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

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范文1

幼儿园开展方言教育,指在一定的r间内创设一些模拟的地域传统文化环境, 组织日常生活活动环节,进行专门的谈话及开展多种形式的方言、童谣游戏,以此培养幼儿参与方言交流的兴趣,提高幼儿方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敏感性,尊重并理解多元文化。幼儿园开展方言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方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来源;方言在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方言是幼儿成长中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方言在幼儿园的推广可以帮助幼儿建构特有的文化身份。

介于儿童时期优越的生理、心理及学习特点,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是个很有秩序又无一日不做的活动,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方言环境、宽松的交流氛围,合理利用一日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发展语言的敏感性,并利用多种手段调动他们说方言的积极性,提高说方言的水平。

一、制定“说”的目标及内容,把握方言教育的方向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把“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语言”和“会说普通话”一样作为幼儿语言学习的目标。我们应该根据《指南》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及教育建议,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就如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方言教育进行交流、研讨、学习活动。对当地的地理与人口、方言的日常用语、歌曲、故事及童谣等进行研讨和学习,结合系统的学习,掌握方言的标准发音,选择适合幼儿的日常用语、礼貌用语、方言歌曲、童谣等制定方言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为方言教育的融合渗透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创设“说”的环境,在文化熏陶中体验方言之美

注重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创设,在环境布置上,可以多创设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情境,全面提升环境的涵养功能。如在园内的风雨长廊和楼梯转角等处,展出图文并茂的粤语童谣《月光光》《鸡公榄》《荔枝湾》,让孩子在游戏的同时能观赏、阅读其中的内容。从入园音乐、律动、睡前故事等过渡环节入手,让孩子无时无刻都能感知方言的存在,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加深对方言的熟悉、喜爱。

三、创设“说”的机会,在交往中体验方言的乐趣

《指南》对创设语言环境作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者其他人交流,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而且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我们可以利用每天餐前、餐后、洗漱等分散时间,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提供一个“说”的机会,经常与幼儿进行小组、个别谈话,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帮助他们不断积累词汇和对粤语的语感等等。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不管是你教他说方言,还是他自己用方言描述,总之,他会凭着自己的经验,积极地说。随着经常主动与幼儿交谈,幼儿对于环境的认同感增加了,从中体验到语言交往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方言的兴趣与能力,从而推动和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四、搭建“说”的平台,在展现自我中提升方言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幼儿来说也是如此。我们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敢于交谈,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我园在每周五评选本周大胆使用粤语方言的“粤语小天使”,在下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成长”环节中介绍自己,接受表彰,在每天的入园和离园环节在门口跟所有的小伙伴、老师和家长们问好、再见。我们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不同年龄段班级设置“粤讲粤精彩”“粤唱粤精彩”和“粤语讲古”等粤语播报电台,每天利用晨间谈话或餐前环节,由不同的孩子为大家讲(唱)粤语故事(歌曲)、播报餐点或身边的趣事,给孩子一个说粤语的机会和展示平台。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请他们领唱童谣,为大家播天气预报,介绍自己的家庭,说说自己喜欢的图书、玩具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为幼儿搭建展现自己的平台,增强了幼儿学习方言的信心,提升幼儿方言表达的能力。

五、注重“说”的互渗与融合,在游戏中展现方言的艺术之韵

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范文2

一、在幼儿的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抓住一切机会,促进幼儿的语言锻炼与交往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成人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成人对幼儿人格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愿说。在组织一日活动中,我们除了与幼儿正常的语言交往外,游戏和上课是主要的。我们还要抓住孩子入园、离园、餐后、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多种机会,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愿意说话。只要幼儿对周围环境充满新鲜感,他们在家、在园都能看到、听到各种新鲜事,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早餐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往往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孩子们用普通话自由交谈。

二、一日生活中注重“听”和“说”的训练

学习语言,首先是听,听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面。

1.幼儿利用听来感知新的语言信号,能刺激大脑,提高反应力。对小班孩子来说,老师用普通话对孩子亲切地讲话,可让孩子暂时忘掉对亲人的依恋,转移注意力,并能随教师的言行举止而留下新的记忆。

2.利用常规训练,重复刺激,留下记忆。这应从幼儿常见的生活词汇入手,如“口渴了,请喝水”,“走路要学小花猫,静悄悄”,“滑滑梯,你先我后别着急”等。在每天的常规训练中,不断强化运用,以留下生活常规中的一些普通话语音的印记,再利用语音与动作的统一,进行听的训练,还可以用竞赛的形式,“看谁做得又快以又好”,这样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执行听的语言任务,使语言和动作协调起来。

