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 C语言 传统教学 多媒体 分组实验 协作学习 算法教学

一、引言

也许很多学生看到现在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强大的应用需求、人性的界面,还有它们的易操作性(其实并不是如想象的那么简单),会觉得C语言已经落后。C语言作为学习程序设计方法的一门入门语言,在许多院校的理工科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C语言是国际上广泛流行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适宜作为系统描述语言,也是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同时,C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C语言中的运算符包含范围广泛,数据结构丰富,而且C语法限制不太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使学生在编程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第一、学生(尤其是初学者)的编程往往只停留在按照教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按部就班的水平,一旦稍有改变,便出现举步维艰的困惑,从而产生放弃学习该课程的念头。第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该课程的意义不是很清楚,尤其对该课程的实验课兴趣不大。第三、现有实验大多注重语句、语法、流程、结构等概念性的基础知识,没有把编程解题思路、算法和程序测试调试等运用知识放在首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因此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改革实验教学。

二、强化理论教学理念

1.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同时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也能够优化教学过程。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不利之处。例如:有些教师喜欢在自己的课件中添加一些动画效果和声音效果,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课件的美观性,但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可能会在上课过程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其对主要问题的理解。其次,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授课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适当地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和实例可事先将其制作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再对实例的编写过程进行板书讲解,结合问题,将问题层层剖析、层层深入,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对问题的理解也变得更容易。

2. 重视程序算法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习程序设计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开发工具,更重要的是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一个程序应包括对数据的描述和对操作的描述。对数据的描述就是数据结构;对操作的描述就是计算机的解题过程,即算法。算法是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是整个程序设计的灵魂所在。编制程序,就是根据算法,用具体的语言依据某种规则编写计算机执行的命令序列。因此学习语言的重点是锻炼学生分析、分解,最终归纳并整理出算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理解算法,并掌握算法,成为教学的首要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算法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分析、讲解算法的同时引入一些基本的逻辑结构及语法等基础知识。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些初学者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棘手问题而对该课程失去学习的信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加强师生间的沟通,通过网上邮箱或QQ集中答疑或课间答疑,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偶尔介绍些程序员的故事、新闻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可多布置些趣味性的实验(如汉诺塔问题、魔方阵、百钱买百鸡等),同时鼓励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偏差的同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初学时,教师可在本次授课结束时针对下次授课内容布置一两道专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收集资料,并在下次课堂中抽出几分钟组织学生发言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许多课外知识,同时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且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高于课堂学习难度的拓展空间,鼓励他们自学,并给予方向性指导,让他们超前学习。在C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课本外的实际应用知识,如果学生的学习仅仅依赖教师才能掌握,而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其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

三、实验教学的改进

1. 实验分组制。

传统实验课一般是学生单独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机制多少会对基础偏差的学生造成一种紧张、慌恐的心理,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造成一种优越、骄傲的心理。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组划分,有针对性地分别设计和布置不同的实验内容,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做实验。同时每组安排一个基础好的学生予以帮助。通过这种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讨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 实验题型要多样化,不必拘泥于从头到尾编程这一种题型。

对于初学者来讲,编程思维尚未熟练,编制的程序可能会出现较多的错误,这样一来难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习心理压力,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在实验课上首先给出程序的初始部分,然后让学生填空程序的主体部分完善整个程序的功能,久而久之就规范了学生的编程习惯。另外由于C语言语法限制不太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有些错误很容易犯却很难发现,为了提高学生在TC中调试程序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上机过程中事先针对一些共性错误,精心设计几道程序改错题,然后通过局域网到每个学生的机子上,让学生进行调试并改正,这样自然就提高了学生调程的效率。最后布置一道完整的程序题要求学生编程调试。

3. 跟踪实验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并演示。

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学生上机操作的情况。对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且通过屏幕广播演示,和学生一起来解决。

四、结束语

程序设计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更要切实提高其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算法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只有“重算法,更重方法”,时刻以启发和训练学生的编程思维为主导思想,精心设计教学和实验环节,才能引领越来越多的初学者走进程序设计的殿堂。学生熟练掌握好C语言将对其今后学习其他语言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Java 语言 教学

Java语言是目前最为流行编程语言之一.Java 程序设计已经成为各类高等院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 与其它课程相比, 本课程更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当前Java教学现状

笔者发现传统高职Java语言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Java语言课是实践性较强一门课程,但各种参考教材都偏重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实验内容大都是验证型且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兴趣.

