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1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戏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内传播戏剧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我国戏剧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起源于宫廷乐舞,有的认为起源于巫术,还有的认为起源于俳优说和傀儡说,无论哪种说法,总之,戏剧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当代校园传播戏剧,重复演出一些好的历史名剧,例如唐代戏剧《兰陵王入阵曲》表现了了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齐要地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齐武成帝急诏各路大军去解洛阳,兰陵王率领精骑冲入敌军重重包围,击溃敌军,奋勇杀敌的故事,后人为了歌颂兰陵王,将这段历史编成《兰陵王入阵曲》,曲调古朴,悲壮,浑厚悠扬,讲述杀伐军队的曲目,气势宏大,威武不屈。元代杂剧在艺术表现和表达情感上都有不朽的造诣。其中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曲目,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元杂剧的精品之作。描述百姓的生活真实情景,反应时代背景,以生活的微小人物的故事去叙述整个时代的特色,是中国历史上的艺术杰作。晚清时期中国的戏曲更是进入了繁荣时期,相继出现了昆曲、徽剧、京剧等剧种。乾隆末年,安徽艺人为主的三庆班、和春班、四喜班、春台班进京演出,它们统称四大徽班,为中国的戏剧奠定了基础。这些辉煌的戏剧历史,在当下高校中传播既是对历史的传播,有是对优秀戏剧本身的回顾。大学生应该在课余时间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戏剧的编排是培养大学生能力的好的方式,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无论是传统的戏剧剧本还是大学生自创的剧本,都需要大学生对各方面有所了解。首先是对剧本的理解,大学生编排戏剧时,如果是针对前人写的剧本,就需要大学生从剧本中找出与前人不同的剧本亮点。在体现人物内心情感时,演员首先就要从剧本中找出人物内心矛盾的各种因素,与前人表演时所体现的因素相比应该有新的角度。如果是表演新的剧本,那么剧本的撰写本身就需要有创意,敢于创新,既要符合时代的特性,学生的兴趣,又要有一定的意义,让人看完之后久久回味。其次,是对演出场景的创新。大学生在传播戏剧时,利用的场所通常是学校的教室,音乐厅等,这样的地方通常都是维持同样的布置,大学生在戏剧表演时可以适当的布置表演场所,这样可以烘托剧场气氛,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考虑到学生时代经费有限,因此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在戏剧场景的布置上,多一些相对廉价但是又能达到效果的装饰,这样不仅能提高演出效果更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是演出整体效果的创新,演出在语言、服装、灯光、宣传等方面,大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创意,因为校园内的戏剧表演不是程式化的,应该符合大学生年轻,朝气的精神,如果戏剧表演长时间维持同样的状态,自然激发不了观众的兴趣。所以,在表演时大学生应该更具剧本的需要适当的强化一些效果,使剧本表演起来更加有亮点。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校园戏剧的主观能动性。
三、艺术修养的提高
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2
关键词:戏剧的本质 戏剧的行动 哲学 唯物辩证法
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其正确性,在回答世界的本质这个问题上,哲学用科学材料与实践为基础,明确地指出在自然观上,自然界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它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称为“物质”,指明整个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作为人类意识产物的一部分戏剧的组成部分是主观的,是映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另外一类现象,叫做意识现象,这种现象是被客观物质世界决定的。
意识和戏剧同是社会的直接产物,因为人类进行社会性的劳动,从而使得古猿能够进化成人,才有了人的意识,而戏剧这种最早从古代祭祀仪式上演化而来的文化产物如果没有了人类的意识就不会产生。
我们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实践通过我们的大脑产生了对外的反映,这种反映就叫做有意识。所以光有人脑不能叫做有了意R,本质上意识是人类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馈,意识一定是来源于对外界客观的反映。先有了多样的外界客观物质现象,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大脑才能以多种形式产生成各种意识现象,因此从根源上有意识的前提是客观的存在。
再来说一说戏剧,谈到戏剧无可置疑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而戏剧当中无论是人作者创作出的剧本,还是演员创造出的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也就是我所说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客观存存在于作者脑中、导演脑中、演员脑中的反映。
我们如何能更加理性的在戏剧中去认识这种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呢?哲学思想启发我们,首先,戏剧中的传达方式的不同是因为每个人、每个剧作家乃至演员的生长经历不同造成了大脑中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的不同。因此戏剧表现的抽象和具体,同是戏剧人的大脑对各自实践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无论是戏剧传达出对现状的认知,还是对过去的思考,以至对未来的展望全都是戏剧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对客观事物的实践而做出的反映。
在肯定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后,哲学首先确定了物质决定意识的,之后同时意识能够对世界以及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反馈以及指导作用。而戏剧作为意识的产物对于世界以及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在于能反映出事物的外部表象,在某种程度上百花齐放的戏剧意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正确的反映出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规律,如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引还能突出的对客观事物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力”因此戏剧意识本身和意识一样是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
总的来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脑里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这也叫作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既然哲学唯物论是用来解释社会科学的,那么戏剧表演艺术作为人的意识的一种也是社会世界的一部分,如果将哲学中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运用到戏剧即戏剧表演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来辩证,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是怎样的呢?
