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管理制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管理制度总结范文1
引言
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传统高校基本教育教学组织及其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根据多种形式的变化来加深对学校学生的管理。自主管理体系要求学生树立自主管理的基本理念,学校要从自主管理出发,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自我管理模式。
一、学生自主管理制度
学生自主管理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主动、独立、积极地处理日常生活及学习方面的事务的一种管理模式。学生自主管理在20世纪60年代一度兴盛起来,大学生积极要求其参加课外活动与学校管理的权力,从此之后,学生自主管理与学生权力开始普遍在各国得到承认,有些国家还给学生自主管理一定的政策保证。西班牙人文主义思想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在马德里大学演讲时曾经说:很想把大学的使命移交给学生,大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个概念要能够影响到大学的物质组织,之前将大学看作是教授接待学生的场所的观念本质上是错误的,实际上大学的功能应该是相反的[1]。如果仅仅通过纪律或者指导来维护学生的行为,将会使学生成为反抗者,应该让学生来管理这个场所,使学生成为这个大机构的骨架,教师作为辅助角色出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应该来引导大学内部形成自主管理模式,由学生个人来决定自己的习惯与行为,肩负起维护学校纪律的基本责任。
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在国外发展得比较完善,学生通常拥有较为广泛的自主管理权力,比如学生可以自主缴费、选课、独立学习,也可以参加完全独立且拥有与校方完全平等地位的学生会来参与学校与学生的相关管理工作,比如图书馆、餐厅、学生活动中心等,学生通过自我管理与服务来规范日常行为,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形成。在中国,学生的自主管理权力范围相对较小,但中国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改革进程呈现出日益加快的模式,很多高校开始逐渐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培养,比如武汉大学自2010年开始实行的对本科生按学分收费制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并按照其所选择的学分缴纳费用,但前提是学生必须要修够足够的学分。这种管理模式较好地适应了中国教学改革的基本需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与自由。
二、学生管理制度的内容
国内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者对学生管理制度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广义上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与国家与政府相关的学校管理制度以及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制度;狭义层面的学生管理制度指学校针对自身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与相关的配套活动而制定的有关学生管理条例、规章、制度与细则等,是调节学生与学校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重要规范性内容。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学生自己的管理制度,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标、要求与原则,明确管理机构职责与管理考核方法。通常学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及专项管理制度,包括行为规范、生活管理(就餐、作息、卫生等)与文明公约等[2]。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以学生自主管理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和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突出管理体系的系统性特点,突出行政管理体系、人员管理体系、学生公寓管理体系、专项工作管理体系的综合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强调管理的规范性与教育性、科学化管理流程,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发展。
三、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思路与办学方向,体现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要求与关怀,体现大学生成长的特点。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国家与学校对其殷切的希望,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使命感,从而自觉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科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建设,从学生的基本要求出发,体现出人文主义关怀的思想,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更多的信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第二,规范化与民主化的原则。确定规范与民主的管理理念是现代化民主发展的时代性要求,也是高校展现未来人性化与法治化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应该积极主动地动员师生参加到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建设中,采用公开透明的方式来决定管理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进而使制度更加深入地发展与完善,获得师生的理解与认同。规范化发展与民主化发展要求均需要以实际调研为基础,通过起草、论证、修改、审议、公式、备案与公布等多个环节来进行制度建设[3],以保证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三,标准明晰的基本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应该首先强调学生主体的作用,将如何发展学生和解放学生作为基本管理目标,给学生指出成才的正确方向与方法,强调制度的鲜明导向性。制度建设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告知学生拥有什么样的权力,要承担何种责任,或者在教学参与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学生清楚明白做了某种事情后会得到什么。制度建设要强调一个标准明晰的标准与原则,重视科学的引导,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高校良性发展与管理。
第四,公平公正的发展原则。公平公正是任何制度建设都必须要严格遵守的重要原则,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公平公正的制度建设也很好地反映了学生管理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强调国家、学习、家庭、学生个人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以完成应有的教育任务,实现基本教育目标。大学生管理制度构建应该体现出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重视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与学生责任的有效分配,遵守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规范学生的行为。
