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统计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统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统计报告

环境统计报告范文1

离子交换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吸附过程,即溶液与离子交换树脂间交换离子的过程。被吸附的离子从溶液中分出而被吸附在离子交换树脂上,被交换的离子则从离子交换树脂中分出而进入溶液中。该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抗生素的提取、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精制与分离。

我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维生素C,离子交换系统在提取车间的主要作用是将古龙酸钠溶液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转型为古龙酸溶液,然后通过盐酸再将树脂再生,再生的树脂可以进行重复使用,而盐酸消耗的高低以及再生过程中水的消耗决定了VC生产成本的高低。在VC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的残酷市场面前,企业要想存活发展,只有不断通过在生产中进行创新,将生产过程最优化,降低成本。

通过4个月的时间,我们完成了从数据收集到实际生产应用的全过程,新的交换再生工艺的实施,将我部盐酸生产单耗从2.6降为2.07,盐酸利用率提高到99%,系统水耗下降了33%,树脂再生周期缩短了13%,树脂再生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料液质量出现了质的变化。据统计,本次技改项目完成后,年创造效益500多万元,生产成本得到了大幅度降低,大大增强了公司竞争力。

二、技术原理

树脂交换以及再生原理:

该反应式是树脂吸附阳离子的可逆反应式,当树脂在进行交换时,反应式平衡向左边移动,当树脂再生时反应平衡向右边移动,而反应式向那个方向移动,取决于反应式两边哪边的推动力大。

三、技术改进措施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历时4个月的时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与实际生产验证,发现现行工艺不适合我部所使用的阳离子树脂的特性,导致盐酸的消耗与实际酸耗存在差距、系统水的消耗高于最优状态、生产周期长等不足。因此,对提取车间现行盐酸再生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如图1所示。即将原来废酸通过废酸罐回收再利用的工艺改为交换柱串柱走酸,新工艺的实施保证主交换柱未利用完全的盐酸可以马上被副交换柱所吸附,同时副柱出口液的酸浓度小于0.15%,使盐酸的利用率从75%提高到99%。(图1)

为确保新工艺的最优化,我们又针对适合新工艺的进酸浓度、流速、进酸体积进行了最优化的正交实验,保证进酸量既可以完全再生主交换柱,同时副交换柱的排放酸浓度小于0.15%。通过实验最终确定进酸工艺为30%的盐酸使用量为5吨,浓度为7%,进酸速率为树脂体积的1.2倍速。

四、成效报告

(一)新旧工艺用酸量比较。在生产条件完全相同的前提下,对新旧工艺树脂交换进行了对比,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表1)可以看出,在树脂交换量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新工艺再生同样的树脂时平均每个交换柱节省盐酸2吨。

在保证产量、质量与原有工艺一致的前提条件下,盐酸消耗每季度的对比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我部所使用的盐酸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图2)

环境统计报告范文2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自动连续监测系统;质量保证;异常数据

Abstract: the automatic air monitoring method is countries are promoting air quality monitoring method, and continuous monitoring system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is most the method used to city.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 automatic air monitoring the form of abnormal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abnormal monitoring data, and put forward the judgment and processing metho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monitoring data, authenticity, reliability and integrity.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ir quality; Automatic and continuous monitoring system; Quality assurance; Abnormal data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前言

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它不仅能获得大量、连续、完整的基础数据来及时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的动态变化,而且能够预测空气污染发展趋势和加快应急事件的控制过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主要由中心站和分布在城市中的若干个符合布点要求的子站组成。子站由采样单元、污染物监测单元、监测仪器校准单元、数据采集及处理单元、气象单元等组成。任何分析仪器在长期连续工作中,都会因电路、光路、气路的变化而产生零点漂移和跨度漂移,加上停电的干扰、气候变化的影响、维护的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着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异常数据。根据不同情况,对这些异常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判定,也是监测数据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

1、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构成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4部分组成(下图)。

