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理论与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学理论与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学理论与实践

金融学理论与实践范文1

欧阳强(1991-),男,汉族,湖南省常宁市,学生,金融学士,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金融学证劵专业 2010级证劵一班。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观点都是为适应时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对社会人才的需要已向高素质智能型发展,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就人才而言无论是高素质,还是智能型其最终落脚点是将所学之理论知识更好地用于实践。本文利用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对金融行业的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进行了调研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业;理论与实践;调研分析

1.调查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社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需求大

在2006年,重庆市政府曾发文明确提出,把金融业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也表示,用十年时间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重庆要打造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需要有大批优秀金融人才力量。从总量规模上来说,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从事金融业的人口达就业人口的10%以上,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和纽约,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均为11.5%以上,香港有八十万人才,上海有三十万人才,而重庆金融从业人员只有10万人左右,这对有三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明显不足。

1.2高校金融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素包括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与决策能力、心理素质、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气质修养等。知识结构是基础,提高思维能力,才会显得“有内涵”。动手能力决定一个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2.针对某院金融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调查分析

2.1调查数据分析

(1)在校参加实践活动类型图1 在校参加实践活动类型

(注:兼职含在校期间各种兼职;实践项目组织包括学生助理,老师一起完成的项目等。)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寒暑假实习、社团组织、等型都较为圆满,但是,学校组织实践项目不够完善,只占7.6%,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应该提升该方面的能力。由此可知金融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本出现脱轨现象。

(2)专业对口情况

以所在实习机构比例分析有多少同学会从事自己本专业方向工作。以此进一步分析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型。表1 专业对口频数

从表1可以看出,保险专业学生总共18人,而在保险类机构实习的学生7人,专业完全对口比例38.8%;投行专业的学生总共17人,在银行类机构实习的学生有6人,专业对口完全比例为35.2%;证券期货专业学生总共59人,在非金融类机构实习的有29人,专业完全不对口比例49.1%,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生总共40人,在银行类机构实习的有12人,专业完全对口比例为30%,大金融学学生总共16人,在银行类机构实习的有4人,专业完全能对口比例为25%。总体上看,106个学生是在金融领域内实习的,专业比较对口。

(3)实习收入情况

实习收入的多少,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现代的生活,符合那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收入最直接的代表了一个人未来发展前景,而想要光明未来的金融学子们的收入情况如何?见图7图7 实习收入与实习机构情况

从图7可以看出,56%的学生的实习收入是50-90元之间,31%的学生的实习收入是50元以下,而且有69%的学生的实习收入是在50元以上。总的来说,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光明的,故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起实践能力的培养。

3.调查结果

(1)金融系同学对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不太满意

仅有21.3%的同学对学校理论教学很满意。有52.7%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一般,有10.7%的同学对实践教学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由此可知金融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本出现脱轨现象

(2)金融系实践与理论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从事本专业最多的是证券期货方向的同学,且仅占证券期货有效问卷中的39.3%,近40.7%和12.7%的同学认为实践对工作的影响较大或很大。由此可见实践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占重要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那么多的人不从事自己专业的原因,正是由于金融专业的教学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连接,忽略掉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在实践与理论的应用调查中只有13%的同学认为在实践中能很大或较大程度用到理论知识。这显然反映出目前金融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专业未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大部分同学还是习惯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其中原因有:学生自身实践观念的缺失,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安排不合理。再者,同学们选择实践的方式很局限,我们应该多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去更宽广的领域寻求机会和目标,并且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我做起。我们认为,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把扎实的理论知识投入实践中才能更好的验证我们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也许我们常常感觉用不到理论知识,但并不代表理论知识无用,其实它已经体会在某些方面,只是我们并未细细体会,被我们所忽视了。

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大学是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地方。在这个环境中,我们需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多参加实践活动,把自己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尽可能的运用于实践,这样我们才会得到全面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指导教师:张玉华

参考文献

[1] 邱光欣.教育,我有话要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金融学理论与实践范文2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 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 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 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 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 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金融学理论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投资管理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概述

1.认知偏差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系统在决策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这些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抽象、推理和判断等,而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认知偏见就产生了。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不会这么一步步按程序去认知事物,而总是尽力寻找捷径,依据常识、自己的经验,甚至是直觉来做出决策。这样也许可以得出合理的结果,但也往往更容易出现系统性的偏差。

2.过度自信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自信是一种心理偏差,是人类在决策或者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过分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外部环境、意外的影响等客观因素,,高估自己的成功的可能性。

3.后悔厌恶理论

后悔厌恶理论认为投资者作出决定之前,首先要衡量各种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最大的遗憾,然后选择一个后悔程度最小的方案作为最后决定的方案。

4.心理账户

人们通常根据收入的来源、保存方法和用途进行分类,然后把这些收入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随性的使用意外获得的资金,这些意外获得的资金包括意外的遗产和所得税的返还,赌场赢来的钱,股票市场的资本利得等。

5.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一种非理。具体指的是投资者在某些情况下模仿别人决策的从众行为,这些情况包括风险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对媒体,或者投资专家的建议形成了依赖。

