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

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1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新晨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

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2

关键词:隐性知识;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

一、金融专业实验教学的隐性知识特性及认知

独立学院大多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其教学目标,其中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实施手段,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金融相关岗位与职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除需具备一些原理性和程式化的知识外,个人经验和综合判断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两个方面的技能分别对应着知识架构里的两个层次:一个是外显知识,即可以形成逻辑、系统、明确的文字叙述并传授给他人的技能与客观事实,如报告、手册、操作指南、软件指令等;另一个是隐性知识,即比较复杂,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式知识,不容易文件化与标准化的独特性知识,也称默会知识、意会知识,表现为灵感、直觉、洞察力等。外显的知识可以自知识库中直接复制和进行独立的学习,主要通过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理论教学活动来实现;隐性知识则需要不断演练、比较,以及通过观察、体验来达到学习的效果,主要通过实验、实训教学活动来实现。对于大量金融活动实践,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难控性,使得实验过程难以标准化,实验结果难以确定化,具有多种可能的状态和结果使得实验原理的解释和验证的可信度降低。这种因果关系的模糊性是许多学生感到模拟实验不真实、与实际脱节的主要原因,也是使得教师的考核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只有采用适应隐性知识的积累和转化需要的实验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对隐性知识认知是人类学习行为的一种,对金融专业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对金融实践知识的认知来说,主要存在两种认知过程:

一是学生对认知类隐性知识的认知过程。认知类隐性知识主要指学生的认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也叫做学习策略,是有关如何去认知和学习新事物的知识。例如在投资某一证券时采用先略看它近期的趋势获得大致的趋势,再详读它近时期的经营情况;遇到不熟悉的问题,能结合行业的发展情况、世界经济发展等基本因素及技术指标多角度考虑问题,不匆忙做出买入结论的思维策略等。认知类隐性知识是学生素质的内核,是对内调控的技能,它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则反映人类自身认识活动的规律,所以对认知类隐性知识的认知具有隐蔽性。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获得同伴的认知类隐性知识是比较困难的。由于它是关于知识源如何学习的知识,而和外在的要学习的资料、技能相比,知识源的学习策略、思维方式处于更深的层次,通常只有在密切接触的情况下,在知识源学习和处理学习资料的过程中才能间接的体现出来。因此通常状况是,学生和知识源在实验中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或在共同研发某项目的过程中,深入到知识源学习行为内部,对其认知类隐性知识进行感知并转化为自身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其认知过程为:感知-认同-表达-实践-顿悟。学生首先感知到知识源运用某种学习方式去学习,并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是高效的,即认同。而后,转化主体会将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用语言和文字总结归纳出来,有的仅仅是在头脑中形成某种模糊的印象。表达之后,转化主体尝试在自己的学习中实践这种学习方式,对其有效性和与自己的适应性进行检验,在实践过程中,或者对该方式深入理解,达到顿悟的水平,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或者因该方式和自身特点的不适应性以及不能理解该方式的实质含义而最终放弃对该认知类隐性知识的学习。

二是学生对决策类隐性知识的认知过程。决策类隐性知识主要存在于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包含有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和障碍。给定指的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是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是指达到目标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以及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的答案。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将问题的解决过程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知状态。任何一个问题总要包括给定条件和目标,人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对它进行表征,即构成问题空间。问题解决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问题表征:问题解决者要利用问题所包含的信息和已贮存的信息主动地构成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形成不同的问题空间。证券投资决策者对问题空间的构建能够间接地映射出决策者的隐性知识。

选择问题解决策略:问题解决者根据自己构建的问题空间确定解决问题要采用什么方法,遵循怎样的规则,确定实施的时机和具体的步骤。例如投资银行学中的企业并购时机与方法选择,这一阶段决策类隐性知识异常丰富。

应用问题解决策略:对于复杂问题来说,问题空间是动态变化着的,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和应用也要因时应势而异。在到达问题的目标状态过程中,决策者大量的know-how、know-when、know-who的隐性知识显示出来。

