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范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谐社会、深化改革等六大任务,其中首要的是农村经济发展。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突出工业,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这是唯一的选择。
中国农村工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工业进程中的重要特征,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一、农村工业化是推动国民经济和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动力。二、农村工业化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三、农村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四、农村工业化是农民富裕、农村集体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五、农村工业化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六、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促进了乡镇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在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忽视了环境污染与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我国农村工业化大多数以数量型外延扩张为主,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为主的中小企业,农村资源与环境被严重透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形成了沉重的生态负债,进而直接影响到农村和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工业化必须调整战略思路,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必须要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走出一条减量化、集约化、生态化的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新路,即农村新型工业化之路。这条道路主要包括这样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强调农村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及永续利用;强调工业品制造要以有益健康、环境友好为标准;强调通过信息来促进工业化;强调用新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
从福建的情况看,福建农村工业污染和资源消耗形势呈逐年加深的态势。根据福建省环保局2003年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全省共调查了3140家工业企业,其中乡镇工业企业有1358家,占43?郾2%。目前多数乡镇工业企业规模依然较小,生产设施比较简陋,环保治理设施不健全,部分企业还是违规偷排企业“三废”。2003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郾84亿吨,2002年为7?郾85亿吨,增长了25?郾4%;工业废气排放量为4188?郾61亿标立方米,2002年为3564?郾60亿标立方米,增长了17?郾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郾21万吨,2002年为5?郾70万吨,减少了26?郾1%;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7?郾86万吨,2002年为8?郾44万吨,减少了6?郾9%;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4?郾61万吨,2002年14?郾76万吨,减少了1?郾0%。而全省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福建农村工业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水源污染。大部分农村工业企业废水的处理率和达标率都很低。就闽南地区的农村工业污染状况看,现在大多数内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业污染。有的地方水源污染严重,不能作为人们的饮用水。②大气污染。农村工业废气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氟化氢、烟尘,主要污染行业为建材、化工、纺织、造纸、农药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晋江、龙岩、三明的一些县市区等地大气污染比较严重。③固体废物污染。炉渣、煤渣、矿渣及工业垃圾为农村工业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其中有毒有害的废物主要是化工固体废物和冶炼固体废物。
针对上述情况,福建农村新型工业化应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产品,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和污染物产生的最减量化。在“十一五”期间,福州、厦门、泉州要分别开展生态工业园区试点,探索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其他市也要积极推进。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污染物排放达标的企业,应当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对污染物超标或超总量排放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定期公布其排污状况。出口加工型企业和重点工业企业,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围绕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在产业布局方面,沿海地区应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加快产业集聚,推进各类产业集群发展。围绕纺织服装、鞋业、轻工、建材、林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
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方面,纺织服装业要以面料研发为中心,建立跟踪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检测中心和研究开发机构,发展泉州、厦门、福州及辐射闽西北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鞋业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环保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国际性鞋业市场交易中心,强化技工培训,加大品牌创新,做大做强晋江及辐射莆田、福州等地的鞋业产业集群。轻工业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品牌经营,着重发展休闲食品、德化工艺陶瓷、福州及安溪藤铁工艺、泉州树脂工艺、漳州家具等产业集群,培育福清塑料管材产业集群。建材业要发展以龙岩、三明、南平一线的水泥产业集群;以南安、晋江、惠安为龙头的闽东石材产业集群;以泉州、闽清为主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和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林产工业要发展闽北林纸板一体化及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通过着力在沿海引进大型造纸制浆企业,进一步提升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纸制品印刷包装产业集群。
根据福建农村的特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福建应借助闽台农业合作优势,建立标准化的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形成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着重提高深加工水平,降低药物残留,更新品种,发展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合作,开拓市场,发展以闽南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头产业集群,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品牌,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集聚广大农户,发展以闽北、闽西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福建茶叶生产量大,品牌逐步显现的优势,发展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范文2
