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会计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专会计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专会计实训报告

中专会计实训报告范文1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实践教学又是高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高职会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改革才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质量分析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在面临本科院校扩招和同类院校招生的激烈竞争时,为了维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一次次降低招生条件,而会计专业作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必设专业,使得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质量逐年下降。

从生源看,学生质量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从近年高职招生的情况看,会计专业的生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就读的一般是普通高考招生中被录取的最后一批学生;二是对口升入高职的三校生,三校生进入高职就读的一般是中专、技校或者职业高中的佼佼者,但是中专、技校或者职业高中的招生对象大多数是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三是参加部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综合高中学生,这些学生一般也是没有希望进入二本甚至三本大学学习的学生。因此,不管高职会计专业的生源是普高生还是三校生或是自主招生进入,其总体质量仍处于生源的中下等水平。

从学习习惯看,由于高职会计专业的生源质量总体处于偏低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弱点。

一是学习主动性不强。从普高进入高职就读的学生一般在原高中阶段就属于班级中差等生,学习一般都要依靠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督促。从中专、技校或职业高中进人高职就读的学生则是一旦进入大学,其高考的目标失去,又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丧失,学习主动性也就必然降低。因此,进入大学后,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失去家长和老师严格约束的学生更加不求上进。

二是学习能力不强。不管是普高毕业生还是三校毕业生,其在中学时代基础知识就掌握不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集中时间较短;学习技能欠缺,不懂得听、问、学等学习技巧;逻辑思维能力差,不懂得分析前因后果等。如三校生虽然专业知识成绩较好,但究其所以然却不能回答,而会计勾稽关系的分析则是知识技能的重要表现,因此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显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

三是学习信心不足。由于就读高职的三校生一般是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因此这方面的弱点主要体现在普高毕业生上,其在高中阶段经过了多次考试,但考试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而使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另外,在大学学习中社会知识、经济知识和企业知识的欠缺使其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对大学的学习表现出厌学情绪。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职教育发展到目前,不管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政策背景来看,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大家的共识。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这些知识很快就会落后,而工作岗位上是没有教师时时指导的,因此一次性学习的思维定式必然过时。另外由于竞争机制的加剧,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服务于一个岗位或一种职业,因此简单的知识复制或是技能复制都不能使学生从容面对未来,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在。

会计岗位作为一个管理类的岗位,培养目标应该是知识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就是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不是从事简单、机械、重复工作的人才。而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学习能力非常欠缺,因此知识技能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

按照高职会计专业设计的初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其最终目标,对高职会计教学的评价便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因此实践教学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从目前高职会计实训的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重课堂实训,轻课外实训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情况看,大多数的改革还是集中在课堂实践教学的环节。高职会计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结合专业课的理论内容。对手工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会计业务的处理进行理论转换,加强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认识。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引导学生完成“会计凭证一会计账簿一会计报表的会计循环,一般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直接演示会计凭证和账页,这种实训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但课堂实践毕竟有限,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欠缺自我思考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只能完成基本层次的理解,没有形成系统认识,更无从理解会计循环中的勾稽关系,因此一旦脱离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任务就无从下手。而加强课外实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弥补课堂实训的不足,因此重视会计技能的课外实训也是高职会计改革的重要手段。

(二)重理论课程建设,轻实训课程建设从1999年开始,高职教育就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那么如何在高增长的环境下保持较高的教学质量呢?从2003年开始的“质量工程”将教学改革的重点聚焦到了精品课程的建设上。但从目前会计专业的精品课程看,大多数的精品课程都集中于理论课程,虽然这些精品课程都安排有实训内容,但以理论教学体系为出发点安排实训,结合理论教材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实训延伸,只会使得实训教学内容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另外,即使是《企业综合模拟实训》类的课程,虽然也会从模拟企业的真实情景,分析企业的工作过程,分解企业的工作任务人手,但往往由一个学生完成整个企业某一时期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的处理,一个学生就是企业的财务部门,所有的单据没有传递,直接由教师一次性下发。这样的实训方式并没有使学生获得对未来会计工作的整体感悟,一旦踏入社会独立工作,面临千变万化的情况就会无从下手。