评价当前状态:包括对策略的选择是否适当、策略的应用是否适宜和有效、当前状态是否正逐步逼近目标、问题是否已得到解决等做出评估。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是灵活的、动态的,有时甚至会从最后一个阶段返回到第一阶段。决策类隐性知识在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均有普遍的体现。

学生对他人决策类隐性知识的认知过程始于对他人解决问题过程的主动分析,这通常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法,比如对某一证券他人为何做出买入决策,学生必须通过分析该证券基本面与技术指标分析、及应用波浪理论或其它理论思考等。在分析过程中觉知到他人问题表征、策略选择与实施、状态评估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并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理解和领悟,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觉知到的隐性知识用语言、符号等表达出来,如果能够达到顿悟的认知水平,运用符号表达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工作效果将更好。最后,学生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验证与应用认知到的决策类隐性知识。

二、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1、加强研讨式的实验教学

从隐性知识认知过程中可以看出,不断地进行交流、体验、经验分享与非正式的沟通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开展互动的、研讨式的实验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主动性,更能让富有创新观念的学生较易将想法释放出来。存贷款、结算、证券、期货、外汇等交易是在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经济、金融现象,通过组织研讨,不仅能够满足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金融现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同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金融学科各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创新必须由破坏开始,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反省使学习不会墨守成规而不断创新。其中,个体隐性知识的迸发正是创新思想的源泉。

(1)分组。通过实验分组,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一个选择自我发展方向的余地和体现自身特点的空间。根据金融学专业覆盖行业过宽,学生兴趣存在差异等,可以将金融学专业分为银行方向、证券方向、保险方向,来安排银行业务实训、证券交易实训、保险业务实训等专用周来进行实验,力争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金融专业人才”。

(2)合作。通过各种角色的体验与互换,为交流环节打下基础。创新教育不是完全靠个人的灵感、顿悟与直觉所能实现的,而是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创造。通过组成员与他组成员之间建立讨论信息平台,将实验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新思想和新方法在信息平台内讨论并展开合作,实现实践过程相互交流、启发和碰撞的良性互动。

(3)研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验予以探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分析零散现象,得出抽象的规律或原则;通过探索学习让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的知识,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2、加强情景化的实验教学

情景化学习是当前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其实质是利用现代科技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进行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这实质上是隐性知识的积累过程。以期货交易为例,实验室通过宽带和卫星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和历史数据的储存,与全球金融市场数据同步,实时动态传递市场交易情况及相关新闻。而实验室的全面开放,能够使广大学生把所学的各种证券、期货、外汇知识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进行直观、形象的理解,亲身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资运作,体验金融投资的风险,掌握金融投资的技巧。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教与学的一体化,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投资的决策力、时机的把握力、风险的承受力。学生在进行开放性实验时,以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为基础,五人一组,互相分工合作,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遇到问题随时请教指导老师,当场解决。在实验项目完成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及时做好总结和交流工作,交流投资经验与体会,不断实现隐性知识的积累和转化。与此同时,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层次,以本专业学生为主吸收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等专业学生成立证券投资协会;以理财顾问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开展投资咨询、业务推广、投资者权益保护等理财服务;通过团队分工,以擂台赛的形式比谁的客户量更大、交易更活跃、客户评价更高,在对证券相关行业工作人员角色模拟的过程中积累隐性知识,这显然是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通过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加强开放性的实验教学

所谓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相对于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同样内容实验的统一排课实验模式而言的。在统一排课模式下,教师指导到位,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却忽视了对“过程、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经历、体验等的个体差异,而这些正是隐性知识积累和转化所需要的,学生毕业之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写作实验论文,使实验过程变成了自主再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而且,它既注重学生课内的学习,也注重培养学生课外自学的能力,使课程的学习不受课内学时的限制,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对于财经专业出身的学生,科学的投融资理论和个人理财方法,尤其是证券、期货、外汇等方面的交易及分析方法,是其应该掌握的基本的生存发展技能,因此必须实施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的开放性。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完全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由或预约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充分保证学生实验时的主动性和真正全身心的投入与体验。

