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陕西;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必要性

1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涵义解析

1.1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组成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基于通过立法形式对于社会成员尤其是在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人群基于基本生活权利保障的一种社会安全保障制度,主要体现了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思想。社会保障有四个层次,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最基础的部分。

1.2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改善政府形象。社会保障要构建多层次的体系,所谓多层次,主要是指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和补充保障由基本保障和补充保障的构成。首先,政府通过各种社会项目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直接服务项目,属于基本保障,也就是社会保障的第一层,如果整个能够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这就是补充保障。政府通过政策鼓励民间团体、各用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一起发挥作用,来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这是第二、三层次的保障。

2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长足发展,陕西省已经形成一个以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少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有必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认为,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2.1完善陕西社会保障体系,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思想

陕西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保障功能不齐,资金统筹层次比较低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陕西社会保险、医疗、失业、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进行提高,加大陕西人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提高陕西人们的幸福感,这体现陕西各级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

2.2构建陕西社会保障体系,深化陕西社会改革

陕西省作为西部一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够高,陕西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少,甚至有些农村地区没有,城市相关的社会保障水平也不是很高,严重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加快构建陕西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陕西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深化陕西社会改革。

2.3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证实现社会各层次的需求

一个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是包括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层次优势互补,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多渠道参与的全方位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商业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各类保险服务,构建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满足多层次的社会需求,能够解决养老、医疗、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士等特殊社会群体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化需求。

2.4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主要发挥替代市场和监管市场两种职能,对于基本保障来说,需要政府为全社会国民提供最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减少饥饿和贫困人口,因为市场无法有效地完成。但是市场有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通过市场领域能有有助于提升养老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同时在市场中的保险公司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政府加强监督与管理可以,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优化服务质量,能够有效地发挥对社保保险的补充作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各自发挥所长,可以有效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2.5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解决人口老年化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年化问题日益严重,陕西省陕西老年人口以每年3.3%~3.5%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陕西老年人口将达到690万,陕西省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应该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老年健康产业,鼓励城乡居民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通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建设各类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服务站,不断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各地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打破政府直办、直管的传统做法,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等,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总之,随着陕西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因此陕西省加快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陕西省需要不断地深化社会保障机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视角,积极调动社会各类资源,满足不断优化升级的社会保障的客观需求,满足陕西人们生存性需求、发展性需求以及价值性需求,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价值,推进符合陕西省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作者:江凤香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险峰,唐俊,中国高龄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11(06)

[2]樊小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4(04)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社保体系 计算机应用农民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A

一、辽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现状

(一).农村社保形势严峻

辽宁省虽然是我国的工业大省、农业大省,属于我国较发达省份,但是农民收入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依然处于落后。就目前状况而言,辽宁省依然有72万贫困人口,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因此,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是政府部门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但是,辽宁省当前的社会保障很不健全,无法跟上国内其他较发达省份比较。就规模和水平而言,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远远超出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这一点,是在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的地方。

(二).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辽宁省整个农民群体中,60岁以上的人员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0%,而且每年在以3%的速度增加。人口的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发生变化,是社会需求保障发生了变化。从另外一点来说,城镇社会保障供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加上农村人口老龄化,是政府背负的压力更大。但即便是如此,因为农村人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刻不容缓。我们需要寻求一切可以解决的办法。如果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势必会受到牵制。农村发展受限,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辽宁省是我们国家的唯一的一个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的省份。从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受限于省内形势的影响,很多工作取得的效果并不是竟如人意。

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辽宁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一).计算机的应用能让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达

辽宁省多丘陵地带,山地内信息无法及时传递。但是在计算机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后,我们能够讲社会保障信息、条例等及时公布在互联网平台。这样,就能够方便所有人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总所周知,很多的时候,政策不能及时有力的执行,是因为信息在传达过程中堵塞,抑制,不能起到上传下达的效果。人民群众根本不知道政策的存在,要想执行,真的就是无从谈起了。但是在计算机广泛应用后,信息能够及时公布,所有人都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信息,能够及时的解决农民心中的疑惑,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计算机的应用让收集信息更加快捷

