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范文1
小学德育工作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人所共知,当今世界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同样不可忽视,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许多中外教育专家都认为:未来的人才应具有更高的道德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有所抬头,它们不可避免地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人们常生动地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各条战线上的生力军,他们能否在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这就要靠我们今天的教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书"就是要给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获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育人"就是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把所学本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祖国。怎样抓好小学德育工作?
要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有的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有的从培养道德情感开始,也有的从锻炼意志开始或训练行为开始。这就是德育过程的多端性,但无论从哪个因素开始,都要以养成完美的道德品质为最终目的。
在德育工作中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进学生思想矛盾的转化,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小学生由于道德认识的局限,情感不稳定,控制自己道德行为的能力不强,这就更需要教育者的严格管理,但这种管理不是动辄训斥,不是把学生思想填街塞巷"死",而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把学生的思想管"活",使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将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性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搞好德育工作。
由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是在教师指导下形成,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结果。因此,德育工作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小学生行为常规训练谈点看法:
1、把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确定为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
可分以下步骤:具体安排学生,讲行为规范;比行为规范;查行为规范;促行为规范。要反复要求,加强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宣传教育,激发动机,用思想支配行动。
教育者既要对教育对象进行组织学习,讨论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领会地接受,提高对行为规范的认识,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锻炼,营造教育氛围,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例如:学生都能认训到打架、骂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但偏有人犯,这就是正确的思想还未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
3、提出要求,制订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动机。
要有计划,联系本校实际、学生实际,制定出德育工作的目标。计划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看采取什么教育方式,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为达到培养目标而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学生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就是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学校和班集体可结合学校的学生实际制订学生一日(包括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行为常规细则,使学生行为有章可循,知道怎么做,提出时时、处处以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养成思考自己行为是否符合要求的习惯。
4、实施和检查。虽然实施和检查是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但不应单纯地把学生只看成是被管理、被教育的对象。要充分信任学生。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教师不可能整天守着学生,班主任不可能有分身法,监督每个学生,所以,实施和检查要依靠学生,要形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互相监督管理的氛围。那么,学校的德育教育就既有生气,又有好的结果。
德育和教学一样,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能自觉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机制。
5、随时注意观察实施效果。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析学生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不良习惯的影响无处不在,不是积极的影响占上风,就是消极的影响占上风。因此,教师应注意协调学校与家庭及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学校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要使学生知道社会上一切歪风邪气都是错误的,以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
6、巩固行为,形成习惯。
使之逐步形成稳定的发展势态,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经养成,就成为一种积极定势。它将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走向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要坚持做到时时处处对学生德育反复抓,抓反复。对良好的行为有意识的提供肯定机会,进行表彰,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持续发展。
7、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制度化
一、实现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制度化
当前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少制度的约束与指导,导致当前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面对当前的具体情况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发展需要,应实现农村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制度化,学校根据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制定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制度,各个班级在制度的指导下细化文明养成教育的具体规定及细则,让每个学生根据制度要求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规范,促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标准化与个性化双重目标的实现[1]。具体来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等针对小学生的课堂行为活动、日常行为活动、学风建设、文明规范等制定规定,并编制学校内部的文明礼仪守则,贯彻落实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工作,使教师开展教育工作时有可靠的依据,学生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时有明确的标准。
二、实现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系统化
