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学专业的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金融学专业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金融学专业的知识

关于金融学专业的知识范文1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关于金融学专业的知识范文2

我国已经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并调整了自身的产业结构,以便于应对金融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当中,我国为了拉近与国际经济的距离,需要培养大量的金融人才。本文主要研究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所拥有的学习理念。笔者从各种理念角度一一分析金融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此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金融知识,并凭借自己的金融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国际化;金融专业;学习理念

如今,各个高校中都已经开设了关于金融方面的专业,以此来凸显自身教学的国际化。在我们学习金融专业的过程中,需要学习金融的相关理念,了解金融知识的具体内涵。核心理念、创新理念、发展理念以及风险理念都是我们学习金融专业所需要把握的学习理念。按照上述学习理念进行金融课程的学习,才能够将金融知识融入到自己的金融技能当中,并运用到日后的工作实践当中。

一、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金融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拥有的必要理念之一。所谓的核心理念,指的是我们需要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核心。金融,作为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就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学习金融学需要明确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熟悉金融专业的技能。我们只有了解了金融的具体内涵,才能够将金融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面临国际化的大背景,其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了解金融专业的相关知识,并学习每项与金融有关的学科。我们的金融能力得以提升,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学,并找到金融课程的核心理念所在。

二、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创新理念

金融专业当中所谓的创新理念,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函数。原本,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仅仅是需要注意自身的生产条件。但在创新理念的影响下,企业会将新的生产条件以及生产要素融合在一起,放置到生产实践当中。该种行为就是企业在生产方面的创新。我国经济要想获得发展空间,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国家就已经懂得了如何在金融领域中进行创新,并对金融发展做出了变革,促使传统的金融变得新颖起来。金融学家们将金融领域的各个要素进行重组,并创新出新的金融形式和金融功能。金融专业的创新理念要求我们用辨证的思想来对其进行学习和分析。人们必须承认金融创新可以带给经济有利的影响,但也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压力。因为金融业务的创新,促使金融更加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金融产品的创新,促使金融行业所发展的产品趋于多样化。但也因为金融的创新,国际上爆发了大面积的金融危机,导致金融产品应用太过泛滥,促使金融风险的产生。

三、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发展理念

经济是动态的,时刻都处于变化之中。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金融的进步。金融的发展促使经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金融处于经济环境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也成为经济的一种载体。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直接决定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国内金融行业的产业结构。很多人都在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西方的经济学家就已经展开了对金融的研究,并认为金融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最终,其研究结论显示,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为此,人们得知,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发展的理念。金融的发展理念拥有很多理论作为支撑,其中戈德•史密斯所提出的金融结构与发展理论最能够表现金融的发展理念。它认为金融是发展变化的,金融的结构也能够用数量指标来进行衡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明确了金融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国内的金融产业和体制作出了调整,促使金融企业得以发展,并带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四、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风险理念

金融行业属于一种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业。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以及进行金融投资的人,都会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金融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风险的产生。之所以金融行业会有非常多的风险,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金融的发展不受控制也不受约束,金融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在该种状态下,金融必然会成为风险的聚集地。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如此才能够在日后运用金融知识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评估,并了解金融风险的种类以及产生的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金融行业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而残酷的,金融行业的竞争会使金融风险增加,促使金融中的资金流速加快。

五、结束语

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想把握正确的金融学习理念,就需要对金融有所认知,并了解金融的具体内涵。我们只有掌握了重点的金融理念,才能够将金融知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并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总而言之,金融是发展的,具有非常高的风险,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创新理念并找到金融的核心所在,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子语 单位:河南省安阳正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琴英.金融业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

关于金融学专业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4]刘波. 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09(6)

关于金融学专业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 金融学 专业课程体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青海金融机构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等相继落户青海,与此同时,地方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已形成以国有控股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银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地方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均按同一监管标准开展业务,在公平的条件下开展竞争。除了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外,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类主体的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变化在给青海金融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1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青海大学金融学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和调整,其课程体系主要由五大模块构成,如图1。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适应了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需要。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和强化了专业前导课程,一是研究工具、方法类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供了先进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二是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2)适度增加了通识课程。本科通识教育在积累知识、拓展思维、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也适当增加了通识课程,如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生涯与规划、文化素质类和科学技术类课程等,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人文修养。

(3)实践教学比重有所提高。实践教学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新的课程体系从两方面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增加了实验课程和课程实验,如会计学实验、统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实验等;二是完善了相关的实习活动。

