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资源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资源环境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云计算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并且总结了当前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现状及问题,进而讨论了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云计算概念、特点及其功能
进人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的最新发展,云计算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1.关于云计算的表述
学术界和不同的企业对云计算的表述各有不同,但大多基于充分利用网络化计算和存储资源、达成高效率低成本计算目标的考量,希望能更好地整合互联网和不同设备上的信息和应用,把所有的计算、存储资源连结在一起,实现最大范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而云计算对广大用户来说,更大程度上是在建立一种服务未来的具有无限能量的、便捷高效的云计算环境。
2.云计算的特点
(1)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云计算采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人侵等麻烦。
(2)按需服务、及时方便、费用低廉。“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它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云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按需购买和计费,使用十分方便。
(3)通用性强,具有高可扩展性和很强大的数据共享。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满足不同应用和不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4)超大规模,无限可能。“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几乎无限多的可能。
3.云计算的功能
令人捉摸不定的“云计算”,其实就是要把所有的计算应用和信息资源都用互联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云计算的虚拟环境,供个人和企业用户随时访问、分享、管理和使用—相关的应用和资源可以通过全球任何一个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来获取。在这样的云计算环境中,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有:
(1)提供资源,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与现有软硬件技术无限缝合,云服务提供商为用户架设出规模巨大的全球化的数据库及存储中心,能够实现海量云存储、出色的安全性、高度的隐私性和可靠性,而且还应是高效、低价和节省能源的。
(2)提供动态的数据服务。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经过处理的结构化数据。在未来以数据为王的时代,一个好的云计算架构一定要有提供大规模数据存储、分享、管理、挖掘、搜索、分析和服务的智能。能最大程度上解决并发访问的瓶颈问题。
(3)提供计算平台,包括软件开发API、环境和工具。只有如此,云计算才能真正形成一个有生命力、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4.当前典型的云计算环境
(1)微软公司的“蓝天服务平台”—WindowsAzure
WindowsAzure是微软基于云计算的操作系统,和AzureServicesPlatform一样,是微软软件和服务技术的名称。WindowsAzure的主要目标是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开发可运行在云服务器、数据中心、Web和PC上的应用程序。Azure服务平台包括了以下主要组件:WindowsAzure;MicrosoftSQL数据库服务,服务;用于分享、储存和同步文件的Live服务;针对商业的MicrosoftSharePoint和MicrosoftDynamicsCRM服务。“蓝天”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继Windows取代DOS之后,微软的又一次颠覆性转型—通过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新的计算平台,Windows真正由PC延伸到“蓝天”上。
(2)1BM的“蓝云”计划
2007年11月15日,IBM公司在上海推出了“蓝云(BlueCloud)”计划。它包括一系列的云计算产品,使计算不仅仅局限在本地机器或远程ServerFarms,而是通过架构一个分布的、可全球访问的资源结构,使数据中心在类似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蓝云”基于IBMAlmaden研究中心(AlmadenResearchCenter)的云基础架构,包括Xen和PowerVM虚拟Linux操作系统映像以及Hadoop并行工作负载安排。“蓝云”由IBMTivoli软件支持,通过管理服务器来确保基于需求的最佳性能。这包括通过能够跨越多服务器实时分配资源的软件,为客户带来一种无缝体验,加速性能并确保在最苛刻环境下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云计算无疑会引领IT行业走上划时代的转折,成为驱动未来科技的重要力量。而在教育领域,云计算也为网络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云计算将是未来网络教学的基本环境和平台,并通过“云服务”支持并推动网络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发展。
二、当前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学资源库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运行的,依据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将多种媒体素材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用以为教学提供支持的多媒体材料和教学系统。目前,许多教育软件机构、企业、学校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进行着大量有益的探索,已有一些成效,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育教学的需求。主要问题表现在:
(I)资源数据的生产不标准、不规范。数据不标准、不规范导致了“数据孤岛”、“数据坟墓”的产生,这样一方面给数据的共享、交换与更新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性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参与面不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由于种种原因,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仍主要以网络中心的管理工作人员为主,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低,效率不高。
(3)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适用的资源库不多,给资源库的共享和使用带来很大的限制。基于传统的集中存储和集中管理模式建设的资源库只能满足局部或少量用户的使用,当有大量用户并发访问时,就会出现资源访问的瓶颈,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资源发展的需求。
(4)用户参与方式不灵活,交流性、交互性差。这是目前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5)持续性建设得不到保障,创新不够。资源库建设并非“一次性”工程,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做到健康、持续发展。
三、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云计算的提出,给现代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在未来的云计算环境下如何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成了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必须有长远规划,使之能健康、持续发展。教学资源库应以支持教学科研为最终目标,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重在应用、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分类、整理并吸收最新的、外来的优秀成果,结合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IT架构思想和服务,不断创新,建构科学优质、高效适用的教学资源库。云计算环境中的教学资源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稳定、快速。运行稳定,具有强大、方便、快捷的搜索和查询功能;二是数据资料存储规范、门类清晰。标准统一,分类规范,方便用户编辑和使用,利于资源库的持续性建设。三是资源在安全的云端。所有信息数据均在云端,本地无需保留和备份。四是资源库操作平台具有友好的操作界面。各级各类用户可以很快捷地找到需要的资源和相应功能,并能在云端很容易地进行控制和处理。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2008年,IBM提出会制定更多的相关流程和标准来保证客户的数据安全,并提供云计算方案与终端,为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云计算模型的数据中心。如此,各教学机构和单位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库及云计算的思想和服务,构建自己单位或区域的“私有资源云”并积极地与外部的“公共资源云”相连接。
