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工作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工作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工作规划

小学体育工作规划范文1

一、从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出发,完善体育管理机制,明确个人职责,为体育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

我校建校历史悠久,体育特色鲜明,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学生体育基础牢固,学校对体育课设置课时充足,体育设施、器材齐全,有较好的体育工作条件。

本学期学校领导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对体育工作充分重视,由学校陈校长主管具体的体育工作,相信在他的督促、协调下我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体育教师日常工作实施目标管理,三名体育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建立奖惩制度,从根本上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力争使他们安于工作、勤于工作,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工作。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德育、智育、美育的基础,在开展具体的体育工作方面,本学年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体育教研活动,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成立体育教研组,组织体育教师学习《体育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交流教学经验,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步入正轨,在授课时突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对所学课程及时测试,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力争使全校学生的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

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校文体生活。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是发展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材的必经之路。

(1)、课间操、课间舞

学校加强对课间操、课间舞的管理,由王开敏老师按时组织。建立课间操常规,严格纪律,保证课间操、舞顺利开展。成立课间操检查小组,在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班级百分竞赛,定期公布成绩。在本学期力争使我校课间操、舞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做到“四个一样”,即:进出场一个样;队伍、队形一个样;做操质量一个样;教师学生一个样。

(2)、班级体育锻炼

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由各班主任负责,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各班制定、执行锻炼计划,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班主任要把班级体育锻炼纳入班级教育计划,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学校将定期对各班锻炼情况进行评比,及时总结,形成制度。

(3)、体育竞赛

学校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出发点,在保证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和课间操、舞的基础上,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的原则,按季节气候的不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力争通过这些体育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身体,活跃学校文体生活,在校内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

小学体育工作规划范文2

【关键词】体育与艺术2+1项目开展武术项目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66-011.前言

体育与艺术2+1项目(下简称2+1项目)是指通过学习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中小学是学生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各器官系统正处于发育的高峰,这时给予一定的运动干预,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魄。武术作为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可以培养、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功能。这对于适应现代社会、增强生存能力与意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武术研究的资料,及教育学、武术、传统文化等相关著述获得参考资料。

2.2调查访问法。通过走访校长、教练、在校师生、家长等,了解武术项目在“2+1项目”中开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问题。

2.3经验总结法。通过实施具体措施,总结成功经验。

3.分析与讨论

3.1 影响“2+1项目”中开展武术项目的因素

表1 影响“2+1项目”中开展武术项目的因素

通过访问校长、教练、在学校老师、家长等300人,其中校长、老师、教练73人,家长227人,深入调查武术项目在“2+1项目”中开展的影响因素,普遍受访者认为主要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经费投入、家长学生的观念和师资力量等因素队最为重要。从表1看出,学校重视、家长支持、师资力量等因素对促成了在“2+1项目”中武术开展的成效起关键性作用。

3.2 在“2+1项目”中开展武术项目开展对策(以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为例)。我们通过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在“2+1项目”中开展武术项目的实例进行提炼、总结,中小学在“2+1项目”中开展武术项目的几点对策:

3.2.1领导重视。领导重视,是在“2+1项目”中全面扎实地开展武术项目的基础。学校先后制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条例》、《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及计划》《学校体育工作规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条例计划。学校把武术项目工作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制定了2012―2015年武术项目发展规划。

3.2.2 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学校武术训练场地器材。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入1300多万元对学校进行扩建,改造了运动场,加建了篮球场,改建两层体育馆,购置了纯羊毛地毯、武术服、武术器械,为我们开展武术项目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证了武术项目教学的正常运作。

3.2.3构建强有力师资力量。构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体系,对体育传统项目武术项目的管理、科研进行规划与规范,体育组和各班主任负责落实工作。在校两位武术老师分别毕业于广州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的武术专业,一位助教也是省武术冠军。

3.2.4创设武术氛围。学校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创设,武术特色教育氛围浓厚儒雅。校门口、武术馆,威风凛凛的武术雕像屹立不倒;走廊上、宣传墙,武术名人、典型事迹、武德三字经,有目共赏;武术馆、冠军墙,武术精英,成绩斐然。

3.2.5开发校本课程,把武术项目课程化。学校围绕教育部制订的体育课程标准(2010),结合《新课改》精神,编写并实施了《武术校本教材》。根据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参照国家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和武术技术发展的规律,将教学划分为三个水平,教学内容包括武术操、武术基本功、长拳、南拳、太极拳、各种长短器械、双器械等,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兴趣、德育与意志品质,注重把武术特有的武术精神、武术道德贯穿始终。

