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调查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调查概念范文1
关键词:统计调查;误差;统计调查质量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
统计调查不仅要有明确的调查对象,而且调查对象是由具有某一或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总体,同时构成总体的个体数要足够地多,除此之外,还要求调查的个体单位数也要足够地多。统计调查对构成总体的许多独立个体的调查不是目的,综合与提炼许多独立个体信息资料才是统计调查的真正目的。因此,统计调查所获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取决于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准确。而统计个体之所以有可能提供不真实、不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是因为统计个体担心一旦提供了个体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可能会为自己、他人或相关部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过,从统计调查的真实目的来看,统计个体的信息资料根本不是统计调查所关注的信息资料,个人信息资料只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出现,仅起到显现总体一般属性或数量特征的作用———从对个体信息资料进行深入的加工、综合中提炼出总体的一般属性或数量特征。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主体是统计信息,统计信息的获取建立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之上。统计调查搜集到的个体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质量。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种类的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质量的差异。
统计调查按是否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进行调查,可以划分为全面统计调查与非全面统计调查两类。
全面统计调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进行的调查,即要搜集总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体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再按对总体中个体信息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全面统计调查又可以划分为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两种。普查通常通过调查员借助普查表直接向个体搜集其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非全面统计调查指仅从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进行的调查。非全面调查又因从全部个体中所选部分个体的方式不同,分为抽样调查和非抽样调查。所谓抽样调查指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按照随机性原则选取部分个体的调查。同时,抽样调查又根据随机性原则在具体使用上的差异可以将抽样调查划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以及多阶段随机抽样等。另一方面,若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单位中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选取部分个体单位进行调查,则这样的统计调查称之为非抽样调查。生活中常用的非抽样调查主要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滚雪球调查等。
因此,无论在抽样调查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抽样调查的实际应用中,抽样调查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特征
1、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通常人们把由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并综合得到的总体规律性与总体实际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这种统计误差反映在统计调查指标上,就是由调查个体所得总体指标数值与总体实际指标数值之间的差别。
2、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统计误差通常可以分为登记性统计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大类。所谓登记性误差就是指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主观原因而导致调查所得总体指标与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异。
登记性统计误差具有如下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从理论上而言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在实际统计调查中,登记性统计误差又不可避免。二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一旦产生,误差的大小又不可以计量。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被调查者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而且调查者能准确记录与整理分析这些个体信息资料,就可以避免登记性统计误差的产生。事实上,统计总体中的个体可能会基于各种考虑或顾虑不愿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根源在于被调查者可能根本不理解统计调查的真实目的,或者把统计调查混同于非统计调查。在我国当前国民参与统计调查意识比较薄弱、基本统计常识比较缺乏以及保护统计个体信息资料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要避免这种登记性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即使调查总体中的个体主观想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但是由于被调查的个体缺少必要的数据记录,或没有相关数据,或个人信息资料记忆有误也可能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资料。如在我国农村居民年收支情况的调查中,有些农村居民不是不想告诉你某年收支的准确数据,而是有些农村居民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年收支核算过,也没有详细的收支记录。
另一方面,即使被调查的个体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也可能因调查者数据记录不熟练、责任心不强造成记录错误,或者发生数据丢失以及分析、整理个体信息资料有误等,也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
最后,不论何种原因一旦导致了登记性误差的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的大小是无法准确计量的。这是因为被调查者提供的个体信息资料中不真实、不准确的程度有多大、调查记录中有多少差错、个体信息资料整理、分析中又有多大差错等,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均是不可测度的。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调查区别于非统计调查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对构成总体的个体进行独立地调查,因此不管是全面统计调查还是非全面统计调查、不管是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都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
3、代表性统计误差、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所谓代表性统计误差指仅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且仅仅根据这部分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综合提炼出关于这部分个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如部分个体的均值),并据此对总体实际均值做出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差异。
代表性统计误差可以根据它是来自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区分为抽样误差(也称随机误差)和系统性误差两类。由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之为抽样误差,由非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为系统性统计误差。