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近日在重庆市部分企业调研时强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优做大工业经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部署的各项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走符合重庆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孙政才在调研中指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强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两个动力,以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推动发展和转型,以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引领发展和转型,立足重庆市情,走符合重庆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做优做大工业经济。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工业化发展基础;要立足本地资源,依托现有基础,着力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要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构建产业集群,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要努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增强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要在发展的同时,更加注意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指导方针,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繁荣共发展。各级各部门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要素、人力资源、政策等各类保障,促进重庆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苗圩——对新型工业化的建议
在重庆市委市政府2012年8月20日召开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上,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谈到新型工业化的几点意见:
一是要加快对形势的分析和研判,努力保持工业平稳较快的增长。工业平稳较快的发展,是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基础和目标。
二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建设现代产业基地。要根据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总体要求,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生产业,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和产业积聚等工作力度,瞄准重点领域和方向,集中力量尽快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三是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要求,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四是深入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全面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产品的质量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切身的利益,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和生存发展。
五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做好小型微型企业的工作,事关经济发展的全局,是贯穿整个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六着力推进蓬勃式发展,促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
重庆市直辖15年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的速度,发展速度和质量位居西部地区的前列。今天的重庆工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目前,重庆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工业化为引擎,统筹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我相信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随着重庆市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和七个行业振兴规划的贯彻落实,重庆工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为实现科学富渝的目标,为进一步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工业部将做好统筹对接,在产业政策、财政资金、规划方面对重庆工业化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黄奇帆——进一步发挥工业园区五大功能 实现重庆工业新发展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重庆工业园区10周年总结表彰暨2012年工作会议上讲到: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重庆工业园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出五个重要功能。第一,它成为支撑重庆工业发展的增长极和脊梁骨。第二,它成为重庆投资环境改善的集中体现。第三,它成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象征和旗帜。第四,它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两翼”地区的工业园区是城市发展的摇篮,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第五,园区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也是政府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的试金石,是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干部水平的集中体现。
黄奇帆说,下一步,全市工业要实现更好发展,除了要继续搞好低税负、低物流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金融融通成本、低要素成本的“五低”投资环境,以及注重抓好工业日常调度,根据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解决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继续提高全市工业在园区的集中度,力争2015年达到85%。
黄奇帆指出,在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园区要瞄准全市工业“6+1”支柱产业,选准各自的定位,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二是按照发展产业集群的要求,大力进行集群式招商,实现上、中、下游产业联动或者垂直整合一体化,产生杠杆效应,努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三是园区管委会要切实抓好征地动迁、七通一平,配套搞好标准厂房和员工宿舍建设;四是园区要千方百计抓好对企业劳动力的供应,让员工招得来,留得住,成为园区招商引资的“撒手锏”和核心竞争力;五是园区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认真抓好物流建设,保障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的输送通道畅通,降低物流成本;六是园区要抓好投融资工作,通过多个层级进行投融资,积极开展金融融通租赁、生产业、功能性产业等业务,为财政税收作出更大贡献。总之,希望全市工业园区更上一层楼,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杨庆育——实体经济乃工业根本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认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从国际看,高端制造业回流,低端制造业向落后国家转移;从国内看,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杨庆育指出,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呈现三大显著特点:速度增长快,居民需求变化快,要求工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快。因此,要保持工业经济良性发展,转型和升级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市工业发展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意见》的出台,显然对我市工业发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在相当长一个阶段,是我市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金融危机带来警示 实体经济乃工业根本
