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学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金融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金融学的认识

关于金融学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深度心理学;投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26-01

经济学和心理学两个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割不断关系的学科,在现在越来越表现出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金融学作为经济的皇冠,在这场变革中当然也是产生出了行为金融学这一巨大的成果,集中体现就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始终坚持自己是心理学家的Kahneman。但是在现在的行为金融学中,主要的心理学理论还是认知学派的,而且多是以经济学的方式来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本文就是在于探讨用除认知心理学以外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改善投资者投资能力可能性,尤其是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

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来源

1776年,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此时经济学被定义为对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科学。到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那里,他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到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一的:人们充分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做决策,这一假设就足见对人的重视。为以后经济学在在对人的讨论方面奠定了基础,虽然这里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人。

1947年Herbert Simon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提出“有限理性”理论。“有限理性”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绝对理性”的否定,经济学对人的认识开始考虑现实的人的实际情况。

到了20 世纪70 年代, 心理学家Kahneman 和Tversky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在“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提出了既非完全理性, 又不是凡事皆自私的“现实人”假定。他们的《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启发式法则和偏差》和《前景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两篇文章中侧重于研究人们在风险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提出了决策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前景理论”。Kahneman也因为在此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对行为金融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提出标志着行为金融学的真正兴起。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体系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就是以决策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探讨投资者的真实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及心理机制,试图去解释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过程是如何对投资者的具体投资活动产生作用的。行为金融学将金融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来研究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和金融产品的定价的影响。

Hersh Shefrin认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分为三部分:直觉驱动偏差、框架依赖和无效市场。启直觉驱动偏差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形成认知和做决策时存在着一些经验规则及与此相联系的系统性偏误, 从而导致个人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偏差。框架依赖是指个人因为情景和问题的陈述与表达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无效市场是指在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的作用下导致价格偏离基本面价值。

在这三个主题中,要追究根本无疑前两个是主要讨论的对象,不只是因为无效市场是由他们产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前两个方面都是关于人的行为偏差的描述。在此试图用深度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些行为的原因,已达到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能力的目的。

在直觉驱动偏差中,Hersh Shefrin主要指出了下面的一些影响人正确抉择的经验规则:典型性、过度自信、锚定、模糊性规避。在框架依赖中主要指出了:损失厌恶、协调决策、享乐式编辑、认知与情绪方面、自我控制、后悔、货币幻觉。

三、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以上对现在行为金融研究的陈述,发现在行为金融学还是主要在研究一些“金融怪象”,这些现象是用经典的金融理论所解释不了的,而且用的方法基本就是由心理学借鉴过来的实验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作基础来帮助解释。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行为金融学里还是在用基于统计学的研究来解释人的行为动机。那样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即便了解了这些现象但对自己的实际帮助在那呢?因为这些现象的根源很深,我们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尼要认识自己的这些错误都很难,你说要完全改过那就是更加的难上加难了。所以说需要用另外的眼光,用一种更加长远的方式来认识这些问题,从而寻找方法来逐渐帮助个人投资者来提高其投资能力

在Kahneman的理论体系里,他提出了一种将人的认知过程区分为“直觉”和“推理”,并对二者做出了详细的区分。通过这个行为金融学里重要的理论――前景理论的前提,会发现直觉是很多很多错误的根源。这也就自然的想到了荣格关于人的意识功能的划分: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在荣格这里,直觉是“直觉这种功能使你看见实际上看不见的东西,这是你自己在事实上做不到的。但直觉能为你做到,你也信任它”;“在你必须处理陌生情况而又无既定的价值标准或现成的观念可遵循的时候,你就会依赖直觉这种功能。”和“但你处于一种直觉的状态,你通常不再注意细节。”,可以看出这和Kahneman给直觉的功能是一样的。

在荣格看来直觉更多的事无意识的表现,它可以无处不在的通过域下过程来影响你。这就是问题的所在那就是要改变直觉,就需要深入我人类的无意识当中来认识它和改变它。也就是说,最深刻的变化应该是从无意识的工作进行起。在这种情况下,荣格学派代表的深度心理学就是要针对人类的无意识来进行工作的。那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领域,也就是在帮助个人改善投资能力是最彻底和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关于金融学的认识范文2

论文摘要: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目标实现的切实保障。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加强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章分析了金融学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设想。

