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调查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调查体系范文1
关键词:服务业;指标体系;思考
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服务业是一个涉及内容复杂,种类繁多的行业共同构成,要对其进行经济数据指标的统计分析,必然涉及到如何构建一个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结果才具有普遍性,通用性和指导性,赢得各级政府重视。
一、服务业统计范畴界定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概念,国内习惯称为第三产业。它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根据《国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划分,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一般认为,与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服务业称为现代服务业。
一是系统性原则。作为一个整体,指标体系应当能够基本反映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征,不仅强调服务业发展的总量因素,也要强调服务业发展的速度、效益和结构等因素。同时,指标体系作为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既要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的评价,又要包括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的评价,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多层次反映服务业的进展情况。
二是简明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指标设置时采用量化指标,计算方法应当明确,不要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比较可靠。同时,指标体系的算法也力求科学、简单,且实用可靠。
三是可操作性原则。由于当前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尚处起步阶段,统计基础比较薄弱,有些服务行业的统计资料难以搜集,因此,统计指标的设计不宜太复杂,要尽可能地选取那些易于量化、数据资料容易取得的指标,突出指标的可操作性。而且,服务业调查范围不同,选取的指标也应有所不同。
三、服务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服务业统计涉及国民经济行业15个门类、47个大类、180个中类、339个小类,种类繁多。考虑到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及确立统计指标的原则,结合当前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建立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可从规模、结构、效益、增长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 反映经济规模的指标。
在分析国民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状况时,首先会观察一个行业的总体经济规模,一个行业经济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其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反映服务业经济规模的指标主要有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从业人数、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前两个指标反映服务业的总量规模,后两个指标反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就业中的相对地位。
(二)反映经济结构的指标。
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是服务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考虑到服务业统计指标现状,选取“服务业行业集中度”来反映区域服务业发展的特色优势;选取 “现代服务业结构水平”和“公共服务业结构水平”两个功能性合成指标来反映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服务业行业集中度是选取服务行业统计十五个门类中服务业增加值排在前三位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除以服务业增加值而得。现代服务业结构水平是采用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而得的。公共服务业结构水平是采用公共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服务行业统计的十五个门类中选择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4个门类行业来反映公共服务业基本情况。
(三)反映效益的指标。
服务业效益指标包括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反映的是服务业生产的服务产品量与服务业的劳动消耗、物质消耗、资金占有量以及社会需求满足状况的关系。经济效益指标包括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人均利润率;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上缴利税额、人均利税额、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是一个人均产值,等于服务业增加值除以年均从业人员数,该指标反映了服务业每个从业者平均一年创造的增加值。资金产出率衡量投入服务业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出量,它等于服务业在一定时期内投入的资金除以当期的增加值。人均利润率反映了服务业的人员投入与服务业利润之间的关系,它的高低直接体现了服务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上缴利税额和人均利税额体现了服务业为国家财政所作出的贡献,反映了服务业的社会贡献程度。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为服务业每年新增的从业人员数,体现了服务业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所作出的贡献。
(四)反映增长的指标。
适当的增长是保证规模和效益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结构调整的动力,也是反映服务业发展动态趋势的重要指标。服务业增长的指标主要有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服务业税收增幅、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幅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反映了服务业产品规模、效益规模、就业规模和投入规模四个方面的增长。
总之,我们希望能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可行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考虑到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分析跟发展阶段有密切的联系,一次性地得到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先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随后在实践中对其逐步修正和完善,以不断适应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国家统计局.每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分类标准和目录.
[2]刘荣明. 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研究.上海交大,2006.
