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1
目前,我国废物回收再利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废物资源化已经成为环保产业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利用被废弃的资源?如何完善我国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对此,《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了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温宗国。
CEI:现在都在提倡发展循环经济,目前我国的废物循环利用的现状如何?哪些领域的废物循环利用做得比较好?
温宗国:近年来我国废物资源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统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每年增速达到10%20%,约占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的60%以上。预计伴随我国废物资源化处理规模与再生产品价值的进一步提高,2015年废物资源化年产值将达到约2万亿元,回收的再生资源量将达到2.2亿吨。目前,我国已有许多规模化的废物资源化骨干企业和大型基地,再生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我国已成功突破了废轮胎资源化的高值利用技术链条,实现了再生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并被应用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及天津滨海新区等标志性工程建设。但同时,废物资源化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我国废物资源化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尚无法满足废物资源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求,再生资源产业集中度低,产品附加值处于低端。“十一五”期间,我国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利用、城市垃圾资源化等领域的重大成套装备研发取得较大进展,在这些领域的废物循环利用做得都比较好。
CEI:在你看来,我国产业废物循环利用的优势和不足主要在哪些方面?
温宗国:目前我国产业废物循环利用的主要优势是:废物回收量大,有价成分含量高,就业人口比较多。例如,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废旧机电产品、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轮胎与废橡胶等社会消费品进入报废高峰期,每年回收量达到2亿吨以上,这些废物都富含有资源,资源回收潜力大。此外,废物回收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从业人口数有几千万。
不足之处主要是:产业废物成分复杂,再生利用率,再生附加值价值低,二次污染严重。尽管社会废物回收率与处置率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尚未实现有序回收与合理利用,基本依靠手工拆解和分选其中的价值较高的成分,大量伴生组分形成新的污染物排放。这同时也使得废物综合利用率仅约40%,城市垃圾资源化不到10%,许多再生产品以建材等低端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
CEI:推进资源再生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发力的重点应在哪些方面?
温宗国:我国应当重点寻求收运系统的突破。当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收运系统运营粗放、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信息统计、废物物流定位跟踪、优化调配管理、实时检测监测、收运分拣过程的高效预处理等集成技术。我国目前废物收运效率不高,流向无序,许多正规企业收不到产业废物和再生资源。我国应加大废物循环利用的立法工作、制度建设和产业政策制定,确保废物流向环境友好、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企业。例如,尽快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定再生产品的标准和废物资源化特许经营权、合同循环服务制度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推动若干废物资源化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研发,引领和支撑废物资源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例如,我国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对外依赖性大,许多方面都需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
CEI:国外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上,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
温宗国:在国家战略上,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选择了绿色发展战略,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刺激经济复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我国对废物资源化的产业内涵在战略上并没有得到明确,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缺乏有效产业政策与市场调控手段。美国废物资源化产业每年产值达到2400亿美元,回收利用社会废物再生资源达到1.25亿吨,规模与我国基本相同,但单位废物资源化产值是我国的4倍。我国在政策上引导企业强化有价成分提取利用,提高资源转化效率,推动再生产品高值加工,重视二次污染控制,使得产业发展朝着清洁化、高值化、规模化发展。
国外在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提倡“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由企业回收废旧产品并利用“再制造”的绿色新技术,将废旧产品中可以再用的零部件用在新产品的制造中,节约了大量资源,减少了大量污染。自上世纪90年代后,德国开始重视有利用价值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出台了一批法律法规,把废物的循环再利用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从法律层面上确定了对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的要求。
CEI:目前已出台了哪些关于资源再生利用的政策?在你看来,哪些地方还需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扶持?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2
【关键词】 高校教材 循环利用 思路
高等学校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一套好的教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也可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发现一些自然和社会的问题。高校教材循环利用,顾名思义就是对高校学生使用过的教材进行回收再利用。目前国内高校的教材循环利用有一定的市场,但处于无序状态。如何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做到既节能环保又能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呢?本人通过多年来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经验以及对教材供应市场的调研,谈一下对建立高校教材循环利用机制的一管之见。
一、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现状
目前,由于国内高校没有建立循环利用教材的机制,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学校采用招标的方式购买的教材,或通过网购的方式购买打折教材,只有少数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旧书摊、旧书店或学校BBS二手板块购买旧教材,教材循环利用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进行。
1、高校教材难以循环利用的原因
一是教材循环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作者、出版社、发行单位、使用人等多方利益,若循环使用,将遇到利益方的阻力;二是由于资金、场地、管理等原因,没有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管理的教材循环利用的统一组织和平台;三是在信息化社会,知识不断更新,高校教材版本也更新非常快,以三年或更短的周期不断修订;四是高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确保上课学生人人手中有教材,采用招标的方式,在新生入学时代购教材,方便了学生,这也影响了教材循环利用。