(2)建立科学、严密、精细的教学资源库的资源技术标准。SUN公司提出,未来的数据中心,不必再花巨资建设庞大的机房,而只需要花费很小即可拥有。在对用户终端最小要求的前提下,云计算环境具有同时也要求有很强的数据通用性,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数据孤岛”的产生。所以资源库的建设规范和标准是必须要考虑的。可以从四个方面规范:一是从资源的技术开发角度,提出一些最低的技术要求。二是从用户的角度,为方便地使用这些素材,需要对素材属性进行标注,并从可操作性考虑,规范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参考国内颁布的元数据模型,从制作素材简便性、使用素材方便性出发选取一些最为普通的元素。资源的属性可以作为资源库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资源评审者的角度,提出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作为用户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3)与现有互联网紧密缝合,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利用云计算环境中的动态数据服务,各类教学人员可以自主、方便地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整理活动中,从而解决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维护中参与面窄的问题。运用微软的“蓝天”计算平台,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共享教学资源,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利用提供的工具在“云”中对数据资源(结构化的或半结构化的,甚至是元数据)进行编辑和整理,使之适合自己或他用,而无需考虑自己机器的容量、运算能力及软件环境,从而使资源库不断增添能适用的鲜活的教学资源。
(4)建立综合的强大的资源库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管理,提供用户多种终端的“透明”检索和多向的交流机制,增强交互性。充分利用云计算带来的技术和服务,建设开放的有透明度的资源库,使用户能很容易地检索各种资料信息。设置资源入库、编辑、调用、查询、下载等服务,提供个人用户、单位用户、管理员用户以及超级管理员用户和评价检验等的不同权限,提高资源库建设中的一系列管理问题,使用户可以使用能运行浏览器的最简单的终端设备(使用开源系统的个人电脑,OLPC,甚至支持无线局域网的掌上设备)和网络,就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资料处理和实验。而且在平台上,用户便可很方便地搜索、浏览所需的信息。充分利用已充分发展的Web2.0技术,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实现最大范围的交流和交互。
教学资源环境范文2
关键词:SNS;教学资源;共享平台;WLAN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1],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
无线局域网布设方便、高带宽且接入便捷,可以突破有线网络节点限制、实现多人同时访问网络资源,大大地增加了校园网络的覆盖范围,使得教师学生能够更加方便的利用网络基础设施访问网络资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因此建设无线校园网是大势所趋。近几年来,无线校园网络的建设浪潮席卷全球:欧美很多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国家都尝试在高校建设无线校园网络环境。我国的无线校园网络建设步伐也紧跟着国外的先进趋势。中山中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都是无线校园网络建设的典范,其中浙江大学校园内的无线AP就多达一万余个。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为了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3]。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4],简单的概括一下他的理论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节点(人)都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应用,旨在通过“你认识的人所认识的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它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交圈子搬到了虚拟的网络上。SNS是对以血缘、地缘、业缘等为基础的传统交往方式的一种有力的补充[5],它丰富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使得人际间的交流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SNS有七个构成元素—身份(identity)、状态(presence)、关系(relationships)、交流(conversations)、小组(group)、信用(reputation)、分享(sharing)[6],个人在注册加入SNS网站后,可以选择性的分享自己的相关资料,同时查看其他人如好友的资料信息。个人通过创建“圈子”或者“组”,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相同学习或者工作经历的人聚集在一起,以多种形式开展交流。个人的关系网络包含了自己的好友和自己所参与的圈子或组织,不同的分享度和交流程度会产生不同的信用等级。
2 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总结起来有三个特点,即:相对丰富、重建设轻管理和共享程度不够。相对丰富,是指各个学校都在建设完网络基础设施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上来,保证了教学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学资源的结构性富余;重建设轻管理是指在完成建设任务后没有提高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率,导致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共享程度不够则是一个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通病,导致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产生。
正是因为教学资源建设以上的三个特点,因此出现以下种种问题: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导致信息资源建设缺乏规范;资源整合不够、无法实现完全共享;资源重复建设,管理不到位;这样一来,使用者不知怎样才能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学资源而烦恼;同时高校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包括优质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7]。为此,必须在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和建设者之间搭建一座互通有无畅通无阻的桥梁,让信息沟通顺畅起来,最终达到促进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的目的。因此,建设统一标准和基于共享、面向服务的教学资源平台,最重要的是提高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可利用性,将分散的教学资源整合和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开发,更好的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8]。
3 面向SNS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法
(Construction ways of teach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with sns-oriented)
3.1 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引入SNS理念的必然性
(1)用户高度重合性
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者与使用传统SNS社交网站的用户具有高度重合性,或者说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这些使用SNS社交网络平台的用户都能加入进来,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和成果。