(三)重教师主体,轻学生主体不管是现在网络课程还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管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还是情景式教学,不管是角色扮演还是案例分析,目前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仍然落脚于教师主体,学生仍然是作为被动接受者,很少参与实训改革。如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专用的电脑,因此只有在老师布置作业时才到网上看看,而实训内容的繁杂也使得电脑水平不高的学生望而却步。而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作为教学目标的

贯彻者,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教学主体积极参与改革,才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实现实训教学的目标。

(四)重课程考试,轻能力考核从各项教学改革的实施者看,由于改革是从教师主体出发,而教师是具体课程的承担者,也是学生考核的执行者,因此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往往还是集中于某一门课程的考核。虽然从各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看,各课程的考核标准都加入了实践环节的要求,但一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往往是有侧重的,不可能涵盖会计工作的所有技能。而由于会计技能属于知识型技能,一个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会计工作,应该从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而不是课程考核。由于具体课程考核很难将学生平时所学的各门课程中的相关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评价,同时由于目前实训教学还缺乏一套有效的、科学的、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使得实训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实训教学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三、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单项化课外实训平台构建

目前以教师为主体的实训改革,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实践技能。如何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核心技能实训进行有效结合,并最终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单项化课外实训平台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核心技能“单项化”核心技能单项化是对会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横向和纵向分解后,确定会计核心技能点,然后逐项进行单独训练。分解出的单项技能可以包括:数码字书写、数字小键盘录入、专业术语录入、点钞和假币识别、会计凭证编制和审核、账簿登|己、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等。这些技能点不仅是根据会计职业分解出的核心技能,也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重要知识点的体现,因此逐项进行单独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会计专业有较深的了解,还可以强化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技能实训方式“课外化”新生入学初步了解专业后即对其提出实训任务,并告知实训手段,如利用第二课堂讲座、视频等开展培训,然后由学生自主训练,自主报名参加考核。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各项技能任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技能任务,并使之与学生毕业证书挂钩。技能任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技能任务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部分技能任务是由学生选择完成的任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会计专业的通用必备技能有所了解,同时又可以根据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所选择。

二是教师制定各单项技能的训练方法和考核要求。专业要根据各单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制定学习指导计划,并落实到具体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采用讲座或者网络视频的方式讲解技能训练方法,同时还要提出明确的技能达标要求。

三是学生利用课外实训平台自主学习。专业应提供课外实训平台。包括:数码字书写、数字小键盘录入、点钞、凭证编制、账簿登记、报告编制等练习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技能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训练。

(三)技能考核方式“证书化”实训指导部门每学期循环组织各单项技能的考核,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考核的技能。另外,学生考核合格后应颁发相应的“校内技能证书”,让学生本人、指导教师和用人部门随时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

(四)技能提高方式“比赛化”每学期期末,专业应组织技能比赛,可以是单项技能的比赛,也可以对单项技能进行组合比赛,并评选出技能能手,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择优推荐就业单位,以提高学生实训的兴趣。

中专会计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精品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

目前,高职会计教育面临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职会计教育在新的环境下存在许多问题。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但已不能适应社会和生产的实际需求。为此,应改变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率为导向重新进行专业设置﹑构建以应用性为核心的模块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人才的时候,更多强调的是应聘人员是否有过工作经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教育受到了极在的冲击。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会计专业实践性强、动手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特点,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的距离。为此,必顺进行大量的实践环节教学。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系统、实用的模拟实训教材及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保密等原因,多数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给会计实践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完成会计实训课程,许多学校通过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校内模拟实习,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但是,由于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会计准则经常修订,涉及会计核算方方面面的变动,模拟实训教材很难跟上这种变化。现有的许多会计模拟实训教材漏洞也较多,有的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

高职会计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取决于它是否有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没有真正出过校门。专业教师大都只具有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尽管大部分教师通过职称考试取得了会计师,具备会计师、讲师资格,即“双师”资格,但距离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远远不够。

(三)对实践性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

目前,高职高专会计教学必须面向实际开展教学工作,面向实际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办学水平;必须从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更新会计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措施进一步做好会计教学工作。

二、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会计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高等会计教育随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要对老师角色作新定位;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公要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具备适应经济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会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认识是:在教学实践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认知结构和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教育机制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三、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会计专业教学管理