2、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市场存在的因素
一是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财政部明确规定教材费等代收费不得强行统一收取后,大多数高校在新生进校一学期后都采取的是自由征订模式,择书自由为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创造了条件;二是新旧教材价格差别较大,学生普遍认为新教材价格偏高,经济困难的学生愿意选择旧书,教材循环利用也就成为了必然;三是由于知识更新太快,有一些专业书籍的版本更新频繁,教材保存价值不大,学生学完课本后,马上转给低年级同学了,这也使得教材循环利用有了市场。
3、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材不全。由于发行量和收藏价值的原因,有些教材在旧书店和网上书店买不到,学生又不愿买新教材,造成学生上课没有教材。二是旧教材不卫生,由于没有完善的教材循环利用机制,学生通过交换或在旧书店买的书没有消毒,难免会传染细菌和病毒,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三是教材版本陈旧。由于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教材版本更换频繁,使得循环教材版本与老师要求的教材版本不一致,影响学生上课使用。四是购买的教材是盗版。有些旧书店受到利益的驱使,卖给学生的是盗版书籍,学生无法鉴别,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
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教材循环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很多发达国家也都有重复使用课本的传统,学生升学后将所有书本留下,供下一届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美国学生平均使用5年,日本学生平均使用达到10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高校在校生约有2536万,如果按每生每年平均使用16册课本计算,每年使用课本4.06亿册。有关专家参考数据折算后得出,若按教科书每本2000克计算,每年全国高校教材需要纸张81.2万吨,消耗纯净水0.812亿吨、树木48.72万亩。如果按教材循环平均使用5年计算,可以节约324.8万吨纸张,这意味着少耗费3.248亿吨纯净水和194.88万亩森林。可见,教材循环使用对于高校而言是贯彻国家政策、实施节约的最好途径之一,势在必行。
2、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目前全国高校贫困生的比率为30%左右,其困生为10%。据粗略统计,一名大学生四年的教材费约在2000元左右,这对贫困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切实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3、增强大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爱护教材的理念。教材循环使用后,就成为公共物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免费捐赠教材和接受免费使用循环教材的学生也可以从中懂得如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4、节约了教育经费
高校每年到毕业季节,很多学生都会把教材当废品卖掉,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又消耗了家庭的收入,造成了教育经费的极大浪费。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变废为宝,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三、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适用原则
循环利用的教材应与老师指定授课版本的教材一致,若版本不一致,应把变动的部分标注出来,用替代的教材要保证其内容适用老师的授课。
2、洁净原则
学校应为循环使用的教材配备专门的消毒器材,比如紫外光灯消毒装置或购买消毒液,对回收的循环教材定期进行全面消毒,保证学生再使用的卫生安全。对破损的教材要进行分类清理,能修补再用的要及时进行修补,不能修补使用的,要及时报废,及时更新,保证教材在循环使用过程中达到基本的质量标准,不影响学生的再使用,保证教材整洁干净。
3、自愿原则
学生上交教材应该是自愿的,是否接受使用过的教材,也应该是自愿的,学校应尊重学生的意愿,不能硬性规定教材回收。
四、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思路
1、建立高校教材循环利用机制
教材循环利用仅仅依靠跳蚤市场、旧书店、网上购书等是形不成气候的。要切实做到节能减碳、保护生态环境、减轻学生负担,推进节能型社会建设就必须在组织模式上以学校为主导,利用图书馆、学生会等资源,将学生在用完后的教材根据书的使用损坏程度折价卖给学校或捐献给学校,下一届学生再到学校购买或无偿接受,从而实现教材的循环利用。只有建立更加完备和同学认可的教材循环利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可持续发展。
2、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比如要建立《学生使用循环教材的管理办法》,明确利用循环教材的程序。学生在使用循环教材时发现破损缺页或脏污情况应及时调换。拿到教材后,最好包上书皮,在书皮写上姓名、班级。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做到不在教材上乱写、乱画,不在教材上作标记和学习笔记,不把教材放在餐厅等易受污染的地方。
3、选择购买高质量的教材
在教材循环利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材的质量,教材较易损坏与教材改版频繁是影响教材循环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高质量的教材有助于教材循环利用持久。教材质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内容上的质量,内容高质量可以减少教材的修订与改版的频率,也就使得教材循环利用的寿命会延长;另一方面是纸张、印刷与装订等的质量,高质量的纸张、高技术的印刷与装订技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材的损害程度,使得循环教材的使用年限提高。只有保证教材的质量,建立完善的教材循环机制,教材循环利用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4、教材循环使用要建立领导负责制
学校要建立教材循环利用领导负责制,例如对不按规定发放、使用和回收的,将严肃追究当事人责任,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责任人承担,教材循环利用的管理工作应纳入到对职工工作考核中。
5、教材循环利用应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关系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和环保、财政、新闻出版等部门联合制定教材循环利用的实施办法。教材循环利用的实施必然会触动一些单位或部门的利益,若没有把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协调好,就会阻碍教材循环利用的实施。教材作者需要获得最大的利益,出版商和发行单位也需要生存,而学校实施的教材循环利用无疑会减少相关教材的发行量,必然会影响它们的利益。因此要切断教材相关产业背后的利益链,就必须政府出面进行方方面面地协调。首先要加大对教材循环利用重要性的宣传,使教材循环利用成为社会的共识。通过各种宣传教育使相关单位和部门识大体顾大局。其次还需要国家资金的扶持,只有国家政策还不行,还需要有实施的资本。因此,需要政府既出台循环利用教材的政策,还需加大投资,同时给作者、出版社和发行单位适当补助。
6、加强大学生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
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资源价值发挥到极致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正是因为人们的资源危机意识不够,使得教材循环利用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因此学校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一些科普讲座及教育实践活动,将“为了他人的使用,让我们更加珍惜手中的教材”作为一个宣传重点,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教材循环利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接受教材循环利用,从而增强其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从而自愿、积极地投入到教材循环利用的实施中去。
7、教材循环利用实施初期应进行小范围的试点
