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文化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文化研究

工业文化研究范文1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再生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工业建筑再生的理论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关于以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工业建筑再生设计手法的归纳少之又少。本文从工业建筑改造背景、文化教育导向改造案例和再生手法并通过厦华电子旧厂的改造实践来摸索和总结基于文化教育的厂房改造设计的新途径。

关键词:

文化教育;工业建筑;再生设计;设计手法

1工业建筑改造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成为很多国家城市创意空间塑造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欧洲和美国在城市复兴中分别为80%和70%的空间更新项目与此有关,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形成系统的工业建筑改造理论和手法都能为中国工业建筑更新和再生提供丰富的经验。旧工业建筑在改造在我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发展的过程整体基本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工业建筑的改造主要是强烈的功能需求进行改建或扩建,这个阶段对国外的案例和理论了解少,改造设计的手法和思路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改造理论指导。中期的探索围绕上世纪90年代展开,由于改造成效显著、成本较低,此时工业建筑改造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各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都参与到工业建筑更新的改造中,例如:北京的双安商场;末期,从90年代后期至今,期间工业建筑再生和更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同期受到国外设计思潮和优秀案例的影响,这时的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呈井喷效应,改造对象从厂区、仓库到船坞,改造内容涵盖商业、艺术和展示等,例如:北京798、上海红坊等等。随着改造理论的成熟,改造手法的多元化,改造的内容也不断地在增加,如一些院校和私立教育机构将工业建筑改造为文化教育空间。

2文化教育为导向改造案例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建筑改造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热门的改造对象。随着工业建筑的改造和转型,其内容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强,其空间跨度大、层高多样化是文化教育建筑青睐的转型载体。1980温特图尔的锅炉厂旧工厂被改造成为温特图尔苏黎世建筑学院,改造完之后立面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形式,建筑内部分为两层空间,直穿式的过道成为很好的展示和评图场地,大跨度的空间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绘图教室和交流空间,建筑内部建筑结构给人粗狂的空间质感,改造完之后感觉空间功能和教育内容和谐一体。国内一些厂房经过改造成为文化教育空间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内的工程坊、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等等,都是由校内工厂转型再利用成为文化教育建筑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作为校办工厂在经过改造后进行华丽转型,建筑内部空间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改造设计,利用大跨度直跑楼梯串联垂直交通并丰富空间的视线层次。在空间的节点上形成高低不一的半围合空间,这些空间即可以用来做展示和评图,也可以来做班级和团体活动具有灵活多变性。建筑局部空间保留着原有厂房的设备和结构无不唤起使用者对工业文化的记忆和空间穿越感,该空间的改造取得较大成效,也作为国内教育建筑改造的一个经典案例。

3文化教育建筑改造再生手法

通过对比和总结以往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的一些优秀理念和手法,并根据文教教育建筑的特点,形成以下改造再生手法;

3.1引入绿化

工业建筑改造成文化教育类建筑,首先要改变的是空间氛围[2]。引入绿化的方式有多种;首先是可以在建筑之间的广场引入地被、灌木和乔木,丰富空间的层次。工业建筑内长期的重金属致使土壤严重受污染,植被起到生态修复和美化作用。其次可以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在建筑立面和空中种植绿化来改善建筑立面视觉效果。最后可以采用建筑内部绿化方式,在建筑内部挑高空间、天井、中庭处种植植物来绿化空间内容。

3.2塑造形体

3.2.1立面造型:

工业建筑改造使其进行功能置换既要保留工业建筑的特点,也要突出替代功能的属性。因此改造过程中,对建筑立面造型的调整和更新是必然的。采取对窗体和柱网内的墙体进行重新分割和组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附加表皮的形式,如在表皮添加穿孔彩钢板、穿孔铝板、防腐木、有机玻璃、钢化玻璃等材料进行立面形体塑造。

3.2.2增加链接:

对于建筑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对单体建筑立面进行设计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加强独立建筑形体之间的联系。设计中可以采用连廊的形式对建筑形体进行串联,既能保证交通的流畅性,也能让建筑之间产生空间围合关系和形体材质对比。针对二层以上空间可以采取玻璃框架空中连廊的形式,大大增强区域内的空间层次感。大面积的玻璃框架有时也会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建筑形体,如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会用玻璃框架将多个建筑连接一起形成入口、中庭或其他交流空间。

3.2.3增减形体:

改造中为增加形体功能或展示建筑形态内质,会采用增加或减少建筑形体方式。增加形体称为为扩建,根据增加功能的类型进行设计,如增加大型多功能厅就会附加独立形体用连廊接连或者穿插到建筑内部,形成材质的对比和反差。立面增加主要表现在将窗体和平台向外出挑,形成对外的观景平台等。减少形体常规采取方式是全部或局部拆除墙体和楼板保留柱网框架,形成公共场所和交流休闲平台,的柱网与主体建筑形成虚实对比并塑造强烈的工业文化氛围。

3.3组合空间

工业建筑改造不仅要对建筑外形进行设计,更重要是室内空间的改造,根据不同层高和跨度会形成以下两种方式;

