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物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生物教学

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1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第一,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精心设计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加强STS教育。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才能活学活用,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品质。

第二,恰当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难点。如血液循环途径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难点,学生理解相对困难,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将血液循环的完整途径以动画的形式分步、真实地展示出来。如演示体循环途径,当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时,可见氧气从毛细血管的血液向外扩散,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血液颜色变为暗红。然后同一画面下方出现肺循环途径,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同样可以看到血液由暗红变为鲜红的过程。最后,演示血液循环的完整途径,即血液源源不断地反复循环,心脏有节律的收缩跳动,使它们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在形象化与趣味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接收难于理解的知识。

第三,充分挖掘生物科学的成就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克隆羊多利、转基因产品“生物圈二号计划”等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从而实现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相统一。

二、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形成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观察和实验。辨认生物的种类,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了解生物的生理机能和遗传变异的规律等都需要观察和实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做”科学,才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在观察和实验时教师应做到:

1.根据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重点,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如观察植物的根尖,把观察成熟区的根毛作为重点,纠正学生把细小的根认为是根毛的误解。

2.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实验效果。如观察花的结构时,桃花已经开过,必须在桃花开的时候准备浸渍标本,或者选用金丝桃、油菜花等代替。

3.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把树枝插在红墨水里,一段时间后取出,切段让学生先观察横切面,辨认木质部,再观察木质部的纵切面,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木质部的构造思考,使学生明白导管有输导水分的功能,进一步了解植物导管的输导作用。

4.可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分析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生物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生物教学中还必须注重科学史学习。以史为鉴,使学生从科学史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人对真理的热爱与锲而不舍的追求。如通过介绍袁隆平为了探索杂交水稻的奥秘而每天蹲在稻田里反复实践、观察研究,创造出自然界从来没有的植物新品种的艰辛历程,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科学精神的真谛。又如,介绍生物科学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进行了艰苦的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花了2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科学理论。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冲击,让学生明白现有的许多理论和学说并不是唯一正确的,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选取适当的史料,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活动的,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顽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以及通力协作,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2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改革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历史。人们从科学技术日益迅猛的发展进步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和认识到创新的重要和可贵。因此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其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生物学是中学生最先接触的前沿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担任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去唤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现代教育向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力争成为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专家[1]。为了培养善于创新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品质。教师要确立以创新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增强培育创新人才的责任和使命感,努力提高教学方法创新的自觉性,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创新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多少知识点为评价标准的思想观念,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新课程认为新的教育不是要刻意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不是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而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因此,知识应当成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一种载体。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应该有明确的定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发生变革。

2.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教学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教学风格生动活泼。

2.1 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从而使课堂的活力得以展现。在没有专制、压力、责备的课堂氛围下,师生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平等对话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和机会展示自我,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在教学中,教师给了学生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并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对话、问答、讨论等多边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独角戏为群英会。学生能以自由发表意见的学习方式来参与教学活动,自由的与教师、同学沟通,从而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观察蚕豆子的形态和结构"实验,操作时,学生对哪是胚根,哪是胚芽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有的学生可能会因"面子"或怕"批评"而不敢提出来。这时,应让学生自己观察交流,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而不要急于下结论。学生在相互的交流讨论后,老师再给予适当补充,最终形成正确的意见。这样做,才能给学生更多自我认识、自我纠错的机会。这样不仅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2.2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意识

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教给观察方法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技巧,重视问题意识培养[2]。学生对自然界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现象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如何诱导他们了解自然界的这些现象,并和我们的教材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是学好生物的关键。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所以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特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特点,根据所教内容,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中,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株绿色植物,最好尽量具备六种器官。可以考虑选择一株石榴盆景。学生看到了这株石榴盆景,尤其是看到上面还接着红红的石榴时,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都积极地、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思考着这株石榴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并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浓厚的求知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唤起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敞开了大门。

2.3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创新能力

从生物学发展的历程来看,生物实验大大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没有实验,就没有办法从事科学研究,创造新成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特长,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验教学大都是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配好试剂,然后学生照书上的步骤模仿进行操作,这种做法难以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更谈不上创新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带领学生自己采集和培养实验材料,让学生学着自己配制实验试剂。例如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一章时,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栽培当地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学生亲身尝试了植物一生从种子的选购、播种、出苗、定植、生长、水肥管理、病虫防害到开花、结果的实践。随着课本知识的深入,学生的植物也不断成长。有了这样活生生的资料,有了体验和兴趣,了解了实验的全过程,独立完成了实验的全过程,对生物学的概念、理论理解得更深刻,加深了记忆,培养了学生运用分析、探究、归纳、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发现兴趣,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培养了他们创新的能力。