首先,人们来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将世界、社会的各种与人在因素,即戏剧剧本的来源,作者素材的来源,视为物质即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将戏剧的内容即所要表现的内容,所要反映的现象视为人的意识,那么如果没有外在的客观存在的素材,没有客观存在事物,那么作者脑中便不会产生,那么戏剧作品就无法成为一个剧本,那么就更加谈不上表演艺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写作的灵感与素材。
其次,我们在分析“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时,可以看到正是戏剧所表现出的内容所反映出的思想可以使得人们从中获得经验获取知识,可以使得戏剧内容本身也就是戏剧所表现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内容受到众人的再观注。
而就戏剧的发展史而论,无论是远古时代的祭祀性歌舞也好,还是东方的某些国家的民族戏剧、欧洲的戏剧也好,都是根据生活中的事物,那些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加以想象加工成为人的意识而来的,在这之中如果没有那些客观存在的物质给予人类以加工,那便不能存在任何的戏剧或影视文化产物。相反也正是人的意识对生活中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人们才逐渐将这种生活中的原貌搬上舞台,慢慢的随着一次次的艺术加工,艺术再修饰,进而演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看见的戏剧艺术,可以说戏剧艺术作为人的意识的组成部分其自身便很好的证明了哲学唯物论中“物质是意识的前提,起到决定的作用,而意识起源与物质,能够很好的反映指导于物质”的正确性。哲学本身是解释社会科学的一门理论,如今我们用哲学理论唯物辩证来证实表演这门科学,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的去重新认识,重新理解表演符合唯物辩证关系,这门科学的艺术。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的自我修养[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3]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3
关键词:古希腊;古罗马;声乐艺术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46年的古希腊声乐艺术和公元前146年至公元476年的古罗马声乐艺术共同组成了欧洲古时期的声乐艺术。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脉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西方近现代声乐艺术的起源。
一、古希腊时期
(一)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所起源的“爱琴文明”为古希腊的声乐艺术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摇篮。在公元前20世纪至12世纪,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被人们称为了“爱琴文明”,涵盖了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两个阶段。这一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源泉,这更是古希腊文明的起源。由于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使之能够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黄金地位,一头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使得古希腊文化不断发展,另一头与西方接壤,深入欧洲腹地,对整个西方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文化所涉及到的美学、哲学、音乐、自然科学、教育、文学、戏剧、诗歌、建筑、雕刻等等方面的都达到了辉煌的成就。古希腊的人们将所有的美德都归功于音乐,他们认为音乐有着感召人类心灵的能力和果效。
(二)古希腊声乐艺术的发展
古希腊的声乐艺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希腊众多辉煌艺术门类中的头冠。合唱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声乐艺术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祭祀祈福,人们都会选择合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代,即英雄时代,古风时代,黄金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多里亚人的入侵使得迈锡尼文明受到了毁灭。此后的300多年里面,古希腊整个陷入到了沉寂的状态之中,封闭和黑暗笼罩了古希腊社会,所以导致存留下来的文字和资料稀少,惟只剩下了反映当时社会情况和人民精神状态的《荷马史诗》。根据传说,《荷马史诗》是由盲人荷马通过收集加以汇总和创作的,他同时也还是诗人和歌手。《荷马史诗》是由两部分组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荷马史诗》描写了古希腊的英雄征战和一系列的神话故事。这部伟大的杰作结构思维严谨,形象鲜明,语言干练,情节活泼,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理性,所以,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英雄时代”。