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新型农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化新型农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化新型农业

现代化新型农业范文1

大同农产品国际陆港项目规划总用地10909.5亩(折合727.3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536.7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0.74。包括综合服务区、海铁联运接驳区、综合保税库及加工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区二期,共五个片区。

综合服务区是大同农产品国际陆港的核心功能区之一。综合服务区总用地976.50亩(折合65.10公顷),建筑面积约94.95f平方米,综合容积率1.46。作为大同农产品国际陆港的核心功能之一,主要包括肉类指定口岸区、综合管理及电子中心区、小微企业总部区、口岸贸易服务办公区、北方进出口商品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大企业总部区)、星级酒店区、生活配套区等功能分区。

海铁联运接驳区的建设是为了配合园区建设与发展。海铁联运接驳区总用地1578.15亩(折合105.21公顷),建筑面积约54.89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0.52。主要包括铁路接驳与货栈区、临时堆场及标准中转仓库区等功能分区。

综合保税库及加工区是大同农产品国际陆港项目建设的核心区域。综合保税库及加工区总用地1577.7亩(折合105.18公顷),建筑面积约73.63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0.7。主要包括保税仓储区和保税加工区等功能分区。

农产品加工物流区一期和二期工程,主要以农产品加工和仓储为主,目的是实现多种产品加工业共同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区一期规划总用地2575.5亩(折合171.7公顷),建筑面积约115.07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0.67。农产品加工物流区二期规划总用地4201.65亩(折合280.11公顷),建筑面积约198.15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0.71。主要包括标单仓储区、零单仓储区、农产品初加工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综合管理与服务配套区等功能分区。

现代化新型农业范文2

一、科学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有效的缩短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国家基础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需要向农村进行倾斜,更好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在城市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方面加快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协调好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

二、大力实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在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土地产权改革,明晰农业产权关系,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土地资源进行配置,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和同价,而且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前城镇建设用地资源紧缺的问题。通过明确农村土地产权,能够有效的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占补平衡”及“增减挂钩”来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使城乡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而且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筹集所需要的部分资金。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可以通过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农民的收入。为了能够确保土地流转的有序性和合理性,可以成立产权流转服务机构,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平台及收集相关的信息,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家族农场以家族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进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生产经营。农民合作社是在家族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及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主要为其居员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和信息。无论是家族农场还是农民合作社,政府都需要给予大力的鼓励和扶持,加大农业财政补贴力度,并做好相关的指导服务。同时还引导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创新合作社的形式,使其以股份多元化及形式多样化的新形式来规范运作。

二是创建农业示范基地、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布局,分工明确,打造特色的农业示范基地。同时还要对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完善,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利用资本市场打造企业化集团,将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更好的体现出来,使其能够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进行多元化的合作。

四、加快现代化农民的培养

农业现代化实现离不开农民这一关键要素,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民进行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技能,这样才能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及农村外出打工,农业专业人才缺失严重,农业技术推广难度也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视农民的学习和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对农业局职业教育进行完善,从而培养出一批现代专业化的农民,这不仅是稳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五、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服务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分类供给。对于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管理实现多重监督,充分发挥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利实施。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生活贫困的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加快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步伐,确保公共资源能够实现均衡配置,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有效的降低农民的比率,确保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升。

现代化新型农业范文3

关键词:银行;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

在国家加快新型农村、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建设中,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支持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把控风险,又如何在社会整体转型过程中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等诸多问题摆在银行业的面前。近两年,某市在新农村、新城镇、现代农业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态势。针对在支持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银行对某市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就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对市政府对于城镇化建设规划也给出了实质性的建议。

一、某市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目标规划

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某市拟在未来几年内分别建设省、市、县级新农村示范村若干个,城镇化建设主要包括某市六大省级产业园区建设、新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拆迁安置等项;现代农业项目目前主要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农林科技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使传统农业项目逐步走向现代化、科技化。

(一)新农村发展目标

某市新农村建设拟在未来几年内建设的多个新型农村示范村,重点是将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到新型的农村社区之中,集中管理,按照社区管理模式集中提供市政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待遇,将集体土地集中管理,形成大规模科学的集中种植,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鼓励农民到工厂工作,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土地的使用效率有所提高,实现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共同上升的双赢。

(二)城镇化发展目标

某市城镇化建设涵盖了土地综合整治,安置房建设,新城区建设,旧城镇和旧厂房改造,产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山水城市,努力打造旅游、宜居型城市。将工厂集中至产业园区集中管理、将旧城镇和旧厂房改造,大力推进新区新型产业的投资和建设,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整体的居住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良的生活空间。

(三)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某市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主要是建设大型的蔬菜基地、采摘园、以及以农业为基础的各类产业。在实现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建设大型的现代农业项目,一方面解决搬迁农民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扩大地区经济产值,使百姓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让资源更加有效的得到使用。