抽样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是,在实际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不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加以防范和控制而且其大小也可以计算。一方面,代表性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的普遍规律性不可能由其中的部分个体完全显现,否则,它就违背了部分与整体的基本哲学关系。另一方面,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尽管确保了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中的可能性,使得所选中的部分个体的构成与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构成趋于一致,由此保证了选中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能反映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特征。然而,总体中的某个个体能否最终被选中又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从而使得所选中的部分个体数量特征又不能完全反映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特征。由此表明,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数理统计关于抽样的原理已经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构成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先做适当的编排或分组,然后再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个体,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抽样误差的大小。即在样本容量一定的前提下,对同一现象总体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其抽样误差是有显著差异的。另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变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也可以适当减小抽样误差。系统性代表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系统性代表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系统性代表误差一旦产生其大小又是不可计量的。系统性代表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在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是主观地、或部分主观地从总体中选取个体作为调查单位。
因此,人们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如果能有意识地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自觉地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部分个体,就可以避免系统性误差的产生。
统计调查概念范文2
一、重庆市开展创意产业统计调查的基本情况
今年2-6月,重庆市对全市创意产业单位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工作,采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其中创意产业的基本情况采用全面调查,经济活动情况采用分层(分类)随机抽样调查,调查范围涵盖了创意产业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调查工作分六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主要由统计局和经委负责,包括落实组织机构、人员和办公条件;完成调查摸底工作,弄清辖区内创意产业的单位基本情况,编制调查单位名录库;完成统计调查数据处理软件程序的编制和扩充工作。
(二)调查培训阶段
由建委、工商局、统计局、商委、信息产业局、规划局旅游局、文化广电局、文联、新闻出版局、知识产权局、高新区产业局等部门和行业协会分批对口培训各调查单位,布置报表任务,确保调查工作质量。
(三)调查表填报、审核、上报阶段
由上述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按照调查表质量控制要求,负责收集报表,严把数据质量关,确保报表按时上报。统计局对调查表进行数据审核和查询。
(四)数据处理阶段
主要由统计局负责,包括录入调查表,审核、推算、汇总及各种分组数据处理等工作。
(五)数据评估和统计报告撰写阶段
由统计局对全市创意产业调查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撰写统计报告。
(六)总结阶段
经委和统计局在调查工作基本结束后对整个调查工作包括组织工作、报表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质量、资料分析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总结,组织召开全市创意产业统计调查工作经验总结会议。
二、重庆市开展创意产业统计调查的经验借鉴
(一)市委市政府重视发展创意产业
重庆市为推动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市委常委会议通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重庆市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发展重点,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引导、加快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加大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产业指导和行业管理主要保障措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在资金、用地、研发投入等方面扶持创意产业企业的发展。搞创意产业调查就是要准确了解和掌握重庆创意产业的规模、结构,测算其增加值及对全市GDP的贡献,为党政部门制定发展创意产业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创意产业发展
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经委、宣传部、文改办、教委、科委、财政局、建委、规划局、信息产业局、商委、外经贸委、文化广电局、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工商局、新闻出版局、旅游局、知识产权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区的区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全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经委。办公室主要负责起草产业规划、确定产业框架及产业目录、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南,引导规范全市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像这次创意产业的调查就是由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的,各成员单位负责培训、布置对口行业的调查对象,部门之间协调度高,有力保证了调查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统计调查对象全面
重庆市对创意产业每个行业中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都开展统计调查,从行业、规模、经济类型等各方面反映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
三、对我区开展创意产业统计工作的启发
(一)进一步明确我区创意产业具体内涵
明确我区创意产业的具体涵盖的行业范围,是制定产业政策的基础,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由多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区实际,进一步确定我区创意产业的具体行业范围,为今后更好进行产业分析、制定产业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联动
重庆市的创意产业调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创意产业是一个横跨三次产业,涵盖了设计研究、生产制造和传播销售等各个环节多个行业的一个综合的产业概念,由专业部门对口培训调查对象,既掌握情况,又可以较好消除企业顾虑,大大提高调查工作的效率和成效。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和合作,互通信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更好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三)尽快建立创意产业统计制度
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概念,很多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包括理论研究、产业分类标准、统计方法制度等方面,都是处于摸索、探讨阶段。统计工作要先行一步,因为党政部门决策的前提是掌握我区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包括总体发展态势、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等情况,主要靠统计数据去反映,所以统计制度和统计调查体系的建立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区创意产业的统计工作在全市是先行了一步,率先参考一些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的一些研究,结合我区实际对我区创意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些分析,得到了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好评。下一步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建立定期调查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全面反映我区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为促进我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统计调查概念范文3
