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市场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市场发展趋势范文1
能源是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能源数量短缺或消费结构不合理都将严重影响地区和国家的安全与发展.[1]12801285。国际能源署(IEA)2010年报告对中国天然气市场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1070×10.8m.3,比2009年增长182%,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天然气消费国,并预计2015年消费量将达到2600×10.8m.3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耗量的7%,2020年约为3500×10.8m.3。.[2]目前中国天然气市场定价主要采用成本加成法,其市场价格远低于替代能源价格(如煤、LPG等),虽然极大推动了市场消费与扩张,但导致了天然气消费结构比较单一,结构不合理,其市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天然气资源在市场中没有得到合理配置.[34]。中国天然气消费模式正逐步由供应驱动消费向需求拉动消费模式转变,天然气市场结构如何变化直接关系到能源消费安全,从长远来看,中国天然气利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5]。故研究天然气消费结构演变规律和演变趋势有利于国家天然气能源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天然气市场的结构优化、市场价值的实现和天然气资源的合理配置。
天然气市场具有较强的区域消费特征,目前中国形成了西南、环渤海湾、西北等8大不同类型区域性消费市场。大华北市场涵盖陕西、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北京等省市区,整个地区天然气管网密布,四通八达。该区域产业结构复杂,需求主体多样,经济水平差异较大,既有东部的发达地区山东、北京,又有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山西、内蒙古、河南。该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大:山西富产煤炭;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鄂尔多斯气田和长庆气田为两省提供了可靠的供气保障;山东属于沿海LNG辐射地区,除接收管道气、海上气外,还接收进口气,用气结构比较复杂。整个大华北地区天然气需求主体主要以城市燃气、工业和发电为主,其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承受能力较强。由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内蒙古煤制天然气多个供气主体的并存,大华北地区气源结构也日趋多样化。该区现有管道气、海上气、煤制气、LNG等多种天然气能源,种类丰富。内蒙古、宁夏天然气汽车试点的推行,使得LNG、CNG项目在大华北地区迅速开展,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积极布局LNG项目抢占天然气市场。由此可见,大华北地区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对该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的演变研究将为中国天然气的区域配置、下游消费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天然气市场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
能源消费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耗散系统,其结构在外部扰动和内部涨落影响下不断演变,表现出自发的、不可逆的演化特征。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从信息源系统角度出发,利用概率测度和统计方法度量耗散系统无序状态,揭示系统内部结构演变过程.[67]。耿海青等考虑到能源消费结构的区域差异性,利用信息熵分析了区域市场内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电力、煤炭、LPG和煤气等)的演变,认为电力和天然气将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消费能源.[8]。田志勇等分析了中国2001—2006年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信息熵特征指标的动态变化,认为资源禀赋及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9]。揣小伟等从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等指标对中国1991—2006年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能源消费数量和结构进行了动态分析,并深入研究了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1]12801285。目前信息熵理论用于天然气消费结构演变的研究还不多见,天然气能源系统作为整个能源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消费结构演变既与其他能源有关(尤其是替代能源,如煤炭),又在工业、商业、民用等消费结构上呈现出自身演变的特点,为此,本文将采用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域市场天然气消费结构时空演变过程和规律,以及影响天然气消费结构演变差异性的因素,以便更加清晰地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天然气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动态发展趋势和消费结构的差异性,为中国天然气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促进天然气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假设一个地区的天然气消费总量为Q,该地区利用天然气的行业有m种,每种行业的天然气使用量为qi(i=1,2,…,m),则各行业天然气的消费量占该地区天然气消费量总和的比例为pi=qi/Q,∑pi=1。
据此,根据信息论的原理,同时参照申农公式.[9],可以定义天然气消费结构的信息熵为
H=-∑mi=1Pilnpi 。 (1)
式(1)可以用来描述某一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的有序度或复杂程度,揭示其动态演变规律。
一般来说,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时,天然气消费结构比较单一,可能只有一两个行业使用量较大。假设处于极端状态,整个地区只有一个行业使用天然气,此时Hmin=0;相反,若该地区所有行业天然气使用量的比例相等,即p1=p2=…=pm=1/m,则此时Hmax=lnm。事实上,这两种情况均不会出现,信息熵一般会介于两者之间,其值的大小反映该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的复杂程度,而均衡度和优势度则描述各行业天然气利用的差别和结构格局.[1011]。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越高。在这里,定义天然气消费结构均衡度的表达式为
J=-∑mi=1Pilnpi/lnm , (2)
即均衡度是信息熵和最大熵之间的比值,取值范围为J∈[0,1],其值越大,各行业天然气使用量的比例差别就越小;当J=0时,天然气消费结构的复杂程度最低。优势度的表达式为
D=1-J,
反映了一种或几种行业支配天然气消费的程度。
(二)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1—2011)、《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1)、《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1—2011),整理选取出2000—2010大华北地区的北京、山东、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宁夏以及河南等地各行业使用天然气的消费量数据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
三、大华北地区天然气市场发展特征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070×10.8m.3,比2009年增长了182%,是2000年的44倍。大华北地区各省市区2010年天然气消费总量为33528×10.8m.3,远高于2000年4688×10.8m.3的消费总量(见图1)。由于大华北地区天然气需求主体以城市燃气、工业和发电为主,价格承受能力较强,其天然气利用前景较为广阔。根据大华北地区各省市区“十二五”天然气利用规划,预计到2015年,大华北地区天然气需求总量将达到1014×10.8m.3,占全国天然气需求预测总量(2600×10.8m.3)的39%,大华北地区天然气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
图12000—2010年大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量
(二)供气主体由单一趋于多样
