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开发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研究范文1

美食旅游的普及和进步表示一个地方的生活富裕。成都这个具有饮食特色的地方,更应该把握自有的餐饮文化,将餐饮与游玩结合,这样就可以吸引愈来愈多的游客,加快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以美食餐饮来树立城市品牌,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都的特色美食和悠久的文化大招成一条精品的“美食旅游线路”,并通过开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包括餐饮节、烹饪擂台赛等活动,将提升成都的国内外知名度。

“天府之国”的美誉是美丽的成都,因其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盛产个性化的食物。“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就是对成都最好的美誉,因为这里的旅游市场繁荣,国内外的游客都络绎不绝,对成都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成都美食旅游的开发如果想迅速开展,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结合旅游业一同发展。旅游业和美食结合开发的目前有两个项目,两个一条街:一个是锦里,一个是一品天下。目前来讲,这两个项目都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先说“锦里”一条街,这个项目的创新点是正确和值得肯定的,就是在参观地理文化的同时,可以让游客欣赏四川的古物品化和美食文化,一举三得。正式这样的创新设想而建成的旅游景点,因为范围限制等因素,这条街太狭小,而且1000米左右,实在是难以容盖成都的一些特色美食,很多的美食无法进入,太小了,游客们本想在这条街游览到成都的特色美食,不必再寻他处,但这里范围太小难形成完整的美食街。

另一条街就是“一品天下”了,这条街的优点弥补了锦里的规模小的缺点,这里非常大,美食都可以入住,但是缺少了地理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内涵,就是文化氛围太弱,这样就像缺少一个零件,美中不足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还有个因素就是开发过程中没有体统的规划,所以入住的美食店比较分散,不能形成美食特色,进而吸引了无法凝聚,外边的一些旅游者还是觉得不太适合旅游胜地的称号,看来美食和地理文化的结合才是硬道理,单独一方面的发展并不能形成气候,也很难长久的发展下去。

隋唐五代时期,川菜继续发展,规模有了进一步扩大,到了两宋时期,川菜已经传遍了成都各个地区,并拓展到了全国的行政中心,在当时信息闭塞的年代,川菜的大名已经飞遍大江南北。在清末的成都,他的饮食文化在那个时期没有被关注起来,所以文化内涵很难得到充分的挖掘。那时候的旅游专门的对地理文化的开发,而对当地美食根本没有理会,使得美食方面的收入只占整体收入的很少一部分。对旅游业的开发很重视,但是没有把饮食或当地美食特色挖掘出来,就是没有重视到一定高度,在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附带着餐饮的发展,但是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设计,美食文化也没有包括到旅游业的开发范围,所以饮食特色还是没有突出

美食旅游这种形式是从古代就有的一种由来已久,古代就有很多诗人对美食的赞美。以品尝美食为主要旅游动机,到异地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要旅游经历,同时欣赏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自然风景的这种美食并具文化的旅游方式。

成都美食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成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成都人民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丰富的美食资源,带动整个城市的休闲消费。成都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比较浓厚的城市,比较重视人在美食文化中的主人翁形象。饮食发展向符合居民要求的方向努力,利用成都自身饮食习惯的特点,多种多样的美味餐饮就形成了。成都人以吃闻名,成都小吃传遍大江南北,而中国有有句名言,“民以食为天”,而成都人则是地地道道的赢得了“吃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称赞。

成都美食旅游资源形成有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和移民因素。成都美食资源的特点:以麻辣为主的味觉元素;以锅煮为主的风味元素;以小吃为主的地方元素; 历史悠久的名茶;享誉中外的名酒。成都美食旅游开发现状:体现成都特色的饮食布局分散;产品宣传与经营方式创新不足;缺乏带有游客参与性的餐饮餐品。提出成都美食旅游开发战略对策:成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要:保持成都饮食文化特色;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创新;满足顾客“体验”的需求。成都美食旅游开发对策:开发具有成都饮食文化特色的集中性饮食区;开发游客参与性美食旅游产品;经营方式多元化; 规范市场秩序以提高服务水平。

