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产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产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产业分析

区域经济产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 陶瓷产业,区域经济,关联分析

1前 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陶瓷行业,我国是传统的陶瓷生产大国,近年来也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潮州;河北邯郸、唐山;山东淄博;湖南醴陵;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四川夹江;东北法库等多个产瓷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陶瓷产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陶瓷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在这新一轮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瓷都――景德镇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它产瓷区。

在各产瓷区经济与陶瓷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景德镇陶瓷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还远远低于国内外的其它产瓷区。主要表现为:(1)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对当地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2)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给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约束了陶瓷产业的发展;(3)景德镇在规划主导产业时“贪大”现象严重,将有限财力遍撒于各种对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效果不一的产业身上,最后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反而使多个产业发育不良,造成资源浪费和发展机遇的丧失。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相关部门对景德镇陶瓷产业与产瓷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尚不清晰,没有从根本上认识陶瓷产业在景德镇的主导作用及地位。

2陶瓷产业在产瓷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产瓷区这种特殊的经济区域是具有某种经济特征和经济发展任务的区域,陶瓷产业在其特定的经济区域中是主导性产业,使用整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指标往往会弱化陶瓷产业在其特定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这种特定的经济区域的相关指标很难获得,本文在分析时仍采用地区的区域经济指标来代替,即使如此,某些产瓷区的陶瓷产业在地区或城市经济中仍然占主导或支柱性地位,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税收、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产瓷区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作为支柱产业的陶瓷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更是其它产业所无法替代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发展陶瓷产业能够带动特定区域经济的增长。陶瓷产业在其特定区域内的高增长率,对区域经济有较大贡献。陶瓷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自身陶瓷产值的增加,也带动了产瓷区GDP的迅速增长。由于我国陶瓷产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陶瓷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发展陶瓷产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一部分就业问题,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岗位的增加,扩大了就业容量,这对缓解当今我国社会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陶瓷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具有较大的关联效应,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与陶瓷产业形成上下游产业关系的带动作用,以及与陶瓷产业有间接联系的城市建设和文教卫生等部门的带动作用。

第二,发展陶瓷产业可以优化产瓷区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在特定的经济时间和空间中,各产业的地位和发展有主有次,是非平衡的。换句话说,如果把产瓷区内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放到产业结构的所有产业中,期望所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呈均衡状态,这样的产业结构是无序的,也无法一直存续下去。

第三,陶瓷产业对产瓷区的产业系统具有转型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导方面和主要方面来决定的,工业部门结构和整个产业结构的性质主要是由主导产业部门的性质所决定的。反过来,只要改变了主导产业,整个产业结构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当陶瓷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时,所在的产瓷区的产业结构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原理及步骤

3.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灰色系统理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的一门新的系统科学,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包括灰色预测、灰色关联分析(关联度分析)、灰色聚类和灰色决策等原理和方法。

灰色理论应用最广泛的是灰色关联分析,其基本原理是依据数列的可比性和可近性,分析系统内部主要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根据关联度,对待评价对象进行排序。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方法的实质就是比较若干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到标准(理想)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几何形状的接近程度,几何形状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用灰色关联度来衡量。

3.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确定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在本文的研究中,选取陶瓷产业指标作为参考序列(X0*),区域经济指标作为比较序列(Xi*),则

X0* =(X0(1),X0(2),…… X0(k),…… X0(n))

Xi* =(Xi(1),Xi(2),…… Xi(k),…… Xi(n)),i=1,2,3,……,m

第二步: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各参数数列的量纲不同,在计算|X0(k)-Xi(k)|时无法进行,所以在计算关联系数之前,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无量纲处理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初值化、均值化和归一化处理等。

第三步:计算陶瓷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点灰色关联度。两个序列之间在第k点的灰色关联度定义为:

其中:

Δoi(k)=|XO(k)-Xi(k)|

Δmax=maxmaxΔoi(k)

ik

Δmin=minminΔoi(k)

ik

ζ∈[0,1]为分辨因子,一般情况下取0.5。

第五步:关联度按大小排列。

通过关联度排序,可以得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之间关联程度大小的排列。

4景德镇陶瓷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分析

4.1 基础数据的收集

本部分选取了2001~2005年景德镇市三产业的产值、陶瓷产值及景德镇人均GDP作为原始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来度量它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首先选取景德镇5年陶瓷产值(X0)作为参考数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业以及景德镇人均GDP为比较数列,分别用字母X1、X2、X3、X4、X5、X6、X7、X8、X9来表示,单位为:亿元(人均GDP为:万元/人),相关基础数据见表1。

4.2 灰色关联分析

(1) 无量纲化处理

(2) 根据公式Δoi(k)=|Xo(k)-Xi(k)| 计算比较序列各点与参考序列各点之间差值的绝对值(见表3)。

根据表3,我们得知:Δmax=maxmaxΔ0i(k)=0.088

ik

Δmin=minminΔ0i(k)=0.0005

ik

(5) 关联度排序

X2 > X3 > X1;X9 > X6 > X7 > X4 >X8 > X5

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人均GDP>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工业>金融业>建筑业

4.3 计算结果分析

(1) 总的来说,在2001~2005年间(如图1),陶瓷产业发展与区域国民经济之间的关联度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大部分指标的关联系数都保持在0.8以上,除了建筑业和金融业在这五年期间与陶瓷产业的关联度位于0.6以下。

(2) 从表4和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业和金融业的波动最大,首先建筑业在2001年和2002年的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3372、0.4109,而2003年达到了0.8413,之后的两年又回到0.3647、0.4069。金融业在2001年时为0.4581,而在后面的三年中该指标与陶瓷产业的关联度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到2005年该指标又降至0.4007,对陶瓷产业的影响甚低。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景德镇为了陶瓷业的发展,景德镇陶瓷工业园自2002年开工建设以来,三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75亿元,占同期全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总额的39.8%。“中国陶瓷城”号称“景德镇头号重点建设项目”,也投资了3.5亿元。这些建设基本符合2003年度建筑业和金融业对陶瓷产业发展的贡献,反映出来对陶瓷产值的关联度较高。

