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状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环境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环境状况

资源环境状况范文1

关键词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土壤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9-0114-02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由于频繁的社会活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利用强度持续增加,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集中,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1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造成耕地水土流失的类型众多,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力侵蚀、植被破坏、风力侵蚀等方面。我国长江流域、海河、淮河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带降水量大且多暴雨,雨季降水量常达年总降水量的60%~80%。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具有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但是由于滥砍滥伐森林,砍完之后未及时栽种,使得树木锐减,地表,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有的地区片面追求粮食产量,把作为林用和放牧的土地也开垦为农田,进行作为种植,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区域大量开垦陡坡,导致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引发生态系统恶性循环。

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个别地方政府没有长远的良好规划,单纯追求高GDP,盲目的批地、批项目,将农业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水土流失会抬高河床使洪水泛滥成灾,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水土流失将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等元素约5000多万吨。大量作物所需要的化学物质白白地流入大海或沉积在深谷。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会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到居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交通设施的安全。

2.2土地开发利用忽视土地生态价值

我国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有经济原因、法律原因和观念原因。多年以来,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大大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一切以高速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土地的生态价值,很多土地类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其中土地生态恶化最为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引发的沙尘灾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 例如:由于草场退化引发草原沙漠化,在陕西、环北京地带以及内蒙诸多城市已经遭受到了多年的沙尘暴侵袭。

3 综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地利用土地,必须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科学管理。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在农业生产这块,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密切结合综合发展的道路,建立与农业生态平衡和生产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用地结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大力发展卫星城市和乡镇,合理的调节各地的人口,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少占用耕地,综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人口占全国1/3,耕地占全国2/5,粮食生产占全国1/3,并且拥有全国1/2以上的县。山区地形崎岖,土层浅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若开发不当,势必影响整个生态环境,威胁农业生产。合理开发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需要不断改善被破坏的土地生态环境。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流域治理经验,合理利用土地,,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4结论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全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我们确立土地生态价值观,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规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根绪,程国栋,钱鞠.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

资源环境状况范文2

关键词:河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警;信息调查系统

一、绿色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中国当前面临着一系列资源、环境与社会问题,特别是其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盲目追求经济高增长将会加剧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并最终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最新测算结果表明,从环境污染治理的角度核算,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约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10800亿元(不包括已发生的投资),相当于当年GDP的6.8%。“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3.03%(低估值)。这里的污染损失尚未包括大气污染造成的清洁费用的增加、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显而易见,中国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非常沉重。

“十一五”时期,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加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河北省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但也成为环境污染与能源耗费的重点对象。河北省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产业发展以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其中高能耗、高物耗的火电、钢铁、建材等行业更是过热发展,而污染治理进程缓慢,海河流域污染防治计划完成率不足50%,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等均没有全部完成。可见必须处理好经济――能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绿色预警指标体系,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为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预测和可行方案。

二、河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了河北省及其他一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将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警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分系统:信息指标系统、信息调查系统、绿色监测预警模型、绿色预警专家委员会等。

(一)信息指标系统的选择

现行的GDP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方法中,没有把环境的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投入和环境容量的投入)计算在内,忽视了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因此得出的经济数据是片面的,不能全面反映一国或一地区当前和将来的净福利变化。所以在指标选择时,我们采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从实物量和价值量两方面核算资源环境损耗,选择的宏观评价指标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评价指标均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量指标四大部分构成。

1.资源产出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2.资源消耗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该项指标越低越好。

3.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等废物的资源化程度以及反映传统的五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即“资源化”的成效。

4.废物排放(处置)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二氧化硫和COD的最终排放(处置)量,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处置)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二)信息调查系统

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信息统计调查体系主要是由经济技术开发区抽样调查、城镇经济技术开发区登记调查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状况观察点调查三个方面构成。

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查主要是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统计比较真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与能源耗费和河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体状况以及影响经济技术开发区状况的相关因素,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服务。

城镇经济技术开发区登记调查主要是从微观管理的角度,统计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与能源耗费基本状况,为政府实施具体政策提供依据。

经济技术开发区状况观察点主要是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与能源耗费状况比较严重的地区或行业设点,通过典型调查随时了解重点地区能源耗费状况。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监测预警模型

具有时间序列特征的绿色核算可以用于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进行预警,所以建立以经济――能源――环境为核心的绿色预测预警平台。这个模型体系的目的是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并针对不同“情景”提供不同的政策建议。该模型在投入产出表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预测经济增长和部门结构的变化,分析预测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以及治理污染所需的投资,从而分析与预测经济增长和环境的中长期变化趋势。把这一变化趋势与设定目标相比较,得出预测预警的结果。最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确保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环境调控政策建议。