二、投资者心理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在投资与决策的过程中,证券投资者不仅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制约,也将影响人类的心理因素等主观感受,还会受到人类自身的情绪和偏见以及其他投资规范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无处不在,甚至在一些时候心理因素在投资者的决策中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处理和加工各种外部信息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地忽略了投资者的心理因素。这是由于许多奇怪现象的出现都是心理因素的存在所决定的。如同样的前提条件下,由于不同决策者的心理因素,决策的结果将不同、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各地的社会风俗和习惯也不同,受教育水平和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自然也就不一样,这样就使得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出现了偏差。由于大量缺乏理财知识培训和投资交易经历的年轻股民涌入证券市场,加上国内证券市场具有的特殊定位以及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欠缺的原因,股票市场被非常多的个体投资者当成一个可以一夜暴富的高度投机场所,高市盈率和高换手率是国内证券市场具有的独特现象,也是典型的行为偏差和效应的具体表现。

三、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管理的指引作用

1.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在投资管理上的差异

传统金融学通过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和传统投资组合理论对投资决策进行管理;而行为金融学则是采用基本面分析和行为金融理论来进行的。传统金融理论,假定投资者可以理智的按照建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资产配置策略选择实现方案,而忽略了投资者决策、交易和操作环节;在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指导下,在金融模型和资产配置策略之外考虑决策过程中的投资者心理变化的因素,同时,把投资管理过程比作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是投资者行为的调查和市场信息交流的过程。

总之,两者之间在理论假设上的主要差异是这样的,传统金融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资本市场是有效的,相应的也忽略了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然而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投资者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投资决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情感的影响,认知偏差,心理偏差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限制,制度因素等。

2.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的要求

根据行为金融学,投资者应该在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投资。首先,将自己的投资目标明确,要把握投资理念和投资原则。投资者投资理论和实践操作需要与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特点符合,以此来避免一些自己的性格特点,以防产生冲突。像一些投资经理投资之前可以编写一个投资计划的综合方法。因为它可以保持客观性,方便实时参考,使投资者避免短期投资冲动。

金融学理论与实践范文4

1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金融学理论与实践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职 金融学

经济形势的发展及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更加复杂,这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金融学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定位,笔者认为引入案例教学很有必要。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克里斯・哥伦布・朗戴尔教授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对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进行分析和决策,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憾,提升高职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效果。[1]

一、金融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学生角度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表现在:

1.1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案例教学法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主角,使之有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树立信心。同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1.2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着手进而归纳出一般结论,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纯理论,同时案例多是来源于实际领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讨论分析,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由教师设置好案例情境之后,通过由学生几人一组组成讨论小组,内部讨论之后再派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不同小组形成的不同的结论还需进一步探讨争论。这个过程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与教师和其他组别的探讨互动,也提升了学生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3]

2.教师角度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为了给学生提供及时生动的案例,要求教师不仅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金融业务操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因此,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也积累教学经验,进而提高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法在当前高职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法应用比例太低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仍然以传统灌输式教育为主,案例教学法应用比例偏低。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和西方国家自由、民主、注重个性、鼓励竞争的文化理念密切相关。而我国传统文化建立在秩序、服从权威的基础上,长期形成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学生作为接受应试教育的对象,更容易和习惯于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述式的知识传授方式。

2.对案例教学的目标和性质认识不到位,师生角色错位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金融学案例教学中,课题案例讨论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进行,仍以传统的引导式教学为主。还有些教师错把案例当作例子,用以佐证某一金融学原理或理论,分析和点评金融热点事件,教师仍然是主角,学生在有限范围内被动参与。[4]

3.所选取案例的实践性不强

现有的金融学理论主要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货币金融部分,这些金融学理论及其结论主要是在总结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货币、银行及金融市场运行的实际而产生。真正能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务实际状况作出理论上和应用上的创新案例很少,距离学生较远,学生通常难以理解,因而,课堂案例讨论时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有时甚至出现无人发言的情况。

三、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实施和完善

1.教师方面

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改革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学校要制定鼓励教师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实践案例教学,对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进行观摩和总结推广,并给予奖励,在教师的晋升、评先评优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最大限度调动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教师在金融企业实习、合作的通道,对教师深入金融企业调研编写案例行为记入工作量,鼓励教师编写教学案例集,定期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并予以优先出版或发表,并适当给予补贴。

2.学生方面

建立鼓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金融学课程考核时,应把学生的课堂案例讨论表现纳入课程成绩,并定期举行案例设置、案例辩论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发掘金融热点问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联系相关的金融企业建立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形成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又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金融素养和自信心。

高职金融学教学偏重于理论的讲述,如果仅讲述课本理论,要求学生进行简单记忆,内容繁杂、须记忆内容众多,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基本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案例教学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师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予以综合运用,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在金融学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为以后的实际操作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晶晶.金融学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商界.2009(10).

[2]周元,章启程.金融学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与角色定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

金融学理论与实践范文6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