另一方面,自2001年后,景德镇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一度成为景德镇工业标志的烟囱全部不见了,路修了,城市广场建了,而陶艺柱、文化墙、瓷灯柱、城雕是景德镇市政府总结的2003年景德镇16大亮点中的一个。总投资60亿元包括十大公共建筑、十大旅游景观及市政建设和其他项目的36项重点工程全面启动,是2003年16大亮点的第一亮点,但是36项重点工程中却没有一项与陶瓷工业直接相关,60亿资金没有一分钱是用来直接支持瓷器生产。近年来,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90%的是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华意电器总公司、东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德字集团为代表的新兴工业,而不是陶瓷业。景德镇瓷业的利税收入甚至还不及昌飞集团的1/10。事实上,土地正在成为景德镇更现实的收入来源和城市发展动力。《2003年景德镇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3年,景德镇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90%,土地出让金总收入达到11.32亿元,净收入4.6亿元。而针对上面这些建筑业和金融业的投入,反映出这5年来与陶瓷产业平均关联度持续走低也就不奇怪了。

(3) 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产业与陶瓷产业的关联度也较为合理,景德镇市的三大产业与陶瓷产业的关联度都较高,也就是说三大产业的发展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影响较为显著;更细化一点来看,除建筑业和金融业外其它产业及景德镇人均GDP与陶瓷产业的关联度都较高,即这几年中工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及人均GDP对陶瓷产业的影响显著,而建筑业与金融业这些年的发展却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影响不大。

(4) 从第一、二、三产业关联度的排序上,我们可以发现: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关联度高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第三产业的关联度高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也就是这几年的发展中,景德镇工业的发展与陶瓷产值是联系最紧密的,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陶瓷产业的发展,事实上与陶瓷相关的机械等工业的发展必然与陶瓷产业的发展同步。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陶瓷产业影响较大,很显然景德镇这几年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陶瓷企业对外交流更加频繁,同时降低了陶瓷产品的成本等,餐饮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也吸引了相当的游客,对陶瓷产值的增加起到了相当作用。排在最后的是农业,也就是说农业的发展对陶瓷产值的影响度在三大产业中是最小的。

(5) 从X4到X9 的排序中,可以看到人均GDP、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及工业都排在前列,而金融业和建筑业与陶瓷产值的关联度很低,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陶瓷产业的发展,而且从数据上看这几年对陶瓷产业的影响比较显著,可以加大这些产业的发展来促成陶瓷产值的增加。金融业和建筑业关联系数的走低,说明在2001~2005年间,这两项指标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对陶瓷经济增长应有的作用,也从侧面反映出景德镇针对陶瓷产业上的建筑业和金融业市场发展的不足。

5结 论

本文通过对景德镇陶瓷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陶瓷产业与产瓷区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陶瓷产业的发展在经济总量、就业、收入等方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也起到了带动作用。

(2) 从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来看,在2001~2005年间,陶瓷产业与三大产业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陶瓷产业与人均GDP、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及工业等产业相关联,而与金融业与建筑业基本没有关联,说明金融业与建筑业对陶瓷产业的直接投入不够,贡献甚小。分析结果基本符合景德镇陶瓷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故该方法适用于陶瓷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邓聚龙. 灰色系统的基本方法[M].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7~18

2 张 安.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 实证与分析[J]. 情报杂志,2006(7): 108~111

3 郭建晖. 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战略探讨[J]. 统计与决策,2005(5):65~67

区域经济产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石油产业;影响力;区域经济;新疆

作者简介:古力先・司马义(1971-), 女,新疆维吾尔族人,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刘新平(1959-),男,重庆人,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4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1-0009-04

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近20年来,新疆原油产量年均增长近10%,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17.28%。随着国家石油供需矛盾的加剧,国家和中石油、中石化加大了对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的投资力度。2006年,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9.80亿元,占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4.87%,占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44.66%。作为新世纪我国石油战略接替区,新疆已打下了坚实基础,按照“大型化、基地化、园区化、专业化”规划的石油化工产业,对新疆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一、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状况

1、石油开采业发展状况

通过资产、总产值、产出比、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率、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利税率、利润率等11个经济指标对比分析来考察新疆石油开采业的经济运行现状。除产出比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他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资产合计居全国第2位,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居全国第3位。

2、石油加工业发展状况

新疆石油加工业是建立在原油勘探开采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加工能力。通过原油生产及经营与全国的对比分析可知,2002年,新疆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1800万吨,仅占全国总量的6.67%;2005年,新疆原油加工量仅为151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79%。原油加工能力严重不足,与原油的资源量和产量极不匹配。同时,新疆原油生产的装置开工率仅为58.38%,低于中国石油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新疆原油加工的利润和利润率均为负数,原油加工业的盈利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新疆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新疆石油化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塔里木、准噶尔、吐哈三大油田和独山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库车、塔里木为主体的产业基地,形成了以乌石化、独山子、克拉玛依、吐哈、库车、库尔勒、泽普等各具特色的石化产品生产区,产品主要集中在乙烯、有机原料、合成材料和化肥四类。相对于上游的油气开采业和中游的石油炼制加工业来讲,新疆石油化工业在新疆石油产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相对较弱,以2006年石油产业的工业产值为例,油气开采业实现工业产值1014.53亿元,占全区石油产业比重的60.6%,石油炼制加工业占了36.2%,而石油化学工业仅占3.2%。