2005年之前,大华北地区天然气主要由中石油供给,近年来随着中石化和中海油对大华北地区资源投放量的不断增加,该地区已经形成了多元的供气主体、多样化的气源结构,大大推动了大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量的迅速增加。预计到2015年,大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总量约为937×10.8m.3,其中中石油的供气量约为546×10.8m.3,占总供气量的583%;中石化供气量约为243×10.8m.3,占总供气量的26%;中海油供气量约为73×10.8m.3,占总供气量的77%;内蒙古煤制天然气量约为75×10.8m.3,占总供气量的8%。同一市场多元化的供气格局的出现,“竞争中合作,共赢中发展”的模式将日趋完善,这将有利于实现管网、储气库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输气效益。
(三)输气管网网络化
目前整个大华北地区已经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天然气管网布局。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境内长输天然气管道近4700km,主要有榆济管线、泰威线以及多条支线、青岛—威海干线及其支线。河南境内的主要管网通道有:陕京二线安平站—山东管网—河南;陕京二线石家庄站—河北省管网—河南;陕京二线安平站—冀宁联络线—中沧线—河南。陕西省现已建成靖西线、咸宝线、西渭线、靖西复线等4条长输管道。山西省境内主干管道包括陕京线、陕京二线、西气东输管线等主要管道以及规划的陕京三线,还有榆济管线。2008年末,境内已建成7条长距离输气管道,以化工用户为主,城市燃气用户次之。
四、大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演变研究
(一)大华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演变
从2001—2010年大华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来看,该地区以煤炭消费为主,占整个能源消费的90%左右,而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能源消费仅占10%(见图2)。该地区能源信息熵值变化在2003年之前逐年下降,而2003年后熵值不断增加,这表明尽管大华北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但天然气、电力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正逐年上升,且天然气消费量从2001年的50×10.8m.3增加到2010年的350×10.8m.3左右(见图1),这表明大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量的增加推动了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善。
图2大华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信息熵与消费结构变动趋势
消费市场发展趋势范文2
农村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变化随着我国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已经逐渐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在农村消费中的数量与质量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且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在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城镇居民以及海外华侨等影响,当地农村人口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意识均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额度也大为增加,并且形成了其特有的体育消费价值观。当然,在强调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数量与质量上的飞跃性突破之时,我们不能不认识到,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活动是无法进行的。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一直以勤俭持家作为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这也是自古以来受小农意识思想影响和渗透所形成的消费观念。另外,目前来说,在我国还有很多偏远地在经济上依然处在严重落后阶段,居民基本物质生活依然处在温饱阶段,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短时期内,这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低下的现象是无法实现根本性转变的,进而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整体发展趋势。这不但是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瓶颈,亦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大投入力度,以先富带动后富,全面提升我国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
高档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势头强劲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形式逐渐由低层次的基本消费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高档体育消费品的发展愈加迅速。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在物质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主要以体育报刊杂志以及高端的体育运动服装为代表;在观赏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则以体育赛事欣赏为主要消费形式;在培训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主要以健身娱乐和提高竞技运动成绩为主;还有一些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如体育彩票消费等,发展势头十分迅速。从我国当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此种发展形势将于国际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发展齐头并进,其实现持续的时间也将更为稳定。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受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目前来说,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居民收入、体育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差距的扩大,加之区域经济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使得我国居民在实际体育消费水平上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分化现象[1]。作为从属于体育消费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也必然呈现出消费需求受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特质。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受家庭收入差异的影响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居民,在其家庭收入水平以及社会阶层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他们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以及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购买能力之上也不尽相同。对于较高收入的家庭来说,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选择上,“高档次、贵族型”体育产品已经成为其消费选择的经常性内容。尤其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其对高档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品的追逐更为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亦产生了很大的带动与引导作用。然而对于我国大部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来说,价格实惠且质量有所保证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品仍是其消费的主流。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多样化趋势下的分层现象由于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故此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必然会形成一个社会分层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短时期内表现的十分明显。