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

中心计算机室的主要任务: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收集各字站的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并对所收取得监测数据进行判别、检查和存储: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监测子站的监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

质量保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对系统所用监测设备进行标定、校准和审核:对检修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运行考核:制定和落实系统有关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

系统支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根据仪器设备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仪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修及时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更换。

图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基本构成框图

2、异常数据的判断

2.1可预知的异常监测数据

对于仪器校准、维护、停电、仪器已知故障及排除故障期的数据、仪器重启可视为可预知的异常监测数据,在数据统计处理过程中将其剔除。

2.2不可预知的异常监测数据

气象变化、仪器性能不稳定、仪器突发故障、采样系统、辅助设施的故障等诸多因素均能够导致监测数据的突变。

(1)监测数据在零值附近(2ppb到一2ppb)波动,超过5小时;单个监测子站的某项污染物浓度值出现一个、数个极高值。应该有相应气象、外界影响(如污染源出现、或位置处于污染源下风向)条件支持来判断。

(2)监测数据小时值为负数小于一2ppb;监测数据小时值连续出现4个以上恒定值;监测数据小时值在某一数据附近波动,相对偏差小于5%,且持续时间超过5小时。

(3)某一子站的某项污染物监测数值离群明显偏低;某一子站的某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与其他子站明显不一致。

3、数据质量现状

通过对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到,每年实时监测的近万个监测数据中存在0.95%一3.18%的异常数据。其中以负值形式存在的异常数据占38%左右,以零值附近波动形式存在的占30%左右,以在某一数据附近波动形式存在的占30%左右,数据突然升高形式存在的占2%左右。其中工作人员基本能够对负值形式、突然升高形式的数据做为异常数据判断并进行处理。但对于零值附近、某一数据附近波动的,甚至一直以某一固定值出现的数据,只要没有超过二级标准,都没有对监测数据进行判断、作为异常数据剔除。

4、异常数据产生的原因分析

4.1气路因素

采样头受到遮挡、污染或长时间没有清洗,采样管路堵塞或引风机的故障、阀板电磁阀不畅通等因素都可导致监测数值离群、较低、无变化。

4.2分析仪的因素

4.2.1 SO2分析仪

SO2分析仪的采样管道和限流孔受到空气中灰尘的阻塞,内置泵的泵膜受到灰尘污染,紫外灯或检测器老化与损坏,光电元件受到灰尘污染等都能引起监测值的突变。

4.2.2 NO2分析仪

NO2分析仪的采样管道和限流孔受到空气中灰尘的阻塞,外置泵的泵膜受到灰尘污染,光电倍增管室正常工作范围是0℃~3℃,仪器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光电倍增管室温度超出范围的现象,在钼炉的转化效率低于96%时,会导致NO2监测数据偏低从而导致监测数据异常值。

4.2.3 PM10监测仪

采集气路系统漏气,导致监测结果偏低;流量计受阻,采样流量达不到预设的16.7L/min,使监测值偏高;采样滤膜带断裂,测量值会持续增大或恒定不变;走纸主动轮性能不稳定,用力不均,使纸带边缘撕破,滤纸带偏移计数器,数据将会出现恒定不变值;当外界气候突变,如下雨时空气湿度较大,加热管不能完全分离水份,导致潮湿空气中的水份吸附在滤膜上,在测量周期内吸附在滤膜上的低沸点物质、水份随温度的不断上升而挥发,会出现监测数值为负值或一直处于一个很低水平的监测结果。

4.3其他影响因素

(1)仪器与数据采集器的模拟输出联线松动会导致数据采集器显示的监测数值与实际测量不符,工控机死机,会导致传输的数据为一恒定值。

(2)供电系统不稳定,断电及断电恢复后仪器预热过程的监测值一般为离群、异常监测值。

5、异常数据的处理

对于异常数据应做到及时的判断,查找异常数据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正确的数据处理,如在剔除异常数据后的其他正常数据满足规范规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18小时,PM1012个小时)的数据小时数,可以直接剔除异常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同时参看相同功能区的其他子站的数据,在剔除异常数据后的其他正常数据不满足规范规定的数据小时数可采用其他监测手段、或参看相同功能区的其他子站的数据。具体数据处理程序如下图所示。

