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监督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监督体系范文1
【关键词】微课 小说导读 系列微课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小说导读微课体系建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201553208)。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77-02
如今,碎片式阅读已成为一种风尚,高中生很少能专注精读小说。而微课本身“短小精悍”的特征,能够给语文小说教学一些新的启发和探索。
一、高中语文教材小说内容选编及教学现状
构建小说导读系列微课,是基于高中课本教学的。因此从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着手,可以为系列微课的形成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引。
目前所使用的人教版课本必修教材仅在必修三、五中提及六部经典小说。中国小说选修教材有人教版、鲁人版、苏教版、粤教版、语文版这五个版本。选篇特点:人教版18部小说,16部为长篇;而粤教版集中在短篇小说。语文版、苏教版只对《红楼梦》进行导读,而鲁人版则分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当代小说来进行讲读、拓展,较为合理。人教版古代小说选篇偏重在明清,虽典型但就小说知识完整性而言,就显不足。鲁人版则小说体系完整。这五部选修教材都呈现出选篇缺乏时代性的问题。而对外国小说选修教材而言,人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式的编排方式以及选篇内容备受好评,但教学中如何把握话题与选篇的关系也是一个难点。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师进行了访谈,也对区内其他学校语文小说教学情况进行调查,访谈和调查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普遍对小说教学重视度不够,仅仅利用有限的课时进行教学并无相应的扩展阅读。而学生不加选择地读一些低质量的小说或是只作为学习任务,严重缺乏小说知识,并且表现出对小说专门学习极少的兴趣。这与小说教学内容、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对小说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
二、高中小说导读微课体系设计定位
高中小说导读微课增加了学生小说阅读的可选性,体系化的设定也可有效展示小说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这也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小说教学模块设定要求相契合。
导读侧重小说特点和小说阅读方法的导读,也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小说导读微课目标定为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兴趣,学会小说阅读方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实现方法则需要选篇侧重小说的时代性和小说体系完整性。正如王荣生所言:“读小说,就是在丰富我们的生命。”对小说这一文体而言,涉及范围之广、类型之多,我们不能总是从情节、人物、结构来模式化分析,应该结合具体篇目来重新认知小说。
三、高中小说导读微课体系构建
微课体系是微课程开发的基础。高中小说导读微课体系,结合小说教学的本质特征、高中小说教学的现状以及课本选篇的情况而设定。
(一)高中小说导读微课主题项目设定
项目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高中小说导读微课体系主要以主题为项目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有兴趣的主题项目。其中,中国小说的主题设定,基本按照小说发展脉络分为中国古代小说、现当代小说。中国小说的主题项目分为:异闻奇事、英雄情怀等。而外国小说的主题项目则采用选修教材的叙述、场景、主题等,同时设定话题要点及扩展知识点。这样尊重选择主体性的同时也能兼顾小说知识的传授。
(二)高中小说导读微课特征
高中小说导读微课拟采用情境式微课开发模式。情境微课,是以情境为需要的整合性知识为主,最早应用在企业微课的开发中。而高中小说导读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本身具备的可选择性以外,一个情境的设定,或者说互动问题的设定,能够体现微课课程的完整性。比如第一个项目话题异闻奇事,话题要点是志人志怪小说,就可以围绕异闻奇事说起,并将此作为一个情境,形成高中语文小说导读微课体系中的一个小的体系。
(三)高中小说导读微课实施建议
首先,小说导读微课的实施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导读微课,加深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是提升我们对生命的认知、社会的认知,这也是小说学习的重大意义。
另外,小说导读微课建立成为一个体系,就是为小说导读微课程奠定基础。微课的教学实施需要我们用课程观的理念来开发和实践。在中小学教学中,结合校本课程的研发,微课体系将不断拓展校本课程的内涵,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加大小说导读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幕国蕾.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选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5
[2]褚树荣.确定《外国小说欣赏》教学内容的几个纬度[J].语文学习,2012.4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4]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
高校监督体系范文2
[关键词]高校 督查 工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77-02
一、引言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作为支撑。督查作为高校管理过程中的必要控制环节,是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增强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保证学校政令畅通,促进工作落实,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作风,改善干群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推手。不可否认,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布置任务多、督促落实少,研究问题多、解决问题少,办事质量、效率不够高等问题,而督查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大力实施督查,能够推进执行力建设,加强和完善学校工作闭环管理,以确保上级部门和学校党政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因此,督查工作得到了国内高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1] [2] [3]
高校督查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4],在督查工作的定位、内容和要求明确后,如何构建起科学高效的督查工作体系是增强高校督查工作的实效,更好发挥其功效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从组织、队伍和制度三个方面探讨对高校督查工作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督查组织体系的构建
