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振兴生态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生态建设范文1
大家上午好!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之际,我们非常荣幸的迎来了本次“助力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在此,我谨代表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来宾及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在活动筹备工作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心园区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江心虽然是一个小区域,但改善民生永远是一个大课题。近年来,园区紧扣“江中旅游名岛”这个目标定位,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富民惠民为根本,走生态与发展共赢、颜值与内涵并进的特色发展之路。在赵老“亚夫团队”的悉心指导下,园区成立了镇江第一家高品质股份制柑橘专业合作社,为江心柑橘产业的重新崛起筑牢了根基;举办以“柑橘节”“无花果节”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构建农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努力打造富有特色魅力的乡村振兴样板。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志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发挥余热,利用他们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专业特长,为美丽乡村建设献计献策,传经送宝,为江心园区发展助智助力。
我相信,有各位领导的指导帮助,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江心园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希望大家在今后能够给予江心发展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定将不负重托、加压奋进、乘势而上,谱写更加辉煌灿烂的发展新篇章!
乡村振兴生态建设范文2
一组鲜活的数据则见证了平鲁区跨越崛起的“速度”:2012年全区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完成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04%;一股预算收入完成15.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33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4元,增长13.6%。
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平鲁调研时对平鲁的发展理念大加赞扬:“平鲁的‘两个70%’,是一个新的理念,而且发展速度也很快,在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地区生产总值30%以上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接近60%,这是很了不起的。”
承载着平鲁人民诸多的愿望和期盼,2013年,平鲁区再次确立了明晰的目标:以“两个70%”为抓手,以转型综改试点区建设为统揽,以稳定增势、争先进位为总基调。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为导向,全面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生态化、农业现代化五化联动统筹发展,努力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全面建设转型发展先导区、生态建设示范区、人民生活幸福区、创先争优标杆区。
以更大力度优化经济结构
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思路,平鲁区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做大做强煤炭支柱产业。全面推进20座地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全力服务中煤平朔三大露天矿和4座井工矿生产建设。开工建设金色能源、同煤等大型煤台和煤炭洗选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100%。继续引深组团式开采和煤炭产业管理改革。深入推进“一矿一企”战略,鼓励引导煤炭企业兴办农副产品加工、畜牧养殖、生态修复和社会服务等非煤非电产业。
打造产业转型高端平台。实现北坪、东露天两大园区和平朔安太堡、安家岭矿区一体化建设,整合建设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平朔循环经济园区。在项目建设上,北坪园区力争胶带胶管、轮胎翻新等6个建成项目投产达效,平安化工、低热值煤利用、2×66万千瓦矸石电厂等4个在建项目快速推进;东露天园区实现神电2×60万千瓦电厂建成投产。加大风电和光伏发电建设力度,力争年内投产运行和获准建设总装机容量达到776.7万千瓦。
以更大力度推进城乡统筹
紧紧抓住平鲁与朔州同城化机遇,按照“一城四镇三十个新型农村社区”总体布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加快建设品位平鲁、宜居平鲁、美丽平鲁。
高品位提升城市品质。继续推进环城生态新区建设,完善元宝湖、如意湖和摩托车赛场周边配套设施;全面完成溪泉河、七里河二期、沙沟河整治;完成南山湖、大粱水库湿地公园人工湖建设。高品位建设善学、井西、文鑫苑等住宅小区;高标准建设门神文化园、体育馆、老年公寓和敬德大剧院等十大公益性建筑;高质量完成新城街西延、善学街和博学街东延、安西和新苑两大社区自来水管网改造.以及井西和善学小区主管网铺设等市政工程。全力推动城中村和城市棚户区改造.逐步实现自来水、集中供热、天然气等全覆盖。
加快建设“智慧平鲁”。紧紧抓住平鲁被列为全省唯一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的机遇,全面加快“智慧平鲁”建设。开工建设智慧平鲁大厦,完成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地下管网信息系统、无线平鲁、智能交通和视频治安二期工程,组建“智慧平鲁”运维公司,逐步实现产业智能发展、城市智能运行、政府智能服务、居民数字生活,力争使平鲁成为全省首家智慧化运行管理的县级城市,打造晋西北乃至华北地区信息产业的“硅谷”。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白堂、陶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每个乡镇启动一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村庄,力争三到五年建成30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特困群众易地搬迁、行政村街道亮化、乡村幼儿园改扩建和乡村清洁工程。
强化集镇产业支撑。在东南乡镇,整合建设大中型煤炭物流园区,形成产运销相互衔接、农工贸整体配套的城镇集群。在西北乡镇,集中建设一批以设施农业、苗木产业、特色小杂粮种植加工和规模养殖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力争建成10个标准化股份制生态养殖园区。推进农副产品有机生产和精深加工,把以红山荞麦为代表的特色小杂粮、肉羊养殖、苗木产业等做强做大,精心打造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品牌。
以更大力度加快生态建设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按照“两个70%”战略,围绕“打造千里绿色长廊、建设二百万亩生态屏障”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建设。
