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开发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范文1

>>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西部乡村旅游明星村 明星村模式能否复制? 对竹泉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思考 江西古村旅游开发与历史文物城区保护矛盾探析 桂林江头村古村落旅游开发浅析 青州井塘古村旅游开发对策浅析 常社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谈富川秀水状元村乡村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模式探析 山东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岳阳张谷英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现状分析 郭洞村旅游开发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 白鹭古村旅游开发的价值多重性刍议 襄汾县尉村跑鼓车旅游开发探究 河北省名村名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宝赠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试论云南鹤庆新华民族工艺村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明星”和平村 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以阜平县朱家营村旅游开发为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傅晓莺,张义丰,李 想. 北京山区乡村工业旅游开发的意义与对策研究——以门头沟区龙泉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94-2396.

[3] 杨 敏,李君轶.高新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以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4):576-578.

[4] 徐 杰.我国民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6-218.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范文2

【关键词】 乡村旅游;美好乡村;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笔者和团队于2016年暑期在淮南市李桥村开展了“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活动。主要在淮南市李桥村的村民家里发放问卷,并与村民进行交流,现场回收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分,收回有效问卷256份,回收率达到85.3%,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淮南市李桥村概况

李桥村位于田家庵区曹庵镇西北部,全村总户数580户,总人口2520人,劳动力132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690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水面面积90亩。

李桥村内有206国道通过,合淮阜高速公路进道口位于村境内,地理位置优越。李桥村利用交通便利和距离市区较近的特点,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种植业和乡村旅游观光农业。2006年上半年,李桥村村被淮南市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3年,又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经济贡献巨大

李桥村充分利用自身交通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更好的推动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14年,李桥村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有近200户,农家乐经营户82家(其中省级6户,市级25户)。1500名农民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业。2015年,李桥村累计接待乡村旅游者10.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782万元。占全镇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百分之47%和56.6%。2015年,李桥村人均旅游收入达3万元,是淮南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7倍。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升级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突出亮点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领域。

2.乡村旅游开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贡献效益显著

提高农村就业人数。就业是民生之本,李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据统计,2009年,李桥村从事旅游业的村民只有362人,占全村人口的15%,到2015年,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业的村民达到1500多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60%,短短五年时间,李桥村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全村千余人的就业问题。

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李桥村的农民只能通过种地或者外出打工获得相应的收入。而在李桥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大量的在外务工人员回村创业致富,办起了农家乐和旅游观光农业。到2015年,全村只有18%的青年人在外务工求学。其余绝大多数都在村里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福利。李桥新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获得成功以后,十分重视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工作,每年都会投入数十万元对考取优秀重点高中和大学的学生M行奖励。在医疗卫生方面,村民组每月都会邀请医院来新村老年公寓进行医疗检查,这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城乡居民的互动,这种互动必然会带来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影响,李桥村许多农民学起了普通话、计算机和外语,并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村里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经常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农民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3.乡村旅游开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生态贡献不容忽视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李桥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拉动了全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南市曹庵镇李桥村自开发乡村旅游以来,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完成了村庄内部主干道和街道的亮化工程,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2012年,李桥村筹资10万余元,修建了25个垃圾池和排水设施,修复了李桥村古井、古祠堂等古建筑,修复了村内明暗渠道及石护栏,实现了村内活水循环,完成了前后街主干道青石板路铺设工程。2014年,淮南市李桥村结合绿色质量提升工程,村里陆续投入50万元对新村进行绿化补栽。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不断强力推进村庄整体风貌治理,拆除了20余处与村容村貌不协调的违法建筑,完成了3处古民居和2处古祠堂的修缮工程。

(二)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薄弱

李桥村当地虽然有农家乐以及农业产业园等乡村旅游文化相关的产业,但是由于当地村民的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对于乡村旅游开发始终停留在开办农家乐这些浅显层面,不敢尝试延长产业链,丰富旅游产品线。对于发展旅游经济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之政府部门对于李桥村的乡村旅游缺少对外宣传,旅游文化的发展也相对比较滞后。

2.要素制约十分突出

首先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缺乏。2010年以来,曹庵镇人民政府为李桥村配备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在过去的五年中,村里的大学生选择回村创业或者从事乡村旅游事业的只有区区3人,仅占李桥村近五年考取大学人数的10%不到。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留在城市工作,人才的流失,极大制约了李桥村美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其次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镇级财政困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李桥村一半以上的建设资金来自村民自筹和村办企业的捐助。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范文3

