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数字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金融数字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金融数字化

农村金融数字化范文1

关键词: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近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在我国近14亿人口中,仍然有接近6.2亿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并不能满足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新农村建设过程的一大难题。

农村金融现状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从农村金融服务资源分布情况看,不论是金融机构的密度还是提供服务的种类都难以和城市相比,村一级组织的金融机构覆盖几乎空白。其次,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和创新能力看,存在着种类相对单调,创新能力较弱的特点。农业经济非标准化特点(区域性、季节性、无抵押),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意味着风险高、管理难度大,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意或者是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来满足农业企业和个人的需求。最后,从资金提供能力和吸收资金情况看,大型金融机构支农力度总体上处于弱化的局面,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投入资金规模满足不了需求,同时农村资金也存在大量往城市流动的情况。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和农村机构的融资需求,支撑农村改革事业。当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速度跟不上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成为必然。

二、供应链金融与农业

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改善的基础,这是因为互联网在更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化解了农村信用体系孤岛的局面。产业链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在概念上有很大相似,实践中,两者也有经常混用的情况,在此不做深入的区分。

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兴起的“互联网+产业链”的金融产品模式是在市场供求刺激及宏观引导下,由社会、产业的内部因素经过博弈而逐步衍生出的内生性金融创新活动。预计基于产业链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将是未来农业领域的主流金融模式之一,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供应链金融通常选择的是具有共性特征的细分产业,对产业的风险和收益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容易针对产业的特点设计金融产品(模式),实现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领域。

第二,通过“(核心企业)1+N”等模式,将上下游企业通过核心企业串联起来,控制向下游的资金流,掌控原来掌控单一企业难以控制的风险,某种程度上实现风险向上下游分散。

第三,农业产业在中前端(种子、种植-植保、粮食)基本是在广袤的农村,机构完全覆盖底层的农民个体,从效率上来讲是不理性的。通过核心企业来间接覆盖是较为可行的方式。

第四,农村在商业传统上的“熟人”才合作的习惯,实际上熟人间已经积累较多的非数字化信用资料或信息。通过对这种熟人关系中过往借贷、交易状况的数字化,有利于金融机构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客户,也为缺乏信用数据的农业产业从业者提供了基础信用信息。

三、农村供应链金融创新及案例分析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种植业中前端的种子、植保、粮食的环节,这是目前农业供应链金融较难规模化的环节。而种植业的后端(粮食的再加工、精加工-酿酒业、食品业、饲料业等)则基本上是现代化企业参与,金融服务已经较为完善。种植业的产业体系框架见图1所示。

从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模式的代表中,总结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新模式。

(一)“P2P”模式对接农户(大户),解决农资购买资金困境

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是上市农药企业诺普信。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9月注册成立,以科技创新、经营创新和为农民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作为企业的宗旨,企业因此获得快速成长和发展。先后参股或发起设立田田圈、农集网、农金圈、农泰金融等公司,意图通过母公司在农药化工领域多年的积累,在农业互联网领域取得先发优势。

不论是农金圈的农发贷还是农泰金融,诺普信系采用的最主要模式就是“P2P”模式给农户购买农资提供贷款。即将农户采购农资的需求在P2P平台上发标,筹集的资金用于向农资经销商付款。当农户粮食销售后,再向P2P投资者归还本息。由于帮农资经销商解决了过往主要靠赊销农资给农户、资金被占用严重的问题,再加上经销商和农户较为熟悉,因此经销商对农户的P2P贷款提供了担保。产品结构示意图见图2所示。

(二)“类小贷”模式对接经销商,给农资经销商提供流动资金

在P2P模式提供农资贷款中已经提到,农资销售大多采用赊销的方式。根据中国农资网的数据(2015),农资赊销的比例大概在70%左右。因此针对赊销的习惯,除了P2P模式提供农资贷款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农资经销商的债权给农资经销商提供类似小额贷款的金融产品。

这种模式在市场上有一些初创公司尝试,但目前执行金额均不大,可能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产品的结构示意图见图3所示。

(三)基于“管库”供应链金融对接繁种经营者,提供收购粮种资金

这类产品模式和商业银行静态抵质押授信产品是一致的,以客户自有或第三方合法拥有的动产为抵质押的业务。此处不同的是,银行是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对客户的抵质押商品进行监管,而农村供应链金融大多由提供资金的公司参与到仓库监管。这种产品通常要求批量进货,分次销售,要求抵押物具有很好的变现能力。