(2)内容的开放性。在确定课程教学计划时,设计出必做实验平台和选做实验平台。必做实验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项目,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选做实验奠定基础。选做实验由教师制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核准的选做实验项目。

(3)地点的开放性。基于仪器设备、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网络实验平台,在为学校的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较少的外界环境干扰下自主实验、实现隐性知识积累的平台。

(4)形式的开放性。除实验室教学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实验,把实验与实践、实验与科研结合起来,不单纯为了实验而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隐性知识。

在现代金融业发展模式日趋国际化、微观化、工程化的形势下,高校如何建立并利用实验教学体系为现代金融领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已经成为金融学科教学改革的关注重点。金融专业实验教学更多体现的是隐性知识特性,要加强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就必须遵循隐性知识的特性,积极开展开放性、研讨式、情景化的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刘晓星.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8,(5)

[3]吴玉宇.浅析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4,(12)

[4]吴文忠.谈金融实验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3)

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

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4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着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着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 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着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着《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 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 Ehrharot着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 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 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

    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 股票投资策略

    4.1 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 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5

【关键词】PBL教学;金融学;教学模式

一、引言

1969年美国教授Howard Barrows提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它又称基于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或问题导向教学,并广泛运用于医学、法律、社会学等领域,成功架起了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PBL教学模式实质是对课程体系和课堂教育的一种创新,它通过一系列创新的循环认知活动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相关的专业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精神修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深入贯彻了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关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理念,而且满足了后金融危机时期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PBL教学的基本思想

PBL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是在学习者头脑里被构造出来的,而认识是个人独特构造活动的结果,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因此,PBL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经验,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在教学中,PBL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有效教学方法,具有显著的主体性、研究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赋予学生更多学习自由与自主的权利,而教师在课堂上以思维可视化、指导活动进程以及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反思促进学生的问题探究过程,扮演着“促进者”的角色。课堂教学通过赋予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演变成一系列现实问题,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所选择的内容在问题探究学习中会与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使其好奇的领域产生共鸣,从而保持一种比较持久的热情去探索和学习,自觉整合新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冲突,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二)内容的现实性和开放性

PBL教学内容不仅源于学科教材,还来源于杂志、报纸、影片、与专家接触以及户外活动等信息资源。一方面,内容来源于现实社会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广泛性的、差异性的问题主题及视角,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问题的创设源于现实社会背景,注重情境多种角度,让学生更接近社会的现实,整合传统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学习与探索,不仅可以让学习者在相关情境中学习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他们提供社会流,更好的融入社会的行业中,而且培养了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的能力。

(三)过程的合作性和探究性

PBL教学模式是主体、素质和创新等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即是一种合作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探索教学模式。在PBL教学模式中,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使理解问题更加丰富和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教师通过PBL教学模式,可以促进自身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提高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使师生关系由单向传授的关系转变为多向互动的关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智力性因素的发展,培养学生鲜明的创造性个性以及合作关系,符合了现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基于此,“金融学”具有术语概念多、高概括性、实际操作强等特点,但限于学时紧张,教师教学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时间不足,课堂中从理论知识的介绍、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结论(上接第220页)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均受控于教师,这样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启发学生对金融学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受到了牵制。在金融学课堂上引入PBL教学模式,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变化,关注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问题和概念,突出传授理论、提高知识运用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是提高金融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三、PBL在金融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比较低

PBL教学法的核心内涵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因此,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思维、协调能力等都要有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泛的知识面,还应掌握调动和引导讨论气氛的技巧,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热情,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然而近年来,各类金融企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业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许多既精通金融理论又熟悉实际金融业务的教师纷纷离开教育岗位,使教师数量不足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同时,我国现有从事金融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失衡现象。