第五,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应该强调激励与约束的结合,做到以激励为主、处罚为辅[4]。要相信大学生、爱护大学生、鼓励大学生积极努力,争先创优,尤其是要鼓励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与自我发展。激励的目标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学生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来激励学生进取。
第六,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任何时代下,创新都会是时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管理者与管理要求的改变,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淘汰传统的不合适的制度,保证现行制度的先进性,充分发挥效益,实现管理的发展。
四、学生管理制度如何制定和落实
第一,善于发现制度创新点,不断完善制度发展并推动制度落实。随着国家多项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也必然成为社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一项问题。制定并落实学生管理制度,要求善于研究管理对象与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与特点,善于学习,并不断发现新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思路,进而提高管理水平。另外管理工作者还需要从多元化的管理领域与管理角度出发,不断发现新的管理环节,并找到管理与学生之间的结合点,以更好地落实管理制度。通常在上级出台一项管理办法或者管理制度后,或者某一种现象反复出现但又缺乏必要的管理依据时,管理工作者可以从学生管理实际出发,寻求新的管理模式,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的管理方案,适当的推出管理制度,以为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良好的土壤,推动管理制度的落实。
第二,不断激发师生共建学生管理制度的决心。高校师生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也是学生管理制度的重要使用者和承受者,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首先需要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听民声、集民意[5],不断发现师生的基本要求,并提炼师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与基本要求,不断改革机制,完善制度的落实与创新发展。比如现阶段中国部分高校采用的班主任助理制度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办法,以及道德答辩制度等,都是从师生基本要求出发,融合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形成的学生管理制度,正因为符合了师生的根本要求,因此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与发展。
第三,强调管理制度的继承性与稳定性。继承性主要是指不断总结并吸收多种学生管理制度落实的基本经验,稳定性主要是要求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与落实后,要保证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稳定性,以充分发挥制度的公平性。另外,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落实与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的制度制定者不断创新制度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进步,积极寻找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并寻找制度建设与完善的方向,追求最完善、最科学、最清晰的制度形成与落实。
学生管理制度总结范文2
一、主要成绩
(一)、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方向明确。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培养目标明确,专业或培训项目设置符合社会需求。
(二)、师资队伍配备比较合理,形成了一定的培训特色。大多数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配备了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具有教师资格和符合任职条件的专兼职教师。多数培训机构各有所长,形成了以美术、音乐、舞蹈、英语等专业为主的培训特色。在教师聘任过程中,各培训机构严格把关,聘任以接受了师范类教育的教师为主,并与教师签订了劳务合同书,稳定了教师队伍。
(三)、加强了制度建设,主办人责任意识增强。各培训机构均拟定了六个制度,即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卫生管理制度。两个责任书,即与房屋所有者签订责任书,与家长签订责任书。通过各项制度约束要求,增强了主办人依法、规范办学的意识,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益。
(四)、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多数培训机构教学、办公场所干净、整洁,布置得体,文化氛围较浓厚。如智杰教育、神墨培训中心教室光线明亮、布置新颖大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在过道设置了培训机构的简介、管理制度、教师风采、学生作品等内容,有较浓的文化氛围。
(五)教学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多数培训中心在备课、上课、作业、考核等环节落实较到位。如美佛培训中心老师的教案环节清晰,结构完整,结合学生实际,同时制定了学生成长手册,且记录详细;智杰教育培训中心有自编的辅导教材,家长及学员反馈表;派乐哆培训中心检测试卷、成绩单保存完整,同时制定了培训中心管理日志;神墨培训中心制定了教师工作日志、家校联系手册、有校外活动方案及活动记载。多数培训中心均有教师学生管理制度,班主任管理台账记载比较详细;教学计划、总结齐全。
二、存在不足
1、安全管理有待加强。一些培训中心有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但无专人管理,无管理台账,灭火器过期不知更换,摆放位置欠合理等。
2、绝大多数培训中心无财务管理制度及支出凭证。
3、多数培训中心资料零碎、不完整,未装订成册,同时有过期资料存在。
4、少数培训中心教学环境不够宽敞明亮,通风不够顺畅,教学设备简陋。
三、建议
1、开年时将年检通知和评估细则放至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群,便于各培训机构有所准备。
2、州发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评估细则较抽象,可细化成条,便于评估。
学生管理制度总结范文3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本理念含义
1.人本理念含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是我国社会的共识。高校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大批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为广大学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学生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自身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
2.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的重要性