在农业领域,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厂家)通常会委托农场或大户进行预约生产,生产种植结束后厂家需要批量购置粮种,同时支付大笔委托生产资金。粮种在仓库中暂存(熏蒸),分批次进入加工车间,经过筛选、烘干、包装等程序后进入销售。目前市场上部分资金雄厚的国有企业参与这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比如安徽粮油运输公司。这与该公司在当地有仓库,有粮食(种子变回商品粮)处置能力有关。产品的结构如图4所示。

(四)基于“全程服务体系”对接大户,全面解决种植户资金困境

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流转之后,种粮大户成为数量庞大的群体。服务大户的现代农业全程服务大致包含以下内容:产前规划(平整、产品选择等)、产中技术指导(施肥、除草、用药等)、提供生产资料(种肥药、农机具等)、r机服务(收割等)、产后服务(烘干、仓储等)、附加融资服务等。依托全程服务公司可以用类似供应链金融的模式解决很多的融资问题。

在种植业中,本质上粮食销售收入是最终还款来源,农户赊销了农资、从银行贷款购置设备、融资支付包地成本等,最终是靠粮食销售来还款。而全程服务公司具备了收割、仓储的能力,也就具备了控制粮食销售收入的条件,从而实现资金闭环。具体结构如见图5所示。

四、结语

农业产业供应链金融,从理论上和基于电商、第三方物流的供应链金融没有区别,理论基础完备。最近几年,经过模式的创新和风险、产业资本的介入,农业(农村)供应链金融有了长足的发展。从事农业方向的2B、2C电商的崛起,使得银行对这些原来难以介入的农业中小企业改变了态度,借助平台的力量,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手段扩大了银行的客户源。本文所涉及的案例均有以上特点。

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和实际运作中,有以下一些建议,希望推动农村(农业)金融模式创新和发展。

第一,农村金融需要对内生性创新进行扶持,与过往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行政推动相结合。

第二,农业(尤其是种植)领域,重大自然灾害(系统性风险)成为所有金融服务的重要风险点,大灾保险补贴制度可以借鉴。

第三,加强监管,防范部分非法机构打着农村金融创新的名义扰乱农村金融秩序。

第四,农村互联网基础建设仍需加强,要符合农村地区跨越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趋势。

第五,参与到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组织,需要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而易用的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将为未来农业互联网金融的再次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雪.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及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2015(15).

[2]吴玉宇,杨姗,张蔚怡.“互联网+产业链”:农村金融内生化的新路径[J].西部论坛,2015(05).

[3]张萌.农业供应链金融:农业金融服务的创新融资模式[J].当代经济,2013(24)

[4]吴文君,王淑B,雷霄霄.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农村P2P小额信贷融资模式研究[J].商,2015(33)

农村金融数字化范文2

关键词:融资改革;乡村振兴

乡村融资对于乡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不是乡村自身就可以进行的,没有社会资本和政府的支持,乡村振兴就是一纸空谈。政府和社会资本需要针对乡村振兴策略制定新的政策,改革融资制度,增加对乡村经济团体的融资力度,为乡村经济发展积累经济实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进度。

一、乡村融资方面的概念

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共同组成了我国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是指农村经济中资金的流动和融合活动,也是农村货币、信用、银行活动的总称,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是在研究这些活动的规律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农村货币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管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和各种民间经济活动运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农村是先于城市进行发展的,这是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最开始的体制改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从改革开始,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手中也有了闲置资金,但是后来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都忽略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大量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对于资本的需求很大,为了顺利经营,这些企业开始进行市场融资,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体制和规模。农村融资涉及到资金提供者和资金接受者两个方面,融资的意义是加强融资双方的联系和沟通,将闲置的资金重新进行分配,加快资金流动,促使资金带来更多收益。融资的前提是资金接受者有对资金的强烈需求,所以对于农村融资研究就要从资金需求入手,对于资金的需求也是根据经济主体的规模和目的进行分类的,按照这个条件可以将资金分成政府资金需求和非政府资金需求。农村非政府资金需求是指除了政府之外的各种经济组织为了顺利经营与金融市场和非政府组织之间进行资金流动的一种经济活动。农村非政府资金需求受到市场条件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需求。但是政府资金需求最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和成本。党和国家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存、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要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准。因此政府的投资是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的,和企业从利益角度出发是不同的。政府进行的每一项项目都要评估社会成本和收益的平衡,这里的成本是指进行这个项目消耗的资源以及附带影响,效益是指这个项目可以给社会带来的效益,进行每一项乡村建设活动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关系,既保证对乡村的影响降到最低,还要达到乡村收益的最大化。一般政府对于乡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电设施、环境建设方面,这些设施都是大型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和人力,仅凭乡村自身的能力很难进行建设,政府投入资金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乡村居民的压力,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在融资方面,融资是资金提供者和资金接受者之间为了实现资源和资金方面的互补,进行的资金流动行为的总称。农村融资是农村方面接受社会或者政府资金支持的一种经济活动,通过融合大量的资金加快农村建设和发展,在融资方面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互利性原则:农村融资坚持互利性原则,可以保证投资双方都得到预计的利益回报,资金提供一方通过提供资金获得一些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而接受一方通过获得资金和技术,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2.合法性原则:农村融资的过程中,要确保融资双方按照法律规定的流程进行融资活动,在政府和法律的监督下进行合作,确保整个过程合理合法,没有不正当的利益输送。3.公平性原则:在进行农村融资的时候,签订的条款需要保障双方的权益,确保双方可以通过融资活动得到利益,不能只实现单方面的利益。4.风险管理原则:任何的融资活动都是存在风险的,农村经济活动主体的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弱,在进行融资活动的时候必须注意风险规避,需要在融资合同里充分标明风险措施,加强农村经济团体面对风险时的能力。在进行农村融资方面,我国的主要融资形式是银行信贷融资,银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为农村提供资金的主体。在银行信贷融资这一方面,有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两种,是农村振兴发展比较常用的融资形式。随着农村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的深入,除了银行信贷之外还出现了资本市场融资这种形式。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发行农业相关的股票债券等,对农村项目进行融资,还可以建立农村投资基金,为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募集资金对农业进行扶持,增加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可以帮助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改变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得比例。