三、在游戏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孩子讲普通话

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还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引导他们多说话。有的孩子说话由于受本地方言的影响,有的孩子喜欢自言自语的单独游戏。对此,老师要加强随机引导,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帮助孩子学讲普通话。

四、利用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范文3

【摘 要】《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的语言只有通过丰富多彩、多样形式的活动进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的语言活动要从单一化、枯燥化、机械化,逐步转变为富有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幼儿文学作品正是这里所说的书面语言样本在幼儿中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出现,以此为教材的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为幼儿发展提供的机会。

【关键词】语言发展;文学作品;提供机会

1. 语言文学教育对幼儿的智力的影响 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活动,幼儿的口语得到了发展,而且发展了幼儿思维。

1.1 帮助幼儿形成和掌握概念。 幼儿对于一系列概念的认识是否逐步发展的。幼儿学习了语言才能进行较复杂的思维。在幼儿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靠语言把获得的感性认识表达出来,或铭记在头脑里,加以巩固和积累形成概念。而语言文学作品却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可供人们反复地听和看,幼儿可以在重复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学了语言,幼儿能间接地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才能对已认识的事物概括分类;才能通过抽象思维认识某些简单浅显的道理。所以,发展语言的同时也发展了智力,提高认识能力。

1.2 帮助幼儿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为幼儿创设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各种机会。例如:假设:文学作品给幼儿许多假设的示范。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假设的对象,假设他遇上什么事社会怎样了,这是教师经常性命题。推理:文学作品表现的生活都潜藏一定的内在规律,幼儿在大量理解各种作品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认识尝试运用推理方法,去续编故事、创编故事,由此增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就是要求在教师启发下,幼儿不但能记忆、背诵现成的语句,而且能理解其意义;能运用推理,认识并未直接感知的事物;能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去理解无具体形象的抽象道理。

2. 语言文学教育与幼儿的语言发展

2.1 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首先,从语言文学的作品的学习中,幼儿倾听到较之日常生活更为丰富,也更为规范的语言,从而获得模仿的范例。其次,幼儿文学作品为幼儿奉献出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为幼儿学习形象化的语言提供了机会,如:“稻穗儿一摇一摇地好象在向花点头”等等。这些语言清楚、准确、具体形象为小朋友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模仿的样本。

再者,幼儿文学作品使幼儿有机会倾听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区域、阶层的作家所写的作品,在语言上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构成了语言风格的多样化。从成熟的语言样本――文学作品中,幼儿较易体会到人类语言丰富多彩的面。这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多样化语言的适应,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2.2 扩展幼儿的词汇量。 从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幼儿得到一种特别的机会――通过上下文的语言情景来理解和学习新词,使词汇量有可能迅速增长。如童话《小羊和狼》中,动词运用得很好,踢、咬、抓、摔等动词,幼儿在听故事时根据上下文内容,就能迅速掌握新词的大意,受到幼儿的喜爱。

2.3 在学习故事童话和儿歌时,幼儿得到他人如何应用语言结构文的暗示,从而产生进行语言游戏的愿望,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愉快的情绪,如《三只羊》、《三只蝴蝶》的人物和情节。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就反映出不同环境中运用不同的语言。

2.4 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 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前提条件。在幼儿园里,语言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与幼儿的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为培养幼儿有意识的评析性的,欣赏性的倾听技能创造了机会。

全神贯注的听和有目的的听,这是善于倾听的基本要求。幼儿在听一个有趣的童话或故事时,因其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措施,就能逐步培养幼儿有意倾听的能力,在听的过程中,对听的内容作出归纳,判断的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向幼儿提出与内容有关的问题,这就促使幼儿不仅注意听话而且更注意听讲些什么,这能据此作出自己的评价。教师对作品内容的赞美态度,也使倾听者在听的时候产生美的愉悦感,从而使幼儿以欣赏者的倾听方式去理解和接受作品。

3. 语言文学教育与幼儿社会性和道德发展 在社会性和道德发展方面,幼儿园文学教育所产生的作用具体为如下几点。

第一、向幼儿提供了社会的榜样。《萝卜回来了》里的小免和其他动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了仿效的榜样,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讨论和鼓励作出判断,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和学习正确的社会。