我国现有的在职会计人员中,约57%的人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其中中专及中专以上学历的占83%,职业教育为我国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会计人才,成为我国会计队伍中的主体力量。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和结构需求的新变化,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巨大挑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我院会计专业拥有独立的会计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机房,能满足学院内大型模拟实习,但这并没有完全达到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只有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改变以学院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改革,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来办学。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瞄准就业岗位需求,主动做好市场调研,把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办好高职学院的核心环节,在就业市场上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学院和骨干专业品牌。

四、从学生角度看会计教学模式

会计教学研究是现代会计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高校会计教育界正在着手于深化会计教学改革,会计教学改革要有成效,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于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实际,确立适合学生的会计教学目标,才能为会计教学改革指明基本方向。而会计教学目标的确定,又离不开恰当的会计教学模式。

中专会计实训报告范文3

(一)毕业实习不受重视

1.学生实习态度不认真,实习报告内容不实

实行三年制教学的高职院校通常规定毕业实习在学生在读期间的第六学期进行,通过要求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财务岗位参加实习工作,并将他们对专业工作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写成实习报告,上交给实习指导老师作为毕业实习的成果进行评分,作为学生是否能够合格毕业的一项重要标准。但实际上,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少有学生重视此项工作,他们要么忙于准备4月份的公务员考试复习,要么忙于参加1、2月份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及往后期间各种大大小小的现场或网上招聘会,还有部分学生将该学期当作“苦读寒窗十五载”的最后一次放假,贪图玩乐。五月份结束后学生上交的实习报告,其内容大多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部分参加实习工作和已经正式找到工作的学生对于实习报告的填写也不够认真或者感悟不深。

2.实习监管力度不强,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1)分散实习形式下,不便于教师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虽然学校给每个教师分配了实习指导任务,但由于会计专业有其自身的约束性,不像工科、医学专业一样能将学生按批量分派给与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工厂、生产基地或医院进行集中实习和委托实习,现今大多数会计专业学生都是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依靠自己的能力或社会关系寻找实习单位。在分散实习方式下,因学生实习地点分散,不便于教师顶着其他年级的教学任务在短期内全数走访,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来与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实习情况,但获得的信息是否真实是无法验证的。同时,依靠通讯工具与学生联系的方式存在着弊端。当学生回到家乡或者到外地实习,他们有可能更换电话号码却不告知指导老师,中断联系。

(2)受“一次就业率”影响,学生实习岗位不一定与专业对口。由于就业是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直接目标,“一次就业率”又是目前考核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学校对于毕业实习的质量也无暇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有多少学生能在六月底之前找好工作,哪怕这份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相关。在这两大因素影响下,实习指导教师只要收到学生交来的实习报告都会按照政策给及格。

(3)实习单位不似学校那样从教学角度指导学生,指导积极性不高。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实习单位的会计人员对学生的指导积极性不如过去学校委托单位指导实习般高了,除非学生与单位有一定的特殊关系,如,学生毕业后接替退休会计的岗位;学生是单位领导子弟,等等。很多学生在单位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业务,遇到不懂的专业问题也不好意思开口请教,导致实习报告无事可写。对于实习报告中的“单位评定”一栏,很多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由于自己工作繁忙,加上他们不从事教学工作,实习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碍于情面,就让学生自己填写评语,成绩栏大多给“优秀”或“良好”,未能反映学生的具体表现。