3.3.1水平组合

工业建筑改造内部功能置换最为重要,因此就涉及内内部空间的分割和布置,建筑跨度较大的空间根据文化教育功能需求进行水平分割,如学生教室和阅览室面积较大,教师办公、交流空间、厕所等其他功能面积较小,根据功能分区和柱网跨度大小对水平功能重新组合。水平组合采用固定式和移动式墙体,与固定式空间不一样的是很多文化教育空间偏好移动式墙体,主要是可以灵活多变,根据教学需求组合大小不一的空间功能,如深圳华侨城的有方文化教育空间,作为一个展示空间在安排教育讲座的时候将展墙全部推移到墙边就可以形成一个大型交流场地。

3.3.2垂直组合

垂直组合就是增加或减少垂直面的层次,对于层高超过4.8m的空间可以采用增加夹层来丰富垂直空间界面和功能面积,对于层高4m以下的建筑门厅、大厅或者内部公共活动空间可以采用打通垂直楼层界面,形成两层挑空的敞开空间。另外可以利用层高对形体进行错落退台式的处理来丰富垂直界面;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展览空间设计打破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层的界线,以一种垂直递进的方式逐渐抬高和递减[3]。

3.4梳理交通

交通的梳理与空间的组合不能分离,同时交通也作为一个独立重要的元素影响着空间的层次变化;

3.4.1水平交通:

水平交通有直线贯穿式、环绕式、发散式等,工业建筑柱网以框架结构为主,开间多,水平交通要注意消防疏散,特别是尽端空间要注意开设次入口和垂直疏散出口,梳理内外流线使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捷[4]。可以用抬高、降低和材质变化进行功能分割丰富水平交通的形式。

3.4.2垂直交通:

文化教育建筑的交通消防疏散要求严格,工业建筑置入文化教育功能必须要严格按照消防要求进行改造和设计。垂直交通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其串联各楼层之间的交通关系,特别是需要增加电梯和拓展垂直交通的形式成为改造重点。如华清学院,在入口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大跨楼梯直通二层形成冲击力强烈的垂直交通形式,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则采用直跑楼梯直通三层,成为空间改造中突出的设计亮点。

3.5丰富细节

3.5.1墙体:

墙体的设计主要包含立面开窗细节,如针对青少年空间开窗,可适当降低高度,改变窗户的材质,丰富开窗造型,改变工业建筑开窗的单一造型。墙体的材质可以进行丰富和细化如采用磨砂玻璃、穿孔板材、红砖、彩钢板等进行材质的对比。

3.5.2小品:

在允许条件下适当保留厂房原有的工业设备,如锅炉房设备、厂房机器组件等可以成为空间中重要的展示元素,作为改造的重要方式记忆的延续也给空间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建筑的内涵。

3.5.3水平界面:

常规工业建筑地面都采用耐用水泥材质,而作为文化教育类建筑空间,需要丰富地面铺装造型,如利用原有形式形成跑道、铺设软质材料、增加地面导视内容丰富地面材质的形式。工业建筑楼层较高,局部空间如儿童交流空间,需要增加吊顶来塑造亲和的空间氛围,同时可以利用统一不规则吊顶造型来丰富空间主题。

4厦华电子旧厂改造设计

4.1基地现状

厦华电子旧厂房位于湖里工业园区,南临湖里大道与特区纪念馆,西至象屿保税区,距港口码头、机场与火车站仅5km路程,与厦门岛外三大区紧密连接,交通便捷,周边配套成熟。厂区作为闽台文化产业试验园的一部分,在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的申报中脱颖而出,这些以老工业厂房为主的区域正等待着转型的时机。基地由南北两栋建筑组成内部停车系统紊乱,功能流线不清晰,除基地内三棵大榕树,没有其他绿化。厂房建筑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高,跨度大,适合用来做展览、教育等公共功能空间。通过调研发现湖里区在教育文化空间方面发展较为薄弱,特别是以湖里大道为交通轴的空间,缺少文化教育类型的活动空间,这不利于区域内青少年的休闲娱乐的多元化。因此在改造中将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以服务青少年学习、休闲的文化教育活动空间,主要功能以文化教育为主,辅以展览、办公等功能,通过功能的置入来丰富和提升区域内的文化氛围和活动类型。

4.2设计内容

4.2.1建筑改造设计:

厦华电子厂主要有两栋分别高五层和六层的厂房组成,建筑造型是典型的方盒子玻璃幕墙厂房式建筑造型。在改造设计中首先从加强两栋建筑的连续性入手,利用梯田的退台形式,层层递减形成连续的立体绿化界面,在更有利于视野通透的位置加层,积极营造水平无阻、上下通透的开放视野[5]。每层退台都是两栋建筑的联系室外交流空间和立体空中绿化,为建筑空间植入绿意。这些退台用来不同种类的植物,儿童和家长们都可以加入其中进行互动种植。临街的建筑表皮采用彩钢板并在上面进行激光穿孔形成竹子的剪影效果,阳光穿过钢板投射到墙体上会形成竹影的斑驳感。同时利用不同功能空间的形体穿插向外出挑,形成室外的观景平台,丰富立面的形体层次和空间机理。

4.2.2广场改造设计:

