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1

关键词:东沙公园;土壤肥力;改良建议

公园绿地土壤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是城市植被的立地基础和生长介质[1]。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绿量,提高城市绿地土壤肥力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2]。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东沙公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找出绿地土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良措施,以期为公园绿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 调查区域及方法

东沙公园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建于2009年,占地面积15万m2。2014年4月,随机采集园内不同种植位置的0~30cm土样,共13个样本,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pH值

pH值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公园土壤pH值在8.4~8.8之间,均超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T340-2011《绿化种植土壤》[3]要求的5.5~8.3。

2.2 土壤有机质

表1显示,公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67~8.03g/kg之间,均低于CJ/T340-2011要求的≥12g/kg,处于较低水平。

2.3 土壤碱解氮

土壤碱解氮含量在7.5~26.4mg/kg之间,均小于CJ/T340-2011要求的40mg/kg。

2.4 土壤速效磷

所测土壤样本有效磷含量在0.2~6.1mg/kg之间,均小于CJ/T340-2011要求的8mg/kg。

2.5 土壤有效钾

土壤有效钾含量在45.6~109.7mg/kg之间,除6、9、12号样本外,其余均大于CJ/T340-2011要求的60mg/kg,多数符合绿化种植土壤要求。

3 结论与土壤改良建议

3.1 结论

鄂尔多斯市东沙公园土壤总体质量不高,表现为土壤pH值较高,在8.4~8.8之间;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较低,分别在1.67~8.03g/kg、7.5~26.4mg/kg和0.2~6.1mg/kg之间,不符合CJ/T340-2011标准;有效钾含量在45.6~109.7mg/kg之间,多数土壤不缺钾,基本符合CJ/T340-2011标准。

3.2 土壤培肥

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最有效的方法。除施用商品有机肥外,还建议把枯枝、落叶、杂草收集起来,制成有机堆肥归还土壤,并配合施用化学氮、磷肥,有机肥施用充足时,可暂时不考虑施用钾肥。

3.3 土壤酸化

绝大多数园林植物适宜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土壤管理工作。碱性土壤可以通过施用硫磺或石膏等进行改良。此外,在化肥选择上,尽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如过磷酸钙等,也可用硫酸亚铁水溶液浇灌植株。(收稿:2015-02-12)

参考文献:

[1]边振兴,王秋兵.沈阳市公园绿地土壤养分特征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3(4):284-290.

[2]卢瑛,冯宏,甘海华.广州城市公园绿地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特征[J].园林科技.2006(1)20-24.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2

>> 柴达木盆地 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分析 探秘柴达木盆地 走进柴达木盆地 走出柴达木盆地 论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大柴旦柴达木盆地的鸟类王国 “包容性财富指数”,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 省际可持续发展:基于包容性财富的测量和比较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 对柴达木盆地梭梭林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柴达木盆地资源型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柴达木盆地梭梭LEA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利用sPn震相测定柴达木盆地地震的震源深度 柴达木盆地“外星人遗址”揭秘 探讨柴达木盆地北缘煤系赋存特征 浅谈柴达木盆地北缘赋煤规律 格库铁路柴达木盆地风沙区选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许光,顾锡连,王小红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资源与产业,2012,(2)

[3]张振兴完善柴达木区域资源循环可持续开发财税政策的研究[DB/OL].(2012-07-14)[2012-09-03].http://wwwssfcncom/qyjj_newsasp?id=815.

[4]阮余农支持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税收政策研究[J].柴达木研究,2011,(4)

[5]青海省税务学会课题组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B/OL].(2010-03-16)[2012-07-10].http://ctictaxorg.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3

【关键词】:连平县;生态公益林;情况分析;发展建议

连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属于九连山脉腹地,东江水系万绿湖上游,连平流域每年向万绿湖注入70亿立方米水量,占水库每年注水量的42%。全县土地总面积22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18.5万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3.2%,有林地面积16.2万公顷以上,活立木蓄积量803.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5.4%,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102411.8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63.2%。全县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共25666.7公顷,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占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25.06%。

1、主要情况

1.1区位情况

根据《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划》(粤府[2012]120号),我县属生态发展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属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是国家生态限制发展区,列入国家发改委《闽粤赣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

1.2森林质量情况

林相方面,全县生态公益林中郁闭度0.7以上的阔叶林(不含桉类)、针阔混交林、竹林,以及灌木覆盖度在70%以上的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63237公顷,占生态公益林面积的67.0%。