辽宁省人口众多,在录入人口信息的时候,工作量大。而农村社会保障只要由在原有社会救济制度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优抚、农村五保和少数地区仍在推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合作医疗保险等组成,总类繁多,而且受众人口众多,成份复杂。要想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在运用了计算机后,利用计算机完善个人信息,我们就能够方便快键的所有人的个人数据录入,并分类处理。使整个工作能够准确高效的完成,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如此,在以后的体系维护工程中,数据的增删修改,都能一步完成。所以,计算机的应用,使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收集信息更加快捷方便。

(三).计算机能弥补教育不足对社保心理的消极影响

从教育水平来说,辽宁的农民虽然在全国范围来说,是处于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城乡的差距依旧是客观存在的。受限于农民的教育水平,参保和受保人员,对于社会保障知识接触的实在是太少了。不仅如此,大多数农民对农村生活、生产的风险敏感度很低甚或于相当程度上是习以为常的。因此,这也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综合判断和理性思考能力较低,极度缺乏了投保意识和参保要求。传统小农思想的狭隘性、偏激性依然存在,农民的心里素质非常脆弱,怕担当风险,不敢接受新事物。总而言之,面临的问题是,农民针对新事物的不了解,而不敢去接触。但是,现在计算机能够广泛应用,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从计算机上获得信息,利用计算机学习。因此,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计算机上大量宣传社保,为群众讲解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让群众认识社保,接触社保。这样,群众只要在充分的了解后,也就愿意去接受社保,愿意去尝试社保。而我们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也就因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的向前迈出了一步。

三、结语

辽宁省作为我国的唯一的一个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的省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诸多问题依旧存在。我们只要在稳固现有的成就的同时,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投入研究,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进程加快。只有真正在农村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将中国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代表、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为核心的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打破,加速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王国军.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革思路[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1:120-127.

姜长云.农村土地与农民的社会保障[J]中国人民大学书包资料中心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当下,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对社会保障要求及需求也越来越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参保人数越来越多。然而社会参保人数的增加使社会保障工作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如何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社会保障建设的核心内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建、改革也日益必要,互联网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互联网环境下,现代社会中所有的信息、物资及人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原先许多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完善。但是同时,互联网的一些弊端也会融入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去,进而影响社会保障信息安全。而要想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

一、互联网与社会保障的相关概述

社会保障是一项造福社会、服务民众的举措,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通过收入再分配,保证那些低收入者、无收入者能维持生存,保证劳动者进入老年阶段后能老有所依。社会保障的兴起是为了防范社会成员的风险和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就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来看,“连带性”特征比较明显,如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从城市扩大到城镇、乡村,社会保障已经从生活层面上涉及医疗、保险等层面。而互联网作为时展的产物,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链接性”强,互联网的“链接性”强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可以共享、资源利用高。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互联网促进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的发展,导致社会群体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当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利益关系多元化的社会后果也是多元的。由于互联网的特点,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差异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社会个体在网络社会的地位和权力从形式上、载体上、类型上都有所不同,也产生了与传统社会结构不同的分层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社会结构形态。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在走向国民连带的同时,其碎片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从而阻碍了社会保障目的的实现,而要想实现社会保障的目的,急需一种有效的手段和工具。而互联网的出现起好迎合了社会保障的内在要求。借助互联网,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对社会保障工作进行去全面的监管,确保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二、互联网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分析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已经实现了制度上覆盖全体国民的目标,参保人数不断增加,而参保人数的增加必然会带来海量的信息的存储与处理难题,如果社会保障工作中继续采用以往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互联网的出现为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处理速度快,社会保障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将参保人相关的信息存储到社会保障系统中去,一方面方面社会保障部门落实社会保障工作,另一方面方便参保人可以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参保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为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带来便利的同时,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社会保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社会保障信息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恶意窃取,从而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只有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提高信息的安全性,进而促进社会保障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互联网对社会保障的贯通及提升