第二、激励幼儿对文学作品中品德行为进行探讨,幼儿从作品中看到主人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通过对照,从中提高自我的能力。无论我们是否有计划在选择作品,语言文学作品中总蕴含着不同层次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学习便使幼儿自己地去思考和讨论。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差,童话故事等给幼儿提供正确进行道德判断的“模特”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不对的,幼儿在学习中道德判断能力得到发展。

4. 语言文学教育与幼儿审美能力及创造力发展 在语言文学教育中,幼儿不仅如何可以得到道德情操方面的美的熏陶,还可以从中感到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艺术风格的美。同时,语言文学教育还可以提供给幼儿参与多种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例如:围绕一个故事的教学我们往往组织其他多种艺术活动。如唱歌、表演 、画图、剪贴等,其中表演游戏幼儿通过自选角色,根据故事情节很投入地表演,用语言动作再塑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幼儿因此获得机会去表演的经验。最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使幼儿获得有关艺术创造的成功感。

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游戏活动;幼儿教育;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幼儿期是良好文明礼仪养成的关健期。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恰好印证了在幼儿阶段,培养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一、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内涵

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实质上就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幼儿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与同伴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的文明的态度、行为和品格。从小培养幼儿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一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接受文明礼仪教育,可以是从家长或教师的教授中,直接获得的社会行为规范;也可以是在生活学习环境中或身边人群言谈举止的影响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前者可能是当前在幼儿园里面,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存在强行灌输的弊端,容易让幼儿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由于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认知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表扬。所以,教师应当遵循幼儿心理成长的规律,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能力的文明礼仪养成方法。可以在游戏活动中,通过榜样示范、教师激励等诱导因素,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自然习得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二、幼儿文明礼仪游戏活动的设计理念

通过游戏活动设计,让幼儿参与其中,实现幼儿文明礼仪的自然习得,是培养幼儿的一个新思路。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解决矛盾冲突,使文明礼仪行为和意识得以形成和巩固;教师再现游戏活动中的问题情境,促使幼儿整合以往习得的文明礼仪经验,应对新问题。

1.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幼儿创造和谐、文明、温馨、多彩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在多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挖掘素材,使他们在学习中受启发、明道理,在实践中见行动。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幼儿有礼有节地解决游戏活动中的矛盾冲突,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自然习得文明礼仪。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场景,从而获得各种认知,并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在自由活动期间,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不能放任自由。注意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在他们的游戏活动中适当进行引导和干预,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鼓励。

3.游戏活动的主题设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教师在进行游戏主题设计时,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教学主题寓于游戏之中。在游戏活动之前可以让幼儿先想一下游戏主题,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思考的能力。教师需要注意游戏活动主题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考虑如何让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在循序渐进中自然养成。

4.增强幼儿的交际能力。游戏活动,为幼儿搭建了幼儿一个与他人交流的平台,增加了幼儿交往的机会。在游戏活动中,需要加强幼儿的文明礼仪交际意识,提高交际技巧,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和平等合作。

三、在游戏中进行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1.创设良好的文明礼仪习得环境。在环境的设置上,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采取灵活或变化的方式,创设丰富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域环境。这样便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专注地投入游戏活动中。同时,要将文明礼仪的教育目标,分阶段、有顺序地融入到游戏的活动目标中。通过这种自然渗透,让幼儿逐步明白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2.让幼儿全身心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根据皮亚杰对认知的分类,文明礼仪行为养成属于社会性认知,通过角色游戏可以让幼儿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意识。游戏活动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角色间的文明礼仪行为。引导幼儿将其迁移运用到游戏活动外的同伴交往中,解决同伴交往的冲突,巩固和内化同伴交往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幼儿观察他人的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能使自己置身于情境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转化而带来积极的行动变化。

3.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密切跟踪指导。游戏活动中,当幼儿发生冲突后,教师要有耐心,不要急于去干预。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出现相互伤害的情况,教师应静观其变,让幼儿在争吵过程中自行辩驳、协商、谈判,从而慢慢学会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在矛盾中学会交往。在游戏活动冲突中,幼儿往往都有自己的理论,当他们争执不下、互不妥协时,教师的作用就是不干扰幼儿的自主决定,而是适时地介入其中,及时与幼儿进行对话。要根据幼儿的言行举止,加以适当的引导,刺激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与他人文明相处的道理。

4.游戏活动后一起进行总结交流。游戏活动后,组织幼儿一起进行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把交流活动的自交给幼儿,通过集体互动,强化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让幼儿自然地回忆自己在游戏中碰到的矛盾与困惑,把发生在游戏中的交往问题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再现,请幼儿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情景过程,对情景过程进行分析。或者安排幼儿扮演对方的角色,体验对方的心情,然后请幼儿交流感受,逐渐积累初步的与人相处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良敏,陈全芬.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教育[J].今日科苑,2007,(03).