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监测预警模型分为警报模型和预报模型。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监测预警模型是由经济、能源和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

经济模拟子系统主要由收入分配、消费、投资、进出口、财政、就业、最终需求形成、总产出等模块组成。该子系统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各行业产值、增加值、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量进行预测。

能源模拟子系统根据经济子系统对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预测结果,并结合部门能源消耗系数,对各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部门能源消耗总量及结构进行预测。根据人口增长和居民能源消耗系数,预测居民生活能源消耗量及其结构变化。

环境预测模拟子系统通过经济预测模型输出的行业产值、增加值,产品产量、销售量等指标,与经济模拟子系统对接,预测废水产生量、水污染物产生量、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固体废物产生量等指标。与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结合,预测这些指标的削减量和排放量,并作为污染治理预测模型的输入反馈到经济模拟子系统,分析污染治理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警三个子系统经济数据统计调查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指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确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警戒线而建立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警模型。

首先,合理确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警戒线,其实质是如何从宏观经济、环境污染状况、能源耗费状况等方面综合研究确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经济效益的具体情况。目前确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警戒线主要有德尔菲法则、社会问卷调查等方法。绿色警戒线确定下来以后,即可以根据相应的警戒线划出相应的警戒区域,如绿灯区域、黄灯区域、红灯区域,为警报模型和预报模型打下基础。

其次,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警报模型,观测当期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与能源耗费、环境污染状况。在警报模型中,主要是通过测算当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与能源耗费、环境污染状况并与相应的警戒区域相对照,判定不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警情。目前一般采用合成指数法、离散指数法和单一指数法三种方法。

再次,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报模型,预测未来一定时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与能源耗费、环境污染状况。目前一般采用等量增长法、回归模型法两种方法。

(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监测预警领导机构和专家委员会

资源环境状况范文3

项目申请书,是企业投资建设应报政府核准的项目时,为获得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行政许可,按核准要求报送的项目论证报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项目申请表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项目申请表模板1一、项目申报单位概括。

包括姓名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潜力等资料。

二、项目概括。

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资料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资料。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贴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资料是否衔接和协调。

二、产业政策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贴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三、行业准入分析。

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贴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贴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二、资源利用方案。

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状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圹、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透过对单位生产潜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比较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三、资源节约措施。

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贴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取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阐述是否贴合能源准入标准的要求。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包括项目建设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状况等资料。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防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是否贴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贴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三、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贴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

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状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状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持续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四、地址灾害影响分析。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状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五、特殊环境影响。

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经济影响分析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透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二、行业影响分析。

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状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入、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社会影响分析

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二、社会适应性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三、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针对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社会分析,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社会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的措施方案。

项目申请表模板2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为了____,依据___,我单位拟建___项目。现已完成___等准备工作,现申请项目备案登记。特将项目相关状况书如下:

一、单位基本状况本单位全称____,单位性质_____,地址____,法定代表人___:营业执照(事业单位登记证)号码___,法人代码(有关凭证)____,注册资本及行业资质等。

二、项目基本状况

1、项目名称:

2、项目性质:

3、拟建地点:

4、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资料:项目总占地面积____平方米,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其中___平方米,___平方米

5、建设工期及计划开工时间:建设工期个月,年月开工。

三、项目投资状况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自筹万元,申请银行贷款万元。本单位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负完全职责。敬请审核准予备案登记。附:

1、《重庆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表》(一式五份)

2、单位营业执照(事业单位登记证)及法人代码证

3、其它凭证(资质凭证,移民土地凭证、资金凭证等)

项目申请表模板3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主要包括项目申报单位的重点经营范围、资产负债状况、股东构成及股权结构比例、以往投资类似项目的简要状况等资料。

2、项目概况。

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建设资料及规模、产品及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投资规模、资金筹措方案等。

第二章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

1、拟建项目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2、拟建项目与相关产业政策的关系。

3、拟建项目与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关系。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土地利用

1、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主要包括项目用地选址、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状况、占用耕地概况、土地获取方式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主要分析是否贴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地规模是否合理、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地质灾害影响分析。

对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应阐述项目选址所在地的地质灾害状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其他不利影响。

分析拟建项目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会对防洪和通航等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