在杨庆育看来,新型工业化“非常6+1”项目的选择,也是精心考量和科学抉择的结果。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综合化工业、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以及消费品制造业,无一例外都是实体产业。
“实体经济是工业发展的根本,这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给我市带来的警示!”杨庆育说,在工业发展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同时存在、互为补充。但在工业化的中初级阶段,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实际效力,要远大于虚拟经济,堪称命脉和根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就好比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一个锅铲可以把价格炒上几百元,但它的实际价值并未改变。”杨庆育说,虚拟经济的泡沫,最终受损的是民众。“我们汲取了金融危机的教训和警示,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是脚踏实地的实体经济,不是玩虚的,是玩得更实在、更安全可行的。”
沐华平——新型工业化有“四新”
2012年8月20日,重庆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随后,《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出台,新型工业化进展如火如荼。重庆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将给企业带来哪些商机?重庆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近年重庆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的感受有三点:规模增大,速度加快,结构进一步调整。”谈及重庆工业的改变,沐华平深有感触。他介绍说:2011年重庆工业总体规模达到1.4万亿,是2002年的7.4倍,速度上行驶入“发展快车道”,过去两年工业发展的速度都名列全国第一。
尽管重庆工业变化巨大,但沐华平坦言,我市工业仍然面临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这四大挑战和任务。“而新型工业化,能够使我们整体的工业经济在上述四个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而要实现这个突破,产业集群非常重要。”
“新型工业化有‘四新’。”沐华平进一步阐述,第一个“新”就是通过创新能够产生新产品、新工艺;第二个“新”就是要有新的发展水平;第三个“新”体现在周围的环境要友好,要有新的起色;最后一个“新”,体现在人与工业发展当中这种新型的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同时,工业发展才能够得到推进。
新型工业化将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商机?沐华平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重大项目的实施,重庆各个中小型企业可以跟进配套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周边的产业配套则成为了新的掘金点;二是此次新兴工业化强化了“创新”和“技术改造”,企业可凭借争取国家和地方资金进行装备设施的改造,开发企业新产品;三是工业化发展中所带动的物业、信息服务、金融等大批生产型服务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型产业,新办物流企业、信息咨询企业、金融融资担保企业等都可成为新的商机。
此外,产业集群中,工业整机的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达到70%以上,实现重要原材料本地采购,这能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很大空间。他还表示,新型工业化以及重庆扶持小微企业的一些举措,能够促进小微企业更好发展。
强化工作机制,营造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强化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开创新型工业化的新局面。国家标准委将进一步加强与重庆的合作和对接,在标准化工作方面为重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好支撑。
张宝林——在新型工业化中
长安汽车有三点做法
作为重庆工业龙头,长安汽车位居2011年度重庆工业50强榜首,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第20次入选重庆工业50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代表公司发言,介绍了长安汽车在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做法。
张宝林在重庆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上发言说,重庆是长安汽车的诞生地、成长地和大本营。在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长安汽车有三点做法。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重庆新型工业化的驱动力。经过多年发展,长安汽车已形成了以重庆为核心的“五国九地、各有侧重”的全球研发格局;近十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250多亿元;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成果,快速打造经典产品。二是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品牌,提升对重庆新型工业化的影响力。2011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产量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十三位;品牌价值已达305亿元,居中国前十。长安汽车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全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自主品牌销量达到400万辆。三是加快鱼嘴千亿汽车城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对重庆新型工业化的带动力。长安汽车将利用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在两江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的汽车产业集群,带动我市钢铁、橡胶、电子、化工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
向晓波——技术改变命运
创新引领未来
从传统自动化仪器仪表产业的技术改造,到相关多元化,高起点切入蓝宝石及LED领域,四联集团始终把握技术创新脉搏,立足传统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范文3
十前后,“城镇化”渐成全民关注的热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表述也开始出现在一系列高层会议中。然而,对于城镇化的具体内涵和定义,社会各界有各自的理解。如何摒弃传统城镇化模式的积弊、有质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各方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认识。
在戴均良看来,城镇化的定义不论如何阐述,最终均需解决一个最根本问题:“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以及转移人口的真正市民化”。他认为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同时抓好三件事:城镇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作为空间载体的城镇建设。
“只有这三件事同时抓好了,才能实现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在戴均良看来,当前诸多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大城市病、拉美化、贫民窟等等,都是因为没有实现“三化同步”。
对于理论界尚在讨论的“新型城镇化”,戴均良立场鲜明:新型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必须走新型发展之路,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国情的要求。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城镇化,就是在协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将“信息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地融入这“三化”之中的城镇化。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对于城镇化的内涵和定义,社会各界还并未达成完全共识。在你看来,城镇化的内涵是什么?