关键词 :石市古镇;乡村旅游;南岳衡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不断攀升,乡村旅游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形成。它在拉动内需、带动关联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当地就业、改善乡村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和新途径[1]。南岳衡山周边古镇的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同样也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对石市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略陈建议,从而为衡山周边古镇保护及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一、石市古镇旅游资源环境特征

1.1 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底蕴深厚,品味独特。

石市古镇2005年被列定为衡阳市重点旅游资源乡镇,区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景观搭配得当,底蕴深厚,品味独特(如表一)。

1.2 湖湘文化氛围浓厚,人文影响深远。

石市乡人民历来崇文重农尚武,勤劳勇敢,湖湘文化氛围浓厚,古往今来涌现出像曾熙、谭上连、刘惕庄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党的十六大以来,石市乡党委、政府励精图治,借助石市竹木雕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以开发曾熙故里旅游区为契机,做活旅游经济文章,实行旅游旺乡,以巩固农业经济、劳务经济为基础,实行科技富乡。切合实际地运用科学发展观,带领石市乡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进行探索与实践。

1.3 与周边古镇域组合良好,资源配合得当。

石市古镇南部及东南部与渣江古镇镇相邻,东与界牌、马迹古镇接壤,北与白果、新桥、荷叶古镇相望,且都有便利的交通来往。这些古镇大多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特别像以故居、曾氏民居古建筑群闻名的荷叶古镇;以“岳北农工会”旧址――刘捷三公祠为典型的红色文化型古镇白果古镇;凭借水舟楫之利的水流域最大物资集散中心吴集古镇;因生产陶瓷发达而曾发展成为全国十大瓷产基地之一的经济型古镇界牌古镇。

二、石市古镇乡村旅游开发优势评价

2.1 交通便利,经济强镇。

潭衡西高速公路穿古镇境而过,境内里程10.98km,又有西界(西渡镇到界牌镇)公路,交通便利。衡阳互通口及大型配套服务区坐落境内,拉近了石市乡与衡阳市区的距离,拓展了石市乡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境内有石头桥、黄门桥、狮子桥、灵川寺、水口街、方大屋六个市场,是衡阳县北部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2.2 紧靠南岳衡山,开发潜力巨大。

石市古镇是寿岳衡山之后山系列,历来属于衡山区位。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七十二群峰,层峦迭嶂,气势磅礴。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0年,衡山接待中外游客420.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75亿元。目前,为了适应南岳旅游进一步的发展需要衡山旅游开发不在仅仅局限于一山,而是开始着眼于更大范围的区域,这样包括石市古镇在内的南岳周边古镇就以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2.3 临近衡阳县县城及衡阳市市区,客源充足、市场广阔。

从衡阳县城出发,沿西界(西渡镇到界牌镇)公路前行到石市古镇仅有27公里路程。目前,又有新建的潭衡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里程10.98km,更是便利了古镇与衡阳县城及衡阳市区的联系。21 世纪,衡东县及其石市古镇所依托的衡阳市一跃成为具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并已成为交通部所确定的全国50个公路交通枢纽和36个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旅游客源充足。随着京珠高速、衡枣高速、衡邵高速、衡大高速、南岳高速、衡炎高速等公路和武广高铁的建成通车,以及高标准南岳机场的兴建,衡阳进入了“高速时代”,大大缩短了衡阳同“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以及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2]。这大大拓宽了处在衡阳市区1小时旅游圈内的石市古镇的旅游市场,为古镇旅游开发提供了客源保障。

三、石市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构想

3.1 开发与保护并行,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特色乡村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特别是乡村旅游开发一定要注意对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乡村行的保留,只有保护好了最初吸引人们旅游的资源并进行适度的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才能让旅游持续发展下去。石市古镇有着独特的丹霞地貌和为数较多的古聚落景观,这是非常具有开发潜力的,但无论是丹霞地貌还是古聚落景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古聚落景观许多已经是破败不堪,濒临灭亡,要想很好的进行旅游开发就要很好的保护这个景观资源并进行必要的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活力,带动旅游发展。