图 数据处理流程图

6、结束语

环境统计报告范文3

一、造纸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截至2008年底在沪、深两市上市的造纸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截至2009年5月底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具体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截至2009年5月底,在我国21家造纸上市公司中,有5家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3家为地方国资委控制,2家为个人控制;从上市地点来看,除晨鸣纸业在深交所上市外,其他上市公司均在沪市上市,这可能与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年底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行为有关;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的资产规模、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来看,其规模分别位于第1、第2、第7、第10和第12,总资产排名靠前的企业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说明企业规模对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影响较大;盈利能力则分别位于第3、第5、第6、第15和第16,总体处于中游位置;资产负债率则分别处于第10、15、17、18 和19位,资产负债率总体水平较低。为了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影响,本文将进一步进行非参数检验。

(二)非参数检验依据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造纸上市公司规模(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2)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的造纸上市公司规模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2.59和22.21,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21.28和21.36,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未组,两组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显示P值分别为0.031和0.062,分别在5%和1%的统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企业倾向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因在于企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成本较高,而且存在编制报告的规模经济,相对小企业而言成本较低且有更多的资源投入。

依据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造纸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3)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造纸上市公司的RO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3.73%和6.58%,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9.46%和1.21%,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未组,不过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339和0.445,差异均不显著。

依据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造纸上市公司上市年限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4)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造纸上市公司的上市年限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9.20和9.00,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6.88和7.00,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未组,不过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228和0.275,差异均不显著。

依据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造纸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5)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造纸上市公司的RO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42.88%和39.18%,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60.58%和60.30%,社会责任报告组低于组,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068和0.050,分别在10%和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二、造纸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一)内容分析法 造纸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及其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均不理想,社会责任报告最长的福建南纸只有9页,其中环境信息只有两页半,环境信息最短的只有半页。从企业特征来看,盈利能力是否为正影响较大,净资产为负的福建南纸披露的相对详细,原因可能在于企业经济绩效表现不佳,试图以社会责任表现和环境表现进行平衡;另外,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也有一定影响,规模大、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企业实际控制人对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的披露没有显著影响。

(二)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分析――与国际G3标准对标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简称GRI)是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倡议组织,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并不断对其改进,成为各国环境报告改进的有效指导。GRI2006年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3版,简称G3),其中环境绩效指标主要涉及原材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三废”排放、产品和服务、法规遵守、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总投入等9个方面,涉及指标30项,其中核心指标17项,补充指标13项,本文依据G3对造纸企业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造纸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总体披露状况不佳,虽然都披露了些量化指标,但披露得较为详细的环境绩效指标,尤其是量化的核心指标披露的较少,一般只有企业的环保总投资及其分类披露得较为详细。华泰股份、福建南纸和晨鸣纸业披露不全的量化指标虽然稍多,但较多披露了与前一年度对比上升或下降的相对数,很少披露企业消耗的各种能源、水及排放物的绝对额,更没有列表或画图对比企业几年的情况,环境绩效表现指标披露也不集中,各企业披露的信息和顺序都不相同,让信息使用者难以对企业的环境表现作出客观评估和比较。另外,企业也倾向于积极的角度阐述企业的环境问题,对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消极表现等只字不提,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客观评估。