坚持人本理念,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人本管理是教学的目标。高校教学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理想的“四有”人才。当前,社会普遍认为:初中、高中是学生最苦的时代,只要跳过这个阶段学生就可以鲤鱼跳龙门,不用过于努力就可以成才。在这种观点下,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强,上课玩手机、逃课现象非常普遍。新时期,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较快,如果不能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高校人本理念必须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出发点。同时,坚持人本理念有利于协调学生培养良好人际关系。
二、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人本理念建议
1.尊重大学生,重视教学引导
高校学生管理过程必须要尊重大学生个人意愿,重视教学引导人本管理必须重视大学生个人意愿。学生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为特殊的群体,叛逆性较强而且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随着网络发展的不断普及,大学生了解的知识和道理越来越多,对自身权益更加关注,参与社会大事的愿望日益强烈。但是,也出现了学生思维和思想被网络舆论引导,失去判断力的现象。重视教学引导工作就必须坚持以理服人,不能通过部门或者个人将权威凌驾学生之上,利用行政命令命令和约束学生,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违纪情况时,常规的批评教育对学生的作用较小,甚至还会因为教师语言不当,造成学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学引导工作要通过摆道理,摆事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自身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抉择。事实证明,这种引导方式非常有效,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加强学生辅导工作
高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专业学科设置关注过多,对学生心理辅导不够。大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自我判断能力不强。高中时代,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只有同学和老师,学习的目标只有一个:考上大学;步入大学以后,学生接触的人际关系逐渐复杂,既有来自天南海北的不同生活环境背景的同学也有复杂的社会人员,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尚不明确,而且还面临着就业和恋爱等压力,急需要学校进行人生辅导。虽然部分学校在大一时会有学科指导和设置辅导员,但是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因此,坚持人本理念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工作。一是,辅导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不同学生的成长烦恼和压力,并通过总结,对具有共性化的问题进行利用课程和公开课等形式进行普及化指导,同时坚持课下的个性化指导。二是,学校或者院系要成立以教师为主心理疏导组织,并公布电话和办公地点,对有心理压力和人生观不明朗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三是,组织学生进行加强心理抗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多看书,多了解,自我规划人生。
3.建立差异化学生考核机制
建立差异化学生考核机制是学生管理人本理念的标志。一是,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以学生成绩论英雄的现象,比如,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评比,入党、评优等。以成绩衡量学生好坏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成绩绝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志。二是,部分教师认为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在教师面临积极表现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部分教师还存在专业限制学生发展方向落后思想,当前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从单一技能转变为复合型人才需要。建立差异化学生考核机制就必须建立多方面综合评价法,坚持从学生自身角度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学生能力的评价。学生考核机制可以从教学教师、学院辅导员、同学和学生自身角度以及学生成绩日常表现等方面综合评定。
4.规范学生管理制度 加强正面激励
规范教学制度、加强正面激励是学生管理人本理念的基础。一是,规范学生管理制度。最近,河北一所高校出现了学生抗议管理不合理打砸校园食堂的事件。这起事件如果学校可以及时与学生沟通,做好学生管理制度的规范建设完全可以避免。规范学生管理制度就是要建立人性化制度,制度建设过程中,学校必须组织专业人员结合国家规定和教育部文件,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做出符合学生生活特点的管理制度,不能只凭个人主观意向进行抉择。二是,要加强正面激励。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性较强,对不同事件的看法有不同见解,而且也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爱好,不愿意被学校规则所束缚。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正面激励,加强正面激励就是要有能力协调学生的不同意见,并将不同意见统一到正确的道路上,同时,注入正能量。
三、总结语
教育以人为本,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如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性成为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高校教育必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邓小华;构建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04期
[2] 张铤;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探索;2012年04期
[3] 段妍君;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现代营销 2013年07期
学生管理制度总结范文4
达到集体的统一化,要找到群体中个体间的共性,在高职教育中寻找这个共性就是学生群体的专业性与他们的职业宿求。有了共同的职业路线必将会把这个群体统一在一起。辅导员要引导和带领学生建立并打造专业班级文化,一同营造专业学习氛围。一个企业有他的企业形像及文化表达。一个班级也是一样,班级文化同样需要“专业形象”表达出班级特色。可以从专业班级的整体CI设计着手。特有的班级口号,班徽,班旗,文本格式等。将奖惩制度、量化评比、过程考核、期末述评进行规范。使学生个人之间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职业方向即是他们努力的方向,我是谁?我在哪?做什么?怎么做?思路清晰学习刻苦工作扎实,通过个人的努力会为自己今后走向职场奠定好的基础。班级文化与专业相结合,班级文化形成了一个单元班级独有的“名片”,它会给班级带来好的声誉,更好发挥集体凝聚作用,也能在正向引导上达到共振。
