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调查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调查的含义范文1
《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的通知》以来,我们迅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全镇专题工作会议,重点学习了省、市通知精神和《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方案》,使全镇上下明确了此次检查工作的实际意义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了落实通知精神的自觉性;同时结合实际,下发了《**镇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的通知》,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统计站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把通知精神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打下了组织基础。
二、夯实基础、健全机制,确保统计工作质量检查成效显著
统计工作的高质量是统计数据准确性、科学性的保证,其关键在于基层。近年来,我们加大投入,加强了镇村统计队伍建设,累计投入万元,为镇统计站配备了微机等办公用品,购置齐全了各种硬件,实现了磁盘保送、网上发送,使其更好地发挥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统计工作的职能。健全统计网络,坚持保障经费、落实待遇、提高素质,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逐步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证录、统计台帐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推动了整体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大检查,促进了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科学,统计数据的准确、详实。围绕此次检查,我们进一步健全了党政领导成员包管区、机关工作人员包村的包保责任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严格执法、稳妥推进,全面开展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检查
我们严格按照《**省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方案》,结合**实际,采取自查、抽查和复查等形式对镇、调查村、调查户农村统计调查数据进行了全面检查。工作中,统计、财政、经管、经贸委等部门积极配合,切实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起,纠正数据错误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村不够重视统计工作,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信息闭塞,档案资料归档不及时、不规范,统计人员变动相对频繁,档案未及时移交,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二是统计工作服务水平整体偏低,部分村没有按时整理年度资料和历史资料,不能做到定期编写年度、季度统计分析报告;三是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没有做到“村组数据与乡镇上报数据一致,乡镇数据与上报市级数据一致”,报表数据逻辑性差,一些统计数据计算错误,指标含义混淆。
四、强化措施、积极整改,推动农村统计工作再上台阶
统计调查的含义范文2
对统计数据质量标准的认识误区
尽管当前公众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和关注越来越多,但由于其对指标的含义不甚理解,导致质疑之声频发。由此,统计部门有必要认真思考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到底是什么。首先,目前我们对统计数据质量外延的理解存在误区。传统的标准仅仅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试想如果仅公布数字,即使其本身非常准确,而获取数据的人对其真实性、有效性以及所涉领域却无从判断。因此,只用准确性去衡量数据质量是不充分的,有必要对其外延进行拓宽。当前很多国家都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各自的数据质量标准。如英国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是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客观性;韩国的质量标准则是适用性、准确性、时效性、可索取性、可比性、有效性。在我国,统计数据质量标准至少应该包括指标解释(含义、范围、口径)、数据特征、调查方法、统计误差、获取时间、频率及渠道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对统计数据准确性的认识也有误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并非指百分之百精确。因为误差为零的统计数据几乎是不存在的。其实只要把数据误差控制在很小的、大家公认的、可接受的范围内,就达到了准确性的要求。举个例子,测量一个人的身高,常识告诉我们,人的身高在早上、下午、晚上是不一样的,但只要误差控制在一两毫米以内,就可认为身高的测量数据是准确的。
对统计调查方法使用的认识误区
众所周知,统计调查方法很多,按组织方式不同主要分为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统计设计时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并非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普查就一定比抽样调查更准确。首先,经济社会发展有其规律可循,为获取准确的统计数据可以根据相关统计理论进行方案设计,无须要求每项调查都采用普查的方法;其次,普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耗时很长,很多时候无法满足统计数据及时性的要求。针对统计调查方法的选用,《统计法》第十六条专门作了规定: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对统计数据作用的认识误区
统计调查的含义范文3
《大英百科全书》指出:“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推断的艺术和科学”。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统计学的内涵。
(1)作为一门科学,统计学是与数字打交道的,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的。
(2)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以及统计推断。数据的收集又可分为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两个过程,而统计分析又可分为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因而我们认为统计学具体可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以及统计推断。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如下图所示。正是由于上述内涵,决定了统计学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性。从整个统计研究的程序中,可看到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实际上统计学主要利用数学中的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律以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这决定了学习统计学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同时,统计学主要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的,这也决定了统计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密切相关,学习统计学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