森林蓄积方面,全县生态公益林中乔木林面积70847.6公顷,生态公益林乔木蓄积4052482立方米,全县生态公益林中乔木林平均公顷蓄积量为57.20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公顷蓄积量的56立方米多1.2立方米。

1.3管护情况

县级设有连平县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为县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副科级建制,核定事业编制12名,人员经费由县财政核拨。在具体管理方面,成立了连平县生态公益林管护大队、各镇护林中队及村护林员,目前全县生态公益林区内已落实管护人员285人,平均每个管护人员管理5000亩生态公益林。同时,将生态公益林管理责任落实村、林班、小班,明确到人,县、镇、村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与护林大队、护林中队、各村护林员签订《连平县生态公益林综合管理护林员聘请合同书》,明确权利和义务,形成县、镇、村三级齐抓共管的局面。

由于全县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措施得力,生态公益林区的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呈现良好势头,根据林业案件统计,全县生态林未发生毁林开垦、挖塘、采石、取土等乱砍滥伐、乱挖滥采、乱征滥占违规行为;近年来,全县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工作良好,其中划定的生态林未发生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

1.4补偿发放情况

按《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粤府函[2003]215号)及广东省财政厅、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损失性补偿金发放工作的通知》(粤农财[2012]363号),做好生态公益林损失性补偿金的分配拨付工作。按照全县界定的补偿对象,编制资金分配表,自留山、责任山、承包山生态公益林损失性补偿金由县财政审核后按计划将补偿金拨到镇财政所,由镇财政所直接划到经核准的补偿对象(林权所有人)帐户。对集体经营的生态林,将损失性补偿金70%以上按股分利到本集体农户,凭《连平县 镇 村(组)生态补偿金分配表》,由信用社或银行划入每户存折。以2015年为例,全县推行银信账户发放损失性偿资金的比例超过了86%。随着信息化的进步,全县生态公益林基础信息全部录入省统一的系统与网站,打造阳光民生工程。根据上级要求,现正根据生态公益林补偿信息系统进行发放,实行一网揽尽工程,确保生态补偿资金运行规范化、信息化、使用安全性、发放透明公开化。

1.5档案管理及日常管理

县、镇、村建立了生态公益林档案资料,生态公益林现场界定书、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林权证》登记材料、《股权证》发放情况、《连平县 镇 村(组)生态补偿金分配表》等档案资料齐全,符合建档管理规定。

严格按照省的有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任务,按要求派相应人员积极参加省、市召开的相关会议、活动,按时提交和报送文字、报表等工作资料。2015年,全县未发生涉及生态公益林事件;2013年―2015年,我县未向省申请生态公益林更新改造。

2、建设方案

2.1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生态公益林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质量方面,林相单一,树种结构针叶林占比较高,复层阔叶林分较少,林分单位蓄积量较低,中幼林占比较大,天然次生林分较少。二是在权属方面,许多生态公益林存在界定不明、权属不清和山林权属争议的问题,并且随着农民利益诉求的增加,争议解决难度更大。三是在生态公益林分类方面,由于全部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统一,没有根据林相情况分类补偿。四是在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方案制定上,部分集体生态公益林由于利益难以统一、人均补偿款太少(部分人均少于10元)等原因,未能完成均股均利工作。五是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滞后,生态公益林的科学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4

全面通报了今年以来全省经济发展形势,着重分析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坚持以解放思想推进金融创新、金融机构与地方要在相互支持中加快发展、着力解决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紧缺问题、努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引进外埠金融机构、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做好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省金融工作、加快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认真学习、认真研究,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提四点具体要求:

一是抓紧成立省金融产品创新推进组。落实韩省长提出的今年全省贷款增幅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和解决重点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问题。

二是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项目谋划、项目组织和科学管理,通过全方位谋划、严格规范以及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增强项目自身融资能力。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服务,努力引导企业和个人特别是政府公务人员树立诚信意识,为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是在国家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政策环境下,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给予许多特殊金融支持政策,希望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及各金融监管机构,进一步研究和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同时,指导各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5