戴均良: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两个引擎和两根支柱。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国内外理论界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首先是城镇人口,就是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所以,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城镇化也是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中国过去是农业大国,生产生活方式完全是农村型的,和城市不一样。随着工业化发展,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文明理念逐步向整个农村地区延伸,这本身也是城镇化的一项附属内容。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才能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才能引发和推动城镇化。当然,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但总体上讲,城镇化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先有工业化,才有城镇化,或者说城镇化随着工业化发展而发展,而不是相反的。不是说农村人口都涌到城市里了,城镇化就发展了,而是城镇要有发达的二三产业,为进城的农村人口提供饭碗。否则,他们还是留不下。
《财经国家周刊》:“提高城镇化质量”、“人口的城镇化”将成为今后各级政府施政的关键词。你认为该如何确保健康、可持续和有质量地推进城镇化?
戴均良:我们常说,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引擎。但不论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其消费水平提升的动力还是经济的发展。因此,健康的城镇化必须同时抓好三件事情:一是抓城镇的二三产业。城镇的本质特征就是二三产业,二三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根本动力。发展二三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核心。所以同志在省部级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上讲话强调指出,“我们推进城镇化,应当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
当前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前夜西方工业化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形势,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更要有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同时,从我国城乡需要就业人数数量巨大的实际国情出发,我们也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有些行业企业,既是知识型技术型,也是劳动密集型。所以,要善于统筹发展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型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是要抓好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副产品的供给力,这是支撑城镇化的又一个基本保障。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只有把农业搞好了,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我们心里才有底。否则,大量农民进城了,却要靠从国外进口粮食,涉及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就难以保障。所以,一头要抓城里的二三产业,一头要抓农村的生产经营。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就会形成两个产出:一个产出农副产品,一个产出可以进城的富余劳动力。当然就农村现代化建设而言,则不只是农业生产,还有文化和社会建设,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都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城镇化、现代化,绝不能出现繁荣的城市和衰败的农村那样巨大的反差,所以必须加强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第三是要抓城镇建设和管理,就是城镇化还需要有一个载体——农民进城了,城镇人口增加了,产业发展了,需要有足够的地盘来支撑,需要有足够公共服务。现在很多人批评城镇化中摊大饼,盲目、低效地扩张地盘。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我看到一个数字:近十年来,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速度和城镇地盘扩张的速度大约1:1.5的关系,也就是说,城镇人口每增加100%,城镇地盘就扩张150%。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土地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很明显这不符合节约资源、节约耕地的要求。所以新型城镇化第一条要求是“集约节约”,要大力提高城镇化集约发展水平,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率。
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供给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这方面配套措施,进城农民难以真正市民化,城镇化进程难以顺利发展。
所以,只有城镇二三产业、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建设与管理这三件事抓好了,才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的现代化这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如果三化不同步、不协调,城镇化很难健康发展。比如拉美很多国家出现的贫民窟等大城市病,就是因为三化没有协调和同步。最典型的就是墨西哥,大量人口都居住在墨西哥城,但城里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却远远不够,农业的现代化也没有发展起来,城市建设又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就造就了大量的贫民窟。
《财经国家周刊》:“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最近在高层会议中屡被提及。但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是连续的过程,不存在新旧之分。你怎么看?