关键词:社会经济统计学;数据;教学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在经管类的专业课中属于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不少学生反映统计学课程枯燥、难学、不实用,即使在考试中能够通过,在现实中也不知如何加以应用。改变这种状况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在于回归社会经济统计学课程的原始目的,以数据导向的原则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
一、目前社会经济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过去,我国统计学界一直将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划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学派,将社会经济统计学完全限制于描述统计范畴,从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管理研究中数学模型的应用日益增加,统计学界又出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即过分偏向数理统计学,否认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独立性。近年出版的各种统计学教材中,数理统计的内容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甚至到了满书都是数学公式的程度。
目前的社会经济统计学课程由于过分偏向数理统计,在教学中仍以统计公式推导为主。许多统计学教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对于严谨的数学逻辑框架情有独钟,但其面对的教学对象却属于带有明显文科性质的经管类专业学生,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追求数学公式的完美。这就造成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科学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研究对象是人的活动,许多活动是很难用精确的数学逻辑来理解的。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通过严格控制实验过程,可以使数据表现出稳定的行为特征,与特定的研究模型相吻合。而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研究对象是不受约束的个人或者企业,其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异常。
以回归分析为例,在数理统计学的教学中,学生拿到的教学习题数据都是性质良好的,回归结果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统计显著性。但在真实的经济分析中,一次回归能够得到显著系数是非常难得的,由于现实中“噪声”的影响,大多数回归模型都无法通过统计检验。例如,从理论上说,居民的收入与支出之间应当存在着线性或者二次曲线型的相关关系,但学生在利用真实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时,往往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数理统计成绩很好的学生在使用统计数据撰写论文时,经常会陷入一种困惑,即发现现实中的数据特征与自己所学的理论完全不能吻合。
鉴于这样的问题,在社会经济统计学教学中,应当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和理解数据的能力,要教育学生适应各种“不完美”的数据,学会从数据中剔除“噪声”的影响,发现数据的本质。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改革思路不但能够使课程更加适应现实需要,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据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思路
数据导向在统计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数据质量的认识
数据质量是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调查数据质量的认识能力。
调查是所有统计工作的起点,调查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统计分析的效果。人们在日常所接触到的统计数据,都是通过各种渠道调查得来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调查的原理,就很难理解数据中各种错误的产生原因。在许多社会经济统计学教材中,统计调查所占的比重都很小,有些甚至直接与“抽样估计”的内容合并在一起,把抽样误差分析作为统计调查的惟一内容。事实上,统计调查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抽样误差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把统计调查理解为仅仅是抽样误差计算,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基于这种考虑,应当大幅度提高统计调查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使之达到全部课时数的1/3左右。教学内容应当包括统计调查的分类、各种抽样调查形式的优缺点、调查误差的来源等等,其核心在于使学生理解影响原始数据质量的各种因素。
在有关抽样调查的内容中,如何确保抽样的随机性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对这项内容的深入讨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随机性对于统计工作的意义,以及在现实中各种可能出现的违背随机性要求的情况。
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是统计学研究的前沿,在传统的统计学教材中往往很少涉及,但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调查误差的来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当进行介绍。例如,目前许多媒体都喜欢引用网上调查的数据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但从统计学角度来看,网上调查的抽样框是存在偏差的,其调查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全体居民的意见。要认识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对于抽样框的概念、抽样框误差的形式等有一定的认识。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授时,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调查实践经验,能够结合现实情况来加以分析。这部分内容如果讲授得当,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趣味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统计调查的社会实践,通过亲手做几份调查问卷来加深对于统计数据质量的理解。
2.以真实数据替代虚拟的教学数据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侧重于对方法的介绍。教学中使用的数据往往是虚拟数据,或者是经过精选和剪切后的真实数据,这类数据的惟一作用就是让学生练习在课堂中学习到的公式。学生只需要把数据代入公式,就能够得到一个近乎完美的计算结果。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学生误以为统计就是一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科学,而忽略了根据不同数据选择不同计算方法的要求。
采用数据导向的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中抛弃虚构的教学数据,而使用现实中的真实数据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对于选择的数据提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各种统计知识进行自主分析。教师应当向学生传递一种权变的统计观念,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批数据进行反复处理,从中选择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当学生拘泥于某一种习惯的分析方法时,教师应当提示他们思考为什么优先采用了这种方法,而没有采用另一种方法。比如,许多学生在进行综合评价时,习惯选择使用算术平均数,此时,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讨论是否能够使用几何平均数或者中位数等其他的平均指标。
在教学中,我们曾向学生提供了美国从1900年以来的所有统计年鉴的电子文件,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出一些有价值的指标,分析美国的经济成长情况、劳动力变化情况等等。由于数据量非常庞大,学生可以选择出许多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包括横向的州与州的比较,纵向的年度间比较,不同指标间的相互比较等等。每一种分析方法都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课堂中学习到的各种原理,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实践,学生既能够更好地理解统计的精髓,又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借助实验方法解释统计概念