(二)毕业论文质量低,教学意义不大

许多教师在给学生改论文的时候都会发现,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构思和语言表达上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学生交上来的毕业论文存在选题雷同、通篇照抄、整段照抄、层次结构混乱、字体格式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在论文写作态度方面,认真对待论文修改的学生少之又少,多数学生都有交稿拖沓、频繁更换题目、新题目论文仍旧通篇照抄等情况出现。面对问题如此之多的论文,老师们都很为难。若严格按照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规章进行,学生们就会不断地更换选题,花两分钟时间把新论文复制粘贴再交给老师,甚至置老师在文中的批注于不顾,仍旧把原文重新上交或者迟迟不见回复。到最后定稿期限到,只有老师急着催学生交论文,少有学生急着找老师交论文。长期如此,老师们只有不断降低要求,只要学生不通篇照抄,论文层次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写就不与学生计较太多,修改论文的过程变成检查格式的过程。而拿到毕业证的学生都会感受到自己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交上去的稿子总被退回修改,每次修改过的稿子感觉跟原稿没什么区别,但是到了最后竟能莫名其妙地及格了,说明其中必有“玄机”。于是“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的传说一届届地往下流传。如此情形导致了高职毕业论文环节完全背离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教育意义。高职毕业论文问题存在的首要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与本科教育不同。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理论性“通才”,专业设置体现学科性,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性,教学过程突出研究性。其知识能力体系呈现出纵向框架式,强调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在这样的教学知识结构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乏能将多学科结合研究的好成果。高职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能够在毕业之后快速适应对应专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结构呈现出横向职业岗位模块式,它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其课程设置对比本科教育来说,实训课的课程和学时就要多得多。对比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高职注重处理方法的传授而非理论研究。其次,高职学生受学习年限的限制,仅凭两年半的在校时间不易对专业课程形成系统的认识。专业教学计划中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一般只开设短短十几个学时的讲座。一些课程以论文作为作业和考核方式,但很少有老师认真对待论文批改,使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的学生错失了提高论文写作能力的好机会。综上原因,高职学生不能写出达到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规定标准的论文是情有可原的。从中可看出,毕业论文适合本科教育,不适合高职教育。

二、高职毕业环节应取消毕业论文,保留毕业实习

尽管高职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存在各种问题,但作为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课”,毕业环节仍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毕业论文不适合高职教育,应当取消

毕业论文理论性较强,它被写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犹如本科教育在高职教育的一个缩影,应当从高职毕业环节中取消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这一点与中专相似,但高职生应比中专生掌握更高的理论基础能力,更有利于完成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所以,论文写作在整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应取消,但可以不放在毕业环节。

(二)毕业实习是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应当保留并加以重视

为响应“工学结合”的教育方针,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增加了校内实训课的开设,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模拟实习通常是在设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与复杂多变的单位实际会计环境还是有相当大差别;模拟实习中学生遇到的不确定情况比较少,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机会比较少。校内实训课只能强化学生的典型业务核算能力,其他会计技能的训练需在复杂多变的单位环境中进行。毕业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毕业后到了工作单位后不能立即胜任所有的工作,毕业实习对他们来说相当于积累经验的宝贵时期。简单业务可以自己处理,遇到难度大的业务,会计师父一般也不放心交给他们做,但可以在一旁观察学习。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一次就业率”仍可能是考核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无法取消。为使就业与实践教学两不误,从每年的11月份起,学校应鼓励学生应聘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一来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就业率,二来学生能真正地从事本专业工作并保证实习报告有事可写。

三、规范毕业实习过程,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一)强调学生必须寻找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

适用于会计专业的实习方式仍然是分散实习,既可以减轻学校寻找实习合作单位的压力,又可以节省实习经费。但在第五学期的毕业实习动员活动中必须强调学生寻找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其实习报告成绩才可计入毕业环节成绩,否则另有其他考核办法。这么做才能使学生不枉所学,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散实习方式下,老师应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包括实习所在地、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学生在单位中的负责指导人等。要细化实习报告的填写要求。实习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实习日志、实结、实习单位评定、教师指导情况和教师评定等。其中,实习单位评定部分必须由单位填写,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遵守纪律、待人处事、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严格地评价,如果单位评价部分由学生写入,则其实习成绩有所降低。

中专会计实训报告范文4

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于2012年进入国赛序列,随着这几年大赛的举办,会计技能大赛充分发挥了办学的引领作用,促进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改革与建设。职业院校以技能大赛的举办为契机,会计技能大赛成为为联系专业与市场的桥梁,将技能大赛融入课程体系中,推动专业改革与建设,促进了专业与市场的对接,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技能大赛是专业与市场对接的桥梁

会计技能大赛综合性强,赛项共分2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基本技能环节,通过模拟企业财务工作,分成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岗位,考核了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为信息化环节,考核的是学生财务软件的使用能力,覆盖了会计实务操作的流程和技能要求。因此,会计技能大赛代表会计行业的职业标准,体现的是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可见,技能大赛是专业与市场连接的桥梁。