1.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平台。现行社会形势下,参保人数越来越多,社会保障工作中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很显然,传统的社会保障工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需要。而互联网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难题。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平台,对社会保障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在互联网技术的依托下,构建基础设施层、信息平台层以及应用服务层,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信息平台的相关信息可以共享,让民众更好地了解社会保障相关信息。同时,互联网将社会保障机构与民众有效的连接了起来,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2.完善社会保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步伐,在互联网的依托下,与社会保障相关的部门都有效的连接起来了,社会保障的这种贯通虽然有助于提高社会保障工作效率,但是也无疑增加了社会保障风险。因此,在借助互联网完成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做好信息安全防范工作格外重要。为提升社会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就必须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加大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在数据处理的时候,要严格设置认证方式,只有输入正确的指令,才可使用信息系统;在数据存储的时候,要做好数据备份及加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避免数据被恶意攻击和篡改。3.强化社会保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互联网对社会保障的贯通与提升,需要工作人员在熟悉社会保障各项业务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只有具备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推动社会保障工作的高效开展。第一,针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要强化相关技术培训,加强能力考核,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才。第二,对外引进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进而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更好发展。第三,在人才培养中,要强化责任意识的培养,提要人才的责任心,因为责任心越强,社会保障问题发生率就越低。4.加快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一直集中在经济保障上,对服务保障非常少。就拿养老保障工作来看,现阶段,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标准不断提高,但是却忽略了养老服务,进而不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加快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而互联网的出现,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互联网,可以将社会保障相关服务有效的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如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信息资料库建设,为老人提供实时需求,而在社会保障服务构建中,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植,加强引导,继而加快我国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5.加强宏观决策的支持。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广覆盖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目前正在朝着呈现统筹、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并轨的方向迈进,而要想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下,构建信息化平台,可以打破碎片化的社会保障的技术保障,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互联网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要想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就必须加强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将各种渠道、各个部门收集的数据集中到统一的数据库中,建立共享数据库,对收集产生的海量的数据进行加工、提炼、分析,从而使得决策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

四、结语

总之,互联网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关联性。现行社会形势下,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迫切,但是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阻碍,相关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而互联网的出现解决了我国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困境,推动了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发展。要想实现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发展,就必须结合互联网环境,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做好信息安全管理,扩展社会保障服务领域,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作者:白玫 单位: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严新明,童星.互联网对社会保障的贯通和提升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11).

[2]杜恩宽,邓华.社会保障卡的互联网认证与安全应用体系[J].电脑与电信,2017(5).

[3]田苑淯颖.简论“互联网+”在社保服务平台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5(29).

[4]郜凯英,杨宜勇.中国互联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构建——基于大数据挖掘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5).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缺失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24-01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为社会成员提供可靠的“安全网”,而且是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一高速运行列车的“减震器”。教师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师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从我国现实看,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却处于整个教师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尤其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教师根本没有被视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对象,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近些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其基本格局仍是权益分离,内容不系统,对象不全面,保障程度低,难以形成全方位的、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对象不全面,社会化程度低:1、覆盖面很小,实施范围窄。社会保障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核心内容,第二是补充内容,第三是间接内容。核心内容是针对现实风险的直接保险需求的,主要是养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有关的救助或保险项目,这是在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都涉及到的。补充内容是旨在保障国民生活水平的间接保险需求,主要指妇女、老人、儿童、食品、住房等有关福利、紧贴项目和救济金,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般也会涉及到的。间接内容是义务教师与职业培训、付薪休假等层次较高的项目,这一般是处于特殊考虑,并且在国力较为强盛的情况下才会涉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如果按照国力现状预算,一般只能涉及到核心内容。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一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却严重缺失。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庞大,加之社会保障内容不合理,实施范围有限,所以很多农村地区教师的社会保障无法得到实施,严重阻碍了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缺乏公平,保障对象非全民化,这是我国社会保障最突出的问题,同时这也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全民性特征。2、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真正的社会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覆盖全体成员的;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是法定的、完善的,管理机构必须是统一思想的且具权威的独立结构。社会保障的内容繁多,如果全部能够按照实际需求设置保障项目,当然是最理想的,但事实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力还不强盛,所以必须有选择地,按轻重缓急逐项设置。因而重点解决这三项保障内容十分迫切。这三项内容已经在学校中初步建立,但是未能够与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相配套,因此存在很多问题。近些年农村学生生源萎缩,我国很多农村教师随时都面临失业的境地,农村教师失业保险制度严重缺失。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公众支持不够:1、法律不健全,科学性差。我国社会保障的立法还是很不完善的,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立法的权威性不高;社会保障立法的整体性不够;社会保障立法的科学性不够。此外,有关社会保障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条约、习惯法等,涉及教师社会保障问题的并不多,有关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无从提及,所以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的立法及政策严重滞后,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问题根本无法得到保障。社会保障的立法不健全、制度不落实,使社会保险的统一性、强制性、权威性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影响到社会保障的有效管理和稳定运行,影响了教师社会保障事业的整体发展,使得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2、公众支持不够,缺乏群众基础。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保障开支有时可达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社会保障已成为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把社会保障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体,而不要看作是公民有权获得的互不相关的津贴的聚合体。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态度相当矛盾,一方面他们抗议说它花钱太多,另一方面,又欣然使用而不计成本。实际上人们并不真正了解为什么花了那么多钱,他们既把这看作理所当然,又对为它破费表示不满。有人怀疑社会保障的管理过于宽松,怀疑失业者日子好过,或者认为他们得到的补贴比实际给他们的多,进而更怀疑大批人一边干活一边接受补贴,特别是在黑市或地下经济中挣钱。这极大地破坏了群众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不愿参加社会保障。加之国家的保障机构支离破碎,使得社会保障在公共关系方面很不成功。社会保障得不到国民的全力支持,加上农村教师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所以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体系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地努力。