对于文化教育的建筑来说,室外活动空间尤为重要,在改造设计中有效的借用空中绿化平台同时,最大限度开发广场空间。基地现有三棵大榕树分布在不同的空间节点,首先利用高低起伏的连廊形式将三棵榕树的空间进行串联,再利用形体切割的方式对硬质空间软化处理,形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绿化形体。为避免绿化形式的单一化和塑造空间的活跃感,对绿化体块较大的节点进行曲面立体绿化处理,增强竖向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中主要利用木材质、绿化植物、水景、长廊和硬质铺装同时点缀一些雕塑小品,形成喷泉跌水、表演舞台、观景平台、起伏长廊、休息空间等丰富的立面轮廓,力求以简单的形体设计塑造多样的活动类型。

4.2.3室内改造设计:

两栋建筑分别为教育馆和科技馆;教育馆主要包含文化手工制作、艺术培训、武术培训、亲子教学、展览区等功能。改造中植入大型的旋转楼梯,从底层通道顶层强化垂直交通的形式,丰富交通空间形态。设计中融入自然的叶片元素,对其进行变异处理,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和形式肌理。曲线和圆形的是空间分割形态的主旋律,在遵循活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空间流线的设计。科技馆主要包含科技活动、室内探险、科普知识区、科学体验区、办公等功能。室内改造设计疏通多处楼层直通屋顶,形成空中连廊和室内中庭,基于较好采光和空间互交性将中庭用来做休息交流空间。部分功能利用形体向外出挑的形式对单一立面进行突破,在大空间中融入小盒子元素,使室内体验维度增加。

5结语

我国文教类旧工业建筑改造不完善,作为以文化教育为向导的工业建筑改造设计,不仅仅关注工业建筑形体本身,更要侧重育人精神的塑造。特别是作为教育的空间场所,要始终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人机工程学出发,以实用、舒适为前提,来塑造一个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场所。每一个案例的尝试都是建筑师对改造这一命题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反观现在很多厂房改造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我们更需要考虑人为使用的可行性、实际性和探究其延伸的人文关怀。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作者:叶茂乐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金奎.从旧工业建筑改造到高校建筑空间拓展的初探[D].湖南大学,2011.

[2]贺耀萱.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析[D].天津大学,2011.

[3]杨瑾,王满军.面向文教类的旧工业建筑改造[J].城市建筑,2013(06).

工业文化研究范文2

关键词:工业遗产 价值 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34-02

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居住、宗教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工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方面,近年来工业遗产业已成为旅游业关注的对象之一。工业遗产有多方面的价值体现,这些价值经过开发才体现出来。工业遗产首先需要保护,其次才能考虑开发以实现其各种价值。现实中,在保护和开发之间经常存在着矛盾。本文仅就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开发进行讨论。

1 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遗产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更加受到重视。

1.1 文化价值的表现

工业遗产也可以称为工业文化遗产,蕴涵着工业文明或工业文化的重要信息,是人类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社会的历史文物,它本身具有文物价值。这种文物也体现出审美价值。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脉络,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很多工业时代的生产设备与农业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往往表现出结构复杂,制作精良,特别是还表现出相应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其本身也具有很强艺术设计品味。工业时代的生产遗址则规模宏大,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关联密切。因此,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当时的社会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忽视这一宝贵遗产,就割断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就失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记忆。而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使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发掘,将使历史画卷更加充实。同时,这些深刻变革的物质证据对人们认识工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研究某类工业活动的起步和过程具有普遍的价值,也对预见人类的未来有深刻的意义。

1.2 经济价值的表现

抛弃工业遗产的内涵,从实物价值上讲只是微不足道的残值。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表现为工业遗产可以为人们带来经济收益。许多老厂房仓库等工业遗产可以用于展示或兼作他用,大型连片的生产遗址可以进行保护性开发,开辟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休闲场所、商务贸易场所。工业遗产的价值不仅限于此,因为工业遗产具有的文化价值,所以其经济价值是不能通过仿造来实现。因为工业遗产具有稀缺性,所以其价值会随时间而增值。

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主要来自于它具有的审美价值。工业景观可以形成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认定、保存有多重价值和个性特点的工业遗产,可以为现代城市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有个性的城市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现象。对于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衰退的城市或地区,工业遗产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能够在城市衰退地区的经济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保持地区活力的延续性,给社区居民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这种经济价值是普通地产不能替代的。

2 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很多城市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对工业遗产在拆除与保护、遗弃与利用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尽管近年来一部分工业遗产开始被列入保护之列,但是受法律保护的工业遗产项目仅占应纳入保护内容中的很小一部分。

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缺乏多样化的经营运作模式。将工业遗产开发成旅游区创意园区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如果这种形式过多,就难以获得合适的收益,最终还是不能使遗产得到保护。在近年来房地产开发的利益诱惑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机会成本大增,这也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突出矛盾。

文物的保护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工业遗产的保护也同样面临着困境。由于工业遗产有体量大、分布广、构建复杂等特点,对这些遗产的保护有技术上的困难。显然,不可能将所有的工业遗产保留并加以保护。我们需要研究什么是值得保留和保护的,应该以什么方式和形式保留。因此,在社会变革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对待工业遗产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3 成为文化产业链中重要文化资源的工业遗产

