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戏剧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戏剧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戏剧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教育戏剧 戏剧游戏 角色游戏

目前,我国大陆的教育戏剧正处于起步阶段,并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期。2015年,国内开展了多场大规模的教育戏剧交流活动,如首都师范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京联合举办的“2015国际戏剧教育大会”。迄今为止,业内人士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即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 DIE)是一种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并带有戏剧与剧场性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它着力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育当中,强调学员的参与和相互交流,旨在通过戏剧实践实现教育目标。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一些处于学前教育一线的教育戏剧实践者的反馈是:一方面,在实践初期,作为教育戏剧主要技巧的戏剧游戏,比较难以全面把握以及顺畅应用于活动中;另一方面,教育戏剧中的戏剧游戏与传统的角色扮演游戏较容易混淆。对此,下面笔者首先对戏剧游戏和角色游戏做一个界定和区分,然后提供一些可操作性建议,以帮助实践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戏剧活动。

戏剧游戏(Theatre Game)这个词最初代指一种培训演员的方法,后来延伸概指进行正式表演之前的各种暖身练习。在教育戏剧的范畴下,戏剧游戏是戏剧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灵活地运用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游戏在活动中可以实现的不同功能,戏剧游戏可以细分为破冰游戏(亦称为暖身游戏)、肢体游戏、情景游戏、团队合作游戏、即兴扮演游戏、舒松游戏等。角色游戏(Role Play)在心理学上指一种扮演特定角色的行为。它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但所扮演的行为一般要符合这一具体角色在其上下文中的预期。

具体到学前教育领域,角色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模仿、想象、扮演角色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经验的游戏。这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因为它让幼儿有机会验证和拓展自身对于现实的经验。学前教育研究者对于幼儿如何通过角色游戏来发展多种能力,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也一致认为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儿童的同理共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商合作能力等多种核心竞争能力。相对而言,戏剧游戏的外延更宽广一些,可以满足幼儿园游戏教育的所有需求,是最好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同时还可以拓展、延伸为艺术学科乃至综合学科。

目前,教育戏剧实践者存在的主要困惑是,无法融汇贯通教育戏剧的理念,容易受困于形式而忽略戏剧化教学法的内涵。特别是戏剧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很容易偏离到传统角色游戏的老路数。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不要刻意区分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而应该着重把握教育戏剧的精神。教育戏剧旨在用戏剧化的方法来实现教育目的。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戏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属于戏剧化方法,尽管戏剧游戏范畴的戏剧化方法和手段更丰富一些。作为幼儿园中存在已久的传统角色游戏,如果能发挥孩子的想象性、创造性和游戏性,就有可能让这种“老生常谈”的角色游戏更接近戏剧的本质,即游戏者不是在表演或扮演,而是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达自身本真的诉求。从这一点上来说,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都是并行不悖的戏剧化教学方法。

其次,幼儿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的一些技巧完全可以借用在戏剧游戏中。角色游戏的前提是幼儿的经验,为此需要鼓励、引导幼儿积极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经验。而这一策略同样为戏剧游戏积累了必需的素材。组织角色游戏时,教师在尊重幼儿自我意志的同时也强调服从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而这一原则也是开展戏剧游戏的黄金准则。例如在进行《白雪公主》的戏剧游戏时,有一位外形条件不适合演公主的孩子坚决要求演白雪公主。这时,有经验的戏剧活动指导者会找到新的戏剧切入点,引导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者设想出白雪公主被坏皇后毒害后,会变成面目全非的“黑雪公主”,这带来了戏剧张力十足的新型角色游戏。

再次,组织游戏时,要避免受困于既成的思维定势。对于传统的角色游戏来说,很容易强调角色固有的属性,而不去挖掘角色更深层次的戏剧性。很多教育戏剧实践者已经开始了解以绘本或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为切入点引发教育戏剧活动的方法,但在故事选择以及解读上,有时难免因循守旧,想当然地把某些说教意味的内容传递给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则是落入枯燥说教和表面化的角色扮演的窠臼中,而无法实现对于故事真正价值的开发,更无法使孩子进行深入思考。以绘本故事《小黑鱼》为例。如果让孩子入戏,利用戏剧活动真正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那么他们就能发掘出角色不为人知的部分,探究出故事的真谛。这样的感受和思考远比让孩子仅仅了解故事的表层含义要有意义得多。这就是戏剧游戏优于传统角色游戏的地方,它让枯燥的说教远离孩子,让陈旧的故事焕发出新鲜的活力,让孩子在游戏中思考并获得普世的价值观。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传统的角色扮演游戏,更多倾向于孩子自发或者自由的扮演游戏,其随机性和局限性有目共睹。而教育戏剧活动中的戏剧游戏,也会有相应的角色扮演游戏。这种游戏则是在教育戏剧范畴下,经过了人们的设计和实践,可以对于自由扮演的不足予以补充。

最后,无论是戏剧游戏还是角色游戏,孩子始终是游戏的主体,而教师承担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切忌为了图方便而完全听任孩子自由发挥,同时也要避免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游戏的所有主题、内容和角色。相反,作为组织者,教师更应该设计出一个极具伸缩性的框架,并且约定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来保证孩子能在这个基本框架内进行戏剧化的探索。另外,作为引导者,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来丰富情景或设定具体情境以避免游戏的冷场。如果游戏中的两个角色因为意见不同而争执起来,教师就要引导孩子找到解决之道,并让游戏顺利开展下去。