二、 新疆石油产业影响力分析

1、石油产业对新疆区域经济的投入和产出效应分析

2000~2006年间,新疆石油工业的投资在第二产业,乃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分别为22%~24%和44%~53%;石油工业对第二产业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分别为27%~82%和10%~40%,拉动全社会投资的增加作用明显。但是,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考察,由于目前我国特殊的矿权体制和政策,新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加工企业主要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对新疆石油产业的投资也主要是两大公司所为。这种投资主体的不同,使得新疆地区石油产业的投资收益也主要归两大公司所有,新疆地方政府在此投资中的直接收益是十分有限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也是有限的。随着新疆作为我国油气资源接替区地位的日益凸现,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会掀起石油产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新,总体投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其结果必然增加石油产业在未来时间内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力度。

石油产业对新疆区域经济的产出效应主要是指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加工等对区域GDP和工业总产值的直接拉动作用。从2000年以来的7年间,新疆石油工业增加值在新疆工业增加值中占的比重连年提高,至2006年底已占到2/3以上,就平均水平来看,石油行业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就可推动全区工业增加值增加0.5个百分点以上,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新疆工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石油产业,工业增长结构单一。必须引起重视的是,新疆的石油产业又主要依赖于中央企业在原油、天然气资源的投资和两大石油集团公司的计划安排,石油工业的经济效益受区外因素的影响较大,从而使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区外因素的影响。

2、基于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新疆石油产业经济影响力分析

通过里昂惕夫投入产出表,可计算出产业间的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从而可以估算出新疆地区石油产业对其他产业所产生的影响。

从表1中的影响力系数分析结果可知,新疆经济发展“一黑一白”战略中的石油产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力是非常弱的,特别是新疆比较发达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影响力列在各行业最后,其影响力系数不到金属矿采业的1/2。这说明新疆石油产业的发展依托地方不足,对地方工业的影响力较小,辐射作用和拉动作用十分弱,石油开采业对石油化学工业的带动性特别弱,石油加工业的发展严重不足。从感应度系数角度来看,41个行业中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有12个,排在前5位的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3.2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12)、化学工业(2.0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1.89)、批发和零售贸易业(1.77)。这说明了新疆石油产业对其他行业的需求影响较大。

总的说来,新疆石油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大,而影响力系数较小。这说明,其他行业的生产和发展比较大地受到石油产业的影响,石油产业的感应力作用直接制约其他行业部门的生产和发展。同时石油产业的迅速发展并不能迅速带动其他行业部门的生产,从而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原因与新疆地区石油产业链条比较短,下游行业规模小,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少,石油产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的辐射和拉动效应不强等有关。

3、新疆石油产业影响的关联度分析

石油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构造了一个以石油产业部门和非石油产业部门为基础的两部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阐述石油产业自身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贡献,同时石油产业通过外溢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贡献。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选择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法定数据进行计算整理。

为了保证数据之间的可靠性、可比性与连续性,本文中石油产业的产品(D)由石油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它包括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与化学工业的产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就业人数包括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农业人口。

投资(I)在本文中使用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理念的固定资产投资之和。

根据上表的数据,应用大型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 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

R2=0.836,说明本模型对流通产业溢出效应的拟合度在83.6%,本模型可以在83.6%的程度上解释石油产业的影响力。

F(4,5)=10.1912,p=0.0094,小于0.5,所有自变量可以显著预测因变量。

回归方程式: =0.1736()+0.0876()+

0.1414()()+0.0272()

其中:θ=0.0272

因此,σ=0.2028

σ值为正,意味着石油产业的相对边际生产力高于非石油产业。

方程中θ是外溢作用的参数,θ=0.0272表明,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石油产业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D),总产品(Y) 则增加0.0272个单位,它是石油产业的直接贡献系数。

系数估计值(γ)是石油产业的全部作用,其中既包括外溢利益也包括要素生产力在不同部门间的差异使用。由于代表石油产业产出的是石油产业GDP,γ也可以解释为:石油产业产出每增加1元钱,假定其它条件不变,GDP将增加0.1414元。γ值看起来比较低,说明新疆石油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及其通过外溢作用而产生的间接贡献并不大。就新疆的实际情况来看,表现为石油产业的区域经济的影响力较差。

三、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贡献率、拉动率、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以及菲德两部门模型对新疆石油产业的影响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新疆石油工业的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力度较大,石油产业发展的投入效应显著。

(2)石油产业对区域GDP和工业总产值的直接拉动作用也比较明显,石油产业对新疆区域经济的产出效应较好。

(3)从感应度系数角度来看,新疆石油产业对其他行业的需求影响较大。但是,从影响力系数来看,石油产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力非常弱,特别是新疆比较发达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影响力列在各行业最后。

(4)由菲德两部门模型计算发现,新疆石油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及其通过外溢作用而产生的间接贡献并不大。就新疆的实际情况来看,表现为石油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5)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有:优化石油产业自身结构,促进石油产业迅猛发展;以石油产业拉动特色产业,推动资源地群众脱贫致富;改进资源税制,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快油地体制健全完善步伐,创新融合经济发展体系;加强石油产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油地双方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春宇.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7.

[2] 苟新会.新疆与周边国家石油化学工业合作途径与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5.