会计技能大赛考核技能点对应的岗位技能基本上覆盖会计岗位的要求,以技能大赛为参照构建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将大赛、岗位技能融入课程。因此,构建契合技能大赛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技能大赛为桥梁,实现了专业与市场的对接。

二、构建契合技能大赛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技能大赛考核技能点代表了会计行业的职业标准,以技能大赛为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

??计技能大赛的技能考核点有针对具体会计岗位的,如点钞、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财务指标计算等,这些技能考核点对应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和单项课程实训;考核技能点中有综合技能的,如会计手工赛项中的团队合作部分,要求学生综合掌握会计知识,这些对应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训;考核技能点中的信息化部分,侧重考核信息化背景下,强调业务财务的一体化,这些对应课程体系中的财务软件操作课程。会计技能大赛比赛时间长,除了要求选手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外,还要求有健康的体魄、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些需要课程体系中融入体育、人文教育。因此,课程体系由专业课程、单项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财务软件操作课程、人文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政治素质课程、体育健康课程等构成。

其中反映会计技能的主要是由专业课程、单项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财务软件操作课程组成。这些课程对应的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出纳实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单项实训课程对应的有《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纳税申报实训》、《成本核算实训》等;综合实训课对应的是《会计综合实训》;财务软件操作课程对应的《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化》(含财务部分和供应链部分)。

(二)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会计技能点对应的会计岗位,实现“课岗赛”的融合。此外,会计技能大赛考核的技能点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中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考核的知识技能点重合度很高。因此,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可以进一步融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实现“课岗证赛”的深度融合。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教学内容选取依据为会计技能大赛的竞赛规程和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主要内容有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税务会计》的课程,可以参照会计技能大赛的竞赛规程和初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有增值税(含“营改增”)、消费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小税种、税收征管等内容。

(三)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一直紧跟行业的最新变化,引领会计专业的建设。职业院校在组织选拔选手参加技能大赛的同时,依据技能大赛的技能考核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将市场的最新变化反映在课程中。

近年来,影响会计工作的文件出台频繁,如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财经法规变化很快,技能大赛能把会计行业的最新变化融入到赛项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比如在2017年国赛中将“营改增”最新知识纳入、增加管理会计技能考核比例。会计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的平台,技能大赛通过将会计行业的最新发展融入赛项中,促进会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职业院校通过组织选手参赛,及时获知行业的最新发展变化和职业需求,根据市场对会计岗位的最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建设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了与技能大赛契合的课程体系,也意味着通过技能大赛的桥梁,实现了专业与市场的对接,课程体系建立以后,能否发挥效应,关键在于建设,建设的重点可以放在课程建设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

(一)“课岗赛”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

“课岗赛”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后,这是技能大赛促进专业建设改革与建设的第一步,要更好地发挥会计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的推动作用,就需要对会计技能大赛的技能考核点进行拆分,将其与具体的专业课程对接,推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会计技能大赛考核技能点对应相应的会计岗位,岗位技能融入相关课程,专业课程实现“岗课赛”的深度融合。契合技能大赛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会计专业课程中增加岗位技能的教学,由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例如在《成本会计》课程中融入EXCEL知识,不仅教会学生成本核算的原理,还要教学生应用EXCEL的工具快速完成产品成本的核算;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增加经济业务的识别,让学生通过原始凭证读懂经济业务,课程中增加实践部分;《管理会计》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税务会计》课程中增加纳税报表填制等。在原有的理论课程中逐步增加实践部分,改革现有的专业课程,将技能大赛中的岗位技能嵌入课程中,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会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课程体系与技能大赛对接外,传统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部分外,还需要针对会计岗位开设相应的实训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的环节,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变。