农村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落实过程中,受闭塞环境及落后教学条件的影响,其内容较为陈旧,缺少时代性、国际性等内容,并未形成校园、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联合,不能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2]。因此,教师应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融入丰富的资源内容,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增强农村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时代性,实现教育的与时俱进;同时,教师要了解国际形势,积极吸收国际交往中的文明礼仪准则及要求,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让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得到多方面的培养。此外,教师要重视社会、家庭在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学校并不是学生生活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学生始终要回归家庭、接触社会,如果无法形成统一的教育环境,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将很难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联合家长,并向社会做好宣传,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教师要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从文明礼仪行为用语开始,逐步深入礼仪实践、自律培养、社会行为规范、爱国主义意识培养等,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接受系统化的文明礼仪教育,并让家庭与社会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契机,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范文3
一、细化目标讲规范
我们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心理、认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从小学生的年龄结构看,从一到六年级,年龄跨度有六周岁,对于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的少年儿童,六年的变化之大就可想而知。所以制订一个适合本校实际的能区分低、中、高不同年级段,符合儿童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显得十分重要。按《规范》二十条内容,我们将其界定为“生活行为、学习行为、劳动行为、社会行为”四项规范内容,按低、中、高不同年级段拟定具有连续性的序列目标体系。
如在学习行为方面,低年级段的目标要求为:(1)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旷课,不逃学、有病有事请假;(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坐姿端正,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宏亮;(3)认真听好老师布置作业页数、题号,做作业要书写认真字迹工整,格式正确,独立完成;(4)学习中注意保护视力,爱惜书本,注意书本的整洁,不乱撕书本。
中年级段为:(1)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不懂就问:(2)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发挥特长。(3)认真书写作业,格式规范;(4)课后作业按时完成,先做后玩,学会预习新课,阅读课外书籍。
高年级段为:(1)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勇于质疑,课后及时复习。发展特长,全面发展,培养情趣;(2)独立完成各科作业,书写工整。(3)多看健康有益的儿童读物,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及音像制品,会写读书笔记。(4)会利用互联网查找学习资料等有用的信息。考试认真对待,卷面整洁,不弄虚作假。
二、分段落实重评比
我们的做法是在确定好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每学期分三大阶段进行:即开学前一周是宣传、动员指导阶段;中间时间是强化实践、自我养成、监督阶段;期末最后一周是总结表彰阶段。并将班队活动纳入养成教育范畴,把养成教育与主题班会结合起来,形成行为训导与活动课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我们要求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老师必须围绕我校拟定的《学生在校期间行为训导评比细则》精心设计训导教程,找准训导的切入点,设计的拓展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训练和指导。学校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的工作也以此为中心,学校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在校园内巡查。一周一总结一表彰。学校还将此专项活动的评比结果记入班级考核和学生成长档案,作为学期末“文明班”和“三好学生”的评选依据。
三、突出特点求实绩
我校开展行为训导活动的主要特点有三:
首先,目标与内容具体化。我们的训导活动从“仪表端庄”“行走有序”“课间纪律”“卫生清洁”和“交通安全”五大方面入手,把它化成标语和口诀,让学生熟读成诵,铭记于心,指导全校学生养成安全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上下楼梯的标语“不要推不要挤,关心别人爱自己”;交通安全口诀“过马路,左右瞧,大家要走人行道。公路若无斑马线,直行通过勿打闹”。
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范文4
总人数:78人男生:43人女生:35人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能按照一日行为规范来做,但由于年龄太小,因此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男孩子在这方面的养成习惯做得还不够,下课会有奔跑现象出现,经常要老师同学提醒。
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较聪明,思维活跃,作业能认真完成,有一定的互相竞争意识。但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
品德情况:学生爱集体,爱劳动,爱师长,爱同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但由于是独生子女的关系,会出现自私、虚荣心、盲目自满的思想
二、指导思想:
为了搞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贯彻落实好学校的工作计划,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教学工作有秩序地顺利地正常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三、工作重点:
本学期本班的工作重点有三点。
第一,抓学习,让每个同学都能打好基础。
第二,抓美德教育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包括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抓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教育。
四、教育内容及措施:
(一)行为规范教育:
一句响亮的口号:做一个爱集体爱他人的好学生。
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明确一日常规细则,做到人人知晓。
2、充分发挥行为规范示范员的表率作用,做到以一带四。
3、用班会、晨会进行常规教育,抓好纪律、礼貌、劳动、学习等方面的常规,使行为规范训练经常化、规范化。
(二)搞好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和建立班集体。
1、狠抓各课纪律,保证学生遵章守纪。
2、各项集体活动做到集合快,纪律强,效果好。
3、早操,眼保健操要人人会做,人人求好。
4、建立正常的卫生值日制度,班级卫生人人有责,实行班级垃圾袋装化。
5、培养团结协作的优秀小干部群体。
(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利用晨会课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以此为范,导之于行。
2、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
3、结合情境,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四)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1、密切与各科任老师的联系,注意教学模式的创新,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会学。