相比国内造纸企业,日本造纸企业的环境绩效披露情况要好得多。以日本王子造纸集团2008年社会环境报告书为例,该报告书长达68页,其中环境部份长达33页,分两部分对企业的环境问题进行了阐述。一部分特辑是在报告开头的显著位置对企业出现的废纸配比率不符问题进行了阐述,对问题的原由、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的机构和检验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从纸张的回收利用、与利益相关者的对话、工厂长、营业部门座谈会及企业的循环经济等角度对该事件进行了回应,还详细分析了企业植树造林的面积等;另一部分环境活动报告则分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废弃物利用的研究开发、环境负荷、产品的安全对策、防止地球温室化的对策及造纸业的环境负荷资料几方面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了系统、全面和有条理的阐述,环境负荷部分用一张图表系统的披露了企业使用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及废弃物的利用情况)、水、各种主要原材料、产出的产品、排出的各种废气、排入河流中的废水、废弃物及产品等焚烧后排放的CO2等,而且这些重要量化数据还有五年以上的对比数并用图表体现,信息使用者可以非常方便的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总体看来,G3中几乎所有的指标日本造纸企业均进行了披露,而且纵观所有企业,披露的内容、顺序、格式几乎类似,非常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此外,企业还对煤烟超标的负面事件进行了分析和正面回应,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

三、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规模大、资产负债率低及上交所的造纸企业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盈利能力、上市年限对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没有影响。从社会责任报告及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内容来看,造纸企业总体情况不理想,披露的信息都较少。从企业特征来看,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倾向于多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以平衡其经济绩效,规模大、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企业实际控制人对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的披露没有显著影响。与G3标准的对标则显示造纸企业环境绩效指标披露得较少,披露内容和方式都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其环境绩效进行客观评估和比较,且倾向于披露积极信息。

与日本企业的对标发现,日本企业均系统地披露了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都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其环境表现进行评价。另外,得益于监管部门的推动,企业之间的披露类似,非常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因此,我国监管部门还需进一步制定相关的信息披露规范,企业自身也需多搜集相关信息,以推动我国造纸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格非、李伟阳:《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2]邵毅平、高峰:《关于我国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财经论丛》2004年第2期。

[3]钟朝宏、干胜道、邱英:《企业首份环境报告评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3期。

[4]钟朝宏:《中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规范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4期。

[5]陈静、林逢春:《国际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差异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第8期。

[6]高历红、李山梅:《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新趋势――独立环境报告》,《环境保护》2007年第4期。

[7]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2006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R].2006

环境统计报告范文4

关键词:环境统计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55

1 引言

环境统计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数理统计知识,熟练统计数据计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课。对于环境类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学习必要的环境统计知识对后续专业学习有着重要作用。环境统计课程属于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环境统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逐渐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现象,其弊端与不足也逐渐体现。

2 环境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环境统计教学主要以数理统计知识为主,重点放在对数据分析、描述等理论知识上,因此理论性强,加上统计概念枯燥难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2 环境统计课程与专业知识缺乏有效的结合

环境统计教学中缺乏与环保相关专业的联系,绝大多数的学生不知道这门课与专业的联系,其中大多数学生感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本专业学习有距离。在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80%的学生不知道本课程在专业中有什么作用,有90%的同学觉得在后续的课程中没有应用这门课程的知识。

2.3 教学内容未与行业接轨

环境统计是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制度,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完善,环境统计中污染物核算、数据整理等知识已经逐渐渗透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领域中,在污染物减排、排污费计算、排污权交易、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中都会应用到环境统计的知识。因此,环境统计课程除了有必要的理论性知识之外,还具有环境类专业的特色,同时为了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具备应用性强的特点。

但目前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数理统计,对环境统计工作、环境信息、环境指标计算、污染物核算方法等内容并没有展开系统完善的教学。

3 环境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3.1 改革教学内容,积极与行业接轨

作为环境保护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应针对专业不同适当增减课程内容。目前环境保护专业主要包含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评价、环境管理、环境咨询等几个专业方向,针对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环境统计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区别。例如环境咨询专业主要培养能进行环境咨询(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验收、环境保护方案制定能力)的专业人才,在环境统计教学内容上除了基本的数理统计知识外,还应该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增加污染物核算、数据整理、环境调查设计等内容。

