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范文1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覆盖率
一、小河镇在金融全覆盖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1992年Yaron教授提出的金融覆盖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孝昌县小河镇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从农村存款服务覆盖率衡量指标看,2012年小河镇农村存款总户数占当总农户的42%,每个行政村拥有存款金融机构网点数为0.135个,平均每个网点服务的人数是24920人,农民人均存款4537元。从农村贷款服务指标来看,该地区的存贷比仅为15.5%,平均每万人拥有网点数是0.25个,农民人均贷款573元。从农村支付结算服务覆盖率衡量指标看,平均每12行政村共享1台ATM机,POS机的覆盖率为零。从农村保险服务覆盖的指标来,每个行政村拥有的保险营销网点服务机构是0.081个,农业保险费占当年产险保费总量的84%。
湖北省孝昌县小河镇在实现农村金融全覆盖的实践中不仅要面临着商业性银行撤离乡镇的而新型的农村银行没有迅速成长壮大的尴尬困境,农村信用环境缺失,农村金融信息技术落后等我国其他农村地区发展的共性问题,而且该地区还要面临中部地区发展农村金融所遇到特有的困难:
(一)金融机构覆盖率低
金融机构网点少,结构极为单一。小河镇的银行类农村金融仅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家,而且邮政储蓄银行也仅仅能从2009年才开始办理农村贷款业务,可以说该地区以前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贷款,垄断了当地的贷款市场。农村金融的另外的两大组成部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是空白的,这样的农村及金融结构使得当地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不能够为农民增收、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金融服务水平低
1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少,而且学历低,人员业务水平较低。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落后,工资水平低,待遇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愿意留在城市,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地区,这就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人才极度的缺乏。
2农村金融提供的服务单一,难以满足需求。孝昌县小河镇的金融机构的目前主要业务还是办理存贷款业务和发放国家的各种补贴,尤其是邮政储蓄更多的是办理农村的存款业务。目前邮政储蓄也开始从事代售保险和基金的业务,然而这相对于国家所要求的和当地农村居民的需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三)金融机构存贷比低、贷款难未有效缓解
孝感县小河镇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存款与贷款的比例过低,当地的最大的贷款机构――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比只有15.5%。如此低的存贷比就使得金融机构从农村获得资金不能够通过正规的渠道的有效把这部分资金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与之相反的是大量的农村资金被抽离农村地区而输送到了利润更为丰厚城镇地区,这都严重制约了该地区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进而又影响农村金融需求的增长,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对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几点建议
湖北省孝昌县小河镇在农村金融全覆盖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相对落后中西部地区的广大乡镇在金融覆盖上面的不足和问题。笔者认为政府除了应继续重点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和对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之外,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建设:
(一)大力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覆盖率
1加大农村金融网点建设。依据各地乡镇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金融机构网点布局,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在中心乡镇、特色乡镇和新农村社区、中心村的网点布局力度,拓展服务网络。
2提高农村支付便利化程度,增加服务产品和提高服务质量。当地政府应该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ATM机、POS机、转账电话机的数量,提高其覆盖率。同时当地金融机构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电子操作化的水平。
(二)加强农村信贷创新,破解贷款难
1加大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结合当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特色,积极推广“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和农户联保贷款模式。
2努力降低三农的贷款融资成本。当地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的机制,依托广大的农村信贷员在村中的掌握的大量信息优势,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双方信息不对称,降低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贷款成本。
3加强政策支持,拓宽抵押担保的范围。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特色,积极的增加抵押担保的形式。
(三)完善国家的支农政策,建立长效惠农金融机制
1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险支持。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进一步改进中央财政补贴办法,建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保险企业共同参与的巨灾风险准备机制。
2大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金融信用县(市)、信用乡镇、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促进农村信用主体不断增加,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加强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运用,推动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和整合,为金融支持“三农”提供服务。
四、结束语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意义重大。虽然在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实践中,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只要坚持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道路,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金融服务“三农”的层面,增强金融惠农强农的服务能力,那就必定会中国农村金融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李明贤,李学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现实考量分析[J]调研世界 2008,(3)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范文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在这些惠农政策的诱导下,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转变,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动向。而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服务,可以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许多问题,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新动向
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农业生产,以往那些荒废的土地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国家对农业重视度的提高,使得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现,而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农民农业生产问题,使得农民投入到农业生产的成本相对减少,所获得的收入不断增加。
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以往,农民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而随着国家对农业重视度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纷纷拓展特色产业,利用本区域的优势资源,打造了属于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如,甘肃地区,甘肃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甘肃利用本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向一品”的思想,发展了许多具有优势的特色好产品,加快了r业生产结构的转变。
农产品走向国际化。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粮食作物、水果蔬菜除了满足内需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进入到国际市场,远销海外。农产品的国际化走向也将成为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加快农产品的国际化发展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好的收入。
金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就是农村金融,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动向和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金融服务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种传统的金融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低,相关设施不完善,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矛盾越来越突出,而要想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只有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政策的更好落实,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农民资金积累与融通能力低。对于农民而言,他们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人均消费水平比较低,对金融需求不高,尽管农民对金融有需求,但是农民能够用于抵押的物品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服务范围比较狭窄,农民融资能力不高。
农村金融服务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对于农民而言。融资难一直是农民开展各项农业活动的关键问题,由于农业发展资金得不到解决,就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造成农业融资难度的根源就在于农业金融服务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比较低,农民缺少融资的途径。