3.2 科学规划,切忌盲目开发。

乡村旅游只有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古镇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相关因素,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开发方向和规划方案,且严格执行,杜绝盲目开发,才能避免造成资源乱费及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石市古镇乡村旅游开发的规划应以独特的丹霞地貌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卖点,以休闲度假为核心,在保护的基础上构建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一区多点”的景观结构模式。一区即斜坡堰水库区,该区主要围绕水库,将周边景点串联建成大型休闲度假中心;多点即分布于各各村落的零散景点,这些景点主要是以增熙故居、谭上连故居、宇石寨、珍珠崖为重点形成观光旅游路线。

3.3 依山傍城,着力于区域组团开发。

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七十二群峰,层峦迭嶂,气势磅礴 。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0年,衡山接待中外游客420.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75亿元。石市古镇位于南岳后山,正好南岳衡山景区周边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内,衡阳市环城市休闲旅游度假带的最佳区位上。衡阳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和仅次于长沙的次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人口已超过 100 万。石市古镇既是名山名城旅游资源的补充,又可分流名山名城的旅游客流,更可满足百万衡阳城市居民双休日和节假日的休闲度假需求[3]。石市古镇乡村旅游发展需依托衡山及衡阳市区,联合周边渣江、界牌、马迹、新桥、白果等古镇,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旅游资源与之形成良好的空间组合,形成特色旅游观光路线,从而分流衡山及衡阳市市区的游客。另外需抓住衡阳市区及衡阳县城庞大的旅游市场,打造城市居名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 钟凤,李秀霞.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西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0(6):42-45.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范文4

[关键词] 西江 苗寨 管理 开发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正在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人们公认的绿色产业和无烟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我们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吸取其他先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走一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发展之路。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变化和市场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资讯的发达、交通的快捷等等因素,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在逐年提高。回归自然、绿色环保、健康休闲等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这些变化也相继影响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西江千户苗寨在此背景下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影响,其旅游管理和开发工作面临一些困难,许多方面需要得到改善。尤其需要政府、企业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和外来的力量的参与,这样西江旅游的管理与开发才能更上一层楼。

一、旅游管理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1.体制问题

西江千户苗寨目前“政府+企业”的双重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的主导作用,灵活运用市场机制,调动、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形成活力,推动西江旅游向深度发展。但是,由于当前受体制的制约,使得西江开发理念不够创新;专业性人才欠缺;景区的开发和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这样一些问题,不是简单以”高薪外聘职业经理人”的方法就能彻底解决的,理顺体制成为当务之急。

2.产品开发问题

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产品同质化、规模集镇化”已经初见端倪。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除了交通要素具备良好条件外,其余要素的开发与发展都存在较大问题,缺乏系统化的思路与创新的思维。例如:西江苗族“长桌宴”在贵州乃至全国的确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就黔东南地区而言,与雷山、黎从榕等区域内的竞争地之间比较则不具备垄断性。

西江现在随处可见的旅游纪念商品则是全国皆有的“大路货”,未体现出西江镇银饰打造工艺的特色以及西江文化。而西江的旅游产品也缺乏设计,镇上短短的两条街不长,再配上电瓶车,“一日游”事实上不过是半日游,同时“住”的要素发展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急需系统化的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指导。

3.农户收益问题

与一般性的旅游景区不同,乡村民族生态旅游目的地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敏感性。作为世代生活在西江的原住民的老百姓,在旅游开发中不可避免的要参与进来,并且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上而言,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更应该实现当地老百姓的发展。

然而事实上,西江老百姓在旅游开发中虽然也或多或少收益,但实际收入偏低、主动性差。管理部门由于缺乏有效提高农户参与性以及农户收益的策略和方法,已经导致了百姓与管理者乃至外来经营企业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冲突。“社区参与”策略,将是西江千户苗寨能否获得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关键点。

4.规划问题

一个高起点、高质量、可操作的旅游规划,作为地区旅游开发的指导性文件,对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西江千户苗寨虽然早已经启动相关规划工作,但至今规划文本尚未通过评审,因此发展仍然处于自我组织的发展期,而缺乏系统的思维和考量。即便已完成的规划文本在近期能够通过评审,往往也因为规划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导致该批规划的实际效用大大降低。在无法直接解决旅游规划文本的技术性问题的现状下,社会智业团队的支持更显得格外重要。系统性的思考、指导、构建将为西江未来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1.品牌定位