除此之外,环境统计教学还应该积极与行业发展需求挂钩,培养能上岗的环境统计人才。

由于具体专业培养目标不同,环境统计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关注本课程的发展与内容外,还应该要关注专业培养目标、后续课程内容等,才能设计好环境统计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参与行业实践,将教学与行业需求挂钩,同时开发适合现代环境统计工作的教材。

3.2 将统计软件与环境统计课程有机结合

增加统计软件在环境统计中的运用,目的是使学生能利用现代化手段学会基本的统计运算,同时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方法,特别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SPSS、SAS、EXCEL等软件作为教学载体,结合课程内容,教授学生应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统计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过多的手工计算,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还可以巩固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学生通过实际上机操作,除了学习统计软件之外,还可以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3 改革教学方法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增加环境统计教学与本专业的联系。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的教学过程,环境统计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一具体内容开展具体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对具体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在案例教学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交分析报告,并在课堂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对环境监测专业,可以通过对交通主干道噪声监测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分析报告,得出交通主干道噪声分布规律,通过本案例,学生可学习频数图制作、概率分布等知识。案例学习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综合素质。环境统计中具体的章节可以选择不同的案例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钻研本专业、本行业的专业知识。

第二,适量开展课程设计。在课时等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如在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环境统计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开展于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调查,完成公众参与调查的调查方案设计,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分析,最后形成分析报告。整个过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课程设计中不但让学生强化了环境统计知识,还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应用。

3.4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环境统计目前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通过考察学生对课程题目的解答能力来评价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但仅仅以环境统计题目作为考核内容,还不足以全面评价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环境统计考核应在此基础上完善和修改,并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确定各个方面的考核比例。

第一,环境统计理论知识考核可选择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只要知道如何应用环境统计知识即可。考试内容上还应该结合专业,突出重点,例如环境影响评价专业要突出污染物核算的考核;环境监测专业要突出环境数据整理与汇总的考核、误差核算、可疑值提出等内容。

第二,设置计算机统计运算的考核内容。计算机运算应作为环境统计的考核重点,因此在本课程的考核中要仔细地斟酌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等细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参考计算机应用考试,设计专门的考核系统。

参考文献:

[1]童磊.“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81-82.

[2]刘元欣,庄严.“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84-85.

[3]徐雅.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244-245.

环境统计报告范文5

关键词:县级站;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践

中图分类号:X8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0002

1引言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系统)由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组成,是一个信息存储、交换和统计分析的网络化平台。靖江市环境监测站在建章立制、质量管理等主干规范化建设任务完成后,针对手工统计辅以孤岛式计算机应用效率低的问题,积极探索,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结合该站质量体系运行情况,于2007年年底开发了适合该站使用的LIMS系统,至今,系统运行成熟,协同工作数据共享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处理全靖江市环境监测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以靖江市环境监测站推进使用LIMS系统的实践为例,重点探讨开发LIMS系统的过程及运行效果。

2规划阶段

2.1开发设想

随着《环境保护法》的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对环境监测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县级环境监测站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为了更好地完成主管部门的各项工作要求,适应形势变化的需求,创造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靖江市环境监测站提出了开发适合县级站使用的LIMS系统这一设想,将网络技术融合到实验室的管理与控制中,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技术力量,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同时可以使该地区环境监测信息整合,更有利于监测成果的分析应用。

2.2可行性研究

该项目的开发可在WindowsXP、Windows 2000、Windows 2003 等操作系统下运行,采用B/S结构和C/S 混合模式,网络通信协议为TCP/IP和UDP,系统的更新、维护,数据库的管理可在环保局内部局域网上实现。系统结构见图1。