(4)设置了部分微观金融类课程。现代金融学不仅包括以金融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各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宏观金融学,而且还包括以微观金融主体行为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学,由此金融学科体系也必然要反映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部分内容。基于金融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发展,我们在课程体系中也设置了相应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中介学、投资学、金融工程、投资银行业务等课程,使学生所学更接近金融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但是从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课程设置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且宏观金融类的课程占用较大的比重,对微观工具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不足,忽视了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的培养。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宏观金融理论和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技能操作岗位的需要。

2.2 选修课不能有效满足金融运作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调对学生基础能力、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虽然也设置了选修课,但选修课的门数较少,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只有六组共十二门选修课,学分也仅有17学分,必要的人文、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反映出选修课的建设滞后,覆盖面不广,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人才市场的要求。

2.3 课程体系建设与金融发展实践有所脱节

随着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和金融活动的复杂化,金融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不断深化,金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这意味着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来看,青海大学金融学教育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中,虽然有一些改进,设置了一些新课程,但与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没有根据金融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由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这决定了金融学必定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客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2.4 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的融合程度不够

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多元化,这就需要通过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学科的综合化来实现,如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以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但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反映出金融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金融法、数学化的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以及网络金融等课程尚未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3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

3.1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包括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等。其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能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内容。其中,通识教育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等,这类课程不强调只为专业服务,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教育主要包括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等,这类课程主要为金融人才培养奠定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较为鲜明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形成良好的竞争能力;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

3.2 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发展的要求

传统金融学教育偏重于宏观金融,对微观金融涉及不足,这不适应金融微观化发展的趋势。金融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体现“宏观微观兼顾,增加微观金融中实用性课程”的思路。一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离不开宏观金融,在课程体系中必须有一定比例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的内容。同时,也应重视微观金融课程的开设,特别是增加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如:增加资本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金融、网络金融等。

3.3 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

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一是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开设选修课,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学等课程;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选修课,增加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可开出“民族地区融资支持研究专题”、 “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融资方式专题”、“大学生个人理财专题”、“地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等,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青海省社会经济现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3.4 强化金融实验教学活动的内容

根据金融学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该校的成功经验,金融教学必须要加强两类实验课程:第一是验证性质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仿真金融市场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能接触银行业务、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并通过模拟交易,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第二是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这一类课程主要以数据的处理软件为例,向学生传授软件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5 注重金融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要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按照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的发展特征整合和更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应注重金融运行自身的法律问题研究,开设金融法方面的课程;在一般数学课的基础上,增加运筹学、博弈论、金融随机过程等课程;加强金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开设网络金融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放在实验室进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

3.6 不断创新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愈来愈丰富,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例如,农村金融是推动“三农”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探讨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成为金融学教学的重要内(下转第119页)(上接第93页)容,因此有必要开设“农村金融学”这门课程;在信息科技和网络经济的大潮下,各家银行纷纷开展以网络、电话、手机等为主的电子银行业务。随着电子银行产品功能越来越齐全,网络用户及相关企业等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或使用,银行的营销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可考虑开设“金融营销学”这门课程,以凸显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当代金融活动的自由化趋势,加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成为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开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使学生掌握风险防控知识和技术。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2011年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灿.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林继肯.中国金融学教育与金融学科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 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3).

关于金融学专业的知识范文5

《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1.在现行课程体系上,《金融学》课程偏重宏观金融理论,而后续专业课程多偏重微观金融方面,两者衔接性较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化要求金融的微观化,世界金融的运行效率逐渐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微观金融几乎和所有的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专业秉承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思想,以至于在专业培养当中,无论何种类型本科高校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都是以宏观理论分析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这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专业基础课过分注重宏观理论,不能和专业课衔接起来,就削弱了《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2.课程的知识面覆盖不够。主要是现在《金融学》教材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介绍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公司金融”和“投资学”方面,影响学生对后续金融专业课的学习。

3.现行《金融学》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其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联系和衔接,而是单独针对本课程做出界定,缺少在学科体系方面的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学》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统领和基础性作用。

4.现行《金融学》教学缺少实践和案例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仅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同样的理论拿到实际中去,就变得生动具体,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现在的《金融学》教学单纯地把该课程看成是一本理论教科书,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不注重对案例和实践的分析,以及对理论应用的引导,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适用性较差。

二、《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目标和原则

1.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实现该目标,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据此系统化地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改革的原则。(1)加强微观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宏微观理论的平衡发展。在《金融学》教学中,增加诸如公司财务、金融工程、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等微观理论的教学内容,坚持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专业性、技术性、拓展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金融学》课程内容设置要尽量反映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领域的宽口径模式,并结合国外的发展和国内的具体国情,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自主确定拓展性的内容,体现出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差异。(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在《金融学》课程中加大微观金融理论的比重。根据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适应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微观化。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金融学》应该首先体现出金融理论的变革,顺应微观化的趋势,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也是和后续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相衔接的要求。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出发,按照金融行业的实际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具备专业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的金融人才。