旅游开发研究范文2

会展业给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有目共睹的,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会展业发展迅速,以阆中为代表的优秀旅游城市也在节事旅游的开发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节事和节事旅游的定义

节事为节庆和特殊事件的统称,是一个外来的组合概念。依据影响力,特殊事件可以分为超大型活动、标志性事件和重要事件三个层次。超大型活动包括世界级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标志性事件包括各具特色的城市品牌节庆活动,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青岛国际啤酒节、大连国际服装节等;重要事件包括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小的一些地方性节庆和特殊事件,如2013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

节事旅游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众参与性强的各项活动,吸引大量居民和游客,以节事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为了保证节事旅游的市场效应和可持续性,应坚持个性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开发原则。

二、风水俱佳、春节源头――利用节事旅游开发的先天优势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迄今有23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风水、天文、科举、三国、宗教等文化在阆中繁衍、发展。

阆中旅游资源丰富。诗圣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灿烂的历史人文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处,包括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佛塔,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包括清代四川贡院、华光楼、巴巴寺等,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地图集》200余处。

阆中风水景观独特。古城水绕三面、山锁四周,契合中国传统的风水格局,是当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风水古城”。风水宝地孕育出伏羲之母华胥,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尹陈二氏兄弟状元等;还吸引了杜甫、陆游等文人墨客漫游于此,滕王元婴、张飞等王公重臣镇守其境,袁天罡、李淳风等名人大师寓居其地。

阆中是中国春节源头。西汉天文学家、历算学家阆中人落下闳编制《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正月初一定为新年第一天,“春节”由此而生,落下闳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2009年,阆中被评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三、景区升级、营销推广――提高节事旅游含金量和知名度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阆中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南(充)广(元)高速穿境而过,旅游交通全面提速;国道212线和省道302线辐射全市;高坪机场、广元机场毗邻相连;嘉陵江上连广元,下接重庆。陆续打造星级宾馆8家、古民居客栈和社会宾馆300多家,为大量来阆游客提供住宿接待。已发展旅行社12家,导游和讲解员约150名,餐馆名店50家,数十家旅游产品经销点,另有特色小吃、特色旅游商品各10余种。

为实现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目标,阆中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2010年开始编制《阆中古城创5A景区提升规划》,有关方面先后对阆中古城、白塔山、锦屏山等景区进行了维修升级,复建文庙等景点,兴建北街牌坊、古城西门城墙。同时,重新安装景区标识标牌系统1500余块,新增休息椅凳等服务设施,拆除古城部分不协调现代建筑,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阆中古城景区品质和品位提升很大。

旅游营销方面,阆中也做了充分的工作。在央视推出了阆中古城旅游形象广告,在邻近的两大重要空港双流机场和江北机场航站楼设立大型户外广告,在中西部核心城市公交车的黄金线路投放阆中古城旅游形象广告,在成都、重庆高端写字楼和住宅楼分别投放4500幅、3000幅楼宇框架落地广告,在成都人流量大的地铁1、2号线的重要站点投放阆中旅游广告,在重庆轻轨1、2、3号线车内张贴阆中旅游形象海报、横幅,在成都人民南路、重庆解放碑等城市核心区域户外LED播放古城形象宣传片。

四、天时地利人和――阆中成功举办2013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

2013年9月,主题为“美丽四川・相约阆中”的2013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阆中举行,本次旅游节由国家旅游局、四川省政府主办,四川省旅游局、南充市人民政府承办,旅游节期间来自海内外25个国家和地区300余位的领事官员、旅行商和媒体,齐聚嘉陵江畔的千年古城阆中。

本次旅游的主要活动包括六个方面:开幕式及阆中旅游产品展示;四川旅游商品展;第二届“嘉陵江之旅”旅游联盟年会暨川东北旅游区域营销联盟成立大会;“嘉陵山水秀”――川东北旅游图片展和四川100个最佳观景摄影点旅游图片展;启动嘉陵江水上游线路;第五届中国升钟湖钓鱼桂花旅游文化节。旅游节的开发,一方面提升了阆中旅游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阆中承办大型节事活动以及其他会展项目的实力和竞争力。