图1系统结构3开发阶段

经过可行性研究,在信息化进程路线确立后,接下来面临系统开发及需求分析,这是信息化进程中最实在和最艰难的环节。如果分析不完整或不透彻,就会给开发者传递错误信息,造成系统开发的整体失败。靖江站在开发业务管理系统时,既重视需求的可操作性,也充分考虑到需求的发展性,并将两者充分协调。

3.1定位分析

从广义的角度看,理想的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应涵盖ISO/IEC17025实验室管理全要素,同时还包括全部监测业务及行政管理等内容。然而,广义的环境监测管理内容是复杂和繁多的,如果将环境监测相关的所有业务流程和行政流程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达到运行环境一致和数据共享,这将面临一个十分难解决的技术问题。同时县级站经费少,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过分求大求全,可能会使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项目难以实施。针对这些问题,靖江站定位只开发能满足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规范水平的基于数据、报告、质控管理的小型LIMS系统。

3.2开发理念

设计思想。开发一个适用周期长的LIMS系统,使之能适应业务内容、管理体系、工作流程等因素的经常变化,并确保这种适应性调整用户能够控制,即该系统投入运行后,用户不需要编写任何程序,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设置和鼠标的点击。

并行开发。由于LIMS系统存在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细节繁多等内在问题,再加上还要考虑到系统的适用周期、可继承性、可扩展性等实用性问题,加之开发前很难提供一个能满足开发者与使用者进行充分交流的平台,很多有效的需求信息得不到充分归纳和提炼,系统研发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需要有一种合适的开发路线,在技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根据监测业务管理的需求,合理考虑各种变化因素,以逻辑模块化程序结构设计系统的整体框架,采用开发和测试并行的手段,通过不断的测试、修改与完善,使复杂需求逐渐清晰,系统日趋完善。

3.3明确目标

LIMS系统要初步实现监测类别管理、基础信息、样品管理、数据处理、监测仪器信息、标准方法、质量控制、报告管理、统计查询等监测工作核心流程。在初步目标实现、系统运行成熟后再进行其他如仪器信号自动采集、数据达标与否判断、综合分析等模块开发。

3.4功能实现

靖江市环境监测LIMS系统包括以下主要功能。

(1)系统维护。系统维护主要包括系统初始化、用户设置、权限设置、数据备份及恢复等功能。其中用户设置和权限设置可以对各部门建立角色权限,所有操作权限都可以指定到人,从而有效保护了重要数据的安全。

(2)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对仪器设备、样品、人员、分析项目、分析方法、相关参数等一些基础数据、输入模板进行统一设置。系统除默认提供的几类标准流程外,还给用户自由定义工作任务流程的功能,用户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流程,审批人可以随时查询该业务的当前状态,并保存各流程步骤的历史数据资料以备追朔,使环境监测站各个部门能在网络上实现每一项业务的跟踪管理。

(3)样品管理。样品管理包括样品的性状、编号、保管、处置、传递等信息。由采样人员进入采样录入管理界面输入样品相关信息,根据系统流程进行信息传递。

(4)数据管理。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输入、审核、传输等,实验室分析人员从项目分析管理界面得知监测项目,在分析工作完成后进入权限界面输入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做到一次输入,全程有效且具有可追溯性。

(5)报告管理。报告管理包括监测报告的审核、修改、签发、打印等,报告为系统自动生成,可对报告模式进行选择,按需打印。

(6)查询统计。查询统计主要是对监测成果进行分类查询、汇总、数据导出等。程序可对预录好的基础数据及用户录入的相关资料进行无限次调用、查询、自动计算、统计和打印,并配有表格编辑器,用户可以对系统界面中的任何表格进行格式的编辑。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瞿 薇:县级站环境监测LIMS系统应用的实践与探索环境与安全