国家财政和学校可出资向在校生购买已经使用过的教材,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捐献他们用过的教材。应当有选择性的进行小范围的试点,然后逐步推广。比如对于变化相对较少的公共课教材或全校性选修课教材应当是循环利用的重点,其实施操作性相对其他专业课要简单的多,同时也更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又比如回收教材的对象可以主要针对家庭条件较好和没有保留教材习惯的人,重点提供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五、结束语
教材循环利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府、学校、出版社、书商和学生等,需要统筹考虑,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当前实际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应小范围试点,然后逐步推广扩大。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因此推进建立教材循环利用机制就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节能减碳、保护生态环境、减轻学生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小艳:高校教材循环利用问题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3
摘要为构建贵州省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贵州省正加快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的推行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即依靠调整优化能源生产的利用方式来实现物质与能源的循环。本文以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对循环经济的作用为基础,对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贵州省的贵州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依托,提出了贵州中小型城市(县)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循环城市”的概念性结论。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循环城市
一、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及生产利用方式
“十二五”的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稳定、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产业体系。这一方针在我国在此期间的能源发展方向上具有指导性意义。其中,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相关能源行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多元发展,改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总的方针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其目的是实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并构建现代的能源产业体系。规划纲要中关于低能耗和低排放的要求,首先要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本文中,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基础,分析贵州省的能源结构和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二、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资源循环利用使工业废弃物被资源化,使经济价值增长,减少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增加了生态效益。同时,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保证了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当今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循环利用尚不成熟,没有完备的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部分经济工业区的资源利用情况较好,主要体现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控制。
(一)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收效较好
贵州省的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如贵阳的开阳磷化工集团、贵州宏福纸业有限公司等工业园区,其资源循环利用的重点项目已经启动。在“三废”的利用方面,各公司大力投入资金,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减少了“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循环经济。
(二)部分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的审核
一些工业园区的大中型企业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等方面通过了审核,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据数据统计,这些大中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以循环经济为方向,生产的水耗、电耗都较以往有所下降,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物也得到了重复利用,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
(三)部分工业区初步形成主要产业链
贵州省的各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以特有的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地方资源形成工业聚集区,发挥了企业集群效应,合理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再利用的方式。
三、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形成循环城市
贵州省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已初步形成,本文中以贵州省的贵州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依托,详述了贵州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的概念。
(一)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由桐梓煤化工项目、桐梓火电厂等项目建立的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煤化工、铝加工、钛加工、热电、冶金、等产业。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总规划面积为45平方公里,是贵州省重点培育的工业园区之一。园区分为华电工业园、蟠龙工业园、娄山彩阳轻工食品工业园、桐梓重庆工业园和渝黔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地方的大力推动下,除桐梓火电厂这样的工程进展顺利以外,金兰伟明铝业也基本建成。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桐梓县制定了能源产业、铝钛加工产业、化工产业、轻工及副食品加工产业等四大产业综合发展,对园区的产业进行规划。园区产业定位是以煤化工、遵宝钛业、火电厂、伟明铝业的企业为依托,发展煤化品,铝加工、钛加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等节能环保且附加值高的附属产业,大力把桐梓发展成黔北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和重要的产业承接基地。
(二)构建循环城市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是形成循环城市的核心内涵。循环城市,是指依照循环经济及循环社会的概念,以节约资源为方向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来建设的城市,在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资源节约使用、重复使用。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是当今节能和环保的主题下,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形成循环城市,对于中小型城县,是以日益发展的循环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的循环城市的构建还在起步中,而循环城市的形成必然成为未来社会的方向。