2.课程授课计划安排不合理,目前学校一般是安排一次理论一次实训,甚至多数教师上机实验的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上简单例子,这样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虽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对于项目开发流程不是很了解,达不到企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要求。

3.传统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孤立了程序设计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软件课程间的联系,往往讲课的教师只讲授Java课程中的内容,缺少讲解该课程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的结果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一些孤立的知识,学生很难搞清各门课程间的衔接点,因此就很难想到综合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加强改进Java语言教学的建议

在 Java 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设计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通过短暂的课堂学习, 理解并掌握更多的 Java 语言概念和编程技巧。由于 Java 语言内容繁杂、教材众多, 内容不统一, 使初学者产生了不少困难。笔者在 Java 语言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如下一些经验:

1 培养学生兴趣

程序设计语言学习起来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但是如何来摆脱这种困境呢?首先,可以通过比较成功的项目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可以通过一些图形用户界面来使程序输入输出变得更容易观察和接近实际。最后,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情景和问题,然后给出一些 Java 小程序,演示其运行结果,通过这些小程序,调动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确定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教材

Java 语言在 Web、多媒体、网络、图形用户界面、数据库、动画等多个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编程优势, 这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面面俱到。同时, 学生一般在学习 Java 语言之前, 均已学过 C 语言, 甚至学过 C++, 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基于这些, 首先确定以下教学内容: 基本语法、面向对象( 类、继承、接口等相关内容) 、图形用户界面、输入/输出(I/O) 流、多线程、基础网络编程、数据库连接 7个主要内容。其中 Java 基本语法与 C 语言的基本语法比较接近, 在教学中可将相同部分简要带过, 主要强调两者不同之处。如 C 中无 boolean 类型, 是用 0、1 来表示逻辑真和假的; 而 Java 中有 boolean 类型, 其值为 True 和 False, 与 0、1 并无关联。众所周知, Java 所提供的功能强大的类库, 奠定了 Java 编程的基础。Java 学习的大部分内容, 如图形用户界面、网络、JDBC 等其实都是 Java 提供的能够实现相应功能的类, 通过学习这些类, 来进行不同内容的编程。类是面向对象技术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面向对象应成为 Java 教学过程的核心, 并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 并能够熟练掌握类、对象、继承、接口等知识点的概念及应用技巧, 再在此基础上展开各个其它应用知识点的教学.

3.推行项目递进驱动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将大的情景任务划分为逐一的子项目,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以“创建带有菜单的窗口”为例, 对演示实例引导学生对其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

通过对“创建带有菜单的窗口”实例的分析和分解, 我们引入了菜单的三个要素 MenuBar(菜单条)、Menu(菜单)、MenuItem(菜单项)以及上些简单的方法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在用的过程中去掌握和理解, 做到以用带学的目的。

4.通过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协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并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间利用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主体学习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该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三。结束语

总之 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技巧和动手实践能力Java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实践各个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教学原则进行教学;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出发在培养学生对Java语言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多下工夫不断优化Java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3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重点是思想的学习和锻炼,而不是语法。然而,我们现在的教学,仍然以语法为主要内容,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语法的讲解非常细致,但在设计思想和软件工程思想方面涉及却不够,造成学生实际编写程序的能力不强,并缺乏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针对传统教法存在的诸多弊端,应及时进行调整。对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课程引入,从整体到具体

中职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语言时,对一切都很好奇、陌生。鉴于此,笔者教学时,不是一开始就给这些毫无专业基础的学生灌输枯燥难懂的基础知识,而是首先让学生接触几个有代表性的程序,从程序的构成、基本特点上予以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的这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再讲解各个章节的知识点。我们知道计算机语言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语法规则太多,知识点琐碎且枯燥,往往还没有深入到编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已消磨殆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在教学中采用从整体把握到具体讲解的教学方法:先引入一个实例,让学生从总体上对要讲的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详细讲解各个知识点及相关语法规则。教师要把握好实例的选择,尽量不要涉及复杂的算法,并能包括主要知识点。