2制度建设做好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与保障,使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以及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和班级发展目标应遵循的方法。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以学校学生管理条例为基础,它的管理功能要囊括班级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寝室内务规范、早操晚自习要求、课堂出勤制度、团学活动要求、奖惩制度等方面。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过程中,辅导员要广开言路,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可行性强的意见和建议。随着外部条件变化,在实施过程中,每名学生有权利指出制度中的缺陷,并监督班级管理制度的修订。一旦制度被确立,每一名学生都有义务去遵守,尊重和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在制度约束下做好监督,培养持之以恒的良好班风。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每周对上一周的各项工作依制度标准进行总结。做好量化考评的同时也对各班委的工作进行点评,尤其是做的不足方面强调改正。保障“技防与人防”的联动让班级有序运转。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使制度真正扎根于学生心中。让每一名同学内心清楚我该做什么,我应怎么做。在制度的约束及同学们对规章执行的过程中培养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意识。
3立德立严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学生管理制度总结范文5
一、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很多高校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二级学院的管理质量缺少重视,导致二级学院的管理问题非常突出。
1.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级学院的制度大多源于校本部,与二级学院的民营机制间存在着矛盾,严重影响了制度的落实。有些制度与二级学院的管理特点不吻合,解决方案不合理,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管理的效果。很多二级学院只是摘取了本部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全面、不规范。例如,校本部的一些档案管理、人事管理和教学科研等都与二级学院有很大差异,如果仅仅克隆校本部这方面的制度,对于二级学院的管理肯定是不适用的。国家相关部门对二级学院的管理制度建设督察验收机制不完善,也是导致二级学院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的一个原因。
2.内部管理部门职责不清
二级学院的管理是个综合性工作,部门之间分工不分家。因此,对于二级学院而言,工作的协调性是高效管理的基础。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职能部门的设置与工作不协调,运行不顺畅。由于部门间分工和职责不明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出现如“利益面前部门争夺不休,难题面前部门互相推诿,管理人员不管学生学习,教学部门不问学生管理”等问题。同时.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教师与辅导员、教师与领导、辅导员与领导都“自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反馈机制,导致部门工作脱节,执行不到位,管理工作效率低。
3.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由于高校对二级学院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很难把一些非常优秀的人员调配到二级学院中,导致学院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不高。很多行政干部是教师出身,对行政管理不熟悉,有的还要承担课务,精力不够用;一些具体工作人员是受到学校照顾的职工家属,学历低,能力差;有些是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弱病残教师;有些是刚分来大学生,没有管理经验。随着高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这些管理工作人员很难适应高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管理工作,如图书管理、教务管理、教研管理、德育工作等。政治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日益增多的心理焦虑和障碍的教育主体,他们的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效果。但目前高校二级学院的辅导员队伍大部分是由刚毕业留校的学生组成的,影响了德育工作的质量。
4.学生管理制度不落实
即或是不健全的制度也还面临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当前,很多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制度不落实,制度形同虚设。学生上课时接打手机、吃零食,做实验时不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等现象在学校本部情况不严重、不突出,但在二级学院显得非常突出。如果管理者还是用以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来对待这样的现象,则会使不良习气急速蔓延,严重影响学校形象。同时,二级学院学生考试不及格、逃课、迟到、打架等现象发生频率高,而学校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却是有制度无落实,导致这些现象长期得不到遏制。
二、改进高校二级学院管理工作的对策
1.健全二级学院个性化的管理制度
二级学院要针对本院学生特点,从学校规模、运营模式等实际出发,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继承学校本部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传统,把握好学校本部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保证二级学院的管理制度能够传承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包括学校共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等,这些是学校的灵魂,也是二级学院必须继承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校风气和传统优势的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二级学院要在基础本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继承其基本精神与思维方式,对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制度要结合二级学院的特点进行改造,对于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侧重点要重新定位,形成最有效的以健全制度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健全的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二级学院的管理制度要健全,就必须涵盖到管理的各个层面,消除管理的盲区。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考核制度、实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野外实习管理、学生学习习惯管理、学生思想道德管理、安全管理、宿舍管理、就餐管理、水电管理、档案管理、考勤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制度都要以基本管理理念为指导,在校本部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二级学院的特点,个性化地予以健全。结合二级学院的特点,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落实,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切实重视学生的德育管理,强亿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
2.理顺二级学院内部管理职责,打造具有高度执行力的管理机构