品牌的定位基础,首先是要有区隔,就是避免同质化,景区的同质化,是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最容易步入的怪圈,相对恰当的解决方法就是尽量减少效仿别人。对于西江来说,整合旅游资源,把打造“天下西江、苗岭巅峰”,达到国家4A-5A级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雷山旅游资源的整合,围绕旅游的六大要素,设计出由贵阳或外地到雷山的一晚两天游、两晚三天游的休闲度假和切身体验的旅游产品,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和促进雷山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2.提升效益

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增加和创新可以创收的旅游项目。西江的旅游开发,建议在学习省内外成功模式的同时,要深度挖掘自身的独特优势,又要与时俱进,民族元素和时代需求紧密结合。正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给我们很多启示:绿色、低碳、休闲、健康、和谐。而西江的资源正好与这些主题相一致,可将苗族的本土资源做进一步延伸、例如增加游客参与到刺绣或者银饰的手工制作过程中来、利用优美自然环境建立自然养生中心,提倡绿色养生旅游、让游客参与农户平时的生产生活劳作,增加互动和体验项目,以实现经济收入的有效增长。

3.创建模式

建立“千户联动模式”。以户为单位,根据每户的具体情况,分为三种家庭:技术型、演绎型和普通型。首先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优先提供千户苗寨村民就业与创业机会,为技术型农户提供作坊式营业场地,为演绎型农户提供表演机会,为普通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并在场地、执照和免税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户就地就业和创业,解决西江千户苗族同胞的实际经济利益,为其创造更多增收机会,激发大家的主动性,营造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环境。

4.创新体制

建议组建县、西江镇及旅游管理单位的联合体,具体负责西江千户苗寨整体策划和运营,共同将西江旅游提高到新的台阶,探索西江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打造属于西江独有的开发新模式。在机会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引入资本运作模式,利用外来风险投资,加快西江旅游开发,我们应该站在全球旅游产业的高度,拓宽视野,放大格局,才能在旅游文化逐渐多元化的今天,抓住机会打造西江千户苗寨精品旅游之典范,争取成为多彩贵州旅游之经典景区。

5.建立推介联络处

建议西江千户苗寨在省城贵阳设立“西江苗寨文化贵阳推介联络处”,搭建合作平台,主要任务是进行西江的策划、咨询、开发、宣传推介等相关工作。该联络处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贵阳各大旅游运营商(旅行社)、省市旅游协会、行业管理部门及主要客源群体系统等优势资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促进西江旅游客源市场规模化发展,让贵阳联络处成为雷山县和西江苗寨在贵阳对外推介联络的窗口。

四、西江未来开发的几点建议

1.进行有目标的市场细分

西江千户苗寨的未来发展,可以对接以下三个稳定市场着手:

(1)以省会贵阳为主体,以其他地级市(遵义、安顺、黔东南地区)为发展的“一日游”城市休闲旅游市场,目前这部分市场正在快速稳步增长。

(2)是以周边省市地区,如四川、广西、湖南、广东“自驾游”、“采风游”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市场,就初步调查结果现实,这部分市场已有与城市休闲旅游市场平分秋色的趋势,将成为西江最为重要的机会市场。

(3)是以欧美、日韩海外游客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入境旅游市场,黔东南地区是贵州民族旅游的老品牌,西江具备足够的实力来分流该市场。

2.梳理旅游产品及规划好旅游硬软件

(1)农村社区化

社区化,即指西江千户苗寨要明确自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定位,而不仅仅是一个所谓的“旅游景区”,更不能简单定位在“旅游区”。西江千户苗寨,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的西江,也是贵阳人、贵州人的西江,同时还是中国的、世界的西江。作为一个活跃的、生活化社区的同时,西江也是一个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乡村生态体验目的地,是一个“他者”可以感知、可以感受、可以感动的社会单元。旅游者在这里不单是进行简单的休闲旅游,而更是体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彼此尊重。

(2)打造精品

品牌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长期生存之道,特别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惟有做品牌做精品,才是保证一个项目难以复制和替代的长远战略。但西江千户苗寨目前尚未打造成为多彩贵州的精品旅游景点,宣传推广方式匮乏。

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村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加上其深厚的苗族民族民俗文化基础,绚丽的刺绣、精湛的银饰工艺、丰富的歌舞、独特而神秘的鼓藏节、优美宁静的自然生态等等,都是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坚实而绝佳的条件。将西江千户苗寨打造成为多彩贵州旅游“精品中的精品”是战略定位的核心,以此为基点,西江的旅游开发将变得清晰而可行。