《荷马史诗》中有着舞蹈和合唱的记录,主要是以吟唱的形式流传下来,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三种声乐体裁:弗兰(Fran)——悼歌,旋律较为缓慢;潘(Pan)——献给阿波罗的欢乐性颂歌,旋律较为欢快;酒之歌(Gifirami)——献给巴克斯的抒情性颂歌,旋律舒缓优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于希腊人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出了古希腊文字,可以用文字来记录和叙述历史,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是古风时期。随着贸易经济的发展,古希腊社会经历了大的变革,从原始的公社制度将向奴隶城邦制度开始过渡。随着社会制度性质的变革,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也随之变革,他们不再沉浸于神话的幻想和对英雄的崇拜之中,他们开始追逐人类自己内心中的情感与心理,他们敢于抒发自己心内中的真实写照,抒情诗(Lyric)由此而产生。抒情诗的旋律大多都是来自于当时社会流传所唱的民歌,人们用里拉琴伴奏,演唱形式包括了独唱和合唱等,所演唱涉及到的题材内容有双行体诗,讽刺为主题的诗歌,琴歌和牧歌等等。贵族女诗人萨福(公元前612-557)是创作兼独唱抒情诗的杰出代表,她的演唱题材多以爱情为主题,她非常擅长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曲调情感真诚,忧郁委婉,歌词夸张炫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萨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她的出生地,也是她的家乡建立了被人们视为欧洲最早的音乐学校。品达罗斯(公元前518-442)是将合唱抒情诗这一声乐体裁发展到最高水平的诗人。他所创作的作品稳重华丽,形式完美,后人称之为“崇高颂歌”。
从公元前5世纪起,希腊进入了古典时期。古希腊的社会变革依然在进行,先进的民主制度已经代替了氏族贵族制度,人们逐渐萌发了民主思想,其中,以雅典最为典型。艺术活动已经不再是贵族阶级的活动,艺术活动在平民中开展地更加广泛。一些业余爱好者在一些盛大的集会上也会出新唱歌、跳舞、戏剧的演出。古希腊的戏剧,包括了悲剧和戏剧,是当时古希腊文化发展最大的成就。古希腊的戏剧是由戏剧对白和音乐组成,中间或多或少地穿插一下器乐伴奏和舞蹈等等,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艺术种类。古希腊的宗教神话传说是古希腊戏剧剧本产生的源泉,但是已经超越了民间的风俗习惯,人们逐渐形成了较高的审美意识和追求,这也是古希腊文明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集中体现。因此,这个时代,古典时期也被历史学家们视为是古希腊音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古希腊的悲剧,通常被人们又称为是山羊之歌,起源于祭祀迪奥尼索思的庆典盛世活动。人们身穿着羊皮,把长春藤花戴在头上,以羊角、羊须装扮,伴奏采用的是阿弗洛斯管。埃斯库罗斯、索夫克洛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当时最为出名和伟大的三位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456),被誉为是古希腊“悲剧之父”,他的创作属于是古希腊悲剧发展的萌芽初级阶段。他出生于希腊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悲剧,代表作品有《俄瑞斯忒亚》三部曲,《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等等。他的戏剧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英雄故事,以歌颂的力量为主。他的悲剧庄重肃穆,雄然亢奋,与戏剧中所现的强烈的矛盾斗争情节相辅相成。索夫克洛斯(公元前496-406),他一生创作的时间长达六十年,共写过130多部悲剧,代表作有《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等等。他所生活的时期正值雅典的民主思想意识全盛时期,所以较埃斯库罗斯而言,他的创作有了全新的提升和发展,他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性格更加分明有力,语言简短明了,他的作品创作风格标志着古希腊悲剧创作的日益成熟和稳定。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406),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悲剧,代表作品有《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希波吕托斯》等等。他所涉及的悲剧题材内容范围比较广泛,有描写政治、、战争等等的,也有描写处于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生活的,还有描写社会世俗道德的。他非常擅长描写女性心理,透过人物内心的表达来反映一些深刻的思想道理,这一点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显得尤为的重要。在他的悲剧故事中也会经常运用合唱的形式体裁来揭示故事深刻的寓意和表达思想内涵,用乐器伴奏来引出人物的出场,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歌剧最早的雏形模式。