区域经济产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区域经济;变异系数;产业结构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猛烈袭来,对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青浦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产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2008年,青浦区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7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9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全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61:437.2。制造业是青浦的经济命脉,其中发展重点、产业集聚的是“4+1”主导产业,即现代纺织、精密机械、信息电子和印刷传媒四大支柱产业及文体类(休闲)用品制造特色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包括电子信息领域、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医药技术。2008年,该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20.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9.8%,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本文选取“4+1”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运用衡量数据波动的重要指标――变异系数来进行相对比较,对主要产业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寻找其中的原因。

二、主要产业的波动情况

根据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查阅2008年《青浦统计月报》中各产业的产值,计算出相应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它剔除了不同量纲的影响,又比较全面、稳定,因此是最常用的描述离散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X1表示某组数据中的第i个数据;

X表示该组数据的平均值,

n表示该组数据的个数一

Cv就表示该组数据的变异系数,单位为百分比(%)。

变异系数的范围在0和1之间。变异系数越接近于0,说明某组数据的波动性越小,离散程度越低;如果变异系数等于0,说明该组数据完全相同,没有波动,反之亦然。

本文就利用变异系数,以2008年的各月产值为变量,对制造业主要产业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为了对各个产业的波动情况有更加清楚的认识,本文也计算了全区工业产值的变异系数,作为比较对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青浦统计月报》只统计了“4+1”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产值,这里也就计算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变异系数。因此,本文实际上分析的是主要产业规模产值的变异系数。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六类主要产业中,高新技术、印刷传媒、现代纺织三类产业的变异系数小于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变异系数,说明它们的波动程度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高新技术和印刷传媒产业的变异系数更是低于10%,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而精密机电、文体休闲、电子信息三类产业的变异系数则大于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变异系数,说明它们的波动程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变异系数更是高达23.54%,表现出相对较大的波动。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表现最为稳定

该产业的变异系数最小,只有8.66%,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全年的波动幅度较小,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由于该类产业具有技术上的独特性甚至垄断性,因而其进入门槛较高,竞争对手较少;同时客户对其的依赖性较强,市场比较稳定。所以在经济平稳期和上升期,该产业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即使在经济下行期或受到外部冲击时,也只是利润空间下降,基本不会出现破产倒闭的情况。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抗波动能力较强。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8年约为1/3,因此该产业属于高位稳定。

(二)印刷传媒产业的表现比较稳定

该产业的变异系数较小,为9.88%,说明印刷传媒产业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近年来,我区先后引进了德国海德堡、美国当纳利、韩国阪田油墨、香港中华印务、文新报业印刷等一批国际国内的印刷传媒龙头企业,并且吸引了一批配套企业,印刷传媒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品市场不断壮大。金融风暴袭来,单打独斗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以单簿之力抗击风暴,影响颇大,甚至濒临灭亡,而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则可以抱团取暖,从降低成本,流转资金等多渠道联手并肩抗击风暴,并利用集群内企业内外的信息交流渠道多,使企业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尽快做出灵活的反应,大大降低风险,使影响降到最低。因此,我区印刷传媒产业的表现比较稳定,没有大的波动。但印刷传媒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2%,因此该产业属于低位稳定。

(三)现代纺织产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该产业的变异系数为12.14%,说明现代纺织产业具有一定的抗稳定性。但是这种表现似乎与我们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因为其中的一部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利润空间较低,最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且金融危机导致海外对我国纺织品需求量的减少,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纺织行业应该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我区现代纺织产业的具体行业,即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四个行业,发现它们的波动情况并不相同,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化纤制造行业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了39.69%,波动非常明显。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化纤制造的主要原材料是石油制品,而且原材料成本要占总成本的相当一部分。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如过山车一般,一路猛涨到近150美元/桶,又快速回落到约40美元/桶。许多化纤制造企业在油价快速上涨之时买人了大量的原材料,占用了大笔资金。随着油价的下跌和市场的萎缩,企业的资金压力和库存压力陡然增加,导致产值剧烈变化。但是2008年化纤制造行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6%,因此该行业属于低位波动。

同时,纺织和皮毛羽绒行业的变异系数也都大于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变异系数,应该是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影响。2008年这两个行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都低于5%,因此都属于低位波动。而服装鞋帽行业的变异系数仅为8.16%,可能与其侧重国内市场有关。同样该行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不足5%,属于低位稳定。随着纺织产业被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出口退税率的连续提高,相关行业的发展可能会趋于稳定。

(四)精密机电产业出现一定的波动

该产业的变异系数为13.94%,略高于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变异系数,说明精密机电产业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是略有波动。由于精密机电产业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装备制造领域,而我国又正处于重化工业中后期和快速城市化阶段,对机电产品的需求比较旺盛;同时虽然国

际机电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某些行业的市场仍然比较稳定,从出口数据来看,我区机电产品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而随着四万亿投资的落地,将对机电产品产生更大的需求;加上装备制造产业被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我区的精密机电产业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008年精密机电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8%,因此该行业属于高位微波动。

(五)文体休闲产业出现较大的波动

该产业的变异系数较大,为17.14%,说明文体休闲产业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文体休闲用品不属于生活必需品,具有较大的弹性。在人们收入不断增加时,对于该类产品的消费也会增加t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人们的收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消费支出优先用于生活必需品方面,对该类产品的消费会相对减少。比如我区有几家企业专门生产并出口高尔夫球杆、冰球护具、棒球手套、户外运动装备等高端体育用品,由于国外消费者紧缩开支,导致企业的生产出现困难。即使是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由于多数为知名品牌代工,产品价格较高;而国内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加低廉的低端品牌,也增加了企业发展的难度。2008年文体休闲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4%,因此该行业属于高位波动。

(六)电子信息产业出现明显的波动

由图可见,电子信息领域的变异系数最大,达23.54%,全年的波动幅度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区的电子信息类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而且也是我区出口额最大的产品。金融危机造成全球对电子类产品的消费急剧下滑,加上全球市场的萎缩传导到国内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及汇率和结算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该行业较大幅度的波动。目前,全球电子消费市场仍然没有复苏迹象,联想等电子信息产业巨头在全球进行战略收缩,英特尔更是关闭了经营多年的浦东工厂。但是电子信息已经被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由于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10.1%,因此该行业属于高位波动。