切实加强对督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是构建高校督查工作体系的基础性保障。笔者认为,根据高校组织架构的特点,构建校院两级督查工作的组织体系,能够有效形成学校党委行政领导、学校督查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院系)齐抓共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督查工作格局,增强督查工作合力。
首先,在学校层面,成立督查督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督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其中,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纪检监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可包括纪检监察部门、学校办公室(如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组织人事部门、工会部门和学生部门等部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督查专门机构),负责学校督查工作的日常管理。根据各高校机构职能分工及设置的特点,办公室可设在监察部门或学校办公室(如党委办公室或校长办公室)。
其次,在二级单位(院系或部门)层面,成立本单位督查工作小组,并明确小组的责任领导(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督查联络员。
此外,对有些特别重大的工作,可以成立专项督查组,视重大事项的性质确定专项督查组的牵头部门、参加部门和成员。
三、关于督查工作队伍的建设
(一)建立专兼职督查队伍
一是本着“专人负责”原则,学校应保证督查专职工作人员的编制,使得督查督办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二是可以抽调近期退出领导岗位的调研员和组织员等担任督察专员,充分发挥这些人员管理业务熟悉和经验丰富等优势,有利于充实学校督查队伍,提高督查工作质量。三是聘请派和无党派人士、“双代会”成员、专家、离退休教职员工和学生等担任特约督查员,使得全校各层面师生员工能够切实参与学校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加强督查队伍教育管理
按照政治过硬、作风过硬、纪律过硬、能力过硬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认真抓好督查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教育督查人员要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深入实际,牢固树立“发现不了问题是失职,发现了问题不处理是渎职”的观念;要严明工作纪律,严守工作秘密,严格工作规范和程序。
四、关于督查工作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督查事项启动、跟踪、办结制
1.启动:对于上级部门和学校党政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学校督查专门机构应及时启动督查督办程序,进行分解立项,建立台账,做到明确责任单位和落实时限。立项应坚持一事一项的基本原则,一个工作部署或决定立为一项。
2.跟踪:学校督查专门机构可通过现场检查、督查调研、电话催办等多种形式进行跟踪督查,随时掌握承办部门的落实进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反映和帮助解决在落实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促使承办部门如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3.办结:要求承办部门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限办结督查事项,在工作任务完成后,及时提交办结情况报告。督查专门机构应对督查事项承办部门的回复情况进行检查,按照交办时所提的要求,对不符合交办要求的,要退回承办单位补办或重办;对符合交办要求的,要呈报学校领导阅知;对于一些情况复杂、难以按时办结或客观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或因政策因素、客观条件等确实不能办理的事项,承办部门必须在办结时限内形成书面报告,经分管校领导同意后,报学校督查专门机构备案。
(二)建立重大事项联席协调会议制
对一些重大、疑难、复杂问题或影响面大的共性问题,或督查督办过程中发现涉及多部门(单位)、急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应由督查专门机构召集承办牵头部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研究疑难问题,共同推动工作落实。这种联席协调会议制度能够充分发挥督查专门机构的协调优势和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齐抓共推、重在落实的大督查工作机制。
(三)建立督查情况通报报告制
一方面,督查专门机构可按照会同督办事项牵头部门绘制的推进时间表所标明的工作步骤和时间节点进行监督检查,并将贯彻执行落实情况定期向学校党委做行政报告,供领导做决策参考;另一方面,督查专门机构可通过党政例会等会议、督查工作简报、文件、通知、纪要、报告等形式定期向派等各界代表、干部职工通报各部门的工作进度,达到既对工作进展良好部门进行肯定,也对工作进展不够理想部门进行提示和预警的目的。
(四)建立专项督查信息公开制
只有拓展和畅通监督渠道,才能扩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判权。学校应搭建起“信、访、网、电”多方位的监督举报平台,改进和完善纪检监察、“双代会”、“校领导接待日”、书记信箱和校长信箱等监督投诉通道,尤其要重视建设集受理、处理、反馈和评价功能为一体的督查信息化系统,为督查工作信息的公开提供技术支撑。
为加大督查信息公开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建议对专项督查实行“三个公开”:在开展专项督查工作前,专项督查组应对承担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部门的基本情况、监督检查主要内容与监督检查日和监督举报电话等进行公告,欢迎全校师生员工反映问题和提供线索;在专项督查工作结束后,专项督查组可以通知书的形式告知被督查部门的专项督查结果并进行公示;被督查部门整改落实情况也应在适当范围予以公布。
(五)建立信息调研制
督查部门在开展督查督办工作时,要寓调查研究于督查之中。应重点围绕重大决策部署具体执行情况和对工作落实具有直接指导、推广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反映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新情况,新经验,新动向等信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学校领导做好参谋助手。
(六)建立考评问责制
1.校级领导干部是上级部门和学校重大决策部署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分管工作的组织者,对分管部门的工作负有督导责任。
2.学校各二级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内部及本单位牵头的全校性工作落实的第一责任人。
3.学校各类文件的牵头制定单位是文件执行落实的责任主体。
4.学校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分别负责督查事项承办单位及相关人员的考察和考核以及责任追究。
五、结语
督查组织体系、队伍体系和制度体系是构建科学的“三位一体”高校督查工作体系的相互依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索的构建思路和方法对于高校实际督查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价值。应当注意的是,高校督查工作的终极价值取向是督促帮助被督查部门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去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的建议,解决影响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加强督查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消灭”督察督办。