古希腊悲剧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序词、出场歌、插话、退场词。序词指的是在合唱队首次出场之前的演出,意在说明戏剧背景和强化戏剧中人物;出场歌是接在序词之后,是合唱队进场之后的演唱,意在调节气氛,强调戏剧本身的基调和激发观众的感情,合唱是以齐唱为主,伴奏采用里拉琴和阿芙洛斯管,偶尔会穿插装饰音;插话是在剧情动作表演的开始,前后紧紧衔接合唱,用来划分剧情的层次,相当于现代歌剧中的“幕”;退场词是最后一段合唱唱完以后,作为剧目的结束。古希腊悲剧的结束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演员充当使者报告全剧的结束,另一种是他们所崇拜的神明从天而降,歌舞场地全部升天做为结束。古希腊的悲剧通常三位男演员来演出,他们穿着高底靴,根据剧情面戴不同的面具,搭配不同的服装饰演不同的角色。古希腊的悲剧对于后来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歌剧的形成影响非常深远。在古希腊悲剧发展的顶峰时期,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古希腊喜剧。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而后逐渐演变成为大型的喜剧。古希腊喜剧产生的时代是言论相对自由的民主繁荣时代,所以大多当权者和贵族阶级成为了古希腊喜剧所讽刺的对象。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386),被誉为是“喜剧之父”,是古希腊时期最为出名的喜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喜剧,代表作品有《阿哈奈人》,《骑士》,《云》,《马蜂》,《鸟》等等。在他的喜剧作品之中,群众性的合唱、充满讽刺意味的歌曲,抒情缓缓地对白,轻松快乐的音乐及夸张的创作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可以说的上是高雅与低俗,严肃与活泼,美与丑的绝妙结合。公元前323年古希腊结束了辉煌灿烂的古典黄金时代,进入了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希腊奴隶制度开始逐渐衰退,希腊自身的文化开始向东方和西方传播,并且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越多越多的专业歌手涌现出来,集体性的音乐活动随之减少。声乐艺术的发展开始偏向于个人感情的抒发与表达,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的原则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攻击与破坏,所以导致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逐渐退步。
(三)古希腊声乐艺术的特点
1.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和诗歌,多为描写劳动、大自然和爱情为主;后期还出现了许多不同题材的歌曲,如祭祀歌曲、饮酒歌、情歌、结婚歌、颂歌、悲歌及与舞蹈结合的合唱抒情歌、众赞歌、庆贺歌等等;
2.声乐作品以单音乐旋律为主,具有朗诵性质,旋律简单流畅,节奏鲜明;
3.体裁:声乐作品多以合唱、齐唱、独唱、说唱和吟唱的形式出现,有器乐伴奏,有舞蹈和戏剧穿插其中;
4.歌手、诗人和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大多都集于一身;
5.因为当时没有标准的固定的记谱模式,歌手采取了以即兴表演为主的歌唱模式。
二、古罗马时期
公元前146年,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随后古希腊全部沦陷。横跨亚欧大陆的古罗马由此成为了古希腊和后来欧洲文化艺术衔接的桥梁。古罗马自身的文化融入了古希腊优秀的宗教、哲学、美学、自然科学、戏剧等等文化,这就使得古希腊文明也很快地在欧洲开展开。在古罗马占领古希腊最早的初期,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古罗马人的轻视和忽略,他们不喜欢古希腊音乐,他们认为古希腊音乐不够威武壮阔。随着古希腊文化的渗透和深入,古罗马贵族阶级中的妇人首先开始接受古希腊的音乐教育艺术,并把音乐教育当成是良好教养和上流社会尊贵身份的标志。很快,这种认识很快在古罗马全部传播开来,音乐在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音乐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却不及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音乐甚至成为了连接社会关系和交往生活的纽带。但是在古罗马时期,音乐失去了在古希腊所特有的世俗性、群众性、广泛性和平民性等特征,民间音乐只处于到了次等地位,歌唱家、歌手和音乐家已经不是音乐生活的主角。在古罗马,取而代之的是上流社会中的贵族阶级、王公贵胄、奴隶主等等,宫廷乐师也就是在这时期出现的。音乐已然成为了王公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在这些上流社会阶级的家庭中举办音乐活动和演出,充分反映了贵族们享乐奢华的生活方式。在古罗马时期,器乐的制造技术和演奏形式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与发展,以铜管乐为主,并形成了庞大的铜管乐乐队,为一些重大活动和仪式与大型的合唱团合作一起演出,这也凸显出了古罗马时期音乐艺术的奢华与享乐的特征。在这一时期,声乐教育作为一种职业也普及开来,一般是分为三种:有专门拓展音域或嗓音力度的教师,负责改善嗓音音质的教师,和负责训练音乐和艺术表现力的教师,这说明了古罗马时期的声乐艺术已经趋于规范化和系统化。公元3世纪,古罗马分裂成为两部分,即东罗马和西罗马。基督教逐渐成为古罗马的主流,取代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所信奉的神明。古罗马对于古希腊文明走向中世纪文明起到了桥梁和衔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大卫•凯恩斯.莫扎特和他歌剧[J].上海:上海三联,2013.