加快推进苗圃建设,进一步扩建向阳堡双万亩苗圃。开工建设下水头苗圃,力争当年形成4000亩规模。加快推进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环城生态新区、大粱水库周边绿化,高标准启动荣乌和平朔高速、运煤专线、下木角至乌龙洞旅游通道绿化。年内完成大片造林12万亩、通道绿化200公里。高标准推进城市绿化,实现旧城区“改造添绿”,新城区“留地建绿”,主干道“骑路增绿”,使整个中心城区应绿皆绿。每个乡镇高标准绿化一条主干道路,每个村庄种植一片环村树林,每家每户因地制宜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绿化庭院。
以更大力度加快民生改善
乡村振兴生态建设范文3
[关键词]经济林建设 措施 成效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25-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和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经济林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非常明显,已成为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省、市林业部门的指导下,通化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绿色富裕、繁荣和谐生态强县的目标,以生态兴县为主题,科学规划,调整结构,规范经营,优化服务,全县红松干果林已达33万亩,蓝莓等速效经济林4.2万亩。大力发展经济林业、民生林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经济林建设的措施
(一)科学合理规划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将全县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区、生态恢复区、生态旅游区和生态经济林区四个生态产业功能区,全面推进生态经济林产业发展,着力建设生态经济强县。规划到2015年,全县红松干果经济林总面积发展到35万亩,速效经济林6.2万亩,培育、扶持经济林龙头企业5户。
(二)强化责任落实
县里成立了经济林产业发展推进组,建立和完善了经济林发展考核机制,层层落实发展责任。县政府班子成员对经济林发展分工负责,包片抓点;各乡镇按规划具体实施;林业局负责产业指导和监督考核,齐抓共管,为经济林发展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创新经营机制
为了解决经济林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顺应农民生产需求,把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重点来抓。特别是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典型示范县以来,更是加大了工作力度,目前全县组建干果林、蓝莓、刺嫩芽、刺五加等林业专业合作社已达106家,以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的模式形成了发展经济林的主体,增强了应对市场的能力。
(四)实行政策扶持
出台了《通化县林业产业裕民示范工程建设相关规定和优惠政策》《林地经济培育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及扶持办法》等扶持政策,对发展经济林项目达到2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50—150元。两年来,全县产业示范工程兑现补助资金100余万元,激发了农民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优化了生态产业结构
全县把经济林建设纳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建立起红松干果林、蓝莓、刺嫩芽、胡枝子等高标准、高质量、上规模的县乡村三级示范基地,带动经济林产业发展,改变了单一营造用材林的传统做法,通过营造干鲜果林、速效经济林,调整了林种树种结构,优化了后备资源质量,拓宽了生态建设的发展空间。
(二)提高了林农经济收入
乡镇、林场根据各自的主导产业,结合林业重点工程,积极发展名特优经济果木林,做大做强本乡镇的特色产业,逐渐形成了一乡(场)一品的经济林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县经济林产业已开始由长周期向短期转变,由分型散经营向集中联合经营转变,林地产出效益逐年提高。全县农民来自经济林的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称经济林是兴林富民的摇钱树和生态银行。
(三)推动了林区和谐发展
通过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林场+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农民抱团发展,使经济林由零星、分散经营为主逐渐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同时,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农民的充分理解和热情支持。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据调查了解,一些乡村干部缺乏市场观念,没有引导当地农民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和优良品种,经济林发展规模小,高效益林少。投入不足,经济林发展滞后。在经济林产业发展方面,各级政府投入较小,强农惠农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制约了经济林发展。乡、村技术服务有时不到位,各乡镇仅有1—2名林业技术人员,技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技术措施落得不实。大多数经济林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红松、蓝莓等经济林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四、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经济林基地建设
重视项目策划、项目包装、项目争取、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带来大投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县、乡、村三级优先选择产业化程度高、产品市场前景好、增加农民收入潜力大、有龙头企业带动的经济林优势项目,带动一批经济林基地的建设。
(二)实行典型示范带动
选择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3-5户重点企业,从产业发展、环境、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成龙头企业和经营经济林的主体,联合、吸纳农民参与经济林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生态建设范文4
结
2020年以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实行林长制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自然资源工作实际,以“林长”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生态区域内林长制工作督查指导,积极配合林业、林长办等部门推进林长制改革,林长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现将2020年林长制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谋划汇报如下:
一、工作总体情况
(一)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局林长制工作领导,结合实际,及时调整成立局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林长制办公室,明确专人为联络员。领导小组适时召开会议,部署调度林长制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重、难点问题,协调落实生态责任区域林长制工作各项任务,全面推进林长制改革。
(二)明确林长制责任分工
根据县林长制工作要求,研究制定局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成立工作小组,强化责任分工,充分发挥基层国土所优势,加强与当地乡镇部门配合,提升群众“护林、护绿”意识,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监督的林长制工作发展良好氛围。