戴均良:我认为现在提新型城镇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要求四化同步,即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之外,还要再加上一个信息化。信息化要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之中,这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新”要求。而且当今的工业化也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本身就对城镇化有新要求。
第二个“新”的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要贯穿城镇化的全过程。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本”总体布局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而生态文明则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城镇,难点在工业,推进靠制度,关键靠技术,既要有独立的部署和要求,更要把它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所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虽然现在对新型城镇化道路没有提出完整的定义,但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的八个字揭示了本质特征:一是集约,二是智能,三是绿色,四是低碳,即“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为什么现在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不是头脑发热、追求时髦,而是客观形势的紧迫要求,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发展效率的必由之路。如果还是按照过去粗放的、消耗资源型的城镇化模式发展下去,那是在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福祉,用不了多少年,不用说发展,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会成问题。
因此,我认为应该大力倡导新型城镇化。虽然城镇化是个连续的过程,但跟过去比,就是要有新的内涵,新的要求。什么是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呢?就是刚才说的,主要是两新:一个是信息化,再一个是生态文明。这两个新东西,可以说是时代特征的要求。十八九世纪欧美城市化时期这两个任务不明显,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城镇化中这两个任务也不突出。当然新型城镇化应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比如,在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式,就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了集约发展的要求。因此也可以说,新型城镇化必须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财经国家周刊》:新型城镇化理念很好。但是在具体推进落实层面,该如何摆脱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路径依赖,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戴均良:对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我想作为政府部门,在大力发展城镇产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规划,二是完善政策,三是抓好市政建设。
一要搞好规划,不能无序发展,包括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城镇化的总体规划、产业的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市政建设规划等等。具体到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既要搞好一个一个专项规划,又特别要注意几个规划的衔接。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的无序和粗放问题,主要在市县两级,因此这两级更要搞好规划,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下,从本市县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坚持错位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
二要完善政策。中国转移进城农民总计可能高达6亿多,城镇化任务之重、规模之大、人口之多在世界上目前绝无仅有,必须加强引导、循序渐进,坚持政府组织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否则必然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甚至出现社会动荡。要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实现农民向城镇的转移。目前中国城镇人口已超过7亿,到2035年前后,中国要实现75%的城市化率目标,还将会有好几亿农民要向城镇转移。政府引导重点是要制定完善有关政策,特别是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要制定完善农民工进城及其子女落地生根的就业就学、入户购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三要加强市政建设。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既为了满足市民和进城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需要,也有利于拉动和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的市政建设,要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建设生态城镇。在信息化新时代,市政建设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城镇智能化水平。
《财经国家周刊》:在现实中经常能看到一种现象,一些地方借推进城镇化之名圈地,建开发区。但是这些开发区存在土地闲置和浪费问题。如何扭转这种“伪城镇化”的局面?
戴均良:在欠发达地方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搞一大片开发区,盖两三栋厂房,里面却没有什么工厂和企业,就是一个空壳。没有产业支撑,农民到城镇就没有固定的饭碗,就难以实现市民化。这就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不但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还要走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形成不同区域的错位发展。不能所有的城镇都搞大工业,这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比如,东部地区可能搞高端制造业,西部地区可能搞绿色食品加工、深化产业链条。
我前面强调,推进城镇化重中重要抓好二三产业,这样才能避免城镇“空壳化”问题。产业的概念,既包括工业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等。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农民工市民化”也被中央文件反复强调。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戴均良: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一定要发展产业,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使其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主要抓好三件事:
第一是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农民工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城镇中立足、生存下去。特别是现阶段正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需要有更高技能的农民工。所以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培训要有针对性、实用性,鼓励企业定向培训。
第二是改革完善刚才讲到的相关政策制度,包括农民工进城后的福利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住房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住房和户籍制度改革。
第三是解决进城农民承包地、宅基地问题,既要让农民进城落户无后顾之忧,又不能浪费农村土地,影响农村规模经营,影响城镇化进程。
《财经国家周刊》:对民政部门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为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戴均良:新型城镇化对民政部门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新要求:第一,民政部门作为负责行政区划、城镇建制工作的职能部门,需要根据城镇化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多、规模的扩大,适时调整和完善市政体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增设市镇和调整完善大中城市结构。
第二,对民政部门来说非常重要的要求,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城镇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比如说,大量的农民进城以后,特困救助、城市低保、社会福利服务等社会保障需要及时跟上。这是需要我们做的重点工作。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范文4
工业化,通常指一个国家(地区)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地区)转化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同时,工业化又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离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就缺乏重要支撑,现代化建设就会受到严重制约。为此,党的十六大把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些新概念,新思路,反映了我国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在经济工作中突出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市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疆内发达县(市),更落后于内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充分利用后发效应和后发优势,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唯一出路就是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快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可以这样讲,新型工业化建设是××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富民强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们紧紧抓住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速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通过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不断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总体呈现出增长快、规模大、效益好的良好趋势。一是工业体系日益完善。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有、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竞相发展;工业布局从无到有,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矿业和乳业已成为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坚定不移的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以优势资源为纽带,把最有吸引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最好的项目、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吸引有能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经济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大大加快了全市工业化建设进程。三是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坚持把矿业作为第二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不断加大对优势矿种的勘探开发力度和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总体上看,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等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标来看,××市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二、××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可能性分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实践特色,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在逐年加大。但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要求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妥善解决。一是工业基础仍然薄弱。2008年,全市二产比重占gdp的