[3]大卫•波格.我的第一本歌剧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4
一、什么是舞蹈?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5
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包括武术、文学、音乐等。传统戏曲的历史悠久,其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后在漫长的八百多年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中,才慢慢形成了拥有300多个剧种的体系,与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传统戏曲是综合的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段,以唱、念、做、打为中心,包括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内容,不仅可供欣赏,更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文化语言。在传统戏曲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也是最为世界熟知并接受的剧种之一。京剧起源于19世纪中期,在北京形成,被视为中国的国粹,也被称为“东方歌剧”。京剧在清朝宫廷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并于2010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是一项综合的表演艺术,有着丰富的剧目,大量的剧团、观众和表演艺术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国内外都深受欢迎。不同的京剧流派都有着大批的著名演员,如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梅兰芳,他在国外的演出取得巨大的成功,把中国的京剧带给了世界。
二、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发展
中国语言及文化的传播始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语言及文化传播最具代表性的一门科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立了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并开始逐步有了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汉语热”开始兴起,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学习汉语的人数骤增、学习需要多样化、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等。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目前,来华留学的留学生人数激增。全世界还有100多个国家数千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在英国汉语甚至已经成为初等教育中必选的语言课程。自2006年开始,国家汉办开展了更加积极的语言及文化的推广,在世界各地以中外合作的形式建立了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目前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所孔子学院和200多个孔子课堂。其主要任务是教授汉语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发展友好关系。孔子学院的服务还包括开展HSK等汉语考试和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和演出。在孔子学院提供的演出及活动中,有关中国传统戏曲的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三、传统戏曲对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中,戏剧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基本课程。在英国和美国,从教育的最初始阶段(3~4岁)就开设专门的戏剧课程。中国传统的戏曲是极具大众特色的平民艺术,是人们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传统的戏曲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对文化事业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习一种新的语言,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目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用传统的中国式理论教学,必不能为留学生所接受。