三、分析与结论

在分析2008年我区“4+1”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波动情况后可以看到,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我区先进制造业的主要产业或大或小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产业之间也产生了一定的分化,个别产业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但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信贷、税收、物价、产业规划等政策,经过多方努力,“经济寒冬”开始慢慢回暖。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主要制造业行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快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此次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次产业结构的大调整。遇到困难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缺乏技术、品牌、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而那些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表明,产业链上游的设计、研发和下游的品牌、服务,始终处于价值链的最高端;而简单的加工制造的附加价值是最低的。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引导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培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改造,引导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品牌和拳头产品的培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市场营销、争创知名品牌,以自主创新,集群式创新为导向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最终实现区域的产业调整、转型和结构升级,使区域获得可持续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二)要积极调整开拓产品市场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强调扩大内需,但绝不能放松出口”。在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我们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的新兴市场;在注重传统消费群体和消费阶层的同时,进一步细化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积极进军新的细分市场・在稳定巩固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同时,随着青浦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有了“走出去”的愿望,希望能够在国外有所作为。因此,应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甚至开展跨国并购,为本土企业走向世界提供帮助。要通过支持企业“走出去”来改善贸易方式。

区域经济产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人才配置;耦合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F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41-03

优化区域人才配置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十二五”强调的重要内容[1]。高等教育适应论认为,高校的重要使命就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应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到“合适性”和“有效性”。[2]目前我国人才配置与产业发展存在的典型问题就是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结构性矛盾严峻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人才配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不仅关系国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因此,研究我国人才配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现状,分析两者关联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耦合关联度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一)耦合关联度评价模型

1.耦合理论

耦合模型作为物理界一种成熟的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两个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两者间的关联程度用耦合度表示。笔者拟用该理论研究我国人才配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关系。

2.序列分析

关联度分析之前,首先运用均值法对初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如下:

上式中,Xi代表产业结构指标,Yj代表人才结构指标,T为各自统计数据的时长。

3.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的实质是两个相互比较序列的某一特定时刻t时的相对差值,公式为:

上式中,ζij为样本中t时刻产业结构指标i与人才结构指标j之间的关联系数;X'i、X'j则分别为本t时期的产业结构i和人才结构j标准化之后的数值;μ为分辨系数,一般取值为0.5[3]。

4.关联度和耦合度

为更准确地反映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配置结构的耦合关联度模型。对关联系数进行算术平均数求解,得到关联度矩阵η,其中:

关联度ηij取值范围为[0,1],当ηij=1时,说明指标Xi与指标Yj关联度最大,呈完全相关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最大;当ηij=0时,说明二者没有任何关系。耦合关联程度公式如下:

C(t)为产业结构系统与人才结构系统的耦合度;ηij(t)为关联系数;m,n分别为指标数量。

(二)指标体系构建

郑兰先、孙成(2016)以湖北省为例将指标分为规模指标、产值结构指标、财政投入、人员投入以及人才储备五大指标[4]。覃聪、邓灵丽(2015)以山西省为例将产业结构系统分为规模化、高级化、技术水平、专业化4个二级指标;人才结构系统分为年龄、职称、学历、行业以及产业5个二级指标[1]。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人才配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关系评价指标,见表1。

二、耦合关联度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耦合关联度评价

结合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和MATLAB7.0软件,我国人才配置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联结果见表2。我国人才配置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关联度在0.801―0.974,属于高关联,相互作用关系密切。

(二)结果分析

从人才配置结构看,人才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耦合关联度在0.801―0.974之间,其中储备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联度0.974,是关联度矩阵中的最高值,3个二级指标的耦合关联度也均在0.97以上,表明国家的人才储备质量直接关系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成败;现有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联度0.941,c三次产业关联度分别为0.973、0.975和0.874,表明虽然目前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数量上多于一、二产业,但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从业人员的整体质量不高,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影响相对较弱;教育财政的支出对第三产业的专业化耦合关联度0.913,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的0.784和0.785,表明加强教育投入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做好第三产业的人才储备,有助于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从产业结构看,产业的四个二级指标与人才的耦合关联度在0.926―0.946之间,均属于高度关联,表明人才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作用明显。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与模式有待改进。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典型问题就是扎堆热门专业,缺乏地方特色,“重理论知识、轻专业技能”等传统的价值观依然影响着部分老师和家长,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就业中的结构化矛盾严重。二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随着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缺失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致使企业难以承接工艺技术要求高的国际订单。三是大学生对第三产业就业倾向较低。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就业领域宽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多数还处于发展阶段;部分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稳定性不强,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导致大学生就业心态低,人才短缺问题凸显。

三、对策建议

(一)以需求为导向,明确地方高校培养目标

需求决定论认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学校和学生自身生存的需求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以及对其进行质量评估的标准[5]。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应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了解各利益方的需求,将需求决定论的思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生产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及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贾利军、管静娟(2013)指出,目前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较弱,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职业指导,实践指导能力较为薄弱,应从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和准职业形象三个维度构建就业能力的指标。高校应以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为目标,从地方好发展、学生好就业、企业好招人和国家战略出发实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加强教育财政投入,确保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表2数据中研究生在校学生数和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联度是表中的最高值0.976,表明高素质人才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明显。加强教育财政的投入,一是加强对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提高其办学水平,最大化地培养博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对产业升级中所需的高端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保障;二是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缓解高端人才的不足,可以通过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引进高端人才。例如,由中国政府设置的“友谊奖”是专门针对外国专家在我国做出突出贡献而设立的最高奖项,近年来吸引多国优秀人才的加入。

(三)丰富培养模式,为第三产业打造特色人才

针对特色人才不足问题,国家倡导“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教育发展战略部署,以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人才储备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与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和高级化存在高度关联。自2014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就开始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进行改革,国外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一般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如澳大利亚TAFE和德国的“双元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色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应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人才培养,从重理论的学科课程为主转向以工作历程、项目法或任务引导为主的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心理社会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人才配置存在高度耦合关联,在产业中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二产业是国家工业强国的体现,第三产业则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要特征,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人才的保障。因此,需要明确地方高校培养目标,加强教育财政投入和丰富教育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配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

参考文献:

[1] 覃聪,邓灵丽.经济转型视角下区域人才结构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5,(13):

117-120.