(3)细节服务

我们看到,现在的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细节、服务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旅游产品说到底是提供一种消费感受,这个感受既包括景观上的体验,更包括心理上的体验。西江千户苗寨的发展,必须通过细节之处创造良好的消费体验,使游客口口相传,来了还想来,重复反复消费。事实上,西江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其旅游开发并没有凸显这样的特点,反而出现了跟风与雷同的趋势。过重的商业化运作气息,乡村建设中的集镇化倾向,以及老百姓的民风转变,都不利于西江苗寨长远经济发展。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只有秉承细节服务的经营理念,才能为西江的精品化发展夯实基础。

(4)营销推广

推广是西江千户苗寨管理与开发的关键,也是营销推广工作的重点之一。

①由有成功推广经验的知名策划担纲,结合旅游及新闻班子记者数个,在制定完整策划方案后,分步、有节奏地开始宣传推介,预热市场。利用的主要是新闻报道、人物专访、新闻会、研讨会等媒体资源。

②通过整合西江现有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浓烈苗族色彩、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进行推广,尤其是旅游者参与式和体验式的项目,既有民族文化性,又有趣味性。

③通过较长时间的软性推广和市场预热,在西江鼓臧节或国庆长假期间达到一个人气的,并将这一持续百日。使整个营销工作节奏明显、可控、增大知名度、降低营销成本。

(5)资金筹划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范文5

[关键词]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形式,旅游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启动后,桂林正在按“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着手将桂林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处在“区内”的龙胜又是“全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应抓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带来的契机,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在城市化建设中,让旅游产业充分融合其中,特别是小巧精致的龙胜县城,山清好养生休闲、水秀好游乐其中、民俗文化好深入探究、城市亮丽可尽情观赏。把龙胜县城打造成“休闲度假极佳、民俗文化独特、生态环境优良” 的优秀旅游山城。

一、现实形势及环境要求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

城市以现代化、多元化的特征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此,实现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是城市主政者应该认真思考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城市化步伐加快让城市急速扩张、面貌日新月异。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12585万人。在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需增长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至12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国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投入,大约在40万亿~45万亿元的数额,相当于每年平均投入8000亿至9000亿元[]。仅龙胜这个只有17万人口的小县,“十二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将达到5.1万亿元,年均1万亿[]。龙胜县城北岸原是稀散的农户零星分布于斜坡上,村民进城靠小木船摆渡。自县城北岸开发后,仅4、5年时间,架了三座大桥,北岸就建了整齐街道、商店、学校、车站、美食城、体育活动中心、五星级酒店------。一座座高楼大厦使县城北岸由乡村变成了县城最为亮丽的新城区。仅接着,又将在新区的下游二三百米处进行北岸的二期开发。县城周边的其它方向,也在不断向外延伸。

生活水平提高、节假休息时间增多使出行旅游人数增多。一是现代人收入的增加,素质的提高,以及观念的更新,外出休闲观光度假,了解历史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情文化的人多了,给旅游产业带来了商机;二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交通的便捷,为出行旅游相对缩小了距离,节省了时间;三是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繁荣发展等政策的实施贯彻,营造了旅游产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十一五”期间,龙胜旅游接待从63.62万人次增至2010年的133.2万元人次,平均年增长20.85%,旅游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2.07亿元增至2010年的10.8亿元,平均年增长48.58%[]。近两年到龙胜旅游的游客人数增加更快,2011年旅游接待170.1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12.97亿;2012年旅客达到224.37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达到19.04亿元[]。可以预料,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龙胜未来接待游客数量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快速增长的出境旅游让国人痛失商机。据资料显示,2012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同比增长12.1%,同期国内居民出境人数8318万人次,增长18.4%。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达到519亿美元。出游境外消费总额达1020亿美元,比北京一年财政收入还多[]。从绝对数量而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已超德国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游客巨额资金境外消费,致使国内有限资源向外流失,反而助推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其根源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滞后造成。

二、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中不相融合问题普遍存在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最有条件成为旅游活动的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但现实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开发不融合问题非常普遍。