首先,二级学院要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做好职能机构设置的科学规划,使二级学院在新一轮高校办学竞争中赢得一个有利的的位置。要按照学院管理工作的要求,对职能部门进行职能分析,明确其职责与功能。同时,要注意维护二级学院的职能部门与学校本部管理部门之间的上下级业务指导关系,这样既能保证二级学院管理部门之间的互相配合,又能保证二级学院延续学校的管理制度,把二级学院的管理纳入到学校整体管理系统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二级学院成为学校的独立学院,例如:某大学的二级学院已经不再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而成为独立于学校整体管理之外的“附属国”,这是一种不良的办学倾向。
其次,重新构建民主决策体系,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二级学院管理制度的缺失在民营机制的尝试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民主管理的盲区。实行民营机制管理的二级学院要发挥民营机制的优势,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要建立决策监督机制与绩效管理机制,实行教代会与学代会共同组成的决策监督机构,对部门决策进行评估监督,促进领导适当放权,还权于部门。要推行问责制度,对于一些决策与实施中的错误进行问责,并与职务晋升与岗位待遇挂钩,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要实施绩效管理,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成本效益、满意率、成长指数等各个方面进行积分评价,促进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改进。
再次,当前,很多大学在办学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机构设置仍基本不变,新职能由旧机构接纳,随着学校发展又不时进行修修补补,很少有学校进行一次重新的洗牌,致使问题在发展中积压,给学校发展又背上了巨大的包袱。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关键是优化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逐步避免部门职责不清导致的工作矛盾与秩序混乱的现象,提高制度与决策的执行力。
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者角色混同的问题,实行层级管理体制,合理分配权力,建立一种扁平式的网络化的层级管理运行模式,让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互相联系、有效运作,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学校的管理方式应该由以往的增加管理层次转变为减少管理层次和增大管理幅度,各个部门密切联系,统一协作,集权与分权相统一,从而形成一种高效运作的管理模式。
3.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管理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管理创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育人环境。管理者应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把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形式,调动高校各类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和机会。其次,加强管理干部与职工的学习培训与督查。用科学发展观促进作风与方法的改变。建立学习制度、反思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督查评价制度,让管理人员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应建立在教师与学生满意的基础之上。再次,实施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专业化工程,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的领导任命必须确保被任命者懂得专业管理。杜绝一些教书不行、学术落后、一心做官的教师“退”人行政管理部门,降低行政管理的水准。同时,引进一些专业人员到具体管理岗位中来,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智慧,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益。
4.落实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制度
当前,二级学院学生管理的制度落实存在很大问题。二级学院的学生行为习惯与违纪问题对学校形象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害。因此,必须加大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制度落实的为度。
学生管理制度总结范文6
【摘要】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应将文化因素作为一个活跃的开放系统,把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下流行文化中的可取元素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入其中,使之与制度建设进行有机调整,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9]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中,应尤其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正视学生作为独立、自主个体存在的现实,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使学生进一步参与到自身事务的管理中来。通过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构建,有力地推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发挥文化作为潜在教育载体的持续、稳定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认为,在新形势下推进学生事务管理,应加强制度建设、确立方向,同时积极推进校园组织文化建设,在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中提高效能。
一、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理论溯源
“学生事务管理”这一概念发端于上世纪中期的美国。在《学生事务观点》(TheStudentPersonnelPointofView)一书以及1949年美国教育协会发表的年度述评中,要求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进而全面关注学生的生理、社会、情感、精神和智能发展。[1]根据SLI理论,学生事务管理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为核心,充分反映了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规律,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SLI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特有名词,是涉及学生所有课外活动和非学术事务的所有概念、项目和活动的集合和总称)。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根据管理的项目设置专门的人员,并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生事务方面的专业培养体系,从而实现了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这一理论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制度分析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稳站一席之地。20世纪后半期,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制度经济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的新制度理论共同构成新制度主义。这之后,新制度理论开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的关注与探讨。罗万和密斯科尔的《制度理论和教育组织研究》(1999),对新制度理论及其在教育组织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麦耶的《教育中的新制度理论》(2006),也对新制度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将教育组织和教育活动放在一个宏观的社会制度背景下进行考察和分析已经成为新制度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两个明显特点之一。[2]学生事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应该在认识问题、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对于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经历都至关重要。由于制度规则所具有的强制力使组织目标最大化的实现更有保障,在探索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制度分析和制度建构就成为致力于提升管理效能的必需路径。