(2)实践性。统计学是与数字打交道的科学,这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应用性学科。实际性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但是实际却常被忽略。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统计学最大魅力之一就是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利用应以解决社会经济现象为目的,同时,社会经济现象得以顺利解决反过来印证统计学基础知识,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
(4)方法上统计学更多地会借助抽样调查。从统计学内容及社会实际情况,可知,统计学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将会过多地使用抽样调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抽样调查的重要性。
2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教学过程中两者不能偏废,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课时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导致统计学理论教学中过分强调统计分析而忽略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方法的教授。一般对非统计学专业的财经类本科学生,统计学要一个学期来完成,基本上48学时。而在课程的安排上,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统计学的特点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及统计推断作为各章的主要内容。而受课时限制,统计学的教授主要以统计分析为主。对统计调查和整理过程一带而过。
受课程安排限制,忽略抽样调查的重要性。很多课本在统计学内容安排上都把抽样调查和抽样推断作为一章,放在数据分析之后单独进行讲授。这就使学生将数据分析学完后才正式开始接触抽样调查,殊不知,统计设计、调查和分析的数据多数都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抽样调查的基本知识没学,先学统计分析,本末倒置。
(2)统计学教授过分强调理论性而忽略实践。由于过分强调统计数据分析,使很多教师在讲授统计学的时候过分强调理论的讲授而对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实践却往往忽略。这就使统计学课堂变成了数学课堂。
(3)统计学教学忽略了与当地社会经济现象的关系。很多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单纯地进行理论的教授,即便进行实践的教授,也未与社会经济现象,特别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3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由上述分析可知,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受教材内容及课时限制,过分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因此,统计学教学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探索。
3.1调整教材内容,将抽样调查知识提前
由于有些社会现象不可能全面调查,有些社会现象没必要或没有时间全面调查,同时,会对全面调查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这都决定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抽样调查必然应是统计学讲授中的重中之重。统计设计、整理、分析及推断都离不开抽样调查,袁卫教授编写的《统计学》中已体现了这种想法,但并未单独拿出一章来强调其重要地位。因此,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应将抽样调查的相关知识在绪论部分加以强调,也可根据教学要求,在绪论部分讲授统计学相关概念及基本知识,然后单独拿出一章重点讲授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讲授内容上可强调抽样调查的前提——随机抽样以及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如何控制误差。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后各章节。
3.2重视学生主动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鉴于很多统计学教学偏重理论,忽视实践。我们认为,在统计学教学中,应将学生的主动性融于整个统计学教学中。
(1)以组为单位,进行统计设计——问卷调查设计。讲授完统计学基础知识及抽样调查后,将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组,每组10人。分完组后,主要讲授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在讲课过程中,要求每组据自身情况,选一个较喜爱的题目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鉴于开始出于安全性及便于管理,让学生选择与大学生相关的话题,调查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学生)。学生问卷设计主要是以课余时间为主,以一周时间为限。
(2)派发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和问卷审核。讲授统计设计和调查的这周时间里,学生将设计好的问卷(这些问卷要经过老师审核以及学生集体修改)打印,并在学校派发。派发后将问卷回收,学生对问卷进行初步审核,确定有效问卷。
(3)问卷的整理。学生回收完问卷并完成初步审核后,我开始讲授统计整理的内容(学生1周的时间完成上述内容,而1周正好可以用3个课时讲授统计设计和调查内容)。这一章重点讲授如何将回收的数据录入电脑,如何分组及如何形成数列,并用EXCEL画出各种统计图形。而留给学生两周的时间把回收的问卷录入电脑、分组,形成数列,学生在实际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反馈,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4)问卷的分析和推断。问卷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的讲授,统计分析内容较多,既涉及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还涉及综合指数及时间数列等问题,用课时量较多,这个过程中,各组据自己问卷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对问卷进行分析,最终达到对每一道题目都进行系统的分析。由于问卷设计内容中使用的方法可能与讲课的内容不一致,这就要求学生打乱问卷题目顺序,学了什么方法就使用这种方法解决问卷中的问题。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几种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时间数列和变量数列的区别、时间数列中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判别方法以及综合指数相关的知识等。