在英语中,游戏、戏剧这两个词都叫做Play。儿童天生就喜欢游戏,他们是天生的戏剧大师。作为教育者来说,我们不能再用呆板的角色来框定儿童的游戏,而是可以顺应儿童的天性,用戏剧化的教学法为儿童的游戏推波助澜,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

戏剧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图书馆;低幼;低幼亲子阅读;设想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在我国,低幼亲子阅读也逐渐受到各界的重视。但与此同时,不少家庭对于低幼亲子阅读的目的、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如不少家长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识字,缺乏对孩子阅读活动的指导方法及策略等。再者,现今社会上各类早教机构良莠不齐,大大影响了低幼亲子阅读的质量与效果。因此,低幼亲子阅读需要有一个专业、权威的社会文化机构对其加以正确指导与支持。作为社会文化公益机构的公共图书馆,有着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优越的服务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了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开辟低幼亲子阅览室模式及设想。

一、图书馆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的意义

首先低幼亲子,孩子能力培养方面,图书馆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其次低幼亲子,图书馆服务拓展方面,图书馆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可扩大服务领域,培养潜在的忠实读者群。最后,社会效益方面,图书馆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书香家园,并促进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另外,图书馆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对纠正家庭早期阅读误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家庭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误区,归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对早期阅读认识不足,包括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正确含义(如不少家长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识字)等。其次,缺乏对孩子阅读活动的指导方法及策略。最后,忽视对孩子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开展低幼亲子阅读活动,对低幼亲子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引。

二、图书馆低幼亲子阅读服务的模式及设想

(一)故事会

讲故事是低幼亲子阅读最具特色的形式之一,为大多数图书馆所采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讲述经过加工的特色故事,将文化知识、诗歌(童谣)与故事相结合,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能让儿童认识、了解这些故事及相关的知识,加强社会认知度。公共图书馆推出低幼亲子阅读工作坊服务,服务对象为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及其家长,其内容主要有“图片说故事”“纸偶讲故事”“故事小擂台”等。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的低幼亲子故事会活动,专为低幼家庭设置读书交流教育平台,通过图书馆或阳光网报名预约,每次活动约20个家庭参与。由故事会衍生出来的其他形式有:

1、故事屋和故事馆故事屋是一种动态阅读的空间,通过主题布置让孩子从自身环境进入富有想象空间及逻辑思考的故事世界。在这里故事不仅能读,而且通过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台湾许多图书馆都有这种别具一格的故事屋。

2、儿童戏剧

儿童戏剧取材于孩子们喜爱的绘本和故事书,它以戏剧形式带动现场气氛,运用幻灯、皮影、彩绘等道具,设计多种观众得以介入的形式,让低幼亲子共同欣赏、参与戏剧演出,孩子能从中体会演出的乐趣;家长也可以理解孩子的想法。

(二)有奖阅读

当孩子对读书还缺乏足够深入和稳定的心理时,图书馆可以采用一些奖励手段来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奖阅读”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督促性的读书氛围,让孩子得到精神鼓励。有奖阅读活动从时间跨度上分为两种。

1、长期性有奖阅读活动

多采用积分制、阅读记录册、阅读心得等形式,一般每年作一次总结,排名居前的小读者及其家庭得到嘉奖,积分与阅读记录长期有效。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读者积分计划规定:小读者通过阅读图书、撰写阅读心得、捐献图书、参加义工活动都可获得积分,经过持续的环境熏陶,逐渐养成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

2、阶段性阅读

活动阶段性阅读活动通常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且具有时间限制。可以开展“十佳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要求家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创建“温馨、尊重、平等”的阅读环境,形成父母带头读书、子女热爱读书、家庭成员互动体验的良性循环。

(三)低幼亲子读书会

低幼亲子读书会一般由专职馆员、教育者和家长带领儿童共同组成,读书会的专业人士向孩子和家长推荐优秀童书,指导孩子拓展阅读视野和视角,从而爱上读书。馆员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孩子们阅读、朗诵、提问、讨论的热情,并鼓励家长一起参与整个过程,对孩子的表现予以鼓励。少年儿童图书馆的“爱绘本,爱阅读”每月可组织不同主题的低幼亲子阅读活动,读书会的成员可通过QQ群、短信等方式及时获取活动信息,提前报名参加。

(四)玩具图书馆

玩具图书馆在国内和国外由来已久,但在内地却是新鲜事物。玩具图书馆给儿童提供使用玩具进行游戏的机会,通过举办游戏活动给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内容,家长则可了解与各年龄段相适应的游戏设备和材料,通过游戏进行低幼亲子教育。少年儿童图书馆设立的玩具图书馆,其建设理念是“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充分考虑玩具与儿童的发展关系,专门为父母和孩子营造温馨快乐的环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学习,从而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增进低幼亲子感情,并培养孩子从小利用图书馆的好习惯。

(五)手工制作

手工制作活动包括剪纸、剪贴画、手工粘土、折纸、以及使用器材制作活动用具等,其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内容形式给孩子提供动手动脑的平台,引导和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家长研习班

低幼亲子阅读离不开家长的参与,父母不仅要为孩子挑选图书,更需要时间和情感上的投入。图书馆是低幼亲子阅读的积极推行者,通过主动为婴幼儿父母开设课程,举办讲座,教导父母们掌握基本的低幼亲子阅读技巧。可以组织“如何培养婴幼儿阅读与识字”“健康的低幼亲子交流模式”等讲座教导家长如何进行婴幼儿阅读引导、婴幼儿趣味识字、图画书选择等技巧;“故事讲述人研习班”可现场指导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技巧,并鼓励家长们通过故事讲台进行实习,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促进。