统计调查体系范文2
关键词:数据质量控制;独立元素;相关元素;闭环检核
地籍调查中权属要素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关键元素,决不允许存在正确性、合法性之外的质量问题。因此,数据生产质量的优劣,将成为地籍测绘市场买方的需求主流。因而也直接关系到数据生产者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数据生产者当前的技术创新主攻方向。
1 数据元素类型
元素是空间地物、一般物的抽象对象及其属性的统称,数据是元素的数字表达形式统称,元素和数据是同一个地物特征的二层表达方式。因此即便校对,其可靠性仍然较低。
2 数据关系类型
分为逻辑关系、几何关系、拓扑关系和统计关系。
3 数据质量控制的概念
数据质量控制的概念从发展角度可分为传统的质量管理和现代质量管理模式。
4 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数据质量控制按照设计、生产、总检三阶段来控制,概念上较清晰,实践上也方便易行。
4.1 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主要是通过方法、工艺流程、系统的功能等从整体上给予质量保证。包括三个方面:
(1)工艺流程设计主要原则:①作业流程内部工序之间在逻辑上连续、层次分明、结构关系紧密;②将有效的检核方法科学地设置到数据采集、数据输入、数据加工、数据传输等相应工序的关键点上;③检核功能设置要求简洁、经济效益最大化、检核系统化、检核早期化(初始化)。
(2)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化”。在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生产之际,关键是对所有影响作业质量的岗位及其人员,明确其质量标准、质量职责,以及相应的权限和相应的奖惩。通过对人这个关键因素实施有效的技术责任、质量责任控制,达到从基础上控制数据质量之目的。
(3)系统设计:
①人工系统的工艺流程设计。应在目标分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吃透工序间的紧密关系和连续性,突出一体化的整体性,并在相应的工序检核点建立模型、实现检核功能。数据分析中重点是做好“数据质量控制”的五项工作。
②信息分类编码数据结构的内涵设计。应突出其统一性、完整性和唯一性,实现对质量的有效控制。
4.2 生产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
(1)元素检核:
①元素的检核亦分为独立元素和相关元素二类。(下面如无特指,即为独立元素检核)。独立元素主要是运用质量特性对其进行正确性检验。一般为人工检校,应注意其效率低、出错率高。如果采用计算机二次输入检核法,则形成较显著的重复劳动。在目前手段下虽然出错率可明显降低,但经济效益不可行。检核的主要内容有:正确性 、完整性 、合法性 、一致性 、可靠性 、时效。
②对独立工序间的同名原始数据,可采取单一渠道集中采集,汇编于一个综合性载体,并区分出独立元素,这样独立元素只需检核一次,在系统中在独立工序间建立相关数据库,可避免多载体、多头采集,转抄的重复操作。
如有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宗地图、宗地关系图等N个载体,其同名数据为M个,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则可减少数据元素操作次数为M(N-1)次,或者说可避免了M(N-1)次操作出错机会。这可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
③相关元素检核在数据关系类型中已作有关介绍,这里不再复述。
( 2)知识性、经验性检视
是通过人的智力活动来完成的。如:
①技术路线、设计思想、技术方案,闭环作业方法的执行情况审查;
②旧街坊内部,控制簿弱区域建筑物位置产生质量问题可能性的分析;
③道路、水系、管线系统及附属物表示合理性的检视;
④符号间配置合理性等;
⑸、⑤总检评审和总结经验阶段的质量控制活动
根据检验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用户回访中的反馈信息,开展对工艺流程的创新思想对质量控制作出深层次的创新研究。如若对元素关系有了重新认识,或开发了系统化检核新功能,其成果应用于下阶段的设计予以推广应用。
5 数据产生差、漏、错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本文讨论的数据质量主要对象是操作数据时所生产的错误,即数据的差、漏、错问题,而不是误差分析。数据产生差、漏、错等质量问题的原因较多,大体有仪器、设备、工具未经检校;技术问题;人的责任心、大脑疲劳和理性素质低;环境条件的制约等原因。我们从信息和数据的本质着眼,认为这些原因只是数据质量问题的表层现象,透过这些现象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性的本质性原因,就是“这些差、漏、错质量问题总是在人对客观实体、空间对象及其属性和数据发生操作时产生的”。在地籍调查数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其操作可归纳为四类:
5.1 数据采集
具体的操作有:外业观测(记录);外业调查(记录);内业数字化等。数据采集的对象是客观的事实。一般被认为是没有错误的。采集的数据属原始数据,是整个系统各类数据的母本和基础,是检核的重点对象。
5.2 数据输入
具体的操作有:外业观测数据的记录或输入;外业调查数据的记录或录入;已知数据、数据处理后的中间成果抄录或输入,内业数字化等,所操作的对象是采集对象的数字信息或已知数据、中间成果数据。前者在数据输入的操作之前就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因此应与输入同步实施检核,这个检核有二个作用,一是对采集的数据正确性检核,二是对输入操作的数据质量进行检核。后者是数据加工的依据,可在输入操作前或输入同步实施检核。
5.3 数据加工
由分类、排序、计算、比较、选择等构成。
具体的操作有:控制网平差计算、街坊宗地面积计算、数据质量检核等。数据加工的对象一般是已在输入环节检核了的数据,也有些输入数据是未经检核的数据,因此数据加工时仍须设置检核,检核应与数据加工同步进行。
5.4 数据传输
是指将加工后的数据传递给使用者,这是指使用者用摘录的方式接收数据。具体的有:已知成果摘录、观测数据摘录、中间成果数据摘录、同名数据、勘丈边、宗地号、地类号、界标性质等向不同的载体,如宗地草图、调查表、宗地关系图上转抄等。
操作的对象较复杂,有已知成果、观测数据、中间成果、亦有最终成果、其检核方法只能是校对。因此,摘录转抄的出错率较高,效率较低。因此校对检核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5.5 解决的方法