(五)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1、对学生进行日常卫生保健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卫生意识。
2、教育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在班级之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5、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五、每月安排:
二月:安定学生情绪,让学生开始科学地接受知识灌输。抓好课堂纪律,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范条例。教育平时要以礼待人,见到老师、长辈或同学要主动打招呼问好,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三月:发扬雷锋精神,宣传雷锋思想,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别人的意识。抓好课堂纪律的同时,加强课间纪律。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们、爱劳动。特别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团结友爱。
四月: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学校的规范条例和小学生守则,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校园和公共场所不追逐玩耍,不损害校园和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搞好新疆文化月)
五月: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对学生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强化学校的常规教育。加强课堂纪律。(组织写字比赛)
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范文5
【论文关键词】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细节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年龄尚幼的小学生正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终身受益,作为学校教育者,在引导并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实践与学习,我认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细节做起。
一、要求要“低”一点
由于农村生活环境以及不少家庭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校园里小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很严重,特别是中午期间,校门前后纸屑乱飞,垃圾遍地,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环境整洁,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让教师们很头痛。怎样纠正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彻底改变校园脏乱差的状况,笔者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决定从小学生自身行为规范的塑造人手。学校德育处向全校学生发出了第一份“我爱我校,从我做起”的倡议书,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以校为家,共同签名郑重承诺:不在校内乱丢一片纸屑和垃圾。小小的要求,简单的签名,却许下了一个重重的诺言,同时我们注重每天卫生打扫,加强平时检查和监督,两周后校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月后德育处向同学们发出了第二份倡议书“弯弯腰”,要求学生看见纸屑、垃圾捡起它。此项活动自始至终训练着学生不乱丢乱扔的行为习惯,为净化校园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要“实”一点
道德品质是人生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时候很难把握,我们德育工作者常有这样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地教诲,对学生来说收获甚微。像爱祖国,爱党之类的大道理,对于生活在殷实家庭的中小学生来说,教育者的语言总是显得苍白无力,诸如此类的疑惑和难以把握让教育者感到尴尬。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小学德育要走出这种“唱高调,不实际”的误区,一定要从实际生活人手,讲究教育实效。如上面例子,怎样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讲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看相关的战争影片与书籍,这似乎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我们应该在教育中让孩子知道该怎样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并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譬如开展如“好孩子,做家务”的活动。用实际的行动取代高调的口号,让养成教育变得务实而有效。
三、评价要“细”一点
行为习惯就是生活中的细处,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做好生活中、学习中的细小地方。笔者所在的农村小学因为近年来布局调整,学校合并后,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为此学校德育处为了便于学校日常规范管理和平时各班级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了学校一日常规细则,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细则》,我们认为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上,应集中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四个方面,并进一步将四大方面一一细化,如“文明礼仪”这一重点的训练要点有:1.认真参加升旗仪式;2.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3.尊敬教师,见到教师要主动问候;4.尊敬长辈,学会照顾和感谢亲人;5.会使用文明用语;6.不在教室和走廊追逐打闹;积极参加活动,观看比赛或演出时文明有序等。每天学校蓝色小队(负责纪律礼仪检查),绿色小队(负责卫生检查),黄色小队(负责两操检查),红色小队(负责文明监督),四个小队的队干部依据细则要求对全校各班级常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鼓励各班争创“文明班级”。班主任则依据细则》要求上的规定加深了对班级的常规管理,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方法要“活”一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是我们对小学生思想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步人小学,只有在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识、学会合作,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平时站队做操时,学生会在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下说:“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静齐……”,这样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些低年级孩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老师给他们自编了一个童话,说一个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孩子与文具们的故事,小男孩上课玩弄爸爸给他买的新文具,老师讲的课他也听不进去,文具们不和他交朋友,最后小男孩克服上课开小差的坏习惯,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事实证明,这些充满着童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或童话,给我们德育带来了预期效果。如果我们能把适应未成年人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的、从他们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的事例,通过深入浅出的载体,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故事,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也就起到良好的效果。接下来的日子里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也总能看到他们端坐的身影。此时此刻,笔者不禁想起乌申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与其严肃地说上几十旬“上课不要做小动作”的话,不如用愉快的心情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