统计调查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卫生计生统计直报;现状;对策
国家卫生统计直报系统是一款集数据填报、数据汇总、数据审查、数据提取、数据对比、数据分析等功能的系统,此系统应用广泛,对我国区域性医疗资源布局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赋予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极大的自由化,可以处理自己辖区内卫生数据的填报、汇总、审查和分析,对当地政府制定方针政策也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在当前新形势下,统计数据繁琐庞大,网络直报系统经常数据加项与细化,就我所做工作,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统计直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指标理解模糊卫生统计指标应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调查制度》中的指标解释,但由于这本书一般只在市(区县)卫计委单位配备,一些基层单位无法查阅或普及,虽然每次大型的培训也都有所涉及讲解指标,但由于时间有限,指标涉及较多,人员相对较少,只能对一些变更和新的指标予以解释,而且对于指标有些人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也不积极咨询或查阅,所以造成对指标解释模糊,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基层上报报表时就会出错,致使数据在“跟”上就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二)统计直报口径不一
有些基层卫生单位,一名统计人员有可能要负责单位多种报表,各种报表在口径上也不相同,有些统计人员为了省时省力,把一张报表上的数据等同化填在另一张报表上,致使上报数据错误;还有一些报表的数据,例如,单位人员数、资产与负债等数据,由本单位人事科和财务科提供,统计人员负责填写上报表,也会导致一些概念要求不完全统一,上报信息错误;近年来,由于卫生计生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有时某家医院在这一软件公司研发系统下的数据需要导入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就会出现乱码等无法导入等问题。例如,对于统计直报中季报出院病人的报表,医院最早用的是创智系统来做病人信息录入,现在就很难导入统计直报系统。
(三)统计力量薄弱
一般体现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上,如村卫生室,诊所等机构,他们有些单位没有配备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现阶段采用由区县卫计委或卫生院代报,但由于数据经过一次转达,机构数目量也比较大,压力也集中在了上一层部门,所以数据真实性也会降低;有些基层人员对于统计工作的责任心较差,对统计工作怀着一种可做可不做的态度,经常存在迟报、漏报、错报等问题:人员变动方面也是主要问题,有些负责统计的人员刚对工作性质步骤有所了解,但由于N种原因又不再负责这项统计工作了,使得新来的人员没有交接好工作任务,也会使上报工作有所脱节。
(四)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每个部门几乎都要涉及到统计工作,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又次要,忙起来又可以不要。特别在一些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他各部门,在完成各项单位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所以就会影响到统计直报的上报工作。
(五)奖惩不明确
在管理手段上,缺乏有效的薪酬激励措施,统计人员的工作成就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的虽然制定了考核管理办法,但考核也不严谨,对于迟报、漏报、篡改数据的人员也没有明确的惩罚。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统计基层建设
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卫生资源配置与民生。
1、应依法履行统计职责。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效的手段。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本辖区内系统和行业统计活动,依法实施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全面完成部门统计调查任务。加强统计法制宣传的力度,使统计人员和领导干部增强法律意识,对于迟报、漏报和篡改数据,一律要严肃查处,而对于上报完成情况好的统计人员或者单位应该进行奖励。
2、提升统计队伍素质。加强统计直报业务培训,要定期组织统计直报工作培训班,使统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工作技能,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思想,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应该对乡村统计人员在工作上要多支持、多帮助、多指导,在待遇上也应多争取。可以不定期组织市(区县)卫计委的统计人员深入到乡镇村进行督导检查,规范、指导统计直报工作,切身体会到基层统计人员在上报时遇到的问题。且尽量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健全统计工作网络,确保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落实统计工作责任。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审核、签署、交接、归档、保存和保密管理等工作制度。统计人员应该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如实搜集、审核、报送统计资料。各单位的负责人可以对其审核、签署、上报和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4、健全单位名录管理。要建立健全统计基本单位名录信息变更情况通报报告制度,加强机构执业登记和机构等级变化等信息内部共享,卫生计生单位应及时向本辖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计机构报告机构信息变更情况,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形成统一完整、信息真实、更新及时、互惠共享的卫生计生统计基本单位名录。
(二)维护统计工作秩序
1、规范统计直报的项目内容。应该执行统一的统计标准,包括指标含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并合理确定调查范围、频率和方法。对于新建的统计调查项目,应事先进行试填报,或者相关部门和基层的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2、加强统计直报的应用。要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在已有的卫生计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统计一套表向下、一个平台布置,通过现代化手段采集基层原始数据,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统计单位及统计人员在线同步共享、提取、审核、查询和汇总基层数据的工作模式。广开数据渠道,丰富统计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卫生计生已有信息系统获取行政记录的数据,作为统计报表、专门调查数据的有益补充。这样就可以减少统计人员重复填报多张报表的压力。