二、乡村振兴在融资方面存在问题

1.乡村优质项目少,管理成本高。乡村经济发展项目很多无法带来高额利润,一些基础的项目甚至无利可图,例如那些特色乡村还有搬迁乡村的经济发展项目虽然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但是在经济效益方面比较低。想要振兴乡村经济,需要加入很大农业科技成果,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斐然,但是在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方面还比较薄弱,推广力度也不够,想要通过农业科技改革方面振兴乡村经济,需要投入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资金,但是进行农业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投入大量的资本在短期内并不能取得收益和成效,农民对这些科技成果也不能充分驾驭,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在提高绿色农业水平,进行绿色乡村建设方面,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项目,也无法取得很好的收益。对这些农业项目的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成本,成本与收益失衡,融资方会面临投资失败的巨大风险。2.乡村担保资源匮乏,风险较高。乡村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存在困难,银行向乡村信贷需求者进行借贷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银行内部考核机制、风险承担机制、财政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经过综合评定,一般会选择拒绝给农村经济团体贷款。因此,在进行借贷活动时,银行会要求农村经济团体进行担保抵押,但是农村经济团体的资产积累比较差,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农村经济团体进行的是轻资产经营,没有银行要求的等价抵押品,导致农村经济团体很难进行贷款申请。银行即使给农村经济团体进行贷款,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旦出现不可控因素导致农村经济动荡,就会造成农村经济团体经营崩溃的现象,银行也无法收回贷款,造成银行方面不良资产积压,出现不良投资的现象。

三、探讨乡村振兴融资改革的思考

1.融资改革的必要性。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在资金投入和回收方面都是有季节性的,在进行生产投入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时候就需要金融市场的补充,农村融资改革可以有效调节农业季节性资金状况,稳定农业生产情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想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但是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需要大量的资本,这种资本不是农民可以自己承担的,巨额的资本投入只能透过借贷的方式来进行,如果没有资本投入,农民只能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这样就会严重阻碍农业科技的进步。没有农业科技加入到农业耕作,就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就会导致农产品市场受到冲击、竞争压力大等问题,对于我国国家发展也是存在不利影响的;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两种,经济风险主要是价格变化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自然风险则是指自然灾害等。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很低,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是致命的打击,农民收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农民一般无法抵御自然灾害,这个时候农村融资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大量资金的支持,农民可以弥补损失,并且进行新的农业活动,农村融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农村比起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比较落后,很多农村目前还没有自来水,甚至有些还在使用落后的供电设备等,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越发达,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会越高,也就会有更充分的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不能只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还可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消化使用,提高居民的收入增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政府的资本有限无法对所有的农村进行产业调整,这个时候就需要金融资本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问题。农村融资在增加银行收入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虽然农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进度缓慢,但是总体来说农业生产总值是在不断上升的,农业贷款基本也是呈现上升趋势,对于银行和经济的贡献率也是在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农业贷款对银行业务来说是呈现积极影响的,也可以调整完善银行的经营模式,对于银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融资改革的途径及方式。在融资改革方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加强网络化手段的运用。通过加强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提供金融服务保证信息分布的广泛性,方便借贷双方可以有效迅速地搜集到信息,这样可以在降低宣传成本的同时给更多城乡居民提供消息来源,扩大金融服务的客户层次。乡村振兴也需要依靠互联网的渠道才能有效实现,互联网平台可以发挥数据的优势,带来更多的信息资源。银行也在不断加深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将金融业务网络化、便捷化,在乡村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乡村金融服务的电子替换率,降低服务成本。银行也要加快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步伐,和各大互联网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大数据金融服务,满足乡村居民电子支付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

