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市场的现状

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消费;属性;走向;分析

一、高等教育消费的多重属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舒尔茨等人力资本理论引入,人们开始以经济学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逐步被人们所认识,高等教育消费观念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行为。高等教育消费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多重特性:

1.高等教育消费的生产性与消费性

教育的生产力属性,西方早期的经济学家作过论述,马克思曾做出了关于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的表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生产力属性。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生产力属性则表现得更加明显,高等教育不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还是知识生产的主要场所,具有直接的生产力含义。因此,高等教育消费既有消费属性,也有生产属性。

2.高等教育消费的投资性与消费性

由于高等教育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因此,高等教育消费也就有了消费与投资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既是消费,更是一种投资,是一种投资性消费。高等教育具有形成人力资本的作用,对劳动者的未来消费能力即获取收入的能力产生影响。因此,高等教育消费是一种既能满足人们目前需要,又能形成未来生产能力的消费。且高等教育消费具有较高的收益率。教育经济学家的研究证明,高等教育投资可以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经济效益,个人收益率往往高于社会收益率。

3.高等教育消费的潜在性与现实性

我们可以把具有高等教育消费需求的人都看作消费者。这种消费者包括现实的消费者和潜在的消费者。高等教育消费的现实性是高等教育消费潜在性在市场上的实现。我们可以这样说,凡是具有高中学历的青年都是高等教育的潜在消费者。只有进入高等学校,潜在消费者才能成为现实消费者。但其实现的过程,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包括个人与社会因素等。消除这些影响因素,就可以增大高等教育消费总量,从而将潜在消费者变成现实消费者。

4.高等教育消费的主体性与替代性

依据消费经济学理论,高等教育消费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人们收入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从注重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变。据统计:2010年高校生均学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2%。在美国,以公立高校来说,学费只占低收入家庭收入的26.2%。因此,从整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消费比例偏高,高等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家庭消费支出的主体性消费,由于高等教育消费增加,居民不得不压缩其他消费,从某种程度上讲,成为了住房、汽车等其他耐用品的替代性消费。

二、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存在的矛盾

1.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经营主体与消费主体之间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消费活动中,随着学费的缴付,学生成为了付费接受高等教育的消费主体。高等学校则通过展开教育服务,成为提供教育服务的生产和经营主体。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立在市场选择基础之上平等的利益关系。高等学校与学生各自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作为经营主体,高等学校就要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供理想的高等教育场所,优质的教育教学,以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作为消费主体,学生需要履行接受学校教育、服从学校管理的义务,还应充分享有高等教育消费的自由选择和获得优质教育服务的权利。而我国一些高等学校由于经营主体受政府干预较多,管理水平较低,经营过程中的不作为而没有效率,经营非市场化,脱离市场规律等等。高等学校在配置、利用教育资源方面,不能做到合理、有效。无法向消费主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造成高等教育经营主体与消费主体在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的不对等,严重阻碍着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化的进程。

2.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从消费经济的角度看,高等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等教育消费结构的供求矛盾,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供给总量不足,不能满足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消费需求。201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15万人,录取人数685万人,录取率75%。而且,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这说明有70%的适龄人口与高等教育无缘。二是高等教育消费质量面临的供求矛盾。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要量的增加,以及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高层次、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依旧激烈,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劣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3.高等教育消费差距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消费差距较大。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就学。但是目前我国受教育者家庭高等教育消费、城乡高等教育消费和地区间高等教育的消费差距依然很大。

受教育者家庭高等教育消费差距,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消费逐步进入由国家与私人负担高等教育成本的体制。受教育者家庭承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比重也较高,据有关数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受教育者家庭平均承担了普通本科生生均高等教育经费的76%。家庭承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比重越大,受家庭收入水平差距的影响就越大,从而引起高等教育消费差距加大。

地区间高等教育消费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普遍收入水平较高,居民对高等教育消费需求也比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普遍收入水平较低,居民对高等教育消费需求也比较低,导致了地区间高等教育消费差距。

城乡高等教育消费的差距,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从而导致了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消费差距的拉大。