总之,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寓创新意识于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和发掘,生物的教学改革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3

一、教学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教学的导入环节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热情的作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为载体,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会利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与改善生活。生物教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会变成生硬的说教,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生物课堂的导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用已知的生活经验完成对于新知识的建构。教师在生物教学导入环节要善于运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活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充分利用时事热点与敏感话题,从生物知识的角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一段时间全球泛滥的甲型流感,教师可以巧妙引入,作为讲授传染病和免疫教学内容的情境材料。时事热点与教学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关心人类生活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具体的生活经历,进行联想,也可以通过阅读生物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体验。让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思考,接受生物思想的启迪。生物课堂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生活现象进行提问,结合生活内容进行描述,结合生活经历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与生物现象的理解。使学生饶有兴致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究中提高生命科学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资源,使其有效地与生物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生物问题,生物知识就在学生的生活当中,树立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相结合,使校园学习与校外探究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一切生物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渠道,为学生开拓广阔的学习空间,将课堂的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融合,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有效实现生物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享生活经验,即让学生畅谈生活中所发现的生物现象,构建学生学习的平台。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生活经验与生物学习的需要结合起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将生物学习转变为真实的生活体验。教师要紧紧围绕生活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把生活中的问题与生物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这一直观的学习方式,探究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在生物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实践手段,满足学生善于探究的心理诉求,满足学生通过探究生物问题获取新的体验的需要。要放手让学生实践探究,让学生经历生物知识构建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探究动力。生物教学过程的生活化,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变成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根据生活现象探究生物问题。

四、课堂延伸走入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4

生物教学生态教育生态意识中学生是生态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是未来生态教育的指导者,他们了解自身生态教育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加强生态知识的学习,有利于良好生态意识的培养及不良生态行为的转变。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生态教育的主要途径,特别是涵盖有丰富的生态知识的生物课堂,通过教师传授和学生自学掌握生态理论及生态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认识生态价值及生命价值,培养高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增强高中学生的生态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使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认知升华为自觉的生态行为习惯,从而将高中学生塑造成“理性的生态人”,使生态保护的行动落到实处。

二、生态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区别

生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教育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进而,可以得出“生态教育思想”这一术语界定的最主要逻辑起点:生态教育思想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从生态整体利益的角度考察事物的特点或倾向。这也是和环境教育思想的一大区别,因为后一术语的最大问题忽略隐藏在它下面的价值预设。它的逻辑起点:“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环境’是一个人类中心的二元论的术语,它意味着我们人类位于中心,所有非人的物质环绕在我们四周,构成我们的环境。与之相对,‘生态’则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渗透生态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理念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态教育。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生态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在让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科学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态学知识(表1),教师在制定与其相关的教学目标时,可将生态教育的理念加入其中,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渗透生态教育思想。

2.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主题活动,不仅是生态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课堂渗透教学的加强和补充。开展主题活动,往往可以弥补课堂教学难以达成的一些教育目的和效果,具有自己的优点。开展的方式有如“播放环境教育宣传片”“河流污染调查”“亲近大自然”“工厂参观”“爱鸟周”“环保专题讲座”等活动,生态问题来源于生活,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科学和建立生态意识的基础上,注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为学生大多喜欢用学到的知识去评价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生态问题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如果以学生们身边发生的事实为例,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因势利导,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野外观察和调查实践渗透生态教育

生物学具有其特有的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野外实地观察和学习,在植物园、动物园、人园林场地、附近的山地,让高中学生动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活动中了解到当地的土地、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状况,针对人们在开发利用当地资源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污染情况,让学生认识到生态保护要从我们作起,从现在作起。

4.利用各重大环保节日,培养学生生态参与意识

在环境日、生物多样性国际日、保护臭氧层国际日、植树节等重大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指导学生对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进行实践调查,让学生注意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参加校园绿化美化建设,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动手,共创美好家园”的高尚情操,从而唤起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动脑动手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培养他们改善和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

5.加强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增加生态知识

高中学生的求知欲强,知识信息接受广泛,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充分利用学生求知欲强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生态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如阅读《环境与生活》《环境与思想保护文库》《生物多样性保护》《世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纪实》等相关著作以了解国内外和当地环境科学发展概况,帮助高中学生认识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的由来,倡导学生自觉地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所学的生物专业基础知识联系起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明白高科技和新发明是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专业知识的兴趣,树立科学保护人类生存生态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从生态教育的角度领会新课程所蕴含的生命价值,这是实施生态教育应具备的素养之一,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生态教育的核心,为生态教育的践行提供了一个平台,只有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实施生态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24.