例(2014・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和内陆的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了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1),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图1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业生产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图1中提供了沙特阿拉伯磷酸盐工业城的地理位置(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和波斯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靠近磷酸盐矿;有铁路和输油管道相连),且沙特阿拉伯出口石油,资金雄厚,依据这些信息可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甲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高温干燥,降水稀少,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恶劣。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和内陆的绿洲地区,而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位于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甲地区开发较晚,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依据这些信息可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为考查考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本题还设置了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结合图文资料,从人口分布、区域经济差异、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治污设施)等方面分析问题,给考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

【参考答案】

(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的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为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的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一、考情分析――探究命题规律

1.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工业污染。

2. 工业产业的兴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掌握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根据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对工业进行分类。

4. 分析或评价某个工业区或工业地域的区位条件、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5. 掌握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的关系,工业分工与协作的意义。

6. 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振兴传统工业区的措施。

7. 结合当地的区位(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生产,增加就业机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二、知识梳理――高考高分要诀

1. 狠抓主干知识

(1)工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区位选择及工业区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与资源地、能源地、市场、交通、水源、劳动力、科技等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工业区位与当地盛行风向、河流(水源地)、居民区(城市功能区)、交通、地租、城市热力环流圈半径的关系,处理好“三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按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则,一个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及其作用发生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3)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意义或优点),专业化的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空间上的联系可以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的投资。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分散(原因)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

(4)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走向衰落的原因、综合整治的措施,以及对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借鉴作用。

(5)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小区的特点、区位条件和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借鉴意义在于促进专业化生产,加强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形成大型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区位条件,其借鉴意义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创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建立健全的市场化制度和法规。

2. 构建知识体系

三、考点考向――2017年高考命题大揭秘

结合“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特点”这部分内容的高考呈现方式,如果题干中有“考察”“走访”等词眼,即鼓励考生要贴近生产、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如果设问是“分析或说明某工业部门形成的区位条件”, 或者是“分析或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即要求考生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则,分要素、多角度地分析或说明问题;如果设问是“探究某工业部门存在的问题”或“评价某工业部门对当地的影响”,即要求考生结合当地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和某工业部门的特点、区位选择等,探寻其存在的问题(不合理性);如果设问是“结合当地工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为当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即要求考生从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全面协调的角度提出可行的、合理的建议。

纵观近几年全国的高考试题,考生可以总结出这部分内容的主要考点和命题特点。

1. 呈现方式

以某个特定区域工业生产的发展现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为背景,以区域地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地理问题。

2. 考点考向(命题特点)

(1)该区域发展某种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该区域发展某种产业的不利区位(地理)条件。

(3)某种产业的兴起或发展对该区域环境的(有利或不利)影响。

(4)结合该区域的特点和相关的地理知识,问是否适合布局某种产业或扩大某种产业,并陈述理由。

(5)该区域工业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6)该区域某个工业企业的布局是否合理,并分析原因。

(7)工业集聚的意义,专业化生产的意义,分工协作的意义。

(8)结合该区域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该区域工业(可持续)的发展指明方向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9)指出该区域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主导区位因素和区位因素的变化。

(10)工业区域的形成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按照高考“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原则,2017年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特点”这部分的内容,将结合我国或世界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新材料和新情境(选用有代表性的区域和工业部门)为信息载体和呈现方式,依据区域特征和某种工业部门的特点,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工业区位条件和工业生产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模拟演练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2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图3 为2014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材料二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汽车为两个城市的支柱产业,成都以客车、商用车、轿车生产为主,重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为主。在“十三五”规划中,两个城市都把中高档轿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的重点。

(1)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开l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在重庆建设生产基地,说出其有利条件。

(3)分析成都与重庆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并说明其意义。

【参考答案】(1)有利条件: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径流量大;人口密度低,水利工程移民的搬迁量小。

不利条件:位置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对流域中下游的影响大。

(2)工业基础好,配套完善;交通便利;人才丰富;接近市场;政策支持。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6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金融体系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农村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当中,乡村振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发展限制。所以,分析农村地区的金融领域发展现状,结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对应的提升措施,为后续乡村振兴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可以为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环境起到推动作用。

1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对乡村地区经济振兴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也是农村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变化,就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实现产业创新和整体竞争力。目前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种植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相对滞后,收入较低,不管是在农业科研设备补充还是产业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来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1]。其次,农村金融支持也是实现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和谐健康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关键保障。在农业发展环境下,农业种植过程当中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环境的原材料会影响土壤质量,降低作物产量,严重时会导致水土和耕地面积流失,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肆意排放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等产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来科学处理污染源[2]。再次,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淳朴的乡风是实现农村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现在农村地区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办红白喜事的现象,同时文化建设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有限的文娱设施难以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儿童的教育问题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外保护传统文化、修复历史遗产以及宣传和引导道德风貌都需要引入资金,保证工作顺利实施[3]。