旅游开发研究范文3

关键词:z人;区域文化;城坝遗址;旅游开发

一、概说z人

z,秦汉间今四川、湖南一带少数民族交纳的赋税名称,交的钱币叫z钱,交的布匹叫z布。这一部分民族也因此叫z人。z人,一个伟大的民族。春秋战国以前他们的先民就居住在川东北嘉陵江上游和渠江流域,他们创造了水居渔猎文化,并创立了著名的巴渝舞,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重一笔;z人,一个神秘的民族。这样一个勇武而智慧的民族,在两千多年前神秘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诸多史料中不见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的只言片语,考古实物又缺乏相关证明,z人及其他们创造的文化。从他们的过去到将来就像一团迷雾,让人难以洞悉内容,难见一鳞半爪,给世人无尽想象。

二、城坝遗址概况及其价值

当一种文化已经超出了历史资料的记载的界限时,那么这种文化的物质遗存就往往成为了解它的主要信息来源。而城坝遗址就成为了我们揭开z人及其z人文化的神秘面纱的钥匙。

1.城坝遗址概况:城坝遗址位于渠县土溪镇渠江东岸城坝村和天府村,占地约550万平方米,北、西、南三面环渠江,东接佛耳岩,呈依山傍水之势。该遗址从战国种期到六朝时期,兴盛延续达1000余年,其间屡为州、郡、县治所在地,为川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目前川东北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池遗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渠县历史博物馆先后联合重庆市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发掘和清理了多座汉代墓葬,并发现被汉代城墙包围的郭家台城址。多次发掘共计近800平方米。出土的青铜器有铜戈、铜斧、铜矛等40余种,而其中的礼乐器证实城坝遗址墓葬存在z族王候一级墓葬。出土陶器主要有容器类、陶俑类,其中,陶人物俑类型丰富,有抚琴俑、疱厨俑、持剑俑等10余种。出土汉砖汉砖数量较多,其纹饰非常丰富,有画像类、文字类、几何类等70余种,最具特色、最珍贵的是“上釉砖”更是国内首次发现。

2.城坝遗址的价值:城坝遗址对于研究古代z人及渠县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2006年,城坝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自身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价值,渠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商周时期属巴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设置宕渠县,隶属巴郡,治地z城。又见《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宕渠郡》:“长老言,宕渠盖为故z国,今有z城、卢城。”城坝遗址发现古城墙,且有祭祀礼仪的青铜器出土,汉砖数量数十万匹,这都成为我们追寻古z国、古宕渠的历史及z人与巴人的关系研究的突破点。

(2)考古价值,城坝遗址保护范围超过55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六朝时期,尤以战国晚期到六朝时期活动痕迹众多,整个城址的分区、城址内的数十万匹汉砖、窑址的结构、干栏建筑痕迹、墓葬形制及其大量出土文物使城坝遗址成为天然的大遗址考古公园,而且城坝遗址和罗家坝遗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z人活动范围被从新定界,对印证史料记载具有积极的作用。

(3)文化价值,城坝遗址因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生活生产用具等数目巨大,被四川省文物考古院专家认定为目前国内最为丰富的晚期巴文化的典型遗址。而这些文物资源反映出了z人文化多元性,对我们研究z人文化,填补z人发展、繁荣到消亡历史空白,甚至对探寻中国文明起源都有重要意义。

三、城坝遗址开发的意义及策略

1.开发的意义

一是保护城坝遗址,传承z人文化。开发利用城坝遗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更好的保护城坝遗址,传承z人文化。城坝遗址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保护的力度不够,其重要原因就是保护资金不足。发展文化旅游,一方面可以提供强有力的物质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开发者提高保护意识,创新保护模式,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二是弘扬z人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神秘的古z国都、神秘的z人文化、神秘的考过现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足以吸引全世界游客,游客的增多一方面弘扬了z人文化,另一方面,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供就业岗位,最终成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开发策略