创新金融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强化服务“三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必须深思的问题。而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在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就必须用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来定位金融服务,要始终把“三农”作为金融服务工作的重心,要创新“三农服务”理念,加大“三农”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决绝农民融资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工作。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而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首先,相关部门要在农村地区设立多个金融服务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网点覆盖率;其次,要完善金融业务模式,推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探讨发展“信贷+保险”的金融服务新产品;再者,要强化金融线上、线下服务,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的完善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农村金融服务实际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要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对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网络系统,采取全动态的管理,建立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从而为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范文3
[关键词]农村金融;存在问题;未来趋势
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赢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赢利能力严重不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虽然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2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3 农村金融创新的建议
在银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农村银行增强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风控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村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农村银行要想在多元化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从而确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这不仅要体现在财政扶持和税收减免上,更要体现在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经营、人才资源、法律保障、舆论宣传等各个环节上。要扭转地方政府忽视农村金融工作的局面,把农村金融发展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增设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强,金融服务不充分的地区,合理增设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民选择金融服务的范围,增强金融竞争力。 转贴于
(2)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着重加强农村的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支付、清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创新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加强风险防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
(3)加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以农村信用社等为主体的基层农金机构,由于地理位置、待遇和体制等因素,十分缺乏研究型、应用型高端人才。应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对农村金融战线缺乏的实践和理论人才的培养,加强为农村金融发展而献身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一批政治品质好、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新型农村金融人才。完善相关待遇、职称评定、干部提拔等配套机制,留住人才、重用人才。
(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要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来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主体,使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
(5)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要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稳定的金融法律体系,同时对于建立怎样的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如何建立等问题,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6)建立和完善信贷保险制度和补偿机制。首先,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积极开发农业贷款损失补偿保险品种。其次,建立信用担保补偿机制。政府要建立信用担保补偿基金,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完善特色农业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晓春,崔淑卿.汇丰银行在我国开设村镇银行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0(1).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范文4
本文作者:吴艳王林萍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目前,虽然农村信用社覆盖了全国的农村,但由于受制于商业银行的制度性约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前提下,一般采用了对农户进行选择性的贷款。这也直接导致贷款对象选择上有严重的倾向性,一些急需信贷金融支持的低收入者因缺乏担保而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保障。在我国贷款地域限制越来越松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开始逐步向城市回流,“非农化”倾向与最初的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管理相互背离,导致金融机构支农效应较弱。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偿还贷款的能力偏弱,加之农村信用环境差,农村金融机构不多,促使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不断增高,农村金融风险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金融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成为制约农村金融机构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管理首先,建立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提高员工责任意识。农户小额信贷是建立在农户讲信用的基础上发放的贷款,为防范和化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提倡建立一套科学、合规范的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如确定相应的不良贷款考核指标,实行超指标比例赔偿、低于指标比例适当奖励的办法,调动信贷员管好贷款的积极性。其次,创新小额信贷模式,提高乡村的信用意识。通过由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组织与信用社签订“农户诚信协议”,以加强农村农民的诚信意识。同时强化农村信用文化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优化内部管理环境,从而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诫机制。再次,创新信用社合作模式,明晰产权关系并大力开展增资扩股工作。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彻底合作制改造,变虚置合作为以利益联结合作,将分散的小额贷款客户组织起来,逐步形成互相监督约束、互为激励促进的多个信用合作小组,信贷管理人员直接与合作小组开展信贷业务,有效地解除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障碍,降低监管成本,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强化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的管理首先,要强化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提高小额信贷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针对农村、农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需要和担保公司相关制度进行有效融合,以提高制度的风险控制能力,进而在风险控制前提下,不断进行信贷产品的创新。如山西平遥日升隆开展了小额信贷的金融创新活动,把小信贷“示范村”的试点与村委会合作来控制风险,并尝试推出“龙头企业+担保公司+贷款公司+农户”四位一体的贷款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2]。
其次,小额信贷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客户管理,在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信用数据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信息共享,从而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再次,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将小额贷款公司从非金融机构向金融机构过渡,小额贷款公司在依法经营的基础上,逐步改造为村镇银行,进而全面纳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这不但可以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而且金融机构的规范运行体系的引入,可以极大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合规性经营。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目前除了国际组织和个人的捐助,国家财政资金仅限于人民银行的支农贷款。随着我国金融政策的不断放宽,我国允许部分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利率,以提高信贷的灵活性,弥补小额贷款的风险成本。目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具有明显的福利性特征,小额信贷机构多具有政府背景,以公益性为目的,盈利动机不强。因此,在目前状况下对吸引商业资本需要进行进一步商榷。虽然,这些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但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可能会通过盈利来进一步夯实发展的基础,从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目前农村资源比较匮乏的状态下,低利率水平才能使小额贷款机构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使更多农民获得贷款,从而通过市场力量来促使农村小额信贷资金自发形成供求平衡的运作机制。完善小额信贷市场信用体系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经实现国内所有中资银行联网,农村信用社也逐步开始纳入全国的个人征信系统。
