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26-01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教材资源的利用问题、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学生主动性及教学实施偏向化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整体政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新课改的整体进程,我们需要提高认识,深入思考,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应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新路子。笔者在此结合社会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教育实践的经验,以期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引起教育界同仁对高中政治教育的关注。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原因简述
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这篇文章中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了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的需要,我们简单概括一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①教材资源的利用问题;②过于注重理论、脱离了实践;③学生主动性的缺失;④教学实施偏向化。大多数教师把握不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导致教学质量很难全面地提高。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首先,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非社会体制的问题,而是社会环境问题;其次,市场经济的转型对国民思想的影响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最后,外来思想的入侵和国内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完善是问题的根源。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后,不仅带来了政治思想方面的主流指导思想,同时各种不同思潮的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民思想的稳固和核心思想的健全。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德育建设密切相关,与时事政治动态紧密相连,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轴心。因此,走出一条既适应学生学习规律、心理规律又符合社会现实的教学途径是迫切需要的。
(一)更新教学理念
理念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真实反映,是行动的灵魂。在应试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将影响整个教学体制的改革,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但是,在现有教学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有的老师依旧因循守旧、不肯变通,把以往习惯性的应试教育观念带入到日常的教学教育生活中,影响了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降低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最终影响了学生健康思想理念的形成和完善。
(二)转换教学模式
应试教育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老师和学生大都是拿来主义,利用那些固定的无味的知识应对教学和考试,没有把知识内化到自身、转化为自身的修养成分,因此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工具,这种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政治课堂上那种死气沉沉的氛围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要真正实践思想政治的教学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改造成塑造学生道德品性和实践修养的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这种传输性模式,用以探究性学习模式取而代之。
(三)完善教学过程,修正教学目的
教育目的的实现一般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素质教育要改变以往课堂以老师为中心的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轴心。把以往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性讨论的过程,逐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精选教学资料,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这里我们认为,现有的教学课本大都是经过专家或学者总结之后的条条框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把握好教学资料。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发挥自我能力的机会,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调动起来,鼓励每个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问题。最后,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结语
解决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必须从教学理念、模式、手段及方法入手。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和目的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性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只有把日常的教学过程塑造成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和完善过程,当成思想政治的实践过程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 缺失
随着知识经济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日趋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中包括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性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在推进高职教育的进程中,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文素养缺失问题日益突出,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重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一、教育功利化的影响
高职教育它所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其源源不断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输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教育产业化以及就业导向性的办学理念下,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产生了误解,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过分强调人才的应用技术性,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素质性。如,在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只强调专业技术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的现象,甚至存在有“先成才,后成人”等思想误区,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等受到消极影响。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近几年来众说不一,我们在此无意讨论。只针对高职院校因此而产生了一种把教育功利化的现象,即只关注给院校带来经济利益的招生率和就业率问题,而忽视培养学生包括社会适应力在内的综合素质问题予以探讨。
教育的产业性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这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可以多元化,可以为我国一直以来完全由国家负担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但并不是把教育完全的按照企业模式去经营。
不能忽视的是,教育的产业性还集中表现出对相关的有形产品和文化精神等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够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特性。因此,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长期性事业这一根本性是不可撼动的,某些对教育的功利化认知将会导致忽视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忽略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乐观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轻视,这是对高等院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和社会责任性原则的一种监测。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在30%以上。同时,大学生自杀人数也在近些年呈急剧上升趋势,“新读书无用论”以及大学生道德败坏现象也时有发生。
2010年1月26日,总理听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说:“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基本取向应该是公益性的,决不能‘一风吹’地搞产业化。即使是文化产业也应该面向群众,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无论从教育投资上来说,高职院校属于民办还是国办,都不能忽略教育本身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性,需要坚持输入社会的人才是人文素养完善的、高技能的复合性应用人才。
二、 人才培养理念认知上的偏差