二、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学习

笔者在教学上采取“以案例为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让程序设计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每个知识点都采用“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的顺序来进行讲解。先分析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继而设计出算法,最后根据算法写程序,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具体编写代码时,笔者认为直接将程序整体讲解出来并不是上策,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探讨,每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代码怎么写。程序完成后,再与教师事先准备的程序比较讲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设计算法和讲述算法特点上。涉及复杂的语法规则时,教师应尽量以学生熟悉的程序为例来讲解。讲解时,可根据不同的要点来变换程序实现的方式。比如,讲数组名作函数参数时,就可以用同一个题目的不同形式来作为实例。这样学生才不会望而生畏,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从问题入手,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三、课后思考,鼓励一题多解

课程结束后要为学生布置一个或多个题目,并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在计算机语言的教学中,任何一个程序的代码都不是唯一的,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算法或模块化的程序,都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例如数组定义,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教师可以详细讲解一维数组的定义和使用,再启发学生自己将定义引申到二维数组,并要求学生在程序中定义和使用二维数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目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虽然会努力去避免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实际课堂中还是会不自觉地占据主体地位,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导致课堂效率非常低下。因此,教师要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和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例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采用授课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主要知识点,教师以讲解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而对于一些细节,则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完成。为了提高自学效率,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自学,过后再和学生一起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比如,教师在讲解程序特别是一些典型算法时,应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先分析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继而设计出算法,最后根据算法写程序,这个过程应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样,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能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调整。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76-02

对于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改进高职教学方法是我们经常要探索的重要问题,美国教育学家把计算机语言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师为主体,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三是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但对于高职教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是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育教学的。

高职教育有它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规律,这就注定了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去避免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对于高职教育,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有意识地改变角色,在实际的课堂中总是不自觉地占了主体地位,导致教学过程索然无味,教学内容繁琐杂乱,学生参与课堂内容的积极性得不到强化与提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导致了课堂效率非常低下、不能积极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应当树立起“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职业化教学指导思想,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模拟教学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特别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力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才可能跟得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才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和探究;如何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挖掘学习潜能,打开思维空间,活跃思维、张扬个性,循序渐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针对计算机语言自身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必须有目标地训练学生应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并不仅限于对相关指令、语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它们在软件编码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解决,切实提高专业应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灵活性,不能只拘泥于语法细节的讲解而忽视了编程思想的训练,否则会导致学生编程思路混乱,条理不清,代码不规范,编写的程序代码可读性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这绝对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讲,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比掌握技术细节更为重要,这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之一。我把对高职实验班在计算机语言教学和课程实训辅导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以案例为驱动组织教学

高职学生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依托于生硬的教材,而是把主要技能反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中,针对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予以讲解。这要求教师提供的案例本身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强、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及相当的代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案例本身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专业技能知识应用的价值,引导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能够融会贯通,主动思考应当选择怎样的技术来实现软件的基本功能。所以,在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主张把所有知识的应用讲解得过于透彻,而应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时教师要提出精心准备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在技能应用上的迁移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以往那种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力争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会自己一步步逐渐实现案例的成功喜悦,在这种成就感中不断坚定自己学习的信心。

二、颠覆传统“讲练讲”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采用的是教师先讲,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作业,然后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根据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问题予以集中讲解或个别辅导。这种“讲练讲”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倾向于替学生处理信息,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替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几乎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技能之后是一种被动的应用。这种“讲练讲”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事先讲解了不少专业应用知识点和相关技能,但学生通常都不知道这些知识点和相关技能应该用在哪些地方,哪种情形应该选择哪些技术才能解决哪些具体问题。而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之后又是教师在帮助他们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予以分析讲解,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针对这种传统的“讲练讲”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我提出了另外一种教学方式,由“讲练讲”变成了现在的“练讲练”,并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首先在教师引入案例之前,教师把案例或项目实现的最终功能效果给学生予以演示和粗略的讲解,之后要求学生针对软件要求的功能,探索性的去实现,先完成一个“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哪怕是不能解决问题都没有关系,应当允许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犯错”,也应当给他们提供经受“挫折”的机会,学生有了这个经历,往往是提升工程“经验值”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通过讲前先练,关键是要有个探索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简单的课前预习,不管是在学生的智力投入多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以及对学生自我的挑战性和学习效果、学生的成就感等诸多方面都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质的差别。