解决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使工业遗产成为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资源。

文化产业是提供精神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这些精神消费产品和服务可满足人们通过感官获得体验、愉悦、理解、回忆和共鸣等精神收获。通常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提供的产品需要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产品能提供大量的反思机会。任何一种产业都需要资源,那么文化产业的资源之一就是悠久的历史传承,而工业遗产就是具备这种特点的资源。从工业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讲,单纯的将这些遗存实物纳入博物馆的收藏既不现实,也不具有可持续性。需要将工业遗产放在文化产业链中进行保护性开发,即在保护好工业遗产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将其开发成文化资源。

一个产业链中包含企业、企业间的供需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价值的交换和空间分布等方面。这几个方面使企业形成群体结构。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工业遗产可以认为是产业链的上游资源之一。

工业遗产的特点之一是有宽阔的厂房库房等建筑,实际上,投入到文化产业中的工业遗产主要是这种资源。这些资源已经在文化产业链中形成几种成功的利用模式:

(1)LOFT模式。LOFT在牛津词典上的解释是“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现在所谓LOFT所指称的是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LOFT的内涵是高大而敞开的空间,具有流动性、开发性、透明性、艺术性等特征。LOFT的这个含义发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纽约SOHO区,由艺术家们自发形成的一种形式。SOHO区原本是纽约的一个工业区, 二战后制造业衰败,纽约的艺术家们将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成生活空间和艺术工作室(即LOFT), LOFT成为集居住、创作、展览为一体的新型时尚综合体。LOFT充分发挥了工业遗产沉淀的文化价值,并实现了经济价值。

(2)工业遗产博物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运动中,催生了近现代工业遗址性博物馆,被视为一种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而得到推广,并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主要有工业遗址遗物或工业历史博物馆。这种模式一般是在工业原址上进行文化创意开发,重在保护工业实物,体现博物馆的史料价值、体验价值和科教功能。

(3)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主要由文化创意设计企业、网络信息技术企业等机构组成,形成产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创意产业园模式主要利用厂房建筑、工业空间布局。

(4)工业旅游。工业旅游是指对现代工业场所的参观,包括参观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过程。比较完整的工业遗址,其生产设备、生产过程都可以成为旅游者参观的对象,这种旅游资源可以使人们回想当年的工业繁荣景象。以工业遗址为资源的工业旅游项目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的文化产业。

(5)公共文化空间。利用工业遗产建立公共文化空间,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保护了工业遗产,另一方面增也将工业遗产的人文内涵传递给市民。工业遗址可以建设成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文化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活动场所。充分开发工业遗产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功能。

现实中,因为工业遗址有比较开阔的空间可以作为经营场所,并且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人们主要关注工业遗址的开发。工业遗址是不可移动和复制的文化资源。其它可以移动的物态工业遗产可以收藏到博物馆中保护,这些遗产也是文化资源。实现这类工业遗产可以通过创新进行重构,例如,开发系列衍生品、开发数字博物馆等,这类资源的开发模式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中,非物质工业遗产没有受到重视。我国非物质工业遗产的保护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得到体现。多种旅游开发模式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路径。

4 博物馆在工业遗产的价值开发中的作用

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政府和文博管理部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组织管理和技术方面,博物馆应该起到保护、研究、提炼、聚集和引导开发的作用。在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多重问题中,影响最大的是房地产开发的巨大利益增大了工业遗产保护的机会成本。工业遗产常用开发模式需要继续发展。博物馆应该在工业遗产开发价值方面多做工作,结合城市建设规划,使工业遗产产生更大的价值,探索新的开发模式,这样才能走出遗产保护的困境。

(1)工业遗产资源调查。博物馆应参与调查挖掘工业遗产资源,核查工业遗产资源的总量,列出资源明细,提高遗产保护的规模和管理的水平。

(2)资源保护。工业遗产保护需要研究、管理、修护。作出保护计划,对于有待于开发的工业遗产提出保护性开发要求。

(3)研究、整合与创造性开发。由于工业遗产蕴涵着了复杂的文化和历史,必须经过发掘整理才能是实体资源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博物馆可以通过自身的文化引导作用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博物馆本身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将博物馆的这个特征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将会创造无穷的财富。博物馆需要拓展通过自身的文化功能增加城市的凝聚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博物馆应该通过开发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并结合文化产业链来实现经济价值。

5 结论

通过对城市中的工业遗产重新进行梳理、归类,在合理利用中为城市挖掘出丰富的历史积淀,推陈出新,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保留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传承工业遗产蕴含的文化精神,既能为后世留下曾经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历史形象,也能为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迪。工业遗产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充分认识到工业遗产的这一重要价值,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探索与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相结合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模式是必由之路。通过创造性的挖掘,实现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保护性开发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姜振寰.工业遗产的价值与研究方法论[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4).

[2] 吕建昌.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的特点与内涵[J].东南文化,2012(1).