4.高等教育消费供求双方公平性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消费水平受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高等教育消费公平是指公众对高等教育需求满足机会的均等。我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主要考虑效率问题,其次是公平问题。收入分配政策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在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就不同,应该首先考虑公平,要确保高等教育消费公平优先,兼顾效率。高等教育消费供求双方公平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成为保障高等教育消费公平的最大障碍。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保障高等教育消费公平的前提。二、我国还处于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初始阶段,应该把公众都能够享有高等教育消费的选择权放在优先重要的位置,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在学校、专业以及课程等许多方面的选择受到限制。高等教育不能为高等教育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高等教育消费者也不能享有更多的选择权。三、现有的收费体制,高等教育消费水平与居民收入有关,这就使一些家庭贫困的高等教育消费者负担过重,如何建立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消费资助体系,保障贫困家庭消费得起高等教育,这也是维护高等教育消费公平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高等教育消费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

1.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目前,从我国的整体消费市场来看,消费已经由资源约束向需求约束转变,消费市场供求出现新的失衡,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普遍的供过于求,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在当前国内消费结构中的住房、教育、汽车、旅游四大消费热点中,教育是目前唯一的卖方市场。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教育消费的基数大。另一方面,中国人历来就有上学读书的传统观念。因此,教育需求,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求量较大。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与需求相比,则明显不足。这种杯水车薪的状况,就使高等教育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但随着高等教育扩招、“985”和“211”等多个政策与措施的实施,高等教育消费的卖方市场正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消费市场正在向买方市场转变。

2.高等教育消费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

为解决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的矛盾,从1999年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规模扩张的快车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02年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时也存在着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隐患,《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就指出:“在许多国家,在资源供给日益相对不足的条件下,扩充引起了教育平均质量的下降。”近些年,国家将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由扩充数量转向提高质量,高校也将发展战略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等多项措施的实施,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作用。高等教育正在克服关注近期利益和短视行为,提供优质高等教育服务和令高等教育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

3.高等教育消费主体消费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变

我国居民高等教育消费欲望强烈,但消费呈现非理性特征,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居民收入越高,盲目支出的可能性也越大。高等教育消费传统观念认为,高质量的教育必定收费较高,而高收费的教育必定质量较高。高等教育消费者不从需要和实际出发,一味追求高消费的高等教育,也存在一定的从众或者攀比心理,高消费的非理性心态。另外,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投资越多,回报就应该越多。高等教育消费无形中被变成了一种高投入、高消费的消费行为。为追求高投入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投资往往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出现因投资教育而返贫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以及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等,高等教育消费主体非理性的消费观念会得到相应的矫正,居民高等教育消费也将逐步趋向理性。

4.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由不完善向完善转变

高等教育完善的消费市场应该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由于没有竞争对手,而处于市场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地位对于高等教育消费市场来说,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消费主体是不公平的,也不是一个成熟的消费市场应有的特性。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高等学校的办学自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学位授予、专业设置、招生和学费收取标准等方面表现突出,高等教育服务价格不是按市场规则而是通过行政手段确定,高等学校受到政府规制太多,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计划性、指令性的东西太多。随着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政府简政放权,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增强,高等教育完善的消费市场必将走向完善、成熟。

参考文献:

[1]刘社建.教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经纬,2002(6)

[2]徐小鹰.家庭高等教育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3(13)

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2

>> 莆田市大众游泳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 石家庄市翡翠市场调查研究 合肥市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状况调查研究 合肥市保障房住区交往空间调查研究 对合肥市大学生课外轮滑活动状况的调查研究 合肥市经开区动感单车运动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90后化妆品消费市场调查 天津市汽车消费市场调查 南京市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调查分析 合肥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研究 汉中客源市场调查研究 婴儿面条市场调查研究 亲子旅游市场调查研究 校园展会市场调查研究 合肥市通信市场战略研究 论郑汴洛地区休闲旅游消费者市场调查研究 南京市部分游泳馆游泳培训市场现状调查研究 郑州市商业性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调查研究 安徽省宿州市房地产市场调查研究 重庆市果蔬浸泡盐市场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梁晓燕.对我国游泳俱乐部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J].游泳,1999,(2)