前面已做了些具体介绍,这里主要是几个环节上的方法。
⑴认识、分解所有的操作点上在必要操作点上设置相应的检核点,运用各类检核方法。
⑵建立独立工序间的关系和相关数据库以减少中间数据输入、数据传输中的人工干预。
统计调查体系范文3
关键字:个性化学习方式 因材施教 提高学习兴趣
前 言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实现他自己。个性化教育就是要转变原有的教育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健康的成长。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的
教育一向是重视知识的教学,而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认知发展。2儿童吸收知识时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大不相同。以往的旧式教育不是将成年人认为重要的知识教授儿童,就是采教师中心主义,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生学习 。如此的教育取向,无异是将学生视为成人,在知识普及的今天,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取向已不合时宜。
(二)学生现状分析
本年级共有2个自然班,共计63人,男生 39人,女生24人,其中一班比二班肥胖的学生相对多一些,运动能力较差。学校的生源中外地务工子女较多,大约在90%左右,学生家长平时忙于生活,对学生在校情况很少问津,家校教育不能有机的结合,导致有些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烈、课上纪律自由散漫。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学生上课的热情很高,但是对学习和练习的内容积极性不高。
二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我校五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9 人 女生34,共计83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教子有方、教育心理学、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访谈法
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就体育兴趣、需要的内容、尊严和成就等问题进行访谈
3问卷调查法
从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三个纬度进行问卷
三 研究过程
(一) 课题的提出:学生的身体素质连年下降,学校体育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责任。改革从体育课堂入手,如何在体育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操场上成为课堂的主要目标。
(二)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从对体育课的专项运动标准训练的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三个纬度进行调查和分析。
四 结果与分析
(一)通过访谈
学生喜欢到室外上体育课,喜欢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场地器材,他们可以一直快乐到下课。但是对教师安排的内容,他们有一部分是不喜欢的。比如:柔韧性的练习。下肢力量性练习,蛙跳。耐力性练习。对有些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教法不喜欢所以也是提不起兴趣。比如投实心球。问及学生需要那些内容时,学生们一致表示对球类比较感兴趣,对体操,田径等兴趣不高。对于不喜欢的内容,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参与,没有快乐,更没有成就可言。为此教师认为,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
(二)通过问卷调查
1兴趣问卷
1、 你喜欢上体育课吗?( )
A 、非常喜欢 B、喜欢
C 说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
D 、 不喜欢
2、你喜欢的体育项目有哪些?
3、你是否对体育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感兴趣
A、非常感兴趣 B、感兴
C有时有兴趣有时没兴趣
D.一直没兴趣
从表一学生兴趣中得出:
有87%的同学喜欢上体育课
有55%的同学对教师安排的内容感兴趣
有67%的同学喜欢迎面接力跑的游戏
有71%的同学喜欢躲避球游戏
有82%的同学喜欢游戏类运动
对体育课中专项内容比如舞蹈只有16%。
结论:大部分同学都喜欢以游戏形式出现的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对有技术要求的专项运动兴趣不高。
2学生学习能力问卷调查
1、 你认为体育课的强度是否适合你的身体承受能力( )
A、非常适合 B、比较适合
C适中 D、不适合
2、 你在上体育课时能否按要求完成技能的学习( )
A、总是能 B、有时能
C、很少 D、从不
3、你是否愿意参加有一定难度的体育运动( )
A、非常愿意 B、比较愿意
C说不清 D、不愿意
4、你对体育课的建议是:
A多游戏 B多练习
C强度大 D多打球或踢球
从表二学习能力问卷中得出
1.有83.9%的同学认为体育课的强度适合自己的运动能力
2.有47%的同学能够按要求完成技能的学习
3.有48.4%的同学有时能按要求完成技能的学习
4.有85.5%的同学愿意参加有一定难度的体育运动
结论:很多学生能适应这个强度的练习,可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很多学生体育课还有吃不饱的现象,希望向更高的层次挑战
3学生学习方式问卷调查
1:你在以前体育课上喜欢采用那些方式学习( )
A.自主学习 B.与同学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接受学习
E听老师讲 F小组交流展示
其他———————————
2:你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采用那些学习方式能把体育课上得更好?
