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保障体系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社会保障体系现状范文1

【关键词】城镇化改革 城乡一体化

一、当前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

1978~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率及人均GDP情况

随着河南省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迅速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80%。

(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得到改善

2011年河南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08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8%,居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城市整体功能不断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差异在不断缩小

截至2012年7月底,河南省农村社区建设完成投资631.5亿元,初步建成新型农村社区试点350个。

(四)中原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

河南省充分发挥中心区域和交通中心优势,加快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城镇化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城镇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二、河南省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偏低

河南省2011年经济总量26931.03亿元,城镇化率为 40.57%,全国排名第27位。2011年河南省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57.3∶29.7,城镇化率比工业化率低了16.73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

河南省城镇化在空间上呈现出“东慢西快”严重失衡的格局,各地经济实力不同,城镇化水平有很大差异。影响河南整体的经济发展,不利于“十二五”城镇化的整体推进。

(三)城镇化质量不高,制约河南省城镇化的进程

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长期投入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差。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失业率提高等城市病凸显。

(四)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2010~2013年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

单位:元

城乡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五)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

2011年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13∶57.3∶29.7,仍然存在二、三产业不够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

三、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就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路径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终期目标是: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项目齐全、覆盖全面、机制健全、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达成社会保障普惠和公平之目标。

(一)改善农村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奠定经济和社会基础

第一,通过农村内驱模式,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二,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公共财政适当向农村倾斜,促进农业现代化、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第三,通过政府外推型模式,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和合理布局。第四,创新城镇化的方式和内涵,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人口的合理流动,平衡城乡人口结构。

(二)强化政府责任,提高管理水平,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提供制度基础

一是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力支持。二是加强法制化建设,实现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执行能力。五是通过构建农民退出农业、农村的新型机制、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进城的有关综合配套改革。

(三)以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的全覆盖

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与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挂钩的机制。二是做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要严格控制城市养老金水平的增长,提高农村养老金给付水平。三是实现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全国联网机制。

(四)逐步统一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一是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二是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到全省城乡医疗保险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基金统一以及管理统一。三是优化城乡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续接办法。

(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通过实现社会保险、新农合、医疗就诊、社会福利、城乡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民生保障业务的城乡一卡通服务,最终实现河南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社会救助、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各类社会救助业务的一体化经办。

(六)完善城乡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一是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政策法规、制定服务标准、审批执业资格以及开展执法监督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社区福利服务。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指导下,以街道或乡镇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志愿服务为基础,为城乡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服务。

(七)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平等的户籍制度,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最需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社会保障、户籍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问题,加强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公共服务

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土地制度和财政制度改革,提高全省社会保障信息化程度,启动河南社保“一卡通”工程。

参考文献

[1]耿小茜.浅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经营管理者.2010.16.

[2]董克用,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河南省统计年鉴.

社会保障体系现状范文2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对策建议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两会召开之际,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论及2008年没有根本缓解的五大问题时,将社会保障列为首位。在我国整体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八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以集体保障为主,家庭保障和国家救济为补充的农村劳动者保障体系已经基本解体。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程加速,这既是发展三农的有利时机,也是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带来新问题,出现新矛盾的敏感时期。因此,在我国农村如何建立社会保障模式,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这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及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态正在发生快速转型,农村发展变革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劳动力中有四分之一外出打工,人数接近1.2亿元,他们是一支边缘化的群体,基本权利与合法化权益无从保障。二是失地农民持续增加。在现有农民补偿安置制度下,失地农民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小规模、分散性的农户经营面临新的风险。家庭联产承包后,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农民,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就业风险等诸多压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农村社会进入老龄化时期。农村居民老龄化群体比重迅速增加,农村老无所养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五是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组成,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保险具有强制性,强调责、权、利对等,具有分散社会风险的功能。但是,构成社会保障体系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目前在我国农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匮乏。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集体补助,社会筹集,个人缴费。由于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社保基金零散,各自为主。大部分农民基本生活费用都存在困难,根本无力承担个人的费用。

三是农村保障主体的差异化。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失地农民目前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到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城镇养老保险已成规模,但农村养老保险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传统的农民已经分化为传统的农民和产业工人,而农民又分为三种情形:一部分是市民化的农民工,他们的职业身份已经完全改变,需要制度改革把他们纳入市民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农闲是出来打工的季节工;三是占农民工大多数的流动打工者。

四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项目少、水平低。1992年,农村引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据统计,1998年全国历年累计8000多万农民投保154.4亿元,按养老金计算人均只有180元。

五是农村社会保障缺乏立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较大的工作,制订政策制度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法规。由于缺乏法律规范于制度化的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呈现了分割、多头、各自为政的现象。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进一步强化职能,政府的责任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将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成果作为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范围;要健全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要加快推进乡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农村社会保障三级机构、四级服务网络。

