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金融学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金融学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行为金融;行为模式
一、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内容
就现代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而言,现代金融学研究的是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时期的最优配置,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统一的,这意味着它们的研究必然是以实现市场均衡和获得合理的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为其理论目标和主要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资产定价。其次,现代金融学研究提供了自身的“参照系”或“基准点”――有效市场理论和基于理性人假定的预期效用理论。这个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再次,现代金融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形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出现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二、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范式
在研究视角和参照系的变化上,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传统主流经济学基础上的,这些经典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是一脉相承的,其模型与范式是以“理性”作为最基本的分析框架的,以理性的“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前提假设。 行为金融学以源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行为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视野更加开阔,对金融行为理性与否的定性既涉及偏好的形成过程,也涉及决策和判断形成过程。首先,它对偏好的典型特征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的描述。其次,在决策和判断过程中,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依据经验规则所作的直观推断虽然能简化复杂的决策过程,但其行为模式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偏差,并且这种心理因素又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面对着更多的不确定性的时候。所以“经济心理学”的一般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在研究范式上的差异。显然,‘人’在此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正是基于以人为中心的生命范式,行为金融学探究了决策过程中个体的实际行为和心理依据,并基于此对经济现象加予解释。
三、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体系框架
现代金融学研究的体系框架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的基础上,以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石,着重研究理性假设条件下的价格发生机制和金融市场效率问题。首先,现代金融学研究从理性人假设的视角出发,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过程中被假定是风险厌恶、追求效用最大化、对信息的获取是无成本的、理解是同质的,在此基础上根据贝叶斯法则在信息的变化中不断进行修正;同时,个体的决策与选择偏好遵从预期效用理论,最终通过个体间的随机行为作用于市场。其次,现代金融学的研究以有效市场为参照系,有效市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之间紧密的逻辑联系刻画了整个市场的作用机制。由于投资者具有“完美的”理性意愿和投资分析能力,在与非理性投资者博弈的过程中,前者将逐步主导市场,使得证 券市场最终至少能达到“弱式有效”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市场选择”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理性投资者主导市场正是通过市场选择来实现的。市场选择机制使得非理性投资者被淘汰出市场并逐渐消失,直到套利机会也随之消失,通过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试错”,市场将逐渐接近“无套利均衡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价格逐步接近基本价值。
四、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相互融合的趋势化探讨
现代金融理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至今它所以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以最少的工具建立了一个解决金融问题的完整理论体系,并能够对大量的金融现象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但是大量的异常现象的产生和一些心理学实证研究均表明现代金融学存在着根本的缺陷。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迄今为止,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但是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金融理论在个体行为分析上的不足和缺陷。 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融合是具备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就可能性而言,二者之间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契合点:首先,行为金融学和现代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现代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都是以研究投资者行为为切入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的研究是相通的。尽管现代金融学以规范研究的方法将投资者作了理性的假设,而行为金融学则以实证研究的思路将投资者置入正常的模型中。其次,行为金融学和现代金融学的基本分歧是可以调和的。所以,从时间延续、场景重复、信息逐渐完备的意义上看,行为主体是趋于理性的。再次,行为金融学和现代金融学的一些基本模型和结论是一脉相承的。
金融行为的复杂性正在于其过程与结果中理性成分与非理性成分是混杂交织的。大量的行为金融学文献成果给我们展示的似乎都是关于有限理性或非理性的论据与结论,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思考却可以使我们从众多所谓的非理中,依据现代金融学的“理性”定义找出理性成分。而这种复杂性也决定了以此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学需要将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与中国的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对金融学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53-02
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与本土经验的金融人才,是我国金融学界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金融学的培养体系,把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国内外金融领域运行的现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金融现象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在金融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我们发现,金融教学其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金融学》课程内容特点
《金融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介绍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够统一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内容结构,包括货币本质理论、信用与利率理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理论以及货币均衡和货币政策等基本范畴。从《金融学》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以下比较明显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的是搞好《金融学》教学的基础。
(一) 《金融学》基本理论内在关联性强
在《金融学》内容结构中,需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金融学基本术语,如外汇、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等,并且这些知识点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和西方经济学理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乘数理论必须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因为经济理论及其某一分支的发展影响和拓展着金融理论(冯用富,1998)。这些理论体系庞大、艰深难懂,如果因为难度较大而一味地回避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就会影响学生对金融学的理解深度。
(二) 《金融学》基本理论内容时效性强