(1)建成城坝遗址核心区域大遗址公园。国家大遗址公园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体,也最能体现我国文物古迹特色和优势,它是专指我国文化遗产中规模巨大、文化价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遗存和古墓葬,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通过在城坝遗址核心区域创建城坝遗址考古公园,可以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全面展示古z国都给人的震撼力,身历其境的感受到其作为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所起的作用。

(2)打造城坝遗址保护区域观光生态园。城坝遗址保护面积巨大,遗址区内居民众多,由于文物保护的限制,遗址区内的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难以拨出大量资金对遗产资源实施无偿保护,同时这也不符合现行发展模式。发展都市农业,在有效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建设观光农园、市民休闲体验农园,以“参与为主,参观为辅”为指导,水上开发捕鱼、垂钓、竹筏,陆地上打造观光、采摘、狩猎等活动,让游客回归自然,充分感受z人的“渔猎生活”。

(3)修建城坝遗址z人文化博物馆。z人文化博物馆是保存、展示和研究有形和无形z人文化的重要场所,该博物馆从讲述z人变迁、z国建立、z城荒废等方面,用出土文物支撑空间形象与意境的构建吸引游客,使其成为z人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个亮点,并成为z人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旅游开发研究范文4

关键词:古村落;古村落开发;旅游发展

一、古村落开发资源和现状

(一)古村落

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我国现在总共有的村庄是230万。

古村落是指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古村落是传统村落的习惯称谓,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结晶,也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

(二)中国传统村落

2012年9月成立了专门的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组。当年12月份对传统村落评定后公布了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共646个。2013年8月公布了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单,共915个。2014年公布这些了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单,共994个。到目前为止,共有2555个传统村落。这些传统的古村落是发展古村落旅游最基本的资源,在古村落的排名中云南省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浙江。

(三)城镇化发展迅速

中国城镇化脚步越来越快,发展过程见下表:

年代1949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2013年

城镇化率10.64%17.92%25.81%33.35%46.99%53.7%

中国三十年时间城镇化率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城镇化快速发展加速了古村落的快速灭亡。2005年,数据统计显示保存比较完整、建筑风格比较经典、保留传统文化的古村落有5000个。2013年,据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建筑风格比较经典、保留传统文化的古村落有2000多个。古村落的减少引发了社会的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关注。

二、古村落发展旅游业模式

古村落发展阶段古镇古村的旅游开发与发展历程,总共经历了三展阶段,因此古村落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分为三种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

(一)观光型旅游开发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主要以观光型为主,以江南古镇、西塘等为代表。这一类的古镇主要强调古镇本身的价值,强调人文建筑。这一时期主要以静态欣赏,观光为主。因为这一时期主要重视古城的文化价值,所以形式上比较的单一,只能满足游客最基本的需求,主要收入是靠门票,游客基本不过夜。

(二)休闲度假型旅游开发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休闲度假型,以云南丽江古镇,贵州苗族为主。这一时期的古镇不再是单纯的以欣赏为主,开始融入商业。开始形成食、住、行、游、购、娱营销氛围。这类游客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游客的需求,受到游客的热烈欢迎。在古镇和商业相结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仅仅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大力发展商业化古镇旅游,会使古镇旅游事业原真性,商业化气息浓重。这一时期的文化缺乏创新,很多村镇类型都是相同的。

(三)亲身体验型旅游开发模式

第三种模式是亲身体验型,以奥地利小镇、印度巴厘岛、安徽碧山村等为主。这一时期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意性,主要发扬当地传统文化。在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时期古镇发展充分的考虑到生态环境,注重对自然换进搞得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留很多传统、原生态的东西。这一时期古村落的开发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吸引游客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游客需求进行开发。这一时期文化特点是游客长期居住增多。大部分古村落还不被大家所熟知。

三、古村落旅游开发的不利因素

(一)交通不便利,达到目的地成本高

古村落处于比较偏僻的地理位置,偏僻的地理位置让古村落得以保存,却也使的游客到古村落旅游非常不方便,需要在路途上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偏僻的地理位置、落后的交通打消前来参观的念头,因此前来参观的游客并不多。