对于经济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来说,越是高端的休闲体育文化产品对其而言越具有吸引力。而对于较低收入阶层来说,恰恰与此相反,只有在保证基本物质生活基础的条件下,其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才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且消费额度不会太大,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此种现象尤为明显。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的消费理性大为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理性的提高是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又一明显特征。较之于上个世纪晚期来说,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档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对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选择上也不再盲目跟从,而更具个性化特征。消费者在追求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质量保证的同时,对于产品的外形、色彩乃至于流行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对于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服务性、适用性等方面也更为注重,不再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更多的注重自身主观上的消费体验。2.5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范围日趋扩大随着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范围的范围也在日趋扩大,尤其是在体育医疗保健、体育营养以及相关健身培训上的消费规模大幅增长,居民对其消费额度有着明显的增长趋势,服务性消费迅速形成且发展形势大好。对于传统体育消费品来说,这些消费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分流的作用,这也是造成休闲体育文化产品供不应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消费方式和消费制度趋向于市场化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改革趋势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问题一直以来都为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一些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的问题依然属于社会制度下的福利性活动。长此以往,在政府或企事业的大包大揽之下,必然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无成本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导致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的供不应求、部分产品数量的缺失以及产品质量上存在的种种缺陷,对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制度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新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政策,全力支持社会各界对于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投入力度,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近年来,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占有率逐年提高,人们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权利顺利实现。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趋势逐渐以市场化为主流随着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限额供应制度的取消,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行为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行为。这也是体育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一个良好势头。体育社会化消费与市场化消费体制形成的重要因素,便是在劳动制度与收入制度带动之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目前来说,我国政府之于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依然存在,但是对于日常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活动的直接干预力度已经减弱。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化的形成从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建设上,我们可以看到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化最为明显的表现。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在我国一些城市的体育场所中便以营业性消费体制代替了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消费门槛迅速的降了下来,为居民提供了十分宽泛的消费空间,保证了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权利。其后,众多盈利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纷纷进入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并在市场化的带动与调控下,迅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太极拳、台球、保龄球等诸多大众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日益涌现,很快的打开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也紧跟经济形势需要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如体育健身消费、体育福利彩票消费以及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消费,其市场化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消费群体趋向于知识化
文化素质与提高带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意识的增强一般情况下,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与其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其现期收入较高的情况下,其进行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反之亦然。与此同时,个人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总之,当个体的文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受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文化环境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等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在进行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消费水平,进而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消费市场发展趋势范文3
Abstract: Leisure Sports Culture Consumption in China present man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s follow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leisure sports cul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erfect, the consumer demand for leisure sports culture is diversification, the consumption mode and consumption system tends to market, the consumer groups tend to knowledge.