(2)天然内在相似性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社会网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特别是面向高校校园网方面,会体香的更加明显。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关键字和索引字段等实现彼此连接,形成层次性很强的网络,便于用户检索相关信息,用户和资源之间通过检索、下载和上传等实现联系,用户和用户之间也通过使用同一个资源或者对于某一资源有相同相似的理解评论而形成松散的关系网络[9]。
(3)服务理念一致性
教学资源平台具有和SNS相结合的自发动力。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它们都注重信息的传播和分享,交流对象明确,存在着本质的联系。SNS所要求的自主性和交互性可以更好地推动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分享,进一步提升资源平台信息服务的质量。
3.2 面向SNS思想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上的应用
SNS网络结构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用户、内容、社会网络和工具。这种结构通过树立一个低准入的参与方式,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的贡献内容,又通过订阅机制帮助个人运营社会网络,建立“滚雪球”式的反馈模式,有效形成诱发网络效应的机制。这种思想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上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的建设
可以由原先的管理员全权负责转变成用户和管理员共同建设,从SNS服务模式中可以借鉴的有应用扫描、内容上传和协同编辑等技术要素,即所谓的“引进来”服务模式。
应用扫描是指基于P2P分享模式将用户的资源和动态聚合到平台上来,不仅仅是浏览信息所获得的单个附加值的增加,而是以参与分享的形式实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内容上传是指鼓励用户通过各种手段上传各类资源,通过标签为内容提供索引,将内容整合到平台之中,供所有用户分享使用。
(2)资源的管理
从SNS服务模式中可以借鉴的技术要素是标签技术;标签技术是指允许用户对网站内容,课程资源和用户资源添加标签或tag,并将这些添加了标签的内容关联到网站相应标签的内容页面中,方便检索和查找,为志同道合者的联络和交流提供了方便。
(3)资源的分享和获取
这一块将会变得更为便捷,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能使得用户能非常方便的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同时将该资源与好友或者一个圈子里的用户分享,标签及tag的运用使得资源更加社会化;从SNS服务模式中可以借鉴的技术要素包括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行为和智能推荐等技术要素。
(4)资源的评论
评论和点评也变得更加方便,用户对于该资源的使用心得也能同时帮助到其他希望获取该资源的用户;而且用户对于资源的评论以及使用心得也是一种信息资源,同其他信息资源一样要实现存储、备份和共享;从SNS服务模式中可以借鉴的技术要素是服务评论。
(5)用户管理
平台建设时必须考虑到整合用户的需求,嵌入用户信息环境的服务模式以及帮助用户构建个性化信息环境的需求。从SNS服务模式中可以借鉴的技术要素是群组,群组是指将某些对同一个或者同一类资源感兴趣的用户集中为一个圈子,关于资源的使用和心得交流可以在圈子中进行,群组和用户是多维度的,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关系。
3.3 资源共享平台的结构框架以及建设标准
图1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技术框架图
Fig.1 Technology frame of teach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1)底层即数据存储层它是信息资源库的搭建基础建设的原则是标准化和集成化、兼备开放性的原则,同时要实现数据高效冗余访问和可靠性。
(2)中间层即业务处理层它在底层的基础上,实现用户管理、权限控制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及检索,建设的原则是动态和可扩展性。
(3)应用层即业务访问层它是在中间层的基础上提供给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如资源定制及检索等,建设的原则是高效和高质量。
(4)表示层即用户层提供给用户访问接口来访问资源,建设的原则是个性化和互动性。
3.4 资源共享平台的几个重要模块详细分析介绍
平台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
(1)资源管理模块。它应该包括信息资源的显示、搜索、上传和修改等基本功能,资源包括用户基本信息、用户访问信息、用户交互信息以及用户对于资源的使用评论,这一部分可已考虑将用户特别是学生用户对于课程及教师、专业的评价意见涵盖进来。
(2)用户管理模块。根据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复杂的权限控制需求,该模块提供了很多的权限控制类型,可以对用户、用户组和角色动态地进行授权。
(3)用户访问接口模块。提供给用户访问接口来访问资源,建设原则是个性化和互动性;要提供给用户个性化定制功能和个性化服务的界面;该模块包含两个部分:portal系统架构和用户访问界面,在portal系统架构中利用Web Services、HTML、XML及JAVA等技术在各类servlet的基础上实现用户定制服务。
图2 面向SNS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结构
Fig.2 Structure of teaching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with sns-oriented
4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WLAN环境下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in WLAN environment)
教学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大家都能够充分利用,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服务,那么如何使其能够相对便捷的获取和使用是建设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同样,要提高大家的使用积极性,就要想方设法重视使用者对于资源使用的评价以及让使用者同时能承担部分资源的建设任务。从以下几个方面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效率。
(1)及时性
覆盖全校的无线校园网络环境使得全校师生可以不受有线线缆覆盖范围的限制,随时随地接入校园网络,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中来。
(2)安全性
基于认证的校园网体系使得用户的行为处在安全审计和监管之下,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认证系统和审计系统无缝平滑对接,提高了监管体系的可用性,使得所有用户都要为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负责任。
(3)方式多样性
传统的有线网络接入方式只能允许用户通过PC机连接有线网络端口接入,条件限制,手续繁琐;而在WLAN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方式即时接入网络,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化。
(4)高效性
无线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相比起有线网络而言,效率都要提高很多,那么构建在其上的资源平台在信息资源的管理上必然也更为高效。
5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1)异构数据交换的问题如何处理各类异构信息系统与共享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这也是在建设统一数据中心以及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时必须要面对的关键技术性问题。
(2)鼓励用户使用管理和规范管理的矛盾如何在大力推广平台的面向普通用户的建设过程中规范用户行为和管理方法的问题,在保护用户建设以及使用积极性的同时,使得用户的行为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具体实现技术手段的选择成熟的SNS架构的系统如人人网、豆瓣网,是利用这些网站已有的资源在其基础上建立接口实现信息同步,或者利用开源的SNS代码如Elgg、UCenter Home自建或者在现有的平台中加入SNS插件等元素,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6 结论(Conclusion)
将SNS的服务方式和理念引入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上来,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建设效率,而且在WLAN环境下,资源可以有非常高的利用效率,让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有了用武之地,客观上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洪智.无线局域网WLAN在高校校园网中的应用[J].电子科
技,2011,(12):133-134.
[2] 杨丽丽.关于高校无线校园网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2
(7):143-144.