[4]陈立基.试论中国体育市场的培育与发展[J].体育科技,1998,(1)

[5]张学领.北京市大众游泳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05Z)

[6]连桂红等.谈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及促销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1998,5

[7]于振锋等.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3)

[8]钟天朗.上海市民体育健身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8)

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大学城;消费市场;开发策略

昆明市杨林职教园区大学城建立时间不长,仅仅有两年左右,虽然其中有八所高校,人数众多,但是众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其中老师和学生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调查该大学城现状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一个消费市场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开发策略,可以更好地挖掘该大学城的消费潜力,加快大学城的发展建设,方便师生生活。

一、消费市场分析

从现有消费场所、综合消费能力、常用消费方式、未来消费潜力等方面,对昆明市杨林职教园区大学城消费市场展开分析。

1.现有消费场所

昆明市杨林职教园区大学城在昆明市区内,周围商店林立,2公里以内还有大型的购物商场,但调查这些商店和商场后发现,其中所销售的产品多为生活用品,且种类单一、价格较高、外形也并不美观,常常几个月不更新产品。大学城中的师生在附近购物时,购买的多时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如卫生纸、洗衣液、文具用品等,大学城附近缺乏满足学生个性化购物需求的、时尚的、物美价廉、品类丰富的购物场所。

2.常用消费方式

昆明市杨林职教园区大学城中,师生最常用的购物方式是出门购买,对于一些附近买不到的东西,多数人都选择在网上购买,因为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电脑进行购物,且网上的物品种类更加丰富,并且价格低廉,能满足不同人的购物需求,并且派发速度基本可以保证,学生只需要在商品邮寄到之后签收即可。

3.综合消费能力

调查发现,昆明市杨林职教园区大学城中师生和居民的综合消费能力还是较高的,很多学生一个月的平均生活费在一千五以上,一些老人也有足够其使用的退休金和子女提供的生活费。抛开汽车、住房等昂贵消费品不谈,单就日常消费品而言,昆明市杨林职教园区大学城的综合消费能力是高于昆明市平均水平的。

4.未来消费潜力

昆明市杨林职教园区大学城中有八所高校,师生数量很多,其他居民数量也不少,并且该大学城地理位置在市区内,作为消费市场来说在地理位置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大学城内八所高校办学能力的提升和学校建设的推进,预计未来大学城中的学生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可以说该大学城未来消费潜力巨大,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二、开发策略分析

制定大学城开发策略,必须具有针对性,在紧密结合大学城消费现状、消费能力、商品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结合昆明市杨林职教园区大学城的具体情况,制定如下的开发策略。

1.科学选择商品类型

调查发现,昆明市杨林职教园区大学城中多是学生和独居老人,因此在选择商品类型时,必须根据学生和独居老人的切实需求进行。

2.合理开拓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的开拓,切忌盲目,必须事先进行全面调查,在了解真实情况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开发。在进新货之前,应当在大学城内开展广泛的调研工作,了解顾客的态度和对新货的真实需求后再制定进一步的进货方案,不可埋头苦干、自以为是。

3.正确做好宣传工作

宣传,是帮助顾客了解商家的商品和服务的重要工作。在做宣传的过程中,要从简、从优,注重宣传方式的转化率和吸引力。在宣传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让学生和学校做代言人,这样会大大增加顾客对商家的好感度和信任度,迅速拉近顾客和商家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4.大力发展学生代购

对于昆明市杨林职教园区大学城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代购项目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应当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发展学生代购,一方面要取得学生的信任,排除学生“认为代购是传销骗局”的担忧,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吃到第一块蛋糕,打好代购底子;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提高竞争力,根据学生需求和居民需求进行货物采购,及时更新商品类型,并多拉赞助,解决学生代购的资金问题。此外,采取多种付款方式,积极利用手头资源和同行进行竞争,抢夺更多的顾客资源。

三、结束语

昆明市杨林职教园区大学城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只需采取科学有效的开发方式,即可创造较大的商机。在开发过程中,需做好调查、及时总结、取得学生信任、把握更多资源,以打好自身底子,在之后其他商家进入时,可以以充分的资源掌握量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姚立.南京江宁大学城消费市场分析及市场开发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2010,(21):94.