三、结束语

总之,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开辟低幼亲子阅览室就是要把最好的书籍,最富有爱心的服务带给每一个走进图书馆的孩子,要让图书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阅读沃土,要调动所有的资源和采取各种服务手段来吸引孩子,推动阅读,让孩子们爱上图书馆,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蔡晓丹.少年儿童图书馆分级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1(8)

戏剧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3-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52-04

一、引言

早期音乐学习或音乐熏陶对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影响历来受众多学者关注。穆格(Moog)通过对儿童进行音乐刺激来考察他们音乐反应能力的差异,发现环境会对儿童(特别是3岁以后的儿童)的音乐兴趣与学习产生作用。库先斯基(Kucenski)对3-6岁儿童进行了音乐反应方面的实验,他将6首民歌的曲调播放给儿童听。训练为期一个月,结果发现这种曲调训练可以增强儿童的音乐反应能力。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研究发现,5岁儿童的歌唱能力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那些歌唱能力较差、音准不太好、没有调性概念的儿童大多数来自音乐环境差的家庭。谢尔顿(shelton)通过对6岁儿童进行节奏、速度对比、延长音调、辨别旋律等测试。并结合入学后音乐教师对他们的评估,把儿童分成具有音乐感与不具有音乐感两组,然后他拜访了这些儿童的家长。发现大多数有音乐感的儿童在家中经常有欣赏音乐、唱歌的机会。著名的铃木音乐学习课程的成功,证明了双亲在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态度上起着重要作用。铃木教学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双亲的热情合作。

可见,早期音乐刺激有助于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而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对儿童音乐兴趣、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者对上海市3-6岁儿童家庭开展了家庭音乐教育的相关调查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家庭音乐教育的实施情况、家长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态度、家长自身欣赏音乐的情况,并针对研究结果及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及解决对策,以期引起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上海3所幼儿园和1所青少年宫取样。被调查者均为3-6岁儿童的家长。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

(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被调查家长均按要求当场填写调查表。

1、问卷调查

自编《3-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问卷设计如下:(1)家长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态度。(2)家庭音乐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3)家长自身欣赏音乐的情况。

2、访谈

为了获取更多真实具体的资料,研究者还从被调查家长中随机抽取了19名家长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认识、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家长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态度

从表1可见,绝大多数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与基本技能。选择“顺其自然”与“将孩子培养成音乐家”的家长分别只占总样本的5%和4%。显然,大部分家长是本着培养孩子音乐方面的兴趣,让孩子学习音乐的。

(二)家庭音乐教育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每周在家中播放音乐的次数为3次以下(40%),每周播放音乐3-5次的家庭占32.9%,几乎每天都播放音乐的家庭只占22.3%(每周在家中播放音乐的次数为6次以上),另有4.1%的家庭从不主动在家中播放音乐。此外,有46.4%的家长表示会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

从欣赏音乐的时间来看,大部分家长选择每次10-20分钟(44.9%)或10分钟以下(32.9%),只有少量家庭选择每次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选择“每次欣赏音乐大概1-3小时”的家长占7.5%,而选择“每次欣赏音乐3小时以上”的家长仅占3.4%)。

调查显示,不同家庭播放的音乐类型也不同。从表2可见。大部分家庭在家中播放最多的音乐类型是流行音乐,占63.1%;其次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占31.5%;针对儿童心理及年龄特点的儿童歌曲仅占29.5%。可见,大部分家庭播放音乐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

在家中欣赏音乐的具体形式在问卷调查中也有显示。表3显示,大部分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71.8%),但在欣赏音乐前,有意识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欣赏过程中能就音乐作品本身与孩子交流的家长仅有14.2%。

问卷还对亲子音乐活动形式进行了调查。从表4可见,家庭亲子音乐活动形式以“家长教孩子唱歌”为主,占78%;“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居第二,占33.2%;而“以某一音乐作品为蓝本。用音乐剧或其他形式玩游戏”这种更富戏剧性与创造精神的亲子音乐活动形式仅占7.8%。

(三)家长自身欣赏音乐情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在家中“偶尔”欣赏音乐(60.7%),只有22.0%的家长只要一有空就欣赏音乐,另有17.3%的家长从不欣赏音乐。

四、结论及讨论

(一)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92%的家长“希望孩子对音乐有较高的兴趣与热情”,有8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较好掌握节奏感、音准、调式感,为将来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很多家长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如每周在家中播放音乐的次数为3次以下的家庭达到40.7%;每次欣赏音乐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的家庭也高达77%,更有高达57.6%的家长在欣赏音乐时不与孩子进行有关音乐作品的交流。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不会主动营造音乐氛围,对于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

研究表明。有音乐天赋的儿童家长通常都会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他们的孩子不仅拥有许多乐器,还能得到课外音乐辅导,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使孩子从小沉浸在浓郁的音乐氛围当中。显现出音乐才能也就顺理成章。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度过,他们接触最多的是家人,如果家长只期待学校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而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就很难让孩子真正对音乐产生发自内心的喜爱与兴趣。

(二)家长普遍在如何为孩子创设良好音乐氛围问题上存在误区

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在业余时间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家长认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意味着家庭音乐教育的质量会更高。