数理统计学的教学侧重于公式的推导,而社会经济统计学则要求让学生更多地理解概念的含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经管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分布、参数估计这样的概念往往很难理解,例如在讲授抽样估计的内容时,许多学生无法理解“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这样一个概念,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样本平均数是一次调查中获得的常量,对一个常量计算标准差是很难想象的。尽管教师可以完美地推导出样本平均数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个数学游戏,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统计本身是一门来自于实验的科学,数理统计最早起源于对赌场中各种胜率的计算。要帮助学生形成对推断统计概念的理解,就应当从实验出发,通过可触及的数据来理解概率、分布等抽象概念。
统计调查概念范文4
关键词:服务业统计;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指标
作者简介:王大旭(197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南阳市卧龙区统计局综合科科长,统计师。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issn.11672-3309(x).01.01.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23-03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但服务业的具体含义在理论界尚有争议。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中,往往是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也就是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他所有产业部门。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中新的重要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但服务业统计却与其不相适应,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统计改革与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服务业统计的现状分析
服务业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统计工作。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尽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充实服务业统计力量,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服务行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制定规划、政策提供依据”。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对服务业产业发展规模、结构、效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统计资料,对于各级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充分发挥服务业的积极作用,引导服务业健康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现行服务业统计主要采取政府统计部门和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两种渠道、周期性普查和常规统计两种方式的统计调查模式。
第一。政府统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的服务业统计。政府统计部门主要开展的是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等“块”上的统计,还有就是对计算机服务业、仓储业、软件业等11个重点服务行业进行抽样调查统计。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管理的需要开展“条”上统计,比如交通管理部门开展了公路、水路等的客货运输量、周转量统计,人民银行进行人民币存、贷款统计,地税部门进行税收统计等。为了整合、协调行业主管部门服务业统计资源,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建立了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第二,周期性普查和常规统计。周期性普查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实施。迄今为止。服务业普查已进行了三次,分别是1993年的第三产业普查、2004年和2008年的两次全国经济普查。常规统计是指除经济普查年度以外在常规年度、季度、月度开展的服务业统计调查,比如政府统计部门开展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常规统计调查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系统内开展的经常性统计调查。
另外,为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国家统计局已制订了《服务业统计基本规范和实施意见》,这样就为各地方和各部门开展服务业统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操作标准。
二、当前服务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统计进行一系列改革,制度方法逐步科学,但由于服务业自身特点以及其它相关因素的影响,服务业统计仍不尽完善。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统计范围覆盖不全
服务业涉及国民经济的15个行业门类和47个行业大类,目前政府及部门日常统计还没有覆盖全部的服务业行业。从政府综合统计看,主要在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等5个行业大类开展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定期统计调查:在装卸搬运、计算机服务、仓储、租赁、软件、商务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居民服务、社会福利、体育和娱乐等12个行业大类开展了国家和省一级层面的抽样调查,还有不少服务业领域尚未建立固定的统计调查制度,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社会保障、文化艺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从部门统计看,交通、教育、科技、卫生、建设、文化、水利、环境、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行政和行业主管部门只对系统内服务业企业和单位进行简要统计,掌握的主要是一些行政记录。没有建立全行业的统计制度,服务业统计范围覆盖不全。
(二)服务业统计网络不健全
与第一、二产业比较健全的统计调查网络相比,服务业统计网络尚未搭建成体系,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业单位点多、面广,遍布城乡,变动频繁,行业间相互渗透、交叉,而且大多数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其次,从服务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统计来看,服务业单位统计基础十分薄弱。由于其主办单位的经济成分不同,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因而难以形成服务业统计网络。此外。由于我国服务业统计起步晚,尚未建立及时的、系统的服务业各行业的统计调查网络。从政府角度来看,我国统计部门内部也尚未建立一个上下贯通、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相互衔接的服务业统计调查网络体系,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很难全面的对服务业统计调查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
(三)服务业统计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服务业统计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近年来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统计机构不全、人员不足、经费缺乏的问题依然存在,阻碍了服务业统计水平的提高。目前,虽然大部分省级统计局建立了服务业统计机构。但是人员配备明显偏少。一些地区服务业机构还设在其他机构内:市级建立服务业统计机构的不超过1/3:县级建立服务业统计机构的仅占10%左右。机构改革以后,部门统计力量在弱化,与要承担的服务业统计工作量明显不成比例。对于国家和大多数地区而言,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方法是一项新业务,经费尚未列入统计部门的年度财政预算。影响了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服务业统计制度不健全
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服务业统计长期被忽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建立起统一、完整的服务业统计制度。除了在经济普查年份进行的全面调查外,非普查年份政府统计部门主要进行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开发业的统计调查工作。其他服务业行业的调查资料,有一部分是依靠部门现行统计制度来收集统计,但这些部门的统计资料、统计范围往往涵盖不全,没有按照该行业全部口径统计:另一部分没有主管部门的服务业行
业以及一些新兴的服务业行业,几乎没有资料来源。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只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推算。
(五)统计调查方式方法单调,抽样调查质量不高