(二)古村落开发、经营资金压力大

很多的村落因为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而没有得到修建。对古村落的开发、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大量的资金超出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例如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古建筑投入保护资金。古村落的开发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很开发成功的古村落因为有足够的资金来发展旅游业,这样旅游开发的基础比较好,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市场,这样的开发能够带来好的收益。

(三)缺少专业旅游人才

旅游人员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的开发需要专业的旅游人员,主要是当地的村镇成立公司对村落进行开发,而成立的公司对于专业旅游人员方面不购重视,专业的人才比较少,导致对古村落旅游开发、发展的特别慢,不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没有能够根据游客需要开发旅游产品,导致古村落旅游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权益者利益冲突

在开发古村落旅游过程中,设计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由于对公共产权不好区分,所在在开发的过程中利益方会发生纠纷,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去协调,需要资金去补偿,古村落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古村落的开发。

四、古村落旅游开发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国家高度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2015年的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接下来的三年发展乡村旅游业。响应国家的号召,在第二年3月份颁布主要是当地的村镇成立公司对村落进行开发,公布327个传统村落为第一批国家资金扶持的村落,增强投资力度,积极鼓励社会认识共同参与保护。

(二)国内市场发展的前景和游客需求

游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再仅仅是之前的旅游六大要素,还有注重新奇性、探险性养生性等其他需要的出现,游客需求的增加将促进开发更新的旅游产品。古村落的生态环境保存良好,游客到当地可以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人文。具有很高的参与性、休闲性,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成为出游选择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体会古村落旅游,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三)思想意识的转变

当地旅游企业开始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专业的旅游人才,促进对古城镇旅游的开发。很多人村乡村走到城市促进近几年城镇化快速发展,而现在开始有些人思想意识开始发生转变,想回归传统村落生活,体会古村落文化,大力促进古村落保护和开发。

五、 古村落旅游未来开发的方向

(一)注重古村落旅游产品的体验性

现在很多古村落的旅游产品体验性不够,实际的开发和当初的规划不一致,现在很多古村落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现在人们更加注重体验性,要继续挖掘古村落体验旅游产品,注重游客的体验性,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实际情况,开发创新性、特色性的旅游产品。

(二)古村落旅游真实性的“度”

古村落和遗址遗迹不一样,它是“活着的古村落”。现在不能够完成正确的理解古村落旅游的保护和开发,有时候盲目的开发,导致现在古村落原生态气息开始减少,在以后研究古村落真实程度的时候,要加强对古村落真实度的研究,把握好原生态古村落和旅游形象古村落中间的度。

(三)借鉴国外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

古村落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和国外的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应该借鉴国外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经验,总结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经典案例,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道路。

(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不能一味的进行开发,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既包括有形的传统文化,如建筑、房屋等等,又包括无形的传统文化,如手工制作、传统习俗等等。这些文化都是宝贵的财富。

(五)接受先进文化

在保护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新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新的,对带来资金、技术的人给予尊重。在生活方式上将古村落原始的生活方式和现代化、休闲化得生活方式很好的进行结合。对于文化要有选择性,要有自,对市场的类型进行选择,对于前来的游客数量进行有效控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古村落遍布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分布在各地,古村落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古村落的资源还没有被旅游市场高度重视。在对古村落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手段对古村落进行开发,通过对古村落的开发体现出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巨大价值,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走实现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古村落旅游未来的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和关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晓翔. 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5.

[2] 王惠琴. 中国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 邓梅娥,镇威,王倩. 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基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J]. 农业与技术,2008,04:100-103.

旅游开发研究范文5

工业遗产旅游作为新兴旅游形式,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游客的旅游需求也随着该产业的发展而日趋多样化,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工业遗产旅游便由此产生了。它融遗产旅游和工业旅游于一体,是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全新旅游形式。它的特点及其模式,可以满足广大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

(1)工业遗产旅游在国外的兴起

在国外,英国是最早开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国家。从19世纪开始,工业考古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遗产保护,据此可知,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全新的旅游形式。无论是英国的铁桥峡谷、亦或是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都是伴随着长期的工业衰退和逆工业化,而后从工业遗址中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进而进行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并实现经济振兴等战略性目标。