首先是轻规划。一方面是轻视规划的制定。一些城市领导者对规划认识不足,自以为是,上面没要求,就拍胸脯定调;上面有要求,就把规划交给没资质的部门随意编制应负。另一方面是随意否定或变更规划。由于我国地方官员变动频繁,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于是一些城市领导者上任后,为了突出自己政绩,往往搁置上届规划方案,重提新举措、新方案。而新举措、新方案也会围绕任期内政绩目标行事,就会不顾长远,只顾眼前。至于城市转型升级、未来发展定位等长远目标全抛脑后。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自然不会考虑。龙胜近年县城市建设扩展较快,但至今尚未建有让游客在县城停留的旅游项目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次是轻文化内涵。部分官员在城市建设中常常是盲目、重复、粗放地进行,只顾城市扩张,没能表现不同地域建筑风貌的差异性,没把当地文化涵养在里面,结果是千城一面,让人不屑一顾。 龙胜有 “龙”的传说,因“龙”而得其名,龙胜的几座桥中,有白龙桥、青龙桥,但均无龙文化内涵其中;另外,众多的建筑中也未有体现 “各族”文化的内涵。

再次是轻旅游开发。重城市扩张,那是当政者眼下最容易获取的政绩,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将来的事。因而,在城市建设中常常轻视甚至忽略旅游开发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就会出现城市建设时没有旅游产业开发,没有可供游客选用的旅游产品,旅游开发无地可用,甚至可能还会因城市建设使原有的旅游资源遭受破坏。龙胜有龙脊梯田、矮岭温泉两个4A景区,一个在南面,一个在北面,龙胜县城处在两景区的中间,可每年两百多万人次的游客过往,很少在县城停留,原因就在历届领导对前景美好的“低碳”经济旅游产业不看好,导致只顾建造高楼大厦,没顾及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城市旅游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旅游开发,使之为城市形象的重塑,给城市文化产业、服务产业、交通业、娱乐业、康体休闲业等发展以新动力,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可谓作用巨大,意义深远。如何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中融合旅游开发,这里结合龙胜县城实际提几点建议。

(一)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融合旅游开发内容。龙胜县城尚未进行旅游项目开发,但要尽快着手科学规划,请有资质的城市旅游开发机构做策划,让龙胜的县城建设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并向市民宣传,把宜作主题公园、休闲场所、公共绿化地等旅游用地及城区自然生态做绝对保护,把建筑体量、高度、造型、色彩等要求都做严格规定并让市民清楚。如龙胜城郊的勒东、双洞两个村子。勒东寨近县城,环境优越,群众基础好,又在多年的农家乐建设中尝到甜头;双洞村子所处地形好,非常适宜开发民俗主题公园、游乐(陆、水)园、休闲度假山庄,相关部门要提早拿方案并加以保护。

(二)提出城市建设中旅游开发的发展定位、形象定位、功能定位。首先,龙胜旅游区位优势明显:龙胜位于桂林市西北部,与兴安、资源、三江等旅游大县相邻,与湖南省城步县的南山景区、通道县的万佛山景区相近,县城距桂林城区仅86公里,国道321线、厦城高速公路都过城区,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之咽喉与物资集散地。其次,龙胜旅游资源丰富:目前龙胜有4A景区2个,3A景区1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的“北壮楷模”村1个,国家级景观村落2个,国家级特色旅游名村1个,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发村”1个;有优良的生态旅游资源,如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山牧场、彭祖坪自然保护区等已初步开发;还有民族歌舞、民族建筑、民族节庆等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依上所述,可提出龙胜城市建设中旅游开发的基本构想:

发展定位:县城是旅游集散中心、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形象定位:龙胜有“龙”的传说,因“龙”而得名,可以“龙”为主题形象,创建“龙”的图腾、“龙”的广场,让“龙”无处不在,并依托区位优势、民俗风情、山水风光,打造精美灵秀旅游精品山城。

功能定位:

——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民族文化、旅游服务、商贸物资集散等多重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及辐射周边产业新的动力引擎;

——在县城建立旅游服务中心,发挥旅游集散地作用;

——以“龙”的形象建造主题公园,休闲山庄,并在公园、山庄内展示龙胜各民族众多节日庆典活动,表演小数民族歌舞;

——以民族风情装点城市建筑、街道、洒店宾馆,营造浓厚民俗风情,突显民族文化特色。如让侗族的鼓楼、掉脚楼、风雨桥渗透于县城建筑中,让小数民族的工艺产品摆上商场的柜台上,让小数民族的风味食品走进县城的餐馆里等等;