关键词: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特征
Key words: leisure sports culture consumption;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307-03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十分迅猛,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居民社会购买力与社会消费水平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规模与总量迅速扩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呈现出许多特征,值得探讨。
1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日趋完善
1.1 整体消费结构的变化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日益开展,我国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准日趋高级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已经从最初的“初级型”转变为现阶段的“小康型”发展模式。部分收入较高的社会群体在体育消费上的经济投入体现出了“贵族化”趋势。在全民健身的号召与带动下,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迅速扩大,且传统的实物性消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视野投向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之上。综合性体育消费逐渐取代了单一的体育消费形式,消费个体在对于个性的拓展以及主观情感体验的提升上也更为注重。体育消费需求的日趋高级化从根本上带动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1.2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领域的拓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据统计,至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通过这一指标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居民的生活消费已经达到小康状态,在居民家庭消费中,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发展性消费与享受性消费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基本生活消费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居民体育消费的额度也大幅提升,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又一重头戏。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一般以实物性消费为主,还有部分的体育赛事欣赏性消费以及廉价或免费的参与性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些基本的体育消费在消费数量与消费质量上都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居民体育消费需求与消费的重心发生了改变。首先,居民由最初的基本体育消费模式逐渐转向高级化消费,如瑜伽、高尔夫、保龄球等等。其次,对于各类体育用品,如体育运动服装、体育运动器材、体育场地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提高。另外,在体育医疗保险的注意事项上也加大了消费比重,此方面的消费支出大为增加。
1.3 农村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变化 随着我国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已经逐渐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在农村消费中的数量与质量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且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在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城镇居民以及海外华侨等影响,当地农村人口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意识均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额度也大为增加,并且形成了其特有的体育消费价值观。
当然,在强调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数量与质量上的飞跃性突破之时,我们不能不认识到,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活动是无法进行的。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一直以勤俭持家作为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这也是自古以来受小农意识思想影响和渗透所形成的消费观念。另外,目前来说,在我国还有很多偏远地在经济上依然处在严重落后阶段,居民基本物质生活依然处在温饱阶段,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短时期内,这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低下的现象是无法实现根本性转变的,进而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整体发展趋势。这不但是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瓶颈,亦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大投入力度,以先富带动后富,全面提升我国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
1.4 高档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势头强劲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形式逐渐由低层次的基本消费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高档体育消费品的发展愈加迅速。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在物质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主要以体育报刊杂志以及高端的体育运动服装为代表;在观赏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则以体育赛事欣赏为主要消费形式;在培训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主要以健身娱乐和提高竞技运动成绩为主;还有一些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如体育彩票消费等,发展势头十分迅速。从我国当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此种发展形势将于国际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发展齐头并进,其实现持续的时间也将更为稳定。
2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2.1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受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目前来说,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居民收入、体育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差距的扩大,加之区域经济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使得我国居民在实际体育消费水平上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分化现象[1]。作为从属于体育消费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也必然呈现出消费需求受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特质。
2.2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受家庭收入差异的影响