2.修订《金融学》教学大纲,确保和后续专业课相衔接。李健(2005)认为在教学大纲中包括“基础性教学内容”和“选择性教学内容”两大教学模块是比较科学的。笔者认为,应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分成相对固定和可变两个部分,给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一定的自,以增强教学内容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后续专业课调整的适应性。

3.改革《金融学》教学模式,注重在联系中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着重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和创新。通过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提高适应性的目的。(1)改进案例教学模式。由于《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又由于高校教师大都缺乏实际从业经验,在讲述时难免会偏重理论的阐述、逻辑推理和引证。现代金融学强调实践应用和实证分析,需要开展“引导式”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作为案例的素材,加工整理之后形成由事件、问题、成因、解决措施及政策建议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完整案例体系,通过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常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即案例、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二是专业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金融学实验室是模拟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可以使模拟教学成为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关于金融学专业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35-03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培养目标为办学定位的高校,目前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近30%。与传统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应用型院校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等教育界早已展开应用型本科建设方面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争论与实践,目前对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共识,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所开展的研究以应用为主,以服务地方为主。但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和外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在理论方面提供更多支撑。

一、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金融学作为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其产生之初就具备了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金融理论的研究在产生之初着重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20世纪50年代之后逐渐注重金融理论与市场需求的结合。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金融学越来越实证化、工程化和微观化,金融学研究对于研究方法的注重促进了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创立了很多新的理论,包括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学研究视角日益微观化,使其成为金融市场管理和指导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金融学科的发展对于金融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同时具备熟悉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能够运用金融学一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金融学科更多地需要培养同时具备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应用数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财务管理、数据处理、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实际金融问题的人才。当今社会,除了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精英型金融人才以外,还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这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重要任务。

二、金融学教育现状反思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书本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出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正逐步被应用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坚持文化引领,由书本走向应用,由课堂走向实践,这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本科院校创建特色大学的时代要求。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金融学教学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偏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许多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是在课程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偏离,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学时安排上,理论课程学时较多,实务课程学时偏少,理论课程中所学知识无法通过实践课程加以巩固。单纯的理论学习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其次,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过多强调本学科内容的重复性记忆和复习,把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灌输过程,并形成了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以练习、模仿和背诵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在课程设置上仍然遵循传统的主体脉络,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结果导致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不紧密,学生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运用,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金融学教材

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对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而言,这一规律具有更为突出的指导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偏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大多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岗位又多是一线工作岗位,这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熟练度、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关键要看他们所在的学校是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制定了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金融学教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教材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流行较广、口碑较好的精品教材大多出于研究型大学之手,理论性较强,实务知识涉及较少;有些偏重于实务讲解的教材则受编者自身研究能力所限,出现内容简单雷同、语言晦涩、讲解不细致等问题。教材选择余地不大及选择不当进一步导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不合理,使人才培养偏离了预定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现代金融学的特点要求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具备专业的技术性和实用的技能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课堂讲解为主,照本宣科,知识重点和难点不突出,忽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连贯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讲解中,既缺乏生动的案例教学,又缺少实践性的操作培训,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无法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制度不完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以应用性标准来组织教学活动和对学生进行考核,但目前高校在课程考核制度上还有欠科学,主要表现为以期末考卷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考核目标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试卷题型主要以识记型知识为主,忽视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三、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体系

学生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就必须具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外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将这种要求体现在教学计划中。首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使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未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精简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不去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内容重复较多、理论难度较大的课程进行精简,用更多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注重实用型课程,如开设商业银行实务、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在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各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出使理论教学服从并服务于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会贯通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知识点的确定上,要求精求实,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系统学习和训练,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各类教材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首先,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注重采用启发式与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在学生之间结成学习小组,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训练。重视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和电子化教学手段,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并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

首先,通过将平时考察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可适当丰富平时考察的方式、次数及其在整体成绩中的权重,避免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努力,临近期末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减少学生的投机心理;其次,丰富期末考试内容。期末试卷中不能只对名词解释、简答等识记型知识点进行考核,还应适当增加能够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改变学生对知识点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第三,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社交能力、经营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各种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积极探索将计算机引入期末考试,通过电子化的考试手段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借此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辉,周海燕.“习明纳尔”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

[2]周建胜,蔡幸,蒋立宏.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系部教学工作思考[J].市场论坛,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