2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现。首先,农村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助力农业发展的基础。金融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要以重视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为基础,以引入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和完善管理经验为目标,以此来调整现有的农产品结构,创新农村地区的产业布局,实现粮食、农林、牧业的统筹结合以及种植养殖和销售的一体化发展[4]。其次,要强化涉农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手段来培育创新型农业主体的作用,实现农村产业的多角度融合以及农村地区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确保多个产业结构可以实现互动补充,以此来促进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再次,农村金融要以扶持绿色农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从传统的追求高产转变为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应的金融导向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涉农金融机构要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当中引入绿色导向,以绿色信贷业务来支持农业绿色循环的低碳生产,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使依靠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变成现代化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模式,重视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引入节本增效的创新技术,强调推广畜禽养殖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农村地区现有的绿色资源,发展并扶持休闲、旅游以及健康产业,推动农林牧渔等产业和教育、文化、养老等实现有效融合[5]。最后,农村金融支持要重视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较为失衡,地区金融配比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想要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振兴发展就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缺陷。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当中,通过拓展和延伸农村地区的服务链,形成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强化乡村地区发展的前提开展丰富多样的金融普惠活动,帮助农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务的运用能力,实现农村地区共同富裕[6]。

3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是以推动农村地区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资金融通可以确保各项基础工作顺利进行,但受外界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缺乏资金对农村各项事业的融通支持以及对不同经营主体的政策性支持,同时具体的对象和外部环境的差别会导致相关工作受阻。

3.1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

首先,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环境相对较弱,难以与城市地区相匹配。大部分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慢,金融供给的主体相对单一,市场发展空间较小,商业和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工作会过度关注个体利益,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完善工作细节。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有的地区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会因为结构单一而影响融资功能,直接限制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其次,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受市场主体的供给和需求不对应问题的影响,金融监管体系对市场的约束性和管理性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细化和完善,失去对地区经营结构的约束。

3.2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金融产品单一

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能充分展现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展开分析可知,丰富的金融产品能从多个角度满足农村地区金融主体的不同资金需求,以此来为农村经济主体的项目建设提供基本支撑。分析目前的建设成果可知,农村金融产品的类别和形式还不够全面,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整体要求,也不能实现外界环境和内部政策对经营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导致资金的运营和使用受到较大的约束。

3.3贷款额度有限,贷款困难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发展的业务当中,大部分为小额贷款,款项相对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水平的促进作用,甚至会阻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农民对小额贷款的需求量较大,一般会以相应的担保抵押为条件申请贷款,但因为农村地区的抵押物资较少,且大部分农民的个体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所以农村金融发展会受到一定约束,制约了农村经营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7]。

3.4农村金融保险不完善

农村金融保险对于乡村振兴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后续的风险防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保险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农村金融保险存在发展滞后以及缺乏担保的情况,在当前社会环境当中,商业保险不断发展,而农村金融保险相对落后,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限制了对保险的可承担风险。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现有网点数量较少,在开展涉农业务时需投入大量资金,降低了贷款的收益率,导致资金流入到非农产业中。假如农村金融保险不能降低农业融资风险,就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8]。

4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议

4.1构建合理的金融服务政策和体系

首先,分析目前农村金融环境的发展情况可知,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较大不足,要从农村金融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并落实对应的金融服务政策,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元化农村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现状科学规划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以多样化的途径引导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确保该类金融机构促进农村区域实现经济和文化水平双重发展,满足农村地区在各个领域建设工作的资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调节效应,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的业务网点,为完善和发展后续经济体系打下基础。再次,要细化现有的监管机制,规避各类风险,构建完整、科学、优良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相应的金融服务制度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9]。