因为《金融学》理论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其理论广泛应用到实际中,学生很容易在现实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这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主动自觉地去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通过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来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对现实问题进行宏观分析的习惯,但也能在现实中找到和理论相悖之处,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主动地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指点迷津。
(三) 《金融学》内容更新速度快
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意味着《金融学》课程存在的某些缺陷也有待于更新发展,并且和金融学有关的很多事物诸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股票、基金、信用卡、网上购物、电子转账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也会对金融学传统理论构成挑战。例如银行卡、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的出现对货币演变形式、货币乘数理论都带来一种冲击。
上述这些特点要求《金融学》课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程内容的性质的差异,必然要求该课程教学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基础理论的讲述和案例教学等。
二、《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专业课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应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加大专业课授课中案例教学的比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几种基本步骤:(1)正确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评价这些基本假设;(4)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汤洪波,2004)。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可以在案例教学中付诸实施,并通过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上述基本步骤结合案例教学,探讨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 正确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
经济问题是可以用经济学去解释的问题,但鉴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充分地说明经济问题的原委,必将导致学生对经济模型有效性的质疑。例如在我们很多《西方经济学》的教材里面,诸如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模型、无差异曲线模型、生产函数、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等,这些模型甚至适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来加以说明,但是模型所推出的结果往往和社会现实不是向吻合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解决,不然就会给学生造成空谈的印象。首先,让学生明白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可行方法就是简单化处理;其次,模型的定义,即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而非现实世界的重现,忽略了一些繁文缛节,让人们能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不至于南辕北辙。
因此,在课堂讲解中,要对模型和理论加以活用,并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是讲清楚理论的各种假定条件或约束条件;第二是对该理论进行必要的逻辑推导或数学推导;第三是就该理论所隐含的各种含义尤其是政策含义进行分析;第四是通过举例说明来加深理解并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
(二)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案例教学不能信马由缰,要充分结合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通货膨胀一节中很容易和课本理论脱节,因为这章节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贴近了,以至于导致教师最后控制不了进度。因此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挂钩,通过案例教学能使得学生找到其中的规律或者印证教材中的经济规律。例如,在工资—物价螺旋的案例教学中,可以找出很多案例来证明西方工会的强势,当工会要求增加工资时厂商就会提高产品的出厂价格以至于抬高物价。更多的、鲜明的案例引入课堂,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选取案例的基本原则可参考既立足于教材又具有争议性,否则案例教学如果结论泾渭分明,虽说具有针对性,但由于无法展开讨论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金融机构一章虽然在实际生活中能找到鲜活的例子,但并不具争议性,不足以展开讨论,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案例还不能达到使学生全面参与的良好效果。
在案例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对理论进行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通胀一章,导致通胀形成的原因既有财政因素又有货币扩张因素、信贷扩张因素、需求扩张因素、行政管制因素以及外部输入因素,可以通过讨论、课下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并比较中外通胀的不同特点,来得出引发通胀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三) 评价基本假设
例如,在国际货币体系一节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导致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孰优孰劣的争论,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使得支持固定汇率制度者的辩解变得苍白无力,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全力支持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因为用过去的“坏”使现在的“危机”正当化,这是一个问题。本章节可以通过“东南亚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英镑危机”等案例来讲述固定汇率制度的缺陷,这就会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要想摆脱危机,必须抛弃固定汇率制度。
这个基本假设是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辨析得出的。
因此,金融学教学的理论讲述固然枯燥,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得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和兴味盎然。当然,也是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
但案例教学的进程并没有结束,因为经济学解释的复杂的社会现实,没有非彼即此,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追取,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获取一个已知的答案,而是怎么才能避免落入经济学家的欺骗。
因此例如本章节的案例教学必须论证“抛弃固定汇率制度”的假设,也要通过案例。例如浮动汇率的波动幅度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上世纪30年生的“竞争性货币贬值”等案例来评价学生的结论,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
(四) 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既然案例教学是专业课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协助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范畴的局限性。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所涉及基本理论基本前提、理论假设、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探讨,因为真理哪怕偏离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论。
《金融学》中“流动性陷阱”理论也可以设以案例教学,通过讲解“1929年经济大萧条”来论证“流动性陷阱”理论,并进一步推出其政策含义: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的必要性。并把“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次贷危机后我国4万亿的财政扩张计划”相比较,通过讨论、对比得出赤字财政的局限性。两个案例,不同的经济背景,两个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事半功倍。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是金融学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育中成功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无疑是一条捷径。需要注意的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包括对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等,而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最节省资源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教师行业的力量来完善金融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冯用富.金融理论的经济学基础[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魏文静.关于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4).