(二)师生角色僵化

PBL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广的知识面来应付学生的疑问和困惑,也要求教师有能力科学处理课堂互动,更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克服依赖心理,独立学习。目前学生已经比较适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他们习惯于教师是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也习惯于满堂灌的主动角色,因此,这极容易导致在PBL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僵化,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金融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

金融实践教学始终都是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范畴,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程考核都没有单独的教学实施办法。实践教学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同时要求教师具备软件操作、实时分析、模拟操作等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知识,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实验教学。

(四)金融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备

大学期间能在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实习锻炼,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非常必要。这些金融机构主要吸纳金融类专业毕业生。但实际上,这些单位对接纳的实学生,大多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多是分配类似打杂的打印、装订、接待等大堂经理负责的简单工作,没有达到真正的实习目的,而学校的实习基地也只是单纯地模拟金融业务流程和证券交易的操作步骤,无法进行身临其境的实盘操作。

四、PBL在金融学课堂中应用的路径选择

因此,针对在PBL教学模式在金融学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为更好地把PBL应用于金融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坚持基于学生、服务于学生、为了学生的核心理念,并从这个理念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设置学习的导航,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索性,“以学为先,依学定教”,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发挥思维的空间,深入引导学生体会问题情境,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金融领域的专业精神及学习能力。从教学论角度看,PBL在金融学课堂中的应用主要以学生为主角,教师为导演,形成信息收集、提出问题,情境讨论、激活知识,展示交流、深化理解,反馈交流、评估总结四个环节(见图一)。

图一 PBL的教学路径选择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的PBL教学模式

1.课前预习

在上一次课结束后告知学生本次课程的任务和学习目标,每个小组课下先通过网站、图书馆搜集相关的文献知识、理论背景资料、经济学家传记等。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搜索的方法以及相关的网站、期刊杂志。学生对各种概念术语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浏览相关的材料,相关的知识点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为自己质疑的方向提供了方向和材料。

2.情境导入

课程开始,学生根据老师设置问题情境,分成小组或者根据情境设置不同的角色,每个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接收到不同的问题,从而导入问题的探索过程。

3.激活知识

学生个体或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导入情境中,根据老师的指导,对接收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通过知识的共享,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学生接收到更广泛的信息和资源,从而可以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兴趣,形成强烈的学习愿望,对问题进行深刻而有意义的探索过程,最终达到激活学生旧图式和构建新图式的目的。

4.验证假设

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讨论,各自形成自己的问题或角色的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个体或小组代表把答案放入情景中,进行展示,交流和验证。在现实的金融领域中,一个大问题往往由多个小问题组成,因此,小组或个人对小问题进行探讨,最后通过展示和整合交流,不仅能够对问题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对全局有整体的把握。

5.反馈评估

学生在上述环节中,通过以真实的情景激发已有掌握的资料和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对所形成的新知识、能力及专业精神进行总结反馈,以简单的口头形式进行报告,通过小组推选的成员和老师进行评估,形成多元化的评估体系。

(二)从教师角度来看的PBL教学模式

1.信息准备

PBL教学模式强调在真是情景中学习,对基于金融学的综合性强、内容更新快等特点,教师在带领学生进入学习之前,就要进行大量的现实信息进行收集,才能设置多种视角的情境,引导学习者在相关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并为他们提供社会流活动。

2.情景设置

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的问题,来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其核心在于“问题情景”,如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等都是重要的部分。为此,笔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征集问题:一是从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给出大纲,要预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时代背景、经典作家的一些论述及现实中一些现象的收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和想法;二是在新课前给出案例,让同学们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从中挖掘其隐含的思想,运用所学专业的新知识和新动向开拓思维,创新思路。

3.学习引导

PBL要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推动者和协调者。为此,可在征集的基础之上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分组发言。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阐述讨论结果,表达思想;再进行各组间的辩论,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探索和交流,使知识更加系统,从中选择最优答案,在解决问题中体现收获的快乐。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QQ,MSN,EMAIL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可以扩大同学知识面,把横向的知识串成面,把纵向的知识串成线,横向与纵向互相交错,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系统。