工业文化研究范文3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从论和时间的视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工业文化研究范文4

关键词:工业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是以机器大市场代替手工劳动的机械化生产过程,是生产方式的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革命;它把发展领域从单一的部门突破到国民经济全局,工业化的实质是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作为社会演进的动因与结果,工业化使得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劳动力就业比重和生产要素消耗的比重持续增长。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繁荣的动力。

工业化发展离不开道路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主要体现在:提高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以及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强调统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的关系,实现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中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发展现状

中国从总量看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小。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占世界第7位,但人均值仅居世界人均值的第60位,其中可更新资源居世界第120位;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值居世界第80位;草地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10;森林总量占世界第7位,但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3%;煤炭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3;石油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8;天然气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20。加上自然资源在品种、品位、开发成本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短缺,许多资源已经向亮出“黄牌”警告,耕地和淡水资源则接近人均最低警戒线,已经出示了“红牌”。中国只有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在进口方面没有发挥利用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的比较优势。中国过去的发展是完全依赖国内资源供给来支撑巨大经济规模并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供养和满足10多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中国资源消耗和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现状

中国近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把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发展的方向。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的大国,实现工业化还是存在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现象,存在很多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问题,尤其是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缺乏有效机制。

中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出现矛盾,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过去的发展给环境带来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结构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根据专家测算,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增长,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

(二)土地浪费严重

中国是人口众多、土地有限的国家。由于中国的土地问题的模糊状态,导致制定土地供应政策和实行土地商品化时存在盲目性与浪费性。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和厂矿建设占用农业耕地现象,使可耕种面积减少。

(三)资源短缺,且重复建设

中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矿产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国内保障程度低。尽管资源短缺,但发展过程中受技术限制,资源消耗和浪费非常严重。此外,中国近年来重复建设或者说过度建设比较严重。

(四)人口总量大,剩余劳动力多

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城乡过剩劳动力比较大。受环境、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完全充分就业成为困难。

三、中国工业化发展与资源、环境建设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需要相应的资源提供支撑。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消费为基础,经济越是发展,能源消费就会越多。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近年来煤炭消费量已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以上。煤炭消费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能源不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石油供应短缺问题很突出。中国的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七位,而石油消费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近1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油气生产增量不足,但需求增长强劲。据预测,未来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年需求量在2.1亿吨的基础上,到2010年将达到3.5亿吨,将成为世界主要原油进口国之一。

(二)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度差

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可以保证或基本保证2020年需求的有26种,不能保证的有19种。特别是石油、铁、锰、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供需缺口持续扩大。

中国企业存在经营粗放、消耗高、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等现象。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每年可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和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中,没有利用的价值达500多亿元。据调查,中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

(三)环境破坏问题突出

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发展,总是要破坏环境。而环境是一种资源,并且是有限的资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同时他们将工业化阶段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这些产业一般是破坏环境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产业转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将面临更严重的环境破坏,即环境资源的耗竭。目前中国快速发展的产业依然是传统型产业,发达国家都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或将原料生产基地设在中国,一定程度上将环境的成本附加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之中。

(四)资源开发与节约得到重视

中国一直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方面的投入,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缓解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从1995年到2000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1990年价)由3.97吨标准煤降到2.77吨,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4.1亿吨标准煤;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43%提高到52%。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如:2006年起,逐步对资源类产品开征“权利金、资源税和特别收益金”,以此来建立节约型社会。

四、决策依据与政策建议

经济全球化,要求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利用国际资源、资本、际市场和技术。全球化使得中国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为中国带来了强大的外部环境压力和环境建设动力,可以朝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新型发展模式方向发展。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重视能源综合利用

在工业化发展中,一方面要追求传统的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注意后工业化目标的实现,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制定对外经济战略,特别要防止发达国家的污染出口政策对中国环境的破坏。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应当着重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经济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不能只注重效率,同样需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中国政府制定的节能目标: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1995年2.33吨标准煤,降低到2010年的1.25吨标准煤,2030年的0.54吨标准煤和2050年的0.25吨标准煤。

(三)拓展国际市场

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经济发展不仅要立足于国内市场,而且必须遵循国际惯例,参与国际竞争。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一是可以通过贸易途径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二是挖掘资源开发和节约潜力,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等。

(四)发展高技术产业

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一方面,中国必须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扶持生物技术、新材料、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发展传统产业。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传统产业的改造一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

(五)发展信息产业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中国家,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即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注重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此基础上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加速工业化的进程,缩短工业化的时间和进程,提高工业化的内在质量。

在上述五个方面的工作开展中,重点是提高全民资源保护意识,改变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的模式,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战略指导,发展新型节能产业,以全球化的思想发展资源产业。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从中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Z].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4.

2、郭克莎等.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3、王克勤,乔国栋,黄厚珍.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战略――访著名经济学家樊纲[N].经济时报,2002-11-20.