(二)稳定和规范资金筹措机制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参保。首先是政府资金的投入,政府要逐年按一定比例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要保证政府监管资金来源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提高农民自我保障意识,通过宣传和引导,发挥社会、集体的力量;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提升农民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三)建立农村低保和保险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一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补救机制,是保障农村贫困人口最起码的生活需求;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的保险制度。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迫切需要医疗、养老和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保险保障。要注重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做法,政府对农村的保险给予一定的投入补贴。

(四)加强农村社保立法工作

农村保障制度要以法律的形式出现,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这对于农民按期交纳社会保险的行为以及国家在一定条件下,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险都带有一定的约束力。

社会保障体系现状范文3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商业保险定位于经济的助推器和社会的稳定器,能够有效地减轻政府压力,能够有效地稳定社会生活,是建立和健全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商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截止2014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经达到8.4亿人,全国总体人群覆盖率达61%。全国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97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8.02亿,总参保人数总和超过13亿人,表明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我国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每年保持快速增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受到人口多、基础差、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相对滞后,保障体系建设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有待提升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居民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处于制度分设、管理分割的状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缴费标准、医疗费用报销标准、定点医疗机构、药品目录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企事业单位所实行的养老金“双轨制”也有损社会公平。因此,不同群体的多种保险制度并存,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中的保障水平差异较大,导致社会保障体系有失公允,公平性有待提升。

(二)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性不强造成政府财政的潜在风险财政部《关于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2014年基本养老支出为1.90万亿元,基本养老保险收入为1.87万亿元,基本养老保险支出首次低于收入。而大多数地方养老金存在较大的缺口已经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了,一些欠发达地区动用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基金等有结余的基金发放养老金已是公开的秘密。

(三)相关制度设计缺乏统筹性,尚未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的相关制度设计统筹层次低,缺乏科学性。在养老保障方面,全国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企业年金,企业员工缺乏补充养老保险,尚未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处于核心地位。商业保险又称金融保险,是相对社会保险而言的,它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

(一)商业保险有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实现多支柱保障社会保障部分主要由政府。商业保障能够缓解社会保障的压力并且不需要政府动用财政力量,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

(二)商业保险有利于丰富社会保障体系的层次结构,提高保障水平随着国民收入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基本的社会保险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的保障需求。商业保险可以细分保险市场,更全面的涵盖社会保障无法触及的领域,利用自身专业化优势,灵活精准设计符合社会现象的新险种。

(三)商业保险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效率,加快社会保障建设商业保险属于市场行为,以合同的方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强大的法律约束力和长期的稳定性。在投保和支付等方面,不会受到投保人的地理身份等条件的限制,也就不存在复杂不易解决的人口流动矛盾。

三、我国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情况

(一)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商业保险开始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调“要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这标志着政府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保险与保障紧密衔接。

(二)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有关这些领域的专业化保险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业务规模日益庞大。2014年,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1587亿元,同比增长41%。2000年至今,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速超25%,目前,全国有100余家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产品2300多个。

四、完善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将商业保险建设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依旧任重而道远,全社会仍需通力合作,不断改革创新。

(一)明确商业保险的定位,正确认识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保险具有盈利性质,所以需要坚持商业化经营原则。同时,作为一种市场机制,商业保险具有更高的经营效率、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加强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政府、保险机构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吸取教训,同时立足我国特色,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加大对产品、渠道、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从而找到适合我国特色的,有效的保险与保障结合方式。

(三)加大保障产品创新力度,加强投资运营能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失地人口,进城务工人口数量庞大,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无论是广度还是力度都明显不足。商业保险有必要在养老、医疗和农村保障上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弥补社会保险投入的不足,为自己赢得市场。同时,随着国民收入的提升,中产阶级的队伍日益庞大,过去的养老、健康等保险已经不太能满足较高收入阶层的需求。

社会保障体系现状范文4

一、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而商业保险作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地位是不可忽略的,并且将进一步地体现出来。

1、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者。

社会保障对于我国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涉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的,因此,其发展也应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满足在多样性和多层次方面的需求,而这一切都需要商业保险的参与和运作。社会保障应该是面面俱到的,而且对于每一个人都应当是公平公正的,但是就目前我国基本国情而言,对于社会报险主要采取的是“低水平、广覆盖”的政策,所以社会保险只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保障需求。而商业保险由于其具有营利的特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效率,它能够在社会保险的基础上满足社会成员更多的需求。