[2] 吴文清,高策,王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适配性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2):24-26.

[3] 郑兰先,孙成.湖北省高技能人才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7):46-52.

[4] 王少军.市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结构优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8-142.

[5] 柳长安,白逸仙,杨凯.构建“需求导向、校企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6,(1):36-41.

Coupling analysis of China's talent alloc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service oriented regional economy

LI Wei-juan,CUI Ming-yu,MENG Xian-lei

(School of art,law,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Dongying 257061,China)

区域经济产业分析范文5

【论文关键词】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

1.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

区域产业协调机制,是指为协调产业在区域内更好的发展,而建设的具有制度化保障的一系列与产业相关的政策、措施等,目的是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从而提升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1.1 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建立基础

1.1.1 区域行政协调机制初步形成

产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只有在区域的行政协调机制形成后,才能建设产业协调机制。没有政府的协调机制,跨区域的管理机构无法建立,从而产业也无法进行跨区域的协调;没有全局规划机制,产业的布局也得不到优化;没有政策激励和制度约束等机制,相关企业则缺乏积极性。总的来说,产业协调机制的建立离不开行政协调机制。

1.1.2 区域产业资源良好,利于互补发展

要建立区域产业的协调机制,该区域必须具备良好的产业资源,适合发展互补型产业。在一个区域内,产业合作优于竞争,只有适合发展互补型产业,才能避免各城市间产业的盲目竞争,达到协调发展。如长三角地区,各地发展特色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区域内的互补共赢及其对区域外的辐射带动。浙江和江苏围绕生物工程产业、现代信息产业、高科技制造业、生态环境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等做出最优选择,而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则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为突破口。如此良好的产业资源,使得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较为协调。

1.1.3 区域基础设施发达

地区的产业协调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通讯、交通设施是建立产业协调机制的根本保障。在长三角区域,集洋山港、太仓港、北仑港、舟山港和南通港等于一体的集中组合港口有望建成;沪宁铁路,沪杭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将区域的各个城市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在珠三角区域,公路、铁路、水运、港口、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沟通各城市,全面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以上两区域在完善的基础设施的保障下,产业要素流动频繁,已基本形成颇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2 建设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意义

1.2.1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区域一体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经济增长的重心已从单个城市逐步转变为城市区域,因此,全球一体化首先体现为区域的一体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建设区域产业协调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区域一体化。

1.2.2 当前区域产业转移缺乏制度保障

当前,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已在多地实践,但通过调查发展,这种转移多是无序的、盲目的,缺乏制度化的保证。如此发展,不但不会使区域的产业提高竞争力,反而会造成区域的产业发展混乱,失去竞争力。因此,建立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要求迫切。

1.2.3 增强区域互动,实现共赢

产业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从宏观上制定区域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建设为契机加强城市间的沟通合作,增进区域的互动联系,使各方得到利益,实现共赢。

2.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本文所指的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和石家庄。

2.1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2.1.1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

目前,北京市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第二产业逐步减少,第一产业仅占很小一部分,这说明北京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天津市第二产业最为发达,第三产业也呈现强劲势头,与第二产业一同为天津市贡献绝大部分产值。河北省大部分城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较北京和天津比重偏高,第三产业较弱。

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天津和河北,这两个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天津目前的第二产业比重与河北省相当,甚至略高于河北省,但天津呈下降趋势,河北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较慢,但正在向合理的方向转变。

2.1.2 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并没有形成体系。虽然正在向这方面发展,但是实施的难度较大,因此如今的布局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形式发展。如北京的中关村“一区多园”、丰台总部基地、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文化产业园等,天津的滨海新区、中海油能源生产基地、航天产业基地、临港化工产业基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河北的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石家庄动漫产业园区、曹妃甸重化工产业基地以及各县市的工业园区等。第二,临港产业加速集聚。天津滨海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冶金基地;曹妃甸临港工业区依托大港口、大钢铁、大电力、大油田,产业集聚加速形成;沧州渤海新区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和港口物流四大产业为主导,正在全力构建沧州渤海新区临港产业群;黄金海岸新区正努力构建由滨海至内陆的滨海休闲带、近海生活带和内陆产业带。

2.2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问题

2.2.1 产业盲目竞争,同构现象严重

在京津冀地区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在争取各自利益的过程中,产业盲目竞争,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趋同现象。学术界通常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结构相似系数,用该系数测定产业结构相似度,以此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同构程度。根据经验,对地区产业结构相似度进行评价时,以0.9为标准来判断高低。通过计算,京津两地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大,为0.89,远远高于津冀两地(0.59)和京冀两地(0.39)。①京津两地同属区域大都市,国家直辖市,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很少从区域利益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导致产业同构的现象的出现。

2.2.2 缺乏优势和特色产业,区域产业竞争力较弱

在京津冀区域内,各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产业,使整个区域无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以钢铁产业为例,在京津冀几乎所有地区都有钢铁企业布局,大型国有企业就有首钢、天钢、唐钢、承钢、石钢等多个。企业布局分散,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导致区域钢铁产业虽然产量大,但实力不强,整体竞争力弱。  2.2.3 产业转移问题多,效果差