(三)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共治力量。
充分利用标语条幅、会议培训、工作QQ和微信群等宣传媒介,提高系统职工对林长制工作重要性认识,结合土地执法巡察,广泛开展送政策、送宣传、送服务,推进林长制工作进基层各项活动。及时曝光违法占林、破坏林地等违法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布我局
“副林长”职责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引导群众自觉爱绿护绿。
二是严格执法巡察,维护共建成果。
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林地管理工作有效运转。划分责任区范围、落实责任到人,不定期开展土地动态巡查工作,形成动态巡查监管网格,对各国土所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将林地管理范围内土地利用监管纳入日常土地动态巡查管理,持续保持巡察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林地管理区域内私搭乱建和违法占地等违法用地行为,遏制林地土地违法势头,严守耕地红线。正确处理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扎实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在抓好土地管理和利用等各环节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管理违法用地查处、闲置用地清理力度,从源头上加强管控,保障林地等基础性自然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是强化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治理工作。
依据《HS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20年度完成了HS县G远工贸有限公司G山镇牛G冲村夹石沟石料厂、AH省中和矿业有限公司HSG五庙饰面花岗岩矿等2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并于2020年6月13日组织了专家验收。
四是督促协调保障林业生态建设用地。
从严控制非基础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入手,加强对建设项目选址先期的引导,各项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征收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禁止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等将林地转化为其他农用地,在农业综合开发、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过程中,不占林地。
五是加大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为全面规范石料、石材开采加工秩序,严厉打击无证开采、私挖滥采、非法加工经营等违法行为,切实增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AH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属地管理”、“谁破坏、谁复垦”、“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的原则,全面推动全县16家石材石料开采加工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截止目前,7家石料加工场点已由属地乡镇政府组织治理,县督查局牵头组织林业、环保、水务、国土等部门已对治理情况进行联合督查验收,其中合格58家;被征用为建设项目用地9家,不需要复垦复绿。9家领取《采矿许可证》的企业,4家已完成治理任务,1家拟规划为招商引资企业用地,3家正在治理,1家正在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相关资产处置。
二、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主动性不够现象。
林长制改革工作中思路不够清晰,措施不够有力、监督不够到位,导致工作成效不够显著。
二是少数建设项目存在少批多占等问题。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三是齐抓共管力度不够。
全民参与、社会共管的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推进重点工作实施。
乡村振兴生态建设范文5
***镇***村简介
***村位于王团镇东南部17.5公里处,现有1个社,属山区社。全村89户358人,现有党员8人(含驻村工作队3人)。耕地面积5280亩,旱耕地5280亩。产业以小杂粮种植、牛羊养殖、劳务为主,全村种植粮食3100亩,草类及苜蓿1800亩,养牛198头,养羊2105只,务工人员95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户29户146人,现已全部实现脱贫,2019年底人均纯收入9600元。
我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区市县关于脱贫攻坚一系列决策部署,严格按照“六个精准”、“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脱贫评定标准,围绕脱贫攻坚打赢“六场”硬仗,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硬仗。一是严查细审把好关,精准纳入调出。按照符合标准应纳尽纳动态管理原则,严格评定程序,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评定退出标准,2014年以来通过精准识别确立建档立卡户共计30户152人(其中常住27户,非常住户3户)。2018年通过劳务移民1户4人,现有建档立卡户29户148人,现已全部脱贫。二是聚焦产业增后劲,着力夯实脱贫基础。按照“进户见人、进棚见牛羊”的原则,严核严查,每年实施的产业扶持项目有巩固提升项目和“421”奖补项目,2016年来共投入**资金;中核集团帮扶29户建档立卡户生态散养鸡6300只,投入资金12.6万元。发挥“两个带头人”作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兰花苜蓿种植示范基地1800亩,(其中发展建档立卡户种植苜蓿25户750亩);认真实施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建立养殖合作社,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协调宁夏银行同心支行向村民发放种植业和养殖业小额贷款户均5万元,全部享受扶贫政策贴息;为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实施见犊补母政策;争取县同德慈善协会支持,培养种植、养殖、农产品营销等方面致富带头人6人;围绕脱贫攻坚、村部文化广场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提高、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和美丽村庄建设等申请2018-2020年建设项目27项,争取上级部门对**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三是狠抓教育扶贫,着力增强内生动力。狠抓教育扶贫短板,持续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村蔡家沟小学改扩基本建成,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无辍学学生,贫困户学生全部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四是注重健康扶贫,着力提升保障水平。全面建成患病贫困人口电子健康档案,落实“三免一通道”政策,截至目前,组织村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大病保险,全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实现所有建档立卡户大病、慢性病签约服务,建档立卡户因病住院全部享受健康扶贫政策。五是夯实基础设施,着力改善生产条件。按照贫困村脱贫出列标准,积极争取落实项目资金,硬化道路1.5公里,维修公路桥1座,新建棚圈54座。六是保障安全饮水,着力满足生活需求。完成自来水集中供水点1个,自来水入户27户,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七是实施危窑危房改造,着力解决住房难问题。精准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的住房困难问题,完成3户危房危窑改造。八是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斩断穷根稳脱贫。加快易地扶贫搬迁进度,2018年实施自发移民7户32人,兑付自发移民资金28万元。易地搬迁23户。