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居民,在其家庭收入水平以及社会阶层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他们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以及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购买能力之上也不尽相同。对于较高收入的家庭来说,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选择上,“高档次、贵族型”体育产品已经成为其消费选择的经常性内容。尤其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其对高档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品的追逐更为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亦产生了很大的带动与引导作用。然而对于我国大部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来说,价格实惠且质量有所保证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品仍是其消费的主流。
2.3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多样化趋势下的分层现象 由于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故此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必然会形成一个社会分层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短时期内表现的十分明显。对于经济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来说,越是高端的休闲体育文化产品对其而言越具有吸引力。而对于较低收入阶层来说,恰恰与此相反,只有在保证基本物质生活基础的条件下,其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才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且消费额度不会太大,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此种现象尤为明显。
2.4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的消费理性大为提高 消费者的消费理性的提高是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又一明显特征。较之于上个世纪晚期来说,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档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对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选择上也不再盲目跟从,而更具个性化特征。消费者在追求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质量保证的同时,对于产品的外形、色彩乃至于流行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对于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服务性、适用性等方面也更为注重,不再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更多的注重自身主观上的消费体验。
2.5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范围日趋扩大 随着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范围的范围也在日趋扩大,尤其是在体育医疗保健、体育营养以及相关健身培训上的消费规模大幅增长,居民对其消费额度有着明显的增长趋势,服务性消费迅速形成且发展形势大好。对于传统体育消费品来说,这些消费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分流的作用,这也是造成休闲体育文化产品供不应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消费方式和消费制度趋向于市场化
3.1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改革趋势 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问题一直以来都为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一些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的问题依然属于社会制度下的福利性活动。长此以往,在政府或企事业的大包大揽之下,必然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无成本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导致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的供不应求、部分产品数量的缺失以及产品质量上存在的种种缺陷,对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制度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新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政策,全力支持社会各界对于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投入力度,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近年来,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占有率逐年提高,人们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权利顺利实现。
3.2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趋势逐渐以市场化为主流 随着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限额供应制度的取消,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行为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行为。这也是体育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一个良好势头。体育社会化消费与市场化消费体制形成的重要因素,便是在劳动制度与收入制度带动之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目前来说,我国政府之于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依然存在,但是对于日常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活动的直接干预力度已经减弱。
3.3 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化的形成 从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建设上,我们可以看到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化最为明显的表现。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在我国一些城市的体育场所中便以营业性消费体制代替了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消费门槛迅速的降了下来,为居民提供了十分宽泛的消费空间,保证了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权利。其后,众多盈利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纷纷进入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并在市场化的带动与调控下,迅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太极拳、台球、保龄球等诸多大众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日益涌现,很快的打开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也紧跟经济形势需要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如体育健身消费、体育福利彩票消费以及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消费,其市场化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4 消费群体趋向于知识化