[ 注 释 ]
[1] 蒋希伯,叶根泉.对高校行政督查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1):125-126.
[2] 陈旭英.关于加强高校督查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37-38.
高校监督体系范文3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一方面,可以借助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堂,安排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等。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描述来为学生构建有趣的阅读场景,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和动力。这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读书,通过自己的示范,来引导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写读书笔记等,在全班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阅读习惯,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读书观,切实改变为读书而读书的功利读书观,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自觉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多动笔、多思考、多用心。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切实提高阅读成效。
二、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教授给学生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觉练习,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合理选择泛读与精读的方法,在阅读什么样的文章时需要泛读,在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时需要精读,要给予学生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而且要培养学生如何实施泛读和精读。具体来说,一是要教会学生略读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指泛读的方法,是按照学生在课内写作或学习上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二是教会学生们精读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报纸或文章的过程中,要采用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由表及里的阅读策略,而且要集中全部精力进行阅读。三是培养学生默读的方法,默读法意在引导学生们联系快速浏览的能力训练,可以达到利用较短的时间对大量信息进行获取的目标。
三、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能力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学生在阅读一份读物之后,首先需要对阅读文本进行整体上把握,而且要学会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刻地反思和评说。阅读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于真正有效的阅读来说,必须要依靠学生全部的情感意向活动和态度,对书面语言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训练,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在阅读中的良好体验,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充足的语文基本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感。能让小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扩大阅读范围
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讲授,更加需要各种有趣的实践活动,不仅仅需要在课堂内容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也需要从课堂内容走向课堂外,实现一个开发的阅读课堂。举例来说,当我们学习了《我的战友》课文之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英雄人物的资料,尝试为我们的英雄人物建立档案,这样就实现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扩大阅读知识面,可以利用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来拓展阅读渠道。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课文阅读资料,尤其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精品的阅读资料。
高校监督体系范文4
一、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会计人员是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工作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这是因为,不仅承担着会计监督作用,同时也需要展开会计核算。然而,高校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很容易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核算上,而对会计监督职能产生忽视。而高校方面在运行过程中,也没有对会计人员的财务监督职能进行规定和明确,导致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自身的职责并没有进行科学的定位,最终削弱了会计人员的功能,影响了高校财务监督工作质量,不利于从整体上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各个领域都提升了对财务管理工作和财务内部监督工作的重视。而内部财务监督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想提升效率和程序性,必须拥有较强的制度保证。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在经营过程中都制定了一系列内部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然而,却拥有不健全的制度体系,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法明确自身的职责,降低了财务管理质量;同时,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工作人员在展开各项财务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同时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随意改帐等现象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广泛存在,造成了混乱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三)内部财务监督形式缺陷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的内部财务监督功能工作开展中,拥有相对落后的监督形式,不仅无法为高校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更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通常情况下,要想提升内部财务监督质量和效率,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应当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角度出发,提升财务监督全面性和质量。在实际财务监督工作中,监督形式必须能够与不同的监督阶段相适应,才能够将各个阶段的财务监督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运行过程中,通常只注重财务的事后监督工作,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事前、事中监督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与之相适应的监督形式也存在单一性的特点。