4.反馈评估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教师评价相结合。

5.总结概括

教师要给予认真细致的总结,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就本次授课的核心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阐明正确的观点和重点掌握的要点。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身对学习的充分参与,并能促进复杂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金融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而不是把脑袋变成小型图书馆。有了这种思考能力,才能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6

与此同时,西方的行为经济学家把心理学纳入以证券投资为代表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对理论研究与观察实践进行对比,他们对主流金融学的投资者“理性”这一假设提出了挑战。例如其代表性的“期望理论”:通过坐标轴内建立的s线,将投资者在面对风险与收益时的实际行动所表现出的凹函数与凸函数进行分析,把投资者的“感受”与“情绪”纳入到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中,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基础。

因此,虚拟经济中的“观念”与行为金融学中的“感受与情绪”都是经济行为人“心理”要素的反映。虚拟资本的发散价格波动体系与行为金融学对金融产品的研究中引入“从众心理”等命题所得出的定价结果有相通之处,所以,在虚拟经济的研究中,行为金融学的与之结合是有空间的,二者有共同作用的平台。

一、虚拟经济研究的理论框架简介

遵循虚拟经济的研究线索,其内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以金融业与房地产业作为突破重点,沿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进行研究;广义地看,利用虚拟资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交易活动(如信贷、股票、债券、商业票据、房地产市场、邮票、收藏品市场无形资产等)所引起的各种经济形态,以及经济中的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之间的差距(如货币)等内容均可被纳入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中。可以这样讲,整个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发展沿着“资本化定价”的经济范式。凡具有这一特点的经济活动均可视为虚拟经济的具体表现。我们将经济发展中这些虚拟的部分统称为“虚拟经济”而将虚拟经济的膨胀速度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的现象称为“经济的虚拟化”。主要体现在货币的虚拟化与价值增殖的虚拟化。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既对立又密切联系的,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形态,而各种形态都有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从二者的关系上看,虚拟经济脱生于实体经济,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化,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虚拟经济可以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提供融资支持;虚拟经济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揭示和传递实体经济的信息,提高实体经济运行的效率;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益;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拉动实体经济的增长。同时,虚拟经济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出现经济泡沫,增加实体经济的运行不稳定性和投机风险等。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评述

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为传统金融学在解释现实的经济世界中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的原则,把金融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的研究对象集中体现在对资本市场产生的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中,这与虚拟经济的研究领域有重合之处。众所周知,主流金融学建立在马柯维兹资产组合理论、米勒和莫迪利安尼套利定价理论、夏普一林特纳一布莱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及布莱克一斯科尔斯一默顿期权定价理论(opt)的理论基石之上的。主流金融学之所以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以最少的工具建立了一个似乎能够解决所有金融问题的理论体系。在capm中,所有投资者均被假设为只关心投资回报和投资组合的协方差(风险),二者的均衡便导出结论。行为金融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改变capm的假设,使其更接近现实。和主流金融学一样,行为金融学也由许多有用的工具构成。这些工具有些为主流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共有,有些则是行为金融学独有,如人类行为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认知缺陷(cognitiveerrors)、风险偏好的变动(varyingattitudestowardrisk)、遗憾厌恶(aversiontoregret)、自控缺陷(imperfectself-control)以及同时将理性趋利特性和投资者情绪等价值感受作为自变量纳入分析框架,等等。一些人认为:行为金融学不过是将心理学引入了金融学。但是,心理学从来没有离开过金融学。尽管行为模型不一样,但所有的行为都没有超越心理学。主流金融学又何尝不对投资者的行为(指导行为的是心理)做出假设呢?只不过主流金融投资者的行为被理性(rational)所模型化,行为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则被置于正常(normal)的模型之中。