A.自主学习 B.与同学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接受学习
E听老师讲 F小组讨论交流
其他———————————
从表三学习方式问卷中得出
1.希望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同学增加了
2.希望听教师讲解的同学减少了
结论:以往的课上大部分学生还是采取以听教师讲为主的学习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希望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同学有所增加。可见同学们想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去接受知识。
五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和对上述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体育是有兴趣的,只是对他喜欢的项目兴趣浓厚,对他不喜欢的项目兴趣就不高。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内容的难易度,减少学生对运动的恐惧。面对经常上课”捣乱“的学生,我们经常采取的办法是先说教,屡教不改者就采用高压政策,迫使学生无条件的服从。以上这些,教师没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着手,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让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
(二)建议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适合学生需要的学习方式。
2尊重每一名学生,使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4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5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统计调查体系范文4
【摘要】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其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方法制度与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等都是影响基层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加强法制工作等都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数据质量因素对策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即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地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县级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
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
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新晨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2]罗天彦.从统计角度看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江口统计信息网.
统计调查体系范文5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核心,是进行统计研究和分析的基础。我们如何得到统计数据,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科学地搜集统计资料,也就是统计调查。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有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各种调查方式各有其特点,又各有其适用条件。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是以全面调查为主,非全面调查为辅,统计数据上报方式以统计报表为主,其他方式为辅。是适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分级管理的要求。各级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的矛盾越发突出,即使近年来统计网络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入世以后,的公司、企业将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他们不会理解,也不会去应付按月、季、年填报的统计报表,因为这与国际惯例不一样。统计部门再以全面报表作为信息的主渠道,已不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4年国务院下发(国发〔1994〕42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请示的通知》,明确提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模式,并将其纳入国家《统计法》。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体系中的地位突显出来。
二、抽样调查是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非全面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在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借以推算总体指标数值的一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及其推断分析方法不同于其他调查的方法。首先它选取单位的时候,是按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抽取的组织方式和方法又有多种如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整群抽样、机械抽样、类型抽样和多阶段抽样等。其次,抽样推断是建立在概率论的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基础上的科学推断方法。
抽样调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原则上讲,取得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资料,在许多场合都可以运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取得;在某些场合,甚至还必须应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取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对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总体,必须应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对于无限总体的调查是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也不可能对具有破坏性的产品质量检查和检验等进行全面调查。只能使用抽样推断的方法。
2、有些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实际上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例如,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统计数据是反映中国基本国情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从建国以来我国进行过五次大型的人口普查,掌握了大量的人口数据。但是,人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口的变动情况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
3、抽样推断的方法,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的监控。抽样推断不仅广泛用于生产结果的推算和估计,而且应用于对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监控,经常监督和检查生产过程是否存在某些偏差,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以便于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
4、利用抽样推断方法,可以对于某种总体的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决定取舍。
5、抽样推断得到的资料,可以补充全面调查所得到资料的不足,从而对全面调查的质量进行检查和修正。6、抽样调查还适用于这样的场合,调查对象总体中包括的单位很多,而且缺少原始记录可供参考。这样的场合很难进行全面调查。如果需要了解情况,取得全面资料,那就必须依靠抽样调查。新晨
三、抽样调查在统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如今书刊和报纸上,经常有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及相关的文章,但绝大多数没有说明进行的是什么性质的抽样调查。是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因为两种抽样的样本的代表性和适用条件是不同的。理论上非概率抽样是我们对研究的问题掌握的不够充分或问题本身比较特殊,很少有人涉及时运用。它不是按照同等机会原则抽取样本,而是根据人们的主观经验或其他条件来抽取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小,抽样误差比较大且无法估计。概率抽样要求把人为的主观因素全排除在外,使抽样过程客观而自然,让样本趋近于总体。要力求客观决定,概率抽样就要有一套严密思索和符合数理原则的程序。否则就会在实践中产生一些非概率抽样。
统计调查体系范文6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即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地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县级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摘要】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其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方法制度与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等都是影响基层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加强法制工作等都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2]罗天彦.从统计角度看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江口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