在事后财务监督过程中,财务监督工作通常由学校领导负责,其工作中会对高校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账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并核实报表,而这一过程中,财务监督工作存在较多的漏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流失现象产生于高校财务资金当中,促使高校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二、强化高校内部财务监督提高财
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在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首先,加大对会计人员法制观念的培养力度。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根据我国《会计法》相关规定,应当承担监督相关机构财务工作的责任。因此,高校要想从整体上提升财务监督和管理能力,必须加大对会计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促使其在工作中更好的落实自身责任;其次,加大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会计人员更好的从事自身工作,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各项数据的真实性,为维护高校以及国家的利益做贡献。由此可见,新时期,我国在积极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和内部财务监督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至关重要。这样一来,高校会计工作人员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自我约束;再次,定期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进行培养。要想提升高校内部财务监督质量,会计人员良好的财务技能是关键。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有所提升,极大的推动了各个领域的运行效率,针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来讲,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想提升财务监督和管理质量,必须在掌握大量财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可以通过熟练的应用计算机,提升工作效率和财务管理质量,从而有效适应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例如,我国北京大学在近年来积极展开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接受了计算机培训,因此信息化得以在财务管理中实现。由此可见,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二)健全制度体系
第一,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新时期,各所高校在经营过程中,应从自身运行实际出发,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会计法的基础上,构建拥有自身特点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该制度的有效应用,可以实现调节和约束高校财务使用的目的。例如,通过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分离业务办理和授权等环节,突出财务管理职责的界限,实现多个机构的有效制约。第二,将财务管理职责落实到个人。高校运行过程中,法定代表人是校长,其承担着高校财务监督工作中的全部职责;在实行责任制时,校长能够更加明确自身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提升财务管理工作针对性。同时还应当对各个机构的负责人有针对性的制定财务监督和管理职责,促使高校运行过程中,各个层级能够实现有效配合,提升财务监督效率和质量。高校在落实财务监督、管理责任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杜绝滥用职权的行为,同时也能够避免工作人员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对于提升高校财务监督和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健全高校内部财务监督的形式
第一,内部财务监督形式中,针对传统的事后监督形式,新时期高校必须加大对事前和事中监督的重视。积极构建全过程财务监督机制,提升监督的全面性;第二,内部财务监督中,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贯彻落实扩招政策,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复杂性有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高校内部财务监督方法必须有所转变,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促使服务功能在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中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并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紧紧围绕重点工作而展开财务监督,并促使层次性得以在财务监督中有所提升,最终将财务监督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高校监督体系范文5
关键词:制度管理;科研管理;管理创新
一、制度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职能转变
(一)服务于高校教师科研。随着我国专业门类逐渐健全,科研管理也摆脱了原来的科研单一的科研管理模式,而是像综合的科研管理部门转变,起承担了例如科研服务、科研监督、科研系统性构建等职责,其中将高校中的科学研究者作为其首要服务的重点对象,并协助其完成各项科研工作。
(二)服务于校企合作。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主要为学生的工学交替,以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的内容。而高校科研工作的不断推进,其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效的内在要求。高校科研工作者需要依赖企业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效益。行业企业需要高校为其提供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不断提升其生产能力。这种互动过程中,需要有相关的部门作为其连接的纽带。