4、周光召.中国资源态势与开发方略[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工业文化研究范文5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种问题凸显,诚信危机更显得汹涌而弥漫。随着蒙牛“毒奶门”事件发生,“地沟油”事件屡禁不止,企业诚信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一系列“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及失信、失范行为的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道德建设的正常进行。

(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

诚和信的含义有所不同,“诚”与“信”虽然都具有诚实守信的意思,但在表达的侧重点上却是有区别的。“诚”寓意不虚伪,强调内心的真实,看重表里如一,“心诚则灵”、“诚心诚意”等都取意于此。信更强调“内诚”外化,体现为个体除了在内心对社会道德的认同外,同时也身体力行地遵守社会道德。而“信”强调的是外显的真实,言语和行为的一致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重要需求。“信言不美“就是体现这一点。然而“诚”与“信”还是有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诚”与“信”的结合,体现着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诚为信之本,不诚则不信。不欺已曰诚,不欺人曰信。诚在实际生活中,更多地表现在人的品行方面,信则表现为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比如对责任、义务的态度,诚信是“诚”与“信”的统一。

(二)非公企业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

1.企业诚信的含义

企业诚信是特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的行为做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以信誉赢得顾客。作为微观的经济主体,企业在经济运行的信誉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诚信状况,也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克拉伦斯?沃尔顿曾指出,一个企业的经理人,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诠释企业的责任。可以这样说,企业不是赚钱的机器,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单元,企业更应讲信誉守信用,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感。

2.企业诚信建设的意义

诚信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价值观,是企业的形象建设的一部分。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诚信往往是一条准绳,一个坐标。日升昌这样诠释诚信:也许一时的欺诈行为可以愚市弄民,可是不会有商家长远的发展是靠耍奸发展壮大的。同样,荀子在几千年前,便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严肃地指明,在商业活动中,诚信无欺将从根本上促进国泰民安建设。现代著名企业海尔,同样是靠诚实守信不断发展壮大,其产品过硬的质量以及周到诚信的售后服务闻名全国。很多企业的成功都说明了一个企业只有努力建设全体员工的诚信价值观并在任何条件下都遵守诚信道德,才会不断地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而建立强大的无形资产。

3.非公企业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其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特点是传统国有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同时其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更是让其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优势。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非公企业也有自身的不足,尤其是部分非公企业诚信的严重缺失已经影响到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我国市场经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守信的企业常常不能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而失信的企业也看不到明显的经济利益损失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这会造成一种现象,就是守信的企业要付出高额成本,失信的企业不需要付出成本。另一方面,在非公企业的发展,由于受环境、竞争条件的制约,资金少、设备差,技术落后,人才紧缺,在这些关乎企业发展的硬软件建设方面,非公企业往往难以与同类型的大型企业抗衡。于是企业难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就是努力用最低成本获取最高收益。在守信无用的情况下,失信行为的产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但是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一定会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危害,比如银行贷款、企业招工等方面,正是由于企业诚信行为失范,其发展道路上才出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若想获得长足发展,特色和信誉是重要的。然而若要形成特色,要受制于很多客观条件,可是诚信建设,却是一个企业可以努力创造的。有了诚信,企业的长远发展才会获得宝贵的信誉。由此可见,非公企业的诚信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二、中国传统诚信文化与非公企业诚信建设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含义

对于诚信,一般从以下角度理解:

1.诚信是重要的道德修养

《中庸》里提到:“君子诚之为贵。”对于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君子而言,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荀子也曾说:“养心莫善于心诚。”就是说,修养良好的品德,诚信是首要的。周敦颐认为五常之根本在“诚,诚信是万事兴旺的源头所在。

2.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孔子常常思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待人是孔子人生重要的追求之一。“曾子杀猪”的曾参在教子方面教育孩子要诚信,而他自己,也要每日检点,自己是否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做到了诚信。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朋友,与朋友交往,就一定要言而有信。

(二)非公企业诚信建设现状

目前,有很多企业意识到诚信在经济活动中的战略作用,但只有部分企业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信用制度。所以,非公企业诚信管理水平不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首先,非公企业诚信管理没有形成制度化,专业管理人才不足。其次,非公企业诚信管理的程序及资源没有形成体系,专业化水平不够。再次,在非公企业管理中,诚信建设还没有信度高的标准和应用。再则,整个社会对非公企业在诚信方面的教育培训力度不足,信用体系建设相对薄弱。这体现在相关服务市场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三、传统诚信文化建设与非公企业发展的关系

(一)非公企业诚信缺失的负面影响

1.诚信的缺失,会增加企业交易成本

近年来,很多非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困难,因为不讲信用,破坏了正常的信用观念,企业之间的赊销、预付难以为继,进而发生拖欠民工工资,进而发生“用工荒”等现象。长时间不能缓解的相互拖欠使非公企业举步维艰,严重阻碍了非公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诚信的缺失,危及企业的品牌建设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品牌代表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信用是品牌的基础,没有信用,品牌就是无根浮萍,无法立足。有了良好的信誉,才有可能打造出出色的品牌。一旦失了信用,在市场大潮中,就是曾经成功的品牌也一样会被淘汰,享誉全球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就是让世人警醒的例子。

3.诚信的缺失,阻碍企业的发展

这种诚信缺失首先表现在资金使用方面,很多非公企业擅长做三本账,为了偷税漏税,送给税务局的账需要虚减利润,为了取得贷款,送给银行的账要虚增利润,再留一本账给自己,计算怎样能从员工报酬里再汲取部分利润。资金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一个企业只有信用好,才会吸引其他企业来投资,而有了良好的信用度,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银行也会积极协助其进行资金周转。相反,一个企业信用度低,就会逐渐失去社会的信任,从而失去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可能。