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的原则,把金融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过程可能会导致系统性或非系统性的情绪偏差;意志过程可能既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又可能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或投资组合中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与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如果这种反馈机制受到市场其他因素的激励或强化,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放大的效应,形成泡沫或者破裂。下图描述了这一过程:(图略)

在相应的金融理论中,典型的投资者应被称为“行为投资者”——而非“理性投资者”:理性投资者的效用依赖于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行为投资者的“效用”则反映在预期理论的价值函数中,是一条中间有一拐点的s形曲线(横轴的正半轴表示盈利,负半轴表示损失)——在盈利范围内通常是凹的、在损失范围内通常是凸的,且曲线的斜度在损失范围内比在盈利范围内要陡。

均方差组合投资者将资产组合看成一个整体,他们在构建资产组合时只考虑不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并且他们都是对风险的态度不变的风险厌恶者。由于风险投资者的个性差异,经历的不同等原因。行为金融组合者则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结构的资产组合。资产组合金字塔的每一层都对应着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风险特性(方差)。一些资金投资于最底层防止变得不名一文,一些资金则被投资于更高层次用来争取变得更富有。

作为主流金融学中capm的对应物。bapm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informationtraders)和噪声交易者(noisetraders)两种类型。信息交易者即capm下的投资者,他们从不犯认知错误,而且不同个体之间表现有良好的统计均方差性;噪声交易者则是那些处于capm框架之外的投资者,他们时常犯认知错误,不同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异方差性。将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交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是bapm的一大创举。在行为金融学的分析中,由于证券市场中噪音交易者,因此bapm的证券预期收益中存在行为β,即正切均方差效率资产组合的贝塔。这与市场组合是有区别的,因为存在着噪音交易者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行为β比传统的β值估计更为困难。原因是正切均方差效率资产组合随时都在变化,就好比虚拟经济研究中的“观念”变化一样,这一期还在起重要作用的行为因素到了下一期可能微乎其微,在精确进行定量分析方面具有相当的难度。bapm涵盖了包括理性价值特性在内的价值特性的诸多因素,例如,人们的观念中对具有较好声誉的公司有明显的偏好,在进行投资选择中,他们的这种观念中的“偏爱”已经明显超越了理性预期回报的解释能力。所以,经过事实证明:受“观念”支撑的价值感受理应成为与理性趋利的假设一样,应该成为决定预期收益的参数。

三、虚拟经济的理念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互动效应分析

虚拟经济的研究与行为金融学一样,都对资产定价模型进行了重新地审视。二者都对传统的模型中的“资产价格由供需双方决定”、“信息的充分性”、“理性的经济人”等前提假设发起了挑战。在虚拟经济的研究中,“观念”定价被视为资本化定价的基础;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假定了投资者对资产有不同的“期望”,存在信息交易者与噪音交易者,因此在确定资产的定价时存在差异。“观念”与“期望”是同一出发点的不同表述。“观念”的差异导致了投资者不同的“行为规范”,即投资者意向的“规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投资行为。行为金融学研究中投资者的“避害心理”、“从众心理”、“减少后悔”等心理因素都对投资决策产生影响,这些心理特征都被虚拟经济研究中的“观念”二字所涵化。

在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虚拟资本市场中,旧有的“理性价格”是指风险与收益对称时的价格,主要由预期收益模型确定。但是,一直以来的各种预期收益模型均无法验证其完全的有效性。在资本化定价中,不是仅对投资者所耗成本进行定价,关键是对所有者的投入的赢利能力定价,这种赢利能力的定价是资本化定价的关键。在虚拟资产的定价过程中,这种赢利能力体现在虚拟资产带来的预期收益,这种预期收益集中了各种影响要素,直接内化于人的“观念”与“心理”之中,影响着经济主体对可选择项目的主观评价,从而进一步影响资产的价格与收益。但是,在目前对虚拟资本的各相关领域,定价模型还缺乏行为金融学所提出的“偏好”、“认知偏差”、等有限理性的解释变量。所以在行为金融学中认为不存在纯粹的“理性”价格。