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幼儿;语言教学;实施

引言: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年龄差别不大,然而在语言学习水平上却拥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异,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三个类:1幼儿在词汇量上掌握的程度与教学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对事物无法准确描述,语言表达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类儿童在语言学习上,需要教师重点关注。 2.此类学生的词汇量已经达到了要求的水准,然而他们却并不热衷于交流,表达能力亟待提高。3幼儿进行语言活动时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们不仅拥有着相当大的词汇量,还能够清晰的进行词汇表达,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拥有着十分丰富的想象力。这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处于优势地位。当今幼儿教学主要以大班集体授课为主,如何能够全面的提升每一个孩子的语言水平,使得他们能够在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完善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一、绘本教学差异化在儿童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在对幼儿教学过程中使用故事以及看图描述是有效提升孩子们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故事和看图的学习,还能够迅速的增强他们提高他们叙述事物的条理性,并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具体来说在进行绘本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首先设置一个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通过稍微努力便能够实现的基本语言教学目标。在进行绘本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控制课堂,教师需要针对语言发展水平不同的孩子们提出相应的问题。举例说明,在进行绘本教学中,教授《亲爱的小鱼》这节科目时,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针对部分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与教学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要选择相对简单的问题,例如提问这些学生课本中所给出的图画,绘画的内容是什么?图中的小猫准备做什么呢?鉴于这些孩子语言组织水平还不够完整的情况,提问结束后,让孩子们不要立刻回答问题,要仔细的回想生活经验,并想好如何进行回答后在进行问题回答。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看图阅读的主动性,还可以提升学生在看图过程中的散发思维,提高他们的整体语言水平。绘本《亲爱的小鱼》中,出现了一幅很有趣的图,在这幅图中,猫养的鱼已经满满的挤在了浴缸中,这个时候,猫会有怎么样的想法呢?需要注意的是,此类问题有一定的延伸性,与猫准备做什么已经有了本质性的差别,这个问题着重于“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这个问题主要的对象是第二类的幼儿,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当积极鼓励孩子,想象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以及观看相关影视节目中所得到的经验,让他们表述猫和鱼分别会又怎么样的想法,自己对于整幅画面又有着怎么样的理解,这样的提问下,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由浅入深的逐步思考,并在脑海中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解,进而十分顺利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对于第二类孩子,教师的重点并不在于画面本身,而在于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提问的重点应当偏向于抽象画面。再分析第三类孩子《亲爱的小鱼》,他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全面的语言和表达、想象能力,对于他们的提问就应当更加开放,问题可以设置的更加发散,例如假如你是小鱼,你是希望生活在大海里呢,还是水缸中?如果在海里你会选择回到最初的地方看一下么?为什么?这样层次较深的提问很适合语言功底已经相当扎实的第三类儿童,学生们可以在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领路人的角色,必须将班级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全面掌握。

二、教学实践中日常交谈选择差异化的进行

通过日常交谈提升学生们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在日常交谈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通常是个体的、单独的,与班级集体授课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因此日常交谈通常拥有更加明确的针对性和个体性,这对于学生提升语言能力、表达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当十分重视日常交谈对于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地进行引导。

在实际的交谈过程中,话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口,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交谈过程中。举例说明,幼儿上学基本上全是由父母或者其他亲属送到学校的,因此在实际的交谈中,可以将此作为切入点展开话题,针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交谈方式、对于第一类学生,可以选择最为简单的方式进行开头,例如可以问孩子:“中午好,今天你的辫子扎的好漂亮,谁帮你扎的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妈妈”或者“姥姥”,然后继续问学生,今天是谁送你到学校的呢?学生回答“妈妈”或者“爸爸”,为了继续深入话题,引导学生思维,可以问儿童家长的职业,这个问题学生一般可以清楚地回答,然后问学生家长的上下班时间,工作内容是什么,随着问题的深入,幼儿就难以继续回答下去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微笑着说:“你放学后可以回去问一下爸爸,明天再回答。”为学生留下一定的“课外作业”,同时更为下一次的交谈奠定基础。针对第二类儿童,他们的入点在于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找到他们的兴趣是核心,例如一个孩子十分喜欢蝴蝶,教师可以让该名孩子讲述蝴蝶的颜色、它是怎么变得之类的问题,学生发现教师同样对蝴蝶感兴趣,便会很乐意的将自己的经验介绍给老师,绘声绘色的描绘中表达能力自然得到提升。第三类孩子,提问的问题就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性,例如在讲述灰姑娘的故事后可以问孩子们,你觉得这个故事有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之类用一定高度的问题。