0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一项艰巨任务。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障。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高[2001]4号)中已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文科学生要按专业要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根据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状况,结合实际,笔者认为通过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理念,创造具有特色的金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应用实践能力加强对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并为具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也对教师,特别是从事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而且要掌握技术工具和相关的描述和分析手段。 这就会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2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可行性

2.1 金融学课程微观化趋势对实验教学的要求20 世纪50 年代之后,金融学开始向现代金融学转型,其特点就是金融学越来越微观化、实证化、技术化、工程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等,其理论核心部分成为现代经济学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专业更多是培养同时具备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这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更大,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金融学人才培养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2.2 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对实践教学的要求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金融学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作为复合型的现代金融人才,必须能适应高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把握金融业发展的技术特征,有效地利用高技术手段为金融业开辟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空间。金融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赋予金融实验课程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①金融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②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通过实验室的模拟教学,加深学生对数理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对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了顺应金融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趋势,就必须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各种金融工具,并收集。处理各种经济信息。这样,对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日常的金融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情景模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

3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设想

3.1 充分利用学校的经管实践中心进行模拟教学强化定量分析的课程,引入金融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计算机数量模拟分析软件,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加强案例教学金融学专业课程往往业务性较强,非常适合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有关课程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经典案例和最新信息;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以作案例分析、提交分析报告(甚至由学生独立编写案例) 的形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互动,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3.3 实施开放式教学它的特点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开展这方面教学活动。

3.4 聘请金融业专业人才进行联合授课与传统的一门课由本校的一位教师授课的模式不同,一些金融课程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校外的业内人士授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实践性较强的业务课程。这样能使学生及时了解金融业的动态发展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聘请专家举行讲座,了解学术动态,增强学生与金融现状的紧密感。

3.5 利用外部资源,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由于金融对经济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的实习环节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充分利用与金融机构联合 建立金融人力资源的双向培养和实习基地, 通过实习基地锻炼我们学生的实践感性,通过实习让金融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课题组.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

[2]课题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于金融学的认识范文3

 论文摘要:现代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工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思想认识、培养计划、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关于金融学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金融学;金融教学;应用

0.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基本已经走上经济发展新型轨道,面对新时期的到来的同时,我国和经济社会也将面临新常态下长久性、全面化发展的改变。在此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金融学教学价值逐渐突出,并深深作用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稳步增长也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从当前金融学教学填鸭式教学现状来看,其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更好的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故此应积极进行探索将市场案例结合到金融学教学之中,以此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案例更加真实的还原金融学知识,将金融学应用于案例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顾名思义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案例教学是现阶段较为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其具有开放型与互动性。案例教学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度要求较高,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做好一定的计划准备,并结合导入等方式,将案例穿插到实际的教学之中,以此师生通过案例中显示的各种信息进行讨论。从案例教学法的性质来看,案例教学也是一种实践教学的方式,是以案例为基础开展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放置于案例之中,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于金融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实践应用情况,使得学生在解析案例过程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通过实践与探索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知识的转化过程,案例教学以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金融知识后才能通过实际案例来检验知识,因此也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将学生应用能力以及理论学习能力的综合,通过不断的时间探索,提升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开发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知识转化能力[1]。

2.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多,金融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金融业务种类也逐渐增很多,经济市场发展也为金融学教学提供了众多教育素材。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如何紧随市场步伐进行实践教学,这些金融学教学提出了众多挑战。在金融学教育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确保受教群体更好的掌握金融知识,并活学活用金融学相关数据分析的技巧,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是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性的现代教学方法。一方面,从金融学学科的教材内容来看,无论是基础金融学还是高级金融学知识,都需要在做好特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前提下不断深入教学内容,而所有金融知识体系又都需要以相关概念作为基本[2]。金融学每章知识的第一节都包括着本章知识的概念、内容以及金融学技能运用的相关步骤流程等;每章知识后面又都会针对本章知识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总结。由此可见,教材如此编制的意义不外乎是出于引导学生在学习金融学知识后,要求学生要将所学习的金融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以此来巩固知识。学生预先掌握知识梗概,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对金融学知识的掌握,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案例之中,也就是说,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应用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知识的掌握质量,更关乎着学生未来对金融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金融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习中由于缺失一定的金融应用环境,因此导致学生学习金融困难重重。当前在教育中存在一种普遍现状,即学生可以掌握金融学相关知识,但在日常学习中,仍然很难运用金融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金融学专业之中。故此应积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将金融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也有利于将金融知识还原与生活之中,促使学生运用金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锻炼培育学生金融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金融学。