1、资源开发方案。

对于资源开发类项目,阐述资源储量和品质勘探状况,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贴合资源总体开发、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资源利用方案。

主要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状况,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方案,单位生产潜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及与国内外相关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

3、节能及节水措施评价。

对项目建设方案的能耗及水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工程建设方案是否贴合节能及节水政策的有关要求,在提高能源及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水耗等方面的对策。

第五章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

1、城市居民搬迁方案。

涉及城市征地拆迁的项目,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征地拆迁影响的调查分析,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并以是否贴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进行评价。

2、农村移民安置方案。

涉及农村征地及移民安置的项目,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进行项目征地影响的相关调查分析,提出移民生产开发、生活安置、征地补偿、收入恢复等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第六章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1、环境和生态现状。

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状况、生态环境条件、特殊环境条件及环境容量状况等。

2、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包括污染物类型、排放量状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是否贴合环保法规要求,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法规要求,对环境影响治理方案的工程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对策推荐。

4、特殊环境影响。

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的影响及对策。

第七章经济影响分析

1、国民经济评价。

按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投资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评价投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对于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项目,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区域财政收支、收入分配及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角度进行分析。

3、经济安全分析。

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从产业技术安全、资源供应安全、资本控制安全、产业成长安全、市场环境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八章社会影响分析

1、系统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的建设、运营对项目所在地区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

2、分析预测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以及当地居民支持项目存在与发展的程度,考察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3、分析项目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社会风险分析,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共2页,当前第1页12

4、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社会的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持续社会稳定的方案。

第九章其它资料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它资料。

项目申请表模板4___公司(企业名称)

__发【__】__号

关于报送《___工程项目申请书》的书

省(市)发改委:

___工程位于__河上,属于__流域,工程规模为____,坝型为__。__工程主要包括大坝枢纽、溢洪道、灌溉(供水)发电洞等主要建筑物组成。工程的主要任务是__,__。该工程的初步设计书、防洪规划书、取水许可书及水土持续书经省水利厅批准,环境影响评价书(书)经省(市、县)环境保护局批准,水库用地预审书经省(市、县)国土资源厅(局)批准。

___工程的概算总投资为¥¥¥¥万元。《___工程项目申请书》已由___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完成,现随文上报,请予核准。

项目申请表模板5______经济发展局:

_____限公司拟在_______建设_____项目,现将项目有关状况呈报如下,特申请项目备案。

项目备案申请书范文3篇申请书

一、项目建设地点:_______。

二、项目主要建设资料及规模:占地___亩,建设______等。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_____万元。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

四、经济效益分析

(一)间接经济效益旅游业是公认的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辐射力大的经济产业。该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促进周边村的经济发展。按一般规律,每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带来4。3元的间接收入。与此同时,旅游业还能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周边范围内建筑业、制造业、食品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和信息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发展。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当地的投资环境也会大为改善,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自然村的对外开放。

(二)社会效益

1、增加就业岗位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带给超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岗位。这样透过本项目的建设,既能够解决周边村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还能为当地农民中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带给一个就业机会。

资源环境状况范文4

[关键词] 县域 生态环境 时间 空间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79-01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鉴于区域内各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不均质,本研究从全国农业生态环境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影响进行一个南北,东西的划分,结合县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等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价。

1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概述

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组成的庞大复杂的多因素系统,为了评价其质量高低,首先必须遵循一定原则筛选建立一套满足研究需要并符合研究区实际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2]。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一个动态评价就要从时间,空间上进行立体分析。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于北纬4°-55°,东经73°-135°,东西、南北在气温、降雨量、农业生产上差距较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在各地也呈现不同的现象,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生态环境质量也略有不同,导致农业生态出现土地荒芜,水土流失,水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2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时间变化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迁移呈现由好变坏再到变好的一个过程。

第一,由好变坏的一个过程。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人们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中,还没有使用大量的化肥,人们也没有过度的砍伐树木,大自然的生物循环链还没有断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之也相对很好。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东南部地区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滥伐森林,无节制的抽取地下水,向县城周边地区排放有害物质,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降低,西北地区县城地区的人们开始往沿海大城市迁移,导致农业产地的荒芜,东南地区的县域城市为了增加产量,无节制的使用高化学含量的化肥,致使水土流失,土壤不断贫瘠。

第二,由坏变好的一个过程。当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环境变得尤为异常时,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到了生态环境,西北部地区土地的荒凉,东南部地区土地的不断贫瘠都让我们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的严重性。