四、乡村振兴融资改革问题的应对方式

1.继续大力支持粮安工程。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的目标,加大对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粮棉油收储。支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积极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大田托管等农业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带动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致富。政府要加大粮安工程的实施力度,在粮食储备方面给农村经济团体更大的支持力度,建立粮安工程基金,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升级,提高粮食产量,贯彻粮安工程内涵。2.创新服务模式。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乡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合作化的态势,也出现了“企业+农民”“企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农民”“社会服务组织+合作社+农民”等新的产业模式,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完善,为金融产业链的结构调整奠定基础,这样的产业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为现金流提供服务,促进乡村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是信息化和数字化,农村金融想要展现互联网信息化优势,就必须进行农村金融创新。3.多元化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乡村振兴过程中还是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需要主导发展规划、以及资金投入规划等,离开政府的作用就没有办法进行乡村振兴工作。各级政府需要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资金投入,规划一定的资金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提高乡村的自我再生能力,而且对于一些投资时间长但是收益比较少的项目政府要主导项目计划,这些项目很难吸引到社会的投资,由政府进行主导规划,才能帮助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在一些投资时间长、投入资金大的项目上,除了政府支持还需要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拓宽金融支持领域,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金融机构需要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条件,给更多的乡村经济团体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团体进行投资;除了政府和金融机构之外,乡村振兴也需要农民参与建设,农民才是农村的主人,只有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工作,想要加强农民的参与程度,需要提高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村集体的收入规模决定了乡村建设的规模,村集体需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立乡村集体企业,这样才能发挥村集体的作用,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为乡村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在进行乡村建设的时候,必须加强村集体的集资效能,创新集资方式,建立乡村经济活动基金,进行乡村经济项目建设。4.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的作用,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的参与程度,简化担保流程,放宽担保条件,给更多乡镇小微企业获得担保借贷的资格,并且简化小微企业的担保审核手续,出台更多小微企业的担保产品,提高小微企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质量。政府也需要加强关于政府性融资担保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担保流程,给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提供法律依据。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也需要和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风险共担协议,实现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模式。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和银行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审查小组,共同对申请贷款的企业进行资质审核,降低担保风险。通过风险共担协议,避免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的不良风险,对出现的不良资产进行按比例分配处理,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和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的联动作用,深化风险共担机制。

五、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大对乡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占据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制定更多适合乡村发展的政策,同时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工程的资金投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的作用,扩大乡镇小微企业贷款渠道,放松贷款条件,使更多的小微企业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本,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乡村经济团体也需要发展自身经济,积极争取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为乡村振兴助力。社会资本需要加强对乡村经济的重视程度,积极推动融资改革,为乡村经济发展搭建更多平台,给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便利性条件,进行现代化金融改革,实现金融信息化,加快乡村金融信息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世佳,魏亚飞.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发展[J].学术交流,2020(11):12-18+191.

农村金融数字化范文3

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战略,国务院颁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在总体目标中就提到要“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申贷获得率和贷款满意度。”

央行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底,农村信贷需求十分旺盛,但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得性约为27.6%。在未能获得银行信贷服务的72.4%的家庭中,有62.7%有信贷需求但没有到银行申请,有9.8%向银行提出申请贷款但是被拒绝。另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有34.7%的家庭参与了民间借贷,而农村民间借贷参与率高达43.8%。 很多人打着资金互助的旗号非法集资甚至诈骗,扰乱了真正的合作制互助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这些数据说明,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服务覆盖率较低,农户借款难借款贵的现象是明显存在的。近年来,在有关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下,农村金融服务在总量上一直有所发展,但是农户融资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总结来看,造成这个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金融服务模式和技术等微观层面的障碍。

双二元金融市场结构

农户融资难的宏观背景是中国的双二元金融市场结构。

第一个二元金融结构是指正规金融体系与非正规金融(民间金融)体系的并存,且民间金融是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二元金融结构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金融服务鸿沟,而造成城乡金融服务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二元结构。

农村土地所有权有着复杂的三权分离结构:所有权归村集体,农户通过确权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可以流转的土地经营权其实只是租赁权。

这种产权结构限制了土地的流转和集中使用,对农村金融服务造成障碍。一方面,小农生产效率低下,回报远低于城市工商业,难以吸引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银行必须考虑租赁权的实际变现能力。

实际情况是,如果租地企业或个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银行收回的只是土地租赁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旧在农户手中。如果银行不支付租金,农户有权收回经营权。银行必须将土地租赁权拍卖给其他公司或个人,或转租给他人。转租土地者需要对土地和环境进行评估,非常复杂和耗时。

可见,农地经营权是一种流动性较差的劣等资产,不足以成为银行愿意接受的合格抵押物。因此,依靠经营权抵押的信贷模式并非是解决农村信贷难的有效途径。

小额信用贷款之困

如果农地经营权抵押靠不住,是否可以用小额信用贷款的模式来开展农村信贷服务呢?