4.2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术手段完善金融服务。在过去银行业的发展进程当中,信息不对称对农业金融发展的阻碍较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银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新型农业主体的个体需求,结合现代化的智能手段创新并整合业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完善业务审批过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其次,涉农信贷增信途径和方法有待丰富,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来提高涉农信贷期限的时间和额度。例如,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农业主体出现。农业金融应以此为契机发放农村土地经营和农房抵押贷款,在农业设施设备抵押和生产订单等方面加强融资,以此来提高贷款的额度并延长相应期限,针对农户、地方产业、农村合作社以及电商产业链等渠道增加贷款,并丰富融资模式,以此来满足在土地流转和服务过程当中涌现出的新经营模式。再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现有的产业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农村地区现代化农业规模的共同发展,农村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基本资金需求从小额化向规模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业金融机构要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后续流通和营销渠道当中的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打造出符合农业金融产业差别的新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完善定价细则,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满足不同农户的基本需求。

4.3保证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想要实现农村金融对“三农”工作的良好服务,就要完善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其在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具体职能。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思维,强化金融服务模式,依照农村地区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和农业种植生产等活动的有效融合。结合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应的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细化以多元化农村经济为主体的金融服务,确保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资金难题[10]。

4.4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服务

首先,要重视农村金融对绿色产业的引导、约束和杠杆作用。农业金融机构要依照农业发展基础强调其实现绿色低碳化的转型方向,结合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呈现更高效、高质量的生产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转变为重视生态节约环保的绿色经营,在此过程中要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重视对农业种植养殖以及深加工产业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细化绿色农业信贷投放制度,通过制定差异化信贷策略,创新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特点,探索农产品商标质押贷款的新型贷款模式,结合分类化的客户管理渠道,对现有的信贷项目库当中所涉及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分级授信,提高其授信额度。构建以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基地,开拓绿色贷款通道,实现农村绿色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11]。再次,要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支持,结合现有的政策标准和金融发展制度,落实农村绿色金融的相关要求和政策体系,构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对应的、以服务于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为主体的中介服务机构,投入充足的资金,调动涉农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以绿色金融服务为基础的绿色小微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

4.5加大对农村农业贷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实现农村地区金融结构的稳定发展,就要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高利率会增加农民的贷款负担,阻碍地方经济发展。政府要以规范市场运营模式为主,合理调控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各项业务有序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结合科学的利率机制优化现有利率,确保农民主体得到金融优惠,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建设。要以小额信贷为主导,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信贷需求构建与实际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强化融资效率的同时实现对金融机构运营工作的科学引导,确保金融服务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

4.6拓宽信贷渠道,提高农村农业贷款额度

发展农村信贷领域要拓宽农村信贷渠道,提高农村信贷的利用效率,强化监管水平。通过机构担保以及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拓展信贷渠道,发展不同的资金渠道,实现多个渠道资金抵押,保证农村地区经营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另外要加大农村金融对金融贷款的投入力度,从地方经济的发展角度入手确定金融活动的发展方向,依照民间借贷的实际情况规范并引导市场环境有序发展。

4.7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风险

首先,要由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业风险补偿基金来补贴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信贷投入,并适当补偿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完善并推广农业保险制度。要丰富并完善农村信贷的担保体系,优化现有的金融环境,确保各类金融机构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农村金融服务当中,有序推动城乡文化和经济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制度,构建农业金融信贷的对应风险。其次,要扩大政策性保险费用的补贴范围,吸引更多创新型农业主体,结合政策性保险对策预防风险。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相关业务,确保对应的保险服务能满足农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新型的农业主体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险基础。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农保险产品,确保农业经营主体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得到启动资金补偿。最后,通过引入风险共担及补偿制度来构建政府机构、农户和经济组织等多位一体的联保模式,充分落实集中担保、分散使用的灵活模式,采用综合化的保险措施来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可以完全应用到农村地区建设当中,促进农村地区各个领域的整体发展[12]。

5结束语

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和完善直接推动解决了“三农”问题,目前在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发展受环境及制度的影响存在诸多困难,对应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发展,从而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因此要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为基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进一步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并实现了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华,杨玉琪,程露.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与解决方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阳.金融创新如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J].河北学刊,2021,41(6):204-209.

[3]邵晓翀,杜尔玏.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立法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业经济,2021(10):94-95.

[5]王兴国,吴梵,刘韬.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计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10):84-91.

[6]李昱呈.开发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马天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中国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0.

[9]李自强,陈佑成,叶伟娇,等.网点布局视角下农信社信贷服务感知质量影响机制分析与展望———基于商誉评价的调节效应分析[J].农业展望,2019,15(11):27-34.

[10]陈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11]丁竹君.创新农村金融工具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1):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