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消费结构;城乡居民;ELES模型;东南沿海

一、引言

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将世界带入萧条,出口受挫使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政策重点转向扩大内需。若想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首先必须掌握城乡居民的消费现状,进而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政策。本文以广东省为例,运用ELES模型探讨东南沿海地区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并以此提出政策建议。

二、ELES模型及相关理论

ELES模型是经济学家Liuch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扩展得到的。其经济含义是: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由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组成。一定时期内,在物价与收入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首先会满足其基本需求,然后将剩余收入按照消费倾向在储蓄与各类非基本消费间进行分配。该模型的数学形式为:

三、广东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2009》,数据包括2008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各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各类消费支出。在数据处理时,我们根据收入水平分别对城镇样本与农村样本进行了分组。下表显示了样本平均值的描述性统计:

2.参数估计

本文运用STATA1O.O软件,采用OLS法对αi、βi进行估计,并根据所得结果依(4)式对PiQi进行估计,同时计算需求收入弹性。所得结果见表2:

对模型及参数估计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各参数估计量的统计性质良好,模型整体通过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良好。

3.相关分析

(1)消费规模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32.86元,消费支出15527.97元,其中基本消费需求为5827.06元,占消费总额的37.53%。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399.77元,消费支出4872.96元,其中基本消费需求为3154.03元,占消费总额的64.73%。数据表明,由于城乡收入悬殊.农村消费规模远小于城市消费规模。农村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基本需求,而城市消费则更多地用于非基本需求,说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生活水平较高。

(2)消费结构分析。表2中的参数π表示各类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例。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在食品和居住方面的消费比例高于城镇居民,说明其目前仍处于“食有所饱、住有所居”的初级消费阶段。城镇居民在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消赞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说明城镇居民的消费档次较高。此外,城镇居民的各类基本消费需求也都高于农村居民。

3.消费倾向分析。广东省城乡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6948和0.5301,城镇高于农村16.47个百分点。除食品外,农村居民在居住上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说明新建、翻修房屋花费较多。城镇居民对住房的消费倾向不高,主要是因为商品房为大件商品,交易次数少,使用周期长。另外,城镇居民在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消费倾向较高,反映了其较高的消费水平。

4.消费弹性分析。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收入增长1%,消费需求增长的百分比。广东省城乡居民在食品与医疗保健方面的收入弹性均不高,说明这类生活必需品具有较大的需求刚性。农村居民对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和通讯等商品及服务的需求弹性均小于1,说明农村居民对该类商品消费热情有限。城镇居民方面,除食品和居住外,其余商品的弹性均大于1。而对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城乡居民的需求弹性均大干1,说明城乡居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与投入都有所提高。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5

一、强化石家庄文化消费市场的产品创意,鼓励新型文化消费

在全世界原创文化产品的出口和交易之中,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占70%到 80%,而中国占比仅为 2.5%,差距非常明显。究其原因,最大问题在于我国的文化产品原创不足,缺乏技术和创意含量,整体水平不高。对文化产品来说,创意无处不在,它代表了文化、艺术、哲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甚至制造业之间的融合。提升文化消费水平的当务之急是将整体创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让文化创意和高科技结合、和文化艺术结合,跨越边界,让信息业、文化业、制造业完全融为一体,打造更有吸引力的文化创意产品。石家庄应该引进一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高级人才,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打造石家庄文化消费市场的独特品牌,从而提高石家庄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吸引跟多是消费者加入到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中来。鼓励新型文化消费。

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带动石家庄文化消费市场

石家庄市电视台可以与兄弟电视台合作或依靠自身力量创办名牌栏目。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和自豪感。深入地方和基层,鼓励艺术创作。培育有河北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著名演员,打造名牌剧目,充分挖掘演艺社团的潜力!以惠民的价格,重磅推出观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演出,并使之常态化,让演出成为石家庄重要的城市特色之一。