我国在199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最初是通过扶贫小额信贷项目,引入了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教授和他创办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小组信贷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在农信社及商业银行领域得到运用和推广。

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模式在中国农村地区变得水土不服,失去效力。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由于农户居住分散,且越来越多的农户外出打工,已经没有孟加拉那样集中连片且人口密集的客户群体,难以有效组织定期的小组中心会议,格莱珉模式也自然就失去了效力。

目前,中国农村农户个人信用贷款的主流模式是乡村制,其表面形式是评定信用村和信用户。深入观察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往往是挑选经济实力或管理能力强的村社作为信用村,然后依靠在这些村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干部或能人来参与评定信用户,这些人也就成为银行的。

农户向银行申请贷款,一般要经过这些人的背书。银行与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利益关系:或直接获得银行补贴或奖励,或通过向农户收取好处获利,或以为农户代办名义从银行套取大量贷款自用或转手批发给农户。

这种利益关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但一方面人也有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因为人不是银行的雇员,他们也是农户利益的代表,当人与农户及信贷员勾结起来的时候,反而会产生极大的系统风险。

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非制度化,即这种委托机制不是由严格的、公开透明的制度确定并约束的,而是由灰色的不成文的约定维系着。凡是缺少制度保障的商业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

探寻新模式

在国际小额信贷领域,除了小组信贷和个人信贷模式之外,还有一种叫“村银行”的模式,也就是国内的农民合作社的互助资金业务,或农村资金互助社。

这是一种合作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其基本原则包括:社员是有共同关系的群体,比如同一个机构的雇员或同一个社区的居民。社员以入股方式共同所有、共同管理、共同分享;是“人合”而不是“资合”,因此采用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合作社以满足会员需求为宗旨,本身不以营利为目的。

农村资金互助社这种信贷组织的优势包括:在有限范围内相互了解的人群中,信息是对称的,信息成本低;熟人社会中有其信用关系,且通过民主管理形成参与式监督机制,可以降低风险和管理成本;合作社没有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可以用成本价格为社员提供最优惠的储蓄和信贷服务;民主管理形成了严格明确的委托制度和治理结构;在农村土地对外流转困难但村内流转有效的现实下,农村合作社可以有效管理社员内部的信贷风险。

但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存在极大混乱,因为没有法律和监管制度,很多人打着资金互助的旗号非法集资甚至诈骗,扰乱了真正的合作制互助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个人信用贷款只能针对农户的日常生活及小本经营需要,无法满足产业化的农场和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需要另一种信贷模式存在,即产业链或供应链金融模式。

这种模式以产业上下游及周边企业的交易关系及资金往来信息为基础,评估借款人的资金需求和信用,然后进行授信。虽然往往还要辅之以动产抵押、应收账款抵押等方式管理风险,但信息依旧是最基本的条件。

农村金融数字化范文4

关键词:农业市场化;市场主体;东营市

农业市场化是加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1],是农业现代化的灵魂[2]。近年来,东营市十分注重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全市农业市场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东营市农业市场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有形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截止2019年底东营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71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705家,建成市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平台3个,全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378个,11家农业生产组织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组织,辐射带动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5%。与此同时,农产品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据统计,东营市有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个,其中,蔬菜批发市场8个、水产品批发市场2个、水果批发市场1个、畜产品批发市场1个、粮油批发市场1个,8个属于产地市场、5个属于销地市场,总占地面积1142亩,资产总额4.2亿元,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城乡集贸市场和其他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二)农产品交易方式多样,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交易已由集市贸易扩大到了专业批发、跨区域贸易、期货贸易、订单购销、农超对接等方式,连锁经营、直供直销、配送销售、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经纪人等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也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完成“益农信息社”建设行政村1420个,覆盖率达80%。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处、农机信息化示范点1个,购置农用北斗终端导航16台套、农用植保无人机28台、北斗卫星自动驾驶系统3台。建设了淘河口、买卖惠、供销宜家等电商交易平台、农业“四情”物联网平台、“大数据+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全市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资源型农业生产要素流动活跃全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不断健全完善,全市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面积达100.8万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市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1.7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主要农作物品种保险基础上,开展了农业大灾保险试点、优质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探索了“政府+银行+保险+产业化+农户”的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通过政府补贴保险机制,增强农村信贷融资能力。