3.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金融学研究

3.1金融学学习兴趣的调动

关于案例教学过程的本质,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着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分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而案例分析行为的最大驱动力即是兴趣。本文认为,兴趣绝不仅仅是最好的老师,在案例利用领域更是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出于兴趣的金融学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使学生在全神贯注的过程中凝聚更多的思考,从而基于此通过自主创新促进思维的发散,为金融学实际应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却有大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之金融学知识的复杂性,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金融学学习的兴趣。对此,本文认为在进行金融学指导之前,应使学生对化学金融学形成新的认识与高度的重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挖掘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案例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让学生掌握最近的市场金融动态。

3.2金融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客观地讲,案例分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处心积虑冥思苦想的过程,因此案例分析需要消耗大量的心思。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该学习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其压力较大,倘若学生平时没有案例分析的习惯,则将会出现普遍出现的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金融学知识,但却无法将其运用在实际生活之中。换个角度来讲,无论是何种学习习惯,其核心环节都是受思维所主导,一旦学生对于金融学习生畏难情绪,无疑会大大折损案例分析的实际效果[3]。对此,本文认为应当在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致力于帮助学生养成学会案例分析的良好习惯。金融学学科虽然属于一门应用性学科,但其所具有的抽象性本质却毋庸置疑。与此同时,金融知识又源于生活,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真正从兴趣出发养成案例分析习惯,应当通过情景创设将学生的兴趣点带回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会分享,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3金融学技能的提升

金融学学科作为一门理科,同数学、物理等学科一样,均需要通过大量的习题将知识内化,达到对金融学学科的全面理解与掌握。当前,金融学的习题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与简答题,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应用能力,才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在当代教育改革的驱动作用下,金融学的习题又开始趋向于信息类和图像类题目发展,对于学生金融学能力的要求亦在不断提升。总体而论,金融学知识相关要求较多,对于金融学相关技能要求也较高,因此学教学过程中加大金融学实际应用的培养力度已迫在眉睫。只有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接触案例,并逐渐养成案例分析的习惯,教师才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提升学生金融学知识应用的技能水平。

4.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4.1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案例,引导学生指出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创设的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情境。通过情景创设,为案例量身打造合理的应用环境,对于进到学生进行金融学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创设情境的关键就在于设置出精彩、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疑问去分析案例,全方位的对案例进行解析。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添加案例,其目的就是要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纽带,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通过案例实际应用,探索出实际问题,在案例中锻炼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适当合理的选择案例,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发现、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4]。例如选取2016年8月初较热门的话题如“针对滴滴打车公司收购优步”兼并收购案例,当前针对滴滴打车公司收购优步这一话题众多媒体纷纷进行报道,这一约70亿美元的交易,是滴滴公司为最大赢家很是优步是最大赢家,以及滴滴合并优步后对双方公司产生的影响等等为话题,进行详细的讨论。

4.2精心设计案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案例应用教学

在应用案例时,要注重对案例的实际分析,教师要想到案例应用后教育预期的效果,故此,为了更加精心的设计出案例,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对案例应用进行详细的探究。首先教师应明确指出案例教学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其次,了解案例教学中的相关顺序,最后结合案例教学,探究案例中出现的重点与难点,结合PPT等对案例进行全面的阐述与描述,让学生明白案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金融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5]。例如在讲解“链家网房产”快速发展之路时,与学生共同分析近些年我国房产交易价格走向,并针对相关国家贷款政策进行分析,如中国央行将贷款利率从原来的5.1%到4.9%对于房产行业发展的影响等,选取最新的相关讯息,从案例分析到案例解答每一步骤做好准备,以期不断提高金融教学效率。

4.3案例选取具有典型性,逐渐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选取对于整节课程来讲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在选取案例是应尽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应用案例后,教师逐渐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当前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实施要求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之后,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只要扮演好辅助的角色就好,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难题。例如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英国脱欧”“日币升值”事件时,将“南海仲裁”等事件结合到案例中,分析“英国脱欧”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影响,以及“英国脱欧”“日币升值”几种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将金融知识学生上升到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之间的主动谈论,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5.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学是一门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因此在金融学学科知识学习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金融实践经验对于提升学生金融知识运用技能,了解金融学课程来讲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金融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应结合案例教学灵活进行金融学习,不断创新金融学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不断提升自身对于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提升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巧荣.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04:75-77.

[2]孟令国.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129-131.

[3]张庆君.大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2,02:77-80.