目前,由于基础条件差、农村金融机构分散等原因,还很难建立起统一的农村信用社征信系统,这样就不得不面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风险较高的现状。因此,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联合,对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诫机制,进而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提供风险防范的政策支持。同时还需要尽快考虑将村镇银行的开户、结算等金融业务全面纳入银行开户、结算体系,以依托健全的商业银行金融体系来防范其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从而方便小额信贷机构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建立与完善农户信用贷款档案管理。为重点支持当地的产业,可以在业务量大的乡镇采用现代银行管理的客户经理制模式,及时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市场分析、风险防范于一体的“金融套餐”服务,不断更新和提高服务质量[3]。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的相关监管法规我国政府进行小额信贷项目开展以来,成功案例不多,主要是对小额信贷不够重视。政府建设项目存在一定的扭曲效应,特别是在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法律不健全,导致小额信贷业务运行监督缺位问题严重。因此,当前需要规范对小额信贷组织机构的立法,给予一定的法律主体地位,将其从政策边缘转变为合法经营,以保障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权利,促使其建立有序发展的规则与机制。加强培训,提高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率,使广大农户了解最基本的金融知识,防止农户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过程中,因为缺乏金融知识而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农户对市场、新技术的了解及运用贷款的能力。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范文5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范文6
关键词:农村金融;非正规金融;金融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慢慢成长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以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共同为“三农”发展服务的格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1.77万亿元,农产品期货品种发展到13个。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09家,已开业机构发放的贷款中超过80%用于“三农”和小企业。然而,我国农村地区幅员广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多样性和复杂性,使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出于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控制风险的考虑,开始撤销在部分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甚至全部撤离。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金融覆盖率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发展银行在乡镇不设网点;农业银行只在约20%的乡镇设有网点;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每个乡镇都有网点,但其功能以吸收储蓄为主,贷款业务不足,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国仅有30个省份实现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有10个省份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
二 农村金融中各类机构定位不清。现阶段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在如何处理好社会责任与商业运作、普及服务与网点效益的关系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此外,它们对各自的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明晰的认识和规划,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
三 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趋同,缺乏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只开展存、贷、汇等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并且贷款的期限、额度、利率等都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此外,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很单一,新兴的中间业务在农村根本没有普及。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金融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无法实现。
四 农村金融环境有待完善。具体表现在与农村金融发展相联系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不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的改革落后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这一系列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五 非正规金融组织发展不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的定位不清,为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空间,但是国家一直以来都忽视了对它们的引导和监督,使其不具备合法地位,因而无法实现其规范化的、健康的发展。 比如许多民间借贷仍然采取口头约定等不具法律效力的简单方式进行,而且利率普遍较高,既制约了资金需求,也造成了很多法律纠纷。
除了以上所述,农业保险业发展缓慢,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样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促进农村金融多元化发展。要开放金融市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共同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采取积极措施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满足个金融需求主体对农村金融不同层次的需要。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形式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形成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 准确定位各类金融机构。要准确地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定位,使它们能够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农业银行网点的地域边界应该是县城或规模经济明显的乡镇,而且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尽可能加以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应该在于集中力量去做那些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政策扶持的贷款项目;农村信用社应继续扎根农村,服务“三农”; 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以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农民个体为重点服务对象。
三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村金融必须认识到目前农业产业化、城镇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资金需求多样化的特征,按照细分市场和目标客户原则,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应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产品体系,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创新支付结算方式,解决农村资金汇划、汇兑难问题,开发适合农村真实情况的金融服务品种,方便农民办理结算、汇兑,加快网络化、电子化步伐,积极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四 完善农村的金融环境。首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社会化大生产进程和市场化程度。其次要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尽快建立可以覆盖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法律体系,使各种活动有法可依,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再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应积极开展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并进行资信评级,为农村金融发展扫除障碍。最后,要充实监管人员力量,改进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技术,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
五 明确非正规金融地位,引导非正规金融良性发展。政府应当依法引导和规范民间非正式金融的经营行为,明确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法律地位,使其顺利完成从地下经营到地上经营的转型。重点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组建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通过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担保市场,建立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担保公司等一系列举措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聚焦两会热点 “三农”金融服务发展迎来机遇.中国经济网综合.2011.3
[2]张健华 汪小亚.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
[3]褚继田.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金融.2010年第22期
[4]张红力.农村资金持续外流须警惕 应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经济网.2011.3
[5]沈剑兰.继续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2010年第10期
[6]王作虎 韩旭.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月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