结合会计技能大赛的技能考核点,除了在课程体系中开设相应专业课外,还需要开设单项技能训练课与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单项技能训练课需要开设《出纳实务》、《成本核算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纳税申报实训》、《财务报表分析》、《会计信息化》(财务和供??链)等。通过单项技能实训课程的开设,学生应掌握小键盘录入、点钞、票据填开、凭证填制、账簿登记、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填制、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制、成本核算、EXCEL技术、财务指标计算、财务软件的使用等专项技能。将学生碎片式的专项技能转化成综合技能,需要开设综合类实训课程,通常会开设《会计综合实训》,涵盖了会计技能大赛中各岗位的基本技能,会计综合实训的开设通过手工与信息化两种方式完成实训,在手工环境下,业务的处理最终反映为财务上处理的结果,同学们根据经济业务内容,分工协作完成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最终以手工计算的方式生成财务报表并完成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更多地强调会计原理的应用,需要会计工作者掌握,与技能大赛中基本技能环节契合;同时也需要学生使用财务软件完成企业经济业务,在信息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用ERP软件,更强调业务财务的一体化,同学们使用财务软件完成经济业务核算,更多地注重考核的业务的流程,财务是由业务生成,在这种模式下财务报表则由系统自动生成,这部分实训与会计技能大赛中的信息化环节契合。

中专会计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会计 教学模式

会计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根据国家颁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在未来10年内要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中职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决定了大多数学生难以分布在10%的高级会计人员行列,所以,选择有针对性的适合的教学模式,帮助中职学生去竞争40%或50%的巨大会计就业市场还是可行的。

怎样的教学模式呢?大家都清楚会计专业是需要理论和技能相结合,那么理论达到什么程度,技能达到什么标准,这是需要明确的。

根据《会计法》和财政部关于《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实行考试制度。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且成绩合格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条件。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但要取得会计专业的中专学历证书,还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为拓宽就业面,在离校前除拥有从业资格证外,还应取得收银员证。在此基础上,一部分理论基础扎实、层次高的学生还可以考取助理会计师证。

2011年教育部首次将中职会计技能大赛列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项目。会计技能的比赛内容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财政部新近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税法,组织专家精心制定的。这也是社会公认的会计岗位技能标准,所以,会计专业的技能水平应以此为标准。结合以上两点,本人认为,中职会计专业应采用认证与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结合中职学校实际,怎样推行呢?

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学制三年,只有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去顶岗实习。在校学习的时间短、任务重, 一些与专业无关的课程不应开设,以免占用本来就有限的教学时间。为配合考取证书,理论课程应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初级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经济法、税法、纳税筹划、税务会计、收银实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增加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比重,要讲透原理,让学生明白会计和财务原理,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会计学,从而做到举一反三。特别要注意“税”在经济业务中的会计处理要点,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应用。重视案例教学法,广泛搜集典型会计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加深学生理解程度。

技能课程应包括会计手工操作、电算会计、点钞、珠心算、传票算、账表算、票币计算等,特别应加入企业会计工作流程软件操作课程,用计算机实现虚拟工商、税务、银行等,教会学生如何办理银行转账业务、如何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何办理工商和税务的登记、变更、年审等基本常识;学会使用POS收银系统、点钞机和辨别真伪币等。这样,学生就业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就可以马上进行实务操作,提高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

二、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入学后一年,根据学习情况,对于那些有强烈的理论学习愿望的学生,在学好一定的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可实行分层次教学,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基础班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主,提高班以考取助理会计师证为主,使得学有余力的同学取得更高级别的资格。学校对考试通过者给予奖励,一方面对学生奖励,另一方面对辅导老师奖励。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提高考试通过率,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三、“双师型”师资的建设

1.师资建设。当前形势下,为配合“双师型”师资建设,许多专业教师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或会计师证书,但却没有一笔实际会计业务处理经验,讲授的知识都是教科书的理论,死板僵硬,没有新意,与实际脱节,更谈不上交叉业务的处理技巧。这就要求学校定期把专业教师送入企事业单位实习,或是在校办企业兼职财务工作,或是允许其去校外企业和民间团体兼职。

2.知识更新建设。会计是一门发展型学科,会计等财经法律、法规的更新,各项税收、财政制度的变更,经济业务类型复杂化趋势,都会影响会计的处理手法。这就要求会计教师常学常新,学校要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外出进修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校外专业团体,提供参加校外财务检查和税务检查的机会,增加会计、税务、审计等财经类期刊的订阅量等,使学习渠道畅通,知识更新快捷有效。

3.待遇建设。 “双师型”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外,还需要有大量的时间投入知识的更新方面,同时担负着技能大赛的指导等任务,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大,这就要求学校给予这些教师较高的待遇,在职称考评、加薪晋级等方面,应当重点考虑“双师型”教师,以平衡其消耗投入。