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5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反贫困;自然资源

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问题以及它们与反贫困教育的内在联系,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也是未来生态环境的承受者,为了给子孙留下蓝天碧水,从现在就应加强生态环保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是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该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介绍环境状况,增强危机感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依靠环境供给生物和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影响、改变环境。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这种影响很大部分带有破坏性,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我们在授课中列举了大量数字,进行危机教育。

回想起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怒涛和2000年等近几年春沙尘暴的肆虐,无不让人悚然,教训犹在。现在,全世界每年向环境排放有毒CO2气体1500万吨,废水400亿吨,固体废物3亿吨。课本在生物与环境一章介绍了森林在环保中的重要作用,可是我们国家的森林状况令人担忧。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大量的毁林开荒使得森林面积将消耗殆尽。10年来,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由50%降至40%。特别是热带雨林40年来,世界已经毁坏了一半。

由于CO2包裹地球,造成了“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异常,我国的南涝北旱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通过大量数字,使学生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认识具体化,应在授课过程中联系身边的实际。如我们身边的白色垃圾乱扔现象,以及森林覆盖率的降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结合学生的体会,激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同时又强调环境污染治理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作为地球统治者的人类也不例外,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忽视了生态平衡的保护,出现了象开山造田(林)、造地等违背生态规律的现象,造成了水土流失与气候恶化,教训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人与其他生物一样,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各种活动也应该在遵循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自身的力量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生态系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使生态系统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介绍环保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失望情绪,对生态环境丧失信心。因此,在树立学生生态危机感的同时,还应宣传建国以来我国的环保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例如,我国已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到1990年已建成自然保护区600余处。与此同时,联合国组织对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

6月5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中国政府规定每年3月12日为全民义务植树节,并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了“三江源”生态保护等工程。在设立羌塘、珠峰等自然保护区。时刻提醒人们增强环境意识,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以法律的形式不允许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出现。

4.培养生态资源意识

本世纪70年代,环境生态教育在国际上兴起,1990年,联合国国际环境教育会议着重强调,要进一步防止环境恶化和发展环境的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补充一些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状况,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当学生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时,教师要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诸如,打扫卫生就要清除杂草,兴建开发区要毁掉林木,工业废水直接入河海,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并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例如,我们可以开展保护“亚东鱼”、“珍惜高原特有物种”等主题活动。

让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并从行动中增强生态意识,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资源意识。首先应列举我国的资源总量,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对比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帮助学生树立人均资源意识。例如,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居世界第88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的紧迫性,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开发资源的意识,促进生态意识的培养。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明确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关系。

5.结合生态环境进行反贫困教育

我区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教育与反贫困教育息息相关。随着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应紧密联系社会,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经济资源条件,改革生物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越过温饱、消除贫困”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在少 数民族地区,生物教学是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探索。

在生态环境教学中进行反贫困教育,还应通过考察、实习等活动深化认识,比如,虽然我地区野生动物品种多、数量大,但有许多珍贵动物濒临灭绝,不应为眼前利益,大肆捕杀,而形成“竭泽而鱼”的短期行为,反而更加贫困化。因此说,治贫先保护环境,再寻求其他发展经济之路。

对于生物教学中的反贫困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我们领悟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多取决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说,反贫困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态意识的培养、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反贫困存在着因果的必然联系,为了使其贯穿于生物教学,应从自身作起。

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6

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我们认为,塑造学生人格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生物学从本世纪初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尖端科学,这是无数生物学者为之奋斗的结果,是他们坚毅品格的具体体现。他们为科学而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称颂。遗传学鼻祖孟德尔在修道院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在当时不被社会认识和承认的巨大压力下,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然坚信“人们重视这一项成果的日子一定会到来";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在做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考察后,用23年时间写就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存在于生物学知识背后的这些活生生的实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的伟大人格力量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生物科学家,他们不仅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科学成就,而且他们的崇高思想、高尚品质、求实精神也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遗传学家摩尔根的科研成果获诺贝尔奖时,他没有表现出半点自傲,甚至连盛大的授奖仪式也没有参加,而是仍然潜心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他一个人的,而是对实验生物学的褒奖,这就是一个成功科学家的风范——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追求的事业。如果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片段事迹,以科学家的言行为例对学生进行思想点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可以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增强学生生态道德观念。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当代工业文明。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人类的活动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持续性地削弱,水和空气污染严重,黑风暴、沙尘暴现象频频出现,地球上土壤、森林、港湾和海洋遭受侵蚀的速度明显加快,为人类的生存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了警钟。教师要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中,结合环保、人口、资源等问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懂得环境保护是全世界每个公民的责任。只有这样,我国的环境治理才能有希望,人类生存的地球才有希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陶行知老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讲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