二、其他城市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项目发展经验

在其他省辖市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均临的或然性问题就是资金来源、土地处理和人员安置等。在资本金方面,其他城市采取了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用小量投资为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条件,吸引民间投资,或者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吸引民间投资,设立国民投资基金,有效地把民间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方面,其他城市引入了“空间换空间”的土地发展权计划,将废弃农业区中的建筑拆除,一部分建成高档住宅,一部分转换为可耕农地;亦可采用土地发展权转移制度,将土地置换;或者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工业建厂、集中农业开发等,在保证农民权益的条件下合理使用土地,使土地价值不断增值,土地的利用效益不断提高。

三、银行业在支持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方面面临的状况

我国银行业大多集中在工业发达,城市建设成熟的热点地区,相对于贫穷落后的农业地区和城镇基本都是由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提供金融服务。

银行业要想为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主要考虑就是资金的风险问题。经济发达地区自不必说,而相对于产业建设较落后的地区,经济条件还不足以满足银行风险要求的底线,需要政府提供更多得保障,需要更有实力的资本介入,使政府更多的行使监管职能,让社会资本大力介入,达到政府、银行、企业三共赢。

四、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主要问题:新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农业项目的发展,区域的整体规划至关重要,城市和区域的整体规划将影响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所有新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农业项目以及其他工业、服务业等都将依托于城市的整体规划而变动。在整体规划下才会衍生出其他小型项目的规划,所以市政府出台城市和区域整体规划至关重要,尤其是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在总体上控制住城市的发展,在合法、合规的体系下良性循环。防止乱开发、乱建设,防范在利益驱使下违规投资,使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失。

在政府没有出台整体规划时,企业和银行一时亦无法判断城市发展的未来。对于银行来说贷款的投放只能倾向于已有的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金融服务趋向单点化,贷款投放规模也会趋于稳定。而企业发展将逐渐变的集中,虽然企业规模也会逐渐增大,但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将逐步固化,创新将逐步滞后。这其中也不乏盲目投资和乱开乱建的现象,完全破坏了已有的城市布局,并且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

现代化新型农业范文4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互动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6.42.037

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关键。研究城镇化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共生关系,构建互动机制,能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1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共生关系

1.1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载体

第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城镇化通过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必然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使耕地集中到种粮大户手中,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进而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1]

第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通过把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将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变成现实消费需求,必然带动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拉动农产品消费需求质与量的提升,进而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第三,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撑。城镇作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基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会自动向广大的农村腹地流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撑。

1.2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第一,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农业现代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要素来源。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产品,带动着其他社会分工的发展,带动着工业化进程,也推动了城镇化发展。

第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收入也不断提高,在通常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刺激着市场消费,从而为城镇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促使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城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也将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本身也需要大量农业机械、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这也直接刺激了城镇化的发展。

第三,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城镇化的过程本质上是要素在地理上的集中,而城镇化进程的启动要求从农业中集中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生产率提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中的集聚,促进了城镇交通、住房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满足了城镇经济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总之,城镇化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带动着城镇规模的扩张和发展,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总是协调统一的关系。[2]

2 城镇化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间的共生关系

2.1 城镇化与农民职业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与农民职业化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城镇化会促进农民职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城镇化通过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必然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使耕地集中到种粮大户手中,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进而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从而促进农民职业化;另一方面,农民职业化为城镇化拓展市场空间,农民职业化的背后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农业现代化巨大的市场需求将有力带动城镇相关产业体系的发展。

2.2 城镇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间的共生关系

第一,城镇化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化加快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产生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从根本上加速推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到小城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农民职业化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不只是地理空间范畴、社会制度范畴,它是一个涉及众多方面的综合性范畴。推进城镇化会促使各种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人口结构、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耦合度不断增强。

第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两者互为支撑,协同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推手,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和关键。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国家都会有较高的城乡融合度,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上升到某一阶段后都会呈现城乡一体高度融合的状况。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需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匹配与平衡,解决两者匹配与平衡的关键就是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活力的重要途径。

3 构建城镇化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互动机制的对策

第一,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一定生产规模来保障,只有规模经营才能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实现规模经营,必须建立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建立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固不变的前提下,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造条件。[2]

第二,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机制,积极探索“订单”和“定向”的有效培训模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率。一是项目引路,重点示范。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村科技能人和经营大户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应用技能。二是体系支持,跟踪服务。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训后跟踪服务,采取服务、扶持模式,提高他们对科技创新与经营管理知识的吸纳能力。

第三,积极推进“人的城镇化”,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城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实现城乡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未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未来5~10年城镇化速度将趋于放缓;内陆地区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期,区域间城镇化差距趋于缩减;国家交通体系日趋完善,核心城镇群引领下的经济与人口集聚的区域化格局正在强化。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是:一方面如何顺利吸纳已进城的“半城镇化”状态的农民工,他们居住在城市却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机制还不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不大。在这种形势下要搭建城镇化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互动平台,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夯实基础,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在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促进要素和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分配和双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实现城乡的文化融合,为加速推进城镇化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要完善城镇化规划,做好空间总体布局。空间发展应在家与地方两个层面进行优化布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坚持差异化发展,对城镇化空间进行分类指引;因地制宜,对城镇化空间进行分区优化。