以股票市场为例,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股票的价格取决于公司的账面价值,但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有关学者对股市的暴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股票的价格会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价值。”给予经验的观察,凯恩斯更是提出了投资的需求受“资本的边际效率”的影响;“股票的价格是代表证券市场的平均预期”,而这种“预期”就由人们的“心理”因素的所决定。在他看来:股票价格=资本的边际效率+风险补偿。随后的各种资产定价模型都试图对影响资产价格的各种因素作出准确预测,从而正确定价啊,以减少投资中的不确定性。但事实证明,这些将现时条件进行简化的模型所得出的结果仅仅是理论上的结果,而以股票为代表的虚拟资产的价格变动往往是非线形的,实际的虚拟资产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影。这些“不确定性”集中反映在人的“心理”上,促使投资者以“观念”要素对投资品进行定价,这使虚拟资产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方式,这种定价关系充分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价值关系”的本质。

再看货币。在传统的经济学中,货币只是为了简化交易,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是至关重要,货币作为一种信用关系,与资本构成了竞争性市场经济的核心。这在实体经济的研究中是重点,在虚拟经济的研究中更是重中之重。在经济虚拟化的过程中,货币的虚拟化伴随着黄金的非货币化与货币的非金属化过程,货币的符号化最终实现。货币的出现主要解决了资源的跨期配置的问题,导致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分离。由于货币的供应与货币的需求经常性地不相一致,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经常性地发生。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人们的心理因素就会对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凯恩斯将人们对货币持有的需求分为“消费性需求”与“投资性需求”,从而使货币的需求直接受货币持有者“投资需求”的影响,而投资需求与资产价格密切相关,而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的需求直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对股票、期货等虚拟资产投资的研究中,人们“观念”中的预期利率至关重要,由于以货币供应量为重点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货币需求,所以投资者的“心理”因素也会通过“集群”效应影响对资产的“投资性需求”进而影响货币需求。从现实看,许多政府中的专家已经意识到货币的供应量与资产价格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央行都将稳定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以持币者手中的货币流向为基础,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中,其关注的目标不仅有实际资本,而且必须关注虚拟资产,例如将股票价格等作为重要参数引入货币政策的目标函数,这首先要考虑股票等虚拟资产价格的评估,虚拟资产的价格受“观念”定价的影响,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中考虑虚拟资产对货币流的吸收效应时,必须注意对投资主体“心理”因素的关注,正如格林斯潘的观点:货币政策必须迎接大量的“观念资产”的挑战。行为金融学发展为我们研究这一实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四、总结

经济的发展,呈现斑驳的繁荣。在每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习惯性因袭的力量需要破坏与重建,新生的未加控制的力量需要质疑与纠正。通过对虚拟经济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共生性进行的一系列分析中,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对虚拟经济的研究而言,其理念的提出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扫清了理论的障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其“价值系统”的特性越来越明显。以资产“观念”定价为研究范式的虚拟资产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作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加大。在这一大背景下,一些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已经不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许多固有的经济问题需要重新进行定义与解释。在具体的研究中,行为金融学研究资产定价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视无疑与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其理论框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我们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也对我们相应的微观投资行为,中观生产计划,以及宏观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书目: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译本,525-670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米什金著,李扬等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成思危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柳欣:资本理论争论,经济学动态2003年

林兆木张昌彩:论虚拟经济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

刘晓欣:虚拟经济运行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

李大勇贺京同:虚拟资本的扩张与货币政策的困境,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

kahneman,d.,anda.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makingunderrisk.”econometrica,vol.47,no.2(march):263-291.

kahneman,d.,p.slovic,anda.tversky,1982,judgmentunderuncertainty:heuristicsandbiase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thaler,r.,1999,“theendofbehavioralfinance.”financialanalystsjournal,vol.55,nov/dec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