[3] John F Rya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Expenditures and Degree Attainment.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4,45(2):97-115.
[4] Hanushek.E.A.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chool Resources
on Student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97,19:141-164.
[5] Boyd D M,Ellison N B.Social Network Sites:Definition,
History,and Scholarship[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11-13.
[6] 白光祖,吴新年,祝忠明.泛在图书馆环境下SNS的应用扫描与
模式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2(3):71-75.
[7] 孙博,范新会,辛大欣.普通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的设
计与实现[J].价值工程,2012(19):219-220.
[8] 廖汗成.基于SaaS的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J].现
代教育技术,2009(9):103-107.
[9] 息海涛,袁艳梅.基于LAMP技术架构的SNS网站系统的开发
与研究[J].河南科技,2012(5):69.
作者简介:
郑 羽(1981-),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领域:信息管理与
信息系统.
董甲东(1968-),男,在读博士,教授.研究领域:网络规划与
管理.
罗汉云(1970-),男,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网络规划与
教学资源环境范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科书;教学资源;学习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初中英语教育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Go for it!新教材给教师提供了很多教学话题,不再是语法通到底,书面练到底,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受到教师的青睐,教室里装上了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很多可利用的资源。尽管如此,初中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笔者认为,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课外资源,利用学生周围可利用的学习资源,那么就会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良好的环境,更好地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二、激活课程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1.21世纪终身教育理论
21世纪,学会学习,终生学习已成为人类教育的基点。而初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使当前的学习成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课程资源的建设是新课标课程改革之后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符合时展的潮流。
2.新课程教育理念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合理利用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可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环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挖掘课程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班级学生的学习需要
如今,每班基本有50名学生,一堂课40分钟,显然课堂上每位学生发言的机会不多,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就剩下完成作业(完成练习册、背读课文、抄写、默写单词等)的时间了,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差距会拉大。充分挖掘英语课程资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英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一种有效途径。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
英语教科书怎样才能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是值得探究的课题。以下是笔者在教授新目标英语时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的做法和心得。
1.教师依托课本内容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
(1)根据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调查,在汇报中呈现学生英语学习的活力。教科书中有很多结对练习活动,是用来巩固基本句型和基本语法的。但这一过程在课堂上练习往往会出现学生练的练、看的看,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笔者在组织这一活动时让学生先作调查,然后汇报调查结果,在汇报中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英语句子来回答,这样就练习了各种人称下的不同表达方式,小组练习了一般疑问句或特殊疑问句,在汇报时又练习了陈述句。小组各成员的通力合作,显现了任务型教学这一特点。
例如: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下页2c,笔者是这样来设计的,先让学生结对练习巩固2b,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调查,表格如下:
■
学生在填表过程中可用到下列句型:Do you like …? Yes, I do. /No, I don’t. 而在汇报时就要求学生用I, he,she,we和they 做主语说出“I like …and …”或“I don’t like …or …”,还有“Sally likes and”和“Sally doesn’t like …or …”。
时间允许的话,汇报结果要求学生把口头练习变成小短文。笔者提供模板:Hello, I have a good friend. His name is ….He likes ….But he doesn’t like….时间不允许就作为课后书面表达作业。
(2)依据教材自制图片,培养学生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图片教学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进行图片教学是英语课堂中行之有效途径之一。较为简单的做法就是教师模仿课本中的图片自己绘制,这样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大了,难度增加了,但是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却大有裨益。因为图片来自于课本,学生熟悉,更有利于学生准确表达图片内容。其二,教学图片需要多方搜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从报纸、杂志等有关资料上剪辑。其三,鼓励学生尤其是有美术爱好的学生去制作,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同时也为有绘画天赋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其四,绘制简笔画。简笔画的特点就是简洁、明了、风趣、幽默,一学就会,易于掌握。
(3)变课本对话为学生短剧表演,激发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教科书中有许多对话,除结队练习外,还可以用来表演,学生兴趣浓、乐参与,同时增加了对话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Section B 2c可以设计成小组表演,主题设为“宠物找家”。6位学生分别扮演6种宠物,另外3名学生分别扮演6岁的小孩、80岁的老奶奶和16岁的男孩,宠物一一介绍自己的特点和品性,在介绍过程中很自然就会用到本课的句型,如“I’m the most unusual pet. I’m easy to take care of. I’m very beautiful.”等句子,三位人物在挑选宠物的过程中会表达不同的喜好以及对宠物的评价,如“I think dog is the most friendly. I like it.”在这一短剧中,每一位宠物扮演者都想把宠物的优点表现出来,找到自己的主人,而三位宠物挑选者也各有主张,最终找到了自己认为满意的宠物,整个过程形象、生动,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
对于课本后面的听力材料,同样适用以上编对话的形式表演。当然,表演后及时给学生以评价和精神的鼓励,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听力材料变短剧的应用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加大学生的负担。在教学过程中,除以上提到的几点建议外,笔者常常根据实际需要,变换角度,转换思维,使课本中的表格、图片、短文等得到完全应用,如利用同一组图片进行不同时态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