结论:发展可持续经济,合理调整并优化能源生产利用的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构建资源循环系统,形成“循环城市”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并以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了贵州省中小城县构建资源循环,实现“循环城市”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吴永贵,安艳玲,毛健全.贵州省主要工业区发展现状与循环经济改造.贵州化工.2009(04).
[2]金小天,霍文冕,杨占星.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甘肃省高台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6(11).
[3]陈凯,黎湘虹,张秋根,殷茵.南昌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的探讨.江西科学.2009(02).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4
一、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已发现的一百余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一次能源消费中有70%~75%来源于煤炭,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由于当前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仍然逐渐提高,而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廉价,所以煤炭产业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同时我们看到,多年来我国过度依赖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源“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以粗加工为主的传统煤炭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面对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煤炭产业发展更是积累了不少问题。由于受到发展基础、区域分工、经济结构、地域特点等因素制约,我国非资源型产业、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壮大还需时日。而煤炭产业作为我国优势产业,如果能够实现全面升级转型,则是我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最务实的举措。因此,转变传统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推行绿色采矿,发展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打造高效益、高技术、高附加值、长产业链的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新型煤炭产业经济新模式,是我国能源发展最现实的选择和最有效的途径。
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系统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之一是实现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出量。通过资源代谢分析,可本文由收集整理以了解资源的流动路径和环节,以及各环节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情况,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煤炭行业涉及的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进行资源代谢分析是研究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基础。资源能否做到层级利用、循环利用,不仅取决于资源种类及其自身特性,更取决于其流动方式和规律。
(一)资源代谢方式的转变
1.“资源—资源—资源”型的代谢方式
以这种形式流动的资源每经过一个环节后都会产生新的资源,这些新的资源在经过相关环节后再产生新的资源,依次发展下去直到最终环节。
2.“资源—处理—资源”型的代谢方式
资源的这种流动方式是指资源流经若干环节后其基本的用途和作用没有太大的变化,经过处理后仍能被重新利用。这种资源流动形式,有的经过简单环节的循环,有的经过多个环节,甚至重复循环。这种流动方式易产生过程损耗,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资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过程损耗与技术水平有关。资源的这种流动特性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奠定了基础。
3.“资源—废弃—再生”型的代谢方式
资源的这种流动方式是指资源经过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后,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基本丧失,成为暂时没有用途的资源。经过处理后,一部分资源能恢复原来的用途,另一部分资源经过处理后再做他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再生。大多数资源都按这种方式流动。这种方式是构成环境损害的主要方式,也是循环经济讨论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价值增值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这种不断增值的状态下,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煤炭行业价值链增值,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的。
1.价值链延伸
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本质特征就是延长了产品价值链的环节,通过对行业价值链形成过程中副产品的减量与处理,以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再利用,延长了该行业的产业链,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创造出更大的利用价值。对煤炭资源来讲,压缩煤炭产量,减少资源绝对开采量,积极发展煤炭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拉长煤炭产业的价值链,是实现煤炭产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关键。
2.网状或环状化
煤炭企业对生产或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进行处理,使处理后的副产品产生再利用的价值,作为新的原材料供应给其他企业使用,使该行业的价值链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价值链形成了交叉,从而变为网状化或环状化。尽管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回用会增加一些额外付出,但是考虑到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价值链总体是不断上升的。有些专家学者将这一循环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构造为“螺旋上升的链网结构”,即物质循环是闭合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价值流是增值上升的。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主体;动力机制;经济利益
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影响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因而与企业、消费者和各级政府密切相关。作为循环经济系统的成员或主体的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在循环经济运行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些主体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自觉发挥各自的职能并相互协作。这样,整个循环经济系统才能顺畅运转起来。然而,在现行的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实现。事实上,当消费者还没有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时,不会购买再生利用产品,选择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同样,当循环产业无利可图或资源能源监督都未能形成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企业也不会转变增长方式,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明确循环经济各主体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就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一、循环经济主体的职能