——做足山水文章,增加游乐情趣。龙胜县城的水与城已构成一幅优美的图景,特别是夜间,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是迷人。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不强。还应在县城近两公里的清澈湖面添上水车、客用龙舟,增加诸多水上娱乐项目;应把勒黄的石山(龙门)打造4A以上等级的“龙门公园”,公园包括龙头寺、龙门岩、银水侗寨(银水龙宫)、水库。该景区以烧香拜佛、攀岩登山、高空索道行走、水上娱乐或竞技运动、龙宫瀑布胜览等,夜宿龙宫掉脚楼。

(三)加强城市管理提高融合质量。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要努力做到宜居、宜商、宜业、宜游。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宽敞的街道、繁华的商场、高档的宾馆饭店、高级的游乐场所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营造文明和谐社会环境,才能提高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融合的质量。一是塑造市民内在文化素质,展示良好精神风貌,让市民心灵与城市风景同美好;二是热情好客,诚实守信,让游客留念,使商贾云集;三是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以文明卫生良好形象让游客舒心;四是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让游客体会到城市文明的高质量;五是要优化景点的管理,让游客在游玩时放心、开心。

我们知道,每个城市都由于所处地域不同而各有千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而各有差异,只要我们在城市旅游开发中注重发现和抓住亮点,做出特色,我们离成功就会不远。龙胜县城因小巧而玲珑,因山水而秀美,因多民族而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因生态优良而令人向往。龙胜就象当地出产的红碧玉一般,只要工匠稍加雕琢,就会绚丽璀璨;只要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效融合,就能成为中国有名的旅游优秀城市。

[参考文献]

1、《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2、《龙胜各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3、龙胜各族自治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范文6

关键词 农场旅游 旅游产品 运行机制 国外借鉴

农场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农场旅游在发达国家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乡村地区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国外农场旅游发展的分析,可以借鉴其先进的旅游发展经验,理清我国农场旅游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旅游强大的经济和社会带动效应。

一、国外农场旅游发展概况

1、国外农场旅游发展迅速

在许多国家,农场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场收入的有效手段,农场旅游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包括荷兰、意大利、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发展农场旅游业是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法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推出新兴的农场旅游"欢迎您到农场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根据美国旅行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8680万美国成年人在1998到2000年间曾参加过农场旅游。目前,欧洲因农产品价格下跌正在对农场进行改造以便接纳游客谋求生存,15个欧盟国家已拿出20亿美元资助欧洲的农场旅游计划。

2、国外农场旅游产品类型

国外农场旅游产品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传统观光型、都市科技型和休闲度假型农场旅游。传统观光型农场旅游主要以城市人所陌生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农场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尽享田园乐趣;都市科技型农场旅游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郊农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的同时,又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有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休闲型农场旅游以农场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形式多样的参与性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身心健康等需求的旅游类型。日本各地农场利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各种具有特色的服务设施开发农场度假旅游,给人以全新的度假体验。

3、国外农场旅游者的消费模式

根据美国旅行行业协会(2001)对1300位农场旅游者的抽样调查:86%的游客是以休闲为目的的。在旅游方式上,选择夫妇共同出行的比例为55%;17%与家里的其他人,11%的游客是与朋友一起出行;3%的人是参加团队旅游; 11%的人为单独旅游。该项调查表明,亲近自然的活动更受旅游者青睐,在农场干活和访问社区则排在最后。在对住宿类型的选择上,美国旅游者倾向于选择亲友家里或饭店/汽车旅馆。而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据Atlantic Consultants对于英国西南部农场旅游的调查,34%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农场旅游中选择饭店或客房旅馆,36%的旅游者对农场的客房加早餐形式很感兴趣。

4、国外农场旅游运行机制

发达国家为了完善农场旅游的开发,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概括起来各国促进农场旅游开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四条:

(1)推行农场旅游品质认证制度

为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各国都推行了行之有效的农场旅游品质认证制度。例如德国农业协会于1972年制定了农场旅游品质认证制度,经多次修订沿用至今。该制度的核心是度假农场品质认证计点制度,采用登记认证方式,凡经检验合格者,颁发度假农场认证标章,并由经济部、财政部等负责后续认证工作的推行。该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场旅游服务的总体质量。

(2)成立组织强力推动

欧美各国都成立了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团体以促进农场旅游深入开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和爱尔兰的农场度假协会等已经在农场旅游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的实践显示:非政府组织在发展农场旅游中有重大作用。