二、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市场主体市场化适应能力较弱一是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偏弱。目前,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仍然偏弱。从规模上看,存在规模细小、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从组织上看,大部分合作社、协会仍属于松散型或半紧密型的组织形式。二是农民市场意识不强。全市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市场意识不强,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能力较弱,在生产上容易出现盲目性和地区趋同性,导致农产品市场风险大大增加,影响农业生产收入。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一是全市土地、劳动力、科技、金融、信息等农业要素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影响了农村要素流动和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现有农产品市场绝大多数是简陋的大棚式市场和露天集贸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三是农产品流通模式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占比不高,交易产品以大宗初级产品为主,高档、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四是农产品流通监管滞后,农产品流通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流通环节检测、检疫制度落实不到位。

(三)农业市场信息体系薄弱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信息获取模式以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为主,信息供给与信息需求可能存在脱节,影响农业生产与销售。二是全市农业信息传输反馈网络不完善,市场预警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有效、准确的为市场主体提供权威信息,政府对农业信息的引导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化水平仍然偏低,农村电子商务仍然是小众化的流通模式。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还比较低,不能完全匹配各农业生产主体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一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主要是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或责任状)和上级布置的中心任务,是通过行政命令来落实的,针对性、适应性不强。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强,一般停留在统一耕种、统一灌溉、统一防治病虫害等常规服务上,产前的信息指导,产后的流通、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服务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

三、推动东营市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对策

(一)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提升市场适应能力一是加强培训,提升农业市场主体市场适应能力。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通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等方式,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机制,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农民等[3],提升市场主体获取信息、创立品牌、直销配送等方面的营销能力。二是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企业带动农户闯市场的动力。着力抱团发展,建立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方式,促进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支持返乡农民、大学生村官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农村创业兴业,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科技文化水平。

(二)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一是搞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全市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消费变化要求,综合考虑交通、城镇建设等多种因素,搞好农产品市场规划布局,在农产品主要产区、优势产区内或重要流通节点,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国家级、区域性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及田头市场。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增强市场农产品储存、保鲜、运输和信息能力,形成稳定高效的线下农产品流通渠道。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储备调节、区域调剂、进出口以及加工贮藏等手段,确保主要鲜活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建立以政府支持为引导、以部门协调为推进、以企业自组织为主导、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的流通管理体制,提高流通效率。三是积极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活跃市场农业。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农产品推介会等促销活动,善用各种宣传媒介,拓宽营销传播渠道,提高全市特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是扶持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营销、运输企业。制定落实优惠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扶持培育一批建设规模大、标准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营销企业、农产品运输企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五是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品牌农产品营销方式,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营销模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社区、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学校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三)加快构建农业市场信息体系,为农产品市场主体提供数据支撑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市场流通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水平。一是要抓好农业市场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资源搭建一个连接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的全市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相关资源与信息在各个主体、区域间的充分流动与共享。二是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数据支持和服务,建立农产品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定时农产品价格、市场供求、道路状况资讯、气候等信息以及短期乃至长期农产品价格分析预测,以便更好的指导农户生产,促进农产品流通。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农业产业在线化和数字化改造,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改造升级传统农业中的乘数效应。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益农信息社”全覆盖。

农村金融数字化范文5

[关键词] 农村;电子银行;问题;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革命给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也更加依赖电子信息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创新。随着银行电子化和电子货币产生,为电子银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电子银行主要运用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为客户提供完善的自助金融服务。吴家培教授定义网络经济:以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形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及银行业竞争不断激烈的今天,谁拥有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并能不断提供高效、优质、贴心的服务,谁才能够在发展中占有着自己的优势,因此,各银行已把电子银行作为其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

一、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

电子银行业务是指通过网络和电子终端为客户提供自助金融服务的离柜业务,电子银行还实现了很多传统银行业无法提供的服务,比如24小时个性化服务,异地网络办理各种业务等,这使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更加突显,为商业银行吸引和开发优质客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电子银行分流银行柜台压力,降低运营成本

各大商业银行在建立电子银行之初,在购买设备、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人员培训等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经费。在电子银行服务网络建成后,其自动化运营的特点决定了电子银行的运营成本远低于传统银行的运行模式。电子银行使用过程产生规模效应后,其成本会更低,甚至会低至传统银行业成本的百分之几。网上银行业务开设方面无需设立柜台,避免了经营费用的支出;与此同时可将常用的服务和交易交由客户通过自助方式完成,不仅能减轻柜台压力,还可以提高银行网点的服务质量。从经济效益上来讲,一般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经营收入的60%,而电子银行的经营成本仅占经营收入的15%-20%。