企业、消费者、政府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主体。这三个主体通过各自不同的职能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企业既是资源消费者,又是废弃物的排放者。它在循环经济系统中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和便于回收利用的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消耗;向市场提供能有效减少环境负荷并有利于再使用和再利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再使用、再利用技术等发展循环产业;对企业自身排放的废弃物实施再利用和适当处置;构建企业间的废弃物和副产物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消费者是包括循环型产品在内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也是废弃物的排放者。其职能应为:自觉控制容器包装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遵守废弃物的分类回收等制度,以促进其有效地回收再利用;购买环境负荷少的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尽可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采用注重功能、服务的享用而非物品占有的消费方式。政府是国家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者和推动者。由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因而政府干预就成为必要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地发展起来,而必须有政府的推动。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为国家和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指出方向和目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借以引导和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为建立国家和地区的循环型经济系统创造条件;作为集团消费者通过自身的绿色采购行为直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为企业和居民做出表率。
为使循环型经济系统顺利运转起来,企业、消费者、政府这三个主体必须通过建立彼此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互为条件的整体。首先,企业和消费者要通过市场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企业要制造节约资源的环境负荷小的产品,消费者也要实行绿色采购,优先购买此类产品。在这里,企业把保护环境纳入经营宗旨和消费者确立绿色消费理念是二者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的条件。其次,要建立循环型经济系统中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围绕废弃物和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城市或区域范围内废弃物排放企业与废弃物回收、运输、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所谓静脉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上述各类企业都是循环经济系统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相互间不能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系统整体就无法顺利运行。再次,要建立政府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运用适当的政策手段,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也应通过确立环保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适应政策的变化,以求减少政策执行阻力,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此外,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的各相关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保证政府制定的目标、规划、法令、政策等得以有效地贯彻实施。
二、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
为保证循环经济主体实现各自的职能,必须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包括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和环境责任约束机制都是通过外在力量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则是通过经济主体价值取向这种内在力量,使其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一)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指当某种制度能使经济主体获得预期的最大利益时,就会使其积极作为,以适应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只有当它使企业有利可图时,企业才会积极推动或适应其发展,从而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如,当绿色消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产品和循环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循环型产业成为一种巨大的商机时,企业就会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推动它的发展;当资源循环技术日趋完善,企业进行废弃物资源化能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时,企业就会从追求低成本高利益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对企业主体主要表现为追求循环经济中潜在的最大利润,对消费者则主要表现为以较低价格获得预期需求的满足。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常决定于对商品效用与价格的比较,在效用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下,会选购价格较低的商品。当循环型商品与原有同类商品相比效用相同或近似而价格低于或仅略高于原有同类商品时,就会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可见,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这种以低成本获取需求满足的利益诱导,会开拓和扩大循环型产品市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责任约束机制。指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赋予企业、消费者等主体在循环经济运行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使这种运行成本在内部转化为各主体的成本,从而形成由环境责任约束而产生的动力机制。如,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企业承担管理、处置废弃产品的经济责任,使由此发生的成本内部化为生产企业的成本。这样,会激发企业积极开发产品回收处置系统,努力降低回收处置成本,并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的各环节努力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使产品报废后便于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样,当生活垃圾由政府统一处理时,消费者没有成本意识,也不会主动进行垃圾减量化,而当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使生活垃圾处理的经济责任由消费者承担时,由于消费者有了成本意识,就会产生回收再利用资源、减少垃圾排放的内在动力。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起关键性作用,如果政府的决策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则循环经济将无法实现。因此,必须通过立法形式赋予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所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并建立和