石家庄应该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并进行开发升级,提升旅游的服务质量和创新服务模式。如石家庄西柏坡的红色旅游项目,可以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并与周边的特色景区进行整体开发,打造成石家庄的旅游消费市场的特色品牌,以此带动石家庄旅游消费市场,以至带动整个文化消费市场。

三、打造文化产业链,带动石家庄文化消费市场

石家庄文化产品消费形态较为单一,衍生产品消费关联度不高,从而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盈利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单纯地发展某个产业形态,而应该立足于整个文化产业的生态链去思考发展的问题,与上下游相关产业相互联动起来只有这样,其原始开发成本才会降到最低,其利润空间才能无限扩展。只有产业链得到延伸,其文化创意才能更充分地被融入产业形态中,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国外良好的盈利模式一般都建立在完备的产业链基础之上。如动漫产业,大家熟知的迪士尼动画,其能够吸引消费者眼球,收到消费者青睐,预期产业链销售是分不开的。其产业链延伸到卡通人物授权的各个产品,包括服装、玩具、游乐场等,这不仅提升其动画品牌的知名度,也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利润,同时也丰富了消费者的文化市场。石家庄应该在打造知名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形成文化产业链。如石家庄可以通过一些知名的电视节目、形成文化产业链,石家庄的一些知名文化景点,策划完善整个文化消费链条。从而带动石家庄文化市场的消费。

四、培育石家庄市节日消费市场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节俭务实、惠泽居民等各项举措,培养健康积极的春节文化消费季理念,唤醒大多数民众的文化消费活力,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应成为繁荣节日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 如何唤醒全体民众文化消费的潜在活力,有效促进文化产品消费?首先,要丰富石家庄节日文化消费的市场的种类,长久以来石家庄节日文化市场相对比较单调,缺乏有创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石家庄节日市场尤其是传统节日市场的培育,应该是有一定的潜力。如选择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策划一些有创意的项目,这些项目应该侧重大众化、娱乐化、全民参。比如中秋节临近,可以策划一些大众参与的娱乐项目。如可以和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节目合作,策划一些赏月读诗、诗词大赛类的项目,这样,即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石家庄节日文化消费的文化内涵。积极利用民俗,鼓励在一些传统的节日中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民俗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生活的风俗习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社会力量,总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和引导着人们的心理。

五、积极培养民众文化消费的欲望和兴趣

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虽然会在物质性需要得到满足后自动产生,但能否顺利得到成长,仍有赖于人为的激发和培育"如果政府、社会不去积极主动地激发、培育文化消费的兴趣和欲望,那么文化消费需求仍然只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无法起到振兴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因此,政府、社会必须积极主动地激发和培育文化消费的兴趣、欲望。”政府通过策划一些文化活动,让民众参与进来。这样可以通过此来进行信息宣传,通过体验可以提升民众的兴趣,观看一些表演来激发参加文艺演出的兴趣等。

六、加大石家庄市文化市场金融支持文化消费的力度

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西北地区;农村居民;体育消费;制约因素

西北地区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变卖农产品为主,经济收入渠道单一,社会消费结构简单,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开发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潜在优势。其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1)农村居民缺乏充足而丰富的消费市场和消费产品;2)随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消费特点向城市化方向发展;3)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也得到了改变;4)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的收入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空间将会有较大的变化。由于1997年以后随着产品市场的供过于求,农产品市场趋于萎缩,农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日趋降低。因此,扩大需求,开拓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将是实现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消费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法有: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社会分析法。通过社会学形式,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状况,此外研究还采用了数学分析和逻辑分析以及经济理论分析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消费现状

2.1.1 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简单,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里以甘肃省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分析作为个案研究(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也在发生变化。在各项体育消费支出中比例最高的是体育实物消费,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消费层次还停留在实用消费方面;农村居民体育消费占第2位的是体育服务消费,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这方面的支出也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占第3位和第4位的是体育信息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从结构上看,农村居民这两项消费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影响到了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投入比例,但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进入90年代以来变化相对平稳,这与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有很大关系。