随着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各城市定位的深化,区域产业转移也已有所实践。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划指导,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问题,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北京已陆续将工业企业转移出四环以外,多迁至河北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首钢的搬迁,北京市首钢200万吨钢铁项目落户河北唐山。首钢与河北唐钢共同打造的京唐钢铁联合公司已经在唐山曹妃甸建立。但由于缺乏从统筹全局角度出发的协调机制,这些转移多是受政策指引,并没有考虑市场情况,京津地区的有些产业并不适宜被河北省承接,转移至河北不但不利于产业发展,反而会给河北的生态带来负担。

3.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

面对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势在必行。在建立具体的协调机制之前,首先要发现建设障碍,并理清总体思路。

3.1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障碍

3.1.1 区域合作关系复杂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在政治上享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权利,区域内的政策几乎都是偏向北京的发展,这就使得区域的合作难以展开,即使合作也无法实现共赢。可以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京津冀三地并不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遇,不公平竞争导致区域经济畸形发展,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宏观效益整体水平的发挥。

3.1.2 缺乏行政协调机制

正如上文所述,在京津冀区域内,由于政治因素,政府的合作很难开展,这就导致了区域协调机制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区域协调机构的缺乏。在京津冀区域内,并没有一个管理区域的机构组织,发挥行政职能的还是各城市政府。除此之外,没有明确的协调机制,政府间的沟通联系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的产业协调机制基本无法建立。

3.1.3 发展环境差异较大

当前,京津冀地区的发展环境有较大差异。尽管存在产业梯度差异利于产业的转移,但是差异过大也会成为制约因素。从产业链的角度说,河北省目前缺乏产业配套能力,许多京津转入产业在河北找不到配套产业,所需配套产品仍需从京津获得,这就使产业转移失去了意义。另外,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2010年,北京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为75943元,天津为72994元,河北省则远远落后,仅为28668元。②如此悬殊的经济差异也是产业协调机制建设的难题。

3.2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路

首先,要建立行政协调机制,使制度上有所保证,规范调节市场与行政的关系,确保要素的流动不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其次,确保地区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缩小城市间的差异,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区域利益为重,避免产业的盲目竞争,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适当集聚,形成集群,发挥优势,提升整体的产业竞争力。

3.3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建设的具体内容

3.3.1 制定区域产业规划

京津冀地区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产业规划,规划要充分满足市场的要求,突破行政边界的束缚,将京津冀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在总体上给与全面的考虑,使关于区域产业的一切有规可循。

3.3.2 建立产业筛选和评价机制

产业转移不能只依靠简单的制定政策,而是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起筛选和评价机制。根据产业环境和地区的定位确定哪些产业适合在什么地区发展,尝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标准,使产业转移实现可量化。

3.3.3 建立产业环境优化机制

产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依赖良好的产业环境,因此亟需建立产业环境的优化机制。如产业转移需要一定的配套作为支持,京津地区的一些产业需要转出,但河北某些地区目前还不具备承接的环境,产业链较短,上下游产业发展不完善,因此要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又如产业集群能形成规模效应,利于产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区域内可以促进跨区域的产业集群的形成。

3.3.4 建立优势产业选择机制

可以按照城市功能的定位,建立一种优势产业的选择机制,通过对产业环境的考查选择适合自身的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形成长效化和制度化。如北京市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创意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市应在现有加工制造业优势与港口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河北省应立足传统重工业的优势,重点培育精品钢铁、综合化工、现代物流、重型装备制造、船舶修造五大标志性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机械加工、金属制品、电力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群,联动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及农牧渔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等配套产业。

区域经济产业分析范文6

论文摘要:产业布局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首先概括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然后具体分析了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最后提出了产业错位布局,培育大滨海地区,实施“点—轴—网络”开发战略,实现产业布局战略东移等对策建议。

京津冀地区是一个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京津二市被河北省环抱怀中;拥有6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陆兼备的特殊地理区域。因此,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优化的问题,是一个区域内产业协调、海陆产业协调布局的问题。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致力于一体化发展,区域产业布局呈现优化发展态势,表现在:

(一)四大临港经济区初具规模,临港产业加速集聚

目前,津冀沿海四大临港经济区已初具规模,临港产业加速集聚。天津滨海新区被国家“十一五”规划纳入了全国总体发展战略,2006年被国家批准为区港联动试点,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冶金基地,成为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曹妃甸临港工业区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河北省 “一号工程”,“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工业区各项工程建设突飞猛进,依托大港口、大钢铁、大电力、大油田,产业集聚加速形成。2007年7月,沧州渤海新区正式成立,以港城、黄骅——中捷、南排河——南大港、海兴等四个城市组团为基础,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和港口物流四大产业为主导,正在全力构建沧州渤海新区临港产业群。2008年4月,黄金海岸保护建设管理区成立,黄金海岸新区将以黄金海岸西部滨海新城为核心,南戴河旅游区、七里海旅游度假区为依托,以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等产业为支撑,努力构建由滨海至内陆的滨海休闲带、近海生活带和内陆产业带。

(二)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成为优势产业的主要载体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如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软件产业生产基地、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基地等;天津的中海油能源生产基地、航天产业基地、临港化工产业基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河北省软件产业基地、动慢产业生产基地、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唐山国家钢铁材料产业基地、精品钢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陶瓷产业基地、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保定新能源产业基地等,这些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形成,成为地区优势产业的载体,使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日趋完善的交通体系成为产业带形成的加速器

北京申奥成功后,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席卷了京津冀地区。京津高速公路、津蓟高速延长线等相继通车,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加上正运行的京石高速、京津塘高速、京沪高速、首都机场、天津机场航空枢纽,这些交通大动脉将京津冀城市距离拉近,时空距离缩短。“都市交通圈”带动了“都市经济圈”,极大促进了这一地区产业的融合。近年来,河北省借机着力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京津冀地区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河北一些城市发挥毗邻京津的优势,主动承接京津的技术辐射和产业转移。在2008年河北省“5?18经贸投洽会”上,29个“京字号”大项目落户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钢研院新材料产业园和航天科工集团工业园项目先后落户河北涿州市。日趋完善的交通体系,成为了环京津产业带形成的加速器。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布局与地区功能定位不相匹配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自身地位为“国家首都”、“国际性大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然而受历史上发展经济中心的影响,市区却集中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然而经济中心地位与北京相比并不具有优势,作为国际性港口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缓;河北省2006年提出了建设沿海社会经济发展强省的战略目标,但海洋经济发展落后。