如果家长自己不爱好音乐,不欣赏音乐,对音乐会等活动从不关注,就很难给孩子创造一种良好的、健康的音乐氛围。如果家长十分喜爱音乐,经常在茶余饭后欣赏音乐,孩子则很容易耳濡目染受到音乐的熏陶。但对于如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家长们则表示没有把握。这从调查结果中可见一斑,如有63.1%的家庭播放最多的是流行音乐,只有29.5%的家庭经常播放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儿童音乐。

(三)家长在创设家庭音乐氛围时缺乏多样化的方法

在调查与访谈中,很多家长表示希望与孩子共同欣赏音乐,并进行交流,但由于自身对音乐不甚了解。所以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与孩子进行音乐方面的交流。一方面,家长认为“教育”一定要学有所得,过分注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一些什么,而很多家长对音乐不甚了解,所以不敢“教”孩子什么;另一方面,家长对于如何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缺乏相关的指导,不知道应该给孩子听什么音乐,也不知道如何让他们学习与欣赏。

五、给家长的建议

让孩子接受音乐熏陶。不只是要让孩子会唱几首歌、弹几首曲子,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音乐美感和对音乐元素(如旋律、节拍、和声等)的敏感性。一般来说,家长不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但这并不影响开展家庭音乐教育,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音乐活动

家长天生就是孩子的教师,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极大。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家庭音乐教育,首先应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孩子的音乐活动中,并多与孩子交流。这不仅能密切亲子关系,也能为孩子积极地投入音乐学习起到心理支撑作用。

(二)有目的地听音乐与无目的地听音乐相结合

家长在开展音乐教育时,不但要让孩子无目的地感受、欣赏各类适宜孩子的音乐,更要给孩子提供有目的地听音乐的机会。有目的地听音乐的形式很多,家长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听“音画性”音乐。“音画性”音乐是单纯描写风光或事物的。听“音画性”音乐可使儿童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也可使儿童通过联想组合新的意象。如描写风光的二胡曲《空山鸟语》、笛子曲《早晨》等。

(2)听“描绘性”音乐。“描绘性”音乐既有“音画性”因素。又有情感色彩和情节因素,能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构成优美的意境。如普罗柯菲耶夫的《彼得与狼》、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等。家长应让孩子听完音乐后叙述自己的感受,以此提高其情感认知能力及对音乐元素的敏感度。

(三)音乐活动应与游戏相结合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家长要合理利用儿童的游戏天性,在游戏中渗入音乐教育。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儿童获取丰富的音乐体验。

(四)家庭音乐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

家长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儿童用音乐进行交流,如亲自教孩子唱歌;与其他家庭联谊,采取双人、小组、集体相结合的音乐活动模式;用乐器演奏音乐或唱家庭卡拉OK;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用音乐进行对话;与孩子一起谈论音乐,尊重其对音乐表现和情感的独特见解:鼓励孩子参加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等等。只有采用多样化的家庭音乐教育形式,才能强化儿童对音乐稳定、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五)音乐的内容与类型要多元化

为了让孩子对音乐及其蕴含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家长应给孩子提供多种类型、内容丰富的音乐,让孩子对传统音乐、西洋音乐、古典音乐及流行音乐都有所了解。必须指出的是,家长要有意识地筛选出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音乐,对于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格调低俗的音乐应坚决抵制。

戏剧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4

雷夫:有些学生就是教不好的,我不认为所有的学生都会成功,但我认为,我的工作是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机会,是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学生要自己走进来。

2. 您曾经说过,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很多不合格的老师一直待在教学岗位上,那么您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雷夫:我们要培养善良的学生,老师就要身体力行,生气时也要友善,学生会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不优秀的老师对学生对别的老师的影响都不好。老师必须是学生的榜样。

3. 您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开设了那么多的课程,莎士比亚戏剧、棒球、电影、经济课程,您还要花时间带学生去旅游,但是您的学生考试成绩也非常好,对此我感到很神奇,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雷夫:我的学生之所以阅读做得很好,是因为他们读得很多,而且不是为考试做准备。我的孩子考试成绩好是因为他们是放松的,我也会告诉他们,他们不会因为考试不好下地狱,他们的妈妈依然爱他们,我也依然爱他们。我告诉他们,真正的考试在十年之后。我在意的是一年中让他们学到了什么生活技能。

4. 世界上总是存在着所谓的“好学生”和“差学生”,我对那些“差学生”常常感到无能为力,不管用什么方法,他们总是让你感到失望。遇到这些差学生您是怎么做的?

雷夫:在我眼里,学生分三种,我称为孩子一、孩子二、孩子三,孩子一是天才,聪明,爱上学,爱老师,出身好,有他们在我的班级里真的很幸福。孩子三,不喜欢上学,每次考试都不及格,非常憎恨老师。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把时间花在孩子一和孩子三身上。而我呢,就把时间花在普通的孩子二身上,让他们做得更好。让孩子二来影响班级,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

5. 您一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可是现在的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越来越不喜欢阅读,您有没有遇到这种困扰,您认为应该怎样应对?

雷夫:阅读是最重要的,但过去的一本书,一支笔的老时光已经不再了。现在确实面临很多干扰的因素。但是我每天花90分钟和学生一起阅读,读文学著作。让他们自己读,学生不感兴趣,我就跟学生一字一句一起读,身体力行。孩子天天看电视,从不阅读,如果我们强行把电视关了或者搬出去,这是欺负人,教育是教孩子主动把电视搬出去。我经常带学生去旅行,他们在宾馆里可以看电视,但是他们喜欢阅读,这是因为我始终陪他们一起读。

6. 老师是人,不是神,有时候总免不了会发火,您在 56号教室会对学生发怒吗?遇到让您生气的情景您会怎么处理?