(三)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高校为社会经济提供两个重要的内在动力,即人才输送和知识科研输送。人才输送是整个高校的教学内容。而知识输送则为科研工作需要承担的任务。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有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的过程中,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为其主要支撑。其中的行业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和生产模式的转变就需要依赖于高校的科学研究,而且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因此,不同的地区需要不同的科研服务。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能力较弱。高校的科研管理机构虽然有相应的管理规范和职责,但是对高校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未能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化管理,也未能对其进行全程科研工作的有效监控。在社会成果孵化过程中,也未有效的构建其连接互动的管理纽带。这就造成了,由于管理的弱化使得科学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二)社会服务于功能不健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社会服务于工作是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与高校职能部门构建起来的。其中存在着两种关系互动模式:高校科研与行业的互动;高校科研与经济互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职能完善过程中,未将其信息输出作为其主要职能,因此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行业和企业未能依赖现有的科研成果进行生产结构性调整,也未能有效推进区域经济的结构性转型。
(三)制度支撑能力不强。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我国高校的内部制度构建中未能提供有效的制度作为其制度保障和制度支撑。对于高校中的重大项目存在着简单完成的“简单完成”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所以制度视角探讨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构建,减少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下制度短缺、制度剩余、制度不合理等给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制度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一)创新型制度体系构建。我国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主要为科研职能的说明和科研考核管理机制。并未构建从科研项目申报到科研项目结题等全方位的科研过程化管理制度。其中需要包括《高校科研管理的申报制度》、《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的科研评价体系》等。这些制度建设将有效的提升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工作。
(二)三方行为互动关系构建。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着三方行为关系主体,包括高校科研工作者、社会经济部门和行业企业等。这三者关系的维护和管理需要政府经济部门的协同管理,但是高校科研机构需要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科研成果的孵化过程中,需要监控成果孵化过程和科研的社会效益的转化等过程。
(三)高校科研机构的管理转型。创新型的管理机制,不仅包括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产出,也包括了自身管理机构的创新型管理模式的转变,以确保科研管理的高效。在正式组织的构建的基础上,可以构建较为松散的虚拟组织,利用信息交流的互动原理加快科研信息的高速传递,尤其是在行业与企业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推进相关产业的结构性转变,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高校监督体系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社保;监督效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01
[中图分类号]F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日益增大,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保问题日益突出。目前,社保监督作为有效保障社保基金安全的重要手段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创新激励理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保监督中的广泛应用,为社保监督降低内部管理协调成本、提高效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在这种背景下,社保监督中信息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大大的提高了。它不再简单地表现为滞后于社保监督过程的事后反应和事后监督方式,而是演变成一种实时监督的控制手段。因此,提高社保的监督效能,成为化解社会冲突的重要举措,而社保监督的信息化和电子化改革为政府效能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1 社会保障及其信息化建设的概念
1.1 社会保障服务的性质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一项重要的经济与社会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达到和谐社会目标的有效社会制度手段。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①社会保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政策,同时众多国家政府都将社会保障作为本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发展内容;②社会保障制度以公平为出发点,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为前提,以保护和防范社会成员的各种社会风险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基本宗旨;③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内容广泛的社会保护;④对于陷入生活困境者,不同国家和不同方式的援助,将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共同维持国民的高效生活水平。
1.2 社会保障监督的背景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和发展的,其面对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部分还涉及城镇居民。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保险费的征集及管理和支配、保险项目及标准、保险实施范围执行和监督都进行了明确规定;195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4个文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与企业职工根据上述条例享受的大体相同;1952年公布的《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患病期间待遇暂行办法的规定》,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得到了较好的医疗保障;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及之后相继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决定》《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和《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和监督机制。