2.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课程资源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英语课程资源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而且包括学生和家长。
(1)教师情感资源的投资。我们知道,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不是对立的。而当二者都被重视的时候,学习的进程会获得一个更稳固的基础。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情感态度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设计制订实际可行的情感态度培养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耐心引导及细心呵护,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从而形成学生乐学的氛围。
新目标Go for it !斜体教材每个单元的生词特别的多,少则十七八个,多则三十多个,特别是还没有很好掌握拼读规则的初一新生,他们刚学习英语,碰到如此多的新单词,很容易放弃学习。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当学生单词拼写得满分时,就能得到一张喜报。拿到喜报的学生在班级量化考核中可以加分;如果能拿到三张喜报,还可在老师这里拿到奖品(糖果、学习用品之类)。学生很有积极性。时间久了,学生在慢慢的背读当中,也渐渐地掌握了拼读规则,增加了语感,为今后学习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学生的不断学习和词汇的不断积累,到了初二时,就可以写日记或周记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而且可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这是了解学生情感变化的最好方法。
(2)学生潜在能力的释放。学生各有所长,他们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宝贵财富。笔者针对一些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情景对话,在课前准备好并在课堂上表演,这种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外,当教学需要一些实物时,也可布置学生做好准备。
同时,学生的经验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它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学生经验资源构成学生资源的主体,是课程活动的重要基础。例如,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看电影的生活体验,因此,笔者在教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10 Do you like to go to the movies? 时,对电影这一课程资源给予充分的重视。在Warming up 阶段,就把机会交给了学生,以两个开放性的问题“Do you like to go to the movies?”和“What’s your favorite movie? Why?”打开话题。由于学生有丰富的经验,谈论起来不存在困难,而且也非常乐意参与进去。而后,从Warming up 到后面的Speaking, Reading, 教师一直只站在幕后做指导,提供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3)利用家长配合来督促学生自觉学习。家长和教师一样,是学生朝夕相处的对象。学生在校学习英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每天一般只安排40分钟一堂课,而在周末,学生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家庭作业,特别是对大部分住在农村的初中生,他们一般是不会去多翻一下英语课本的。在这种状况下,笔者在初一刚带班时,就给家长写了一封要求协助教师帮助学习英语的信。在家长的陪同与监督下,学生周末在家里不仅能做到听写单词,还能跟着录音机大声朗读,为他们创造了学习英语的环境。
通过向家长展示,学生不但运用和巩固了所学的英语,而且家长欣喜地看到子女在英语方面的发展,从而不断支持与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英语,学生的兴趣不断得到激发和强化,更加认真努力地去学习了。笔者充分利用校园通讯平台委托家长督促配合,回校抽查,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利用教室、校园和社会环境开发英语学习资源
(1)教室是学生汲取营养的地方。教室是学生在校接触时间最多的地方,是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最重要的对象。所以,开学第一天,笔者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任务――美化教室,让教室成为学习英语的环境资源。在笔者的帮助下,学生布置了“英语宣传角”,上面有学生的创作园地、作业展示、还有学生办的小报、收集的各种文字图片及资料信息等。学生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注意到“英语宣传角”,有时有些学生还在课间时大声地朗读出来,无形中增加了识记的机会,这样对学习困难的同学帮助也很大。
(2)校园是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校园资源开发是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场所设施,尽可能地增加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机会。教研组和学校后勤联系把学校各种专用教室、办公室、厕所,都贴上了英语标牌。其他场所也贴上了写有英语格言或警句的标牌,这样使学生既能学英语,又能明事理。如图书室的墙上贴了“Knowledge is power”的标牌,花圃挂上了“No flowers, no beauties”的标牌。另外,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和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场所。
(3)社会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充电器。开发社会资源就是要求学生注意收集积累校外接触到的英语资源,如英语电视节目、电视、杂志上的英语广告词、商品的说明书和英语格言等。社会更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大环境,鼓励学生收集身边英语,交流学习资源。只要去过KFC的学生对“pull”与“push”两个词非常了解,因为KFC的大门里和外就写着这两个单词;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有相应的英文名称,进入银行的柜台前,脚下也有英文“Please keep a meter beyond.”英语无处不在,只要留意,做个有心人,学生学习英语是非常容易的。
总之,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可以称之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完成英语学习任务,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能力,是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英语教师应该事事做个有心人、时时不忘收集有意义的课程资源,积极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教学资源环境范文4
关键词: 学科教学资源库 信息技术环境 建设原则 建设步骤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一切优质教学资源进行集中和整合,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利用,实现对资源的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成为农村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成为农村学校必须探究的教育课题。建设资源库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互用性,将教学资源划分成素材,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分类,并以多媒体化的电子信息形式存储于计算机中,构建成统一的教学资源素材库。学校自行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因为是学校自身定做,而且亲自参与的,符合学校教学实际,使得教学资源库可以有效地、重复地共享、使用,减轻教师负担,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支持。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按照学校所开设的科目设置体系,分学科作为构建资源库学科体系的框架,在学科框架内以固定的模式,统一标准和管理模式进行资源库建设。