雷夫:我的学生天天让我生气,做的事让人难以置信。今年开学第一天,有个学生把作画的喷漆给喝了,我很生气。但是我有一个经验,希望学生控制情绪,首先我自己要控制情绪,假如你能很好地调适你的情绪,就会有奇迹发生。

7. 在中国有一种说法,美国的基础教育很糟糕,但却培养出了几十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但却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雷夫:我领了很多的奖项,我觉得不代表任何意义,我的女儿去了最有名的医科大学,她的导师就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是他的品行不端,所以获奖毫无意义。我带的学生每年演戏剧,有很多人从不同地方来看这个剧,戏剧演三十天,演出结束后,我不会发奖,也不会开派对,因为我认为做整个戏剧就是奖励,就是派对,美国与中国的教育都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不会因为奖励而改变。

8. 您的班级里,大部分孩子来自贫困家庭,可以说生源条件很差,但这些学生后来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有很多学生还考入了哈佛这样的世界名牌大学,您究竟做了什么,让您的学生有那么大的变化?

雷夫:我的学生都从非常小的社区来,晚上会有枪声,他们的父母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书读。我的教室里有非常重要的助手,就是我以前的学生,他们会来帮助我,每天放学后,我把门打开,高中生会回来,大学生也会回来。我认为聪明不是那么重要,品格远比学习成绩重要,正派得体远比考试得高分重要,人们总是巴不得孩子在几个星期的时间内就无所不知,我不赶时间,我不在乎每周末的考试,我更关注的是一个孩子十年后能用得着的素质。

9. 您是如何做到这么优秀的,总不会天生就是个好老师吧,在提升自己的素养方面,您有什么经验可以与我们分享?

雷夫:我只是一个很努力的老师,分享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瞬间,让我变成了一个很好的老师。1992年,我被评为美国最优秀的老师,对我来说很可怕,媒体上报道说雷夫可以拯救每一个孩子,那是假的。开学第一天,一个小女孩来到我的面前,给了我一份早餐,我告诉她,不用给我早餐,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周五我问孩子们这一周有什么问题吗?这个小女孩子说话了:“老师,第一天上学我很兴奋,因为我等了一生就为到你的班级里来,父母说你就是上帝,我给你送早餐不是要你喜欢我,我只要在你这里就好了。”我听了很沮丧,因为孩子说的是真话,我伤害了她。于是我知道了要如何对待孩子,不能伤害他们。还有个学生在带男朋友给她父母看之前,先带到了我的面前,并且告诉我,她的蜜月从周二开始,如果星期一要她帮忙,她还会来的。我遇到了优秀的学生,使我成为了优秀的老师。

10. 当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您依然会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强烈的信念吗?您是如何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工作激情的?

雷夫:我见过美国总统,也见过英国女皇,还有很多明星,但是对我来说,最高兴的是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

11. 最近,“狼爸”“虎妈”成为热门话题,您喜欢他们吗?您怎么评价他们的教育方式?

雷夫:我不喜欢他们。他们想到的只是他们自己,我的教育理念是,一个父亲,请闭上你的嘴,不在前面挡孩子的路。我在教室里很少说话,讲桌都没有,我只是在角落里站着,给孩子更多说话的机会,我教育孩子为自己学,为自己的成长负责。我希望我的学生是善良的,思想开明的,这意味着我必须具备这些素质,我的4个孩子都很出色。

12. 当学生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老师的教育理念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您的学生家长总是支持你的工作吗?

雷夫:早期,很多家长对我的理念很质疑,上课时间早一点,放学时间晚一点,他们生气,家长也很不满意我没有作业,我从不认为作业有什么用处,那时候,他们都认为我疯了,家长和我吵,我不会争论,家长不想早来,我就同意,假如我花时间和家长争论,那就会浪费孩子的时间了。现在,容易多了,都求着到我这里来,关键是要让家长信任你。

13. 中国孩子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非常大,这种压力和负担来自很多方面,包括社会、家长、学校和老师。假如您是中国教育部部长,您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雷夫:假如是我,我会取消90%的考试,每天做一个小时音乐排练,玩音乐的孩子更高兴,其他学科也会好。我也会教老师最重要的事,那就是他们要让孩子在教室里不感到自己是孩子。我假如是部长,我首先要做的事,是要给教师做培训,让学生消除害怕,建立在信任基础的师生关系,会对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14. 对于家长应该为孩子的成长准备什么,您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智力书包”,您认为这个书包里应该放什么?

雷夫:我有4个孩子,2个孙子,他们都很优秀。假如想让孩子更好,应该尽可能和他们围坐在一起吃晚饭,一起参与准备晚餐,讲述一天发生的事。假如每天能和孩子一起玩耍,孩子会更成功。

15. 我备课十分认真,讲课也很卖力,而很多学生却根本不认真听课,这让我感到很失败。您在工作中有茫然无助的时候吗?您对自己有过怀疑吗?

雷夫:早年教学我也很茫然,我问学生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学习?”有的说“我不得不”,还有的说“我不知道”,后来,每节课前,我都告诉他们,学习的东西终身受用,以后用得着,我们不是为考试而学。慢慢地,我让学生自己告诉我,他们为什么要学,才开始上课,效果会更好,老师要告诉他们为什么学,而不是学什么。

16. 美国班级学生数量少,这样便于进行单独辅导,但是中国班级学生数量通常比较多,“因材施教”基本做不到,面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开展个性化教育?