五、惩罚要“加”一点
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加强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合格公民基本素质的大事。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如果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及早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激励功能
怎样在活动中发挥激励作用,在激励的刺激下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将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到底。
(一)开展规范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班级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规范的作用。如果光靠死记硬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条条款款,自然是有口无心,无法落到实处。我利用班会课,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各种活动,具体化,形象化。如:拍手《三字经》、相声《争创文明城,争做文明人》、快板《24字核心价值观》、手语《文明之歌》、歌唱《小学生守则》、脱口秀《文明之花遍地开》……每次活动,都有评分细则,优胜者获奖。通过自编自演将生硬的道德说教改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喜闻乐见。这样利于学生理解,内化,产生共鸣。将要我怎样做,变成了我要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二)开展美化教室活动,发挥育人功能
教室作为校园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不但可以给人春风拂面的新感觉,还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学双边的积极性。因此,充分重视教室美化的新功能,会达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教室门口的班牌:“静能生智,博能生辉”,到教室看到黑板上方张贴班训“乐学乐创,绽放光彩”,激励学生以此为目标,创建良好班风。教室后墙上设立,“春桃风采”的展示板块,张贴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的奖状。前呼后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其次,教室一侧“桃李精神、桃李争妍”分期展示学生的作文、手抄报、书画等作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珍惜点滴时间,发扬拼搏精神,形成务实、求实的学风。另一侧窗台的花台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花草,点缀教室,给整个教室环境平添几分和谐、自然、蓬勃向上的气氛。
精心设计墙报,发挥导向作用。每学期结合学校德育处的安排,我班都要精心设计主题鲜明、新颖的墙报。开学初设计“新学期,新气象”;重大节日或历史纪念日设计,如:“纪念胜利××周年”、“祖国在我心中”、“奥运与我同行”……围绕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展开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名言警句是一种理想的导航工具。在美化教室的同时,我要求学生在课桌右上角上,每人贴上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名言警句,时常激励自己,约束自己,力争让学生成为文明的人。在这种浓浓的教室文化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品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鼓励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
二、良好的情感体验,促使行为习惯的养成
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小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我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学生们站在国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得以感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契机。国旗下,学生代表们进行相关主题的演讲,老师们强调的种种规范,都把各种道理和规范要求蕴含其中。每次升旗仪式完毕,我都会问他们:“今天讲的是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才是文明行为?”这样“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动手动脑”、“加强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等。这些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形成了,又促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我组织学生们把每期用过的废书废纸积累起来,到校园垃圾桶收集废纸,塑料瓶等,然后送到废品回收站变卖。把卖得的钱积攒起来买奖品,奖励给每学月操行评比优秀的同学。劳动往往创造美好,勤俭节约是美德。同学们对变废为宝是乐此不疲,这事在他们年少的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
还有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如:“保护母亲河我在行动”、“清明扫墓”、“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等。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水平,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小学时期是情感因素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情感丰富、脆弱且波动的时期。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小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青少年才能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人生的真谛。
三、各学科相互渗透,齐抓共管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光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把养成教育渗透到家庭中,社会教育中,构建德育教育的网络,使养成教育立体化。与任课老师,家长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到班主任战略枢纽作用。让每一位任课老师在自己班能上课,上好课是我的目标。每周,我都会听取任课老师的意见组织召开班干部培训会,以各个层面了解到班级动态。及时将违纪行为好在班上通报,并利用校讯通平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建立“学校联系卡”及时与家长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效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们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的养成了。
四、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记载。建立学生操行评比的考评制度,对全班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加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定期评选出“文明小标兵”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和行为常规管理,做到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行为习惯自觉化,使行为规范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如果学生把道德规范与自己的有关行为进行联系,对照评价,就会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总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发挥教师身教作用,树榜样,做示范;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训练;增强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行为规范慢慢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