2.1.2 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显著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主要以实际生活需求为目的,他们看重的是体育消费品的实用性,如运动衣、运动鞋等;而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则是为了追求健康和时尚,体现个性化。为了综合反映城乡居民在体育消费上的差异,我们选定体育消费支出这个价值指标,按两种口径(当年价格、可比价格),以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支出为1,计算二者的对比系数(表2)。

由表2可以看出,1990―1994年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差距趋于缩小,1994年以后又呈现逐步扩大态势,虽然形成这种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成因是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滞后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1994年以前农产品短缺,价位较高而且稳定,农村居民通过变卖农产品就可以增加收入,1994年以后,随着产品市场的供过于求,农村居民的收入逐年减缓,同时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投入相应降低。

从表2可以发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对比系数波动幅度(4.5-3.07=1.43)明显高于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对比系数波动幅度(3.93-2.96=0.97),这说明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更大一些。根据价格弹性原理,可以推断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2.1.3 庞大的农村消费群体与短缺的体育消费份额形成鲜明反差 西北地区是二元经济结构异常突出的农业区域,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75%左右,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发展滞后给居民的体育消费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便造成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发展与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相脱节,体育消费品和体育消费市场的分布与农村人口极不协调,这是阻碍农村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们选取城乡居民的人口比重、体育消费比重、人口比重与体育消费比重的偏离度3个指标加以说明(表3)。

通过上表偏离度指标(衡量人口与消费之间的一种对称状态)分析认为:西北地区农村人口分布与体育消费处于一种极不对称的状态,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低于其人口比重50%~60%,而且近年来这种偏离状态呈逐年扩大的态势。

2.1.4 体育消费增长对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支出的依存度较低 从近10年西北地区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支出情况看,可将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增长速度和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增长率进行比较,寻求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图1)。

从图1来看,西北地区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增长很不稳定,波动性大,这与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体育消费增长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增长逐年下降,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近年来收入增长变缓所引起的连动反应,在1995―2002年间,农村居民体育消费增长率下降了6.6%,对整个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增长的依存度越来越低,这说明农业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因此开拓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2.2 制约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2.2.1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农村体育消费的“瓶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速度逐年减弱,与城镇居民相比,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研究认为,制约体育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是体育消费能力;第二是体育消费的需要;第三是消费市场和消费环境。农村居民的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的生活需求,他们不可能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较大贡献。2000年西北地区农村居民对各种体育消费的需求人均不足30元,而西北地区农村居民大约占全区人口的3/4左右,这一群体长期收入低下,是造成农村体育消费滞后的重要原因。

2.2.2 体育消费差距较大,增加了农村体育消费的难度 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一些城市周边的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高,因此他们的体育消费也具有城市居民的消费特点,而一些边远贫困的山区居民则收入较低,体育消费对他们来说还较为陌生,由于城乡之间,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相对分散,这必然影响到体育消费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影响到农村体育消费的发展。

2.2.3 体育消费品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差距较大,抑制了消费意愿 就目前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的消费水平而言,农村居民需求的是价廉物美,实用性较强的体育消

费品。长期以来,农村居民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对他们的体育消费需求没有做过多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开发的重点定位在城市,同样体育用品结构不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大部分适合城市居民消费的体育产品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再加上农村短缺的体育设施,给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造成了更大障碍,这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意愿。

2.2.4 消费环境差,缺乏体育设施,降低了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能力 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短缺的体育消费品和尚未开发的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制约了农村体育消费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缺乏适合农村消费者的体育用品,一些假冒伪劣商品乘虚而人,加上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判断真伪的能力较弱,使他们一时吃了亏,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心理;第二缺乏体育设施,农村居民体育娱乐难,消费难的问题普遍存在,这造成了农村体育消费发展的恶性循环,从而使体育消费品失去了广阔的农村市场;第三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对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培育,这形成了农村体育消费“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局面,降低了农村居民对体育消费品的吸纳。

3 结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