另外,从校外邀请一些会计专业机构的高级专业人士定期到学校作讲座,既可以了解行业前沿的发展动态,又可以交流一些特殊业务的处理技巧。如聘请一些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工作人员来作报告,既可以为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会计行业就业方向和应用前景,又可以为会计专业教师提供一个横向学习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四、完善会计实训项目建设

进行会计教学改革,还要加强会计实训项目的设施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两个方面。其中校内实训室包括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增强会计专业实训能力,特别注意的是要配备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校外实训基地侧重师生到校企合作单位的财务部门实习参观等。

在会计实训的课时安排上,采用专项实训与日常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技能大赛要求实践操作的,都要采用各阶段最有效的方式训练。初期可采用日常随课时实训的方式,如电算化软件,在学习初期,各模块需要分步骤理解掌握;点钞需要各种方法的演练;数字录入需要正确的指法反复练习。基本方法掌握之后,需要大量时间投入练习,则实训课时的安排也转入阶段式的,如每周全天练习电算化、早自习练习点钞、晚自习练习数字录入。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

中职财会专业的教材侧重基本专业知识,许多涉及行业职业道德的知识并未深入介绍,学生一旦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会计事项应如何坚持会计原则,书本上没有答案,平时也未考虑过。这就要求各相关学科(会计、审计、税收、经济法、财务管理等)教师结合一些道德困境的案例,采用课堂讨论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讨论使学生提前接触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道德难题,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如何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而不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中专会计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螺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基础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00-02

一、文献回顾

(一)螺旋教学法

最早提出螺旋式教学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他在20世纪60年代时提出螺旋式课程理念。该理论观点是,要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一门科学,不能靠一次学习就能达到目标,学习应该是一种反复的过程,通过科学化的设计在逐渐复杂的情况中加以运用,才能达到不断地加深理解并掌握的目的。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在许多国家的课程组织编排中广泛应用。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螺旋教学法的理解,本文进行观点的整合,将SPIRAL拆分为三个词:境中悟(Situational Perception)、动中思(Interactional Reflection)、自主学(Autonomous Learning)。即首先为学生理解学习某一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调动一切教学资源,创造学习的空间,通过各种方法组织学习,最终实现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的目的。此教学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反复多个回合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让理论知识作为在现实中掌握和运用的工具,得到不断复现,动态螺旋地对所学知识巩固,激活理论,从而使学生达到可以将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到现实中去的程度。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大力开始推行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最早是在德国的职业教育界中出现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的理念是,组织学生以项目为导向,参与到整个项目的执行中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是与现代企业目标相结合的,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现一个一个项目的过程中,自然将理论知识牢固掌握。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项目教学法更好地将学业与就业联系起来,是一种非常适合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有其巨大的教学优势。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项目为导向,将传统教学中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中心转变成以应用、操作能力为中心;其二,将教材归纳设计为各个项目,以项目为中心而不是仅以书面的知识为中心;其三,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究,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螺旋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法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采用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一方面有些项目过大,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已经将之前所学的知识点遗忘,从而失去完成任务的兴趣和耐心;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项目时,由于对课程和项目教学法理解存在偏差,可能在组织教学上不能全面涵盖所有知识点,有时为了凸显“项目”的意义,生拉硬套一个项目的帽子,实际上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式要求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反复出现特定的教学内容,通过重复让学生对学科内容不断熟悉深化与拓展,这就要求在一定的课程难度控制下,对学科内容要做到统筹和优化,并扩展其深度、广度。

(二)两种教学方法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教学法最大的优势是,项目一般具有完整和独立性,并可联系到实践。而螺旋教学法着重知识的重复和拓展。这两种方法可有其优点和不足,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解决项目教学法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容易前学后忘,不能熟练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的缺点,也避免了教师的项目设计可能出现的不足,同时项目的设计也解决了螺旋教学法要求统筹优化教学内容的要求。