目前,服务业统计主要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限额以上(规模以上)采用的是全面调查,其有一套较完整的报表制度和操作方法,数据准确性相对较高,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情况。限额以下(规模以下)较大领域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经过一段时期的运作和方法制度的不断改善,抽样调查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均有了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样本点的问题。首先是总抽样框的基础资料收集难、不精确。造成抽样缺乏真实性:其次是样本点相对较少,使用时间较长,缺乏代表性。样本点配合程度差,提供数据往往缺乏真实性,往往造成推算数据与现状出现明显差异。数据质量较低。难以与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相衔接。
(六)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指标体系不统一,难以构成体系,从部门看,部门统计数据以反映本行业业务活动状况为主,因此,在指标设置上存在“部门特点”,部门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可比性,往往综合指标多,详细分类指标少,实物量指标多,价值量指标少;另一方面,一些实行报账制的单位无法提供统计资料。不少单位实行报账制,由于单位自己没有财务账,从而导致无法填报报表:而可以提供报表的单位,有些指标如营业利润等却无法填写。并且。许多指标的定义不准确、不清楚,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来确定各行业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同时对于服务业的总产出和增加值区分也不明确,以至分类核算的程度和开展的广度也不同。还有,我国目前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还不能很好地与国际接轨,也不具备服务业指标的国际可比性。
三、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服务业统计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转变观念。对服务业统计的认识应进一步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更新加快,对服务业统计的认识也在逐步向前发展。目前人们对加强和进一步开展服务业统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没有什么需要争论的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于服务业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小卖部”、“修理铺”等不显眼的小行业,而是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增长点。尤其是随着我国进入WTO后,以高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业更加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尽管对服务业的基本认识已经或正在改变,但从目前的具体工作来看,统计工作的重点仍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上,服务业统计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要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健全和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重视并加强服务业统计。
(二)加强统计力量,建立健全统计网络
首先,建立经济调查机构已迫在眉睫,必须加快组建步伐。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建立调查网点;对主管部门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单位,要求其设立统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其次,要增加对服务业统计调查的经费投入,以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再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配合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开展。督促中小企业、个体户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原始记录等,以保证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大力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与制度
目前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应尽快完善。具体而言,第一,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服务业统计标准和规范,明确服务业的具体分类和调查单位。统一统计指标的名称、含义、解释、填报要求以及指标的计算方法,并且要规范资料报送程序,使各部门、各级行政区域在统计口径等方面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第二。可以根据各种服务业的实际情况,理顺各个部门的职能及职责,整合、协调、发挥好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形成相互服务、相互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实现信息的共享。第三。在调查方法的运用上,必须要坚持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抽样调查相结合。另外,还要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做到有的放矢。
(四)认真做好调查人员的选调和培训工作
统计调查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统计调查的质量。要高度重视统计调查人员的选调工作,要选调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此项工作。要认真做好基层统计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不能走过场,要通过培训,使每个统计调查人员熟练掌握服务业统计方法制度、实施方案,明确统计标准、指标内涵、口径范围,确保源头数据的质量。
(五)加强服务业单位名录库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由于服务业覆盖面广,分类庞杂,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做好这个工作,就要充分利用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尽量摸清我国服务业的行业分布、经济总量、增加值、内部组织结构和竞争实力等情况。并且要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把好企业法人登记以及营业登记的源头关,从一开始就要弄清服务行业单位的类型和性质,最终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在进行服务业抽样调查时,单位名录库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期工作,名录库的完善程度关系到服务业抽样调查工作的成败。因此,不论工作有多么艰难,各地各部门都要组织力量,切实把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建设好、维护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统计总体的全面性,才能为做好服务业统计调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尽快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一是可以以服务业增加值指标作为中心指标,把价值量指标与实物量指标相结合,并注意与国际标准的衔接。二是注重指标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不仅要有反映服务业单位基本情况、生产与服务活动规模、最终活动成果的共性指标(例如单位基本情况指标、经营状况指标、资产负债情况指标等),还必须要有反映行业业务经营特点、体现行业特色的个性指标。三是注重指标设置的先进性。不仅仅有反映传统服务业情况的统计指标,更要设置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统计指标。四是注重指标设置的完整性。不仅仅要有反映综合性的财务统计指标,还应该有反映社会文化进步、科技进步以及人文素质提高的非经济统计指标。五是注重指标设置的适应性。不仅仅只考虑能够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就行,还要考虑满足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进行行业管理的需要。六是注重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指标的设计不仅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基层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不太好操作的复杂指标,
参考文献:
『1]刘荣明,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金汝斌,改革和强化服务业统计[J],中国统计,2007,(04)。
[3]王樟云,浅谈县级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统计教育,2006,(12)。
[4]服务业核算课题组,服务业统计与发展研究[J],中国统计,2003,(09)。
统计调查概念范文5