[3] 汤洪波.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4)
对金融学的理解范文3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plans, a professional goal to achieve effective prote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needs to strengthen practical capacity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finance professional to strengthen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proposes the thought of fin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reform.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
Key words: finance professional;practice train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176-01
0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一项艰巨任务。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障。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高[2001]4号)中已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文科学生要按专业要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根据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状况,结合实际,笔者认为通过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理念,创造具有特色的金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应用实践能力加强对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并为具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也对教师,特别是从事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而且要掌握技术工具和相关的描述和分析手段。 这就会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2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可行性
2.1 金融学课程微观化趋势对实验教学的要求20 世纪50 年代之后,金融学开始向现代金融学转型,其特点就是金融学越来越微观化、实证化、技术化、工程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等,其理论核心部分成为现代经济学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专业更多是培养同时具备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这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更大,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金融学人才培养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2.2 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对实践教学的要求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金融学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作为复合型的现代金融人才,必须能适应高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把握金融业发展的技术特征,有效地利用高技术手段为金融业开辟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空间。金融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赋予金融实验课程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①金融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②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通过实验室的模拟教学,加深学生对数理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对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了顺应金融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趋势,就必须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各种金融工具,并收集。处理各种经济信息。这样,对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日常的金融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情景模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
3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设想
3.1 充分利用学校的经管实践中心进行模拟教学强化定量分析的课程,引入金融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计算机数量模拟分析软件,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加强案例教学金融学专业课程往往业务性较强,非常适合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有关课程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经典案例和最新信息;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以作案例分析、提交分析报告(甚至由学生独立编写案例) 的形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互动,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3.3 实施开放式教学它的特点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开展这方面教学活动。
3.4 聘请金融业专业人才进行联合授课与传统的一门课由本校的一位教师授课的模式不同,一些金融课程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校外的业内人士授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实践性较强的业务课程。这样能使学生及时了解金融业的动态发展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聘请专家举行讲座,了解学术动态,增强学生与金融现状的紧密感。
3.5 利用外部资源,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由于金融对经济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的实习环节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充分利用与金融机构联合 建立金融人力资源的双向培养和实习基地, 通过实习基地锻炼我们学生的实践感性,通过实习让金融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课题组.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
[2]课题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对金融学的理解范文4
1.金融学的课堂教学现状
纵观传统的金融学课堂教学方式,不难发现教师一般采用以“讲授知识点为主,同时辅以相关练习题目”的传统单向教学法,结果往往是取得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般。金融学是开放教育中经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通常以在职的银行职员、保险公司职员或者公司从业者居多。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只是讲解书本概念,以应付考试为主,学生也只对划重点感兴趣。课堂改革方向重点是让在职学生在了解和学习到基本金融学概念的同时,接触到可实际运用的热点知识或者金融实时热点案例,避免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的脱节。能否通过这一改革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课堂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今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众多教师和教育学者对金融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调研,并针对其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建设和实践纠正。金融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尝试阶段,不仅要从课堂教学,电大金融教师等方面找原因,同时也需要强调多方的配合。综合国内外最先进的研究和实践结果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阐述:
2.1 课堂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金融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习人员夯实金融学的知识基础,从而构建起初步的金融学知识框架。金融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习者对紧急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有一定的理解和涉猎,在此基础上深入到货币、证券、外汇。金融市场等知识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可以看到的是,金融学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将金融从业知识进行了细化,因此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合并删减”金融学与其余学科的重合内容,突出金融学的学科特点和重点;另一方面,则需要紧密联系生活中实际的金融案例。例如,教师在讲授“国际汇率”这方面的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现在的汇率变动前框,利用图标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汇率的变动机制,原因及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将课本知识与实际金融案例相联系,也是金融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金融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金融市场的现行以及参与金融活动的各方,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适当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及时弥补课堂教学内容所欠缺的部分,做到“与时俱进”。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体验,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金融活动和热点的敏锐感。
2.2 课堂授课形式要灵活多变
金融学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不仅要注重课堂的讲授内容,更需要注意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金融学热点话题进行论述,引导学生在小组间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用现实案例对其进行解读,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减少与课本理论的“生疏感”,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近年来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各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比较热门,广大开放教育教师可以吸取这些方法中有用的模式,并结合开放式教育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模式。电大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其他的教学方式来丰富《金融学》的课堂内容,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金融学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开辟出新的道路。