参考文献:

现代化新型农业范文5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教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新型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9-0072-02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济源市软科学研究项目《“三化”协调背景下推展济源新型农村社区教育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071049)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以城市化理念改造农村,把若干个自然村或行政村通过统一规划整合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它具有开放性、多样化功能、建设主体多元化、成员联系更紧密等特征。具备城镇功能的新型农村社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庄社区,它的出现对优化和发展城镇化体系是一个创新和进步,对未来村庄发展,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镇化也称“农村城镇化”或“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活动,是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增长的过程。城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是其显著特征。[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应是广大农民,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应是“建人”而非“建城”,真正可持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口素质的提升,否则农民市民化只能沦为空谈。因此,需要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科技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培育新一代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培养新型农民的主体必然是新型农村社区教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新型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新型农村社区教育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旨在提高农村社区居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参与所组成的教育体系,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把教育延伸拓展到基层社区,满足社区居民,特别是大批离开了学校的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有效地填补了我国大教育体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3]社区教育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一、全面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提高农民的创收能力

目前,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还有将近一亿的贫困、半贫困人口,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农民教育水平低。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占50.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仅占1%。[4]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农民外出打工阻碍因素增多,特别是农民普遍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就业形势严峻,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缓慢,这些都影响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标更高,标准更严,全面小康的目标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目标,它不仅包括广大农民在内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教育水平、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这就要求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各种公共服务和文化教育设施,加快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全面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进而提高农民的创收能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教育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先决条件

我国十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最大、最难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民是“三农”问题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早在党的十六大就提出,本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民为国之根,农为民之本,农村稳则天下稳,因此,多年来“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政府财力逐渐雄厚,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已经迫在眉睫。“三农”问题是长期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之外,也要在“三农”之内,既要立足当前,更要考虑长远,如此,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从经济角度看,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关键要解决好发展问题,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唯有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而提高农民收入,从长远来说关键又在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基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文化程度偏低、人均收入低的基本国情,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要按照“两个趋向”的要求,把推进工业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推进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无论是农村人口转移还是新增就业岗位,都需要农民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必要的职业技能,因此,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为解决农村、农业问题提供先决条件。因此从长远来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 构筑完善的农业发展体系

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还要求劳动者智能化。劳动者智能化要求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中,文盲占19.2%,小学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36.9%,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者占5.7%。这组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特别是小学以下人口竟高达57.4%,农民的这种文化水平状况是我国农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大障碍。由于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是一项长期任务,而我们不可能等到农民的文化水平整体提高之后再去走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一方面,我国在近期内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去做好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以此去弥补农民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低下而在汲取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从长远出发,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一体化、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还包括农民知识化。农民知识化是传统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以及新型农民的演化过程,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民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农民知识化是发展新型现代化农业的核心关键。我们只有把八亿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开展新型农村社区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华芳英.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变化及对社区教育的诉求[J].成人教育.2012,(03):28-32.

[2]刘尧.新农村县域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社区教育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05):115-123.

现代化新型农业范文6

“四化”同步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层次问题的重要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也滞后于工业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必然造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协调,二是城乡结构不协调,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虽然,我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区域平衡、城乡及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信息社会扑面而来的大趋势,要全面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统筹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江苏自然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偏重,保生态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产品研发及应用推广的国际话语权;着力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发展能力。二是加快实施工业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重点支持工业企业和生产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企业生产组织、资源配置效率;加速技术、产品、管理、服务和业态模式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工业整体质效提升。

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十二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型工业化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条件,为城镇化奠定基础和增添动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集聚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要素和文化建设,重构产业链,推动集约、集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和良好环境。江苏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有进一步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新路的条件和需要。一是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起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合作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城镇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运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创新应用,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坚持特色化、绿色化、智慧化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促进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用协调发展理念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把工业和农业、城镇与农村、市民与农民放到同一个平台上统筹考虑,加强城乡工业协作,优化农村工业布局,推动农村工业集约集聚发展,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生产业,全面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

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总理多次提出,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就在于城镇化,城镇化的起点在于农业现代化。李总理在江苏、上海视察时指出,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后五年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局看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的短板。江苏“十二五”经济快速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很好的经济基础,为补足短板,必须立足省情,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一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提高劳动效率;用协调发展新理念破解农业现代化新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二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同时,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农民保障制度建设,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实施特色城镇化战略。加强特色城镇化发展规划,深入研究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历史、自然、文化和民俗特点,充分挖掘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各种要素,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促进自然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把珍贵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