实施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法定责任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形成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约束力。这种环境责任的约束力就会成为各级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每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支配下进行的。通过教育和学习,使人们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持人类持续生存能力的价值观,就会产生自觉推动循环经济的动力。在循环经济主体中,绿色消费者是在绿色价值观影响下最先涌现出来的循环经济主体。这里所谓的绿色消费不仅指消费者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还包括选择环境负荷少的节约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产品。因此,绿色消费不仅在于倡导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舒适的生活,还在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可持续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因而出现了日益扩大的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在一定经营理念支配下进行的。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企业以追求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利润为唯一出发点,不考虑自身环境行为后果。也就是说,企业经营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社会生态效益。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加深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消费者群体日益扩大,政府有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国际公约中的环境法规也日益严格。在上述背景下,企业的环境行为逐渐成为其获利乃至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循环型产业正在成为企业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企业良好的环境行为已成为自身发展的新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经营理念的深刻变化,成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政府的全部执政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执政理念是政府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也是政府执政活动的动力所在。为保证政府在经济建设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除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对政府的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外,还必须确立对政府的绿色价值观的影响机制,通过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形成政府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源泉。
三、构建循环经济动力机制的措施
(一)运用经济措施构建循环经济的利益诱导机制。运用经济措施保证企业和消费者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是构建其动力机制的关键所在。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建立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使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明确其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以促进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使企业产生珍惜环境和资源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企业致力于资源能源的减量化和再循环。第二,制定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包括制定税收政策,对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税,对实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制订财政政策,政府投资兴建大型资源循环利用的公益性项目,强化政府主体对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和生产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或从排污收费建立的生态环境基金中给予支持。实施政府的绿色采购政策,要求政府必须优先采购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制订金融政策,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通过银行的优惠贷款或运用证券和债券等融资手段给以支持。第三,制订鼓励消费者参与废弃物回收利用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押金返还制度,鼓励消费者回收饮料容器、电池等可再利用和危害环境的物品,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建立生活垃圾排放收费制度,促使消费者避免过度的饮食消费,减少生活垃圾排放;建立罚金制度,推动消费者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建材企业会计; 应对策略
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对建材企业会计的挑战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理念,促使企业对现行的管理要素、管理模式、管理对象以及管理思维进行创新。随着企业核算事项的增加和调整,企业又面临着新的会计核算对象、会计核算要素、会计核算思路,最终催生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循环经济所倡导和推进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碳经济要求的碳要素核算和碳信息披露,都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关系、成本收益关系、投融资关系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许是本世纪以来会计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是没有疑义的。挑战与机会并存,企业会计也在这种挑战中面临着新的发展,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建材企业会计领域更是如此。
我国的工业大都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环境负荷非常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规模效益的企业发展方式,既影响工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也加剧了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的压力。2009年全国工业能耗占社会能耗总量的71.3%;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学需氢量分别占全社会的84.5%和34.4%。目前,