(二)以诚信为基础,建设和谐企业文化

1.诚信是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经济、道德经济基础之上的竞争经济,良好的企业文化需要始终如一的诚信品格。有了诚信这块基石,企业的生存发展才有了长盛不衰的保障,有了诚信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这样的文化内核,才是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应有的价值导向与坐标。

2.诚信是企业恰当处理各种关系的坐标

海尔的高层管理者面对不合格的冰箱毅然挥起大锤,砸在员工心上的是诚信的价值观。一句“不让一件不合格的海尔产品流向市场”的承诺让世人看到民族工业复兴的希望。而与之相反的是西门子冰箱门事件欲盖弥彰的行为,让消费者对这个品牌产生了根本的排拒与犹豫。一个缺少诚信的企业哪怕它有过奋斗与辉煌的历史,一旦失去社会信誉也终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3.诚信使企业文化建设有了生命力

企业要生存发展,诚信建设是重要内驱力。我们熟知的重庆啤酒的著名格言是:“企业发展依赖诚信”。有了诚信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风雨中岿然屹立,哪怕跌倒,也会迅速重新崛起,因为诚信是企业立足、生存、发展的命脉,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内在力量。

四、构建诚信企业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一)企业价值观要以诚信为重要内容

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以及其员工共同前行的方向和价值取向,也是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所信守的基本信念。从哲学角度理解,对象对主体有用性的观念就是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员工理解并支持的一切关于企业意义的有效判断。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曾断言,未来的的商业竞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 ,更重要地表现为文化上的挑战。长久以来“正直”、“诚实”一直是微软的核心价值观;而“诚信为本”同样是摩托罗拉的核心理念。非公企业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企业报等文化载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全体员工进行诚信教育,领导重视,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培养员工的诚信品质,营造人人诚信的氛围,打造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企业价值观。

(二)企业道德规范以诚信为根本

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离不开成熟的、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学家吉母?柯林斯说:一个公司,只有建立了不断适应世界变化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长久地享受成功。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非公企业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抓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有利契机,积极培育建立诚信的商业道德规范。我们熟知的同仁堂历经300年屹立不倒,就在于其以求珍品、讲信誉”为企业宗旨。诚实守信的行为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要求,企业的竞争要在公平交易、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础上。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道德规范,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从小事、从自身、从当下做起,优秀的企业道德的形成需要长期系统的培育,只有将诚信的观念渗秀到职工日常思想文化建设中,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道德规范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非公企业才能不断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诚信文化体系逐步形成制度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以科学合理的制度进行约束内化,才能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

1.立足现实,制定企业的诚信规则

具有企业法律效力的文件会约束员工的行为,并逐渐内化为员工的自我要求,只有把诚信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的工作和管理之中,对生产对产品的认真与责任才会外显到企业具体的产品中。而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的行为将会使企业拥有更多忠实的客户,从而使企业拥有了最宝贵的无形资本,保证了企业占领市场并达到高效益持续发展。

2.完善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诚信制度

做到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制度化,就要使相关的制度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对企业诚信行为的奖惩落到实处,切实激励每一个人诚实守信。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的诚信教育培训,也会使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深入具体的内容。所以应以规范完善的制度使诚信的观念深入人心,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与意识。只有全体员工的支持与参与,才有可能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3.科学规范,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建设

只有在制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才会增强人们对诚信文化的认同感。每一个员工都应有一份诚信档案,每一次记录都是企业诚信奖惩的依据,是否具有诚信的品质将对他们的未来有重要的影响,遵守诚信管理制度会获得人生宝贵的尊重与机会,违反诚信管理制度的将遭受严厉的道德谴责并影响未来人生发展的空间与轨迹给以严惩,事实会告诉每一个人,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有了严格的考评制度,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就会在诚信的轨道上为企业加足马力,全力前行。

我国传统的诚信文化是民族的精华。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诚信文化的作用日益明显,能否建设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关乎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诚信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只有立足于诚信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所以,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方式方法,全力打造优秀的诚信企业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奋生.非公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08(02).

工业文化研究范文6

摘 要 生产性员工是企业基层生产经营活动的执行者,这就要求作为企业价值观念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扎根在生产性员工的脑海中,以便正确指导员工进行各项工作。同时,企业只有在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概述了生产性员工的基本特点,具体分析了企业文化对生产性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对生产性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生产性员工 工作满意度

一、生产性员工的基本特点

生产性员工作为企业最基层的一个群体,与企业内部其他员工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一)生产性员工讲究实干,并且注重自身物质待遇

首先,生产性员工偏重于体力劳动,所从事的是重复性和实操性较强的基础性量化工作。经过长期的工作,优秀的生产性员工会脱颖而出,成长为部门的技术骨干和生产能手。显然,在生产部门的管理上,技术骨干比理论型管理者更能获得生产性员工的信任和服从。