1.项目教学法和螺旋教学法看似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但这两种方法存在诸多的共性。其一,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要求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都要求将原来的学科体系重新编排设计,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螺旋教学法为实现知识的不断加深与拓展,要求对学科知识进行优化与统筹,以加深知识的深度、广度。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设计,编排成一个一个的项目,每个项目都是独立部分,结合螺旋教学法,让每个独立的项目在完成的过程过实现知识的复现与加深。

三、螺旋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会计专业为例

财会专业是当今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逐年递增,而另一方面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大部分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后,面对单据、凭证、账表无从下手,于是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希望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因此,这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导致学生无法就业。究其原因,明显是如今很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鼓励学生不断考证而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高职校目前的这种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就存在脱节。要解决目前的困境就应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来消除学生对现实工作的陌生,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的要求。虽然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但绝大多数还是在原有实训基础上的简单拓展,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尚未完全形成,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也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本文将以会计课程为例探讨螺旋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力求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帮助学生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一)螺旋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

螺旋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螺旋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将学生学习过程分为逐步递进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的延生与拓展,既是上一阶段所学的重复与应用,又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基础,是一种迂回的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

(二)螺旋上升式项目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1.第一阶段是学生完成项目任务阶段。根据“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和企事业及公司对会计的基本要求,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内容进行总结设计,本文将教材内容分为六大项目和14个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这14项工作任务,是结合理论与实践工作编写的教学案例,工作任务中涵盖了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全部的知识要点以及技能要求。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任务就是根据教师设计的项目完成工作任务,要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每一个任务都可以设计一个富有趣味性的情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演示并讲解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支架,最终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完成一个一个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去,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实现他们的创新思维。

由于高职校有中专和大专之分,且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造成了学生基础参差不R,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各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采取分组教学法,每组5至8人,课堂上可按组坐在一起,让学习基础好的积极性高的同学带动学习程度不高的同学,以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做既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来不及顾及到每一个同学的缺点,又能增强同学们互相协作的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性学习风气。

2.第二阶段是综合实训阶段。在这一阶段,就是把上了阶段的第一个项目中的分任务进行整合,复习回顾项目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形成综合的实训。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根据综合实训的要求设计实训具体内容,编写实训指导书,学生可依据指导书,完成具体的综合实训的内容。完成后可根据指导报告中提及的知识、技能点进行自我评价,找出理论学习还不足的部分,完成实训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训总结和操作情况进行归纳评价,重点部分可进行再次讲评。

综合实训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基础和能力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内容,布置不同的实训作业。每一个综合实训都只有一个实训目标,在保证基础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实训的作业。这样,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差异的学习程度,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达到同一实训内容下实现不同的实训要求。充分考虑了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第三阶段是校内综合实训阶段。根据教学总体设计,安排三周左右校内综合实训。高职校的基础会计校内综合实训应模拟企业实际情况,设计典型经济业务,让学生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基本流程。并且,可以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室学习的机会,在网上练习如何填制支票、本票、汇票以及学习银行转账业务。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训练习,帮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熟悉会计核算整个流程,也加深了学生对基本会计原则和方法的认识。学生在校内实训的过程中将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更能很好的掌握了电算化的操作内容与方法,利用学校配备专业的有针对性的会计模拟实训软件,在会计电算化训练室,完成由记账凭证到最终报表生成的全过程,以此适应如今大部分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要随堂进行讲解、示范,观察学生实训过程,及时发现实训中的问题并进行指导,保证实训的效果。

4.第四阶段企业参观运用。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应带学生到相应对接公司进行参观实训,了解公司实际应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以及观察学习具体的公司财务工作。

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会计岗位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知识和实际工作岗位应用价值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增强职业素养的培育,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意识。

5.第五阶段为考前回顾实训。会计岗位要求学生在最终要通过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高职院校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全部学生将参加这项考试,考试分为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或珠算。其中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为理论知识考察,是对这两门课所涉及到会计基本原理的一个综合检验;会计电算化是对会计软件使用情况的考察。在考前,通过考前回顾实训,对本课程全部知识点进行总结性回顾复习和训练。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不仅为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更为学生顺利通过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总结

学生通过以项目为导向,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到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职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学习,能够将理论联系到实际,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学习实训过程,增强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创新能力、设计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为他们顺利通过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觉.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2] 周剑.刍探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经济师,2006(1)

[3] 徐宁文.情境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