(2)科技的进步和复古思潮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科技工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工业而登上历史舞台。传统的工业部门逐步沧落为“化石标本”的命运,从而不断形成了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可以作为历史教材,在对游客的历史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工业遗产旅游的综合利用开发也保护了这些宝贵的工业遗产。另外主观上,受复古思潮影响,人们在追求返扑归真的怀旧心理驱动下,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也在不断攀升。

(3)复合型旅游的产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旅游项目,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需要新形式的旅游和旅游产品给他们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和剌激,以获得更多的旅游乐趣。换言之,传统的单纯的观光游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下旅游者需要。而工业遗产旅游正是作为这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因而更具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综述

针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目前国际上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从检索到的理论文章等资料来看,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实践,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也是凤毛麟角。

在国外,由于工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英国,这给“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就是大量的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遗产。正是基于这个资源优势,英国自然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研究亦源于此。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工业遗产,并出现了有关工业遗产的展览等形式的活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相关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并在6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工业考古’研究方面,由‘工业考古’引发对工业遗产保护问题的关注,继而发展为对工业遗产管理的重视,最终发展成为对工业遗产再利用和旅游开发的研究,这是西方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轨迹”。

从工业遗产旅游的其他角度,哈里斯与法兰克的《从工业革命到工业遗产》、曼斯菲尔德的《工业景观作为旅游发展的正面因素》、谷德温的《工业遗产与旅游》、爱德华与鲁尔蒂斯的《工业遗产旅游:矿区与釆石场》分别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以及工业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梳理上述理论研究成果,我们知道,在国外,工业遗产旅游是被纳入到遗产旅游范畴而进行研究的,同时,对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者行为进行探索,并介绍一些与工业遗产旅游的影响相关的内容。

(二)国内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综述

我国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来研究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以介绍国外经验为主,如李蕾蕾发表了《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介绍了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旳实践及‘‘工业遗产旅游”的起源及概念。刘会远与李蕾蕾还通过《现代城市研究》期刊发表系列文章,向国内读者介绍德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吴相利则发表了多篇理论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和总结了英国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并就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矿业遗产

工业遗产从属于文化遗产,因而具有文化遗产的属性。阙维民认为“矿业遗产是世界遗产体系中的标准名称,按生产过程可分为矿冶遗产包括矿石原料加工的设备、相关建筑、配套设施等;矿釆遗产,包括矿石原料开釆的遗址、遗迹、遗物等;矿产品遗产,主要指有代表性的矿业产品”。矿业遗产,其内涵包括矿采遗产、矿冶遗产和矿产品遗产,即包括明帆的开采、冶炼、以及明巩产品都将列入矿业遗产的内容。

(二)工业遗产旅游

李蕾蕾指出,“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它属于广义的,还包括工厂观光的工业旅游”。但此定义的外延仅仅包括物质类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却忽略了非物质类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如工业遗迹、工艺生产流程、生产技术、产品形态等等。

二、理论基础

(—)成本一效益理论

成本一收益理论作为国外工业遗产价值研究的主要理论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基于经济学上经济人假设,提出任何投入都会遵循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原则,这是经济生活中人们一切行为的基础。在工业遗产价值的研究中,成本收益理论是工业遗产开发可行性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石。

(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理论

工业遗产保护是工业遗产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工业遗产利用是工业遗产保护的方法和途径。“保护”并不是“原样保存”,也不等于“冷冻不开发”,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开发,才能达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目的。适度的工业遗产开发利用,能够带来经济收益和减缓就业压力,能够改善遗产地的物质环境和文化设施,能够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能够促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等等。

二、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概况

(一)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地域分布

纵观国内的工业遗产发展历程,发现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情况在现阶段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中颇具代表性。经过查阅资料得知目前我国共有工业旅游示范点345个。以下是工业旅游示范点区域分布情况(表1) 由该地域分布一览表可以看出,我国工业旅游

示范点地理分布明显不平衡,其中东部地区203个,占全国58.84%,接近全国总数的一半。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西部好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所决定的。因此,东部地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会相对西部地区易占先机。 第三章温州矾矿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现状研究.............9