(3)给予资助,帮助农场旅游提高质量

资助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划拨经费专项促销。二是网络开发建设,搭建平台交流信息。英国乡村旅游的专项促销经费由1998年的54万英镑提高到2003年的500万英镑,法国由2000年的60万欧元提高到2004年的600万欧元。许多国家还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支持农场旅游的发展,如奥地利的"农场假期"项目、意大利的Toscalla农场节庆以及泰国的Umphang项目等。

(4)组织培训,注重参与者的能力建设

农场在农忙之余发展旅游业,农户往往缺乏管理旅游业的技能。因此,在国外农场旅游的发展中,各种组织起着积极的作用。如英国农业、渔业与食品部、地区旅游委员会及当地的培训部门会给与农户建议,教导他们如何发展和管理旅游业。世界著名学府康奈尔大学还开设各种与农场旅游开发相关的课程如市场学、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知识,举办各种旅游知识讲座等。

二、中国农场旅游发展概况

1、中国农场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乡村以及高新农业园的旅游发展上,在农场旅游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国有农场资源较为丰富的黑龙江、新疆、海南、广东等省区,近年来在开发农场旅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八五三农场等,利用其国内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完整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光度假、知青返乡、人文考察的旅游天地;新疆农垦利用其独具特色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牧场,积极发展农场旅游,建立了军垦博物馆、农场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广东光明农场、华侨农场等则依靠旖丽的热带风光、地热矿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开发农场旅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2、中国开发农场旅游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

我国各地农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景观类型多姿多态,野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一些大中型国有农场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丰富,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由于我国农场大部分都属国营性质,农场注重在职教育培训和吸收引进人才,据2000年国家农垦系统统计,各类科技人员占农场职工总人数7%,员工文化素质比农村总体水平要高,管理层次也较高,这为我国农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2)劣势

我国在农场旅游开发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劣势。

首先,中国的农场形成于建国初期,农场的产权归国家所有,这与西方农场大多属于个人私有的现象截然不同,产权关系不清晰,是农场旅游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其次,农场一般是在荒远的边疆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步形成的,距高层次城市的空间距离较远,再加上交通条件的不便和现代通讯手段的落后,与外界联系不充分。另外,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根深蒂固的农场管理观念、体制,将对农场旅游的开发带来一定的困难。

目前,中国农场旅游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管理和研究还很少,农场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标准,统计资料很少,对消费者消费特征调查与统计几乎没有。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而供给方面也多是开发层次较低,较浅的初级农场旅游产品。因此,我们应及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尽快使我国农场旅游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三、 经验借鉴与启示

国外成功的农场旅游发展经验,为我国农场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政策工具

农场旅游在欧美各国的良好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政策支持。例如美国于1992年专门立法规定了农场旅游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设立了"农场旅游发展委员会",对农场旅游发展的政策进行研究。韩国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积极支持,给予农场旅游一定可观数额的贷款和宽松的还贷环境,并严格管理以促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立监督执行机构来保证农场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时要鼓励农场建立行业协会,规范农场旅游的经营与管理。

(2)专项负责

对农场旅游的开发,各国往往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比如法国的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不仅提供农民经营农场的必要咨询,而且还配合国家农业及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提高法国农场旅游的竞争指数。我国在发展农场旅游的过程中,应及时借鉴成功经验,成立相关机构来来专项负责统一协调农场旅游的开发,在此方面,我国的农垦总局当属责无旁贷的协调机构。例如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所属的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旅游经济专业委员会,是经国家批准的社团组织,以该专业委员会为基础组建"农垦旅游饭店业协会",可以为农场饭店业的合作提供理想的组织保障。

(3)规划先行,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势

在发展农场旅游的过程中, 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如法国以发展特色农场为主,荷兰以养殖、花卉为主,英国一直致力于农场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德国的农场旅游十分简洁,不会因为旅游开发而刻意改变农场的自然风貌等。我国的农场旅游开发,目前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做好前期的旅游规划是形成良好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农场旅游开发规划应立足于自身的特色,结合当地的资源、客源市场与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农场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 Busby G,Rendle S.The Transition from Tourism on Farms to Farm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6):635-642.

[2] Ann B,Shafer C S.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ility in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An Application of 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1):1-15.

[3] HarrisonB.Tourism,farm abandonment,andthe 'typical' Vernonter,1880-1930[J].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05,31:478-495.

[4] Nilsson P A.Staying on Farm: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