2、资金融通和运作机构。

商业保险除了和社会保险一样具有经济补偿功能以外,它还有自己特有的功能,那就是进行资金的融通和运作。一直以来,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关系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因为它与人们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的财政负担。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就现状而言,其仍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保险对于资金的需求,而社会保障资金投资收益长期底下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因为就社会保障基金而言,其直接投资运作的成本较高,而且运作的渠道也比较窄,所以投资的效益受到影响是必然的。

二、商业保险正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我党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它关乎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在清楚地认识了商业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之后,我国还应当正确看待商业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商业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有补充作用、提高作用和扩展作用。

1、补充作用。

就单纯的社会保险而言,其满足不了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这就需要其他的保障来对其进行补充,而商业保险就是对社会保险的一个很好地补充。尤其是对于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而言,商业保险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许多西方国家已无力负担高额的国家社会保障基金,其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负担,他们在不断地探寻着新的出路。而商业保险的发展和运作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因为它的运作和发展在丰富社会保险体系层次的同时,还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2、提高作用。

商业保险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效率有着很好的提高作用。现收现付、部分积累是我国目前社保资金运行的模式,但在现在,我国老龄化的问题在不断加重,社保的基金已经严重的不平衡,这对于社保资金的保值和增值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社保体系在支付中遇到了极大的危机。但是有了商业保险的参与,社保体系中资金运行效率能够有效提高。目前我国养老基金分配情况大致是企业负担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如果对于效益较差的企业,再让其负担高额的保险费用,其负担必将大大加重,这将影响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

3、扩展作用。

社会保障体系现状范文5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均衡衔接;黑龙江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100-02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为了保证社会稳定,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为失去收入来源和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行为,在现代社会,它还是政府调节和控制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实施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物质利益的调节来使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避免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动荡。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黑龙江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乡村人口1 777.7万,占总人口的46.5%,贫困群体规模大,全省约有24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相对贫困线(人均纯收入870元)以下,占农业人口的12.7%。因此,在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经济比重较大的黑龙江省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意义重大,然而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建立高水平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大难度。1986年黑龙江省对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了保险基金的市、县级社会统筹,保险金的来源由过去的国家、企业负担,改为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合理分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黑龙江省的社会保障制度又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作为振兴东北的老工业基地,2004 年5 月以来实施了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取得了预期效果,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不仅社会保障覆盖面有所扩大,而且社会化程度也有所提高。

黑龙江省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尽管成绩很大,但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从改革的角度讲,如果不能尽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黑龙江省长期存在的体制就无法得到解决,市场化进程就会受到影响。从发展的角度讲,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够改善居民的心理预期,消除人们对年老、失业和生病的后顾之忧,变预期消费为即时消费,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从稳定的角度讲,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减轻体制转轨引发的社会震动,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安全网和减震阀。

二、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等代表的社会保障的风险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等代表的消费理论,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的政府干预,贝弗里奇计划和西欧社会的福利社会主义思想通常都被认为是社会保障理论的基础,目前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都遵循这些理论。在这些理论中,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为整个西方国家的现代保障制度奠定了系统的思想基础,而凯恩斯和贝弗里奇等的理论和主张,则是西方国家建立本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依据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国经历了近二十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社会党人在一些欧美国家长期执政,执行了高社会福利政策;于是福利国家的社会观念和实际政策广泛流行起来。在上述种种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之上,一些北欧和西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趋于成熟,形成了欧洲福利国家的高标准和高难度覆盖面的社会保障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以政府为实施主体,以高税收为基础,对社会普遍成员实行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例如,实行国民保障制度,原则上全体居民包括外国侨民均可享受医疗保障,由国家医疗机构免费供应医药和治疗;对于所有老年人实行养老保险;实行高标准的失业保险制度等等。

从世界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以德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多数国家实行的传统型社会保障;二是以英国、瑞典、芬兰为代表的一部分国家实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三是以前苏联、东欧国家为代表实行的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四是以新加坡、香港、智利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实行的个人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障。其实,前三类均属于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模式;第四类属于以个人储蓄积累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模式。目前绝大多数选择了以社会保险为社会保障主体模式的国家,尽管在开始实施后表现出许多优点和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到头来却免不了陷入“寅吃卯粮,债台高筑”的泥泞和困境;而在实行以个人储蓄积累为社会保障制度主体模式的国家,政府和社会的负担都比较轻;呈现出勃勃生机,有许多好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三、黑龙江省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的策略体系