3.2.6建设学校武术专业队。为了秉承“精武精神”,学校慢慢摸索,一步一脚印,在全校的学生中挑选苗子,组建了武术队,开展课余武术训练工作。每年根据比赛的任务,制定了目标明确、内容详细、时间固定的训练计划,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风雨无阻。

3.2.7各科融合,渗透武德教育。学校德育以塑造学生健康品格为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从武术的“德”到学校的“德”,做好三个层面的衔接:个人的武德修养、集体的道德观念、爱国主义的精神。

3.2.8制定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之以最大的热情和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学校制定并实施以下激励措施:目标激励、制度激励、榜样激励、物质激励等,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有效地实现了教师工作绩效的物质化,保持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小学体育工作规划范文3

一、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对于以前,无论是观念上还是投入上已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然而,由于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程度并不能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对学校体育的深层次目的、意义缺乏认识。农村学校更由于体育实施、师资力量的欠缺,形成了制约体育教学良性发展的瓶颈。

1.家长对体育工作的轻视

广大乡镇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很多家长因受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的影响,渴望通过考试跳出“农门”,赢取高分升入高一级学校,认为体育学科无非就是带领学生锻炼锻炼身体,可有可无,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从心理上不予重视,甚至横加干涉,认为学生是在玩耍,耽误了学习时间。这些落后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全新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制约着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进程,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进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

2.学校受传统升学指标的弹压,片面追求文化高分

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将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的现象已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更由于升学考试中将体育考试纳入考试科目,体育学科教学正逐步走向正轨,全民体育意识正逐渐深入人心。但是,由于长期的陈旧的体育观念的影响,仍然有部分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体育就是带领学生蹦蹦跳跳,活动活动,而没有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体育教学,更没有挖掘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美育等因素,去全面协调的促进学生均衡发展。这种落后的观念,也同样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从管理层面上看,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系

虽然,全民体育意识正逐渐深入人心,国家也正不断地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强化学校体育建设。但在广大农村,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并没有真正得到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敷衍了事,这一现象在乡镇中小学尤为明显,有的体育老师仍然将体育课上成“放羊式”式,没有明确的体育课堂目标,缺乏长远的计划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不能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化、条理化和科学化。

4.农村的经济条件限制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中小学校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乡镇,发展乡镇和农村,中小学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而当前形成的客观事实恰恰相反,大部分乡镇中小学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体育师资力量的缺乏,对完成体育教学计划都力不从心,何谈改革创新?

二、解决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策略

1.强化体育学科功能的宣传,借助国家全民体育、阳光体育工程的东风,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全民健身的理念,从而让全社会树立体育意识,使所有国民真正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营造一种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光荣,我锻炼、我快乐的氛围。培养学生崇高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使学生明白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2.强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教育者自身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全面正确的理解教育方针,准确无误的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这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

3.加大对体育工作成绩的考核力度。对那些观念陈旧,视学校体育工作可有可无或消极推诿的领导实行一票否决,将学校体育工作列入专项督导检查范围,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视情况给予恰当的赏罚。

4.加大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的投入与建设,各级部门不断增加体育经费的输入。各个乡镇学校也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通过自筹资金,统筹协调,因陋就简,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逐渐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和场馆的建设,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5.不断强化体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不断激励优秀毕业生走进农村,献身农村体育教育事业,通过弘扬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风气,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荣誉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工作安心。

小学体育工作规划范文4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

(一)忽视体育课的功能

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有些家长认为体育课上了也是占用时间,我们的祖先以前没有体育也过来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观念和思想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二)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

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三)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

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就当前中学体育的现状来讲,增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认真组织教学,关注学生兴趣

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具备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因此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应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并且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运动会,更要激发学生们对它的兴趣,锻炼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不畏艰难的道德品质。开设课外体育兴趣小组,教师辅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组织学生多学多问多练,使其对体育进一步了解学习和巩固。

(二)激发体育需要,唤醒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兴趣最重要,但与课的类型无关,那么兴趣是怎样产生的?我认为体育兴趣的产生来源于需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的需要。所谓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如果有了这种需要,就会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而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效果感到需要。这种间接的需要并不完全是说服教育下产生的,它的产生离不开学生平时的努力,学生有了这种需要,同样会产生体育兴趣。让学生多学体育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他们对体育自然而然产生兴趣与爱好。