3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空间变化

中国的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由水资源、气候、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水资源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气候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农作物的种类与产量,经济状况决定了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所以在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上三点在空间上进行评价。

第一,水资源和气候的分布情况。中国其实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是人均和地均拥有量缺极少,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不均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较大;此外中国共有五大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三类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热带季风气候仅分布于台湾海南岛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我国的西北。

第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在近十年来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差距,还体现在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在整体布局上就呈现一种自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弱的一种趋势。经济条件较好的东南地区能在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请到更好的专家来因地制宜,去保护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而相对与经济较差的西北部地区在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上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到农业生态环境这个问题。

4 结语

目前国内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针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在内的多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发展仍是中国的头等任务[3],国内的指标体系也多为经济,社会效益等指标,弱化了生态环境的指标。

通过以上动态评价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农业自然环境状况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受到水资源分布情况,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限制,而且短时间内又无法显著改变。县域农业生态环境应当看做是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导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的状况。

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全国各个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整治措施,相对于西北地区可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既可以防止风沙的入侵又能保持土壤水分不被流失,对于水资源较多的东南部地区可以进行多样化农作物种植,科学的进行施肥,既保证了土壤的质量又提高的土地的利用率。针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且经济有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央应当提出整改措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帮助这些地区改善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从.环境评价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25-232.

资源环境状况范文5

【关键词】GDP,绿色GDP,经济发展观

一、GDP与绿色GDP的比较

GDP是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核心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当前世界各国衡量总产出的最主要指标。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因为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然而GDP也存在很多缺陷:其一,不能完全体现经济总量的所有指标;其二,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和公平状况,主要是收入以外的其他福利和公平指标;其三,GDP只考虑当代人的收益最大化,没有考虑长远的收益最大化(代际均衡),即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因此,绿色GDP应该是剔除了自然资产损失之后创造的真正国民财富的总量指标。总公式应为:绿色GDP=GDP-资源成本(资源损耗、恢复费用)-环境成本(环境退化损失、恢复费用)-社会综合成本(环境损害预防费用、因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核算的部分)。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相比传统GDP,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经济增长水平,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首先,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如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生态维持、就业保障、居民住房等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再者,绿色GDP将经济增长导致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从GDP中扣除,相比单纯的GDP计算其结果更为真实可信;最后,绿色GDP能更全面地反映国民生活的净福利,如将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状况的影响纳入考虑。

二、绿色GDP与我国经济发展

虽然GDP常被认为是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但绿色G D P 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价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绿色GDP下仅关注当前经济增量, 而且综合衡量了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存状况、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 可以全面反映当前的发展水平。

实施绿色GDP是我国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选择。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换取GDP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实施绿色GDP,将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纳入到GDP的核算体系中,能够促进各地政府及企业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带动我国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

绿色GDP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途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从2O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便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发达国家也将发展绿色GDP视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创建一个绿色资源环保型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选择。

三、实施绿色GDP面临的困境

虽然绿色GDP能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带来各方面益处,并且我国的确一直在探索实施绿色GDP的相关工作,但至今成效较低,综合看来,有以下各方面原因。首先,绿色GDP的核算存在许多技术性难题,主要是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界定以及社会定价存在问题,比如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在不同的时期会波动,对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其储量的变化及替代资源的出现也会对其货币价值产生影响;二是环境成本的计量难度较大,例如对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的度量,由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众多,包括个体差异、饮食和生活习惯等,难以得到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确定关系,大大增加了其成本的度量难度。这也是为何至今国际上都没有一个公认核算方法的原因。

其次,我国实施绿色GDP还面临其他一些困境,比如对绿色GDP观念的接受问题,GDP这一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也是各地政府政绩考核最为重要的指标。绿色GDP的实施意味着各地以及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数据都将大幅下降,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改变,这些因素都可能会成为绿色GDP进入常规统计的阻碍。

四、结语

GDP作为公认的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然而GDP也存在很多缺陷,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全球各国的不断深入,绿色GDP的概念应运而生,走绿色经济之路,实施绿色GDP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选择。对我国而言,绿色G D P 的测算,可以有助于整体科学地了解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综合衡量人民生存状况、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其次,我国实施绿色GDP核算能有效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者,绿色GDP能创新我国干部政绩考核标准,,促使政府转变政绩观,有利于压制一味追求高经济数据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相比传统GDP,绿色GDP的广泛推崇能带动公众整体参与环境保护,促进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绿色GDP的实施仍面临众多技术、观念上的挑战,没有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相关理论依然不成熟,因此,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还需要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荣刚.GDP与绿色GDP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09.