4成功应用

根据LIMS系统的设计定位,通过并行开发的手段,靖江市环境监测站完成了一个具有实用性好、适用周期长的适合县级监测站使用的小型LIMS系统,该系统包含了监测任务、基础信息、监测采样、实验分析、质量管理、监测报告的灵活处理及管理、统计分析等一级功能模块,涵盖了包括流程自定义、标准库自定义、污染源资料管理、权限管理等二级功能模块。系统于2008年投入使用,经过磨合和完善,目前运行稳定、效果良好,从根本上改变了监测业务管理的手工模式,实现了业务系统初步开发目标。经过几年的成熟运行、各类监测数据的积累、基本资料的丰富,该系统的优点得到充分体现。按照ISO/IEC17025认可的质量体系准则要求,任务下达、样品编码、样品流转、实验分析数据、报告编制、审核和签发等都在业务系统中进行,通过权限设制对流程进行监控,有效地对在流程和数据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控制,通过信息平台监测站各室能实现协同工作,相关人员可根据权限查阅或输出监测报告、报表,可以按日常工作要求定制统计报表,也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对统计内容、统计报表格式、统计方法等进行灵活安排来实现新统计报表的制定。数据库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监测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沈亦钦,马微,陈倩,等. Lims系统在环境监测中的建设和应用\[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2):12~13.

环境统计报告范文6

环境研究法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这门课程是以统计学、应用数学、环境科学相关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教师授课普遍感觉较难,学生也觉得环境研究法较为枯燥难学。绪论课是环境研究法的第一课,通过绪论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上好绪论课,对学生学习环境研究法这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合理选择教材

作为任课教师,授课的第一任务就是如何根据学校条件、专业特点、学生层次和课程学时数,选择适用的教材和教参。一本好教材,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很轻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而,选择一本权威的、操作性好、逻辑性强、难易适度的教材尤为重要。通过多方面的比较,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赵秀兰主编的《环境研究法》作为教材。

2 高度概括课程相关知识及教材内容

环境研究法这门课程主要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展示数据,解释环境领域中的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的科学。阐明环境研究法和环境类其它专业课之间的桥梁纽带关系,通过举例,突出环境研究法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地位,是其它专业课程的升华,其它专业课程都是服务于这门课程或是以这门课程的研究结果为基础依据。

环境研究法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2)资料的整理、统计方法,包括数据资料的初步整理、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变量间依存关系分析;(3)研究报告的编写。为了便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记忆,笔者绘制了环境研究法课程体系关系图(图1)。在环境研究法课程体系中,核心是数据(获得数据的手段是试验研究和调查研究,要求是数据的代表性、真实性、可靠性),关键是统计推断(要求统计方法选择合理、统计结论正确),最终目的是回答问题(解决就问题,设立新问题,表现形式就是科技论文和科技报告)。并且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通过关系图的展示,使学生对环境研究法课程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明确了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归纳理解和融会贯通,并通过案例教学,从问题出发、如何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获得后怎样处理、进行统计推断、形成科技论文。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明确学习环境研究法的重要性

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来阐明学习环境研究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其现实重要性,学生们往往比较关心。考虑学生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从长远(本科毕业后)和当前两个时间段角度来阐述。准备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深造的学生,强调该门课程在科学研究,发表科研论文方面的重要意义;对于准备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强调其在工作报告的撰写,职称方面的重要意义;最基本的也是当前最现实的是如何顺利通过课程考试,获得相应学分及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顺利毕业。并结合相关案例讲解,使每位学生都感觉到这门课的学习和自身现实利益结合在一起,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突出细化课程学习要求及考核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学会科学地进行试验设计,掌握搜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和用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可根据这些结果对未来研究的和环境管理进行决策。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突出理论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研究论文的撰写。

环境研究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突出其应用性。笔者对该门课程的成绩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100分:理论成绩70%,实验成绩30%

(1)平时成绩:20%(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

期末成绩:80%

(2)实验成绩

实验操作技能:40%(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成绩)

实验考核:60%

通过以上措施,特别是细化了考核要求,使得学生意识到,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要做好哪些方面。

5 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