4.1 文化素质与提高带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意识的增强 一般情况下,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与其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其现期收入较高的情况下,其进行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反之亦然。与此同时,个人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总之,当个体的文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受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文化环境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等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在进行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消费水平,进而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4.2 政策宣传与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从政治政策的宣传上来看,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对此有着极大的敏感性。因此,当一定的政策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之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纵观现阶段我国整体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势,尤其是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体系的设置上,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积极而有效的政策宣传对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影响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一玉,黄小波.新时期我国体育消费需求的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0):22-23.
消费市场发展趋势范文4
国内珠宝消费品牌意识尚处于初期阶段,区域型品牌或者市场杂牌分流了近半的购买力。未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升级意识的不断提升,行业整合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使市场向更具品牌、渠道优势及产品设计能力的企业集中,珠宝首饰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2、三四线城市发展潜力巨大, 成为行业增长点
目前, 三、四线城市的居民贡献了近60%的城镇消费总额,同时未来75%的消费增长将来自三、四线城市。 中小城市的消费增长需求已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主要推动力。
3、渠道价值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商业价值链来看,城市核心商圈的优质渠道资源是有限的,拥有优质的渠道资源可以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国内珠宝首饰企业开始通过建立核心商圈旗舰店、增加高端商铺专柜、以及扩大加盟门店规模等手段来加强对终端销售的控制力和渠道建设。渠道资源作为品牌珠宝首饰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将持续被珠宝首饰企业重点关注和投入。
4、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珠宝首饰消费市场主要以黄金饰品为主,相较于产品设计款式,消费者更注重于材质,产品同质化高,珠宝首饰企业设计基因不足。随着市场成熟,珠宝首饰的设计风格、款式、工艺也日益被消费者看重,产品原创设计能力将成为珠宝首饰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5、钻石镶嵌等非黄金首饰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和消费群体的年轻化,预期钻石镶嵌首饰产品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 向发达国家首饰消费看齐。“周大生” 等以钻石镶嵌为主导产品的珠宝首饰品牌的盈利成长空间将高于传统黄金首饰品牌商。
6、资产证券化、 资本化趋势将会明显加强
消费市场发展趋势范文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在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钢铁工业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特殊钢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t增加到6.3亿t,年均增长率12.2%,产量接近世界总产量的50%(见图1)。2010年,中国特钢产量3500万t,占钢产量的6%。伴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钢铁工业重要合金元素之一的钼消费急剧攀升,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钼消费国,年消费量由2006年的2万多吨猛增到2010年的约6万t,年均增长率为14.1%。
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使中国含钼钢具备较大增长空间
尽管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产钢国,但是钢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实物质量仍然不够高。作为钼主要应用领域的特钢生产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国特钢产量占钢产量的6%左右,而工业化国家特钢产量占钢产量的比例为10%~20%。我国仍无法应用一些关键特钢品种,在高强度、耐腐蚀、长寿命、减量化等高性能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方面亟待提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品种质量上我国特钢发展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11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6.83亿t。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测并推荐“十二五”期间,国内粗钢消费需求量按6.7~7.5亿t考虑,年平均增速约2.6%~4.6%,折算钢材消费需求量为6.3~7.0亿t(不含重复材)。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预测2015年国内钢铁导向性消费量为7.5亿t。而“十一五”期间我国粗钢消费量年均增长率接近12%,“十二五”预测增速比“十一五”期间实际增速大幅下降。在总量增长趋缓的情况下,钢铁工业发展的重点将集中在结构优化、产品和技术升级方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着重提出要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材料等先进结构材料。《规划》更明确提出,“十二五”末“进口量较大的高强高韧汽车用钢、硅钢片等品种实现规模化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船用耐蚀钢、低温压力容器板、高速铁路车轮及车轴钢、高压锅炉管等高端品种自给率达80%;400兆帕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筋比例超过80%。”《规划》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趋势,对2015年关键钢材品种消费进行了综合预测(见表1)。
表1中所列“十二五”期间预测关键钢材品种合计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4%,远远超过“十二五”粗钢消费总量增长速度的预测,也超过“十一五”时期粗钢消费总量增长的速度。说明我国关键钢材品种消费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其中主要是高强度、耐热、耐磨、耐蚀的特殊钢,多为含钼钢。根据国际钼协会的统计,钼在钢铁工业中用量最大的是工程钢和不锈钢,分别占到34%和26%。表1中增长幅度最大的高强钢筋、不锈钢,到“十二五”末增长幅度分别达到98.2%和70.2%。