接着是教师以案例为驱动对案例进行必要的讲解,把知识点引入案例,不仅仅是讲解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把它们在案例中应用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并逐步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到互动的教学课堂中,学生能主动比对师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开阔思路,并从中受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针对自己在“练”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汲取“营养”,提升做项目的经验值。我们发现,纯粹地注重“练讲”环节是不够的,“讲”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重新认识与学习应用技能的机会,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以思维方式上的冲击,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比自己的不足,学生往往会有再努力实现一次的冲动心理,通过学生再“练”环节,学生可以有机会对以前不满意的地方做出修正或改进,这种“练讲练”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软件项目,增强成就感,提高对学习方法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强化实践的目的,对所学技能在软件项目中的应用也起到了强化、升华的效果。

三、引入学生自评机制及工程经验总结

在结合“练讲练”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学生自评机制:一方面学生要对自己的软件作品作出评价,总结项目中的得失;另一方面在学习小组之间进行适当的互评,鼓励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之间多交流思想,多交流知识技能在工程中的应用,多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这种横向的交流往往能够及时发现表现优秀同学的好方法、好思想,开拓学生之间的视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这种评测机制下必须对自己的工程经验加以总结和相互交流。实践证明,以学生讨论总结代替教师对知识要点和应用技能的总结,然后由教师再给予适当点评的方式,突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组建互助学习小组,培养团队精神。

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近半学期的学习,我们在实验班里建立了协作学习小组,以帮助那些学习差的同学,要求各小组提出学习口号并付诸行动,践行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真正体现了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Belbin team roles)“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每个互助协作小组的实际运作既可以提高教师的辅导质量,又可以明显地减少教师的辅导工作量。互助协作学习型小组由一位学习出色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所有小组的小组长共同组成班里的学习与管理核心团队,这个学习与管理核心团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到了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这种交流沟通还突破了时空,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互动学习,同时也并未给教师带来多少额外负担,通常只需对管理核心团队“授意”即可把教师的思想彻头彻尾地在整个班里贯彻执行。这个管理核心团队一方面负责对各个小组的管理,在软件项目中充当了项目经理的角色;另一方面还担当起在软件项目中技术攻关的重任,小组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小组长间进行,也可以组织各个小组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不断地学习交流经验,汲取对方的优点,在整个班级里分享“成功人士”的经验与智慧,集大家的力量进行团队学习,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同时也找到了一种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中,往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程综合实训环节,遇到棘手的技术问题,可以由各个小组长组成的核心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再形成典型范例,再在各小组间进行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总结针对实验班以案例为驱动、结合“练讲练”的教学模式,再辅之以学生间有效的自评与互评机制,及时的反馈学习效果和互助协同学习型小组的实际运作,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质上得到了充分的改善,由于授课过程实现了课程整合,打破了以往开设课程间的界线,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量上也得到了保证,强化了实践环节,保证了项目实训的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操作技能,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宝贵的团队精神。实践证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整个团队的进步而不是精英教育式的少部分人进步。

参考文献

1 康仲远.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 高 林、鲍 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引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VB;实例教学;条件迁移法;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9-0444-02

Teaching Method on VB Program Design in Universities

YAO Nan-she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 Visual Basic Program Design is a basic course that required in many universities. Combining with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the writer holds a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with examples.