在这场意义深远的革命中,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缘何此说,其一、具有社会经济内涵的数据是统计工作成果的特征,而数字科学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数字”把二者联系的如此之近,更何况统计信息也是信息产品的一部分;其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产业产品,而统计用户是这些产品最稳定的用户之一,统计工作为这些技术领域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的市场需求;其三、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完善的标准体系,而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构成统计报表制度的诸因素无一不是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上;其四、统计自身也是生产信息产品的部门,信息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必将带动统计事业的不断前进,而统计信息产品的逐步升级也将促进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由此看来,统计部门没有理由不抓住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有利契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力争“十五”实现统计全方位的电子化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实现将预示着统计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统计工作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实现统计政务电子化、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统计办公电子化,统计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预示着统计信息产品的时效性将以数倍数提高、统计传统劳动力将相应减少、统计数据技术性差错将大幅度降低、统计整体工作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九五”期间,统计办公电子化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统计部门已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不再过多议述,仅就统计政务电子化和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谈点意见。
一、统计政务电子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的临近,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迫在眉睫,要求政府职能尽快地转移到搞好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小平同志讲过: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式”的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通用的政府管理模式。电子政务将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正是“服务式”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这些统计政务项目的性质,“十五”期间,应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事项纳入电子政务的范围。在实现形式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报批。统计调查单位登记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将是统计政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电子政务就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政府办公平台,使用户只要持有一台电脑,即可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这种减少环节、提高实效、方便用户的政府对社会办公系统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变革。本文将以电子政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枣政府各部门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办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络化为切入点,对电子政务谈谈己见。
企业办理一项政府审批事项曾经历了多点多次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到多次一点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企业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对政府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经营纳税。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要具备五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确定一个部门,赋予其网络办公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形成政府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例如:统一的企业(单位)编码(即企业(单位)身份号)、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例如北京西城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新办企业审批项目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领取工商注册登记表办理前置审批开据房产证、入资、验资企业审批、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刻章审批开设银行帐户办理机构代码登记办理国税登记办理地税登记办理统计登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户外广告审批办理旅店业审定价办理商委粮食审批办理科技企业认证当地工商所备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上部分政府审批登记项目可以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作用。)科学的运行流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同信息只取一次,避免重复和差错。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政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依法行政上。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得以实现。目前,中关村海淀园区管委会正在作“一网式”办公的尝试,但受其职能限制,服务对象仅限于入区企业。政府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应尽快在地、市级政府推开。目前的难点不是业务、技术问题,而是统一认识,组织协调问题,因此政府决策者应在此点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二、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
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从“九五”时期的人工作业或部分电子化向“十五”的全过程电子化跨越。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在“十五”时期,国家、省(直辖市)和地(市)级政府统计局之间、限额以上统计调查企业(单位)与各级政府统计局之间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政府统计局对企业、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与下一级政府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单位)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笔者认为,统计信息可以形成8个系统15个数据库: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系统(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二是统计调查单位管理系统(统计法人单位数据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库)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调查单位地理分布数据库、人口地理分布数据库);四是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系统(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基础统计指标及指标解释数据库、派生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数据库、统计标准数据库、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库)、五是专项统计调查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调查数据库);六是统计质量评估系统(统计指标数据逻辑关系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库);七是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模型应用软件);八是统计新闻系统。
统计调查概念范文6