职业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改变了以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分离状态,强化了产学结合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其目的是问了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怪圈,突显就业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避免出现“有学历没能力”现象。
可是,在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特性引导下,使得很多院校片面追求提升就业率,简单地理解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有甚者把其等同于岗前技术培训,盲目要求学生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把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完全等同于职业能力,从而导致了作为职业能力重要基础和支撑的德育为内涵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简述一下它们的相互关系。
(一)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
职业技能呈现的是劳动者对于给定的具体工作的胜任程度,职业资格则是体现为劳动者对于灵活界定的工作的胜任程度,它们是职业能力的外显形式与物化。二者的获取当然很重要,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所展示的是劳动者对于自在发挥工作的胜任程度;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是相对静态化的,而职业能力则是相对动态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能力的具备才能促使从业人员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的主动设计职业生涯,自由应对技术、资质的变化,在社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调查发现,近几年来,特别是80、90后大学毕业生入职后,往往仅能适应某层次或某类型的工作,而缺乏在工作当中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无法实现职业的升华。这反映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培养的缺失。所以说,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其中德育素养教育是最不可忽视的,因为职业能力中诸如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心理承受力等人文素养则需要通过德育教育的加强予以实现。
三、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人格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对于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升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问题,一直是教育管理和研究部门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人格的完善与塑造,促使他们能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虽然相关研究和改革很多,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
特别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弱化,更是忽略了该课程的发展与改革。教学与实践严重脱离,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真切感受到这些课程对于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曾经有过一个鲜明的对比,要求一些来自香港和内地的学生进行自我陈述时,我们发现香港学生注重展示的是公德心和关怀社会的意识,而内地学生则强调的是个人能力和学习成绩。这不仅让我们感叹,十几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影响甚微。“用耳听者,学到皮肤;用心听者,学到灵魂”。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就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加强德育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但高职院校的发展仅仅依靠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是不行的,还要通过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能只抓人才的专业技术培养,也要加强人才的德育素质培养,在突显教育本质目的同时也提升了院校本身的社会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发现,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缺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教学定位有着密切关系的。然而,即使单单从高职院校的教学定位来说,德育教育的加强也是至关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处于经济腾飞的时期,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市场的激烈竞争,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对其所输出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挑战,社会需要的不是只有知识没有文化、只有技术没有能力的畸形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
[2]网络资源: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网络资源: 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范文3
虽然当前管理类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日益严重,但具有经济和管理基础知识的管理类大学生,在创业能力方面却具有先天的优势。培养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是解决管理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具有现实意义的角度出发,对创业与创业能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可行性,分析管理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探讨如何提高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其自主创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依据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各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积极实施扩招的教育改革政策来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随之带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近几年的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甚至稍有下降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管理类专业招生的规模和人数不断扩张,管理类毕业大学生人数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比重越来越大,结果使得该专业由“招生热”变成了“就业难”,他们的就业状况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自身的职业发展都产生一定的影响。麦可思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研究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八个专业是连续三年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七个专业是连续三年失业人数最多的高职高专专业。这些数据表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并不理想[1]。就业难的根源除了大学不断扩招的客观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不足,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是其就业难非常重要的原因。促进当代管理类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有效地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一、创业能力的界定
大学生要想进行自主创业,首先要具备创业能力。根据有关专家建立的创业能力二阶六维度的创业概念模型,以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为第一阶维度,以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为第二阶维度[2]。
第一,机会识别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就是正确及时辨别、利用机会的能力,它也是正常个体快速适应市场环境,顺利开展经济业务的必备能力之一,是创业能力的核心因素,具体包括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
第二,机会开发能力。机会开发能力具体就是指利用识别能力发现市场机会,识别者凭借自身智力寻找突破口,开辟新的市场份额。
第三,组织管理能力。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
第四,战略能力。战略能力是指主体(个人或集团)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谋划、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过程。战略能力涉及的对象大多是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和人与自然的复合系统及复杂过程的能力。
第五,关系能力。利用社会关系或社会能量的能力。创业者具备的社会能力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第六,承诺能力。民事行为主体对要约作出承诺,使合同有效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能力。承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大体相互对应,即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具有完全承诺能力,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具有限制承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没有承诺能力;法人的承诺能力取决于它的民事权利能力,法人只有在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内所为的承诺行为才能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人的承诺能力不能超出被人的授权范围。