[2]彭诗懿.绿色GDP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J].企业导报,2013.

[3]谢芹. 从雾霭天气谈我国绿色GDP的实施[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3.06.

资源环境状况范文6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监测技术涉及到诸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性的技术,比如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等;最初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工业污染状况,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的环境监测已经是监督和测定大环境的污染状况,从而合理科学的评价大环境的质量。

1、生态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以灾难的形式向人们述知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既需要熟练的掌握基本的生态知识,又需要对生态的运作发展规律熟练的掌握,而环境监测技术就可以有效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要想对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只需要合理的运用生态监测技术即可,并且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还可以以更加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图表、数据等等。要知道,污染源的监测以及生态质量的检测并不是生态环境监测的唯一内容,还需要对生态环境下的生态平衡问题和资源的开采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测。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动态监测的方式,这样可以充分的把握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预防和控制。

和其他的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生态环境领域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区域内的大生态环境,重点内容是监测大范围的生态破坏情况,然后借助一些专业知识来对大范围的生态状况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的结果来实时的调整生态环境,从而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2、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要想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因此,就需要向更深处和更广泛处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监测的开展,比如恶劣的天气等等;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需要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积极的应用到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具体来讲,目前主要有三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分别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具体指的是采用卫星作业的形式,卫星在运作的过程中,会十分敏感于物体发出的电磁波,而这种物体的电磁波可以将物体本身的位置以及表层等的变化给有效的反映出来,针对这个特点,遥感技术就可以让远程监控得以实现。因此,遥感技术其实是对生态状况以及变化趋势进行远程监控。

在监测的过程中,遥感技术还会对远程信息进行实时记录,地面的信息收集站所收到的信息都是数据库的形式,这个过程不需要花费过长的周期,并且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比如海洋、森林、草原等等。以草原植被的遥感监测为例,它的工作原理基本上可以这样解释:目前,草原植被的荒漠化情况越来越严重,如果草原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那么只有一种颜色存在于卫星感测图上;如果有荒漠化问题存在于部分草原当中,也就是不断的在减少草原植被区域,那么这些区域内的草原电磁波会和完整状态下发出的草原电磁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电磁波的不同,在感测图上所反应的颜色也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遥感卫星主要以卫星图的形式来呈现检测数据,其中颜色会存在着较大的变化,深浅不一,深浅状况可以对地表和水域等的变化程度进行有效的反应,这样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

主要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生态破坏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卫星可以对生态的破坏生态进行及时的监测,依据遥感技术的监测结果可以对所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确定,结合卫星监测技术,遥感技术还可以依据气象云图的变化,来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测,从而针对这些自然灾害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遥感技术十分广泛的应用到了生态环境监测中,它还具有预测功能,这样就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也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

GPS技术的应用:GPS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定位,将GPS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领域,可以有效的定位导航遥感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变化区域,这种技术十分的精确。

GPS技术主要是分析遥感技术所提供的实况数据感测土,然后将地理坐标提供出来,它的应用原理可以这样叙述:遥感技术的GPS仪器可以接收到实况数据,经过定位导航之后,GPS仪器就可以对新的数据库进行构建,并且动态监测实况变化情况。

GPS技术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它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可以对监测目标的实时动态进行反映和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领先于遥感技术。此外,GPS技术还可以有效的监测某一时段事物的数量,从而做出合理科学的推测,比如,对某一区域的树木数量进行监测,就可以对树木某一时段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进行实时的监测。这种技术可以在很广泛的范围内应用,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可以有效的结合遥感技术,对动态数据进行适时监测,还可以适时关注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对生态链的平衡程度也可以实时的监测,这样就可以节约出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GIS技术的应用:GIS技术是一种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它包括着很多个方面,比如信息输入、储存、管理、分析、应用等等。它的内部可以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储存,并且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决定采取何种措施。将GIS技术有效的结合遥感技术和GPS技术就可以促使数据监测和处理系统生成,从而对某段时间内生态环境变化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将原始数据提供给人们,从而有效的分析生态变化状况。

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内应用GIS技术可以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这样技术的地理数据可以十分的丰富,对宏观决策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在生态发展的规划方面也可以有效的利用GIS技术,对地理资源的开发状况进行合理的监测和分析,提高地理资源管理的质量,对生态平衡的监测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3、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越来越多新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需要对环境监测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琳.远程通信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13,2(1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