统计调查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通胀预期;测量方法;比较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重要环节。尽管从预期角度研究通货膨胀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国内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探讨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和定性分析上,对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的规范定量研究不足。要研究通货膨胀预期首要和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获得通货膨胀预期的可靠数据,即如何准确合理地度量通胀预期。
预期通货膨胀率测算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思路:
一、统计调查法
统计调查法获得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方法是指首先通过问卷等形式的统计调查对公众预期进行调查,若获得是定性数据则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可用于分析的定量数据。中国人民银行自1993年建立了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制度,并与1999年进行调整。这个城镇储蓄问卷调查主要以定性调查为主,如:"您预计未来3个月的物价水平将比现在:①上升、②基本不变、③下降、④看不准"。肖争艳和陈彦斌(2004)首次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蓄问卷调查数据估算出了我国预期通货膨胀率,文章中分别用差额统计量法和基于正态分布、Logistic分布、均匀分布的概率法将得到的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计算了中国消费者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并比较了使用不同方法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结果表明各种方法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偏差都比较接近,由基于均匀分布的概率法计算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误差最小。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通货膨胀预期测量和相关性质研究的还有肖争艳、唐寿宁、石东(2005)及张蓓(2009)等。
二、金融市场提取法
金融市场提取法是指利用金融市场的某些指标作为预期通胀率的代替指标或者作为判断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预测变量。王维安、贺聪(2005)通过构建房地产均衡市场模型,在风险中性的假设前提下,利用无套利均衡定价原理,从房地产价格波动中分离出市场通货膨胀预期。郭涛、宋德勇(2008)将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水平因子作为预测未来通胀的有用指标。而李宏瑾等(2010)认为可将中国短期利率期限结构作为预测通胀走势的变量。
三、计量建模方法
计量建模方法是指设定预期通胀率与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估计该模型中的预期通胀率。赵留彦(2005)基于可观测的月度通胀率和利率序列,设定不可观测的预期通胀率和预期真实利率服从向量自回归过程。在理性预期假定下将该过程改写为状态空间表示,根据卡尔曼滤波算法推断预期通胀率。经验结果显示,以上预期形成机制假定所产生的预期通胀率是实际通胀率的无偏估计。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2006)指出通货膨胀率预期是一种依赖相依变量的动态预测,将状态空间模型和Hamilton(1989)的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结合起来,在实际通货膨胀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整体系统下估计通货膨胀率预期和潜在经济增长率。 刘雪燕、张敬庭(2008)使用SVAR方法将中国短期名义利率拆分成预期通货膨胀率和Ex-ante实际利率两部分,得到了预期通货膨胀率序列。徐亚平(2010)建立了附加前瞻性政策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李昊、王少平(2011)在蕴含微观经济基础的结构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内研究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结构和性质。刘金全、姜梅华(2011)通过双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方法估算出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并检验实际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之间的关系。李颖、林景润、高铁梅(2010)利用滚动构建VAR模型的方法进行样本外动态预测,估计得出粘性信息假设下的通货膨胀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非线性的LSTR模型,刻画出通货膨胀率的非对称调整路径。李成、马文涛、王彬(2011)在国内首次采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测度我国的季度通货膨胀预期,并用贝叶斯法估计模型参数。
准确测度通货膨胀预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上总结出的三类测度方法无对与错之分,但各有其优劣之处。统计调查法所能获得的是定性数据,给计算带来一定困难。由于问卷调查法所固有的不足,统计调查法的调查结果依赖于对样本的选择和问题设计的程度很高;在将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的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基于不同的概率分布都会影响得到的结果,使数据具有不稳定性。金融市场提取法利用某些金融指标,要求有运行良好的发达的金融市场,且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数据,中国的金融市场不成熟、不发达,远不能完全满足使用条件,所以使用这种方法就受到很大限制。使用计量建模方法时不同的预期形成理论基础及不同的模型设定形式对结果有很大影响。
虽然测度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方法很多,但对于哪一种或者哪一类方法能够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的至今都没有定论。基于以上对国内文献的总结和分析,笔者发现并没有对公众通胀预期各类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的分析,在以后的分析和讨论中可将方向向研究其影响因素并基于一定的预期理论和模型对预期通胀率进行测度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肖争艳,陈彦斌.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 金融研究,2004,11:1-18.
[2]王维安,贺聪. 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J]. 财经研究,2005,12:64-76+87.
[3]郭涛,宋德勇.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2008,03:39-47.
[4]李宏瑾等. 利率期限结构、通货膨胀预测与实际利率[J].世界经济,2010,10:120-138.
[5]赵留彦. 中国通胀预期的卡尔曼滤波估计[J]. 经济学(季刊),2005,03:843-864.