21%,工业比重占二产的
75%,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15.4%,还远远落后于疆内发展较快的县(市),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轻重产业发展不平衡。2008年,以矿业为主的重工业占到全市工业比重的89.4%,而轻工业比重不足12%,可以说,我市轻重工业发展比重严重失调,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资源深度加工层次低。我市工业化发展以优势资源转换为主要途径,但由于技术、投入等原因,深加工项目仅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延伸和扩张,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无法产生最大的效益,极大地迟滞和延缓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速度。四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从目前来看,我市大多数企业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产品结构单一。同时因资金、技术所限,多数企业采富弃贫,回采率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五是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目前,我市工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对能源依存度较高,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征。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处于偏低水平,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保护好环境的责任尤为重大。
在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与不足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市加快工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一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市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热潮。××市资源禀赋明显,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余种,可开发利用的就有24种,其中尤以铁、铅、锌、黄金等矿产储量丰富,工业化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内将是××市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是以矿业勘探开发为重点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矿山企业技改扩能不断加快,同时,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矿业深加工,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后盾和现实基础。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条件。一产方面,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增长。三产方面,在旅游业的拉动下,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宾馆餐饮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第三产业为工业化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加快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国家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市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生态保护、改善民生等项目已列入计划,必将对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启动期,拥有着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是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勇于争先,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就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三、××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旅游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壮大畜牧、矿产、旅游等优势产业;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思路,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推进××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包括人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就经济发展而言,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新型工业化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强调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强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强调让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些特点无一不跟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因此,从本质讲,新型工业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业化。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确保新型工业化建设不走弯路,必须统一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思想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以优势资源转换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
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来说,资源优势是××市的核心竞争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步伐越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就会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一是要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说是我市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最具吸引力和潜力的方面,短短几年时间,××宏泰、福建天宝、山东招金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介入我市矿业发展,显示出极好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情况看,矿业将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首先,要加大地勘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将××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公益性地勘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与技术先进的地勘队伍和企业合作,尽快将矿产资源的家底摸清搞准,为我市今后矿产资源的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促进成果转换。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深层次加工利用则是无限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增值了就是增产了、增效了,提高了利用率就是节约了资源。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分散采选、集中加工的要求,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支持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加工项目和风险勘探项目。根据资源分布情况,以整顿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为突破口,引导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集中,合理控制资源开采总量和市场流向,变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为市场调控优势,结束矿产品和初级产品输出的局面。同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对优势资源进行规模开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尽快做大做强,促进全市产业升级,努力实现资源转换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奶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良种奶牛养殖,努力提高农牧民致富增收能力。目前,全市良种牛饲养量达7.1万头,其中优质奶牛3万头,奶业拉动农牧民人均增收150元。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继续借助奶业发展的“龙头”效应,加大对××光明、阿尔曼乳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乳品企业发展下游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促乳品产业链延伸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同时,紧紧抓住地区设立农牧产品加工发展基金的有利时机,立足丰富的农牧资源优势,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种养、高效加工”的要求,大力发展牛羊肉、奶制品、马铃薯、冷水鱼、油料等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我市建成自治区特色农畜产品和重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力。
