在整个制度演进过程中并不存在剧烈的异质性制度环境之间的碰撞和整合,因而其理论具有一维性和普适性的色彩;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尝试,是在很不同于西方的异质性制度环境下进行的一种和赶超过程,并且这些国家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异,那么显然,现代企业理论要想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制度建设有所裨益,就必须正视现实存在的各种异质性制度环境,找到企业制度一般与不同制度环境的最佳契合形式。三、对现阶段制度建设的启示
引入宏观制度之维之后的企业给我们企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让我们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有了深刻的洞察,同时也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演进过程提供了新的启发和线索。
现代企业基本制度范文6
【关键词】 现代企业制度 成本管理 策略
一、现代企业制度与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企业组建相互协调的管理组织架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各个组成部分按照各自的职责为企业贡献和创造效益,通过完善组织结构形成产供销与日常事务一体化的内控机制,严格财务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以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就是要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从不同方面指出了现代企业制度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
成本管理是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来完成对成本项目的管理。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是指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进行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其主要的目是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只有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探讨现代成本管理模式能有效调节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薄弱环节,在实现成本降低的同时还能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盈利状况,提升产品的品质,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增强抵御内外竞争的重要保障。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成本管理模式,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成本管理体系。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1、企业市场观念不强,成本意识薄弱
传统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对成本的核算,所进行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进行的。主要是对事前发生成本的统计与核算,并没有真正发挥成本管理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预测和决策的功能中来。以往我国企业受计划经济影响并没有真正面临市场的竞争,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迫切需要改变思路,探索成本管理的新途径,采用新的方式进行成本管理。企业间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价格的竞争,而价格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产品成本的竞争,因此降低产品的成本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目前企业的领导和职工普遍成本管理意识不强,思想意识淡薄,并没能形成企业领导和职工群众自觉参与的成本管理意识,也没能切身感受到经营亏损的压力和参与竞争的动力,导致了成本管理工作没能取得应有的成效。这落后的观念就使得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成本管理手段落后,不能对成本实施有效控制
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主要功能是提品的实际成本资料,通过产品实际成本资料,具体来计算销售成本,进而确定企业的利润额,但是这种成本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经营环境。对成本的管理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对产品成本控制的程度上,而应该是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成本的管控,通过将成本管控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才能够实现降低成本与增加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双重目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成本管理不仅要参与到成本的核算中去,而且还要参与到生产经营中去,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作用。这就需要实施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方法,而这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挑战,只有实施了这些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成本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成本管理的功能。
3、成本管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企业的成本管理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进行成本核算而建立的,主要作用就是进行事后记录核算。而缺乏一个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成本组织体系,缺乏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里,其基本特征就是管理工作要科学化,成本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应走向科学化。因此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并不应仅仅是承担事后记录核算的责任,也应该开展成本控制、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分析等一系列的成本管理工作。因此,原有的成本管理组织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改革。
另外市场经济社会是法制社会,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其健康运行,对于企业来说一样,良好的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而目前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建立一套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成本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进行成本管理首先应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成本管理研究比较深远,对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结合我国实际经济背景,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并加以改进应用,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和成本企划。
1、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西蒙兹提出,并由迈克尔波特等人的发展而趋向成熟,而目前我国对该成本管理思想研究尚不成熟。所谓战略成本就是企业管理者站在战略的层面上用战略的眼光分析成本形成的原因,在产品价值增值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识别成本的驱动因素,控制和管理价值链,制定差异化战略或成本领先战略凸显企业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达到占领更高的市场份额以实现企业高利润的经营目标。总而言之,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就是企业的战略思想与成本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
2、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通过流程再造以及流程管理的思想对作业及作业成本进行确认和核算,计算产品成本,并且将成本深入到作业层面,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能够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作业成本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其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量、确认,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促使企业对产品设计的改进、提高作业水平和质量,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水平。成本作业法对于有效地进行企业成本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成本企划
成本企划是在日本流行起来的非常著名的成本管理模式,其实质是将成本控制前置,通过事先确定成本的目标,采取事前控制手段,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成本企划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每个步骤应该发生成本的可能值,根据外部情况的变化,调整成本值,并在成本发生的过程动态对该成本进行监管与控制,达到预先确定成本目标的实现。
四、现代企业提升成本管理水平的对策
1、更新成本管理观念,强化成本意识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提高员工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人的活动会影响成本的发生,人的技术与素质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员工对成本的认识和对成本节约的主动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要培养员工的节约观念,加强员工的成本意识,把生产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进行系统的成本核算,避免成本的浪费。将成本责任细化到每个步骤,每个员工身上,增强其成本管理的主动性。同时将成本管理的效果与个人绩效相联系,利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提升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理念。也可以将生产部门作为绩效考核的对象,将员工与部分利益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通过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贯穿到各部门的业务过程和业务管理之中,融入到企业员工的潜意识之中,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2、利用标杆管理,提高自身成本管理水平
标杆管理是管理学中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方法之一,是指企业找出在所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研究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并加以灵活应用,以实现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具体对成本管理而言,就是要学习优秀企业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深入企业内部学习其成本管理思想以及成本管理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思考优秀企业的方法理念在自身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性。除了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企业自身也要积极进取,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管理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工作需要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这可以大大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3、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成本管理机构是保证发挥成本管理作用和职能的重要条件。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应建立相应健全的机构来组织成本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完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组织体制,要形成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成本管理组织保证体系。通过成本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为更好地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组织机构的作用,应定期对各级成本管理机构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各级组织共同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五、结论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它对企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成本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盈利能力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同时应该加大成本管理工作的力度,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成本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是检验现代企业制度是否真正建立起来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杨新利、牟建军: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J].当代经济,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