三、结语

年龄相差无几的儿童,其语言发展的水平以及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幼儿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还能够有效地改善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对于教学质量的改善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倩.谈谈幼儿语言的差异化教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89-90.

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范文6

1.全纳教育概述

全纳教育,顾名思义,即容纳所有的学生的教育。全纳教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美国民权运动,是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全纳社会的同时实现全民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全纳教育”的理解还没有统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澳大利亚学者贝利的思想、英国牛津大学的学者汤姆林森以及中国学者黄志成,这些学者对“全纳教育”的理解有一个相似之处,即,残疾学生(包括身体残疾和心理障碍)可以和其他正常的学生一样在普通的学校里学习和生活,反对歧视,反对排斥。让这些残疾儿童感觉自己是和别人一样的。

2.全纳教育中存在的个别现象

全纳教育的的提出主要是针对那些受排斥的学生,要求人们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孩子,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全纳教育要求教育学者“积极参与,减少排斥”。努力使每一个儿童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使所有的特殊儿童能与其他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但仍然有些问题存在于日常教育当中。

2.1特殊儿童的排斥现象

在幼儿园中幼儿遭到排斥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幼儿的身体或心理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幼儿的入园都非常困难,因为现阶段的大多数幼儿园是不接受残疾儿童的。有些幼儿园为了维持生计,接受特殊儿童。但教师也会以各种理由不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2.2学校中的分层现象

由于应试教育在中国的根深蒂固,许多学校仍然无法摆脱“排名现象”。考试成绩决定一切,在班级中自动形成“优,良,差”的分类现象。老师为了自身荣誉只是“照顾”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也只能是“望穿秋水”,成绩越来越差。

这些现象也说明了全纳教育的有待深入,只能说全纳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理想境界,趋于无限接近状态。全纳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更需社会大众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接受,一线教师对学生的接纳。

3.自闭症儿童的现状分析

由于多重原因,自闭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自闭症儿童的未来发展以及治疗方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其发病原因在此不做深究,一般是由遗传或是受疾病传染引起。自闭症儿童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语言发展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社会交流障碍”等,当属“特殊儿童之最”。面对这样一群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的提出无疑是“对症下药”,而如何让社会大众接纳这些孩子,让自闭症儿童能与普通儿童一起共同学习,仍待研究。

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家长对残疾儿童表示同情,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但仍然有少数的家长害怕残疾人,排斥残疾人,但仅占百分之五。而关于全纳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作用,社会大众仍持不同观点。据统计,百分之五十的民众认为自闭症儿童应与普通儿童分开,进行单独教育,单独训练,这样自闭症儿童不会在大家异样的眼光中产生自卑感,教师能统一管理,幼儿能康复的更快;另外的百分之五十的民众认为,全纳教育的实施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他们相信全纳教育对自闭症儿童产生的良好作用。

4.全纳教育中,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指导要点

在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儿童是与普通幼儿一起生活学习的。由于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性,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家长等做好心理干预;教师,园长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学会改变,做好接纳准备。教师要做好家长洽谈工作,课程要做适当的改变等等。

4.1关于教师

幼儿教师,可以说在幼儿园当中是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之外,还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年龄特点。这样在与自闭症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就能时刻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幼儿。特别是全纳教育的幼儿教师,更要无偏爱的对待每一个孩子,给每一个幼儿公平的教育机会。

4.2关于课程

课程是幼儿老师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关乎到幼儿的人格养成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所以,课程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全纳教育的课程选择不仅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要符合自闭症幼儿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自闭症儿童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交往障碍以及情绪发展障碍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能力。如果按照正常幼儿学习的教材去对待自闭症儿童很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儿童的课程选择要具有实用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方向。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