一、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概况..........9

(一)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地域分布.........11

第四章温州矾矿工业遗产旅游SWOT分析.........12

一、优势.............18

(一)独厚的地理区位..........19

第五章温州矾矿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评价.......21

一、温州矾矿旅游资源类型构成........22

第五章温州巩矿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评价

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工业遗产是否可以作为旅游资源,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研究评定,只有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才符合旅游开发的要求,才可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旅游资源,它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审美和愉悦价值的,可以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具有一定的自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温州研矿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是衡量和判断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必要条件。

一、温州巩矿旅游资源类型构成

根据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分类体系和方法,将温州矶矿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24个亚类,63个基本类型(见表2)

第六章温州巩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策略及发展模式研究

一、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看得更远。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温州实际情况,对温州矾矿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策略提出如下建议:

(一)保护工业遗产资源,延续工业文化文脉

温州矾矿的工业遗产记录着温州肌矿工业化时代的文明、是温州矾矿特色工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再利用价值。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实现旅游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在工业旅游商品开发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近期目标和长远利益的协调,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在目前的温州矾矿综合改革过程中,要加大力度保护工业遗产,克服家底不清楚、保护重点不明确、保护体制不完善、保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要通过广泛地开展普查、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全周规划和统筹安排等途径把工业遗产保护落到实处,以更好地延续工业文化文脉,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积累文化资本。

旅游开发研究范文6

[关键词]临夏;穆斯林风情;旅游开发;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11-02

一、临夏穆斯林民俗风情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者只有通过民俗旅游活动,才能亲自体验和触摸旅游地民众的民俗生活事项,了解和感悟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体会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自然而然地达到“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最高境界。临夏州发展旅游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要想充分发挥临夏州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提高临夏旅游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全面开发临夏独具特色的穆斯林民俗旅游资源。

(二)旅游开发对民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使之脱贫致富,并产生“联动效应”,带动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遭受破坏。因此,在开发中应加强对穆斯林民俗文化的保护。

1.穆斯林群众在民俗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如果只局限于政府部门或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而得不到基层文化创造者或主人公的支持,该民族传统文化一旦面对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其衰落是必然的。保护穆斯林民俗文化应该依赖于穆斯林群众的自觉意识和内在因素,而不完全依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保护。受穆斯林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及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穆斯林群众受到大量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逐渐淡化。因此,提高穆斯林群众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是发挥穆斯林群众在民俗文化保护中的作用的前提。

2.增加穆斯林群众收入,提高其保护文化的积极性

在旅游开发初期,村民对旅游表现出抵触态度,但随着旅游的发展,他们的传统观念便逐渐开始改变。旅游的增收使村民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他们一方面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将穆斯林饮食、服饰、工艺、习俗等展示给游客,进而保护了穆斯林民俗文化,同时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和自觉意识。

3.制定科学、合理的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开发过度就会枯竭乃至消失。应及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民俗旅游资源调查,确定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范围,正确评估民俗文化环境的现状,规划旅游接待量,确定民俗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制定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协调起来。

4.注重培养穆斯林民俗文化人才

临夏被誉为“中国的小麦加”,在国际穆斯林国家中也有一定的穆斯林文化认同感,去圣城麦加朝觐是穆斯林五大主命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朝觐旅游加深了与各个穆斯林国家人民的彼此了解。因此,在政府引导下以民间交往为主的穆斯林跨国际交流有利于提高临夏在穆斯林国家中的知名度,政府应该借助这一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学习阿拉伯世界开发穆斯林风情旅游的成功经验,吸引国际客源市场。

二、临夏穆斯林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一)基础设施老化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增长和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加,临夏原有各项基础设施均呈现老化现象,道路破损尤显严重,更多的景区基础设施受财力限制,投资后劲不足,部分景区景点在不良经济运行中恶性循环。