二、管理类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第一,专业知识优势。管理类大学生学习能力强、领悟能力高等共性品质,同时因其专业课程涵盖经济、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具备创业所必须的营销、生产运营、质量管理、人际沟通等知识技能,所以在创业专业基础知识储备方面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
第二,实践能力优势。管理学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宽,除了书本基础理论知识外,还有许多模拟实习、实训和各类实践大赛,这些实践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大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第三,组织协调能力优势。与理工科类大学生相比,管理类大学生突显出更强的社会群体性[3]。他们参与更多的社团、社会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的平台,培养了其组织管理、合作协调能力,为将来创业与社会各部门人员进行有效地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影响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原因分析
第一,创业意识薄弱。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决定自主创业的强大内驱支撑力,是创业的先导,是创业者必须具有的创业能力之一,要想自主创业必须首先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但在谈到“自主创业”这个话题,大学生特别是管理类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最后付诸实际创业行动的人却寥寥无几,究其根本是由于大学生只是盲目的跟随“创业”的热潮,没有从本质上对创业形成深刻的认识。
第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目前,创业教育已经引起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但缺乏系统的、规范的、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培养出的管理类大学生既不能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具有切实的创业能力[3]。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创业教育课程与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融合度低,创业教育课程知识流于表面形式,缺少实质性的创业指导内容;二是教材版本更新缓慢,缺少培养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战略计划,多数高校随意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订购教材,而且多数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是陈旧知识;三是实践课程比重明显偏低,甚至有的高校只有简单的企业参观实习,根本没有涉及如何锻炼管理类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四是课程教学中包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较少,管理类大学生属于非技术型人才,基本的产品生产流程、技术研发创新是他们的盲区。
第三,师资队伍经验不足。创业管理教育目前还属于管理大门类中的一部分,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关的创业课程也均由管理类在职教师讲解传授。虽然管理类教师具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功底,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是高校毕业之后直接入职授课,没有在企业工作的职业经历,更何况创业实践经历。此外,有的高校还任用就业办的办公人员作为创业教育课的主讲师,由于他们长期处于行政岗位,教学经验不丰富,很难把握教学的精髓;有的高校想利用外聘成功企业家为学生上课这一渠道来提升创业能力,但是考虑到经费有限,没有真正地付诸实施。由此可见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质量并不理想,也没有达到提升创业能力的预期设想。第四,实践锻炼有效性。高校举行的创业大赛项目涉及的商业领域很有限,如大学生创业挑战杯大赛、ERP企业模拟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都是大学生自身设计理想的创业情境,然后编写提交企业策划书、商业计划书等,但理想的情境与现实的市场竞争环境差距甚远,竞赛的成果不一定能经受实际竞争的考验[4]。有的大学生还热衷在业余时间做兼职来锻炼自己,但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家教兼职,这与培养创业能力的关联甚微。可见学校要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定要承担一定的成本和压力。
四、培养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
第一,结合德育教育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非常多,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思想教育可以结合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向学生们灌输创业教育的思想内涵[5]。通过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培养顽强的心理抗挫能力,形成严谨、务实、创新、刻苦、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为创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二,重新规划课程结构,设置多阶段不同内容的创业课程。不只是在安排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增设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同时课程结构设置要突出阶段性,初级阶段为深入学习管理类专业基础知识,为以后进行创业教育打下素质基础;中级阶段引入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基本的创业精神、理念、风险、市场商机等,培养基本创业能力;高级阶段为指导实习阶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锻炼自己,积累经验。这种由初级到高级、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有助于提高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第三,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创业教学质量。教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更加需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主导创业教育。既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大前提。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创业培养。在管理学院中,挑选对创业教育有浓厚兴趣的老师进行专门培训,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实践创业的机会,引荐他们多与企业成功人士接触,激发教学灵感,鼓励不定期下企业脱产学习和历练,建立成功创业校友录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经验、分享心得的交流平台等。二是扩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利用教育经费外聘成功创业校友或企业家来校作为兼职教师,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为学生简述创业历程。同时大学生们也可以领略成功人士的风采,激发他们的创业斗志。
第四,鼓励管理类大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真正“血腥”的竞争市场环境。鼓励管理类大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企业实习活动,学习企业管理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基础流程,发挥产学研一体化政策的最大效用[6]。鼓励管理类学生在校园里开设小型超市、书吧、茶吧、饮品屋、饰品屋、快递中转站等小买卖,这种活动存在真实的现金流,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创业风险的存在;还可以鼓励管理类学生参与创业者的创业过程,管理类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历经市场调查、商业计划书制定、行业选择、地址选择、企业的法律形式选择、资金筹措、员工招聘、销售管理、供货商管理、财务管理等创业程序,每一个环节都涉及资源约束和成本、收益问题,有助于管理类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
五、结语
现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形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企业人才储备大幅度降低,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管理类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主创业是解决管理类大学生就业难题有效途径之一。多数高校与创业培训机构的调查实践证明,鼓励培养管理类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效果是显著的。但培养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探索培养途径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构建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也必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企业及政府三者要紧密配合,立足于企业家精神,针对管理类大学生自身固有的特点,为其提供各种硬软件和软环境等优良条件,进而提高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这不仅解决了管理类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难题,也为社会储备大批后备企业家,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兄武,陆丽,唐忠明.中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管理,2011(4):68.
[2]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52-57.
[3]王保义.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98-100.
[4]徐华平.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