2.3 课堂教学改革要对开放教育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毋庸置疑,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是金融学课堂改革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组织者,其授课质量和方式将会对课堂效果产生最直接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一轮的金融学教学改革中,对于电大金融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开放教育教师应当将平时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活动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就学活动当中的积极引导者——不仅引导其余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改革,更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实践与环境。另一方面,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需要其对个人综合素质持之以恒的培养,也需要来自校方乃至教育学界的积极支持。具体而言,学校应当创造条件来满足开放教育教师的教学改革需求,让教师及时参加教学培训和专家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双管齐下”,帮助教师提升个人能力。
加强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良,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教师队伍——不仅注重金融学理论知识的穿是偶,而且积极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将学生的想去点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对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及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行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剂”,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现代金融行业的发展必定会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开放教育的教师需要提高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关注度,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与实际金融生活的“连接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综合金融素质。
对金融学的理解范文5
一、 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 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 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 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 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 因此, 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 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 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 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 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
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 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 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 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 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 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
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 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 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 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 到4 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 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 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 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 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 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 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 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 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 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 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 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 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 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 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 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 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 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 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对金融学的理解范文6
摘 要 金融学已成为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金融学又是一门既有较强理论体系,又与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这就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和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然后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及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关键词 金融学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他们街区商业管理中的真实情境和事件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但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国内教育界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则更是在1990以后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的确立,金融问题在我国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亦可称为金融经济时代,因此现在各大高校的经管类专业一般都开设了金融学相关课程,并把它作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之一。金融学既有较强的理论体系,又与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应该说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又得天独厚的地位。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会使枯燥的金融理论变得更加易懂、有趣,而且直接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而我国丰富的金融改革实践和当今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又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素材。
关于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解决途径方面的探讨,已有诸多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本文重点探讨三个问题: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一、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要正确
许多老师错误地以为在金融学理论教学中举一些实践的例子就是使用案例教学法了,其实不然。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两者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案例在两种教学方法中的地位不同,教学中举例只是为了说明某个观点,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案例处于次要地位,主要的还是理论讲解,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处于主要地位,围绕案例的剖析,让学生对所学理论得以深化;其次,学生在两者中的参与程度不同,举例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参与程度低,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思考分析,教师起启发引导作用;再次,两者应用情形不同,举例法一般是在讲解理论时辅助理解时用,而案例教学法一般是在学生对基本理论有所掌握后使用,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但是两者也有一定联系,举例法中的例子如果进一步拓展并精心设计,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法来实施;案例教学法中的例子如果浓缩精炼也可以只作为一般例子在课堂教学中作例证使用。
2.案例的选择要精当
用于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在选择时要注意其典型性和启发性,在可选情况下要尽量选用本国案例。选用的案例要能反映某个重要金融理论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该案例学生确能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并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比如讲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创新时,可以引入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其前因后果、发生机理的分析,充分认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作用及如何审慎对待金融创新问题。此外,由于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大多是舶来品,许多金融案例是西方国家的实践,与我国的文化背景合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差距,而我国正处于金融改革的火热实践中,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取本土化案例,增强学生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案例教学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现在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课程一般课时安排为非金融专业36课时和54课时,金融专业72课时。许多教师担心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金融理论的教学本来就已经比较紧张,要再单独安排案例教学可能时间就更捉襟见肘了。这当然也是客观现实,但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教学设计来解决。并不是金融学的每个章节都要安排案例教学,可以只在重要理论章节加以安排。如货币与信用、金融市场、金融创新和货币政策等重要章节可以考虑引入案例讨论。时间安排上,许多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做,课堂讨论可以控制在一个课时以内。
4.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要精心设计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涉及理论准备、案例精选、案例剖析、概括总结和拓展应用等几个环节。对于计划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相关章节,教师事先要做好精心设计,比如理论讲授的时间安排,案例是由教师准备还是学生准备,案例剖析中学生如何分组陈述、互动答辩,如何做好案例的总结并进一步拓展应用,这些问题都要预先有充分估计和设计安排。这里的拓展应用一般是指鼓励优秀学生在此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文字,写出可以投稿的文章,这样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其能动性和成就感。
二、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所授原理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期取得最佳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