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兄弟县(市)近几年工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来看,引进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做强我市优势产业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一方面,我们的优势产业,像铁、铅锌等矿产资源的深加工,都需要建选厂、冶炼厂,而这些工程项目投资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仅靠我们自身的积累和实力来搞,只能是“鸭行鹅步”,坐失发展机遇,客观上需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做大做强优势资源产业。另一方面,引进了大企业大集团,也就引进了资金,引进了核心技术、管理理念和营销网络以及人才队伍,也就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竞争力。2007年,我国第一钢铁巨头宝钢集团注入30亿元对八钢集团进行战略重组,重组后的八钢集团资产质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到2008年产钢能力达到了600万吨,对自治区钢铁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随着沿海内地发达省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的明显加快,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让思路更开阔一些,把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的与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联姻,全力提升产业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后来居上。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市地处偏远,远离消费大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甚至就连具备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也十分缺乏,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矿产资源,如果资源量得不到保证,大企业大集团是不可能落地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切实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以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加快推进资源整合步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进驻创造条件。
(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市的新型工业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也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国家的扶持和战略投入外,更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注意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整合资源和产业,加快要素集聚,不断做大工业经济。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和优化投资硬环境。借助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及时掌握国家和自治区的投资新动向,进一步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我市工业化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工业优先原则,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对重点产业的合理引导,土地、电力、水资源的配置优先向工业倾斜,加快保障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在这里强调一下电力和矿山道路建设问题。电力既是能源工业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可以说,电力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切实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缺电问题,去年经过我们的积极争取,北屯—××市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顺利通过自治区电力总公司评审,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相关部门务必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程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要。矿山道路建设上,在积极鼓励矿山企业自身投入的同时,要紧紧抓住地区筹建矿山资源路的有利时机,做好我市资源路建设项目筹划、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为矿业的大发展提供便利交通条件。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我们一定要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资源节约和综合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可利用的空间非常广阔,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一是加快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市属××的丰水区,市境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苏木达依列克河三大水系,河流总长667公里,年径流量60亿立方米,水能开发潜力非常巨大。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一批骨干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但这仅仅是开始。目前,我市水资源利用率不到30%,我们的水能开发利用工作也才刚刚起步。我市境内的河流基本上都发源于高山,梯级开发潜力巨大,加快流域水电梯级开发步伐,对进一步优化我市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在起,对凡具有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河流,我们都要好好规划,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各类资本、企业参与梯级电站建设,科学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能资源潜力。二是矿产资源节约在我市同样大有文章可作。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不可再生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否则将会做出“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这些年,我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滥采乱挖,低水平开发,浪费资源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某些富有矿产资源的开采中,采厚弃薄、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从开采加工环节从严抓起,逐步关停那些回采率达不到要求,严重破坏资源的小矿山、小企业。同时,要完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等各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和制止无计划的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现象的发生,切实做到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
需要强调的是,我市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要始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应该讲,我市新型工业化道路刚刚起步,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做到建设环保型矿山、环保型企业。这项工作我们必须从项目规划时要严格把关,一定要做到好中选优,宁缺毋滥。要多上一些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坚持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子,努力创造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范文5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二、云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缓解云南省日趋突出的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云南省是我国自然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及折算经济价值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很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产业链短,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等资源浪费等问题突出,乃至资源破坏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云南省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这种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助于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遏制并从根本上消除云南省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广度不断扩大。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侵入等原因,云南省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并已从单要素的破坏发展到多要素的综合性破坏。同时,生态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呈现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目前,云南省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资源利用效率低,成为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大多为资源型的产业;二是工业加工程度低,产品以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居多;三是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实践证明,单纯的消耗自然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威胁着云南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科技化的要求有助于促使经济建设从主要依靠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向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体上看,未来云南省资源不足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也将日益严峻,这一切说明了云南省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状况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大的矛盾不会改变,人民群众对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会改变。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人口资源和环境资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之间的差别,有利于使云南省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云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备的条件
1.政策措施方面云南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出台了多项措施,促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主要有:《云南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指导意见》、《加快锗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铟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建立云南省重要稀有金属产业发展省级协调机制的通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等,这些都为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2.发展环境方面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不断提高,全社会高度重视工业、突出抓好工业、大力支持工业、合理大办工业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经济发展的氛围日趋浓厚。全省上下对工业经济发展规律和态势的把握更加系统深入,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管理创新、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服务环境明显优化。