在这场意义深远的革命中,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缘何此说,其一、具有社会经济内涵的数据是统计工作成果的特征,而数字科学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数字”把二者联系的如此之近,更何况统计信息也是信息产品的一部分;其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产业产品,而统计用户是这些产品最稳定的用户之一,统计工作为这些技术领域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的市场需求;其三、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完善的标准体系,而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构成统计报表制度的诸因素无一不是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上;其四、统计自身也是生产信息产品的部门,信息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必将带动统计事业的不断前进,而统计信息产品的逐步升级也将促进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由此看来,统计部门没有理由不抓住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有利契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力争“十五”实现统计全方位的电子化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实现将预示着统计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统计工作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实现统计政务电子化、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统计办公电子化,统计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预示着统计信息产品的时效性将以数倍数提高、统计传统劳动力将相应减少、统计数据技术性差错将大幅度降低、统计整体工作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九五”期间,统计办公电子化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统计部门已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不再过多议述,仅就统计政务电子化和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谈点意见。
统计政务电子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的临近,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迫在眉睫,要求政府职能尽快地转移到搞好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小平同志讲过: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式”的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通用的政府管理模式。电子政务将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正是“服务式”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这些统计政务项目的性质,“十五”期间,应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事项纳入电子政务的范围。在实现形式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报批。统计调查单位登记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将是统计政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电子政务就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政府办公平台,使用户只要持有一台电脑,即可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这种减少环节、提高实效、方便用户的政府对社会办公系统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变革。本文将以电子政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棗政府各部门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办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络化为切入点,对电子政务谈谈己见。
企业办理一项政府审批事项曾经历了多点多次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到多次一点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企业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对政府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经营纳税。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要具备五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确定一个部门,赋予其网络办公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形成政府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例如:统一的企业(单位)编码(即企业(单位)身份号)、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例如北京西城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新办企业审批项目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领取工商注册登记表办理前置审批开据房产证、入资、验资企业审批、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刻章审批开设银行帐户办理机构代码登记办理国税登记办理地税登记办理统计登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户外广告审批办理旅店业审定价办理商委粮食审批办理科技企业认证当地工商所备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上部分政府审批登记项目可以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作用。)科学的运行流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同信息只取一次,避免重复和差错。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政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依法行政上。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得以实现。目前,中关村海淀园区管委会正在作“一网式”办公的尝试,但受其职能限制,服务对象仅限于入区企业。政府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应尽快在地、市级政府推开。目前的难点不是业务、技术问题,而是统一认识,组织协调问题,因此政府决策者应在此点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二、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
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从“九五”时期的人工作业或部分电子化向“十五”的全过程电子化跨越。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在“十五”时期,国家、省(直辖市)和地(市)级政府统计局之间、限额以上统计调查企业(单位)与各级政府统计局之间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政府统计局对企业、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与下一级政府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单位)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笔者认为,统计信息可以形成8个系统15个数据库: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系统(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二是统计调查单位管理系统(统计法人单位数据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库)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调查单位地理分布数据库、人口地理分布数据库);四是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系统(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基础统计指标及指标解释数据库、派生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数据库、统计标准数据库、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库)、五是专项统计调查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调查数据库);六是统计质量评估系统(统计指标数据逻辑关系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库);七是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模型应用软件);八是统计新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