[4]李玮玮.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78-80.

关于金融学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金融;教学方法

Abstract

Bilingual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has been introduced by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andcolleges. Various obstacles to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se obstacle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we have to choose right contents, 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and modes for students who majored different subjects.

Keywords:Bilingual Teaching;International Finance;Teaching Methods

1.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建设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不少高校鼓励老师 采用双语教学讲授国际金融。可是,和其它学科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不少 问题,在一些高校学生害怕甚至抵制双语教学,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对于每门课程双语教学 存在的共同难点,许多学者已经发表论著阐明自己的观点,不需要笔者在此文中赘述。本文 的目的在于从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课程特点出发,找出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障 碍和难题,供同行借鉴。

2. 实施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国际金融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但是很多年以来,国际金融学只是国际贸易学的 一部分,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直到二十世纪 60 年代前后,美国出版了几 本以国际金融为题的专著,国际金融学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大学的课堂上讲授[1]。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设国际金融学,虽然历史不长,但不少学者积极撰写国际金融学教材, 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开设的国际金融学更成熟,通过引进原版教材, 西方的国际金融体系让国内的任课老师耳目一新,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原汁原味的国际金融理 论。同时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内容要求师生都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这样才能学到 最新的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不断出现的国际金融新问题。没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只能学 习别人翻译的作品,翻译的作品除了存在时间滞后问题外,还可能因作者的表达而在一定程 度上偏离原文的含义。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亦有助于纠正人们对英语学习目的的认识,中国学 生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到了大学,许多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这是因 为学生们一直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或者是为了英语考试而学英语,十年寒窗学英语,结果 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真是太可惜。其实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掌握英文这一交流工 具学习西方先进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在网络、传媒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英语水平高的学生 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所以开展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 应用能力,促使他们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3. 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特有问题

同其它学科双语教学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不少共同问题和障碍,这些障碍分 别来自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少学者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为了避免重复建 设,本文只针对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问题和障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 择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3.1 教学内容方面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 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 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 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 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 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 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 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 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 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 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 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 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 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 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 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3.2 双语教材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到的国际金融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 同的国际金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来之英美,主 要代表作有 Obstfeld, M.和 K. Rogoff 合著: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MIT Press, 2006";Grossman, G. 和 K, Rogoff 合编: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1, North Holland,2005";PaulR1Krugman 和 Maurice Obstfeld 合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公司 ;RichardM1Levich 著: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Prices and Policy, McGraw-Hill 出版;Davod K, Eiteman, ArthurI, Shonehill 和 Michael

H, Moffett 合著:Multinational Business Finance, Addison; Ephriaim Clark 著 international finance,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中,Obstfeld 和 M. Grossman, G 为第一作者(或编者)

出版的教材 主要针对国 外的研究生 [4] ,其难度 略高于中国 金融本科专 业的要求 。

PaulR1Krugman 和 Maurice Obstfeld 合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主要讲解

国际金 融理 论。 RichardM1Levich 著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Prices and Policy, McGraw-Hill 注重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Davod K, Eiteman, ArthurI, Shonehill 和 Michael H, Moffett 合著:Multinational Business Finance, Addison 强调国际金融管理。北京大学影印的 international finance(由 Ephriaim Clark 著)在西方是 MBA 教材,体系上却与我国的教材比 较相似,区别在于该教材更注重对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写作。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 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 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面对这些优秀教材,任课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赏心 悦目,但是只能选择一本作为教材,如何取舍无疑是一大难题。

3.1 教学内容方面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 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 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 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 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 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 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 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 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 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 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 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 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 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 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 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3.2 双语教材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到的国际金融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 同的国际金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来之英美,主 要代表作有 Obstfeld, M.和 K. Rogoff 合著: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MIT Press, 2006";Grossman, G. 和 K, Rogoff 合编: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1, North Holland,2005";PaulR1Krugman 和 Maurice Obstfeld 合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公司 ;RichardM1Levich 著: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Prices and Policy, McGraw-Hill 出版;Davod K, Eiteman, ArthurI, Shonehill 和 Michael

H, Moffett 合著:Multinational Business Finance, Addison; Ephriaim Clark 著 international finance,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中,Obstfeld 和 M. Grossman, G 为第一作者(或编者)

出版的教材 主要针对国 外的研究生 [4] ,其难度 略高于中国 金融本科专 业的要求 。

PaulR1Krugman 和 Maurice Obstfeld 合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主要讲解