三、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政出多门,形成多头分散管理的局面,管理体系混乱,在全国未能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由于各系统、各地区出台的政策和措施不一,制度不规范,缺乏配合,互相制肘,形成部门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可避免地使本来有限的社会保障资金严重浪费,人为地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我国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混乱,已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这些弊端不利于进行社会保障的综合平衡,不利于制定战略目标和长、短期发展规划。现在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分属许多部门,实行封闭式的条条管理,这样很难建立一个统一的教师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可见,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内容不系统,对象不全面,保障功能差,直接导致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完善,此外我国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无法得到保证,加上公众支持不够,导致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难以完善。因此必须对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缺失的现状做出准确的原因分析,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机制,使农村教师享有真正意义上的保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袁冬梅,刘子兰,刘建江.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的缺失与完善[J].教育与经济,2007.2:7-11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范文5

(1.云南大学 国际关系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2.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西方福利制度最先起于英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造成的巨大损害,英国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日益完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因此,借鉴英国的福利制度,分析其优缺点并加以改造利用,可为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 :英国;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对策

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73-02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步晚,经过近来年来的持续努力,虽然进展迅速,但无需讳言,还很不完善,借鉴国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经验,是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英国是西方福利制度的发源地,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造成的巨大损害,英国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日益完善。因此,借鉴英国的福利制度,分析其优缺点并加以改造利用,为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

一、英国福利制度的演进与改革

欧洲早期的福利救济多是由教会提供,而且福利也是作为一种富人对弱者的帮助形式体现的。到1946年,社会福利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福利制度最终确立。1946年的英格兰议会通过《国民保险》和《国民医疗保健》,以此为起点,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得以建立。福利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制度,并且成为一种浪潮在欧洲国家推行开来[1]。