(二)投、融资方式单一

分析临夏旅游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均在于回收率高、快的项目上,投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是致命的弱点,究其原因是原始资本积累不够、融资方式单一。全州近几年投资发展起来的茶园、度假村虽然数量很多,但规模小、档次低,尚未形成大气侯、大规模。而规模比较大、档次比较高的景点、景区,筹措资金除了依靠有限的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外,没有其他融资渠道,这不但加重了旅游企业的债务负担,而且形成了大量的逾期贷款和拖欠贷款,使经营更加困难,资金流动、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更新等方面严重受阻,资本积累和再投资更是无从谈起。

三、临夏穆斯林民俗旅游开发措施

(一)临夏穆斯林民俗旅游开发原则

1.可持续开发原则

开发穆斯林民俗旅游,一方面,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另一方面,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让他们懂得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穆斯林文化传统。

2.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

(二)临夏穆斯林民俗旅游开发模式

1.本原式

动态开发穆斯林饮食、歌舞、体育、耕作活动,使游客参与到村民的生活、劳作和娱乐中,亲身感受当地的穆斯林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自然地极尽游兴。穆斯林许多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民俗活动,如各种节庆活动、竞技体育活动、花儿会都可开发成参与性很强的动态产品。

2.节会式

节会凝聚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民俗风情精华,是该地区或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旅游者参与其中,不仅能便捷地了解和考察异域他乡的民俗文化,而且能在大众性狂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获得情感共鸣、身心愉悦。节会期间不但会吸引大量的本民族旅游者,而且会吸引大量的外民族游客,可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

3.“政府+学者”双驱动力下的社区整体营造模式

在临夏穆斯林传统文化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政府+学者”双驱动力的持续作用。作用力以价值理性为基础,以旅游业发展中民族社区的整体营造为内涵。具体包括: 其一,科学规划与开发当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始终以学者的智力支持为依托,在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中坚持规划先行,将独特的临夏穆斯林文化作为景区的灵魂,进行民族社区的整体营造。 其二,整体营造的理念和方法。基本理念是“有形空间+心灵”营造,以“内在”营造为主导。

(三)临夏穆斯林民俗旅游开发对策

1.高品位开发,防止庸俗化

临夏穆斯林民俗文化底蕴丰厚,只有高品位开发,才能使民俗旅游走上康庄大道,在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临夏民俗旅游开发处于起步阶段,一定要做到高品位开发,防止开发中的低品位和庸俗化,要提倡和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注意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2.加大宣传和推介、促销力度

只有透明研究客源市场的民俗心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的放矢、供需对口。紧密结合游客有了解穆斯林历史的心态及伊斯兰国家游客有进行交流学习的心态,针对不同游客的不同民俗心态开展不同形式的旅游活动。

3.加强区域合作

在突出临夏穆斯林民俗旅游产品特色和优势的同时,要以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眼光,积极主动地实行跨区域的旅游合作:一是以兰州市为客源中心市场,重点推出“西蜂窝寺—药水峡—松鸣岩—临夏市”山水生态民俗二日游和临夏市“农家乐”一日游;二是主动加强与九寨沟方面的联系,争取把临夏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商品等旅游信息直接纳入九寨沟管理局推出的“兰州—临夏—甘南—郎木寺—九寨沟”线路的宣传推介内容;三是督促各县市在兰朗公路临夏段沿线醒目位置设立旅游交通和景区指示牌;四是明确要求各重点景区和星级饭店设立专门的旅游商品购物点,以集中展示、销售临夏葫芦、砖雕、保安腰刀等旅游商品。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申请旅游厕所项目,协调所有加油站的厕所尽快对游客开放,并制定统一的厕所标识,初步解决游客沿途入厕难的问题。加大旅游投融资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融资结构,在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主要旅游景区(点)、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5.加强旅游市场的规范

切实加强旅游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加强景区(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整顿和规范沿途马路市场秩序和交通卫生环境,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交通畅顺、整洁美观的旅游环境。集中力量做好出租车行业的旅游服务培训,提升出租车行业素质,发挥好其在旅游方面的“窗口”宣传作用。力使临夏州发展旅游特色产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切实为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平.甘宁青“穆斯林民族走廊”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马明良. 伊斯兰教与西部大开发[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3]赵国军,马桂芬.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穆斯林民间刊物的现状与特点[J]. 回族研究,2003,(2).