四、云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议
1.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当今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正在大步向前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已跃升为全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云南推进工业化必须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云南省应抓住桥头堡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贯通南亚大陆与印度洋海缆相连的陆路国际通信通道。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信息化相关支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再次,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先进装备制造、化工、有色等主导产业的普及应用。最后,要提高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强无线电管理和网络信息安全,全面提升我省经济和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
2.加快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高新技术是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必须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树立科技兴产业、科技兴企业的思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向工业转化,加快工业自主创新步伐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基地、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加大工业研发投入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全面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加快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传统工业化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使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云南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时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路子,应树立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安全环保的理念,促进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组织编制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纲要。实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行动,突破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瓶颈”,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范文6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路径、主引擎,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把握了四川省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总体战略,是四川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树立全新发展理念
新的总体发展战略,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支撑。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全新发展理念,对于全面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强化发展战略的系统性,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有强烈的系统性,“两化”之间、“互动”和“统筹”之间,相互促进和支撑、互为条件和依托。但不同发展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导力量不同。根据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必须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发挥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把握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
传统工业化理论把工业化简单等同于工业比重提高,忽视质量效益提高。当代工业化进程已经出现新的特点。随着全球和全国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和区域产业分工日趋深化,工业化发展道路日益多样化。必须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定位和自身资源环境条件,找准在全球和全国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走具有自身特色的“两化”发展道路。
在“互动”中求突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将释放巨大发展动能。产业发展壮大,将为城镇发展提供经济实力;城镇发展建设,将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依托产业集聚,将不断提高城镇就业容量;城镇人口集聚,将对产业形成巨大市场需求。若未来全省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每年将新增城镇人口150万左右,每年将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需求1000亿元以上,将对产业发展形成数千亿元的需求拉动。
在“统筹”中促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统筹”的内涵和范围广泛,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当前,农业是产业结构中的弱势产业,农民是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农村是空间结构中的弱势区域。建设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业、农民和农村。把统筹城乡作为“统筹”的重点,作为解决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举措,是四川省多年来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新型”上下工夫,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是新的发展时代和新的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必须着力在“新”字上下工夫。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工业化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注重物的城镇化转为注重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切不可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穿“新型”的鞋走“传统”的路。
提出政策建议
建议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科学推进战略实施
科学规划是行动指南,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和规划引领。远近结合、适度超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城一体、统筹发展,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注重各类规划相互衔接,增强规划科学性和约束性。要通过规划明确各部门、各地区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具体思路、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指导和促进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科学实施。
建议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新型工业化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动力。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优势”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四大优势特色工业基地,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工业集聚和合理布局,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建议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新型城镇化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重要依托。要以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宜业宜居、集约高效、环境友好为方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突出城镇发展特色,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发展壮大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城市群。加快天府新区建设,做强发展核心,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增强辐射带动。
建议四:加大反哺支援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题中之义。要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增强对“三农”的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化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业农民稳定增收;成片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协调发展。
建议五: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需要强有力体制机制保障。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要加强“顶层设计”,突破部门和局部利益局限,推进系统性综合配套改革。要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垄断行业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
建议六:强化全面开放合作,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有力拓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新领域和新空间。要加强投资环境建设,高起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尤其是跨梯度转移。加快推进产业跨区域合作,提高四川省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扩大四川产品市场占有率。强化城市国际营销与宣传,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影响力。
建议七:坚持集聚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川省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分布不均且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坚持集约集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要合理提高产业投资和产出强度、城镇经济和人口密度,严格耕地保护政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