国际金 融理 论。 RichardM1Levich 著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Prices and Policy, McGraw-Hill 注重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Davod K, Eiteman, ArthurI, Shonehill 和 Michael H, Moffett 合著:Multinational Business Finance, Addison 强调国际金融管理。北京大学影印的 international finance(由 Ephriaim Clark 著)在西方是 MBA 教材,体系上却与我国的教材比 较相似,区别在于该教材更注重对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写作。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 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 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面对这些优秀教材,任课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赏心 悦目,但是只能选择一本作为教材,如何取舍无疑是一大难题。

3.3 教学方法方面

双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母语教学方法其实本身并没有太大差异,然而双语教学增加 了教师表达和讲授的难度,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在实践中,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 水平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畏惧甚至反感双语教学,由此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在课堂上 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这不仅会冲淡教师上课的热情,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管理课堂的难度, 讲授的难度也更高。从双语教学的模式来看,主要有沉浸型、过渡型、翻译式、保持型、和 双重语言教学等模式[5],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该选择哪一种模式,也是任课教师困惑的难

题。

4. 对策

提高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 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另外,教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4.1 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因为国际金融学的内容很多,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传授不同的教 学内容,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本土化,联系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国际收支状况、中国国际金 融市场的发展等实际,因为这些内容,一般不会在外国学者的著作中出现。笔者认为,对于 金融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国际金融方向的学生,讲授内容应该最深也最全面,不仅是理论还 是实务部分,要求都应该比其它专业高得多。对于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 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品、 金融风险管理等难点,应深入讲授。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讲授的内容与国际 贸易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起来,比如说为学生深入讲解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结算等方面的 内容。 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可以将国际金融理论作为讲授的重 点。而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同学往往金融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学计划中的国 际金融课时又比较少,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首先保证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的传授,然后再选择 比较容易又具趣味性的国际金融实务,比如外汇交易、套期保值等内容。

4.2 参照国内优秀教材,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

外文教材有不少优点,但是外文教材缺乏对国内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的阐述,同时外文教 材也缺乏丰富的教辅资料,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要参照国内的中文教材。笔者认为,对学生推 荐国内优秀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姜波克、陈雨露老师以及老一辈的国际金融专家陈彪如和 钱荣堃编写的教材都是非常严谨和漂亮的,符合我国国情,选择外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时, 不仅不能忘记这些教材,而且应该向学生推荐强调这些教材的优点。根据这些教材的体系, 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这样即便是英语水平不太好的同学,也能够从中文教材得到启发,有 助于自己理解外文的含义。笔者认为,对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学的学生,可以为他们选择 PaulR1Krugman 和 Maurice Obstfeld 合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因为这 本教材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解,同时包含的国际贸易的内容。而对于金融专业的同学,可 以选择北京大学影印的 international finance(由 Ephriaim Clark 著),这本教材既包含国际金 融理论,又有丰富的国际金融实务内容全面、语言表述深入浅出。但是这本教材在国外主要

为 MBA 学生准备,所以国际收支理论和汇率理论方面的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在讲解时可以 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增加教学难度。

4.3 因材施教,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教方(教师)和学方(学生)的默契配合,再富有激情老师面对冷漠无互动的 学生也会变得沮丧。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英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见表 1),有些 学生对双语教学充满热情,有些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误人子弟,各有各的理由。恰当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应采取不 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表 1 截至 2007 年 9 月末某高校 2005 级金融专业学生四、六级通过人数和通过率

班级

金融一班

金融二班

金融三班

金融四班

总人数

51

49

45

45

四级通过人数

15

24

28

18

六级通过人数

1

4

6

5

四级通过率

29.4%

48.98%

62.2%

40%

六级通过率

1.96%

8.16%

13.3%

11.11%

表 1 的数据显示,金融一班和金融三班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显然在这两个班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收效和学生的反馈也同样会存在差异。在实 践中,我们采用的办法是打乱学生原有自然班的安排,按学生的意愿和四、六级的通过率对 学生进行分班,分层次授课。学生们被重新分为五个小班,将英语成绩最好的同学和喜欢英 语的同学划分到相同的班级,对他们采用过渡型教学模式,老师在讲授中英语表达可以达到80%以上。国际金融案例层出不穷,所以在方法上,尽量给这些英语好的学生安排课后案例 阅读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英语最差的学生,应耐心 鼓励他们,其实笔者始终认为,高校学生不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并不代表英语水平低,只 要持之以恒,他们也一样能够运用好英语。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采用双重语言教学模式, 同时采用两门语言,英语表达可减少到 30%左右,逐步将学生引入双语教学中来。对于外 语水平居中的学生,可以采用保持型模式,英语的表达在 5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笔者 认为沉浸型和翻译式这两种模式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都不可取,前者对学生的要求太高, 后者会让学生感到十分枯燥。