其次,生产性员工更注重企业的物质待遇。相比其他类型的员工,优渥的物质待遇、良好的食堂和宿舍环境、丰厚的基本工资和公平合理的加班工资、适当的节假日活动,这些都是生产性员工求职的重要考虑因素。

(二)生产性员工的使命感不强,但是受非正式团体的影响较大

首先,生产性员工一般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企业在聘用时更偏好这些只需在经过短期培训就能极快上岗的人。因此,技术含量不高的基础性工作使得企业的生产性员工在工资水平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角色地位上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仅仅将自己视为外来的打工人员,也就无法形成较强的职业使命感。而使命感不强的生产性员工在完成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就容易缺乏工作的热情和专注力,缺乏创新和竞争向上的动力,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生产性员工一般都有自己的小团体,其团体成分一般为亲戚、朋友、老乡、同学等等。由于团体成员之间的熟悉度和亲密度较高,这些非正式团体往往会比企业的正式团体对生产性员工产生更强的影响力。如果非正式团体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理念不能趋同,就可能对企业的管理建设起到阻碍的作用,有些非正式团体甚至会散播对企业不利的谣言,严重损坏企业形象。

二、企业文化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一)企业文化与生产性员工的关系

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工作方式和作风等方面的总和。具体地,企业文化内涵包括企业自身的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其外延包括企业整体的利益追求、制度规范以及文化标志等 。因此,能否通过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来提高生产性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以达到吸引和留住企业所需的高素质生产性员工,保证企业的生产工作高质高量进行,是当今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文化自身具备导向、激励和凝聚等功能。其中,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包括对员工的行为导向和价值导向,使其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进行有效工作;激励功能主要包括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充分调动生产性员工工作积极性,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凝聚功能主要包括对员工行为凝聚和思想凝聚,使员工能够自觉维护企业利益。显然,如果企业能够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很好地付诸实践,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各项功能,这将既能解决生产性员工使命感不强等问题,又能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企业文化对生产性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员工满意度问题日益得到企业的重视。生产性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反映了其对工作本身、福利待遇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感受。其中,生产性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满意感包括对所处工作环境,具体事务,以及对其工作强度的满意程度,例如,企业对生产性员工的分工协作安排得当,具体到每位员工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下,生产性员工的满意度相对就高些;生产性员工对福利待遇的满意感包括对基本工资、加班工资,节假日福利等方面的满意感,比如,企业具有健全的工资薪金制度,会让生产性员工的物质利益得到保障,进而增加其对工作的满意感;生产性员工对工作发展的满意感主要是指工作升迁空间,如果企业有明确的升迁制度或规定,就会激发生产性员工的工作信心和激情,促进其不断成长。总之,当企业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诸如工资薪金制度,升迁制度等具体的制度时,就会对生产性员工的员工满意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一点是企业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企业文化对生产性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具体措施

生产性员工是产品的制造者,是企业生产创新和成本控制的主要力量,被誉为企业的内部客户,通过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提高生产性员工的软实力和工作满意度,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下是基于企业文化的角度结合生产性员工的特点,完善其工作满意度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生产性员工薪金制度与绩效评价体系

首先,工资是稳定生产性员工的基石,奖金又带有极大的激励措施,它们对于生产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重大。当然,生产性员工对所获报酬是否满意,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所当期得,也会将自己的贡献和报酬与他人的贡献和报酬进行社会比较,以及自己现在付出和所得与过去付出与所得进行历史的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是公平合理时,生产性员工主观上感到平衡,从而提高共组的积极性;如果比较的结果不是公平合理的,生产性员工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感,进而影响工作的质量。

因此,企业应该科学公平地评价生产性员工的工作绩效。其次,企业为了营造一种公平合理的氛围,可采用保密工资等办法。

(二)加强对生产性员工的企业文化宣传

一般地,员工的满意度与离职率成反比,即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越高,其离职率就越低。因此,要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企业高质量人才的流失,须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和完善员工的职业规划,强化培训制度和明确晋升空间;鼓励和采纳生产性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增加工作任务的挑战性,激发生产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工作中能发挥所长,感受到工作的乐趣,获得成就感等等。

其次,在领导管理上,强化团队合作,尤其疏通信息沟通的渠道。既要关心工作情况,也要关心生产性员工个体。一方面,上级管理者既要注重生产部门设计、明确生产性员工的职责、明确工作目标等;另一方面,为生产性员工提供更多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而激发其对企业使命感。

再次,在员工满意度上,企业可以在自身的企业文化的特点和生产性员工内部适用的行为准则之间寻找共同点,使企业文化发展为企业与生产性员工都认可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而直接影响生产性员工在具体工作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具体地,可以建立先进典型和领导的示范效应,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言行是相互影响的,榜样的作用会形成“示范效应力场”,其具有形象性、示范性、和感染性的特征,这些都能有效的满足员工的模仿和学习的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对生产性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得到企业的重视。通过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企业行之有效的举措,一方面使得生产性员工的物质待遇得到有效改善,增加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企业经济效益获得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精神力量得到充分彰显,员工满意度提高,生产性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会有质的飞跃,更有助于企业留住高素质的技术骨干和生产能手,从而保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霞.探讨企业员工激励及经济效益[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

[2]杨欢.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满意度影响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