三、改革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兴趣

体育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体能和技能的发展过程。

在终生体育理论的认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在实施有序的﹑递进的目标体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个别项目的喜爱把握,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可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譬如学生以自愿方式组织起来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这一社团性质的兴趣小组不仅可满足学生对某一体育项目的喜好,而且还可以培养其团队精神和自制能力。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

小学体育工作规划范文5

情况说明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指导思想

重视学生德育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

二、明确分工建设

1、学科组设置

学科组分为语文、数学和英语,并每周四举办学科组校研活动。

2、教研处设置

教研处根据学校整体工作规划,拟定学校校本研修及教师业务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不定期与定期结合,深入课堂进行课堂教学评估,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

3、德育处的设置

为确保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好导向和保证作用。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由李自娟老师负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进行引导。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育的培养。

4、后勤处设置

学校合理的安排、分配、协调后勤人员的工作,抓好政治、业务学习,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学校财务工作有储孝波老师负责,体育器材室由杜绍武老师负责,各多媒体教室由各学科负责人管理。

三、基础设施建设

1、学校图书室

学校图书室有杨琼珍老师管理,工作包括钥匙保管、图书借出归还登记、图书整理归纳工作。

2、学校少先队室

3、教室管理

4、电子显示屏

由普秀娟老师进行管理,根据节日、主题来更新电子显示屏的内容。如:开学欢迎新同学、中秋节庆祝、重大活动庆祝

小学体育工作规划范文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抓手,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新一代人才健康成长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强化政府行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场所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条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基本建立起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体系,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和良好环境,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组织领导

各地要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把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大局、利在长远的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程,思想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主动。

各市、县(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协调小组要加强对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领导,组织动员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和支持项目实施。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单位,负责项目建设和管理,开展业务指导,强化日常监管,解决实际问题,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将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三、阵地依托

农村校内留守儿童之家主要依托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可单独设立,也可与校内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各类活动室等合并设立。

四、标准要求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硬件方面

1.活动用房面积不低于20平米,安全、实用,确保留守儿童方便使用留守儿童之家有关设施;

2.配备电视和一定数量的图书、期刊、报纸和文体器材,基本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

3.配备电话或电脑等设施设备,方便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联系。

(二)软件方面

1.有专职或兼职的管理人员及相对稳定的关爱队伍;

2.有管理规章制度和活动安排计划;

3.有反映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进步成长的记录簿册;

4.有工作总结和档案。

五、日常管理

留守儿童之家的日常管理要坚持责任明确、安全第一、严格有序、关爱到位的原则,加强力量配备,明确专门人员,切实加强管理,保证在课余和节假日开放,有计划开展活动。要通过家校联系、心理抚慰、生活关心、学习辅导、结对帮助、亲情电话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关爱。积极争取农村基层组织、群众团体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动员组织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儿童之家实行定点、定向、定期挂钩,协助教育管理,尽力提供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丰富活动内容,扩展活动空间,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爱。

六、活动开展

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道德品格培育。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

(二)抓好健康文化熏陶。注重适应和满足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好快乐活泼、娱情益智的文化活动,通过收看电视、播放少儿影像、读书竞赛、排演节目、书法绘画、兴趣小组、网上学习等活动,对留守儿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三)开展体质体能锻炼。注重关心和增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个体特点,科学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坚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和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调查走访、劳动体验、科技探秘、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尽可能地走进自然、走进城市、走进企业、走近名人、走近故事,使留守儿童广泛汲取社会生活的丰富营养,强基固本,茁壮成长。

(五)培养独立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和增强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意识,提升他们善于沟通、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本领。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难面前我能行”等活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六)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注重了解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人文关怀,促进心理健康。组建一支心理教育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心贴心地开展工作。对带有倾向性、易发性、规律性的心理问题,实施重点教育疏导,把解决心理问题与抓好生活关怀结合起来,做到及时发现、正确疏导、悉心矫正、有效化解。

七、工作要求

(一)因地制宜,注意实效。各地要立足于明实情、举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如实了解和把握辖区内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基本现状、迫切需求和变动趋势,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计划,采取坚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在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过程中,可以首先选择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社会需求相对迫切的地方进行,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对已经创办一段时间且取得明显成效的留守儿童之家,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巩固提高,精心打造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要把“让留守儿童满意,让外出父母放心,让社会舆论认可”作为衡量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效果的标准和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