二、关系梳理———制度建设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必要性论证
在学生事务管理领域论及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和运用各种制度对学生非学术事务进行管理,并在此过程中提升管理效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统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修订并执行的规章制度,共同形成一个规范体系。这种体系不仅规定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的职能和工作程序、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对学生的成长方向发挥着有力的、保障性的引导作用。(一)制度建设是学生事务管理效能提升的内在要求从当代学术界对于学生事务的界定上看,学生事务可以分为管理性事务及指导与服务性事务。管理性学生事务强调的是按照规章制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指导;指导与服务性事务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技能支撑和规范的流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工作。[3]从二者定义及功能可以看出,科学规范的制度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基础与必备条件。从学生事务的参与主体来看,学生事务管理是涉及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的事务,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必须通过规范的制度来建立。制度把学校学生管理的任务、服务内容逐项分解,以求分级管理、权责明确。从管理实践的角度看,美国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以依法治校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健全的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如《美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行为规范》、《高等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等。这些规章制度为学生事务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有效的手段。[4]我国近年来大力加强学生事务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工作,如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都充分说明了制度建设既是学生事务管理性质的体现,也是加强管理效能的内在要求。(二)学生的差异性是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当前,高校学生大多数出生于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长于社会变革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社会的组织形式、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不同个体在不同的区域、家庭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不同人之间的价值观、个人需求、目标以及表现行为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很多学者对学生差异性进行过研究。其中,伯顿?克拉克指出:大众化教育,甚至是普及化教育的实现不仅意味着学生人群的增加,而且还意味着更多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出现。[5]制度作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能够对不同人进行统一的引导与规范,这就使得用制度进行管理成为高校事务管理必然途径。通过不同制度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规范管理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与辅导,也节约了管理成本,使管理可行且有效。(三)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特点是制度建设的基本依据首先,个体的认知过程中对外在的、刚性制度的服从是内化成为其个人品德的前提和有效引导。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指出:人类道德认知的发展是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因此要培养优良的品德,宜先教个体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6]在学生阶段对其进行制度化管理,有利于将制度内化为其个人的规范,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其次,制度化可以引导学生向优的方向发展,形成榜样与示范的引导力量。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7]。这一理论认为榜样的影响很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虽然同一制度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产生的引导效果有所差异,但是如果通过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将引导有效的学生树立为榜样,就会对更多的学生产生影响并使制度的影响不断扩大,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四)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是学生工作精致化的必然要求“精致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8]学生工作精致化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也是学生工作实现制度化的必然要求。同时,精致化强调要“把技术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规律转化为现实性的可操作的实践体系,必须要有终结性的因素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即主张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8]而这首先需要的就是制度体系的建立,通过制度的不断修订、完善加强这一工作的效能与公信力,从而在探索与实践和科学优化对学生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引导等职能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加强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