(二)电子银行拓展业务网络

电子银行业务的开设不需设置分支机构,其成本来源于电脑软件、电脑硬件等价格比较低廉的方面,因此可以降低经营服务成本,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空间;电子突破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和软件系统可以任何地方(Anywhere)、无论任何时候(Anytim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AAA”服务,使服务更具个性化,使资金流速激增,减少在途资金损失。目前,农村信用社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已经实现系统集中,农民可以打工地方存钱,在家乡取款成为可能。通过网上交易可以让客户随时享受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为了确保银行的客户群做出了贡献,保障了银行服务的质量,提供客户的满意度。

(三)电子银行开展多种营销方案

与城市业务相比,农村地区银行实体网点有其特殊的特点,银行网点的服务半径长,信息网络的覆盖率较低,网点的支付结算设施相对滞后,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的比较少。电子银行提供降低成本以及实现多种营销方式的方案,同时可以为银行的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查询及服务等丰富信息的途径,简单的获取顾客交易信息使其向数据化的方向发展。

二、农村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银行思想认识不足

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自身存在着如资金短缺、专用人才匮乏、领导者业务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经营管理制度方面不完善等因素也制约着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电子银行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衔接不好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电子银行信息化建设。一些金融企业认为金融电子化是一项高投人、低产出的业务,电子银行并不不适合农村信用社现状;或电子化投人是一劳永逸的事,对银行电子化的缺乏认识。况且,农村地区网络普及度不够,电子银行业务的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同时农村用户信用观念不强,刷卡消费意识缺失等都制约着电子银行的普及和发展。

(二)电子银行存在安全问题

在电子银行显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同时,电子银行使用中突现出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无论是企业银行用户还是个人用户,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能仍然是用户在选择服务方式时最看重的因素。网络金融交易中产生的服务和交易的无纸化合约是否完全合法有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农村地区的用户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问题仍然持有怀疑的态度。

(三)农村用户对电子银行认可低

农村民民仍习惯于使用传统金融产品,农村地区特别是年纪较大的客户群体文化层次偏低,对出现的新事物认识过程较慢,对银行卡功能了解和使用较少,用户开立后大多并没有经常使用。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开设比较晚,领导者的管理理念不成熟而且银行客户一般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在熟练使用某一个银行的电子服务后,不易再去接纳其他银行的电子产品。

(四)农村银行配套基础不完善

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和推广需要农村地区的电脑和宽带网络普及率较高,但农村地区使用网络进行娱乐的倾向更为明显,而对信息技术、农业商务网站和电子银行业务缺乏必要的了解,使电子银行业务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子银行的开办以银行卡业务为依托,农村信用社的信用卡业务开办年头短,卡片使用还未全面普及,用户基础较弱。

三、发展农村电子银行的措施

(一)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宣传力度

新兴事物被人们认知需要广泛的宣传作保障,当前行业竞争激烈,宣传力度关系着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因此,为了使农民客户了解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同时还需要向用户宣传避免网络诈骗的预防措施,使用户强化密码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消除用户使用的顾虑,从而接受新型的科技服务。同时,着重向农村用户宣传越来越优化的网络使用环境和广阔的业务发展前景,通过电子银行的方便快捷,引导和鼓励农村客户去使用电子银行业务。

(二)加强电子银行服务机构的建设

随着业务的发展,电子银行从业人员不足与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面向“三农”提供服务后服务链条长的问题更加显著。因此,各级农村的支行可视业务量设置负责电子银行产品的部门经理。电子银行的管理部门负责渠道规划、管理、推广和培训,各行前台业务部门负责电子银行产品的推广及客户的维护,各网点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向农村客户推广电子银行的产品。发展电子银行的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在网络银行时代,必须把严密的技术设计和周全的预控措施纳入金融电子化的工程中,维护金融运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赢得农村客户的信赖。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目前,农村网络的普及率低,无线信号覆盖弱,政府有关部门应同通信公司沟通,积极出台有关农村信息产业优惠政策,给予农村地区相应的宽带上网补贴,同时促进通信公司在的农村市场的投放力度,新建和改建通信设备,加快农村通信网络改造,有效地改善农村网络信息环境,提高农村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无线网络的使用率,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创造硬件条件。

(四)为农村客户提供相匹配的电子银行业务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集团企业,要加大网上集团理财以及现金管理服务的营销,将其发展成农行稳定优良的电子金融客户;对于农村地区的个体商户,为其提供网络转账和电话转账业务,满足个体工商户的业务需求。对农村大众客户为其提供银行卡、电话银行以及消息服务,满足农村客户基本的金融服务,不断推出适合农村特点的、多样的、灵活的理财方式,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