粗钢消费总量增速与特钢消费增速的差异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钢材终端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钢铁工业更要加快实现对高端特钢产品进口替代的目标,因而我国特钢的生产规模和品种质量还将加速提升。另外,从世界钢铁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主要国家将更专注于更高端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研究,避免低端同质化,追求差异化竞争。这也逼迫我国钢铁工业加大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力度和步伐。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的紧迫任务,为含钼钢开辟了较大的增长空间,将使钼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钢铁工业总量规模中远期增长将带动钼消费市场保持长期增长态势
虽然钢铁工业总量规模增长趋缓,但中远期仍将保持增长态势。《规划》根据美、德、日等国钢铁工业发展规律,以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等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预测我国粗钢需求量可能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峰值弧顶区,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2020年期间,峰值7.7亿~8.2亿t,此后峰值弧顶区仍将持续一个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城乡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增速放缓,钢铁需求将呈逐年下降趋势,进入平稳发展期。
根据上述预测,意味着在未来近20年内,至少在国内钼消费仍将处在一个增长的环境之中。这一推测暂未考虑其他金属对钼的替代作用所带来的钼用量的减少(如铌钢、钒钢、钨硬质合金、钛硬质合金等在一些方面对钼钢及钼合金的挑战),以及钼钢对其他材料的替代和钼材料在化工、电子等更广泛领域的新应用可能带来的钼用量的增加。过去30年里钼在钢铁中的应用比例由80%以上下降到76%左右,说明这些变化一直在进行着。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基于对下游用钢行业进行的调研,预测下游钢材消费主要行业2015年钢材消费量为6.64亿t(区别于粗钢消费量),2010~2015年年平均增长率为5.4%(见表2)。本文认为分析关注下游用钢领域的总量变化对于分析了解钼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消费市场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 住宅需求 发展趋势
一、商品住宅需求旺盛
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促使鞍山市住宅市场有效需求迅速扩大,市场成交量也持续增加。2007年6月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7.55万平,销售额20183万元,均价为2673元;7月份销售面积增加到15.07万平,销售额为40169万元,均价为2666元;8月份,销售面积略有减少,达到9.27万平方米,销售额29664万元,但销售均价增至为每平3200元;1月~8月销售面积累计为49.43万平方米,销售额为141975万元,均价为2872元。由此可见,2007年上半年商品住宅市场需求旺盛,交易活跃。
二、住宅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口与家庭变化的影响。人口与家庭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住宅需求的总量。人口增加必然会使家庭数量增加,就必然增加对住宅的需求,三者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近年来,随着鞍山市人口的增长,家庭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8月,鞍山市区人口已经增加到147万人,家庭数量也随之增加,住宅需求迅速增长。
2.住宅价格的影响。由于住宅自身的特殊性,既属于生活必需品,又是价值高、体现成就与地位的商品,这就决定了其价格弹性波动范围比较大。当住宅作为人们生存性消费资料时,这时住宅是缺乏价格弹性的;当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向享受性消费资料延伸时,住宅就倾向于高价格弹性的特征。近几年,鞍山市房价一直攀升,现均价达到2872元/平方米,较高的房价水平一方面抑制了工薪阶层和创业者的购房需求,但大户型、高价位的高档住宅销售却依旧火爆。换句话说,现在的鞍山市住宅需求是存在两面性的,既有生活基本必需品的一面,也有奢侈品的一面。
3.居民收入水平及投资偏好的影响。居民收入对住宅需求有同向的影响,但收入对住宅需求的影响难以简单地用收入弹性来量化,因为收入影响住宅需求的渠道是复杂的。西方学者认为,该影响基本上分为两个渠道:一是收入影响家庭在住宅上持续不断地支付现金的能力,通过现金支付能力上的承载力来影响住宅需求;二是收入影响家庭成员一生的财富积累预期,通过这种财富积累的预期来影响对住宅的需求。近年来鞍山住房消费的快速增长正是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购房可支付能力的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更增强了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这大大增加了居民的购房欲望。
4.政策因素的影响。住宅消费市场是一个对政策非常敏感的市场,财政政策、住房保障政策、信贷政策等都会对住宅消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近几年随着全国经济发展,全国的各地区的房价都不同程度的上涨,而且势头愈来愈强劲。在这种趋势下,国家为了更好地稳定房地产市场,先后颁布了上调利率和二套房贷款利率等政策,近而影响住房需求量的增加。
三、鞍山市住宅需求客户群细分
1.按照客户的收入水平可分为高收入层、工薪阶层、生活保障层。高收入层即我们所说的富人层,他们普遍收入丰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在购房方面,他们关注的并不是房价的高低,而是更为关注房子的质量、舒适度。工薪阶层即靠固定的工作收入来维持生活,物质生活水准平平。在购房方面,他们对房价的关注度要高于高收入层。而所谓的生活保障层即生活来源不稳定客户,主要特征是没有固定的生活保障,住房的需求主要靠政府政策。
2.按照客户的职业类型可分为工作服型、教案型、背包型。工作服型指鞍钢职工和政府公务员。鞍钢现有在岗工人15.2万人,平均工资收入每月2200元,该群体成为鞍山市主要的购房需求客户。除此之外,政府公务员由于其收入稳定且较高而成为商品住宅的又一类消费群。教案型指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这也是鞍山市购房需求的主要客户来源。背包型主要是指刚刚走出校园,年纪较轻的学生,他们面临在鞍山安家落户,因此他们也会成为未来鞍山市的主要购房客户来源。
3.按照购房观念可分为满足住房型和非满足住房型。满足住房型即购买住房单纯是为了将来居住的客户,这类群体主要表现为购置婚房。而非满足住房型即购买住房并不是为了自己居住,这些客户购房目的主要是投资。最近几年,鞍山的房价一直攀升,这些客户在现有可能较低的价格购买一些住房作为储备,将来在房价居高不下的时候,卖出这些住房以赚取丰厚的差额,以实现投资的目的。
四、鞍山市住宅需求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鞍山住宅市场需求的前景十分广阔。首先,鞍山市人口增长增加对住宅的需求。尽管鞍山人口增长速度较低,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所至,到2017年将达到鞍山户籍人口规模的最大峰值3617228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22‰。人口的数量增加,就必然会增加住房需求。其次,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引致的拆迁购房需求。2007年上半年,鞍山市棚户区改造成果显著。至7月底前,市危旧房全部拆迁完毕,市区内彻底消灭棚户区,棚户区回迁居民8679户;危旧房改造拆迁居民34940户,回迁安置住宅面积188万平方米。这也会加快拉动鞍山市的住房需求。再次,住宅居民条件的改善。从人均住宅面积的改善情况来看,2005年市区人均住宅面积是21.18平方米,鞍山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人均住宅面积要实现24平方米,鞍山市区人口总量是1461660人,这样可以计算出由于居住面积的改善而增加的住宅需求面积是4121882平方米。
从以上各方面分析来看,鞍山市住宅市场的潜在需求依然巨大,这也意味着未来住宅消费总量将呈现稳中有升趋势。
参考文献:
[1]鞍山市统计局,鞍山统计月报,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