1.3 社会保障信息化监督的应用
不可否认,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信息化贯穿社会保障的各个层面和不同环节,主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全面的、覆盖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管理支持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使社会保障管理的各个流程纳入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堵塞管理漏洞,从而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营和社保监督效能的提升。
2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分析
2.1 社会保障基金的基础理论
从理论层面来讲,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中,安全性原则和社保基金运营监管的“委托―”理论、“寻租理论”分析精确地说明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营过程管理中,通过委托人与人之间有效的互相监督与管理社保基金,以防止主体之间进行共谋寻租行为,最终达到保证社保基金运营安全的目的,
2.2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现状及问题
本文通过社会保险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规模与投资收益两方面论述社保基金的运营现状,并从社保基金的运营现状中分析转制和人口老龄化引发的资金缺口和空账运行:社保基金被挤占、挪用,造成基金流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受到约束,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多元化的制约因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营中的产权权益保护不力等不安全性问题。
2.3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不安全性分析
笔者从社会保障基金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两方面分析造成基金运营的不安全性原因。社保基金运营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①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风险防范意识薄弱;②内部控制不健全,执行力度缺乏刚性措施;③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评价机制。社保基金运营的外部监管不力主要表现在:①基金运营监管的法律制度不完善;②社保基金的多头管理与监管约束力不足;③社保基金监管的信息化程度低。
3 信息化视角下的社会保障监督
3.1 信息化建设的借鉴
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在运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改变社会格局,在提升社保监督执行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实践案例推进信息化在社保监督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学习国外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借鉴经验与方法,扬长避短,取其精华,从而提升我国社保监督效能。
3.2 信息化视角下社保监督的对策
针对上述社保监督的实行障碍和基金监管问题,在以往社会保障监督与长远发展的基础上,笔者对社保监督执行力策略与模式进行剖析,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从而探索出最适合的方法。在宏观上,地方政府要明确执行理念、执行主体、执行制度、执行信息、执行方式,建立良好的执行环境等要素管理;在中观上,对社保监督的信息发展策略、信息运行优势、部门职能范围、法律标准体系、政府门户网站、政务信息传播服务渠道、信息透明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分析;在微观上,明确社保监督的建设过程,整合执行信息资源、关注社会信息诉求。
3.3 信息化视角下社保监督的建设过程
在制定社保监督策略的方法、方式、程序中调整,在执行因素的发展、环境、任务、审视与推广中控制,不断完善社保监督的信息平台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建设,考虑如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推进服务型社保监督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信息服务,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体系,全面提升社保监督的执行力。
4 实例分析:广东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广东省为了加快信息化的发展,提升各个业务和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相继出台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计划》等规划文件,使全省的信息化应用得到大力普及,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投入逐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化、管理一体化和决策的科学化。
但对比国外和其他省份,广东省目前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广东省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最初以市级甚至县区级统筹为建设层级,当时建设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但随着其他地区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有的地区已大大超过了广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根据广东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建设情况、成效和问题,国家提出了社会保障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文化决定论,同时,通过建设信息系统来实现各级社会保障数据和业务统一集中管理和处理,达到了信息共享方式的最佳效果。目前,以服务群众、服务业务、服务决策为主线,坚持统一建设、资源共享、示范带动、确保安全和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5 结 语
目前,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战略需求甚至重要趋势,笔者相信随着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保体系在社会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滕霞.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