四、展望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电子银行的业务服务内容呈现出更为个性化、多元化、标准化以及国际化等特点。农村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积极发展农村地区的电子银行业务,不断扩展服务范围,为农村用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已成为金融企业的重要任务。

[参 考 文 献]

[1]吴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2:25-26

[2]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公共基础[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01-103

农村金融数字化范文6

一、传统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隶属于省联社、办事处的管理和指导,因此绩效考核主要是依据省联社业务发展的重点和办事处考核的重点在每年经营管理考核办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这种考核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考核定位模糊,缺乏长期战略规划。考核只是为了任务而考核、为了考核而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而且考核主要以当期行为为主,注重短期指标的完成情况。这样的考核只能流于形式,考核结果不能充分利用,缺乏整体的、长期的战略规划。

(二)考核目标不明确。一是考核指标“计划、任务”色彩浓重,指标设置过多,且临时性,突击性考核较多。二是考核办法中存在考核指标“一刀切”的现象。从上到下指标设计雷同,考核重点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三是绩效考核缺乏延续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挂钩方式普遍存在“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三)绩效考核的评价手段单一。传统的绩效考核只是对存、贷、不良和收入等主要指标考核,且考核方式比较粗放。同时考核对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管理岗位与业务岗位创造的价值和经营贡献的大小,岗位间工作重点等无法以一种有效的手段进行“量化”评价。

(四)奖励机制不完善,具体到每位员工的工作重点不清晰。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难以激发管理者或员工长期经营机制,形成短期行为,并且内部的绩效考评机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尚需进一步完善。对每位员工来说,只是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指令性计划,无长远的规范目标,特别是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各岗位的工作重点不突出。

(五)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沟通和反馈体现在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过程——实施过程——考核结果的反馈和沟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员工或组织对所实施的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客观公正表现出强烈的怀疑,对绩效考核体系的认识产生心理上和操作上的扭曲。

二、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一个好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给“金子”提供发光的机会,能够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员工获得成就感并被认可,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完成或超越目标而提高能力,得到与自己价值相匹配的收入。

(一)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员工受益”的核心价值理念。绩效考核改革应将农商行的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在农商行取得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使员工充分享受劳动成果。

(二)有利于实现农商行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绩效考核将农商行的发展指标细化到个人,变员工“被动性”工作为“主动性”经营,将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大锅饭”、“吃闲饭”等深层次矛盾,将人多的优势发挥出来,逐步建立以经营效益、资产质量、服务效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三)有利于实现“转机制、增活力”的工作目标。绩效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由传统的管理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现竞争、激烈、淘汰特征的现代管理机制转变。

(四)有利于实现员工业绩计量标准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统一的衡量标准和计算规则,为员工提供一个业绩计量的标准和业绩评价的平台,实现“数字化、标准化”、“一切用数据说话”的科学计量目标,有效解决内部考核中存在的标准不统一、衡量标准不科学的矛盾和问题。

(五)有利于更好地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传统的选人、用人一般是听汇报,看学历等,不能解决“水分”问题。绩效改革可以对各岗位员工的工作进行统一的计量考核,为管理者提供选人、用人的客观机制。

三、绩效考核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绩效考核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不是一个两个人,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整个经营团队和员工队伍全面参与,不断试行、反馈、修订再完善的过程。

绩效考核改革应在明确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工作岗位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的贡献度设定不同的考核基数,通过利用平衡记分卡原理,将业务发展指标,真正考核到每一名员工。

一是要明确绩效改革的目的。让绩效考核实现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工作结果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进行考察、分析、评估与传递。绩效改革是为了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和实现长远的战略目标。

二是制定科学的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绩效考核的起点,管理者应对部门(岗位)的工作环境、历年工作完成程度、同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地确定绩效目标、计划进度及其评价标准。然后将绩效计划层层分解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尽量减少行政命令,使部门(岗位)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实现绩效计划:适当增加奖惩指标的加工比例,给部门(岗位)的创新增加动力。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力资源部门要建立完善岗位职业发展规划系统机制,鼓励员工分别从管理型或专业技术型发展方向上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最大化地挖掘其潜力,真正实现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实施竞争上岗。实施竞争上岗是产生压力的有效手段。有了竞争就有比较,能力强的员工就能脱颖而出,而不用论资排辈、苦苦等待,这样企业的活力增强了,选人用人渠道拓宽了,对企业和个人都有利。

四是改善沟通方式,尽量减少绩效信息的收集、记录和检查工作量。上下级之间应通过部门例会、定期汇报、直接面谈和电话沟通等主要绩效沟通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沟通,促使下级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技能,纠正绩效行为与目标可能产生的偏离,合理评价员工在考评期内的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