再循环:在同一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中,辅助材料的再循环利用(例如废水污水的净化处理及循环利用),既是企业生产模式(对投入、核算、产出等影响)的改变,又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的承诺、担当及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计面临着既有企业内部的经济循环事项,例如水的循环利用;又面临着回收物的循环利用,例如建筑废弃物转化为水泥、玻璃、陶瓷等的原材料。这些循环利用的会计事项、核算方式,都对企业会计体系造成影响和改变。随着城市化及建筑业的发展,拆旧建新必然产生大量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废弃混凝土、钢材和废金属、废料、废物等),典型的再循环模式之一是建筑固体废弃物再循环利用模式。从循环利用的角度看,废金属可再冶炼、废玻璃可再成型、废木材可造纸、粘土及页岩砖再转入陶瓷企业。这种社会层面的再循环利用仅是“再循环”的一个方面。建立企业的废旧材料利用的信息制度,通过废弃材料的定价和核算机制,完善其市场化功能,显然是摆在建材企业会计工作面前的一大任务。其次,从低碳经济角度来认识建材企业的会计问题。尽管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对碳会计核算的影响还未深入到象循环经济那样的地步。但仅从目前情况看,低碳经济要求企业会计的改变或适应,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二是碳排放会计处理(包括会计主体确认和会计核算);三是碳会计信息披露及差异化处理问题;四是碳基替代的经济技术分析和财务评价分析等等,这些都是建材企业在实施低碳经济中所必须解决的财务会计问题。以排污权会计为例,排污权交易的会计规范就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资产规模较大时,如果同时确认递延收入则会增加权益;如果免费获得排放额则会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形成会计处理差异。这一会计结果表明,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排放权模式,需要重新认识和构建。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思想,积极进行碳会计研究,推动碳信息报告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加大碳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建材企业会计核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循环经济,对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都在于直接对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产生嬗变。如果让企业自觉实现清洁生产、资源效率下的持续经营、环境生态下的科学发展,就必须解决企业核算制度财务体系问题。而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在过去的资源利用和既定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资源效率、社会责任因素。具体而言,没有将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确认为资产或负债,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效益责任、环保责任、资源节约责任确认为负债,没有将资源和环境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没有专门反映确认资源循环过程中再生资源产生收入和费用、利润和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建材企业中也照样存在。因此,解决好企业会计核算的适应性改变和适度创新,不仅对建材行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全国各行各业来说也是一个标志性的循环经济会计典范。
三、当前推进建材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建材行业为主导、建材企业为基础,积极开展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制度构建
就理论研究而言,循环经济会计和低碳会计都是环境会计在实践运用中的延伸、扩展和创新。基于会计理论,环境会计可划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财务会计涉及的会计核算要素、假设、对象、准则等方面。从建材企业角度看,主要还是结合建材企业特点和循环经济“3r”要求,对建材企业的循环经济会计主体、核算对象、核算方法、报告制度等方面研究,逐步提出一些可操作、可实施的会计核算内容,以达到尽快进入、实践提高、为企业转型提供财务会计服务,最终实现建材企业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目标。例如,推行物料成本会计、加强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废弃物的成本和利用核算、碳会计信息报告等等,就是建材行业(协会)当前应重视和力行的一项工作。而环境管理会计涉及具体的会计核算项目、事项和会计核算对象,是针对具体企业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事项而进行会计管理。例如,碳基替代技术的实施要求首先要对其碳基替代的经济成本、长期成本的确认、分摊、效益进行财务分析,对资源资本化(环境资本)、外部项目内部化、资本预算和收益回报(包括非会计收益和社会责任等)进行分析研究,实践探索。这些对于建材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低碳生产、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会计制度,当前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制定循环经济会计条例制度,包括基本的核算原则和章程、循环经济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责任、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制度、稽核审计规范、循环经济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及会计信息报告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二是设置企业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包括确定循环经济会计主体、确定核算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对象、进行循环经济会计确认与计量、进行循环经济会计的账户设置和会计报表设置;三是实施循环经济会计信息的报告、披露和分析利用等。
(二)大力推广物料成本会计核算
在建材企业实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推广运用物料成本会计核算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物料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资源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归集,追踪从输入至输出的全部物量,再乘以单价得出不同环节的成本。在输出端形成了产品、废弃物两个流向(正制品和负产品),其资源流转成本都可细分为材料成本、系统成本、运输成本和处理成本。资源流转成本会计的出现,使建材行业企业中的资源利用、再利用的会计核算具有了很高的实用性,也为建材行业企业推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供了极好的运用工具,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建立和运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可以说,物料成本会计是在注重经济影响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对于和产品同属于生产过程产出物的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等物质,像产成品一样进行同等核算,使资源浪费和环境负荷成本可视化,从而使企业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自觉行动,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减少资源消耗、废弃污染物排出的内在需求,以达到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三)改进建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和方法
以会计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建材企业的实际出发,构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的会计报表应该在报表附注中就影响报表数据的相关环境、资源信息进行披露,如花费多少钱购置了清洁环保类设备、花费多少钱为环境污染买单、投入多少进行相关研发、享受多少符合国家政策政府补助等信息进行披露。鉴于当前会计报表不能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情况,因此,会计报表应在当前会计报表基础上加上企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信息的披露。企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信息的披露,可以借鉴现行财务报告的思路,利用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来充分揭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并附上专门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报告提供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定期对外披露环境信息,及时解脱环境责任,实现自身经济效益与周边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应在企业评价考核体系、会计队伍建设、行业会计指导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