一战后,英国经济有所发展,但紧接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工人不断失业,贫困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出现了大规模的罢工潮,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自由经济思想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因此,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是经济危机的产物,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主要是从挽救资本主义角度出发的,但他有效地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具体的技术手段,这对实行社会福利是至关重要的,好比为三条腿的凳子提供了一条腿,使社会福利能够稳固地建立起来[2]。由此可见,凯恩斯主义否定了资本主义经济有效自我调节的机制,为国家干预经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于战后重建的问题,英国政府提出了维持充分就业、认真执行国民卫生保险和社会保险等主张,主要展开了以下工作:第一,解决失业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失业成为妨碍工人获得保障的重要原因,英国政府通过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在苏格兰、威尔士等地创建了许多现代化工业用以创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第二,医疗卫生。1946年5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国民医疗保健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全面的免费医疗服务。第三,英国“公共福利”型的经济系统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1946年,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业伤害法》和《国民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其中《国民保险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社会立法方面最为重要的一项,要求凡是英国公民一律投保,并且按照不同的投保类别来领取工业伤残、家庭、妇产、疾病、失业等补助。于1948年通过了《国民补助法》,主要用以救助没有资格领取国民保险并处于特殊状况下的群体,这是对《国民保险法》的重要补充。1948年英国又颁布了《儿童保障法》,对那些被抛弃的孩子提供安全、健康保障服务,后来其服务对象又逐渐扩大到了精神失常者、丧失生活能力者、老人等特殊群体。第四,住房和教育也是社会福利中重要的方面。英国政府在基本克服劳动力和原材料欠缺等一系列困难条件下,于1945—1951年间为人民提供住房90.2万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后住房短缺的困境。在教育方面,政府基本上执行1944年颁布的《教育法》规定,在全国范围普及中等教育。经过长期的完善和发展,英国终于建立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福利体系,这就是以社会保障为主体,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就业、住房、教育在内的国家福利制度。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已初步建成,但是水平十分有限,问题也比较繁杂,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覆盖范围小、保障水平低。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要覆盖全体公民,并且不同形式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也需要均衡。然而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居民社会保障支出中占大头,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他三项在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中所占比重偏少[3]。第二,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目前一直存在城乡间户口流动不畅通的难题,并且,社会保障也存在着便携性不佳问题, 例如,许多参加社保的农民工不能携带它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 从而妨碍了劳动力在全国的流动。管理不协调,部门间“各自为政”也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的主体众多,责任不明确,产生了如下问题:(1)社会保险的责任者标准不一,造成企业负担轻重不一;(2)“多龙治水”对部分保障项目的出台、实施以及执行产生了不良影响;(3)管理部门机构设立重叠、社会保险管理成本的过高,效率低下;(4)社会保险资金经过在各个环节的克扣,运营效率低[4]。第三,法律体系不健全。过去的社会保障工作完全靠行政法规、决定、文件、命令等方式进行规范,这就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极大的弊端,导致社会保障工作执行的随意性,并且缺乏强制性和连续性,这些问题均不利于维护人们社会保障权利,阻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第四,资金和监管不到位。在社会保障金方面,既存在国家投资较少的问题,也存在着在社会、企业方面的筹措不到位问题。与此同时,社会保障金的监管更是一大难题,我们没有一个统一有力的机构来监督管理社会保障金的使用,这点也给投资者留下心理隐患,从而更加大了资金筹措的困难[5]。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的成效,那么怎样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纵观历史,英国的福利制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5]。

三、英国福利制度对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借鉴价值

第一,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这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在法治社会,保证社会有序运行的第一步就是完密的立法保障。要从根源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必须使其有法可依,建立细致的法律制度。同时,在执行上也要有法必依。做到这两点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加大监管力度,指定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并且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第二,加大教育投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投资远远高于我国,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只有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才能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高新技术人员短缺,因此,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不仅有助于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过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一国人民素质的提高必定对经济的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提高全民素质一方面会降低不必要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全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劳动效率的提升也有不可言喻的意义。第三,努力缩小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我国最尖锐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最近几年的数据统计都表明我国的收入差距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这不仅增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也是一大阻碍。要想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起来更加简易,最大限度地缩小收入差距是首要选择。解决贫富差距的最佳法宝是增加就业机会。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中所占比例较多的两项,但是两者的水平和覆盖面积仍然太有限,我们要不断扩大覆盖面。第四,要切实解决人民所关心的住房问题。中国“居者有其屋”的观念很重,一时间根本无法改变,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住房带来的安全感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目前的高房价给大部分中国人都加重了负担,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因而住房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一方面,要加强对房价的控制,打击哄抬房价的行为,调控市场,增加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比例;另一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对购房进行调控,包括对于第一套住房的补贴和通过税务手段对第二套以上的住房的限制购买。

西方的福利制度固然能给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带来很多借鉴意义,但是,西方福利制度本身也有自己的缺陷。从根本上讲,这种缺陷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息息相关的,也是无法完全克服的[7]。另一方面,这种缺陷在某种程度上是源于社会制度的缺陷,是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的。比如减轻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负担,加入市场的参与,增大企业的投资比例,这不仅有利于刺激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除了借鉴西方制度的优势点,结合我国自身特色,发展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何雪梅.成就与危机:英国福利制度的演变[D].四川大学,2002.

〔2〕徐延辉.福利国家运行的经济社会学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5,(1):88-90.