Key words: VB; teaching with examples; conditions of migration law; heuristic teaching

1 引言

VB程序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是许多高校必修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在日常的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这个问题,找出一条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成为广大计算机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2 重视起始课的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兴趣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刚开始许多学生都感到枯燥无味,远不如多媒体的图形图象、动画处理课有意思。如何促使学生形成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从学习中感受快乐。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要重视第一次课的教学。我们在第一次课就把用VB语言编写的有趣的程序和界面漂亮的程序给学生展示,讲解程序的功能。例如,展示多功能计算器、简易画图程序、简易文本编辑器、CD播放器、五字棋、随鼠标移动的图形、滚动字幕、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等等。从而使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产生学好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实例教学法,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授VB程序设计,像任何其他语言的程序设计一样,教材中前几章多数都是先介绍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及VB语言基础等等一系列的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才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考虑,这样安排无可非议,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在毫无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要完全理解这些概念比较困难,同时也容易挫伤学生学习VB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打破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采用以实例作为知识的载体,追踪学生的兴趣和问题,由实例去操纵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注意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比如,教材中的一道典型例题:“百钱买百鸡”问题。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分析题意,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这时部分同学已经知道将要使用循环结构、条件判断和输出语句,却不清楚如何使用,教师此时趁热打铁重点介绍语句的使用规则,再总结归纳一下,整个知识点也就清晰明了。

实例教学法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按教材的顺序授课,而是以精选出的程序实例为中心,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具体实例的讲述上,把要学习的语法和概念融入到具体实例中来讲解。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习,从而避免了枯燥、繁杂的理论说教,不仅能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帮助。

4 采用条件迁移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条件迁移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在教材原有程序的基础上逐渐改变和增加条件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程序的分析理解和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For……Next循环时,教材中给出了一段求1到100之间所有奇数和的程序。代码如下:

Dim S as Integer

Dim I as Integer

S=0

For I=1 to 100 Step 2

S=S+I

Next I

Print “S=”;S

这段程序在学生弄懂FOR……NEXT循环语句之后,理解起来是并不困难的,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要求学生对原程序条件做如下几种变化:

1) 求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要求步长为2。

2) 求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要求步长为1。

3)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任意输入一个自然数N,求1到N之间所有偶数的和。

这里第⑴小题和教材原程序相比难度不大,只要将循环控制变量的初始值改为2即可,学生通过模仿就可以完成。第⑵小题增加了难度,在编程过程中,需要做两点变化:一要将循环控制变量的变化范围改为从1到50,二要修改循环体,将循环体语句变为S=S+2*I。要做到这些变化,需要学生对For……Next循环语句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创造性地予以运用。第⑶小题在第⑵小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个条件,即循环变量的终止值需用变量N来表示,因此需要在程序的前面增加一条定义变量N的语句,还需要使用InputBox语句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将终止值输入给变量N,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把前面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运用,对刚刚学习编程的学生来说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通过练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编程能力可以得到训练和明显提高。

5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机语言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我们可以大胆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尽快明确编程思路,掌握基本编程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即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入地展开学习。在课堂上,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编程实现,教师只扮演“打字员”的角色,直接把内容输入到语言环境中,一边输入一边和大家交流,如果实在有困难,教师停下来再加以详细分析,直到程序编译、运行和显示出正确结果。启发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完整过程,也大大地提高了我们授课的效率。

6 开展程序设计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开办程序设计小组也是提高大家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采取分组竞赛活动,培养他们良性竞争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求1000之内的所有完数”这个例子,先介绍一种常见算法,其他方法让程序设计小组自主去解决,最后比较哪组使用方法最多,方法最巧,同时把这些好方法介绍给大家,鼓励大家去发现新思路、新方法,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还可以组织一部分编程能力强的同学参与一些小型程序的开发,这样既可以培养编程高手,又可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学有所用,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定期开展程序设计竞赛,让感兴趣的同学挑战一下自己的编程能力,挖掘自身的潜力。

实践证明这种竞赛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语句的使用方法,还能培养他们多种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集体协作能力。

7 结束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掌握教学过程,以争取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家启,姚成.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3版.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建军.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9).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外语;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32-0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中国的外语教学界积极引进西方的外语教学原则和方法,许多有志之士,大胆使用或尝试了外语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外语教学又有着非常特殊的教学环境、对象和目标,因而需要我们探索出适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原则与方法。研究外语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其意义就在于可以促进中国的外语教学,以利于培养出大批的外语、涉外工作者和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