如果将戏曲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更好地推动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孔子学院组织的各类表演及活动中,传统戏曲大受欢迎。戏曲的各个元素可更好地帮助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戏曲中的服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和朝代的服饰的区别;脸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的意义和中国人对图案的偏好。此外,汉语中还有一些词汇是从京剧中衍生而来。如“压轴”一词,来源于京剧中的倒数第二出戏,通常由主要演员出演,可以用它来表示最精彩的表演或者最出色的演员。
四、传播方式探索
1.欣赏戏曲表演。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戏曲特色和发展情况,带领学生参观戏台和幕后,并观赏戏曲表演,整体了解戏曲的特点。
2.开设戏曲特色课程:语言课程,教授脍炙人口的选段。可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编,以简化戏曲的语言,使其更有利于语言的教学。历史课程,根据选段中所讲述的内容来学习同时期的历史知识。文化课程,了解中国人对颜色和不同品质的认同。比如脸谱中不同颜色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等。
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6
16-18世纪,在白俄罗斯人民的文化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以追求认知、说教、宣传和教育为目的的学校剧团。这种剧团存在于宗教的教学机构中,如宗教的一些学院、研究院和委员会等。这种学校剧团起源于波兰,主要是用于在白俄罗斯普及波兰语和天主教。与天主教学校剧团相对立,东正教团体也开办了学校剧团,并进行大量的音乐启蒙工作。而东正教则是白俄罗斯的主要。西蒙・波洛茨基是白俄罗斯学生剧团的创始人,他曾在白俄罗斯的中部城市波洛茨克的主显节修道院的东正教学生剧团工作。学生剧团崇尚巴洛克风格,演出的是带有伴奏、歌唱、舞蹈的华丽节目。演出曲目包括喜剧、悲剧、戏剧、辩论和对白,幕间休息时会表演合唱、芭蕾舞剧、幕间剧。表演通常先用拉丁语进行,之后再用波兰语,只有“低级”的作品体裁――“喜剧”才会用白俄罗斯“俗语”进行表演。对于悲剧,当时的上流社会认为,要用“崇高的”语言――拉丁语或波兰语进行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剧团的表演逐渐变得民主化,到18世纪中期,这种表演已带有了苏联戏剧的特点。观众们对幕间剧比较感兴趣,因为在幕间剧表演中可以听到白俄罗斯语、民间音乐和歌曲。学生们有时也会把幕间剧作为单独节目在校外进行表演。在什克洛夫(白俄罗斯的城市)И.图尔钦斯基与自己的好友一同表演了“带有幕间剧的对白,观看他们表演的有很多虔诚的宗教徒,罗马人、多米尼加人和犹太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位于波洛钦纳沃伦村的Забельский协会的学校剧团是独一无二的。在这里工作的有两个著名的学生剧团活动家:К.莫罗舍夫斯基和М.捷捷尔斯基。这是18世纪80-90年代白俄罗斯唯一的学生剧团;其次,该剧团的表演曲目种类繁多,不仅有悲剧、喜剧、原创“歌剧”,也有“审判对白”。从总体上说,该剧团创作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具有教育启蒙意义,在体裁上都属于古典作品。该剧团所创作的歌剧《阿波罗――倡导者,或是被改革的诗坛[1]》是喜剧,剧本中的一部分是由М.捷捷尔斯基完成的。该剧所塑造的人物中有一个白俄罗斯农民,他偶然间进入了诗坛,之后感觉自己与众神的地位是平等的,甚至是他们的“改革家”。该歌剧的音乐是由Р.瓦尔多茨基创作的,是白俄罗斯戏剧舞台艺术史上第一部以民间歌曲舞曲为音乐的歌剧。
学校剧团的领导非常重视声乐表演,几乎每场演出中都会有音乐和歌曲部分。而合唱是每场演出中必需的部分,它能渲染气氛。学生剧团的合唱水平很高,整个剧团都非常重视、尊重合唱演员。然而,如果说这一时期建立在宗教传统之上的合唱歌曲已经接近专业水平,那么独唱表演才刚刚走向专业化。
这一时期,白俄民间歌曲创作中形成了民族表演风格和表演传统,为专业民族声乐乐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当时创立民族声乐学派缺乏必要的条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没有专业的民族音乐作品,出现的一些原创的声乐作品也不是用白俄语表演的。(2)专业声乐技术的教学水平不高。
二、农奴剧团是白俄专业声乐艺术的基石
豪华典雅明朗的巴洛克艺术是“反改革”时期的主要艺术流派。它不仅在天主教领域得到了发展,还在东正教、新教、东仪天主教领域得到了发展。“反改革”时期,白俄人民和白俄人民的文化都遭到了排斥:白俄宗教、政治、文化进一步受到压迫,知识界也一度遭到排斥。这些都对白俄民族文化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