〔3〕杨英法.构建和谐社会在城乡接合部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J].中国市场,2008,(31):88-91.

〔4〕徐佳.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评论,2007,(2):53-56.

〔5〕赵秦莲,杜振汉.社会公平与维护弱势群体利益[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33-37.

〔6〕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社会保障 老龄化社会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一、 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及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1.社会保障的定义

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由于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灾难发生而使生存出现苦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2.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种,其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根据不同的参保人群还存在明细项目的分类。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具有其他制度无法相比的独特功能。概括起来,社会保障的具有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矛盾的平衡器,社会政治的稳定剂等功能

二、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及问题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最早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借鉴前苏联的“供给制”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供给制的保障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保基本、广覆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是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涵盖“五险一金”在内的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截止2011年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8391万人,其中在职21565万人,离退休人员682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7292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员2522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206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31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7689万人,参加剩余保险人数13880万人。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进行各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扎实推进,不断解决社会保障支付中未覆盖人群及比较集中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1年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经有32643万人参保,其中8525万人已按月领取养老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已经有539万人参保,其中235万人领取养老金。

(2) 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问题基本解决。对于曾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未参保的集体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原“五七工”、“家属工”及支农返回人员,采取一次性补缴的方式参加养老保险,并按月领取养老金。

(3)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按照普遍调整和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普遍调整体现公平并退休人员的缴费年限等因素挂钩,在此基础上对具有该机职称的企业退休科技人员,高龄人员等群体在适当提高调整水平,2012年,国家已经连续8年提高基本养老金标准。

(4)省级统筹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统收统支和基金调剂为核心的社保资金省级统筹,进一步巩固,目前全国已经有28个省份实现了社保资金省级统筹。

(5)不断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只有企业的养老保险改革而无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健全,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不同步,就会出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同的矛盾,因此国家在2009年初启动了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虽进展较慢,但试点工作在不断推进。

(6)企业年金继续发展。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 。2004年劳动保障部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2011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 企业年金继续发展。

三、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变化,虽适用经济变化创新了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但还存在覆盖面窄、不均衡和推进难,社保基金缺口大、保值增值难,水平不均、城乡差距大等问题亟待解决。

1.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就开始进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2002年正式提出了“金保工程”的概念,2004年金保一期立项启动,金保工程统一应用软件已在全国绝大部分统筹地区推广使用,2012年6月1日,金保工程一期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随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召开了金保二期立项动员会,对金保工程系统进行优化,从目前情况看,系统网络还需要进一步整个和扩大覆盖层级,许多地市目前的系统接口还需要进行改造,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等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全国统一客服热线12333需加快完善和上线使用的速度,能在第一时间切实解答参保人员提出的问题。

2.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建设,保障和促进各险种参保关系转移接续及待遇领域

前期以致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参保人员的流动性将逐渐加大,2009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对城镇企业职工这一参保群体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和养老保险计发办法进行了明确,但对于其他险种、其他参保群体及其他情况,例如:在同一省内不同城市,一个城市参加了养老保险(原户口地),医疗保险参保在另一城市(新户口所在地),对于国家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待遇返还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3.优化社保资金筹资渠道,运作基金保值增值

社保保障机制关键在于社保基金量是否充足,拓展社保资金的筹资渠道应被视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个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养老保险支出压力日渐增大,仅靠目前财政补贴及单位和个人缴费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实行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以部分积累制为主体,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并存,个人账户制、捐赠、发行彩票等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强化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在充分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社保基金保障增值投资运作的规章制度,推进市场化运作,才能实现基金的复盈率满足社会保障成员的保障需求。

4.建立系统监管机制,坚持部门分工协作

社会保障的主要职责是对法律法规的执行状况和社保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具体包括为覆盖单位和群体建立社会保障的管理账户、审核资格、发放待遇、处理管理转移、提供咨询等服务,对于拥有巨大资金量又服务内容杂、事物管理广的社保管理部门来讲,建立系统性的立法机关监督、社保争议解决机制、发挥民众和新闻媒体多方位的监管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社保经办机构、企事业单位分工协作,形成统一化的管理体制机制并高效率运转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邓大松 ,林铭,谢圣远. 社会保障理论实践发展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赵鑫刚.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面临问题及解决对策 辽宁行政学院 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