(一)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三维”保障模式

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保障模式,要运用多种风险管理机制与工具,有效发挥政府、市场机制及个人在社会风险治理和管理的重要作用,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护制度。因此,结合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在进一步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构建由“基本保障”、“补充保障”、“附加保障”三个层次组成的“三维”保障模式,将多种社会力量进行有效整合,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构建和完善黑龙江省社会保障体系。为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突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按照“当前可承受、未来可持续”的要求进行体系设计,着力实施机制体制创新,打造制度平台,努力构建“递进式、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建立新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监测评价系统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运行过程,有必要研究和建立一套对体系建设和运行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的技术方法和工具。通过建立监测指标系统,动态跟踪制度运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评价并及时报告已经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为制度平稳运行、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基本思路:一是根据新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目标,结合当前制度建设与运行管理现状、重点问题,分析新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监测评价警情内容及评价标准。根据监测评价警情内容,初步确定以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为重点的系统整体架构;二是根据新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监测评价内容的需要,研究确定新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确定监测评价指标选择原则及其来源;三是根据监测评价警情内容与指标体系,研究“城乡社会保障协调运行”定量评价方法;四是研究新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监测评价步骤,实现监测评价工作。

(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救助制度

要想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就要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救助制度。首先,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目前低保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其中县级财政也负担一部分。从当前情况看,一个地区财政能力的强弱,决定着这个地区低保覆盖范围的大小、补助水平的高低。对黑龙江省的县(市)来讲,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造成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需要低保救助的贫困人口数量较多,而地方财力非常有限,要保持本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长期有效运行,没有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资金注入是根本不行的。因此,要巩固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补助力度。其次,要强化低保制度推进就业的功能。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应建立规范化的具有激励作用的保障标准和支付方式,防止其对保障金的消极依赖。在保障标准上,进一步扩大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者之间的差别。改进对低保对象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使之真正切合低保对象的就业需要。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或要求其做“社区义工”,将救助金转化为劳动津贴。

(四)将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

社会保障体系现状范文6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平等;转移支付

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不断扩大的的背景下,一方面某些高收入阶层可以再海外疯狂扫货,另一方面,普通百姓却纷纷表示对物价有点力不从心。研究和调控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构建有效率的社会保障体系关乎中国的经济发展大局,更会对稳定政局、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希望文章的研究会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这里有必要对调控收入分配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二者的关系做个界定。文章认为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一大有力措施,也正因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就更加需要构建有效率的社会保障体系。

1.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基尼系数处于回落期,但依然过大。如果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中国的收入分配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基尼系数先后经历了1978~1985年的缓慢上升;1986~2006年的快速上升;2007~2009年的回落。(如图1)

按照国际惯例来看,中国的基尼系数自1987年起就突破了0.4的平均线,其后一直上升至2006年的0.496,达到峰值。虽然我国的基尼系数没有突破0.5的临界值,但收入差距问题已不能回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里选取了中国统计年鉴中1978~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的数据进行横向、纵向比对分析。尽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都在增加,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的速度要快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速度,两条曲线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也说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扩大。

地域差异过大。地域收入差距首先表现在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上。以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例:2009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为23153.21元,居全国之首;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最低,仅为为15523.03元(收入差距达7630.18元;收入比为1.49∶1)。其次,也可以根据行政省份来看地域收入差距。2009年上海市人均收入为32402.97元;北京次之,为30673.68元;甘肃省为最低,仅为12918.04元。如果计算上海市人均收入与甘肃省人均收入比照,收入差距则为19484.93元,收入比为2.51∶1。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社会保障体系未能保障居民教育均等化。教育不均等于收入差距有着天然的关联。从微观层面上说,教育机会不均等首先会影响个人的劳动素质,进而影响个人获取收入的能力,导致个人收入水平的差异。站在更高的层面来讲,教育的收入分配效应往往影响几代人。一般而言,第一代人低教育层次导致了第一代人的低收入,而第一代人低收入会很难支撑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人接受高层次的教育,进而影响几代人的教育消费,也就相当于影响几代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财政转移支付未能真正保障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政府转移支付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又称为“再分配”。政府首先通过税收等增加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转移支付将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但是,当前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发放尚待确保;失业保险、低收入保险、养老保险等都面临难题。

3.构建高效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思路

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和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力度需要加强。应该规范转移支付的接受者标准,完善转移支付体系,扩大接受者范围,提高转移支付金额。一方面需要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发放,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另一方面社会慈善组织也需要将增强公信力,争取募集到足够的基金,并且足额发放到有需要的低收入者手中。

保障公民公平的教育机会。保障公民公平的教育机会还必须合理分配教育经费。首先,应该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级教育之间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从师资培养与分配、经费分配、校园建设、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教育落后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人民接受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权利。此外,例如,农民工本身的基础教育知识比较匮乏,所以需要通过构建有效率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农业知识培训等。

[1]K.Anderson. Lobbying Incentives and the Pattern of Protection in Rich and Poor Cou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5(03):401-423.

[2]Shujie Ya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over 20 Years of Reforms[J].Economic Development&Cultural Change,2000(04):447.

[3]杨新铭.地区收入差距与收入流动性演进的比较分析:1978~2007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