(二)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从区域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看,理想的布局是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若干专业化中小城市(镇)形成外围和辐射区域,共同构成一种巢状分层结构。整个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京津两市是区域的核心城市,但城市首位度偏低,缺少单独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城市。河北省最发达的唐山市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尚不足3000亿元,省会石家庄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不足天津市的一半,京津周边缺少能与京津两市产业衔接的二级中心城市。长期以来,京津地区对周边地区不但没有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反而由于虹吸作用,导致京津两市周边形成了连绵数百里、包括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的“环京津贫困带。

(三)优势产业布局分散,整合度不高

由于京津冀一省二市支柱产业雷同,导致从区域整体看,优势产业布局分散。如钢铁产业是京津冀地区的优势产业,在京津冀几乎所有地区都有钢铁企业布局。大型国有企业就有首钢、天钢、唐钢、邯钢、宣钢、承钢、石钢、邢钢等多个。根据河北钢铁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北境内的黑色冶炼及钢铁加工企业有494家。虽然近两年河北省开始进行钢铁行业重组,并成立了河北钢铁集团,然而要对占全省钢产量70%的众多民营钢铁企业进行整合和技术改造,难度较大,导致河北省钢铁产业虽然是钢铁产量大省,但并不是钢铁强省,整体竞争力差。

(四)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增长极尚未形成

根据国家定位,滨海新区是渤海湾西岸的首位增长极,曹妃甸临港工业区与沧州渤海新区,是滨海新区的重要两翼。从现实情况看,滨海新区具有成为渤海湾西岸首位增长极的制造业基础、科技实力、政策环境等比较优势。但是,从京津冀核心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统筹发展的角度,离开曹妃甸临港工业区及渤海新区,滨海新区也难以担当环渤海经济区的“龙头”。然而虽然滨海新区与曹妃甸和渤海新区走向联合的呼声很高,但无实质进展,在目前体制下,三地仍是竞争大于合作。从京津冀整个地区看,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能带动整个区域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三、京津冀地区空间发展布局构想

关于京津冀地区未来产业布局的设想,目前得到人们认可的观点有两个,一是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研究中提出的用“一轴三带”的空间布局构想,另一个是《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中提出的"双核、三带、四区"的产业布局构架。

结合以上两种布局构想,基于京津冀地区目前发展现状和区域特点,笔者认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应该实施“双核引领,多极带动,点轴推进,网络开发”战略,即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为区域核心城市,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首位增长极、曹妃甸、渤海新区为二级增长极,各地市中心城市为三极增长极,构建一个覆盖全区域的增长极体系,在各增长极之间培育发展轴线,各发展轴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互相关联的网络体系;再将地域相连,联系密切的地区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如冀东经济区、冀中南经济区,从而形成“双核、多极、多板块”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

四、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优化建议

(一)明确功能定位,产业错位布局协调发展

产业布局上合理分工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依据《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对北京市的定位,北京市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创意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市应在现有加工制造业优势与港口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河北省应立足传统重工业的优势,重点培育精品钢铁、综合化工、现代物流、重型装备制造、船舶修造五大标志性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机械加工、金属制品、电力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群,联动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及农牧渔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等配套产业。从而使京津冀地区实现产业布局与地区功能媾和,区域产业错位、协调发展。

(二)依托港口港区港城,积极培育大滨海地区

京津冀地区要充分利用天津滨海新区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机遇,发挥其对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培育大滨海地区。首先要整合港口资源,在发挥各大港口主导功能的基础上,深化港口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有序、功能突出的港群体系。第二,依托各大港口,吸引临港产业集聚,壮大各临港工业区的实力。第三,加强各港区间的联系,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组建各临港经济区联合体,实现各港区临港产业全面合作,产业链条相互延伸和对接。第四,以港兴城,加快滨海城市带建设,构建港、城、区一体化的沿海城市群。

(三)完善交通体系,实施“点—轴—网络”开发战略

根据“非平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一般要经过“极点开发——点轴开发——区域(网络)开发”。一般而言,交通干线既是交通轴线,也是产业传递、延伸布局轴线。因此,优化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第一,要加速建立京津两市间快速客运通道,缩短时空距离,通过京津交通一体化实现双核同城化。第二,要以沿海港口为龙头,加快建设各港口与腹地中心城市间的交通通道,形成多个港口与腹地发展轴,实现港口腹地互动发展;第三,加快完善京津周边路网,形成京津到毗邻各市的“90分钟交通圈”,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以及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带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保障。通过完善交通体系,使多条点轴发展轴线相互交织渗透,逐步实现区域网络开发的格局。

(四)依托沿海港口,实现产业布局战略东移

京津冀地区要充分发挥沿海港口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钢铁、石化、电力等重化产业向东部沿海聚集,从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当前首钢已搬迁曹妃甸,燕山石化也有外迁的打算,唐山市开始实行“飞地”政策,鼓励非沿海县(市)区钢铁企业到唐山湾“四点一带”区域投资,而且在曹妃甸给秦皇岛、承德两市各划定了2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解决承秦两市产业发展制约,加速产业聚集。“飞地”这一发展思路也可依托黄骅港在冀中南地区实施,从而在更大范围优化产业布局。

参考文献

[1]赵宏等.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

[2]祝尔娟.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新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