18世纪中期,产生了一种新戏剧艺术形式――农奴剧团。这种剧团建立在白俄的城市和地主庄园里,是大地主的私有财产。这些剧团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演员,包括歌唱家、舞蹈家、音乐家。他们中的有些人后来登上了莫斯科、彼得堡和华沙的大剧院的舞台。农奴剧团关闭后,大部分演员仍继续着他们的演艺生涯,在白俄业余爱好者剧院、俄罗斯和波兰省级私人剧院里都可看到他们的表演。
当时在白俄共有20多个农奴剧院,大体分布在:涅斯维日、斯卢茨克、莫吉廖夫、什克洛夫、格罗德诺、斯洛尼姆、切切尔斯克、杜克尔、马特乌斯、斯维斯洛奇等地。这些供“私人娱乐”的地方剧团在当时并不专业,而城市中的剧团和地主庄园中心的剧团却很专业,接近首都剧团的水平,并且经常公开表演。他们的演出剧目借鉴于欧洲,戏剧都是用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进行演出的,像俄罗斯一样,他们比较喜欢外国音乐家,尤其是外国歌唱家。
俄罗斯、白俄、乌克兰、立陶宛和波兰的私人农奴剧院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起源于业余表演组织。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白俄,从私人剧团的出现到它的衰落,一直都是业余爱好者、专职演员(和剧院签有契约的)和农奴演员(在专门的学校培养的)同台演出。大部分私人剧团都是由农奴演员组成的,他们代表了民主阶层。尽管农奴剧团建立在民主基础上,但它只是在个别方面促进了白俄民族文化的发展,比如,为剧团未来的发展培养了大批表演人才。这一时期的剧院演出不允许用白俄语,专业的民族音乐也就没有形成,只是在外国作曲家的个别作品里有一些白俄民族的曲调。
农奴剧团时期可以看作是培养白俄专业民族表演人才的时期,也是白俄人民学习西欧艺术,特别是意大利音乐艺术的时期。意大利音乐艺术对很多国家的声乐艺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白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很多外籍教师(声乐教师通常是意大利人)在农奴剧团和农奴剧团的学校里培养了很多白俄歌唱家、音乐家,他们为白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应当指出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农奴剧院是封建农奴时代的社会产物,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了没落。大部分农奴剧院都是以表演音乐―戏剧为主,如:戏剧、芭蕾、歌剧、轻歌剧、轻松戏剧。歌手与戏剧演员角色互换的情况时常发生,这就要求歌手具有很高的表演技能。可以说,音乐与戏剧的融合是一种进步现象,但遗憾的是,这种艺术形式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类似的创作形式在白俄民族音乐剧院形成时期也出现过,但专业水平很低。
白俄专业声乐艺术的基础是建立在农奴剧院之上的。这是由于农奴剧院里有专门的培养歌手的学校,而且在那里任教的老师都是著名的教育家、欧洲声乐派的主要代表,所以说农奴剧院的歌剧团都是由专业的歌手组成。具有欧洲水平的专业化声乐教育、用欧洲经典歌剧作表演剧目、与欧洲(意、法、德)主要声乐派的代表同台演出等有利条件,使白俄农奴声乐家能够在彼得堡、莫斯科、华沙最好的舞台上演出。
农奴剧院促进了白俄专业声乐艺术的发展。它使人们掌握了庞大的欧洲声乐派的经验;培养了大批白俄农奴歌手,提高了声乐艺术的专业水平;培养了平民知识分子观众;通过演出民族音乐素材和普通平民主角,使演出剧目在一定程度上民主化;产生了白俄第一位专业的声乐艺术教育家。然而,演出都是用外语进行的,如:意大利语、法语、德语、波兰语,而民族音乐传统没有被戏剧演出所运用。只有涅斯维日的个别戏剧的主人公形象是白俄的。波兰著名作曲家Karol Kurpi ski认为:“别的民族不会只满足于欣赏意大利歌剧,我们要以意大利人为榜样,把他们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民族歌剧中。作曲家只有深入思考自己母语的特点并将母语与它特有的旋律相结合,才能不断提升歌剧的意义。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的借鉴意大利歌曲的美妙、柔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但是它的旋律轮廓应该成为表达自己民族语言的工具”。遗憾的是,他的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白俄民族艺术领域没有被实现。一个多世纪之后,白俄民族音乐剧才把这个思想转化为了现实。
三、私营剧院是白俄专业声乐艺术的催熟剂