一、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国的外语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观察问题,对外语教学做了深入探索之后,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和论述,也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四十几种外语教学方法。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听说法(也叫口语法)影响最大,直到现在还很流行。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产生出自觉对比法,法国产生了视听法(也叫情景法),美国产生了认识法,英国产生了交际法(也叫功能法,交流法或意念法)。交际法曾在中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使用过,也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国内提出了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法国南锡研究中心酝酿出一种只注重听、读的异语交流教学法。在美国又兴起一种全部动作反应法(TPR,即 Total Physical Response),适合于幼儿、少儿学习英语。钟兆隆同志创造了“逆向英语学习法”,李阳推出“疯狂英语学习法”,国内还进行过一些“阅读学习法”(English through reading)。还有人反对“疯狂英语学习法”,说不必疯狂也能学会英语。几年前在电视上就播过两种新的学习英语方法。沉默法就是又一种学习外语的方法。

刘润清、戴曼纯认为,现在国内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六种:(1)交际法;(2)语法翻译法;(3)听说法;(4)视听法;(5)综合法;(6)其他方法。

赵爱国、姜雅明把外语教学模式归纳为八种:(1)语法翻译法;(2)直接法;(3)听说法;(4)视听法;(5)自觉对比法;(6)自觉实践法;(7)综合法;(8)交际法模式。

束定芳、庄智象把外语教学的方法归纳为八种:(1)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2)听说法;(3)交际法;(4)全身反应法;(5)沉默法;(6)社团学习法;(7)自然法;(8)暗示法。

目前在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中最常用的外语教学方法是:(1)听说法;(2)视听法;(3)交际法;(4)多媒体教学法;(5)综合法。

不论你采用何种方法,我们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外语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一言堂”,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学生是授课的对象,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才会好。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电话教学。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行人机对话,等于不止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课,另一方面可以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勇于开口说外语。

3.最初阶段,不要过多纠正学生错误。学生说外语,其实是,任何人说外语,只有说得多的人,出现的错误多,说得少的人出现的错误少,不说外语、不开口讲话的人才不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师不应当以出现错误多的就认为是学习不好,不能在此画等号。

4.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鼓励教师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切不可呆板。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灵活变通方式进行教育。河南科技大学打算在2006级新生中再次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即使不进行英语分级教学,本科生、专科生都有差异。即使全都是本科生,也存在有艺术类学生、农学类学生、建工学院的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上要差一些,若“一视同仁”,僵化某一种教学形式,效果就不好了。

5.要有爱心,爱学生之心。加强责任心,加强辅导。对于所教的学生,不能只喜欢学习好的尖子生,而不喜欢学习差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爱心,并需要经常加以指导。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尽力帮助他们。在有能力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差生“开小灶”,使他们“吃得好”。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遵循这些教学原则,灵活多样地采用上述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的外语教学肯定能够在上一个新台阶。

二、外语教学原则的研究

从本体论层次上来看,即对语言本质特性的认识上来说,我们可以肯定语言有如下四个本质特征: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由两个方面组成:形式和意义。整个语言系统实际上是个符号关系的系统。

3.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人类思维依赖语言这个工具,而语言又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体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而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作用于思维方式和习惯。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代码,因此说,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4.语言具有特殊的生理基础。动物不可能学会人类语言,小孩过了一定年龄就不可能顺利地学会语言等种种现象表明人类大脑中有一套特殊的语言习得和处理机制。

从实践论层次上,即教学本质特上来看,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外语教学有以下五个基本原则必须遵循:

1.系统原则:根据语言是个符号系统的原理,在外语教学中应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语言的系统性在于语言符号间关系的密切联系。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表明,学习者所掌握的外语知识形成一种连续体(continuum),从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新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再加上适当的交际实践,必然促进这一连续体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语法教学中,语言符号间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可作为编制学习者语法知识网络的经纬线。