下一步按照巩固提高的要求,落实工作措施,实现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和全村脱贫销号出列。加大对建档立卡户项目支持,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巩固提高脱贫成果;建设文化广场,启动运行新的村部、文化活动室,开展政策宣传、民生办理等工作,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加快美丽村庄建设;扩大和完善红梅杏种植科技扶贫示范园建设,建设冷藏设施,建立信息销售平台,培育品牌,建立经营机制,培训服务人员,开展休闲观光服务,发展绿色经济,探索和培育产业脱贫新路径;落实健康、教育扶贫政策,启动运行新的学校、卫生室,组织村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大病保险,全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减少和控制应病致贫、应病返贫现象。完善学前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村级教育事业发展,全村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探索合作社(企业、大户)+村集体经济+产业的合作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发挥县政协包扶单位作用,建立县政协委员联系点,争取各界委员支持,帮助和指导全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生态建设范文6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特别是自土地集约化理念提出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开始从小农个体经济转向现代化的农业模式。但是,发展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问题,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问题愈发突出,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被提上日程。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在解决粮食问题上,更是要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实现了农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形式来看,我国的耕地资源偏少,农村人口多,一些地区旱涝情况严重,这都对我国在生态经济要求下发展农业产生了阻碍。故此,笔者对生态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展开以下探讨。
一、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助力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农产品是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柱。在农业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其经济模式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产品能够顺利地供给,农产品的供给也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产品设计的方面较为广泛,农业的基础生产力也有着较大的规模和体系。就现阶段的发展模式而言,农业生产力既包括一些基础性的生产资料和起始资金,还包含着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仪器,必要的农业经营技术和发展模式和人才。要明确的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有效地推动生态经济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农业价值。由此可见,生态化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严格按照农民的基本需求和实际需要,通过合理分析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自然经济的发展规律,依照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具体的农业活动,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准备。并且,不同的农村拥有不同的情况,其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体系构建,能够有效确保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下,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成为了现实。故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应以当地生态为准,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农业经济,进而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共性,借此实现农业生态化体系的构建。具体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方式为:首先,明确农业生产力的范围和规模,前文已经提到,农业生产力所囊括的范围是很大的,在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和经济学家应结合当地的环境,分析研究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情况,并结合农业生产力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体系,进而做到最有效、最合理、最科学地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其次,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完善应立足于现实、依托于群众,结合农村发展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以自然发展的规律为准则,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农业化生产。此外,在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应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遵循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不同地域、定向针对的方式,选择适合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业模式,以此来确保当地的环境能够与农业经济共同发展。最后,在体系规划规程中,应结合当地的环保产业,从根源上打造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科学整合农村资源,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准备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准则,更是经济发展的依据,这同样适用于农业经济。自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逐步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互结合了起来,既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效益,又缓解了农业资源的短缺现象。由此可见,在生态发展的背景要求下,科学整合农业和农村的资源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细化来说,科学地整合农村的资源可以从资源合理调配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具体表现为。