戏剧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5

2015年3月26日,今日教育杂志社主办的“绘本运用与课程设计工作坊”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热爱绘本阅读的幼教工作者,集结重庆,以学习共同体的姿态,感受了为期三天的绘本运用新思潮。

与传统的讲座方式不同,工作坊是以收起纸笔,拿起手机开始的。收起纸笔让参与者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拿起手机,让微信微群为工作坊搭建高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上诉两点的达成更好的解放了肢体,解放了肢体教师们才有更接近儿童的状态。如果说这个开场给了参与者新鲜感,那工作坊本身涌动的新思潮才是今日教育更渴望发起的那场新革命。

讲好故事: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把文学之美传递给他

“什么都不会也没关系,只要会讲故事就行了。”

近10年来,绘本被当作儿童文学作品引进幼儿园,在此之前,适合低幼的文学作品很少,成人不理解3-6岁儿童文学赏析的特点。大多数时候,老师通过对孩子提出问题“这个故事美不美,好不好,讲了什么道理?”这种方式完成作品赏析,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孩子赏析不到文学的美。

近年来,低幼儿童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兴盛,大家慢慢意识到幼儿审美与儿童、少年和成人的差别。优秀绘本作为文学体裁进入幼儿园教学,给学前教育领域带来很大震撼。

在此之前,教师教育一定会讲《三只蝴蝶》《拔萝卜》等故事,因为这些故事能阐明道理。《大卫不可以》《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作品的进入,颠覆了教师对于低幼文学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摒弃道理,表达浓浓的爱,突出顽童的心性,淡化教育意义,给低幼儿童文学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基于幼儿的特殊性,要把文学作品的美感带给他,作为教师首先承担的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把适合他们的故事、文学、图书带给他们。正如孙莉莉所说:“什么都不会也没关系,只要会讲故事就行了。每天讲一个,一个孩子一年在幼儿园将近200天,三年就有600个故事,如果都是高品质的幼儿园文学,就为孩子奠定了儿童文学赏析的基础。”

“没有基础的老师,会讲故事是第一步。”

在绘本风行之前,成人主要以讲述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作品赏析,优点是可以听完整的故事,缺点则是无法反复让孩子去读。绘本故事的图文关系决定了他跟故事书是不一样的,绘本的出现让孩子有反复阅读的机会。以前讲故事是为了讲明白一个道理,结论是重点;现在赏析图画书,在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变声音、变情绪、加道具、加肢体动作,成为一个阅读的支架,把孩子引到一个神奇的故事世界,过程是重点。老师的表达与图画、故事本身,形成合力,孩子会发现故事好玩、有趣,表现出没听够,要自己去反复的看,这才是完整儿童赏析的过程。在孙莉莉看来,没有基础的老师,会讲故事是第一步,所以绘本工作坊设计了很多环节是教会教师怎么讲故事。

用好故事:发现绘本的多样性及绘本活动的多样性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五大领域中,绘本是教师们在语言领域使用得最广泛的教育载体。工作坊就从教师最熟悉的领域开始,帮助教师们重新认识绘本及绘本活动。

绘本与语言领域:图画书提供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让语言变得有意义

以往在语言领域,教师教学是以听说读写为主,缺乏运用。譬如:教师会教给孩子“棕色的熊”“白色的兔子”等书中偏正短语的用法,但这对小朋友来说意义不大。图画书提供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让语言变得有意义,教师和孩子一起讲述、复述、改编、创作这些故事,语言被使用。这是一个全语言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是儿童思维和交流表达的工具。

在语言领域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发现图画书中的游戏元素和语言教育资源,从音韵、节奏、修辞、想象中理解语言怎么运用。

因此工作坊开展了四个小活动,关于节奏、韵律、内容和想像。

节奏:讲好故事,需要重复阅读,从不同的语气中去发现不同的语境。

重复阅读“Yes,I can.”“No,I can’t.”教师能从同样语言中发掘出多少不同的语境:骄傲的,委屈的,高冷的,悲伤的,和蔼的……

韵律:讲好故事,需要角色代入,从绘本角色中找准孩子的兴趣点。

在你熟悉的绘本中去读出年迈的老人,顽皮的熊,生气的鼹鼠,开朗的鸭子……看看你能从声音表情中演绎出多少绘本角色的神韵。

内容:讲好故事,需用好的形式,文学性、艺术性、戏剧性都是绘本呈现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绘本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教师们在工作坊现场儿童广播剧演绎过程中,情绪的起伏,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变化都会影响听众对于故事的理解,表现得不好,听众就可能听不懂。这是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孩子同样会遇到的问题。

想象:用好故事,需要展开想象,绘本中跌宕的情节可让成人和孩子一起脑洞大开,互动游戏。

读完工作坊展示的《小真的长头发》,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吹牛比赛,看谁可以像小真一样充满想象。绘本启发教师设计游戏,教师让孩子在游戏中运用夸张、对比、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为孩子以后的写作表达做铺垫。

用好故事,学会从书中来到书中去,让孩子们从绘本中汲取营养,并形成二次创作的土壤。

工作坊展示的《幸运的内德》让教师感受到内德经历的幸运和不幸。由此,教师可思考:怎么让内德的经历在妖精版、仙侠版、科幻版、童话版中一一展开?展开之后它们有没有可能成为另一本《幸运的内德》?

通过各种精心设置的练习,老师逐渐体会到,语言学习不是一个词一个词一个字一个字,而是要转化成好玩的活动。

那么,教师如何利用绘本在其他领域开展教育活动呢?