2.资源库建设以信息质量为本,切实做到所提供的资源信息是优质的、系统的和有用的,使学科资源库真正地为广大教师使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3.建设有效的教学资源平台,拓宽资源共享信息渠道,方便教师查阅、下载、使用,并强化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的安全意识,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序管理。
4.避免重复建设和造成各种浪费,原则上由各教研组负责本学科的教学资源模块的承建工作,但仍需加强有关信息、方法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共享,并对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成果须作定期交流、展示、研讨,促进资源库建设的规范、有序实施。
5.重视教学资源管理和维护团队建设,确保教学资源库的安全、高效运行。以信息技术教师为核心成员并辐射各学科有特长的教师,培养一支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熟练操作,对教学资源库的开发、管理和使用起指导作用的具有创造能力的骨干队伍。
二、教学资源库模块构建
实践证实,一般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是以科目为基本单元进行设置建设。我们把每一学科教学资源称之为“学科教学资源模块”,具体设置为以下模块要素框架:
1.素材。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flas等教学素材。
2.题库。包括课程同步练习(课堂练习、随堂检测、课后作业等),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试题等。
3.案例。包括优秀网络案例(网上下载)、校本教学案例(本校优秀教学案例)、微课等。
4.课程。包括主题单元课程、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精品课程等。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步骤
1.成立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组成由教学副校长任组长,各处室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科教学资源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建设项目的常规管理。
2.资源内容规划。各学科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的顺序,并依据资源模块框架确定各学科要建设的资源的内容清单,要求细化到每一节的每一个知识点。比如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中“自由落体运动演示实验”,所需资源类型为动画(模拟实验)或实验视频。
3.建设计划及分工。根据各模块要素,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行人员分工,任务细化到人,并按照建设计划作出时间安排,以及明确资源验收要点等,最终提交资源库建设整体计划。另外,还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并给教师配备必要的工具,如移动盘、相应的软件备份等。
4.建设计划实施。首先确定教学资源,如网站、各类教育光盘、电教资料和教育软件等。然后进行检索、搜集、获取资源素材,再进行整理遴选素材内容,选择适合要求的素材并对内容进行审核,分类整理到各模块要素资源包中,并最终提交模块要素资源目录。
5.编辑加工。根据“资源要素技术要求”按照统一文件格式进行制作、加工处理素材,形成确定的资源成果。对“内容规划”与“模块要素资源目录”进行对比审核,列出未能实现的“模块要素资源目录”。召开研讨会,重新确定资源建设方案。
6.建设计划的再实现。各学科组核心成员组成团队,对未能实现的资源进行再建设,若遇到困难提交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比如,联系兄弟学校,或教育资源开发机构,或大专院校进行解决,最终提交素材资源包、资源编目表。
7.资源审核。由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资源建设专家组及各学科工作小组、技术小组按照已定的“资源评价指标”对提交制作完成的资源进行最终审核、评价、认定。
8.资源入库。由资源管理技术人员将资源批量或单个存入各模块下的数据库中,在入库时要对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资源库中数据的精确性、信息的有效和性能的稳定性。
9.运用与反馈。教师对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践运用进行测试检验,提出反馈意见和建议,对资源素材进一步作出纠错、调整与更新。
参考文献:
教学资源环境范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体系;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1-5122-03
The Architecture Building Research of Practical Course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Such as Soft? ware Courses
CHEN Jian-yao, WANG Peng-fei, WANG Zhong-she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In Vocational Colleges,the talent training goals should train with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echnical talents to meet market and in dustry needs a foothold and source power. Therefore build the system of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dea of relying on the Curriculum of resource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system. And the detail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n the course-building needs of teachers, lesson plans, training objectives, as sessment and appraisal system support.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teaching reform;course architecture;course group
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以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等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但目前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1]:1)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紧密结合企业公司的应用领域的需求,造成一定程度的脱节。2)实践类课程群模式衔接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贯穿整体知识的体系与项目案例。传统的课程群体系知识点过于重复,有些知识体系不能合理有机地安排。3)学生企业实践实习活动与软件项目教学结合不紧密。软件开发的过程和理念,不能及时跟踪软件技术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较大型软件的个人或团队开发。4)忽视人文教育和人际交流沟通和开发测试文档编写能力的培养。鉴于以上这些问题,开展网络环境下实践类课程为主线的优质教学资源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1网络环境平台与实践类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改善高校的网络教学环境、优质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和方法。
1.1网络环境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助教助学平台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网络平台中向学生提供辅助的学习资源和实践项目案例,已经成为强化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补充。网络环境平台为学生开创丰富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实践类课程DIY自主研学平台和网络交互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意识和互动交流能力。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
网络教学环境实践平台主要体现如下内容[2]:
1)网络助学平台,主要提供扩展性的理论内容、实践类教学资源案例,立体化学习资源、扩充性资料、课程实习和实训实习活动资源。
2)网络交互平台,主要提供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校企互动等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的渠道,如实践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等。
3)DIY自主研学平台,主要围绕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包含问题征集与、项目设计过程与实施思想、成果展示管理等功能。
1.2实践类课程体系构建