(一)农村资源的合理调配首先,应着手宣传生态化农业经济的好处和益处,对生态经济的优点进行重点宣传。在不断宣传的环境下,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和农户对生态经济的具体模式和发展优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进而为之后的农村资源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基础准备。其次,可以采用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座谈会的方式,让一些专业人员更好地开发农村中的资源,并让农民认识到资源开发的关键意义。对于一些坡度较高,存在一定危险和风险的地区,可以着手准备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进而为农业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要重点建设生态农业信息化,将一些新型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一些必要的网络平台来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工作。最后,完善土地责任制,将土地流转的程序简化,让农村能够实现集约式发展,能够实现机械化生产,以此来减少农民的生产压力。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农业生态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监管,政府应优化完善农业监管机制,以此来确保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
(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作物和农产品的供给工作是确保经济效益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进行供给工作,确保农业经济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构建一个新型的、完善的、科学的农业服务体系被提上日程,并受到了农民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注。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可以从农产品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进行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农产品生产方面来看。这一方面的进行是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的,国家理应结合农村发展的基本形式,出台一定的补助和优惠政策。比如说:种一亩地粮食补偿两百块等。与此同时,应完善农村的基础性设备和设施,鼓励农民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业产品,改善农业作物的品种,研发更加高质量的种子。通过以上措施,为农产品的生产工作保驾护航,促进农业经济能够在生态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化发展。第二,从农产品的销售方面来看。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农村应顺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针对农村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生态化的旅游业和农家乐。同时,农村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重点对生态化的农产品进行宣传,以此来确保农产品能够有路可销。在宣传和顺应发展策略的前提下,农民会进一步了解生态发展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更好地进行生态化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还可以从修筑新的道路和构建专业物流基地等方面展开。具体可以通过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指导;营造和谐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设立共同目标,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应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并且科学的发展结构,并做好实时记录,以此来促进农业与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重点提升农业经济的质量
就目前的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现代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一般是应用在工业领域和医疗领域的。这些技术一般很少应用到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但这不妨现代化技术成为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在信息化时代,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到农业中是非常值得。首先,在农村地区可以建立一些高新技术学习点,让现代化技术走进农村,定期开展一些培训课程,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重点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设备,通过让农民实际操作的方式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其次,重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相关技术的正确选择匹配当地适宜生长的作物,并通过模型分析出优良的作物种子,进而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并且,一些条件适宜的地区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耕地中,将其应用到传感器中并土壤。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土壤中的养分情况和盐碱性,以此来判断土壤的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耕作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观察工作,可以具体采用实际摄像等技术,记录作物生长的过程;同时,可以将一些智能化的设备留在土地之中,打造出一个智能化的“稻草人”,进而减少鸟类对农作物的损坏。最后,利用智能设备制作除草装置,通过对农田相关数据的分析,筛选出一些杂草,然后进行智能化地除草工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对土壤的破坏,真正贯彻落实环保这一理念,还可以利用图像采集设备,对田间农作物病虫害情况进行预测,比如说:通过智能视觉技术采集病虫害的种类、程度、原因等相关数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声音设备采集病虫声,利用语音处理技术识别不同病虫害类型,建立相应的模型,并结合模型来分析实际情况,以此来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