绘本和身体运动:好的图画书就是要让孩子有投射、有自居、有移情

工作坊为大家展示了《大树上的难题》和《挤啊挤》等指向动作的优秀绘本。孩子看完之后想像绘本主角一样扔东西,挤一挤,面对这些教育契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结合孩子关键经验和能力的游戏活动,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

好的低幼绘本含有大量动作,这符合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读完就很想动,这是一种投射。老师往往会认为阅读活动是安安静静的,其实好的图画书就是要让孩子有投射、有自居、有移情,他的感受就是我想动,我想像他那样。绘本衍生活动的重点就是孩子读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挤油渣”这样的传统游戏就可以作为阅读这类书之后的游戏素材。

绘本与科学探究:文学读本可以作为科学活动的起点

工作坊中的绘本《子儿,吐吐》就是文学活动引发的科学探讨活动的代表之一。从故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去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人体的消化机制,让孩子发现一些生活中的真问题,并且习得主动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学习方法。

文学读本可以作为科学活动的起点,但不是做实验就是科学活动,有些幼儿园会为幼儿展示水的三态,这样的活动没有动脑、质疑、设计、验证、预测,所以不能称之为科学活动,只能称之为科学现象。科学一定是做出来的,《子儿,吐吐》中孩子质疑小猪头顶会不会长西瓜,因此要去搜集资料,看西瓜子,西瓜的藤,西瓜的叶子什么样的?结果他会嘲笑自己,发现从身体上长西瓜这是不对的,形成自我否定,儿童概念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建构,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活动。

绘本与数学活动:绘本的作用是在教学的薄弱环节点燃你

数学活动一直是幼儿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工作坊带大家阅读了绘本《你一半我一半》。对于这个绘本绝大多数教师们能看出图画书中两个人物的分享,但很多教师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关于数学知识中均分的关键经验。

反复阅读绘本之后,教师可以提炼出书中自然均分,从整体到部分的平均分,组合平均分,时间平均分,空间平均分等等多种均分的方式。

绘本阅读中首先要找到绘本传递的关键价值,哪些经验对孩子的发展最有意义,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游戏活动才会让孩子有最大的收获。

这本书提供了多种均分的方法,这些都可以做成活动让孩子去感受,而不是按照教师的惯有思维教孩子数的分解。图画书在这里怎么用?应有的用途是让孩子去发现:他们都怎么分了?他们分了什么?他们先怎么分,后怎么分?关于这个绘本的理解和运用,其中一种方式应该是在生活中给孩子提供一个圆,拿一个线作为切分的工具,让孩子体验到从整体变二等分的过程,再在这个基础上加一根线变成四等分,再加一根线变成八等分,用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习得等均分的概念。

工作坊希望老师读过这类书之后去搜集这类书,然后尝试进行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和提供。这是当前教师教学最薄弱的地方。区域活动怎么做?图画书的作用是就是点燃你。

绘本与美术活动:让艺术活动成为幼儿园视觉审美的组成部分

通常从绘本中衍生出来的美术活动是开展常规游戏活动,如用线、圆、指纹、树叶完成画作。然而艺术活动更高级的表现形式是将孩子的活动与环境设计结合。如幼儿园在空白墙上画上一棵树,孩子一旦遇到需要感谢的人、事、物,就撕下一块彩色纸,让孩子自己用图画记录,不久之后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就会布满整个墙面。

绘本工作坊展示的《跟着线走》《阿罗有支彩色笔》都是利用简单的线条持续开拓孩子想象的优秀绘本。这些绘本更重要的意义是让教师如何使用这些艺术元素来装点幼儿园,让艺术活动成为幼儿园视觉审美的组成部分,并让教师启思:游戏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如何体现?

玩好故事:在绘本的综合运用中体悟真正的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通过犯错,教师找到学习机会,学会思考、观察和记录儿童,这才是项目教学的价值

绘本剧传统的演绎方式是老师们分别做好道具,孩子们认领各个角色,然后大家一起演出。

在工作坊中,教师在协同完成《拼拼凑凑的变色龙》绘本剧时,出现了没考虑到封面的表现形式,没有想好变色龙的舌头该如何体现,没有思考表演过程中的音效等14个欠缺思考和规划的问题,让教师很受挫败。这也是孩子们完成绘本剧中应有的体验。

通过犯错,让教师体会到项目协作的重要性;通过犯错,教师发现学习机会,知道前期沟通和规划的重要性;通过犯错,教师才能更好地思考、观察和记录儿童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们在挫折中更新课程观,学会把游戏的主体还给孩子。

挫折教育就是要给孩子一定难度去挑战,遇到问题去改进,最后找到成就感。所以工作坊设置了难题帮助老师学习进行规划,理清思路,尝试发现这些问题,慢慢就会学会什么是项目教学。

儿童是一个有主动学习能力的人。儿童会通过犯错主动学习:有问题吗?什么问题?发现问题了,想到关键问题,然后改进。项目教学与平时教育孩子的路径是一样的:犯错――讨论――习得经验――再做――再犯错――再讨论――再习得经验――完美。

绘本舞台剧:教师运用各种手段,与绘本进行深度对话,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进而创造出一个空间,让孩子与绘本进行深度对话

儿童戏剧表演的三个部分,剧本、排练、技巧。绘本提供了好的故事,排练无须多说,技巧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肢体表现力,这对孩子不难,孩子天然会解放身体。另一方面是制作关键道具,有关键道具,故事就好玩。