实践类课程群的选择和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课程群设置可以分为实践基础型、技能提高型、实战强化型和职业素养型。具体设置如图2所示,课程群体系内容以项目案例为主线,将学习情境分解到多门课程中学习,明晰每个学习情境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将每个综合性的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在能够完成子任务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综合性任务,进而推进到完成整个学习情境对应的任务,这种递进式的模式和课程实践模式增加了学生完成项目的成就感,拉近了课程教学和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距离[3]。
同时将类似软件技术等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划分,突出实践基础型、技能提高型、实战强化型和职业素养型等。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优质教学资源体系的学习后,能够胜任企业公司的开发设计等岗位要求。
教学资源环境范文6
关键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法律人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提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由于我国传统法学教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法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改革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乃大势所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的改革应当以培养生态文明法律新型人才为目标,为我国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目标奠定基础。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模式反思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1997年被列为法学二级学科以来,已有二十年,教育部于2007年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增列为法学核心课程。“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报告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在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环境法治理念、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法无可比拟、也无法替代的。目前我国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司法方面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亦是近年来法学界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也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三江学院法律与知识产权学院为本科生独立开设2个学分32个课时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选修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的许多原则、制度和专业术语与宪法、法理、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多个法学学科紧密联系,其内容更体现出与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生态学等多个跨一级学科的交叉制式。与传统部门法相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这门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并不是很强,但是该课程呈现出整体的理论体系比较分散的特点。笔者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教学多年,深知传统教学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法学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它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讲授式教学法
如果仅仅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学生对知识的了解限于教材和教师的灌输,对知识点的掌握靠强行记忆,会导致缺乏学习热情,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无法达到对学生解决实际环境纠纷能力的培养。如何对现有讲授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法学教育尤其是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这样一门具有强烈专业特色的学科教学中的瓶颈。法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其是作为解决社会问题之利剑应运而生,是实践推动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建立和完善,其实践性、应用性更加明显,且环境要素本身体现出高度的社会性,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价值追求,此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意味着其必须反映自然科学规律,在理念上吸收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展出相应的法律规范即较强的技术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对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状况的了解,是单一的教师中心型教学方法无法完成的。加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内容较为庞杂、课时较少,若教师细致讲解,会导致填鸭式教学,反而影响教学效果,若教师不讲,会导致学生只能了解教材上的知识,所学有限视野狭窄。
(二)案例教学法
在我国传统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等,当然,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也体现出它的局限性:第一,如何保证高质量案例作为素材。第二,学生愿意深入思考案例而不是仅仅“听故事”。
(三)模拟法庭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内容包括了总论、自然资源保护法、污染防治法、国际环境法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法理、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基础学科的功底,且需了解环境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其他跨学科的基本原理,知识跨度大,科技性强。这使得在32个课时的条件下,不宜选择模拟法庭等特别费时耗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否则可能会导致因教学基本信息量不足,致使学生无法较好应用,反而影响教学效果。较之民法、刑法等部门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目前尚不处于“显学”地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内容在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中所占分值极少,这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降低;同时,现实的就业压力促使学生更加现实,多数学生在四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准备研究生考试或准备司法考试,无心在课程学习中投入过多精力。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改革思路
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思维包括:一是发现问题、二是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创造性。