[6]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性与通货膨胀率预期的轨迹:基于状态空间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J]. 世界经济,2006,06:3-12.
[7]刘雪燕,张敬庭.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和Ex-ante实际利率的测度[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7:128-137.
[8]徐亚平. 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模型刻画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J]. 金融研究,2010,09:19-33.
[9]李昊,王少平. 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粘性[J]. 统计研究,2011,01:43-48.
[10]刘金全,姜梅华. 中国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1,04:22-24+33.
统计调查的含义范文6
1.忽视对环境成本的分析。在开展林业统计工作过程中,建立科学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并不完善和全面,尤其是环境成本分析得不到重视,缺乏对土地荒漠化、湿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以及生物减少等因素的考虑,造成林业统计中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在林业统计过程中,环境成本分析的缺失,造成了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持续性。在现代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对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属性的忽视,造成了环境成本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影响到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当中,只关注林业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质量变化的计量,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使得经济增长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现代林业统计的指标体系,保证指标体系具备科学性和完善性,必须在指标体系中重视和强化环境资源成本,重视对环境成本的分析。
2.部分统计指标解释含义模糊。当前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统计指标的认识和含义解释的模糊,给林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到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指标的含义、统计范围没有进行明确。基层统计人员对指标的统计时缺乏科学的统计方法,多采用不科学的估算来确定统计数据并上报,这严重制约了统计指标的准确性。另外,由于对统计指标含义的模糊,造成不同统计指标存在交叉和重复的现象,指标信息存在重复交叉容易影响统计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统计结果难以真实地反映林业经济情况,导致指标的评价结果被人为地夸大或缩小。
3.统计数据缺乏时效性。开展林业统计工作,必须保证林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林业统计过程中,由于林业统计方法和调查手段采取的是层层汇总的方式,林业统计调查的频率和速度都比较迟缓,经过层层上报和汇总,严重影响到了林业统计工作中的问题的及时反映。林业统计的时效性对林业统计而言至关重要,落后的统计方法和调查手段严重地制约了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不利于林业部门进行决策,影响林业统计的目标的实现。
4.缺乏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在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当中,缺乏对林业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的评价,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关注林业职工的收入、养老、教育等情况。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民生指标,不利于全面的、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的形成,不利于提升林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影响林业的科学发展。林业统计过程中的民生指标的缺失,不能够真实地反映林业发展中的民生状况,不利于林业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利于正确的林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5.统计工作力量薄弱。由于我国基层林业部门的人手和资金缺乏,基本统计力量十分薄弱,而且林业相关的经济项目随着林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增加,这给林业统计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林业统计的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统计力量的薄弱,许多林业统计调查的难度比较大,所需的费用也比较高,林业统计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全面的、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难以实现,统计工作的力量的薄弱,调查手段和数据收集方法受到限制,影响到了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实现。
二、改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性意见
1.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满足宏观管理和政府规划要求。在开展林业经济统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林业统计的基本任务和服务对象,林业统计时为了满足林业发展要求对林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统计结果实施统计监督。因此,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充分认识林业统计的目标和任务,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林业指标体系的设计,在林业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指标体系的价值和实际意义,保证林业统计工作目标的实现。
2.提高林业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展林业统计是对复杂的林业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林业统计指标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应该完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加强林业统计过程中的环境成本问题和民生指标的统计和分析,通过环境成本的统计,提高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的加强,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该完善林业统计的报表制度,建立符合林业企业发展实际的统计报告,促进林业数据信息的有效反映。再次,应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通过改善林业统计层层汇总的统计报告方法,提高林业统计的速度,使得林业统计中的关键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和上报,促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后,应该完善林业指标体系的数据收集手段,提高数据收集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有效地降低林业统计的统计成本,加强对林业统计核算制度的完善,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林业经济投入与产出的统计方法,以促进林业经济统计目标的实现。另外,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应该重视对统计指标解释的明确,通过准确地界定和解释不同指标的含义,保证各个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3.加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当前的林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缺乏规范和标准的约束,造成了林业统计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程度不够,严重制约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林业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应该重视对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林业以及林业相关的产业经营范围等进行界定,解决林业统计过程中存在的产业范围模糊和界定不清的问题,提高林业统计的标准化,明确林业管理和林业经营的相关活动。另外,除了加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之外,林业统计过程中,还应该强化对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以及统计核算方法的标准化,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提高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林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促进林业统计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