工作坊前面学到的配音、拟音、手工做道具、肢体表现等加在一起,汇成一个绘本剧,体现一组在前面学到的内容。大家分工协作完成一个完整的戏剧活动,分析整个活动带来的经验并完善它,这就是项目教学的价值。教师们集体达成一个共识,然后去做,做的过程中,教师反思到底设计了哪些发展领域的关键经验。渐渐大家会发现一个好的项目活动是孩子全面发展,经验全面铺开的。

戏剧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6

一、看几种场景,发人警醒

每天放学,还没等放学铃声响,校门口早已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居多。孩子一出校门,那场景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场景一:一名孩子半耷拉着书包,外套系在腰间,红领巾已不知去向,衬衫上污渍斑斑,还不时用袖子擦着流下来的鼻涕,迎面扑向了穿戴时髦的妈妈。

场景二:一名孩子边走出门口边四处张望,脸上露出不悦的神情。突然人群中走出了一位奶奶,朝着这名孩子快速奔来。“你怎么来那么晚啊。”孩子对着奶奶吼到。奶奶立马接过孩子手里的书包:“孩子啊,奶奶今天有点事,我们去买肯德基好吗?”孩子顿时露出了笑脸。

场景三:两排整齐的队伍正朝着校门口走来,突然一名孩子掉队了,越落越远,还不时地在地上捡着东西,发现自己掉队了,才奔跑着冲向队伍。如此反复。

……

二、思其中原因:为何学生如此缺失礼仪?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缺失礼仪的行为呢,我想除了学生本身的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外界原因。

(一)家长影响

当在宠爱下长大的80后当了父母,是否能规范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呢?而宠坏了80后的60后成了爷爷奶奶,是否会双倍宠爱00后呢?答案是可想而知的。校门口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几个镜头呢?这与家长对孩子不正确的教育或者说根本不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家长的爱没有错,但是宠爱、溺爱就不应该。

(二)社会效应

社会是个大染缸,孩子是否能出淤泥而不染呢?孩子通过网络等媒体天天可见。而他们不认为这些是奇葩,甚至认为这很正常,因为每天都上演着。于是出现了伪崇拜,出现了模仿,最终成为自己的习惯。

三、落实三结合,着力礼仪培养

在低年级的品生教材中就有着很多关于学生礼仪与习惯的内容。一二年级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只有及早教育,才有成效。

(一)课堂中的教育

品生教材中对学生礼仪习惯方面的内容有很多。这无疑给了老师一个启示,品生课堂是文明礼仪养成的最好场所。

以一年级《在餐桌上》一课为例,这不就是“餐饮之礼”么。

1.礼仪定义表规范

德谟克利特说过:凡事都有规矩。那么餐桌也有餐桌上的规矩。

餐桌上的规矩是什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自己定义可能有难度,那么在品生课堂上老师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并做相应补充。

2.故事辨析明事理

当学生心中有了一定的定义之后,再重点通过辨析来巩固。这里就可以用上教材当中“辨一辨”这环节,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皮亚杰在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到:“要研究儿童对道德的判断,采用直接的提问法是不可靠的,只有采取间接故事法。”为了调动积极性,就需要制造故事情境,让学生融入这个大饭桌之中,感受就餐的氛围,自我感悟。

3.角色扮演促内化

角色扮演法是由莫雷诺创建的,他认为角色是能动的,如果想帮助个体发展,戏剧情境般的扮演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样个体才能真正地认识生活,学习解决问题。以角色扮演的情境表演,不仅可以表现行为礼仪,同时还能规范学生的言语表达。设定餐桌的情境,让学生再一次回到餐桌上来演一演。一连串的情境表演,通过观察和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受到教育,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餐饮礼仪。

(二)家庭中的锻炼

基于学生的礼仪习惯与家庭的关系,所以在课堂上感受教育以外还需要在家庭中去锻炼。以二年级《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一课为例,这应该属于“言谈之礼”吧。

打电话与看电视,这两个场景在课堂上只能是模拟。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的是一面,而实际遇到问题又是另外一面。这就如学习语文课文《孔融让梨》时,大家都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别人,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会为谁拿到的皮球比较干净而争吵。所以,家庭生活中的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1.家长规范助培养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就提到:“孩子的诚实、礼貌等方面的品德教育要从家庭开始。”在家庭中家长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同时也要让家长明白到礼仪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学生体验长经验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在如今的生活中,孩子玩家长的智能手机已经不是稀罕事,更别说自己接打个电话了。那么孩子电话接打得越多是否越好的锻炼呢?这就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与监督。

(三)社会上的应用

良好行为礼仪习惯,还需要在社会上的应用。在二年级有这么一课――《我跟妈妈看演出》。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跟妈妈看电影,在实际生活中是常有的,但每一次的过程是否利用好了呢?

1.自我判断辨是非

一孩子还处于萌芽期,他们在学校学到了文明礼仪,也学到了一定的道德评判标准。既然如此,家长在陪同孩子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不作任何反应,看看学生是否能自己指出不满意之处。

2.行动实践创文明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的德行是通过实践行动形成的。当孩子内心已经有评判之后就该付诸行动了。这时,家长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导向,不能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能让孩子对身边的不文明举止视而不见。

3.总结反思固发展

波斯纳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一公式应该也适用于学生的成长。看完电影,当身边环境比较舒适时,家长可以坐下来跟孩子聊聊天,同时让孩子对刚才电影院发生的一切进行总结反思,引导孩子回忆当时的内心变化。这是对孩子文明礼仪的一个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