以上观点,只是作者的粗浅认识,供同行借鉴,希望我国的双语教学质量不管提高,也希望得到更多师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陈彪如. 国际金融[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陈晶瑛.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经济师,2005,(1)

[3] 钱荣堃. 国际金融[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4] 邹宏元;何泽荣. 中美两国大学本科《国际金融》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比较[J], 财经科学,2002增刊

[5] 邹艳. 关于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4,08

[6] 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申沛;冯永平.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关于金融学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货币银行学 教学方法 改进措施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地为适应新形势而改变。不同于传统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习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讨论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学生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因而,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二、货币银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货币银行学的学科内容包含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等内容,涉及金融学的大部分基础知识,称其为“金融小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这些知识既是金融学专业的入门知识,又是在后期学习的基石。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教授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的原因,它的重要性与教授的实际效果有着很大出入。

(一)教学内容的庞杂。

作为金融学的必修课程,货币银行学的学科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其内容纷繁复杂,概念和相关理论极多。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的限制,合理选取讲解知识点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实际授课中,尽管能从这门课程的主线将理论讲解完,但学生反映在学习中太多的名词和术语需要记忆,知识点过于零碎而抽象无趣,对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也忽视了学生学以致用的需求。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授中,通常一本教案“搞定”所有开课专业,讲解内容没有差异。这不仅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还忽视了其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需求差异,造成教学水平和实际效果参差不齐,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教授方法的枯燥。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如何将知识点传递学生中,这是设计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授课方式重视课堂中教师的讲解,但学生反映“听得累”。原因在于刚刚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缺乏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对整个金融体系运作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由教师一味地说教讲解、满堂灌,势必就会造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低下,对课程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课程考核的单一。

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一张试卷定优劣。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努力,结果往往是“期考重点一画,考前通宵一晚,考完全部忘完”。尽管考核逐步减少了对于卷面成绩对最终成绩的权重,加大了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但仅仅局限于考勤、平时作业这些内容。

三、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营造探索式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就需要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在重视理论内容的同时,要针对各个部分加入一些实践性的内容。如在讲授金融市场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相关视频或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证券交易所,请工作人员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探索式的学习情境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现实“案例”为中心,从以课堂学习为中心转变为以平时实践知识积累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章节的内容结合身边的现象设置由浅入深地学习任务,辅之以相应的平时成绩考核,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学习群组、教学邮箱等信息平台,将每次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平时成绩挂钩。教师要及时对提交的作业给予批改,对完成质量做出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如此周而复始,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过程的转化,对学生的考核也更宽泛。总之,探索式学习情境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二)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则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交流,通过展示不同观点形成交锋,从而对问题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在探索式学习情境中,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涉及的重点难点或者相应热点问题及现实案例设计为学习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在课下,小组内组员讨论、搜集和整理资料,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金融理论分析,查找相关资料解答,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获得感性经验,并由组长在全程填写课下讨论记录表,对组员的表现情况进行打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不断深化。在课上,各小组学生代表讲解,学生讨论,各小组把本组总结并制作的PPT或者其他形式的汇报材料呈现给其他同学,并予以讲解。老师鼓励学生运用金融学知识分析问题,并且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形成思想的交流,教师要及时点评,注意疏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伙伴与协作者。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培养关注时事的习惯和查找数据资料的能力。

(三)注意知识层次,鼓励发散思维。

货币银行学的内容几乎涵盖了金融学的所有方面,但是课时较少。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货币银行学在不同专业的基础性定位,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授不同的重点,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在给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除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外,还应使学生对更深层次的金融理论及理论研究前沿问题有深入了解。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利用模型分析问题。在授课内容上,诸如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等内容,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会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系统学习,就可以简单阐述。对非金融学专业的会计、审计等专业学生,应注意讲授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金融知识,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信用工具、融资方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等等,将金融原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不同专业的偏重区不同,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所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对货币银行学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培养发散思维,建构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在理论和模型的介绍和分析中深入浅出,重视逻辑分析和推导,在探究式的学习中使得学生掌握大量的、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著.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达.金融学(第二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