(一)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变过去以讲述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师生共同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设置若干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出参与教学过程的充分条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师主导作用,在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提升,促进教学目标整体性实现,实现教学效果多维度拓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次教学改革实践,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式专题讨论”来实现。专题讨论由教师事先准备讨论内容,共设计14个选题,主要涉及实案讨论,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检察院诉宁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廉兴中污染环境案等,案例为2017年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的10起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典型案例,(其他4起案例也较新颖并具有代表性)以此作为教学案例具有客观真实性、多样性,且与时俱进,及时跟踪最新立法和法律实施进展情况。这10起典型案例均为获评首届全国法院环境资源优秀裁判文书的案件,案件涉及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大气、海洋、渔业资源污染、环境公益诉讼、环境行政处罚等纠纷,涵盖大气、水、渔业、野生动物等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类型包括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涉及刑事、民事、行政三类案件。所涉案件能够反映出最前沿的问题,如湖南省岳阳楼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何建强等非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法院在认定七名被告人均具有在自然保护区内投毒杀害野生候鸟主观犯意前提下,正确区分各自的客观行为,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和共同犯罪理论区分主从犯予以裁判,既体现了从严惩治环境资源犯罪的基本取向,也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倪旭龙诉丹东海洋红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案系因风力发电产生的噪声、光影及电磁造成养殖损害的新类型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人民法院在确定三种可致环境污染因素的基础上,依法认定了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现了环境污染损害因果关系认定的特殊性。中华环保联合会诉谭耀洪、方运双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系由社会组织作为原告、检察机关支持,弥补了个体受害者诉讼能力的不足,无论对个人权益还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都非常必要和及时。海南桑德水务有限公司诉海南省儋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局环境行政处罚纠纷案,涉及对环保部门环境监测程序合法性的认定,明确了不能证明取样程序合法的监测报告,不能单独作为认定被处罚人存在环境违法行为主要证据的裁判规则。通过专题讨论可以真正体现学生参与,弥补传统单一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单向信息传输和“听故事”等局限性,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如锻炼学生的资料整合才能、案例分析才能、研究才能、授课才能、语言表达才能、团队合作才能等。全班学生通过抽签组成学习小组,各组推选1名组长,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每一小组专题讨论的参与者,可以通过一个案例熟悉多部法律,如一个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环境资源案例,可能涉及到《刑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环境保护法》、《侵权责任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诉讼法等,以及了解司法是如何将若干法律运用于实践当中解决问题。小组各成员基于他们的各自分工不同,又可以得到不同的能力培养。如讨论需要完成六步分工合作,第一步,课后收集、整合资料,在中国知网、中国裁判文书网等网站获取讨论详细内容;第二步,案情简介;第三步,判决结果简介;第四步,本案适用法律梳理;第五步,该案启示等;第六步,需要学生制作课堂演讲PPT。以上六步分别由六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互相配合、相互监督,每个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小组团队总任务的完成。其他小组学生可以通过专题讨论参与者制作的PPT和演讲,了解多个领域。在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各学生间存在差异,通过参与,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使得各参与主体思想相互碰撞、启发、互补,从而达到拓展学习的目的,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更新课程内容
不断更新、完善授课内容,结合最新教材及法律,讲授内容涵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基本理论和该领域前沿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课件一套习题、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相关学习资料体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读写议材料”一套,教学视频素材文件50余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读写议材料”第一部分推荐网站,如中国法院网、最高人民法院网、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知网、环保部官网、及各高校、科研院所网站等;第二部分环保知识,如臭氧层被破坏造成的危害等;第三部分实例讨论,如最新案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检察院诉宁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廉兴中污染环境案”等;第四部分实例阅读,选取“最高人民法院环境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如江苏省泰州市环保联合会诉泰兴锦汇化工有限公司等水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以及在环境执法方面选取“环境保护部公布12起新《环境保护法》执行典型案件”等;第五部分习题;第六部分法律法规汇编。
(三)完善考核方式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为考查课,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不拘泥于传统考试方式,期末考试采用课程论文方式,课程论文不少于3000字(由教师选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论前沿问题作为选题),评分标准为:论文写作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30分;论文结构的合理性、论文观点正确性、内容翔实表达准确为30分;论文的创新性为30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为10分,共计100分。环境纠纷反映出新型化、复杂化等特点,我们必须夯实环境法治基础知识的传授,加强环境法治基础知识的“通识教育”以回应社会需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专注于我校“应用性复合型”全方位人才培养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参与式教学法”为突破口,改革教学方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质量,实现由传统教学方式向全方位综合教学方式转变,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提升,教学目标整体性实现,教学效果多维度拓展。随着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的继续深入,将使学生获得更新、更全面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文轩,王灿发.我国环境法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探索[J].当代法学,2009,23(2).
[2]陈海嵩.《环境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31(4).
[3]舒展,东,李玉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4(4).
[4]林云飞.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视域中的法学专业课程改革———以分类教学为视角[J].高教学刊,2016(03):139-140.
[5]黄卫东.完善案例分类教学机制[J].高教学刊,2016(15):107+109.
[6]陈娟丽.成果为本教学模式在环境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好家长,201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