2.交际原则: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时刻牢记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外语进行交际,而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终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形式为意义服务,工具为目的服务。外语交际能力包括准确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能力。接受信息包括说和写。所以,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全面学习者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有两个方面组成: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高交际能力,交际的实践可以巩固学到的语言知识,这样又可以反过来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为最终学会外语交际服务的,所以应十分注意语言知识教学和交际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

3.认知原则:在外语教学中强调认知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对比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特点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的语言系统的理解;二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

4.文化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二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在外语教学材料的选择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选择富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使学习者对外族文化变得越来越熟悉。

5.情感原则:情感原则包括对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和态度加以引导,以及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其他情感因素,如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或控制。一般来说,外语学习者的动机可分为综合型和工具型两种。持综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目的语,融通该目的语文化,得到该语言社团成员的认同;而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短期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研究证明,持前一类动机的学习者成功的比率较高,坚持学习的动力也大。

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外语教学实践中还应研究其他不同性质的教学原则,如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等。

赵爱国、姜雅明则认为,外语教学是在教者(教师)与学者(学生)两个主体或双方的共同合作下进行的,因此,应当遵循以下六项基本原则:

1.交际原则(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所学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首先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信息工具来教授和学习。

2.系统原则(сис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外语教学应始终突出语言结构系统教学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建构起一套新的语言规则系统。

3.文化原则(культур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结合符号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适时移入所学语言国的文化知识,以使学生在学得和习得语言的同时而学得和习得文化,真正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4.综合原则(синте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其教学科目不宜分得过细,课程设置不宜过窄,应采取综合的方法,将广泛的语言教学内容、多样的言语形式及技能培养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性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认知原则(когнитив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母语知识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及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以加深对所学语言及文化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等的作用。

6.实践原则(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实践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及特点之一,也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外语教学必须贯彻实践原则,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经过七年一线英语教学实践,根据我的经验总结出了英语教学的六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外语教学也像其他门类的教学一样,应该熟悉授课对象,选择合适的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以便使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2.趣味性原则:所谓趣味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如果教材或文章不能使学生们产生兴趣,肯定效果不会好。如何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外语教师的教学艺术,外语教师必须要重视并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这一原则最为明显,即,由容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学。束定芳、庄智象也认为,外语教学还须坚持循序渐进性原则。

4.对比性原则:学习外语的学生,时时处处总想在与母语对比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接受外来语言的。但在实行这一原则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避免负迁移,尽可能地努力争取正迁移。

5.重复性原则:所谓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口,这几种说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了不同的语言来说明重复的重要性的,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不怕重复,才能学得更好。

6.博杂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知识面一定要广,各类体裁的文章都要看,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学到。

我们在教研室教学研讨中有人就提出了外语教学至少应实行三原则:

1.兴趣性原则:学生如果对外语学习根本无兴趣,那就很难学好外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多下功夫,多想办法。

2.实践性原则:(三个75%)包括教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密度、深度。从量上来看,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的比例不应大于1∶3;广度,就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面要广,量要多,特别不能冷落学习困难的学生。密度,就是教师保证操练的频率较高、节奏较快,避免松散、拖拉。深度,即指学生的活动质量,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应具有递进性,并且形式多样,内容有趣,以利于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养成。

3.高频密度的原则:贯彻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原则,是课堂管理成败的关键。多信息,要求有足够的信息刺激量;高密度,要求学生积极地互相交谈,增加语言实践和信息交流;快节奏,要求思维主动,积极地快速反应。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当然,还有许多学者、专家和外语同行对于外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或不用的看法,我们不能轻易地就否定人家。事实上,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原则去指导他们,方才有效。正如一则广告词说的: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的,你会满意的。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78.

[2]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8-4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2-226.

[4]Richards,J.C.,& Platt,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Linguistic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

[5]Mills,D.Web-Based Technology as a Resource for Form-Focused Language Learning [J].TE SOL Quanterly,2000.

[6]Hickey,Leo.2001.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7]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2007:2.

[8]杨雄琨.对中国高校教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改革性思考[J].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9]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10]王枫林.综合编排教学法的原则与方法[EB/OL].网络杂志Magazine《综合语言知识》教育论文,2005-11-25.

[1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1999.

Researches into Teaching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 Ru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Hen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0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