19世纪初,白俄声乐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奴剧院被新的剧院形式――私营剧院所取代。人们的文化活动重心逐渐转移到明斯克。1795年,波兰被第三次瓜分后,白俄被完全合并到了俄罗斯[2]。为了能与同语言、同文化的俄罗斯民族合并,白俄人民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白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然而,之后白俄民族文化的形成与以往一样遭到了很大的阻碍,因为国家失去了独立性,而且白俄罗斯语也同样遭到了禁用。1840年6月18日尼古拉一世颁布了特别法令,禁止使用白俄罗斯语(甚至连“白俄罗斯”这个词都遭到禁用)。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也就是50年代,В.杜宁―马尔钦克维奇为民族音乐戏剧的创立做了很大的努力。第一部白俄语占很大比例的音乐舞台作品是С.莫纽什科和В.杜宁―马尔钦克维奇共同创作的《Селянка》。它和《Наталка--Полтавка》[3]一样,可被归为音乐―戏剧体裁。那时白俄没有专业的戏剧演员,所以在演出过程中表演技能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歌剧中有白俄民间歌曲《Як пайшоу наш каваль…》(《Как пошел наш кузнец》),《Я цяцерку злавIу,ух я 》(《Я цяцерку поймал,ух я》),《ХадзI,дзеука-чарнабрэука》(《Идем,деука-чарнабрэука》)和其它声乐节目。
1852年2月9日《Селянка》[4]初次上演,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为该剧制定的海报,成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告诉人们‘演出是用白俄语进行的’新闻”,因为在这一天上面下达了命令:禁止戏剧用“庶民语言”(白俄语)演出。在这出戏中,出演角色和表演声乐部分的演员有:杜宁―马尔钦科维奇和他的两个女儿、克日扎诺夫斯基、Лопат、科贝林斯基、普鲁申斯基。杜宁―马尔钦克维奇“在演Наум.Пригоровка这个角色时看起来非常好……”。整体上这次演出具有一半的专业水平。如果当时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无疑,剧团会成为专业的民族音乐剧院。由于官方禁止白俄语演出,剧团不得不转入地下(家庭剧院)。之后剧团没有演出新的剧目。业余爱好者在很多地方都演过《Селянка》,如博布鲁伊斯克、斯卢茨克、格鲁斯克(在莫吉廖夫州)等。尽管马尔钦克维奇的剧团存在时间不长,但它是开创者,建立民族音乐剧的思想很快又聚集了很多民族音乐热心者。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剧团的演出在白俄戏剧生活中开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之后乌克兰剧团的演出在白俄也越来越多。这些剧团的艺术表演水平往往是不高的。那个时期的批评家И.戈尔茨―米勒,П.什皮列夫斯基,В.瑟罗科姆利亚曾如此评价这些剧团“对于这些剧团来说,与其用不高的、不自然的演技表演古典作品,破坏大众的品味,不如表演肤浅的、轻松的喜剧,在喜剧方面他们的表演很出色”。
19世纪中期白俄专业音乐教育开始变得系统化。在这个时期建立了各种音乐学校、普通中学、膳宿中学等。私人教师也开始了教学活动。从В.斯特凡诺维奇向市杜马的报告《市音乐的保管员》中可以得知,19世纪40年代在明斯克已经有了音乐学校。1894年在明斯克建立了第二所音乐学校。它的创建者是莱比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女钢琴家С.Е沙茨金娜,她是Ф.李斯特的学生。白俄的其他城市也相继建起了音乐学校。1886年秋,莫吉廖夫市建立了佩奇科夫斯基音乐学校,该校主要教授“钢琴演奏、独唱和合唱”及音乐理论。20世纪初期在戈梅利市、扎哈林的音乐学校非常著名。在维捷布斯克建立了卡诺的音乐学校,该校的校训是“自由艺术”,该校在七年级时开始教授独唱艺术。这些音乐学校的老师都是在俄罗斯或者其他国家的音乐学院[5]接受的教育,这就保证了高职业水平的教学,老师们沿用了这些音乐学院的教学法。从学校学生开放的音乐会上就能看出他们的教学水平。
白俄罗斯专业声乐艺术,在学生剧团、农奴剧院、私营剧院这一些机构中促生了萌芽,随后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通过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一批批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师,活跃在白俄罗斯的声乐舞台上,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注释:
[1]诗坛:希腊中部的山峰。
[2]从19世纪开始,白俄的土地被划归到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莫吉廖夫、明斯克、格罗德诺以及维尔纽斯等省份。
[3] 《Наталка--Полтавка》是И.科特利亚列夫斯基的作品,它对白俄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其中,对В.杜宁―马尔钦克维奇的戏剧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该作品中的一些歌曲后来在白俄民间广为流传。
[4]海报中说《Селянка》中的音乐是由С.莫纽什科、К.克日扎诺夫斯基等创作的。К.克日扎诺夫斯基是作曲家、歌唱家、音乐家,他的创作水平没有人怀疑。遗憾的是,这些曲子都没有被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